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胤礽被廢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居源月穎


康熙之所以兩次廢立太子胤礽,原因是太子不甘久居東宮,使還沒有做好權力交接準備的康熙,感受到了危脅。就象動物界中,老虎的領地受到侵犯,就要發威驅趕、廝殺一樣。一代雄主康熙,也在時刻維護著自己至高無上的皇權地位,對敢於侵犯自己威嚴的人給予打擊,就算這個人是太子,也毫不利外。康熙對太子急於掌權的行為很失望,所以採取了廢立太子,來樹立自己的威信,再次宣誓和警告天下,只有自己才是至高無上的。

胤礽在康熙皇帝成年的兒子中排行老二,出生於康熙十三年(1674年),其母為康熙的仁孝皇后赫舍里氏。赫舍里氏在生產胤礽時難產而死,年僅22歲。赫舍里氏與康熙感情深厚,兩人非常恩愛。赫舍里氏的去世,令康熙傷心萬分,也給了康熙很大的打擊。愛屋及烏,於是,康熙將對赫舍里氏的愛,投入到剛出生的胤礽身上,康熙非常疼愛這個兒子,留在宮中由其親自撫養。在胤礽剛滿週歲的時候,就冊立其為皇太子,可見康熙對胤礽的喜愛和寄予的厚望。

胤礽在幼年時,康熙就非常重視對他的教育,每天瞭解胤礽的學習情況,還抽出時間親自對其進行教導。胤礽也沒有讓康熙失望,長大後,不論是文化學習,還是滿族崇尚的騎馬射箭都很出色,在胤礽很小的時候,有幾次和康熙一塊參與圍獵,都有不錯的表現,令康熙極為滿意。康熙在外出巡視的時候,也喜歡帶著胤礽,讓其開擴視野,增長見識,也指導他參與處理朝中事務。在康熙親征噶爾丹時,就讓胤礽留守京師監國,處理朝政。可以說,康熙對胤礽的愛是遠超其他皇子的,康熙也的確算得上是一位慈父。康熙出外巡視期間,也總是通過書信,瞭解、關心胤礽的生活情況。有一次,康熙外出沒收到胤礽的書信,他非常不安,就給胤礽寫信說:“此間爾請安文書隔絕,朕內心不安。”康熙曾說:“情之最親者,莫如父子”。康熙十七年(1678年),胤礽感染天花,愛子心切的康熙,坐臥不寧、寢食難安,他放下一切政務,陪伴在胤礽身邊,直到胤礽病癒,看到兒子康復,康熙十分高興,他特地到太廟等處祭祀,並詔告天下宣佈喜訊。可見,康熙對這個兒子的疼愛和重視。

從相關史料來看,康熙早期對胤礽的確寄予厚望,對他的感情也非其他皇子可比。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康熙對胤礽也有了些許不同的看法,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康熙的原因,也有胤礽的原因,還有朝庭中大環境的原因。

康熙方面的原因:康熙在幼年時父母就去世了,由其祖母孝莊太后撫養長大。當了皇帝后,又遇到朝中鰲拜專權,可以說康熙手中的權力來之不易,所以他極為看重,小時候的生活,也令康熙心中缺少安全感,他絕不允許有人敢覬覦皇權,雖然他有意培養胤礽處理朝政的能力,但一旦發現,胤礽真的有染指皇權的打算後,康熙又心有不甘,認為其有僭越之嫌。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在廢除胤礽太子之位時就曾說過:“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另外,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俗話說“夜長夢多”,太子身為儲君,長達幾十年時間做為考核對象,其心理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我們現代社會中也有個這樣的例子,現任英國女王在位時間也是很長,做為王儲的查爾斯王子都已經步入老年了,還無法繼位,有時成為了社會大眾調侃的對象,他也同樣面臨著很大的心理壓力。一代雄主康熙大帝,雄才大略,康熙對胤礽的要求較高,長時間的考察,胤礽難以達到其父親要求的高度,形成了“父強子弱”的局面,不免令康熙對胤礽感到失望。這也是康熙廢太子的原因。

胤礽方面的原因:胤礽幼年得寵,養成了他驕橫霸道的作風,他無論是對待朝中大臣還是其他皇子,都缺乏應有的尊重,甚至隨意鞭打、處置朝中重臣。而他的隨從下人,也借他之勢胡作非為,導致他樹敵太多,也引起了康熙的不滿,康熙曾幾次將胤礽身邊親信、幕後支持者處死,以警告胤礽,但收效甚微。

胤礽個人性格也很有問題,有一次康熙患了重病,胤礽竟流露出無所謂的表情,令康熙非常失望,也就有了胤礽盼他早死的擔心。還有一次,康熙十分疼愛的皇十八子得了病,行將不治,其他皇子都悲痛萬分,而胤礽卻毫無悲傷之色,康熙見了,更覺心寒。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過於失望的康熙在木蘭圍場的布爾哈蘇臺行宮,以太子“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宣佈廢除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將其拘於鹹安宮中。做出這個決定,康熙是非常難過的,史書記載,在此之前,康熙七天七夜不思寢食,由於過於傷心,康熙還患了中風,右手不能寫字,只能用左手批閱奏章。可見,廢除太子,對康熙的打擊也是很大的。

廢除太子後,諸皇子爭儲之風更盛,也令康熙很是苦惱。他希望胤礽能通過被廢吸取教訓。於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又復立胤礽為太子。這也看得出來,康熙對胤礽之間還是有難以割捨的父子之情,還對胤礽抱有希望的。但是,受到廢立刺激的胤礽,並沒有什麼改觀,反而因受剌激,而導致精神都出現異常了,其性格更是乖張,行為也時有瘋癲。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徹底失望的康熙決定再次廢掉了皇太子,並將朝中的一批“太子黨”人給處死。

