流感病毒知多少?(附新型冠狀病毒常識)


流感病毒知多少?(附新型冠狀病毒常識)

流行性感冒病毒簡稱流感病毒。它分為甲(A)、乙(B)、丙(C)三型,近年來才發現的牛流感病毒將歸為丁(D)型。流感病毒可引起人、禽、豬、馬、蝙蝠等多種動物感染和發病,是人流感、禽流感、豬流感、馬流感等人與動物疫病的病原。

這些疫病典型的臨床症狀是急性高熱、全身疼痛、顯著乏力和呼吸道症狀。流感病毒主要通過空氣中的飛沫、易感者與感染者之間的接觸或與被汙染物品的接觸而傳播。一般秋冬季節是其高發期。人流感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甲型流感病毒經常發生抗原變異,可以進一步分為H1N1、H3N2、H5N1、H7N9等亞型(其中的H和N分別代表流感病毒兩種表面糖蛋白)。流感病毒對外界抵抗力不強。動物流感病毒通常不感染人,人流感病毒通常不感染動物,但是豬比較例外。豬既可以感染人流感病毒,也可以感染禽流感病毒,但它們主要感染的還是豬流感病毒。少數動物流感病毒適應人後,可以引起人流感大流行。

一、病毒種類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是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的代表種,簡稱流感病毒,包括人流感病毒和動物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分為甲(A)、乙(B)、丙(C)三型,是流行性感冒(流感)的病原體。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易發生變異,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例如1918~1919年的大流行中,全世界至少有2000萬~4000萬人死於流感;乙型流感病毒對人類致病性也比較強,但是人們還沒有發現乙型流感病毒引起過世界性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只引起人類不明顯的或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很少造成流行。甲型流感病毒於1933年分離成功,乙型流感病毒於1940年獲得,丙型流感病毒直到1949年才成功分離。根據流感病毒感染的對象,可以將病毒分為人類流感病毒、豬流感病毒、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類群,其中人類流感病毒根據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分為三類:

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又稱A型流感病毒

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又稱B型流感病毒

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C virus),又稱C型流感病毒

感染鳥類、豬等其他動物的流感病毒,其核蛋白的抗原性與人甲型流感病毒相同,但是由於甲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的分類只是針對人流感病毒的,因此通常不將禽流感病毒等非人類宿主的流感病毒稱作甲型流感病毒。

在核蛋白抗原性的基礎上,流感病毒還根據血凝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的抗原性分為不同的亞型。

一、病毒種類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是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的代表種,簡稱流感病毒,包括人流感病毒和動物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分為甲(A)、乙(B)、丙(C)三型,是流行性感冒(流感)的病原體。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易發生變異,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例如1918~1919年的大流行中,全世界至少有2000萬~4000萬人死於流感;乙型流感病毒對人類致病性也比較強,但是人們還沒有發現乙型流感病毒引起過世界性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只引起人類不明顯的或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很少造成流行。甲型流感病毒於1933年分離成功,乙型流感病毒於1940年獲得,丙型流感病毒直到1949年才成功分離。根據流感病毒感染的對象,可以將病毒分為人類流感病毒、豬流感病毒、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類群,其中人類流感病毒根據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分為三類:

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又稱A型流感病毒

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又稱B型流感病毒

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C virus),又稱C型流感病毒

感染鳥類、豬等其他動物的流感病毒,其核蛋白的抗原性與人甲型流感病毒相同,但是由於甲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的分類只是針對人流感病毒的,因此通常不將禽流感病毒等非人類宿主的流感病毒稱作甲型流感病毒。

在核蛋白抗原性的基礎上,流感病毒還根據血凝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的抗原性分為不同的亞型。

流感病毒知多少?(附新型冠狀病毒常識)

二、主要特性

流感病毒抵抗力較弱,不耐熱,56℃溫度30分鐘即可使病毒滅活。室溫下傳染性很快喪失,但在0℃~4℃能存活數週,—70℃以下或凍幹後能長期存活。病毒對乾燥、日光、紫外線以及乙醚、甲醛、乳酸等化學藥物也很敏感。

三、傳播途徑


傳染源主要是患者,其次為隱性感染者,被感染的動物也可能是一種傳染源。主要傳播途徑是帶有流感病毒的飛沫,經呼吸道進入體內。少數也可經共用手帕、毛巾等間接接觸而感染。病毒傳入人群后,傳染性強並可迅速蔓延,傳播速度和廣度與人口密度有關。進入人體的病毒,如果不為咳嗽反射所清除,或不為機體的特異IgA抗體中和及粘膜分泌物中非特異性抑制物滅活,則可感染少數呼吸道上皮細胞,引起細胞產生空泡、變性並迅速產生子代病毒體擴散至鄰近細胞,再重複病毒增殖週期。病毒的NA可降低呼吸道粘液層的粘度,不僅使細胞表面受體暴露,有利於病毒的吸附,而且還促進含病毒的液體散佈至下呼吸道,在短期內使許多呼吸道細胞受損。流感病毒一般只引起表面感染,不引起病毒血症。流感病毒侵襲的目標是呼吸道粘膜上皮細胞,偶有侵襲腸粘膜的病例,則會引起胃腸型流感。

