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時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從學科中洞察世事?

不做時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從學科中洞察世事?

這個冬天顯得格外漫長、憋悶。

沒有想到,躺在家中就是做貢獻的日子竟然成了真;更沒有想到,寒假也能過出暑假的長度。

不過,“停課不停學”的思想下,尚處假期中的學生與老師們紛紛忙碌起來,寫作業、上網課、做直播... ... 一個不落。

然而,當整個社會凝聚在一起共同與疫情做抗爭時,學生們若只埋頭於學業,似乎缺少了一絲溫情。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疫情統計表上一個個增加的,並非冰冷的數字。每一次跳動,都意味著一個生命或一個家庭無聲的痛苦與哀嚎。藥店裡放置醫用口罩處空空的貨架,正代表著當下大眾的惶恐與焦慮。

每個人的命運都與這場疫情息息相關。而在疫情中,展露的眾生百態,體會到的人生百味,何嘗能真的遠離孩子的生活呢?

我們的孩子在將來要成為怎樣的人?是不問世事還是心繫他人?

我們的孩子,又可以從疫情中瞭解到什麼?可以怎樣看待這場影響深遠的災難?

這些可能是家長們正在思索的問題,也是外灘君關注的問題。

書本知識固然重要,然而,對於未來的棟樑之才而言,獨立思考的能力,真摯的同理心,表達關懷的意願和能力,以及對社會責任的擔當,這些素養更該是重中之重。

而且,陷入無休止的作業和課本學習之中,對於孩子們而言,不僅僅是勞累和疲倦,更會影響他們的興趣、眼界和格局。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為此,外灘教育發起了“疫情下的素質教育”名師系列公益課,旨在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從學科中洞察世事的環境,並希望這些公益課能喚起他們學以致用的熱忱。

活動倡議剛一發出,便收穫了許多支持,他們是:

美國奧數隊總教練羅博深教授;

臺灣語文名師陳麗雲;

上海市民辦平和學校 學生藝術團團長李鶯;

上海市民辦平和學校 交響樂團指揮Alex Wise;

上海市民辦平和學校聲樂老師、高中合唱團負責人張可瑩;

上海市平和學校課程中心研究員顏志豪;

中國常熟世界聯合學院中文系主任彭振;

童繪artspire視覺藝術中心藝術總監 李紅宇。

這些平日裡時間格外緊張的名師們,為了這次公益活動,特別調整了自己的時間,只是想為孩子們帶來覆蓋“數學、語言、思辨與藝術”的——“外灘公益課”。

6次直播,時間跨度長達兩週,讓孩子在寒假剩餘的時間裡,有機會從不同角度思考當下,感受不同學科的魅力與力量,並培養對社會、他人的關懷與擔當。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數學的力量

在每個孩子的學習生涯中,數學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從近處看,它能鍛鍊思維邏輯,提供基礎研究方法,雖然枯燥難學,卻是每個孩子都必須直面的“必考科目”。

從長遠看,它是人類歷史車輪前進的基礎,對人類文明和科技發展的影響數不勝數。

比如,現在醫院診斷常使用的CT技術,本質上就是利用X光,從各個不同角度拍攝眾多平面照片,恢復出體內物體(如腫瘤)的立體形狀,這完全是一個數學問題。

而當今的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尖端科技的發展,都離不開數學等基礎學科的有力支撐。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孩子如果僅僅滿足於知道公式和原理,而不去了解“數學能給這個世界帶來什麼”,就無法真正成為時代的引領者。

我們希望,延遲開學的這段時間,孩子們能從平靜的書桌“抬起頭”,以廣闊的視野和格局,與所處的時代同頻共振。

有此初心,外灘教育特邀請美籍華裔數學家羅博深教授,給孩子們帶來一堂“數學公益課”

這一次,羅教授不談數學方法,也不談解題,而是和孩子們一起,將眼光拋向歷史和世界的蒼穹,探尋閃耀著的“數學星光”,讓我們拭目以待!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羅博深

主講人:

羅博深

*卡耐基梅隆大學數學教授,

*世界級數學教育推廣者,

*美國奧數隊總教練,帶隊四次問鼎(2015、2016、2018、2019)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IMO)的團體冠軍,

*帶領美國隊成功衛冕2019 年第十一屆羅馬尼亞大師杯數學競賽。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講座內容:

1. “歷史上那些由數學帶來的改變”

2. “數學如何推動世界的發展”

講座時間:2月16日 19:00-20:00

講座平臺:ClassIn在線授課

適合人群:小學高年級學生及初中生

報名方式: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用寫作表達我從疫情學到的事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整個春節,一場抗擊新冠狀病毒的肺炎疫情阻擊戰全面打響,全國上下團結一心,抗擊疫情,戰勝病毒。

病毒來得又快又猛,猝不及防、逃無可逃,但我們也從這場疫情中學習到許多書本外的知識。

經歷這場浩劫,我們可能悲傷、憤怒、無助、恐慌……在這場災難中,大家都有表達的需要。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每個人的心中多多少少會有些想法和見聞,我們如何引導孩子們關注這樣的社會事件,讓孩子們挖掘身邊的故事,找到表達的“源泉”?