朝庭中大環境的原因:隨著諸皇子逐漸長大,康熙對皇子進行分封,也削弱了太子的力量。諸皇子有了各自的勢力,開始有了爭奪皇位的打算。太子胤礽不可避免的就成了眾矢之的,成為了各種勢力攻擊和打壓的對象,比如皇八子黨就沒少告胤礽的仗。太子胤礽的一切行動都被人所關注,一旦出現差錯,都會很快傳到康熙的耳中,甚至會被無限放大,隨著朝中不斷有人詆譭胤礽,久而久之,康熙不免對胤礽有了不同看法。

人性是複雜的,有時也是矛盾的。皇帝手中的權力,就像我們普通人偶然得到的珍寶一樣,放在那裡都不放心,放枕頭下不安全,放櫃子裡還是不放心,總要時刻看著它。康熙也是如此,又需要培養接班人,又不放心接班人,取與舍都很難,也非常矛盾、困惑。歷史上還有一個人,選擇接班人比康熙更糾結,他就是提倡“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他廢除大兒子的太子之位,將王位傳給小兒子後,自己退休,這時又感覺對不起大兒子,又暗中支持大兒子謀反,最後謀反不成,連退休後的趙武靈王自己也被困沙丘宮,活活給餓死了。

畢竟胤礽是康熙親手帶大,康熙對胤礽的感情還是不同於其他皇子的。在康熙臨終傳位給皇四子胤禛的時候,曾囑咐胤禛一定要善待胤礽,可以看出,康熙還是對這個兒子還是有很深地感情的。


劍南之道


向敬之

太子胤礽兩次被廢,主要是康熙帝感到了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到了胤礽的威脅。

康熙實施漢人的嫡長子皇位繼承製,加之對太子胤礽的放任,如默認索額圖“懷私倡立”與皇帝並肩的太子儀注,導致太子成年前後,已發生激烈的皇儲矛盾。胤礽自身能力出眾,但由於康熙的遷就包容,越發“肆惡虐眾,暴戾淫亂”,作惡多端,大失人心,遭到了同樣受到康熙重視的其他年長皇子的圍攻。

胤礽第一次被廢,為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長子胤褆向出巡返京的康熙密報(皇十三子胤祥應該參與密報),太子夜窺皇父動靜,意圖不軌。帳殿夜警,使康熙聯繫到途中皇十八子病危,作為哥哥的胤礽漠不關心,感到了胤礽對自己的生命威脅。康熙勃然大怒,決意廢儲。

當胤礽聲辯絕無弒父之心後,康熙又後悔了,迫於壓力廢儲後,又力排眾議復儲,把關係國本的立儲大事視同兒戲。胤礽被複儲,但暴戾性格不改,荒唐事情不斷,甚至說出了天下哪有四十年太子之事。

康熙五十年,安郡王馬爾渾病逝,太子親信、步軍統領託合齊違反規定,召集部分滿洲八旗中下級武官飲酒,被人舉報意圖不軌。

皇太子在策劃逼父皇儘早讓位之事,被反太子集團發酵,導致康熙於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巡視塞外回京當天,即向諸皇子宣佈:皇太子胤礽自從復立以來,以前的狂妄還未消除,以至於大失人心,祖宗的基業斷不可託付給他。此次,太子胤礽徹底被廢。

至於《雍正王朝》中,胤礽與康熙的寵妃鄭春華有私情,那都是杜撰。康熙后妃成群,但無鄭氏其人。胤礽平日行為恣肆,淫亂放蕩,身邊不差女人,除了不受重視的太子妃瓜爾佳氏外,還有側福晉、庶福晉和媵妾十餘人。他最愛的,當是給他生了二子二女的側福晉李佳氏。同時,康熙安排左都御史王鴻緒密查,胤礽經常派人至蘇州購買童男童女。胤礽有戀童癖,又豈會鋌而走險去勾搭庶母。


以禮觀書


康熙的愛子

胤礽(雍正帝即位後,將其名改為允礽)是玄燁兩次立廢的太子。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胤礽誕生於北京紫禁城坤寧宮,其母后康熙的元配赫舍里氏因難產於兩個時辰後去世,年僅21歲。康熙帝與皇后感情甚篤,因此萬分悲痛。康熙十四年(1675年)六月初三日,康熙帝冊封胤礽為皇太子。胤礽被立為太子時,不滿兩歲。胤礽為嫡長子,在皇子中排行第二。

皇太子,皇位的繼承人,在宮廷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由於有特殊地位,胤礽在還沒懂事時,便開始享受周圍人的謙恭尊敬。他是在人們的一片恭維聲中成長起來的。這種生活環境自然而然地使他產生了惟我獨尊、以我為中心的潛意識。這種潛意識對他以後的為人處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下圖《宮鎖心玉》中的胤礽劇照。胤礽在少年時代,命途還比較順利。玄燁給他選配了最好的老師,並常常親自教他寫字讀書。由於受到良好的教育,胤礽不但很快地通曉滿漢文字,而且像其父親一樣嫻於騎射,能左右開弓。這一點很讓玄燁滿意。

初次被廢

當胤礽脫離了孩童時代以後,他與其父親玄燁之間的關係便發生了變化。漸漸地,玄燁對他的品行開始不滿。這種不滿最初是來自胤礽的不孝。

康熙二十九年(1690)七月,為剿滅噶爾丹勢力,玄燁從北京出發,擬駐於前線近地指揮作戰。不料,到博洛和屯後,玄燁於二十二日夜突患重感冒,一夜高燒,未能成寐。經眾臣和侍衛懇請,玄燁決定“迴鑾”,召皇太子和皇三子馳驛前迎。胤礽雖按時趕到了博洛和屯玄燁下榻處,但表情上一點也沒有因父皇病重的憂急,甚至連問候的話也懶得多說一句。這使玄燁十分不快。由此,玄燁看到了:胤礽心中只有自已,對他人太冷漠無情,對長輩缺乏孝心。

