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碼字是使用的漢語拼音還是五筆?知道漢語拼音的來歷嗎?

無悔人生1113


輸入法用的比較多的一般使用的也就是五筆和拼音兩種,

1.五筆的優點是打字速度快;缺點是需要背字根,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練習才能熟練掌握。筆者早年背字根背到頭昏腦漲也沒能背好,無奈只能放棄。

2.拼音的優點是簡單易學,只要有小學的拼音水平就可以立刻上手打字,不需要任何學習;缺點是準確率稍微低一些,錄入慢一點,隨著各大輸入法的技術升級這些缺點正儘可能的在縮小。

至於漢語拼音的來歷

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佈該方案。1982年,成為國際標準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

目前大部分海外華人地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採用漢語拼音。

2008年9月,中國臺灣地區確定中文譯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為採用"漢語拼音",涉及中文音譯的部分,都將要求採用漢語拼音,自2009年開始執行。

中國人自己的漢語拼音運動是從清朝末年的切音字運動開始的。


國風閱讀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大常委會,於1958年2月11批准和公佈實施的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準。為我國解放初期的掃盲運動和全國推廣普通話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拼音打字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特別是沒有受過微機培訓的人,不用像五筆輸入法那樣去背字根,故為多數國人所喜愛,我亦如此。

漢語拼音最早起源於明朝,明時用改變了的藏文字母來拼寫漢語的語音,叫“八思巴字”,雖然不是專門拼寫漢字。但也算是漢語拼音的一種吧!明朝之前沒有拼音,古人使用反切,即用兩個認識會念的字,取第一個的聲母,再取第二個的韻母,拼起來就行了。

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寫漢語,是我國最早的拉丁字母拼音。民國年間,國民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但同時也出現了左翼新文化運動,推動了拉丁字母拼音的發展。

現在的漢語拼音方案,最早可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書》,還有1926年的國語羅馬字及1931年的拉丁中國字。

1949年,吳玉章給毛主席寫信,提出為了掃盲,需要訊速進行文字改革的建議。毛主席將信批覆給郭沫若和矛盾等研究,於1949年10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其中之一就是研究漢語拼音方案。

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為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期間收到各種漢語拼音方案1600多個,大致有:漢語筆畫式,臘丁字母式,斯拉夫字母式,幾種字母式,速記式,圖案式,數學式等建議方案,最終決定採用拉黑字母作為漢語拼音的符號系統,以便於國際交流和合作。在我國加入聯合國後,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受和承認。


中華文化傳播人


我用的是漢語拼音,手機上用的是九宮格拼寫。

首先回答為什麼,十年前我還見過用五筆的,現在沒見過了。

當年聽說誰會五筆輸入好事羨慕與佩服,五筆得背字根,幾乎是可以精確打出想要的每一個字,尤其是在當年,速度遠超拼音,並且也好找工作,但是我太笨,中學計算機課還學過,只不過是選修,我這腦子直接放棄。

但是後來,隨著拼音輸入的發展,聯想輸入的強大,現如今沒有特殊需求及行業必須要求的,很少有去學五筆的了吧,拼音輸入速度也是很快了,主要基本不用學,好上手。

漢語拼音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所有這些漢字拉丁化方案都為漢語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礎。

1949年,吳玉章(教育家、新中國教育開拓者)給毛澤東寫信,提出為了有效的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其中一項任務就是研究漢語拼音方案。

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為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其間收到各種漢語拼音方案1600多個。而最後決定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的符號系統,以便於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

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佈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


語留人


哈哈,就俺用的是筆畫輸入,筆畫輸入頭一畫不能輸錯,錯了字就出不來,要求小學識字時筆畫必須正確!!


美麗小魚仙


我打字用五筆。五筆的優點,是讀熟了字根,會拆字,會不會讀這個字,都可以打出來。


安平144796971


首先使用哪種方法這個問題,我一直用的是漢語拼音輸入法。

至於漢語拼音是怎麼由來的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位老先生--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strong>

你可能沒聽過沒見過周有光,但小編可以拍胸脯保證,你嘴裡說的每一句話,你在鍵盤上碼的每一字,都跟他有關!
周有光出生於20世紀,也就是清朝滅亡,民國剛建立那段時間,新舊文化衝突特別嚴重
,比方說剪辮子還是留辮子,大家就吵來吵去
周有光對古文和白話的對比很感興趣,他後來展現學霸實力,考到“上海聖約翰大學”,就選修了語言學
聖約翰大學

