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為什麼有人那麼看重第一學歷?

司馬太師


有些用人單位非985、211不談,是有道理的。他們錄用一人的崗位,卻有十人在瞄著。最簡潔的辦法就是通過比較本科學歷,淘汰部分求職者。不是說非985,211就不是人才。

話說回來,國內頂尖大學一流本科,二流碩士,三流博士的現象確實這樣。因為這些學校的優秀本科生多數去國外頂尖大學深造去了。


一個職位,百人應聘,篩到最後剩兩人。A、上交博士,本科普通一本。B、復旦博士,本科清華。換你選,你要哪個?用腳趾頭好好想想吧!

有個研究生北京大學畢業,面試上北京一家單位,辦入職手續時知道本科不是北京大學就不要了。 側面說明高考的含金量還是受到認可的,有些研究生,怎麼進去的,怎麼混畢業的,大家心知肚明不說破罷了。


既然能讀博,為何當初本科院校考得這麼低,讀過大學的人都知道讀碩博在中國容易混,但本科卻是高考中實實在在的水平表現,造不得假。

實際上一個公司同一部門如果本科畢業院校不是差不多水平,公司文化氛圍影響工作的積極性,和能力無關。找過工作就知道的。

中小企業因為招收不到名校學生,如果他們招收得到的話,他們也會看重第一學歷!沒辦法的情況下,他們只能看重實際工作經驗和能力了。

看你想進什麼單位,高大上的在相同條件下肯定會選第一學歷高的。普通一點的就沒有對第一學歷要求。所以求職時要認清目標,不要好高騖遠。 想想,高考考650分的人和高考看500分的人,你在高中的時候就應該知道他們的差距。想想,高考考650分的人和高考看500分的人,你在高中的時候就應該知道他們的差距。

現在是各企業招不到人,並不是就業壓力大!還有就是假博士、假碩士太多太多,唯有第一學歷的真實性還是稍微靠譜點!高學歷的人,是應該看看本科是哪個學校,學歷造假不少,但是參加全國高考進入985,211,不容易。 不過總的來說,德才兼備,德是第一位的,經過努力從非211到博士不是經過一般的努力,只要肯幹肯付出就行。


交大升學小博士


在每年幾百萬的考研學生中,有一部分學生的目標是一定要考取211高校或者是985高校,其目的就是想改善自己的第一學歷的落差,這樣以後就能夠在就業中稍微的有一點點優勢,會掃清很多的壁壘。

那麼什麼是第一學歷呢?

第一學歷現在通常是指國民教育系列的普通全日制教育的學歷,本來第一學歷是一個很中性的稱謂,但是隨著每年的校園招聘會中一些企業將大學生的本科高校作為第一學歷,並以此來衡量學生,於是也就出現了我們所熟知的第一學歷歧視。

那麼為什麼現在很多人都看重第一學歷呢?

一方面,未來就業的限制。每年的校園招聘會中,我們一定可以看到只招收本碩都是211高校或者是985高校的用人單位,而且更為關鍵的是這樣的企業絕對不僅僅只是一個或者是兩個,而是已經成為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因此對於碩士研究生來說,這無疑是最擔心的事情了,因為很多碩士研究生都是從普通本科畢業後才考上的碩士研究生,有著一個不是很強勢的本科出身,這樣便會影響到自己未來的就業。

另一方面,第一學歷含金量更高的錯誤觀念。我們一定聽說過:金本科,銀碩士,銅博士,這種關於學歷的觀念,這其實就凸顯了第一學歷的重要性,驗證第一學歷的含金量,但是這樣的觀點並不是值得信任的,或者說這種觀念更多的只是一種認為的塑造罷了,沒有科學性。但是依然有非常多的大學生對這種觀念深信不疑。

第一學歷是邁不過去的坎兒:

當下社會對於第一學歷的激烈就是大學生本科高校的層次,當你是985高校的碩士研究生,但你本科是一所普通二本院校時,那麼你還是會或多或少的面臨著各種不公平的對待,這已經是一種社會現象,所有我們不得不重視自己的第一學歷,於是第一學歷成為了諸多大學生邁不過去的坎兒。