病毒侵入體內後依靠血凝素吸附於宿主細胞表面,經過吞飲進入胞漿;進入胞漿之後病毒包膜與細胞膜融合釋放出包含的ss-RNA;ss-RNA的八個節段在胞漿內編碼RNA多聚酶、核蛋白、基質蛋白、膜蛋白、血凝素、神經氨酸酶、非結構蛋白等構件;基質蛋白、膜蛋白、血凝素、神經氨酸酶等編碼蛋白在內質網或高爾基體上組裝M蛋白和包膜;在細胞核內,病毒的遺傳物質不斷複製並與核蛋白、RNA多聚酶等組建病毒核心;最終病毒核心與膜上的M蛋白和包膜結合,經過出芽釋放到細胞之外,複製的週期大約8個小時。流感病毒感染將導致宿主細胞變性、壞死乃至脫落,造成粘膜充血、水腫和分泌物增加,從而產生鼻塞、流涕、咽喉疼痛、乾咳以及其它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當病毒蔓延至下呼吸道,則可能引起毛細支氣管炎和間質性肺炎。人群普遍易感,潛伏期長短取決於侵入的病毒量和機體的免疫狀態,一般為1~4天。起病後患者有畏寒、頭痛、發熱、渾身痠痛、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及咳嗽等症狀。在症狀出現的1~2天內,隨分泌物排出的病毒量較多,以後則迅速減少。無併發症患者發病後第3~4天就開始恢復;如有併發症,則恢復期延長。流感的特點是發病率高,病死率低,死亡通常由併發細菌性感染所致。常見的細菌有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

二、主要特性

流感病毒抵抗力較弱,不耐熱,56℃溫度30分鐘即可使病毒滅活。室溫下傳染性很快喪失,但在0℃~4℃能存活數週,—70℃以下或凍幹後能長期存活。病毒對乾燥、日光、紫外線以及乙醚、甲醛、乳酸等化學藥物也很敏感。

三、傳播途徑

傳染源主要是患者,其次為隱性感染者,被感染的動物也可能是一種傳染源。主要傳播途徑是帶有流感病毒的飛沫,經呼吸道進入體內。少數也可經共用手帕、毛巾等間接接觸而感染。病毒傳入人群后,傳染性強並可迅速蔓延,傳播速度和廣度與人口密度有關。進入人體的病毒,如果不為咳嗽反射所清除,或不為機體的特異IgA抗體中和及粘膜分泌物中非特異性抑制物滅活,則可感染少數呼吸道上皮細胞,引起細胞產生空泡、變性並迅速產生子代病毒體擴散至鄰近細胞,再重複病毒增殖週期。病毒的NA可降低呼吸道粘液層的粘度,不僅使細胞表面受體暴露,有利於病毒的吸附,而且還促進含病毒的液體散佈至下呼吸道,在短期內使許多呼吸道細胞受損。流感病毒一般只引起表面感染,不引起病毒血症。流感病毒侵襲的目標是呼吸道粘膜上皮細胞,偶有侵襲腸粘膜的病例,則會引起胃腸型流感。

病毒侵入體內後依靠血凝素吸附於宿主細胞表面,經過吞飲進入胞漿;進入胞漿之後病毒包膜與細胞膜融合釋放出包含的ss-RNA;ss-RNA的八個節段在胞漿內編碼RNA多聚酶、核蛋白、基質蛋白、膜蛋白、血凝素、神經氨酸酶、非結構蛋白等構件;基質蛋白、膜蛋白、血凝素、神經氨酸酶等編碼蛋白在內質網或高爾基體上組裝M蛋白和包膜;在細胞核內,病毒的遺傳物質不斷複製並與核蛋白、RNA多聚酶等組建病毒核心;最終病毒核心與膜上的M蛋白和包膜結合,經過出芽釋放到細胞之外,複製的週期大約8個小時。流感病毒感染將導致宿主細胞變性、壞死乃至脫落,造成粘膜充血、水腫和分泌物增加,從而產生鼻塞、流涕、咽喉疼痛、乾咳以及其它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當病毒蔓延至下呼吸道,則可能引起毛細支氣管炎和間質性肺炎。人群普遍易感,潛伏期長短取決於侵入的病毒量和機體的免疫狀態,一般為1~4天。起病後患者有畏寒、頭痛、發熱、渾身痠痛、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及咳嗽等症狀。在症狀出現的1~2天內,隨分泌物排出的病毒量較多,以後則迅速減少。無併發症患者發病後第3~4天就開始恢復;如有併發症,則恢復期延長。流感的特點是發病率高,病死率低,死亡通常由併發細菌性感染所致。常見的細菌有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

(一)隔離治療。對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應儘早隔離治療。

(二)對症治療。根據患者缺氧程度可採用鼻導管、經鼻高流量氧療、開放面罩及儲氧面罩進行氧療。高熱者可進行物理降溫,或應用解熱藥物。咳嗽咳痰嚴重者可給予止咳祛痰藥物。

