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還有專職的農夫嗎?在家務農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有心閱讀


現在還有專職的農夫嗎?在家務農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肖為華回答回答你,看我說的行不行,不行也將就著聽吧!

首先是來氣。管種地的叫農民其實就夠不好聽的了,你又來個農夫,我很氣憤。這使我想起古代農民的一首詩: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四海無閒田,農夫尤餓死。這是我小時候上學時學的,當時都為種地人報不平,吃著農民的,喝著農民的,還得罵著農民,這樣的人還有沒有良心?連農民都不叫了,還農夫,是人話嗎?

其次是更來氣。農民種地啥體驗?不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嗎?

你們要記住,沒有辛勤的勞動人民你們吃啥喝啥,農民地位是低點,但是誰敢說自己的老祖宗不是農民,我們不能忘本,每當你端起飯碗的時候你想到農民一個汗珠掉地摔八瓣換來的香噴噴的米飯嗎?

我不想說了,請尊重農民吧!還農民一個好聽的名字吧!我永遠不願意再聽到農夫二字。


肖為華


我親身體驗過的農夫生活,就是到了農忙季節會定期的出去給那些忙不過來的人家打工幫忙,賺些養家餬口的費用。在我小的時候,還有專門從事這項工作的這個農民,到了農忙時節,他就會結隊一起的出去找活幹。也都是乾的辛苦活,十分的勞累。這些農活不只是那些莊稼,還有一些木匠、泥瓦匠等等。如今天看來,這簡直就是一群匠人,他們憑手藝吃飯,只是活躍在農村這樣的一個舞臺裡,沒有被更多的人關注。

如今的農村已經遠遠好於從前,就拿我們北方(山東)這裡的農村來講,以前的時候我們這裡是種小麥玉米居多,一到了秋收、過麥(mei)時節,家家戶戶都忙得不行。那時候機械化還遠,沒有那麼發達。往往秋收、過麥,這兩個時節都要佔用一個月的時間。而如今全部都是機械化,有專門兒開收割機,播種機,耕地機有這樣一群人。一到了秋收、過麥(mei)這兩個時節,他們都會出來打工。通過機器機械化的手段,很短的時間就會收割完畢,大大的節省了勞工,而這樣一群人也就是新時代的“農夫”吧。

如今隨著技術的發展,在我們當地對於種植傳統糧食麵積越來越少。更多的人開始種植溫室蔬菜,就是那種反季節蔬菜。溫室大棚在冬天種植西葫蘆,基本上一個家庭,就可以種植一個100米左右的大棚。一年的經濟作物收入遠高於糧食收入,現在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事蔬菜種植。但畢竟這是一個有技術門檻的行業。雖然也算是農民,也算是在家務農,但是每天都要在大棚裡,悉心照顧蔬菜,要定期的施肥打藥,看著他們一天天的生長。等到了開花結果的時候,還要定期的採摘也非常的勞累。

久而久之這樣種植蔬菜的農民越來越多,也形成了當地的蔬菜市場,家家戶戶都會在凌晨很早就把自己採摘的蔬菜賣到市場裡。但畢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在西葫蘆結果的時候每天都會有收入。與種植莊稼糧食作物來講,收入相對高一些,對於整個家庭的開銷也是主要的收入來源。

如今再家務農,農民收入生活也高一些,很多的農民在農閒的時候都會去學駕照,然後也開始買車,然後整個農村的生活面貌也在逐漸的發生改變。比起很多外出務工打工的一些農民工來講,在家種植蔬菜,雖然勞累一些,但畢竟收入穩定。作為農民來講,如果在農村的生活,那隻能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只有吃的苦多,耕種的土地多,然後自己的農民的一家日子才會越來越幸福。


養蜂能手


現在還有專職的農夫嗎?在家務農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在阿兮老家膠東農村,以種地為生的專職農夫還是很多的,尤其是家有果園的農民,平均下來一年收入也還不錯,不比背井離鄉進城打工少多少。

而且因這些專職農夫都已不年輕,多數為60歲以上城市打工都不要的留守老人,阿兮個人觀點來看,做專職農夫反而更適合這個群體。

前幾天阿兮提過種露天西瓜很厲害的那位李老哥,他夫妻二人就是專職農民,以種田為生。他去年一年種田結構和收成如下:



5畝糧田,其中3畝冬小麥,2畝花生,小麥夏收後又搶種了夏玉米。這糧田是窪地,是水肥能跟上的好田,一年產了3600多斤小麥,2100餘斤花生(帶殼),4000餘斤玉米。除去自家吃糧和榨花生油,去除肥料打藥澆水買種子等費用,5畝糧田餘6000元還是能做到的吧?