總之,重視自己的第一學歷在當下是很正確的觀點,因為現在的就業環境決定了你必須重視自己的第一學歷,然後儘量去彌補自己第一學歷的落差。


領略教育魅力


第一學歷,代表著我們過去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態度,是擁有不可替代性,就像你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但你無法改變自己的出身一樣。

學歷鄙視鏈在這個社會和求職過程中一直存在,“碩博請坐下,本科留下來,專科等一等,高中讓一讓”是求職過程中非常常見的。非985、211不招,非清北畢業生不招,非國內一流大學不招等等都無時無刻不在告訴我們學歷的重要性。

那麼,為什麼第一學歷顯得更為重要呢?做HR的朋友告訴我,第一學歷代表著你大學之前的學習態度,也代表著你高考時的奮鬥結果,這是後天努力所無法比擬的。

舉個例子:前段時間有一則文章這樣寫到,清北本科生看不起研究生,而研究生也不不是很願意說自己是清北的學生。因為大家都明白,清北研究生只要你願意努力,願意拼命學習不論你是普通本科還是重本都是有很大的機會考上,但清北的本科生不一樣,他們無不代表著每個省市的高智商人才,也是每年高考中最優秀的那批考生。

有很多質問,第一學歷並不能代表能力。是的,第一學歷並不能代表能力,但可以說明學習的態度與學習的能力,而很多企業往往看中的就是你學習的態度和能力。

這也是很多企業為什麼要求本科起步,畢竟在金子堆裡找金塊遠比在沙裡淘金容易許多,而且也更容易招聘到合適人選。

總而言之,就像我們無法改變出身一樣,但我們可以努力去改變現狀,有能力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做那個第一。





職場零點一


因為第一學歷越高的學生除了漂亮的專業成績外,還有從高中時期就浸染的學習氛圍和個人的學習能力都會更強一些。上了大學之後很多人會吐槽大學生活和想象的不一樣,啥也學不到,除開自身的原因外還有一個就是周邊氛圍的不同。如果你的身邊都是那些覺得上了大學就解放從而變得散漫的人,時間久了被同化的幾率也很大,而客觀來說,通過第一學歷可以初步瞭解到你之前的學習氛圍是否濃厚,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下侵染出的學生求學心和學習能力自然也不會弱。

而且很多人開始看重學歷後,就開始盲目地考研考博刷學歷,甚至並不明白自己的未來需求,期間也忽略了社交和自身能力的培養。但對企業來說能力素質也是重中之重,提高自身的學歷本身是一件好事,只是不要盲目的為了提高而提高,更不要為了學歷放棄一切社交與能力的培養。

還有一點是,現在的名校高學歷求職者並不少,在最高學歷層面上很難抉擇時就會選擇根據第一學歷來判斷了,所以相對而言,現在的HR綜合考慮公司聘人的直觀性和成本上,可能就會較為重視第一學歷。


經典影視ycy


目前很多知名企業都有對第一學歷的明確要求,即使你是研究生,也要要求第一學歷本科、研究生雙985、211。除了求職招聘的時候有影響外,即使工作中企業對員工的培養目標也會優先從第一學歷好的員工中去選擇,所以說第一學歷在很多企業和很多崗位還是有明顯的影響。


什麼是第一學歷?

現在越來越重視第一學歷,雖然教育部門沒有具體的規定,按照教育部門的解釋,第一學歷,即國民教育系列普通全日制教育的學歷。一般在實際工作中一般將某學生不間斷(當年畢業當年深造)接受普通全日制教育的最高學歷作為該生的第一學歷。例如,普通高校本科,畢業以後直接讀碩士研究生,中間沒有工作,也就是讀完大四繼續讀研一,第一學歷是碩士研究生。如果有間斷,中間工作了,第一學歷就是本科,碩士研究生屬於最高學歷。


為什麼越來越重視第一學歷?

