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能力差怎麼辦?

用戶2802875321


一,自控力也就是執行力,是一種心理狀態。提高自控能力關鍵還得靠自己!

二,有意識地培養自己良好的生活習慣,接時作息。

三,每天第一件事就是作出當天的時間安排計劃,然後去執行。每個時間節點可以加鬧鈴提醒功能。不斷提高自身執行力。

要明確自己的目標。

四,設置目標,一定要清晰明瞭。

五,要有一顆進取心,進取心不是與生俱來的,要想著明天比今天提高一點點。

六,自制力差,其實跟自我放縱有很大的關係。自制力差也是自我放縱的藉口,把控好自己,才會在這一生中為自己鋪好前進的路。

七,多閱讀提高自控力書籍,從中汲取經驗和自信心。



人活得就是個心態


曾經我的自控能力就很差。所以做事情會不專注。不過沒有關係,這個是可以自己慢慢調整的。

記得讀高中時有段時間上課不專心,開小差。有時候老師講課,我的思緒早就飛到了十萬八千里外。上課不專心,成績當然也不好。所以,我有意識的來改善這個問題。一旦自己走神,就會提醒自己“最重要的事是什麼?”,久而久之就能改善一些。

還有就是給自己制定計劃和目標。每天早晨起床後就開始規劃這一天的時間安排。例如,除了上課以外,給自己規定好每天記10個單詞,背一首古詩詞,做兩道數學大題,總結中國古代史等等。到晚上睡覺前把自己制定的計劃和目標再校對一遍,看是否完成。這樣不但學習效率提高了,為了完成自己的計劃,自控能力也有了。

總之,自控能力一定要自己努力去掌控才行!加油!


順當mom


自控能力這個東西可以靠培養的。

拿我自己來說,我以前自己就是一個自控力比較差的人,上學的時候腦袋就愛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老師在講臺上講課,而我的思想已經跑到了九霄雲外,這也很直接導致了我上初高中的時候成績不是很理想。後來痛定思痛,決心改變自己這個愛胡思亂想的壞毛病,強迫自己上課好好聽課,下課認真複習,做題。後來就減少了胡思亂想,一心撲到了學習上。自控力這個東西,當你真心願意去做某件事時,你的心就會撲上面,就不會再去想其他東西了。

再說說我上大學,養成了上課玩手機的習慣,經常上課不聽講,在那玩手機,被老師批評過好幾次,最後有一門課竟然掛科了,後來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應該好好學習。所以就跟坐在一起的室友商量,如果上課見我我玩手機,我就微信轉給他五塊錢,這樣他也有監督我的動力,剛開始確實會忍不住,但當自己的錢發到室友手裡,心疼的不得了。後來慢慢也改掉了。

自制力這個東西,需要外在的因素進行刺激培養。希望你能找到解決你自制力的方法。



青春有段愁


小朋友在初三,是考高中的重要時候了,一定要控制住自己:

1 目標明確 :先給自己確定一件小事開始來鍛鍊自己的意志與自制力。將自己的目標明確的寫出來,比如:到家學習,不玩手機,堅持幾天。找個小本本,把自己每天的完成情況紀錄下來。此時你還可以找你的家長或是朋友來督促你。

2 做好計劃:給自己制定一個學習的階段性計劃,有了明確的目標後,寫出一份計劃書。一件小事也要抽絲剝繭分為幾個階段去執行。比如讀書:確定第一天讀幾章或者每週讀幾章。

3 獎勵自己:通過一段時間的堅持,有了成效後,一定要自我獎勵!可以買一件自己喜歡的禮物!獎勵自己!

4 找一個你比較願意聽他話,或是比較害怕的人,來監督你。


yuga0528


我覺得還是自己改變吧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 講的是你如果直接改變性格會很難 不如從改變習慣開始 自己給自己指定小的計劃 然後一點點的改變習慣了 習慣養成了 自然性格也會隨之改變一些 所以 自己指定計劃改變吧


GiGi群


自控力差可以通過體育鍛煉來磨練自己的意志,增強自控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次回家可以先給自己定二十分鐘到半個小時的學習時間,督促自己必須先完成這個時間段的任務再去做其他的事情,以此類推,逐漸增加回家後的第一時間學習時長。