當然是記錄,是寫作,寫作即表達,透過寫作,我們可以看見自己,閱讀他人,療愈心靈。

可怎麼去表達?怎麼去記錄?寫什麼?又該怎麼寫呢?

今天,我們請來了臺灣資深語文老師陳麗雲,

為孩子們做一個“用寫作表達我從疫情學到的事”的主題講座,教會孩子們如何從身邊真實的體會寫起,如何透過閱讀、觀察去理解新冠狀病毒的肺炎疫情,再篩選出自己需要的材料……

短短的60分鐘講座,或許孩子就可以從中獲得一直在尋找的寫作思路和方法。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陳麗雲

主講人:

陳麗雲

*臺灣資深語文老師

*港澳臺等地語文教材編寫專家

*華語教育領域語文老師培訓專家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講座內容:

講座主題:

“用寫作表達我從疫情學到的事”

1. 為何要把疫情經歷寫出來?

2. 都寫疫情,如何寫出差異?

3. 用什麼形式能表達所思所感?

講座時間:2月18日 19:00-20:00

講座平臺:ClassIn在線授課

適合人群:小學2-6年級學生和家長

報名方式: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音樂零距離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總有一些情感,難以用語言去訴說;總有一些寄託,需要用音符去傳達;總有一些直抵人心的慰藉,是音樂帶給我們的。

音樂,能讓看似平凡的生活發出震顫。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軌跡。儘管不能遠足、不能撒歡,但是孩子們依然可以靜下心來,與音樂相伴。

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的是,這場疫情,與每個人息息相關;而音樂藝術,它不僅可以抒發情感、撫慰心情,也能啟迪孩子對世界、對人生的思考,收穫前行的力量。

這也是,日復一日,孩子們堅持學習音樂的意義所在。

為了讓延遲開學“蟄居”在家的日子煥發生機,更好地與音樂相擁,我們邀請到三位來自滬上名校,對音樂藝術充滿激情的中西方老師,給孩子們帶來一場特別的音樂素養公益課。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平和學生樂團

主講人:

李鶯

*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擁有16年音樂教育經驗,

*現任上海市民辦平和學校 學生藝術團團長;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Alex Wise

*通曉東西方音樂的美籍博士,

*現任上海市民辦平和學校 交響樂團指揮;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張可瑩

*畢業於英國約克大學音樂教育專業,

*現任上海市民辦平和學校聲樂老師、高中合唱團負責人;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講座內容:

1. 音樂的重要性

結合不同國家的音樂學習經歷,談談對音樂教育的獨到理解;堅持學習音樂的意義在哪裡?

2. 音樂文化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音樂與人,音樂與文化有著怎樣的交融和碰撞?

3. 音樂欣賞

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更好地欣賞、聆聽音樂,接受這份獨一無二的生命饋贈?

講座時間:2月20日 19:00-20:00

講座平臺:ClassIn在線授課

適合人群:中小學生及家長

報名方式: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疫情之下的人文閱讀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的爆發,讓整個社會處在一場災難之中。

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歷著這場災難,這段日子裡,每天都接受著不同程度的信息轟炸:有實時跟進的疫情新聞報道,有親身經歷的真實故事,但同時不乏非理性的情緒宣洩,甚至有諸多惡意的謠言。

在這種情形下,如何幫助孩子形成獨立的思考能力,尤其是正處在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形成階段的中學生來說,分辨真相和謠言,學會理性分析就尤為重要。

因此在假期中,不妨讓孩子們利用完整時間來進行一些相關的整本書精讀。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鼠疫》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爾貝·加繆除《局外人》外另一部重要代表作,同時也是IB中文課程書目中的經典讀本,放在當下閱讀,不失為一部極具參考和反思意義的讀本。

書中虛構了一場發生在北非奧蘭的城市的突發鼠疫,講述了以主人公里厄醫生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對瘟疫奮力抗爭的故事。

加繆對“鼠疫”描寫非常真實,對比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來看,書中對鼠疫的防控以及“全城封閉”下的人性描寫,都值得深思。

因此,在外灘公益公開課中,我們邀請到了中國常熟世界聯合學院中文系主任,IBO(國際文憑組織)認證考官彭振老師,聊一聊疫情之下的人文閱讀,並以小說《鼠疫》為例給孩子們上一堂如何自主“精讀”長篇小說的閱讀課。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彭振老師

主講人:

彭振

*資深IBDP老師

*IBO(國際文憑組織)認證考官

*中國常熟世界聯合學院中文系主任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講座內容:

講座主題:疫情之下的人文閱讀——以《鼠疫》為例談如何自主“精讀”一部長篇小說

1. 當下,學生為什麼要讀《鼠疫》?