第一,考上985/211的同學在高中的時候付出了比平常人要更多的努力,上大學後享受到的資源都是不一樣的。好的大學可以給學生提供更高的平臺、更好的資源和更多的機會。舉個例子,實習的時候學校會有崗位推薦,好的大學合作的企業肯定是優於差的大學,那麼學生拿到的實習證明含金量也就高,學到的東西肯定會多。


第二,好的本科所依託的城市都不會差。在大城市上學,即使跟社會接觸比較少,但是見的世面是不一樣的,心中的格局也是不一樣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可能你在一線城市做酒會服務員,你學到的社交禮儀都比在三線城市當一個酒店領班要多。


第三,圈子很重要。其實這是我的切身感受。我讀本科的時候,舍友經常在宿舍看劇玩遊戲。我去朋友所在的211大學,她們宿舍每個人都忙得不亦樂乎,學這個學那個,這個社團那個實習,大家都在努力地進步,整個的氛圍是不一樣的。如果你處於一個積極向上的圈子當中,你也會被推著走的。那些學霸宿舍不就是這麼回事嘛。當然,如果你身邊都是牛人,你也會慢慢變得牛起來,因為驢不會待在牛圈裡吧


第四,因為非第一學歷文憑有很多都是靠著人為的、外在的因素去取得的,有的就是為了得到學歷而得學歷的,更多的就是為了能夠達到某種目的、通過各種手段甚至是非正常的手段去獲取的,這種學歷,完全就不是真才實學的證明,而是升官進爵的一個敲門磚或者叫做裝裱門面的窗戶紙而已了;還有些非第一學歷文憑是獲得學歷的人參加工作後通過在職學習或者某種特定的渠道獲得的,這些獲得學歷的人往往沒有脫產、沒有時間去系統的、完整的學好學歷必須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的要領,往往就是對學科知識知之不多、知之甚少、勉強過關的那種,完全沒有在校生和應屆生那樣的對專業知識學習的連續性、系統性、專業性地接受培訓和研究的,也許只會考試,不會應用,只是為了文憑而只學了考試所需要的那些點上的東西,知識的面和深度都是非常欠缺的。


考上國內名牌大學是個巨大榮耀,大家認可說明此人在青年時代學習能力是優秀的,學習能力是後續提高的很重要的方面。現在是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提倡終身學習,第一學歷固然重要,學識、毅力、品格、眼界還更重要,不要拘泥於它。


夏日消消氣


第一學歷主要是體現智商和家庭實力,碩士博士學歷主要體現一個人自己的努力程度和毅力。哪個更重要,大家心知肚明。雖然個別懂事晚的高智商人才,高考吃了虧,大學努力考上了研究生,但是已經失去最重要的機會了。


功總


由於我國高考管理嚴格,作弊作假的情況發生率極低,而第一學歷即本科學歷,能反映這個人的天份和高考成績,具有很好的對比價值。但考研由於是各校分別招生,很多學位名額競爭強度並不是很大,比較價值就沒那麼高。


尋人參果者


高考在人們心目中是現有最公平的選拔錄取方式


用戶62893215397


第一學歷很重要,但是也要給別人機會,通過後天的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發揮自己的作用。

國家規定的,職稱評審制度,就比較合理。比如工程師評審,要求專科、本科、碩士、博士畢業,經驗年限的條件是,7年5年4年1年,可以進行申報。

本老頭專科學歷,申報高工時,需要21年經驗年限條件,博士畢業的小孩,4年就具備條件。起跑線不同,但是本人認為是公平的,這是敲門磚。

進入評審流程後,那就要看業績。本人技術革新數十項,發明專利幾項,多次負責的工程項目,質量等級優良,用實力說話。因為有數量指標限制,博士被刷掉,本人被國家授予高工資格。

假如有人糾結幾十年前,在幼兒園成績很好,不進行後天的努力,對國家和社會沒有什麼貢獻,那就不會被認可。



海步深河尚


為什麼越來越重視第一學歷?

第一,考上985/211的同學在高中的時候付出了比平常人要更多的努力,上大學後享受到的資源都是不一樣的。好的大學可以給學生提供更高的平臺、更好的資源和更多的機會。舉個例子,實習的時候學校會有崗位推薦,好的大學合作的企業肯定是優於差的大學,那麼學生拿到的實習證明含金量也就高,學到的東西肯定會多。

第二,好的本科所依託的城市都不會差。在大城市上學,即使跟社會接觸比較少,但是見的世面是不一樣的,心中的格局也是不一樣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可能你在一線城市做酒會服務員,你學到的社交禮儀都比在三線城市當一個酒店領班要多。