在以後的日子裡,胤礽同玄燁的衝突也時有發生,其中主要原因是:胤礽權勢的增長使玄燁感到了一種威脅。

胤礽成年以後,玄燁有意令其參與政事,得到鍛鍊。可是胤礽參政之後,一些勢利的朝官大臣便聚集到了胤礽左右,獻媚討好,出謀劃策。久而久之,胤礽身邊便形成了穩定的幫派,人稱太子黨。這些人聚在一起,有時能出些對朝政有利的主意,有時則單純為提高主人地位而傷害他人。傷害別人倒也罷了,但有時竟危及到了皇帝的利益。比如,為了讓胤礽能像皇帝一樣至尊,他們唆使胤礽穿用一律都用黃色,這是隻有皇帝才能享用的一種特權。再如,康熙三十三年(1694)三月,玄燁率諸皇子到奉先殿祭祀。按禮儀,只有皇帝才能在檻內拜褥,可禮部竟然把玄燁和胤礽一起安排到了檻內。這件事給玄燁的感覺是,胤礽在朝廷中的勢力太大了,已經到了與他分庭抗禮的程度,使他產生了一種威脅感。

不過,這時候玄燁還沒有過分地怪罪胤礽,他把這一切都看作是胤礽周圍人出謀劃策使然。對胤礽本人,他還是信任的。康熙三十五年(1696),玄燁率軍親征噶爾丹時,便令胤礽坐鎮京師,處理各部院奏章等事務。第二年,玄燁出兵寧夏時,又命胤礽留守。

下圖《雍正王朝》中胤礽劇照。

胤礽同玄燁的矛盾爆發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這一年,玄燁巡幸塞外,命胤礽以及皇長子胤禔、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祿、皇十七子胤禮、皇十八子胤祄隨駕。行進途中,皇十八子胤祄突然得了重病,御醫通過各種方法也沒有控制住病情。眼見胤祄一天不如一天,玄燁心急如焚。按理,已經成年的35歲的胤礽作為皇太子應該為年已55歲的父皇分憂。可是胤礽像沒事兒似的,整天忙著和那些年幼的弟弟們遊玩。玄燁把這一切看在眼裡,很是生氣。

一天,玄燁派人將正在山上玩興正濃的胤礽召了回來。訓斥道:“你身為太子,對營中發生的這些事怎麼都視而不見,置若罔聞?你弟弟病這麼重,你怎麼就不關心關心?你還有點心肝沒有?”胤礽在玩得高興時被召回,心裡本來有一點不愉快,聽了父皇的話,就更有想法了,他想說:哼!還提什麼太子呢,我當了三十多年的太子了,什麼事讓我負責過?但他沒有直接說出,而是順著剛才的話題嚷道:“我著急有什麼用?我又不會開方拿藥,我坐在他身邊,他病就能好嗎?”玄燁沒有想到允初敢這麼頂撞他,心裡越發生氣了,高聲喝道:“你這麼無情無義,能繼承祖宗弘業嗎?你還想不想當太子了?”

胤礽是在其父皇的一陣痛罵聲中走出帳篷的。在往回走的路上,他心裡翻江倒海。他意識到不該那麼衝動,說那些不該說的話。他知道,父皇對他一直是非常關心的,在他的身上,注入了許多心血。父皇雖然把權力看得重了一些,但對他還是信任的。他為傷了父皇的心而後悔。他越想這些事越感到難過。想到最後,竟產生了一種擔心:擔心父皇一怒之下會做出廢黜他為太子的決定來。以致最後,他竟生出了去父皇營帳觀望的想法。這樣,有幾天晚上睡覺前他都到其父皇的帳篷外,觀望一下,看看父皇是不是在寫關於廢黜他的詔書。

下圖《新步步驚心》中胤礽劇照

可是,胤礽沒有想到,他這一無惡意的舉動被人利用了。那些早就對他當太子有嫉妒心的皇兄皇弟們,見他和父皇鬧翻,恨不得早一天將他廢黜,自己也好有個競爭皇太子的機會。於是,窺測胤礽,造謠生事。現在,見胤礽幾乎天天晚上都到父皇的帳前觀望,便有了攻擊胤礽的口實。這樣,胤礽圖謀不軌、欲暗刺父皇的罪名,便被人捏造到了玄燁那裡。

玄燁平生最不能容忍的事就是“弒逆”。特別聽到自己栽培了30多年的太子竟要做這種大逆不道之事的時候,一時勃然大怒。本來,胤礽對胤祄的冷漠已經使他聯想到18年前胤礽對他的冷漠,正考慮這位無情不孝的胤礽是否還能做太子的問題,現在又聽說胤礽要謀害自己,盛怒之下,當即宣佈廢黜太子。回到北京後,胤礽被幽禁於鹹安宮。

再次被立、被廢

胤礽被廢,太子位缺,諸皇子立即為爭儲位積極活動起來。其中最活躍的是皇長子胤禔和皇八子胤禩。在皇子們的互相攻訐中,玄燁瞭解到了許多以前不瞭解的事,明白了在一些事上冤枉過胤礽。玄燁將胤礽與胤禔、胤禩幾人進行比較,感到胤礽還是比他們優秀的。玄燁開始有了悔意。從這年十月末開始,便頻繁地召見胤礽。每召見一次,胸中便舒快一次。十一月十五日,玄燁召見科爾沁達爾漢親王等人時,表達了欲復立胤礽為太子之意。康熙四十八年(1709)三月九日,也就是在宣佈廢黜決定僅僅半年的時候,玄燁又頒詔復立胤礽為皇太子,並遣官告祭天地、宗廟、社稷。

胤礽恢復了太子地位以後,原來圍繞在胤礽身邊的官吏又重新聚到一起。這是玄燁所不願看到的。在他看來,皇帝應有絕對的權威,在朝廷中,只能有一箇中心,就是說,朝臣們只能統一在他的周圍,不能另有中心,而太子黨的形成便是對皇帝權威的損害。玄燁感覺到胤礽對他的地位又構成了威脅。加上胤礽被複立為太子以後,又成了諸皇子共同攻擊的目標,各種存在的和不存在的問題統統反映到了玄燁的耳朵裡。