另外可以嘗試用阻斷的辦法,回到家中首先把所有會分散注意力的物品統一放置到遠離學習的環境,然後每天給自己定一個學習任務,完成任務可以給予自己適當的獎勵。學習不是良性循環就是惡性循環,只要你有信心有毅力,相信你一定能將不好的學習習慣改掉,從惡性循環進入良性循環。最後祝你戰勝自己,在學習中取得理想的成績。


長沙學大教育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裡,自控能力成了當今社會大部分人的一大難題。本來一個月工資八千自己月初的想法是用3000還能存5000。但在這一個月的中間時間裡會發生了很多我們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可能今天這個朋友說到哪裡哪裡去玩,明天又會有那個同事說,今天晚上我們到哪裡去。這樣一個月下來,本來計劃著存五千的,結果一到月底就什麼也剩不下了。想要有支持你,首先必須給自己寫上一分計劃。比如說每天早上幾點鐘起床,幾點鐘睡覺。每天早上起床鍛鍊半個小時。或者說每個月只參加幾次聚會。把這個計劃做好以後,就可以告訴你身邊的人,讓他們監督你。在你每次犯這些錯誤的時候。可可以給你身邊的人一些獎勵,已達到來約束自己的目的。


前方的路sd


自控力就是人們常說的情商(EQ)的主要內容。情商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在1990年正式提出,主要指人在情緒、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情商有兩個來源:一是先天遺傳,從這個方面來說,人與人的情商沒有明顯的區別;二是後天培養,這是決定人與人情商差異的關鍵。這個概念自從被提出,就被作為解決諸多社會問題的關鍵因素來考量,成為現代社會的一種“軟實力”,其地位迅速超越智商(IQ)的重要性。

丹尼爾·戈爾曼認為“情商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人們重視研究情商,就是為了提高人的情商,把人的情緒中不可控制的部分變為可以控制。問題中“感覺自己自控能力很差”其實就是情商較低的主要表現之一,除此之外,情商低下還有以下幾個表現:不自信,依賴他人拿主意;遇到困難挫折,常常自怨自艾;焦慮不安,經常杞人憂天;很難與人相處,人際關係較差等。

情商較低,自控力差,怎麼應對呢?情商是可以後天培養的,培養情商應該從小時候抓起,從各個方面全面提升個人的情商數,具體我們從五個方面談起:

第一,培養做人、做事認真的良好習慣。認真是人具有優秀意志品質的重要表現,俗話說“認真無難事”,毛主席也說過“共產黨就怕認真兩字”,只要具備了認真的意志品格和態度,許多事情都會迎刃而解。

第二,培養自信心。人的人格魅力主要來自於自信,有句話叫“自信自然美麗”!沒有自信心,一味依賴他人作決定的人,是不會有多大出息、成就多大事業的。自信還表現為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知道自己的長處,明白自己的短處,從而對自己有一個恰當的評價。

第三,培養自控力。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性情,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這裡的自控力包括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一方面能夠較好地控制由於困難、挫折、失敗所帶來的失落、沮喪、頹廢等不良情緒;另一方面能較好地控制他人、他事所帶來的負面刺激所導致的不良情緒。

第四,培養自我調節能力。誰也不是聖人,誰都有情緒失控的時候。老俗話講的“木雕泥胎尚有三分火性”,何況我們活生生的人呢?有性格,出現情緒失控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迅速自我調節!只有具備了較好的自我調節能力,才能使自己少犯乃至不犯錯誤。

第五,培養積極樂觀、善解人意的良好品性。樂觀豁達的個性,更容易做到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不良情緒;善解人意則特別好與人相處,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最後,感覺自己控制能力很差,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寫道“悟以往之不諫,知來日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既然懂得了自己的不足所在,努力改正過來就是!


自在人生wub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想節食,可堅持了沒多長時間就抵制不住美食的誘惑又開始大快朵頤;想運動,鍛鍊了沒幾天發現還是窩在沙發上看電視比較舒服;想學習,看了幾頁書就被綜藝節目吸引去了注意力……

我們常常感慨:自控為什麼這麼難?為什麼自己那麼容易向誘惑屈服?為什麼有些人有那麼強的意志力,幹什麼都能幹好,從來不會半途而廢?為什麼我的拖延症那麼嚴重?為什麼我們常常陷入下定決心——努力了一小會——犒勞一下自己——半途而廢——覺得自己沒用——既然沒用就乾脆放棄——再次下定決心——再次半途而廢的惡性循環裡?