第三,圈子很重要。其實這是我的切身感受。我讀本科的時候,舍友經常在宿舍看劇玩遊戲。我去朋友所在的211大學,她們宿舍每個人都忙得不亦樂乎,學這個學那個,這個社團那個實習,大家都在努力地進步,整個的氛圍是不一樣的。如果你處於一個積極向上的圈子當中,你也會被推著走的。那些學霸宿舍不就是這麼回事嘛。當然,如果你身邊都是牛人,你也會慢慢變得牛起來,因為驢不會待在牛圈裡吧

第四,因為非第一學歷文憑有很多都是靠著人為的、外在的因素去取得的,有的就是為了得到學歷而得學歷的,更多的就是為了能夠達到某種目的、通過各種手段甚至是非正常的手段去獲取的,這種學歷,完全就不是真才實學的證明,而是升官進爵的一個敲門磚或者叫做裝裱門面的窗戶紙而已了;還有些非第一學歷文憑是獲得學歷的人參加工作後通過在職學習或者某種特定的渠道獲得的,這些獲得學歷的人往往沒有脫產、沒有時間去系統的、完整的學好學歷必須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的要領,往往就是對學科知識知之不多、知之甚少、勉強過關的那種,完全沒有在校生和應屆生那樣的對專業知識學習的連續性、系統性、專業性地接受培訓和研究的,也許只會考試,不會應用,只是為了文憑而只學了考試所需要的那些點上的東西,知識的面和深度都是非常欠缺的。

考上國內名牌大學是個巨大榮耀,大家認可說明此人在青年時代學習能力是優秀的,學習能力是後續提高的很重要的方面。現在是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提倡終身學習,第一學歷固然重要,學識、毅力、品格、眼界還更重要,不要拘泥於它。

早前,某期“最火”的求職類節目中,一知名企業CEO拒絕了研究生畢業於北京大學的求職者,原因是其“第一學歷”是一所二本院校。後來,這位他解釋說,現在名校研究生太多了,我們在招聘的時候,往往很難去判斷一個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把第一學歷作為一個“門檻”其實也很無奈。

那麼,“第一學歷”真的比“最高學歷”重要?

網友一:第一學歷重不重要要看你是去是沒地方,如果是考公務員的話,最高學歷更重要,如大企業、高校這類的一般都要求第一學歷是211工程大學或是985工程大學,所以如果想去高校或者名企的話,第一學歷更重要。因為第一學歷反映的是你的智商,在高三同等的學習時間下,反映你的學習能力,而你的最高學歷反映的是你的努力程度。單純的對比第一學歷好最高學歷誰更重要,毫無意義,無聊至極!

網友二:作為一個十多年資深HR——的下屬。他告訴我,原來研究生不多的時候,面對一把一把的簡歷,直接把研究生和985的本科生挑出來,再把剩下的簡歷拿個風扇去吹,吹走的不要,沒吹走的和之前篩選出來的放一起,然後發麵試邀約。現在不能用風扇吹了,而研究生簡歷太多了,用什麼四六級、計算機二級這些基本上大部分人都有,只能用“第一學歷”來篩選,沒辦法,大企業嘛!

網友三:樓上肯定不是HR,完全瞎扯。作為一個三流大學的博士,基本上很少會去考慮本科生、碩士生起點的工作,而我的第一學歷也是三流大學,憑藉科研成果,輕輕鬆鬆就進了一本高校。這幾年博士也多了,很多三本都開始招博士,相比而言,如果名企、名校,第一學歷真不重要,身邊很多博士的同事,起點都很低,有中專的、自考本科的,國家課題一個接一個。總之,一句話或許“第一學歷”可能會是你進門的障礙,但有實力的人,只要有一個平臺,終究還是會發光的。

網友四:現在確實存在“第一學歷”歧視,但是很合理啊,這是社會整體的一種選人機制,並不是針對個體的,前面兩個都是個體案例。想想普通大學的本科生去向是211、985的研究生,而985大學的本科生去向要麼是名校,要麼是出國,你努力了四年,才勉強和別人當初的起點一致,這完全體現個人的能力好吧,不要說你多努力才考上研究生,努力的人多了,為什麼別人本科就考上名校,你只是普通大學呢?“第一學歷”很重要,也別說存在什麼“第一學歷”歧視,要我說就是:存在即合理。有些人你努力是能夠超越的,而有些人你在努力也是不能超越的,企業“第一學歷”的要求,就是想要找出那些你再努力也超越不了的人,懂嗎?