下圖胤礽畫像

在玄燁自身感覺和諸皇子的攻擊下,康熙五十一年(1712)九月三十日,復立了三年半的皇太子又被廢黜。玄燁在向群臣說明廢黜的緣由時說:胤礽以前便是因為行事乖戾而被廢黜的,原以為此次復立後他能痛改前非。沒想到,他故態復萌。這樣的人是不能繼承祖宗的弘業的。玄燁在復立胤礽時曾表示過,胤礽如果表現好,則為皇太子,如果被廢黜,則仍舊錮。所以這次被廢后,胤礽就又被幽禁起來。

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十三日,因胤礽病重,雍正諭大臣安排後事;十四日,胤礽病逝于禁錮地紫禁城鹹安宮,終年51歲。胤礽後被追封為和碩理親王,葬於黃花山(今天津薊縣)理親王園寢,諡曰密。

後代餘波

胤礽第二子弘晳是為康熙皇長孫,自幼獲得祖父寵愛,撫育宮中。在其父胤礽被廢太子之後,弘晳已長成一名青年,他為人賢德,故時有傳言康熙帝會因寵愛弘晳而第三次冊立胤礽為儲君。
乾隆四年(1739年)十月初,宗人府議奏,康熙帝第十六子莊親王允祿與其子輩弘晳、弘升、弘昌、弘晈等人結黨營弘,往來詭秘,上書請求將他們進行懲處。
乾隆帝認為:“弘晳自以為自己是以前太子的嫡子,居心叵測。”著將弘晳革去親王,仍準於鄭家莊居住,不許出城,後改禁錮地至景山東果園內,除宗籍,改名為四十六。

鄧海春


在古代封建社會,一個君王在位時,往往會提前選定繼承人,這個未來的皇帝叫“太子”。有了太子,可以從很大程度上緩解嫡位爭奪,大家會一致認為太子就是江山社稷的根本,所以,建立儲君就是每個朝代的一件大事。

滿清在入關前是遊牧民族,與中原漢人在文化習俗上有諸多不同,從未有過提前定立太子的慣例,所以,即使太祖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政權,依然採用貴族公推的方式選定大汗。

入關後,清朝的貴族迅速漢化,文化習俗與規章制度也受到明顯的漢化影響。康熙十四年底,康熙立胤礽為太子,就是一種漢化的表現。

康熙繼位時很年輕,他當父親時同樣年輕。他的第一個兒子在康熙六年誕生,但不是嫡子。在康熙的眾多皇子當中,又嫡又長的是孝誠仁皇后所生的胤礽。

胤礽生於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孝誠仁皇后因生他時難產於同一天去世,康熙悲痛欲絕,為此還“輟朝五日”。

第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康熙以太皇太后的名義,冊封胤礽為皇太子,冊封大典極其隆重,除了祭祀天地、社稷、太廟外,康熙還特地昭告天下:

“自古帝王繼天立極,撫御寰區,必建立元儲,懋隆國本,以綿宗社無疆之休。授胤礽以冊寶,立為皇太子,正為東宮,以重萬年之統,以系四海之心——《清聖祖實錄》”

事實上,康熙當時之所以立太子,主要是基於兩個方面的考量:

一、滿清貴族的權力過重,甚至可以影響皇位交接,康熙此舉也是一種削弱貴族權力的手段;

二、當時吳三桂等三藩作亂,朝廷受到動搖,康熙建儲有安定人心的作用,而且也向天下表示他認同儒家傳統文化制度,因為他立嫡長子為太子,一切禮儀程序都依古禮。

康熙立了胤礽為太子後,也確實想過要將他培養成一個理想的繼位人,因此對太子的方方面面都格外關注。胤礽從小就要學習傳統經典,康熙為他安排的老師都是當朝名儒,比如張英、熊賜履、耿介等人,除了文化課,胤礽每天還要學習滿、蒙等語言以及騎馬射箭。

此外,康熙出巡時,也會經常帶著胤礽同行,為的就是增長他的見識,也方便親自教導。康熙在親征噶爾丹時,留胤礽在京城處理朝政,以訓練他的處事經驗。康熙對胤礽寄予厚望,對他的培養也是用心良苦。

然而,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突然宣佈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諭”,“肆惡虐眾,暴戾銀亂”,決定廢除廢除胤礽的太子之位。

一時之間,朝野議論紛紛,康熙的其他皇子也開始蠢蠢欲動,相互勾結,從事奪嫡之爭。康熙眼看情形可怕,在廢除太子半年後,又說胤礽“語言顛倒,竟類狂易之疾”,“已漸痊癒”,因而又恢復了他的太子之位。

胤礽復位後並沒有改善父子關係與兄弟關係,相反,還加深了彼此之間的爭鬥,終於在康熙五十一年,康熙終於忍不住,再次廢掉太子,罵胤礽“乖戾如故,卒無悔意。狂疾益增,暴戾僭越,迷惑轉甚”。康熙下令將胤礽幽禁,從此不再討論立太子之事。

康熙兩廢太子的事,在歷史上也是罕見,一向英明的他為何會如此行事呢?

一、權力爭鬥的結果

康熙朝有許多大臣都相互拉幫結派,特別是明珠與索額圖之間的黨派之爭,延續了很多年。索額圖是胤礽的外叔公,與胤礽的關係特稱密切,勢力也很強大。

明珠則是大阿哥一系,還籠絡一批滿漢重臣,用陰險手段排除異己。明珠一夥為了長久之計,必須扳倒胤礽不可。否則,胤礽繼位,他們全部在劫難逃。因此,他們鎖定了胤礽為打擊目標,全力出擊。最後令康熙感到索額圖有“謀逆”之事,胤礽也被捲入這場爭端,自然也會收到很大的負面影響。

此外,“九子奪嫡”中的幾位皇子,每一個都非池中物,不管誰當太子,總會受到各種明槍暗箭的攻擊,讓人防不勝防。甚至連康熙的哥哥福全也參與進來,建議康熙廢掉太子。

二、胤礽自身的問題

康熙廢太子時說胤礽“不遵教誨”“賦性奢侈”“絕無友愛之意”等等,基本屬實。

胤礽雖有名師教導,學問不錯,詩文與書法俱佳,表面看是一位文雅的王子,但從其對師長與兄弟的態度來看,他沒有溫良恭儉讓的品質。正如康熙所言:

“若以此不孝不仁之人為君,其如祖業何?”

