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書被清政府列為禁書,在日本卻大受歡迎啟蒙了明治維新(下)

在對歐洲16個主要國家和美國的介紹中,徐繼畲認識到這些國家富強的主要原因在於“以商為本”,同時,他對聞所未聞的民主政治也抱有濃厚興趣,因此在這兩方面作了大量的評價。應該說,這表現出了徐氏的遠見卓識,他的確抓住了事物的本質,更抓住了近代中國的時代課題。

他的書被清政府列為禁書,在日本卻大受歡迎啟蒙了明治維新(下)

在經濟與國家強盛的關係方面他寫道:“歐羅巴諸國,皆善權子母,以商賈為本計。關有稅而田無賦,航海貿遷,不辭險遠,四海之內,遍設埔頭,固因其善於操舟,亦因其國計全在於此,不得不盡心力而為之也。”同時,他多次指出英、荷等國侵略它國的動機是為了牟利:“逆夷以商販為生,以利為名,並無攻城掠地割據疆土之意,所欲得者,中國著名之碼頭,以便售賣其貨物耳。”以此為框架,他對歐洲許多國家的富強之因一一評述,極力椎崇“以商立國”。在長期以農為“本”、以“商”為未的中國,這是極具啟發意義的,確是幾十年後鄭觀應等人疾呼“商戰”的先聲。

作為一名政府要員,他對各國政治自然極為關注,難能可貴的是他能超越政治、文化和個人身份的限制、偏見,對民主制度情有獨鍾。在介紹英國政治時他介紹了議會制度,將國會譯為“公會所”,上院譯為“爵房”,下院譯為“鄉紳房”:“英國之制……都城設有公會所。內分兩所,一曰爵房,一曰鄉紳房。爵房者,有爵位貴人及耶酥教士處之;鄉紳房音,由庶民推擇有才識學術者處之。

他的書被清政府列為禁書,在日本卻大受歡迎啟蒙了明治維新(下)

有大事,王諭相,相告爵房,聚眾公議,參以條例,決其可否。復轉告鄉紳房,鄉紳酌核,上之爵房。爵房酌之,可行則上之相而聞於王,否則報罷……大抵刑賞、征伐、條例諸事,有爵者主議;增減課稅、籌辦帑餉,則全由鄉紳主議。此制歐羅巴諸國皆從國,不獨英吉利也。”在當時,對英國的國會制度,上院和下院的功能作如此準確的介紹,實屬不易。在介紹荷蘭的情況時,尤其強調其“稅餉頗重,聽紳士籌辦,王不得專”。他還熱情地將瑞士比作中國傳統中理想的“桃花源”,該國“推立鄉官理事,不立王侯”,“國無苛政,風俗簡譜淳良,數百年不見兵革”,為“西土之桃花源”。將現實中“化外”西方一蕞爾小國比作中國“三代”中“聖人之治”的理想國,在當時也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言論。

他的書被清政府列為禁書,在日本卻大受歡迎啟蒙了明治維新(下)

在風土人情的介紹中,他對倫敦、巴黎等現代化大都市的繁華勝景都有生動地描繪,特別是對圖書館、大學等公共文教設施的介紹,更使人聞所未聞。他以客觀的態度介紹了英國的婚姻自主、一夫一妻制。在男女授受不親、“父母之命、媒灼之言”、一夫多妻制視為天經地義,自由戀愛、婚姻自主被視為傷風敗俗的當時,他的這種“客觀”而不帶批評、譴責性的介紹,本身就被視為傷風敗俗。同樣,他還以這種客觀的態度介紹了英國晉見國王的禮儀“英國賓主相見,以脫帽為恭,各伸右手相握為禮。除跪拜天帝救世主外,見君主亦無叩頭之禮。”

當然,他對西方在非洲的殖民統治,尤其是黑人被販為奴的慘境深為同情;對西方本是“同宗”的新、舊教間宗教戰爭的頻繁和慘烈亦深表不以為然。

他的書被清政府列為禁書,在日本卻大受歡迎啟蒙了明治維新(下)