儘管很多越牛的企業,越看重你的“第一學歷”,但並不代表第一學歷就非常重要,只是現在的碩士、博士畢業生規模持續擴大,用人單位利用“第一學歷”,進行學校品牌價值、綜合能力的初步界定,這樣能夠更加容易就找到合適的人才。

第一學歷真的不是歧視,是出於高標準和嚴要求!

據瞭解,8月3日,上海學生就業創業服務網公佈了《2018年非上海生源應屆普通高校畢業生進滬就業申請本市戶籍評分辦法》:

上海學生就業創業服務網截圖

其中,一條今年新增加的規定引起了廣泛關注,內容為:

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試點,探索建立對本科階段為國內高水平大學(列入普通高校國家統一招生計劃,全日制且完成學業並取得相應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的應屆畢業生,符合基本申報條件即可直接落戶的綠色通道政策。2018年符合該政策的申請,受理時間可延期至2018年12月31日。

第一學歷到底有更重要?

除了因北大、清華這兩所學校引起的討論,該規定只針對應屆本科畢業生,而其研究生和博士生並未被列入資格的做法,也讓不少網友大呼,“難道第一學歷和最高學歷也有歧視?”對,沒錯,就是這麼重要!小編很久之前就寫過類似文章,被很多低學歷的人噴,不過我還是要再三強調:第一學歷真的不是歧視!是出於高標準嚴要求,尤其是對於很多優秀的上市公司、外企和體制內單位,招募優秀人才,第一學歷是硬性指標,以正視聽!

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中,第一學歷一般指本科學歷或專科學歷,之後要是讀研考博,畢業之後,那就算是最高學歷。在搜索引擎輸入“第一學歷歧視”,你會發現它還有專屬的百度詞條:一種原始學歷不是“211”、“985”等名校,即使最高學歷是博士,也一樣會被歧視的現象。說得簡單一點就是你高考時考上的哪所院校就是第一學歷的院校!!

學歷從本科開始就得好,這才有保障。圖/新華網

這種“歧視”,在畢業生求職過程中並不少見,尤其是高校、科研院所、軍隊、銀行、醫院等事業單位和國企、民營企業招聘中尤為突出。

2012年,一名華中科技大學的女博士在應聘武漢一所二本高校時,順利通過了院方的筆試、面試,並得到院領導的口頭承諾,但辦理入職手續時,卻在該校人事處遭拒。“就因為我本科唸的是一所不太起眼的學校。”

無獨有偶,一些高校、企業在招聘時,也表明學歷要查“三代”:“國內優秀博士畢業生,本科、碩士、博士階段均就讀於985高校或中科院、社科院……”

對於那些努力讀完碩士、博士課程,但本科學校不是特別突出的畢業生來說,第一學歷反而成了自己的“汙點”。

畢業生遭第一學歷歧視的現象並非孤例。

這就不難理解,為了上一所優秀的本科院校,一群群十八九歲的孩子連同他們背後的整個家庭,付出了多少努力,承受著多少焦慮。

近日,一篇《四家長質疑考生答題卡調包,紀委介入檢察官實名舉報》的自媒體文章在朋友圈瘋轉:4名來自河南省不同城市的家長表示,孩子今年的高考分數和平時分數落差懸殊,家長懷疑孩子答題卡被調包。

“提高一分,改變命運”的高考口號,年年不過時。圖/中國日報

該事件經過幾天的發酵,仍是疑點重重、待進一步調查。

有網友表示“如果答題卡都可以調包,那還有什麼公平?”。這些孩子能不能上學,去什麼學校,已不是幾家人的事了,它更牽動著全社會的神經。

畢竟,在當下的社會里,考上好大學才能享受更多的生活福利,考上好大學才能在碩博畢業找工作時也依舊硬氣……如此一來,所有的故事,似乎又回到了千千萬萬學子“夢開始的地方”——高考。

傻逼繼續教育的文憑也來湊熱鬧

在外國人眼裡中國學生一直被視為考試機器、應試教育、學霸瘋子,但是他們並不知道,這些學生只是為了改變命運,並且他們一直對通過考試能“改變命運”這個這裡深信不疑。所以才了那麼多執念很強、非要和自己過不去的考生每年忙於各種考試。

首先,我們有必要了解學歷的三個層次,才更易理解這些概念的關係:

初等教育:小學、中等教育、初級中學、高級中學(中師、中專、職高、中技、普通高級中學)、

高等教育:專科(高職、高專、高技)、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其中,高等教育又分為:

● 普通高等教育。

● 成人高等教育(脫產、業餘、函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電大開放教育、遠程網絡教育等目前國家已經統一歸為繼續教育了。

那第一學歷是什麼?