當然,胤礽在性格上的缺失,康熙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與他多年來家庭教育的缺陷有關。

一廢太子前,胤礽發牢騷,自古以來哪有當了四十年太子的啊?這言外之意就是盼著康熙早日歸天。

胤礽在京城代理朝政期間,做了不少僭越皇權之事,令康熙大失所望,兩人的主要矛盾也來源於此。

三、滿人文化的回潮

康熙立胤礽為太子,完全是遵從漢人的古制,是一種順應漢化的表現。這在當時未必能被眾多滿人接受,所以反對他漢化的滿清貴族必然存在。

到了康熙晚年,他更向王公大臣直接說如果再要選擇繼位人,不再限於嫡長子,而是擇賢而立,這幾乎已經看到滿清貴族公推首領的影子了。

四、康熙個人的漢化態度

滿清自從入關以來,漢化程度最顯著的就是康熙,在政務、軍事、經濟、文化層面都許多仿照儒家文化而建立的典章制度,立太子就是其中之一。

不過,康熙個人對漢化的態度依然重要。

他雖然恢復了明朝的內閣、翰林院等機構,但他仍以內務府代替明朝的十三衙門,因為他怕明朝的宦官專權在清朝出現;

康熙親政不久就設立起居注館,為皇帝記錄日常言行,原本是想為後來者留下“為萬世法則”的文字,但康熙發現容易洩露機密時,就將其裁撤;

所以,康熙並非盲目全盤漢化,而是選擇有利於朝廷以及他個人集權的才漢化。立太子也一樣,當他發現太子威脅到皇權、對朝廷不利時,他就必然廢掉太子。

秋媚說:康熙在位一個甲子,政績卓越,晚年兒孫滿堂,算得上“千古一帝”。晚年的廢太子事件以及由此引發的“九子奪嫡”,讓康熙差點鑄成大錯,也成為他美中不足的一點遺憾。


秋媚讀史


康熙皇帝廢太子,是清史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僅如此,還廢了兩次。這也便成為了影視劇中所津津樂道的橋段。《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中對於太子胤礽被廢,著墨十分多,當然,其中不乏杜撰的情況,那麼太子胤礽因何被廢呢?影視劇中的演繹與事實是否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些問題均需要從史料中尋找答案。

在清朝繼承大統的過程之中,是沒有嫡長子繼承製這一說法的,唯獨康熙皇帝一度實行嫡長子繼承製。

愛新覺羅·胤礽,孝誠皇后赫舍里氏所生。實際上他並非赫舍里氏的第一個兒子,胤礽還有一個哥哥,叫承祜,因幼年夭折,所以從康熙存活的兒子來看,胤礽也便為二阿哥了。因胤礽系嫡出,從出生開始,便備受皇室重視,康熙十四年,康熙皇帝奉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之命,將胤礽立為太子。這也是清朝有史以來,第一次明確的確立儲君。

正因如此,胤礽自幼便重點培養,張英、李光地、熊賜履這些大學問者均做過他的師傅,胤礽精通滿漢文,騎射也十分嫻熟。這當然與影視劇中所描述的胤礽無能是有出入的。所以康熙廢太子,與太子無能顯然沒有什麼特別重要的關係。那麼康熙是因何對太子心生芥蒂了呢?

第一次所記載的便是康熙二十九年親征噶爾丹之時。當時康熙皇帝在行宮中生病,其中記載到“太子侍疾無憂色,上不懌。”因為太子在伺候皇上的時候,絲毫沒有擔憂的神情,所以皇上不高興了,將其遣回京師。但此時父子之間尚未有出現過多的糾葛。

康熙在第二次徵噶爾丹,和用兵寧夏之時,將朝政全權委託太子辦理,但當時,特別是三十六年康熙用兵寧夏之時,朝中有人議論太子有異心,自此,康熙皇帝開始對太子有了看法。

而康熙第一次廢太子是在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在上諭中痛斥太子胤礽的罪行,主要方面包括:

第一,太子胤礽暴虐無道。協理政務期間,太子允礽侮辱廷臣,作威作福,甚至劫持蒙古使臣所朝貢的物品,致使蒙古人心不服。

第二,勾結內務府總管,恣意貪婪無度,以致包衣下人生怨;

第三,皇十八子病重之時,胤礽絲毫沒有憂色,無友愛之心;

第四,康熙懷疑胤礽是為索額圖報仇,伺機謀害自己。

可以說,以上四條便是康熙第一次廢太子給其所定之罪,在此四條中,最重要的估計也就是第四條,勾結朋黨,企圖篡奪皇位吧,《清史稿》中所說的“欲謀大事”也就是想要謀殺康熙,自己登基。所以這應該是最根本的原因了。

那麼太子胤礽又是如何復位的呢?這還要從三阿哥胤祉說起。

四十七年十月的某天,三阿哥向康熙皇帝稟告大阿哥魘胤礽,而且還從胤礽的房間裡搜出了一些厭勝之物。因此,朝中有人上奏說,太子並非如此糊塗,而是被這些東西鎮住了,康熙皇帝也便以此為藉口,又恢復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然而,胤礽在恢復太子之位不久,並未改變自己的習性,而是加緊了篡權的腳步,於是結黨營私,並將政敵通通大盡。康熙為此勃然大怒,斥責胤礽“行事乖謬,不仁不孝,非狂易而何?”於是第二次廢太子,並宣佈永不立太子。

太子胤礽當了五十餘年的儲君,也是清朝有史以來最為悲劇的儲君了。他輸就輸在了沉不住氣,不知低調做人,但話說回來,又有誰能夠理解他的悲哀。康熙皇帝是一代明君,但卻在立太子問題上栽了個大跟頭。皇家沒有親情,有的只是權力之爭罷了。


