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穩住就贏了”

文|財新記者 黃蕙昭

從疑似隔離病房出院後,28歲的自由職業者柴一方收到的“問候”不斷:社區負責人每天微信督促上報體溫,黃石中心醫院的電話也日日打來,再三囑咐若有不適還可回去住院。

“像我這種情況要是在武漢,可能連進醫院的資格都沒有。”柴一方感嘆。

作為“封城”前從武漢返回黃石大軍中的一員,柴一方在1月22日回城時已有輕微感冒症狀,當時因體溫正常而未加註意。1月31日,他因胸悶前往黃石中心醫院,CT顯示肺部陰影;2月1日,核酸檢測弱陽性,他以“高度疑似”身份在當日進入黃石中心醫院普愛院區隔離病房,一同入院的疑似病友有10多人。

患者最能切身感受醫療系統運轉是否順暢:護士進進出出,一棟隔離病房,單人間;午晚餐兩葷一素,熱乎的;體溫血氧測量,每天10次;核酸檢測,每隔一天一次。按規定連續兩次核酸檢測陰性即可出院,醫生堅持做了第三次檢測,才放手讓他回家。

在柴一方看來,這些細節傳達出難得的積極信號:“至少說明黃石做得還是比較穩當的。”

2月9日,湖北首次公佈各地市死亡率,黃石、咸寧成為武漢相鄰地市中僅有的兩座病死率低於1%的城市。

黃石市車牌抬頭為“鄂B”,曾為湖北第二大經濟區。這座約250萬常住人口的地級市北端毗鄰武漢,兩地城際列車最快僅30分鐘。按百度遷移地圖估算,黃石在春運期間接收了約12萬-13萬武漢返黃人口。

僅就防控時間線看,黃石可稱“按部就班”:封城、封路、定點隔離、摸排返鄉人員、社區網格化管理,武漢怎麼防,黃石緊跟著怎麼做。

缺乏超前、預見,所幸穩紮穩打——“1月22日回黃石,感覺本地比武漢還緊張,街上都是移動的宣傳車。”柴一方回憶,“第二天就接到了社區工作人員的電話。”

不過,穩定全局的環節在醫院:沒有足夠床位,沒有確診、疑似、留觀分流收治,沒有明確往哪兒隔離、怎麼隔離,社區工作、民間救助等環節都將難以推進。醫療系統能在壓力下“接住”首批湧現的輸入性病例,避免大規模本地擴散,是黃石疫情防控得以穩步邁進的重要原因。

截至2月10日,黃石市已騰出1502張床位為確診患者提供救治。根據黃石2月13日最新疫情數據,黃石城區(含4個市轄區)病床數/確診數比約為1.67,而大冶市、陽新縣病床數/確診數比約為1.48。

在城區,醫院集團化模式為資源統籌帶來便利。

2015年,黃石市委、市政府推行公立醫院改革,以當地水平最強的黃石中心醫院為核心,併入黃石市中醫院(傳染病院)、黃石市婦幼保健院,成立鄂東醫療集團,統一管理內部人、財、物和業務。

本次疫情中,三家醫院均為定點醫療機構,依託原有專長,其中市中心醫院、傳染病院劃為重症、危重症病例定點救治醫院,婦幼保健院劃為孕產婦及兒童定點收治醫院。

一位婦幼保健院醫生2月11日表示,醫療集團下三個醫院七個院區,“用的都是一個系統”。集團專門有後勤保障部,參與統籌各醫院醫生的防控物資問題。“就我瞭解的放射科來看,不能說物資充裕,至少該有的(防護物資)都有。”

相較城區,縣域承壓更重。疫情高發的大冶市、陽新縣兩地,縣城醫院經歷嚴峻的防護“裸奔”和病床“超載”危機後,通過擴大床位、增援人手,竭力承接住了除夕前後首波患者的衝擊,隨後逐步建立秩序。

一位陽新縣人民醫院的知情者稱,除夕時人民醫院一度擠滿了“烏泱泱”的發熱病人。黃石“封城”後,多家縣級醫院防護物資告急,當地某二級醫院一度面臨零N95口罩、零醫用外科口罩、零防護服的困境。

她說,壓力在2月初後部分緩解,縣人民醫院改建,騰空兩棟業務用房建設隔離病房,新的人手和設備增援,在醫院工作的親人此前每天十一二點回不了家,“如今至少能晚上八九點時在家庭微信群裡冒泡了”。

大冶市醫療系統同樣在“緊平衡”中勉力運行。

據財新記者瞭解,大冶市人民醫院擴充病床後已經住滿,大冶市中醫醫院還有一些空床位;下面的鎮區,也開放出部分病床。

2月14日,江蘇省援黃石醫療支援隊抽調62人到達大冶,並臨時調配了2名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的醫生專治當地兒童確診病例。

“現在就希望能穩住,穩住就贏了。”黃石當地一位居民說。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發佈於今日頭條平臺,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相關報道:

想支持新聞人在一線探求真相?想閱讀更多疫情報道和其他高質量新聞?請點擊 下載財新App閱讀,也歡迎您訂閱財新通會員!

疫情下的湖北16城 | 黃石:“穩住就贏了”

《財新週刊》印刷版,各大機場書店有零售;點鏈接 即可線上優惠訂閱,隨時起刊,免費快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