關於第一學歷,由於它是大學擴招前的產物,所以目前沒有官方概念,但它有兩種較為普遍的說法:

1、國民教育系列的普通全日制教育的學歷。

2、除去研究生學歷後,國民教育系列的普通全日制教育的學歷。

按照第一種說法,只要你在參加工作前,全日制在校生持續不間斷獲取的最高文憑,就是你的第一學歷。如:你在大三時備考湖大mpacc,並在大四下學期順利取得湖大offer。在你研究生畢業後,你的第一學歷就是碩士。

第二種說法,為眾多企業採用。如果你是普通高等教育畢業,那麼他們看的“第一學歷”,就是你的本科學校,不論你是否讀碩讀博。

相對於第一學歷,第二學歷與最高學歷是什麼?

第二學歷與第一學歷,是同一層次下的兩種學歷。第一學歷強調“普通高等教育”,而第二學歷則是其它高等教育。另外,有本科修了第二個專業,這也屬於第二學歷。

最高學歷的區分就簡單多了,指一個人最後也是最高層次的一段學習經歷,並且有權威機構頒發的學歷證書。

如:考上了清華的非全日制MBA,那麼你的最高學歷就是碩士研究生。

接下來重點問題來了,第一學歷有那麼重要嗎?

看到網上有人發帖說,即使擁有了名校碩士學歷,然而因為本科學歷差,還是被用人單位刷了。

很多企業確實對“第一學歷”十分執著,本科非985、211不錄。這是一種赤果果的就業歧視,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而我們自身,不能因噎廢食。

不要因為某些企業的歧視,而放棄了自身的修行與上升空間。

● 現有的學歷不出色,出色的個人能力與進修後的學歷,都是自我晉升的階梯;

● 本身學歷不錯,要獲得更好的發展,進入更頂級的院校學習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名企是否都“只看第一學歷”?

噹噹網創始人李國慶說只看第一學歷,非211不要!MBB也是以第一學歷為主要篩選條件。國內券商,國外投行更是明確標註“本科階段必須為985/211學校”。

海歸鄙視鏈真的存在嗎?

不僅國內學校遭歧視,國外的海歸也有一條自己的鄙視鏈。

海歸鄙視鏈:美本>美碩>英國海歸>澳洲海歸

美國本科比較難進,大家在高中階段,除非是學霸,否則英語水平達不到去美國生活的階段,而且美國本科學費高昂,阻止了許多懷揣美國夢的少年。

相比美國碩士申請比較容易:一般情況下,有GPA3.0以上,即80以上,就可以申請到不錯的學校。而且,美本至少在美國待四年,碩士兩年,更容易鍛鍊英語,每個暑假都可以在美國找實習,實習機會更多。

對於英國和澳洲學校來說,碩士只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即可畢業,並且澳洲相對美國知名學校少,很多HR沒聽過的學校,在腦海裡自然而然就歸類成了“野雞大學”。

為什麼碩士沒本科“值錢”?

考研變得容易 :

從1998年到2018年的20年間,考研報錄比從3.6比1下降到了2.6比1,這意味著考研成功的概率是越來越可觀。

所以,人們容易認為考研是一件比高考更容易的事,再加上現在身邊碩士遍地跑,自然人們心中通過考研上985和高考上985的含金量也是不一樣的。

高分低能的“考研專業戶”讓導師頭疼 :

前幾年更是頻繁有關於“考研專業戶”的負面消息被報道、被討論。

起因是有些高考大省的高校的學生,一進學校就被灌輸了“本科四年專為考研”的觀念,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鑽研考研上,研究和實操能力卻沒有得到培養。