(三)抗病毒治療。對懷疑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患者應儘早應用抗流感病毒藥物。

1.抗病毒藥物使用原則。

(1)在使用抗病毒藥物之前宜留取呼吸道標本。

(2)抗病毒藥物應儘早使用,無需等待病原學檢測結果。

2.抗病毒藥物。

(1)神經氨酸酶抑制劑:

①奧司他韋(Oseltamivir):成人劑量每次75mg,每日2次,療程5~7天,重症病例劑量可加倍,療程可適當延長。1歲及以上年齡的兒童患者應根據體重給藥(宜選擇兒童劑型)。

②帕拉米韋(Peramivir):重症病例或無法口服者可用帕拉米韋氯化鈉注射液,成人用量為300~600mg,靜脈滴注,每日1次,常規療程5~7天,可根據臨床需要調整。

③扎那米韋(Zanamivir):適用於7歲以上人群。每日2次,間隔12小時;每次10mg(分兩次吸入)。不建議用於重症或有併發症的患者。

(2)離子通道M2阻滯劑:目前監測資料顯示所有H7N9禽流感病毒對金剛烷胺(Amantadine)和金剛乙胺(Rimantadine)耐藥,不建議使用。

(四)中醫藥辨證論治。

1.熱毒犯肺,肺失宣降證(疑似病例或確診病例病情輕者)。

症狀:發熱,咳嗽,甚者喘促,少痰,或頭痛,或肌肉關節疼痛。舌紅苔薄,脈數滑。

治法:清熱解毒,宣肺止咳。

參考處方和劑量:銀翹散、白虎湯、宣白承氣湯。

金銀花30g、連翹15g、炒杏仁15g、生石膏30g 知母10g、桑白皮15g、全瓜蔞30g、青蒿15g 黃芩15g、麻黃6g、生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2劑,每4~6小時口服一次。 加減:咳嗽甚者加枇杷葉、浙貝母。

中成藥

:可選擇疏風解毒膠囊、連花清瘟膠囊、金蓮清熱泡騰片等具有清熱解毒,宣肺止咳功效的藥物。

中藥注射液:痰熱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熱毒寧注射液、血必淨注射液、參麥注射液。

2.熱毒壅肺,內閉外脫證(臨床表現高熱、ARDS、膿毒性休克等患者)。

症狀:高熱,咳嗽,痰少難咯,憋氣,喘促,咯血,或見痰中帶血,伴四末不溫,四肢厥逆,躁擾不安,甚則神昏譫語。舌暗紅,脈沉細數或脈微欲絕。

治法:解毒瀉肺,益氣固脫。

參考處方和劑量:宣白承氣湯、參萸湯、參附湯。

生大黃10g、全瓜蔞30g、炒葶藶子30g、人參15g 生石膏30g、梔子10g、虎杖15g、制附子10g 山萸肉15g 水煎服,每日1~2劑,每4~6小時口服或鼻飼一次。

加減: 高熱、神志恍惚、甚至神昏譫語者,上方送服安宮牛黃丸; 肢冷、汗出淋漓者加煅龍骨、煅牡蠣;

中成藥:可選擇參麥注射液、參附註射液、痰熱清注射液、血必靜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熱毒寧注射液。

3.以上中藥湯劑、中成藥和中藥注射液不作為預防使用,宜儘早中醫治療。

(五)加強支持治療,維持內環境穩定,防治繼發感染。一旦出現繼發感染徵象或存在感染的高危因素,應合理選擇抗菌藥物治療。

(六)重症病例的治療。採取抗病毒、抗休克、糾正低氧血癥、防治MODS和繼發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綜合措施。對出現呼吸功能障礙者給予吸氧及其他相應呼吸支持,發生其他併發症的患者應積極採取相應治療。

1.氧療。患者病情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應進行氧療:

①吸空氣時SpO2<92%。

②呼吸頻率增快(呼吸頻率>24bpm),呼吸困難或窘迫。

2.呼吸功能支持。

機械通氣:患者經氧療2小時,SpO2仍<92%,或呼吸困難、呼吸窘迫改善不明顯時,宜進行機械通氣治療。可參照ARDS機械通氣的原則進行治療。ARDS治療中可發生縱隔氣腫、呼吸機相關肺炎等併發症,應當引起注意。

無創正壓通氣:出現呼吸窘迫和(或)低氧血癥、氧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可早期嘗試使用無創通氣,推薦使用口鼻面罩。無創通氣治療1~2小時無改善,需及早考慮實施有創通氣。

有創正壓通氣:運用ARDS保護性通氣策略,採用小潮氣量,合適的PEEP,積極的肺復張,嚴重時採取俯臥位通氣。有條件的可根據病情選擇體外膜氧合(ECMO)。

根據呼吸道及密切接觸傳播途徑採取預防和控制措施,加強個人防護。在疾病的不同階段,針對不同的有創操作,採取相應措施,預防繼發感染。具體措施參考國家衛生計生委制定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等相關技術方案執行。

八、解除隔離標準

人感染H7N9禽流感住院患者,間隔24小時病毒核酸檢測2次陰性,解除隔離。

附:新型冠狀病毒小常識

流感病毒知多少?(附新型冠狀病毒常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