歷史系大師姐


胤礽是康熙朝的皇太子,為皇后赫舍里氏所生,也是康熙最看重的皇子,沒有之一。

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以下幾條:

1、 赫舍里氏與康熙是少年夫妻,感情很深,其去世對康熙影響很大;

2、 在生下胤礽後,赫舍里氏難產而死,他成為康熙與赫舍里氏留下的唯一子嗣,同時也成為康熙對赫舍里氏感情的寄託;

3、 在康熙的親自帶養下,胤礽從小到大,表現都十分優秀,而且很早就被確定為皇太子,儲君位置,非同小可。

然而,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時候,胤礽被廢去太子地位,並終身圈禁,最終一蹶不起,成了康熙王朝的盛世幽魂,並最終在雍正朝後鬱鬱而終。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康熙下定決心廢去胤礽的太子儲位呢?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開篇,就說太子胤礽和康熙的麗妃發生不正當關係,因為被康熙識破,最終導致其垮臺。

類似的演繹,如果僅僅是電視劇,雖然有些惡趣味,但也倒算了,如果說歷史,則毫無事實根據。

事實上,作為皇子的胤礽不可能和康熙的妃子私通,整個清朝都從來沒有發過這種事;而康熙也從來沒有過什麼麗妃。

而且,在《雍正王朝》裡,太子和大阿哥的形象十分猥瑣,和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完全對不上號。

倒是在《康熙王朝》中,太子和大阿哥的形象和爭鬥塑造比較成功,和康熙朝歷史上的“太子黨”及“大阿哥黨”十分接近。



當然,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只講了太子和大阿哥的爭鬥,並未說太子被廢一事。

事實上,太子胤礽並非一次被廢,而是廢了兩次。

第一次就是康熙四十七年,因為十八阿哥在前往熱河的途中得了腮腺炎而突然去世,因為各皇子對其不聞不問,由此惹得康熙龍顏大怒。

而在這時,太子胤礽被斥責後派人去窺探康熙大帳,結果被康熙發現,由此導致了第一次被廢事件。

事實上,當時除了太子黨與大阿哥黨爭鬥外,其他還有“八阿哥黨”也覬覦太子儲君之位,這些人也千方百計的想要給胤礽設套,奪取其地位。

因此,在胤礽被廢后,這些人立刻跳了出來,更加玩命的相互爭鬥,搞得康熙焦頭爛額。最走,沒轍了,康熙只好再把胤礽給推了出來,令其復為太子。

可惜的是,胤礽復位之後,非但爭鬥沒有停止,胤礽的本性也並未改悔,最終導致第二次被廢,而這次,是永久性的圈禁。

據說,太子胤礽這個人很有才華,長相身材很很好,但其為人極傲慢,脾氣很壞,動輒傷人。其在復位後,仍舊倒行逆施,各種不法,最終導致了其個人悲劇。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胤礽以上的各種毛病和症狀,也很可能是患有間歇性的精神疾病,正如康熙自己說的:

成年以後,胤礽的行為十分反常,經常白天昏昏欲睡,半夜才吃飯,又好酒,連喝幾十大杯也不醉;

祭祀上天時,胤礽有時惴惴不安,不能成禮;碰到狂風暴雨、雷電交加時,往往驚恐萬狀,不知所措;

還有,胤礽有時還行為古怪,語言顛倒,時而神經發作,就像魔鬼纏身一樣。在康熙看來,這不就是中了邪嗎?

如果胤礽確實是患有精神疾病的話,那麼他也可能和他所處的環境有關。

畢竟,他的兄弟們又多又能幹,這些人聯合起來反對胤礽並試圖奪取其儲位,由此使得胤礽焦慮不安。

長期以往,胤礽受到的壓力可想而知,由此患上精神病也就不奇怪了。

在筆者看來,這個可能是胤礽被廢的真正原因,否則康熙不太可能兩立兩廢,最終實在無可奈何,這才另選他人的。


坑爹史冊


太子胤礽在康熙帝的眼裡就是已故的皇后“赫舍里氏”的影子,出於對皇后赫舍里氏的思念,康熙帝破了祖宗的規矩,將赫舍里氏所生的孩子還二歲不到就立為太子。

因為胤礽是“嫡出”,立為太子無可厚非,為了培養小太子胤礽,康熙帝在太子胤礽的教育、修身、立德等等方面耗費了大量的心血,一有時間,康熙帝還要親自給太子授課。

康熙帝的前半生建立了豐功偉業,除鰲拜、削三番、收復臺灣、親征漠北、西征噶爾丹,剛剛消停,太子胤礽也長大成人了。

過早確立太子的弊病凸顯

小時候的太子胤礽,聰明伶俐,上進好學,一個過早失去母愛的皇子,特別是他的母親赫舍里氏與康熙帝相濡以沫,自然康熙帝把更多的心思放倒了太子胤礽身上。

過早的嬌生慣養,使太子胤礽的心裡產生了一種愉悅感,使他在兄弟二十幾個當中“鶴立雞群”,體會到了當太子的與眾不同,目空一切。

後來康熙帝終結到:自漢唐以來,凡是過早確立太子的幾乎沒有好的下場,幼小時上進好學乖巧,隨著年齡的增長,必有窺探帝位之心。

太子胤礽走上了被廢之路

看看太子胤礽的一系列做法:

太子胤礽負責輔佐皇上處理朝政一般事物,吏部、戶部、刑部,包括每年的勾決人犯、皇室宗親。

一、戶部錢糧調度不當,致使國庫虧空,他自己就是第一債權人。

二、結黨營私,培植個人勢力,買官賣官,各部安插親信。

三、指使並利用小人用錢買賣人命,致使刑部以下司、道、府、衙、刑名不請,訴訟不明。

四、作為儲君,擅自結交大臣,私密往來,悖離有德之君應有之德。

五、最讓康熙帝痛恨的是竟然淫亂後宮,行苟且之事,有悖人倫。

六、私下大放厥詞,牢騷滿腹,說過哪有三十年太子,有賭咒父皇康熙之嫌疑,窺探康熙帝行宮,致使康熙帝對太子胤礽於恐懼當中。


康熙帝決心廢掉太子胤礽

康熙四十七年,熱河木蘭秋獮,廢太子一事爆發了,淫亂後宮不算,還弄出來一個“調兵圍困山莊”,企圖弒君謀反,雖然後來證實是假調兵符,但是康熙帝的廢太子胤礽的決心已定,就此:太子胤礽被廢。