畢業之後的周有光,去了銀行上班,一路做到了高管,但周有光也沒有忘記語言學,一直當成愛好,銀行派他去歐洲出差,他行李都沒放穩,就去找語言學的資料看,研究老外的字母、語法,看看跟漢語差別在哪,還寫了不少論文

周有光和夫人張允和

後來新中國成立了,大家準備學知識搞建設,然後發現麻煩大了,全國80%的人都是文盲3.2億人大字不識一個,還怎麼個建法?於是中國開始“掃盲運動”,派了很多老師去教老百姓識字,教著教著出問題了,繁體字太複雜,寫字跟畫畫一樣,學生記半天都畫不出來,還有長得很像的字,讀法未必一樣,很容易搞混淆,再加上各地說各地的方言,同一個字能發出N種音

這時大家就開始討論了,有人建議直接取消漢字,會借用俄文或者拉丁文來拼寫,字母就那麼多個,另一波人立馬就炸了,丟掉幾千年的漢字,不要了?那可是老祖宗留下來的。
周有關建議,只簡化但不廢除漢字,方便大家從零開始認字,然後讓外文字母打輔助,用來給漢字注音,讓人們能看出讀音。
這個計劃很快就被政府批准,於是周有光等人連續加班N天,拿出了初稿,又收集全國各地寄來的意見信,改了一波又一波,最終成果就是1958年的漢語拼音方案。
他編寫的《漢語拼音詞彙》,成為後來電腦中文的詞庫的基礎,周有光在書裡說:“漢語拼音是一座現代的文化橋樑,它帶中國人走向文化,也方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1979年
,周有光代表中國,參加國際標準化組織的會議,他提議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全世界拼寫漢語的唯一標準,投票後成功通過。

國際標準化組織

這是一位真正大神級的牛人。

50歲前,他是銀行家經濟學教授

近50歲,周有光"半路出家 ",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成為享譽世界的"漢語拼音之父 "。

1984年周有光78歲,出版總編了國際中文版《不列顛百科全書》,和《中國大百科全書》。被他的連襟沈從文戲稱為“周百科”

85歲之後的周老再次轉行,專心做起他的“雜文家”,並和他的夫人張允和一起學習上網,用電腦寫作,發表文章。

2005年,100歲的周有光出版了《百歲新稿》,2010年,又出版了《朝聞道集》,2011年,他出版了《拾貝集》

留給後人的,不僅是他載入史冊的對漢語拼音的貢獻,更是這位博學老人精彩豁達,好學不倦的人生之道。

2017年1月,112歲的周有光先生去世了。

古人有詩“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牽手到老彷彿是愛情最應該有的模樣。然而終有曲終人散。

向周有光老先生致敬!


超級科學奶爸


我因對漢語拼音不熟悉,開始學習計算機便用五筆,開始背字根稍麻煩些,熟練後覺得挺方便的,重碼少,速度也快,但也有缺奌:如使用頻率低或停較長時間再用,容易字根返生,還要再熟習一下,如經常使用,個人覺得得應該是比較適用的輸入法。


用戶7638932553216


對計算機輸入技術來說,漢字輸入都只是查表,輸入使用編碼是方便人類記憶和操作的,與電腦沒有什麼關係。

我目前碼字是用拼音。在小學時,拼音就不懂,從來沒合格過,懂拼音是在高中階段。接觸電腦的時候,是電子部六所的ccdos自帶的漢字輸入法,當時雙拼不會,只能用全拼。後來學的五筆字型,數年後轉用學習曲線相對較容易的自然碼,一直至今。

漢語拼音,是中國語言文字拼音化運動的一環,當時目標是廢除漢字搞拼音語言的(此處牽涉民族國家的民族概念辨析問題不宜深入探討),伴隨漢字簡化運動,然而到第二批簡化字出爐,終於認識問題,改變政策,不再進行更深入的拼音化轉變,亦即廢棄漢語拼音化目標,第二批簡化字廢除,漢語拼音則保留了下來。

漢語拼音,只應用於漢字的輔助識讀,不能作為文字用途。


TonyDeng


我是農村一老叟沒有大學文,只有通過中國古代史與中國巖畫來推論,中國古人創造了太極倆儀,合絡圖數,伏羲八卦是數的起源,漢語拼音有的字拼不出,就得用五筆畫,推論是五筆在前拼音在後,不知言之對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