如果你讀過《自控力》,就會發現這些問題在這本書裡都有答案。

這本書的作者是凱利·麥格尼格爾(Kelly McGonigal, Ph.D.),她是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也是一名備受推崇的健康教育專家。麥格尼格爾博士吸收了心理學、生物學、神經學和經濟學等學科的最新洞見,為斯坦福大學繼續教育項目開設了一門叫做《自控力科學》的課程,參與過這門課程的人稱其能夠“改變一生”。

《自控力》就是以這門課程為基礎編寫而成,旨在指導人們改變舊習慣、培養健康的新習慣、克服拖延、抓住重點、管理壓力。


全書包括結語共十章,章節之間是層層遞進的關係,因為作者想讓讀者能夠跟著內容進行自控練習,所以每章最後都有總結、對自我的深入剖析以及可以提高自控力的意志力練習,可操作性很強。

總結起來,《自控力》這本書主要解決了人們以下幾個方面的困惑:

1、提高自控力,是一件很難的事嗎?

讀《自控力》之前,我和很多人的想法一樣,認為提高自控力是一件特別難、也特別耗費時間的事,也因此覺得自己肯定做不到,也就格外放縱自己,導致越來越自由散漫。

這本書裡面的觀點讓我豁然開朗,那就是:提高自控力,沒有想象中那麼難。

本書讓我們知道,意志力,也就是自控力,是由大腦的前額皮質(額頭和眼睛後面的區域)控制的,而神經學家發現,通過訓練,可以提高大腦某些區域的灰質密度,它們之間的連接會更加緊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腦子越用越聰明),因此,提高自控力的最直接方法就是想辦法提高前額皮質的灰質密度。怎麼做呢?

最簡單的方法是冥想。很多人覺得冥想很難,而作者說了,不需要你跑到深山老林裡冥想,只要注意動作要領,感受呼吸就夠了,有的人覺得冥想時無法集中注意力,因此無法堅持下去,其實真相是感覺糟糕才能讓訓練更有效果,就像練習肌肉拉伸時感覺到疼才會管用一樣。

此外,每天簡單的活動,即使是五分鐘,也會跟冥想一樣,使大腦控制衝動、集中注意力的區域發生良好變化,幫助人們更好地自控。

2、自控力太強就是好事嗎?

有的人自控力很差,就常常幻想如果自己能一直自控下去有多好。可是《自控力》告訴我們:自控力太強可不是什麼好事。自控是需要消耗能量的,長時間的自控會削弱人的免疫系統,給身體健康帶來損害。不斷給自己施加壓力,讓身體長時間處於自控狀態下,反而會使身體疲憊不堪。

自控力和肌肉一樣,是有極限的。那麼,怎麼做才能恢復自控所造成的能量消耗呢?

一是運動,如果你不喜歡運動,那就把運動的定義擴大一下,散步、慢跑、走出去呼吸新鮮空氣、陪孩子做遊戲都可以讓你舒緩身心,消除疲憊感。

二是睡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意志力是睡出來的!長期睡眠不足會影響身體對葡萄糖的吸收,前額皮質就沒有足夠的能量來自控。

三是學會放鬆,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可以恢復到之前的懶惰中,比如在電視前葛優躺。書中推薦了一種深呼吸的方法:“生理學放鬆反應”,能幫助激活副交感神經系統,放鬆交感神經系統,使身體得到放鬆。

3、為什麼常常會半途而廢?

不知道減肥的人有沒有這種體會,節食了幾天,覺得自己堅持得還不錯,應該犒勞犒勞自己,而且偶爾大吃一頓所漲的體重應該趕不上減肥幾天失掉的體重,因此便很放心地讓自己大快朵頤了一頓,一次破例又引起了幾次破例,越往後越剎不住車,索性放棄,最後只能宣告減肥失敗。

《自控力》告訴我們,很多人之所以做事常常半途而廢,是因為陷入了“道德許可”的陷阱。所謂“道德許可”指的是:人們常常把取得的進步當成是一種美德,一件好事,因此認為自己有權利適當做些壞事。大部分人認為取得進步會激勵人們獲得更大的成功,而心理學家卻持相反的觀點:進步總是會成為放鬆的藉口。人們總是會把進步和道德聯繫起來,從而認為自己有權受到款待,因此進步了一步,卻後退了兩步。

那麼如何擺脫“道德許可”的陷阱?