雖然《清史稿》有寥寥無幾的記載廢太子胤礽一事,但事實存在,康熙帝自認為以“仁孝”治天下,就是因為康熙帝的仁慈,留下了好多弊病,包括後期康熙帝的懶政,疏於管理朝政,使康熙朝的後期出現了好多難以解決的隱患。

對於康熙帝確立“皇儲”一事,包括康熙帝自己都認為是一大敗筆,這就是第一次廢太子。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日堯居


康熙對太子胤礽曾寄予厚望,很早就啟動了的精心培養計劃,遍請滿漢有真材實學的官員成為他的老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品格端正的張英、楊斌、李光地等等大儒都在其列,康熙帝自己也身體力行,在閒暇之餘,親自向太子傳授治國安邦之道;太子胤礽一度也不負眾望,他天資聰穎,能舉一反三,進步快,成績驚人,康熙帝甚為喜愛,一度也贏得滿朝文武的稱讚;但後來還是廢黜了他的太子職位,那麼太子胤礽被廢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


1.確立太子地位過早,幼小心靈不能承載太子頭銜之重,養成了自私,蠻橫、冷酷、唯我獨尊的作派。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帝御駕親征漠北噶爾丹部,勞師遠征,持續奔波,晝夜操勞,在兩軍相遇,交戰正酣之際,康熙帝病倒了;需要回京治療,途中傳旨要胤礽前來迎駕;可在京城養尊處優的胤礽看到形容憔悴的病重父皇,沒有半點悲慼、傷感之情,使康熙頓感失望,以忘對此事耿耿於懷,對太子產生了反感。


2.太子建立班底太早,對康熙帝位形成潛在威脅,太子胤礽不自知,讓康熙有不安全感。

太子聲譽日益壯大的過程中,參與了諸多軍國大事的商議,見風使舵的阿諛奉承之徒常常圍繞在太子胤礽左右,極力巴結、討好太子,期望太子坐北朝南時能有新的依靠,康熙對太子有過暗示,希望他警覺;而胤礽沒有引以為戒,還對溜鬚拍馬者加以翼護,嚴重違背了“君子不黨”的儲君祖德,長此以往太子形成了勢力集團;康熙三十六年再徵噶爾丹部,回京後對太子的勢力集團予以了堅決打擊;但太子胤礽的優良品格已經失去,引起了朝廷官員的不滿,康熙帝開始淡漠他。


3.太子胤礽的地位開始動搖了,其它阿哥開始落井下石,製造和散部太子胤礽的流言蜚語,這樣,康熙帝與太子胤礽之間的矛盾逐漸加深,加之朝中大臣的推波助瀾,太子的地位已處風雨飄搖中,岌岌可危!此時胤礽突然發生了辱罵、毆打老師徐元夢的事,更有甚者敢於截流皇帝貢品,而且帶外間女子進入內宮淫亂;至此,任為儲君的應有的德性幾乎喪失殆盡。

4.索額圖再來個最後一擊。作為太子黨的骨幹,索額圖是領侍衛內大臣,活動在皇帝身邊,本應忠誠康熙;但索額圖為個人利益,早與胤礽結成聯盟,經常在一起“議論國事、結黨妄為”,被康熙拘禁囚死,作為太子黨的總後臺倒了,廢黜太子是順理成章,輕而易舉的事。



希望星晨58298869


康熙朝時期的皇太子胤礽,是大清王朝歷史上最後一個被公開冊立的皇太子,同時也是唯一的一個。

在努爾哈赤時期,努爾哈赤曾經三度確立自己的接班人,分別是他的弟弟舒爾哈齊,長子褚英以及次子代善,但是這三人最終因為各種原因為努爾哈赤廢黜了繼位人的資格,其中的舒爾哈齊和褚英還因此為努熱哈赤所殺。但是廢黜舒爾哈齊和褚英的時候,後金政權都還沒有建立,而代善所在的時期,清朝也還是個偏居一隅的少數民族政權,並且代善的繼位人資格也不是通過祭拜天地這樣的中原王朝傳統形勢確認,所以並不能稱之為正式冊封。

而在後來的清朝歷史發展中,儘管皇太極對於關雎宮宸妃海蘭珠所生的兒子,以及順治皇帝對於董鄂妃所生的榮親王,都表現出了極度的寵愛,並且其一系列的政策也表達了自己想要將其立為太子或者接班人的意願,但是這兩位皇子皆以早殤收場,同時也沒有經過前文中所說的祭拜天地的形勢予以確認,所以也不能算作正式冊封。

在康熙皇帝之後,從雍正皇帝開始,就是通過“秘密建儲”的方式確立接班人,不在冊封皇太子,而清朝末年的幾位皇帝就連子嗣都沒有,更不用說皇太子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胤礽成為了清朝皇太子中的翹楚,成為了清朝歷史上以及整個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最後一位公開冊封的皇太子,而他也是唯一的一位。


康熙皇帝對於胤礽可以說傾注了半生的心血。

胤礽出生於康熙康熙十三年(1674年),而伴隨著胤礽的出生,康熙皇帝的結髮妻子也就是後來的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也因難產去世。

康熙皇帝對於赫舍里氏皇后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

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是患難夫妻,共同經歷了鰲拜專權的歲月,可以說是攜手度過了難關;另一方面則是赫舍里氏皇后所在的赫舍里氏家族,在除掉鰲拜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特別是赫舍里氏皇后的爺爺索尼以及其叔叔索額圖,可以說是居功至偉。