徐繼畲最為傾慕的,還是一開始就沒有皇帝、國王的美國的民主制度。在這部書中,對美國的介紹所佔篇幅最大(當時美國建國不到百年,並非最強大的國家),對美國當時的26個州都逐一作了介紹。特別是對其政治體制,徐氏情有獨鍾,似乎是他理想中的模式:“米利堅政最簡易,榷稅亦輕。“統領雖總財賦,而俸萬圓之外,不得私用分毫。”對美國的議會制、總統制,他更是讚口不絕。他之所以如此推崇華盛頓,是因為華盛頓在舉兵起義、使美國獲得獨立後卻“謝兵柄歸田,眾不肯舍,堅推為國主”,但華盛頓堅持“得國而傳子孫,是私也”,“宜擇有德者為之”,因此奠定了美國的總統制。

他的書被清政府列為禁書,在日本卻大受歡迎啟蒙了明治維新(下)

而且,正是這種總統選舉制使美國開國不久就迅速強大,這種制度使“各部同心,號令齊一,故諸大國與之輯睦,無敢凌辱之者”。當然,他在相當程度上仍是通過儒學的眼光來看待這些的,如認為美國的民兵制“與古人寓兵於農之法暗合焉”,而華盛頓更是“提三尺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幾於天下為公,駸駸乎三代之遺意”。“不僭位號,不傳子孫”,“推舉之法,幾於天下為公”,雖未明言,但無疑是針對中國皇帝“萬世相傳”、以“天下”為一姓之家產而寫。在他的理解中,正是華盛頓、是美國的民主制才秉承了中國傳統儒家理想社會中的堯、舜、禹這“三代”的意志!

他的書被清政府列為禁書,在日本卻大受歡迎啟蒙了明治維新(下)

這本書一經印行,即受到猛烈抨擊,有人還上章彈劫,要求將此書毀版。有人攻擊此書是“張外夷之氣焰,損中國之威靈”;“其輕信夷書,動釩鋪張揚厲”,特別是“於華盛頓贊其以三尺劍取國而不私有,直為環宇第一流人。於英吉利尤稱其雄富強大,謂其版寧直接前後藏。似一意為泰西聲勢者,輕重失倫,尤傷國體。況以封疆重臣,著書宣示,為域外觀,何不檢至是耶”!甚至以“經世”著稱的曾國藩當時也指責此書“頗張大英夷”。甚至有人將書中論日耳曼聯邦有“西方王氣,方興未艾”之語的“西方”這個限制詞去掉,這樣便可誣陷他說日耳曼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範圍內有“王氣”;中國要以日耳曼為王,真是罪大惡極!由此,也可見國人“打小報告”的手段之精巧。

他的書被清政府列為禁書,在日本卻大受歡迎啟蒙了明治維新(下)

與魏源的《海國圖志》一樣,此書在國內被批判抵制,在日本卻大受歡迎,被多次翻刻,對日本的明治維新起了啟蒙作用。直到19世紀60年代中期、此書出版二十年後,形勢大變,此書才重新為國人重視,總理衙門重刊此書作為同文館教材,此後被不斷刻印。首任駐外大使郭嵩燾到英國倫敦後,發現自己原來認為此書對倫敦繁華的描寫肯定言過其實,現在才知道果真如此,並感嘆徐氏從未到過西方,但“所言乃確實如是,且早吾輩二十餘年,非深識遠謀加人一等者乎?“

他的書被清政府列為禁書,在日本卻大受歡迎啟蒙了明治維新(下)

王滔、康有為都不止一次談到《瀛寰志略》對自己瞭解世界、研究“西學”的巨大思想啟蒙作用。梁啟超直言自己是17歲時入京會試歸途中在上海購得此書後,“始知有五大洲各國”,他將此書列為重要的必讀“西學”書籍。他後來寫道:“中國土大夫稍有世界地理知識,實自此始。”此書介紹的西方或日現代地理知識“顛覆”了中國傳統中國位於“世界之中”的地理知識,改變了中國人的“世界觀”。總之,這部啟蒙之書在中國的曲折命運,也即啟蒙在中國的曲折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