想想自己的初衷、自己的真正目標是什麼。比如說,你現在的體重是120斤,你的目標是減肥到100斤,那麼就不應該在減到110斤的時候覺得應該犒勞一下自己,你真正的目標可還沒達到呢。

《自控力》告訴我們,不要把目標和道德感聯繫起來,事實上也是如此,減肥、存錢、學習等行為是否達成,與道德毫無關係。

4、為什麼無法抵制誘惑和慾望?

你有沒有對某件事上癮的經歷?比如說吃零食,一吃就停不下來,直到把眼前的零食逗吃光才罷休,過後卻又特別後悔,恨不得抽自己幾耳光。

為什麼我們常常無法抵制誘惑和慾望?而誘惑和慾望並不能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幸福和滿足感?

這是因為:面對刺激,我們大腦中的“獎勵系統”會啟動,從而釋放多巴胺。研究表明,多巴胺的分泌會使人們期待得到獎勵,卻並不能感受到獲得獎勵時的快樂。它只是讓你一次次陷入誘惑,即使那些誘惑讓你筋疲力盡。嚴重的話,你會發現自己患上了強迫症。

那麼多巴胺是否完全無用?

當然不是。多巴胺可以為我們所用。把想拖延的事與喜歡的事聯繫起來,讓大腦分泌更多多巴胺,這樣想拖延的事就會變成想去做的事。比如在喜歡的咖啡廳整理文書,一邊聽音樂一邊完成工作等等。

5、為什麼會陷入惡習的無限循環?

我們總是期待明天的自己與今天不同,給了自己今天放縱的理由。等到真的到了明天,卻又懊悔把時間浪費了。

腦學家通過研究認為,人們在想今天的自己和明天的自己時,用的是大腦中不同的區域思考,所以我們常常會認為未來的自己是陌生的,是與現在完全不同的,也是比現在自己的自控力強得多的。

因此,很多人人選擇及時行樂,在今天放縱自己,在明天后悔並生出罪惡感,為了逃避罪惡感而選擇繼續放縱自己,由此陷入惡性循環無法自拔。

怎樣才能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呢?作者給出了幾種方法:

面對誘惑等待十分鐘。在這十分鐘裡,想著更長遠的獎勵。

問問自己是否願意為了即時的滿足感放棄長遠的利益?

創造未來的記憶,給未來的自己發條短信,讓自己意識到未來的自己還是自己,不是陌生人。

總之,作者認為,提高自控力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弄清自己如何失控、為何失控。意識到自己在哪裡出了問題,更有助於人們在行動中避免掉這些問題。提高自控力,真的沒有想象中那麼難。按照本書提到的方法稍加練習,就能迎來一個更有控制力的自己。


眼萌萌的新世界1


我是來潑冷水的。

我在上網,尤其是看公眾號的時候,發現這樣一個特別的現象,就是幾乎每個人都在鼓吹「自律」,這些文章有以下的幾個經典標題:

成功的人,都對自己特別狠!

優秀的人,都是自律成魔的!

那些牛逼轟轟的人,靠的都是100分的自律!

不自律的人,是如何把自己給毀掉的!

這些文章固有的套路是,首先會列舉一些成功的人,然後再去觀看他們有一些特徵,根據這些特徵,作者就號召大家都去學習這些成功人士的做法,文章結束……

但這些我們需要警惕的是,這些尋找成功人士的做法,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那就是「後見之明」。

我們根據結果,反推原因,這種做法是尋找出來的原因,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沒有絕對的價值。

自律能不能成功?當然可以成功,但自律能不能保證一定能成功,這就不一定了。

現在太多人有這樣的想法,就是逼自己去自律,去自我提升,就可以走上人生巔峰了。

所以他們就參加各種早起打卡群,參加各種各樣的課程,購買各式各樣的Live,他們想要讓自己的每時每刻,都能夠利用上,但實際上,他們沒有任何的方向和目標,只要市面上就流行什麼東西,他們就學習什麼東西。

這和以前的什麼氣功熱,又有什麼不同呢?

真正的自律,並不是什麼早起打卡,而是你停下來的時候,自動就會去做的事情。

你們說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