這些能力的缺失是作為一名研究生致命的短板,特別是在理工學科。這些學生因為考研製度的不足被吸納,日後卻讓導師和同學深感頭疼,負面評價很多。

相比之下,高考水分少 :

因為高考參加人數遠多於碩博招生,且試題統一,所以考試結果具備甄別人才的作用,與中考類似。同時大學擴招使得本科生這一標籤失去本該承載自高考的甄別人才的功能,而這個功能如今被985/211體系繼承了。

與此同時,國家出於全面培養人才角度考慮,必然會將各行各業優秀人才實際需求數量作為985/211佈局的考慮因素。表現之一就是北工大因此超過了首師大。

招聘時看重第一學歷的HR是什麼心態?

@夏侯

就學歷本身來說,我覺得主要兩個原因:

經過高考選拔出來的國內名校生,從概率上講,含金量要高得多;

本科時代對一個人的人格、品行、能力等各方面的塑造,影響深遠,是其他後期的深造難以彌補的。

@ 吳夢樓

人才太多,除了少數大牛,大多數人都差不多,所以必須設置一些條件進行篩選,比如學歷。可是光看最終學歷的話,還是基數太大,只能再用第一學歷來篩。

@匿名用戶

不是看重第一學歷,而是比較差異。好公司往往人才扎堆,HR要在人才扎堆的資料庫篩選精英,選第一學歷是一種比較有效率的方式。

換句話說,不是你名校研究生不好,而是大家都是名校研究生,同等情況,大家都沒有特殊技能,只能順著往本科看,這也是一種擇優錄取的基本思維。

@匿名用戶

一、懶;二、省錢;三、口碑和品牌效應

學歷的bug如何補救?難道高考沒考好,就只剩復讀一條出路?嗯,是的!

考研怎麼說呢,像妹子夏天的安全褲,其實,真的沒什麼用,不會走光的根本沒有看到的機會,而會走光的,安全褲和小內內真的沒什麼很大區別。可是,對穿著安全褲的我來說,是莫大的安慰,我敢邁步走出去,而不是為了怕走光畏畏縮縮。

首先:問題不在於第一學歷,而是如果自己真是大牛,那就要擺出能夠KO掉第一學歷的超能力來。

舉個例子,你想進券商,只讓HR看到本科三本,研究生復旦,卻沒讓HR看到:

參與本專業國際商賽比賽前三名

校一等獎學金、國家二等獎學金

聯合國國際組織的實習,幫助某個國家政府解決窮人飲用水供應問題

固收FICC配置超過20%的cagr

炒股自營盤綜合收益超過25%

託福115,gmat750,對經濟學人上的文章能很好的presentation

參與過國內前幾大券商過10億以上的定增,再融資,發債etc項目

......

其次,在校期間提升自己,讓自己在某一方面小有成就,比如我是文科生,我就拼命擴大自己在文字方面的影響,讓大家能真實看到我的文字功底。有那麼多時間打遊戲看韓劇,不如多發表博客、微博、論文,日積月累,筆頭純熟,沒壞處。

另一種觀點:第一學歷不好的人,更要讀好研究生

為什麼很多本科學歷差的人都說:“你憑什麼看不起我的學歷?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其實這根本不是畸形的自我感覺良好,而是因為眼界狹隘造成的錯誤認知,在自己名不見經傳的母校,

也許你讀的教科書是本校教授為了賺取版權費編撰的

也許身邊的人不是通宵打遊戲就是夜不歸宿

也許周圍有人一學期都沒上過課,偶爾去一次是為了趴桌上補眠

人都是愛比較的,這個時候的你:

如果堅持不逃課不遲到,你會覺得你是一股清流

如果你不僅不逃課不遲到,晚上還按時睡覺週末泡在圖書館複習,你會覺得自己很牛X

每次大測小測都名列前茅,導師對你青睞有加,你會覺得自己是大牛

自我膨脹的感覺一經發酵,不可收拾。但卻忘記這些只是一個名校生該有的素質。讀研,上好的學校,才能大開眼界,看到自身與其他人的差距,明白不足,才能更加努力往上衝

讀完研找的工作,難道不比曾經依靠本科學歷找的工作好太多了嗎?

親們對於第一學歷這件事怎麼看呢?

END

本微信公眾平臺交流和研究的範疇如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