於是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皇帝冊封僅十三個月大的胤礽為皇太子。

這不僅僅是因為處於對赫舍里氏皇后的情感,同時也是對於整個赫舍里氏家族的褒獎。而當時正處於“三藩之亂”康熙最為困難的時期,因而康熙也是為了做到有備無患。

在此後的歲月裡,康熙皇帝對於胤礽的培養和照顧可謂是盡心盡力。

這一點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胤礽出“天花”期間最能體現。此時的康熙是放下的全部朝政,一心一意的照顧胤礽長達十多天的時間,直至胤礽痊癒,康熙才重新開始署理朝政。除此之外,康熙還安排在康熙朝前期非常得寵的榮妃馬佳氏照顧胤礽,不惜讓馬佳氏親生的三阿哥胤祉送出宮外交由外臣撫養數年才接回宮中。

而在胤礽的培養和教育上,康熙同樣是用心良苦,不僅是安排了張英、李光地、熊賜履、湯斌等一眾當世之鴻儒且清廉強幹的能臣教授學識,同時也給了胤礽非常多的機會去署理朝政,樹立自己的威望。

康熙對於胤礽的撫養是極為用心的,對於胤礽培養也是全面細緻的,可以說康熙在胤礽身上耗費了他半生的心血,一點不為過。


然而,面對康熙的辛勤付出,胤礽回報給康熙的卻是無盡的失望。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在征討噶爾丹的途中病重,胤礽與三阿哥胤祉前往探視,期間胤礽非但沒有表現出任何哀傷之意,反而表現的興高采烈,康熙憤怒將其趕走。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的時候,胤礽又公然違背禁令,擅自在府中接見內務府中下級官吏。

此後胤礽的不端之舉更是層出不窮。

首先,胤礽變得極度貪婪。在俸祿遠高於其他皇子的情況下,還要主動暗示或者直接安排自己的親信向朝廷以及地方官員進行索賄。

其次,胤礽生活極度鋪張奢靡。生活上極度浪費就不說了,其府上使用的器皿、配飾等,甚至比康熙使用的還要華貴。

再次,就是胤礽對於朝臣和兄弟們的態度是非常的傲慢,引得了朝臣和康熙眾皇子的極度不滿。

康熙在審視胤礽“變壞”的原因的時候,開始將責任歸結在了胤礽的叔姥爺索額圖的身上。

康熙發現,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南巡的時候,走到德州的時候太子病重,康熙急召索額圖趕來照看太子胤礽,索額圖與太子就此朝夕相處了很長一段時間,而在此之後,太子的種種惡習一下子全部都暴露了出來,並且是愈演愈烈。

於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下令將索額圖圈禁,進而將其活活餓死。

康熙本想以此給胤礽一個警告,同時消弭索額圖及其黨羽對於胤礽的不良影響,然而此時的胤礽竟用一種近乎於報復的心態對待康熙,最終導致了其後來的悲慘結局。


最終,在經歷了“兩廢皇太子事件”後,胤礽被徹底廢黜了皇太子之位。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熱河秋闈期間,康熙與胤礽之間的矛盾集中爆發了。

先是康熙非常喜愛的、年僅八歲的皇十八子胤衸在此期間不行去世,在康熙和眾位皇子極度憂傷的時候,只有胤礽沒有悲傷之意,康熙痛斥其“毫無骨肉兄弟情誼”。此後,康熙更是驚訝的發現胤礽在深夜靠近自己營帳,向內窺視,康熙瞬間想到的是胤礽有“弒逆”之意。

在這樣的情況下,康熙決定廢黜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而在此之後,眾位皇子表現除了對於儲君之位的極度渴望,都想至胤礽於死地,此時的康熙一方面是為了維繫朝局的穩定,另一方面則是感念對於赫舍裡皇后的感情,於是不顧朝臣們的反對,重新復立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然而,令康熙沒有想到的是,胤礽非但沒有任何的悔改之意,反而是更加的有恃無恐、肆無忌憚的挑戰康熙的底線,而康熙也最終認為胤礽已經是“無可救藥”。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十一月,安郡王馬爾渾去世,隨後便爆發了“託合齊宴飲案”。


包括太子黨重要成員步軍統領託合齊、刑部尚書齊世武、兵部尚書耿額、都統鄂繕等二十餘人參與了會飲。經過康熙認真調查發現,這些人借“會飲”尋歡作樂是假,幫助胤礽“緣結朋黨”是真,目的就是為了皇太子胤礽能夠順利繼承皇位而進行結黨,並且密謀計劃著種種“陰謀”。與此同時,康熙還驚訝的發現,參與者的手中,或多多少都握有兵權,這讓康熙是不寒而慄,並下令嚴懲了參與的幾任,同時對於胤礽也是徹底失去了耐心。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康熙皇帝終於在暢春園召集諸皇子宣佈:

“皇太子胤礽復立以後,狂疾未除,大失人心,斷非可託付祖宗弘業之人,故予拘執看守。”

就這樣,康熙皇帝第二次,也是最終將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廢黜,並將胤礽永久性的圈禁在了鹹安宮之中。

其實,縱觀胤礽兩度被廢,胤礽有他的問題,而作為君王和父親的康熙皇帝,也是應該承擔一定的責任的。

康熙過早的冊立胤礽為皇太子,在這樣“拔苗助長”的環境下,胤礽的品行和心智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建立與發展,造成了胤礽自身條件上的缺陷。與此同時,康熙皇帝極大的忽視了其他皇子們對於皇位的覬覦之心,更忽視其他皇子在奪位競爭中對於胤礽的精神和心理上產生的負面影響。

說白了就是一句話,康熙皇帝過高的估計了心性,過高的估計了太子的人性,過高的估計了其他皇子們的人性,也過高的估計了朝臣們的人性,才最終導致了太子胤礽的悲劇。而在這一點上,康熙也還是要承擔責任的。


雍親王府


德不配位!多行不義必自斃!

越是高位,對人品的要求越高!

小肚雞腸的人能做大事嗎?

答案是肯定的!不能!你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