2. 什麼是自主精讀?為什麼要自主精讀?

3. 如何自主精讀,並結合現實形成自己的判斷?

講座時間:2月22日 19:00-20:00

講座平臺:ClassIn在線授課

適合人群:高中學生

報名方式: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藝術小問號

藝術之於生活究竟意味著什麼?千百年來,人們關於藝術與現實關係的討論從未停歇。有人說藝術是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的存在,也有人說藝術是歷經百般痛苦折磨後對生活的逃避。

精神分析學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藝術家與精神病患者不過一牆之隔,同樣幻想、同樣從現實中脫身而出,轉身鑽進由自己想象力構築的王國。

最大的區別在於,藝術家知曉那條回去的路,從而再度把握現實。

而當疫情侵佔了人們的所有注意力,綁架了人們的心緒,或許是時候像藝術家一樣,前往藝術王國來一次精神出走,歸來後更好地面對生活。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不必擔心迷路,我們邀請到了artspire童繪視覺藝術中心聯合創始人李紅宇老師擔任領路人。

為什麼現代人覺得羞恥的裸體在繪畫中就是藝術?為什麼塗了點顏色的畫布能賣天價?這個孩子都能畫出來的東西有什麼了不起?

關於這些最普遍也是大眾最好奇的問題,李紅宇老師將在課程中一一回應,同時也希望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都能在本次藝術之旅中看到,藝術的無限可能性。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童繪藝術作品

主講人:

李紅宇

*畢業於江南大學設計學院視覺傳達專業。

*多年資深藝術指導及創意總監經驗,創意作品曾多獲國際國內獎項。

*現任artspire童繪視覺藝術中心聯合創始人、藝術總監。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講座內容:

講座主題:藝術小問號——那些在藝術中讓我們抓過腦袋的問題

1. 為啥藝術裡到處都有光溜溜不穿衣服的人?——古希臘藝術傳統

2. 會講故事的畫——敘事性

3. 為什麼藝術作品這麼貴?——藝術的價值

4. 我家小妹妹都能畫這個——表達想法而已

講座時間:2月25日 19:00-20:00

講座平臺:ClassIn在線授課

適合人群:小學生及家長

報名方式: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疫情中的道德困境

這場疫情,給很多人留下了傷痕。

哪怕只是“圍觀”,許多人也在各種情緒中輾轉反側:憤怒、同情、希望、焦灼……

同時,人們也在不斷地追問和思考:為什麼?對“為什麼”的思辨和追尋,是人們痛苦情緒的反映,更是對未來的一種期許:我們怎麼才能做得更好?

但如果認為只有成年人才會有這樣的思考和追問,就未免太過小瞧現在的孩子們了。在大部分孩子稚嫩的內心中,各種問題都在冒著小火苗,促使他們不斷地想要發出自己的聲音,和世界對話:

1. 大家是因為害怕疾病本身,還是因為不瞭解這種病才害怕呢?

2. 大家都缺口罩,如果我們家有口罩,是先保護好自己,還是先送給武漢?為什麼?

3. 如果醫生護士不夠,應該先去救哪些人?

4. 天堂究竟在哪?為什麼要區分死後的世界?

... ...

這些問題,只是外灘君收到的孩子們的疑問中的一小部分。但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卻令人印象深刻。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為了讓孩子們能從對時事的觀察中更近一步地掌握思辨的方法,也讓很多從未接觸過哲學課的孩子們,感受思辨的樂趣,外灘君邀請到中山大學哲學博士,上海市平和學校課程中心研究員顏志豪老師,給孩子們上一堂“兒童哲學課”

在這堂哲學課上,顏老師將會帶領孩子們嘗試用蘇格拉底問答法討論現實道德問題:

如果只有十臺ECMO, 卻有上千個危重病人,該給誰使用呢?

在孩子們眼中,是應該按照職業劃分,先分給科學家,企業家還是其他工作崗位上的人?

還是會按照年齡大小,危害可能造成的嚴重程度來劃分使用的優先級呢?

在顏老師看來,孩子們眼中的“分配正義”都是他們思考後的結果。這樣具有現實意義的討論,對他們今後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會如何對待不同看法,無疑都有正面價值。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主講人:

顏志豪

*中山大學哲學博士

*上海市平和學校課程中心研究員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講座內容:

1. 帶領孩子嘗試用蘇格拉底問答法討論現實道德問題,用哲學家的方式去看待問題。

討論主題:當醫療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我們應當如何分配?我們應該優先救治什麼人?

2. 討論哲學的方法論及介紹相關參考書。

講座時間:2月27日 19:30-20:30

講座平臺:ClassIn在線授課

適合人群:小學生及家長

報名方式:

不做时代的“局外人”,宅在家的孩子,如何从学科中洞察世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