還有4.5畝盛果期蘋果園,去年套了八萬袋,去年蘋果價格好,基本一個袋一塊多錢,去除各種費用兩萬元,這4.5畝園能有收益6萬餘元。

另有4.5畝幼樹果園,一半春季套種露天西瓜300多棵,另一半種菜。他去年這300多棵西瓜苗,淨收入一萬多,蔬菜也是趕集賣,具體收入沒問。西瓜夏季抽蔓兒後又套種了白菜,可惜白菜臭了行市,白瞎了。



這樣算下來,老兩口一年靠種田收入,也能攢下七萬多。去城裡打工的年輕夫婦,一年未必能攢下這些錢吧?何況老哥家4.5畝幼樹滿六個年頭,還是新品種,很快也能成壯樹有蘋果產量,到那時收益還會增加。

所以在我們以果園著稱的膠東農村,專職農夫還是可以養家餬口的,並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麼慘。蘋果算普通水果,家有大櫻桃等高價值果園的,收益更高。



但為什麼農村靠種田可以生活很好,農村年輕人仍堅決離鄉背井,去城市打工尋找機會呢?這就與在家務農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息息相關了。

阿兮是60後,從小農村長大,啥農活都做過,還沒上學就跟著大人去自留地摘綠豆、豇豆,澆地看流子,上小學放學後挖菜、拾草、撿麥穗,攬花生,勤工儉學挖草藥。初中開始割麥子、刨玉米、刨花生、刨地瓜,往家推棒子、推地瓜,從豬圈裡往外撂糞,往地裡推糞,好些男娃子乾的活兒,我都幹過。

記得有一次,我用獨輪車推地瓜,兩個偏筐裡的地瓜裝的有點多,又趕上下坡,結果拽不住車把,人跟著小推車狂奔,鄉土路不平,遇到個坎兒一絆,車朝前翻過去,因我死拽著車把不放,就這麼劃了個弧被甩到車前方,胳膊在泥土路上磨的都禿嚕皮了。



還有一次,跟父親割麥,酷暑難耐,從早晨一直幹到快中午,阿兮華麗麗中暑暈倒在麥田裡,幸虧父親及時發現給我灌了好幾口水,我才醒過來。更別說滿手血泡,皮膚紅黑,記得我離開農村四、五年,手上的老繭還沒褪掉。

農村就沒有什麼乾淨輕鬆的活兒,天天一身臭汗一腳泥,累死累活種出的東西,又不能像工人拿工資一樣馬上兌現換成現金,天災人禍農產品滑鐵盧都得受著,除了留守老人,哪個年輕人能甘心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窩在農村?又要被一些人看低,娶媳婦都難。

綜上所述,在阿兮看來,之所以現在農村老齡化,年輕人都選擇進城打工,一是因為種地純靠天吃飯風險大,二是因為種地苦,三是想謀求個更廣闊前程(農村說法叫“換換門庭”)。


阿兮隨筆


這個必須有!孃家哥哥高業畢業以後就留在了村子裡,務農至今。

三十多年來,他種莊稼、幹農活成了精,在不知不覺中就成為了村裡面的農業推廣技術員,村裡人買種子、施化肥、防止病蟲時有個疑難雜症的都愛找他諮詢,後來他開了一個農資服務店,方便村裡人購買,自己也多了一份收入。



我家兄妹四個,只有哥哥留在了村子裡。其他人都隨父親辦了農轉非,哥哥當年因為已超18歲無法辦理,只好一個人留了下來。後因為怯場高考失利,最終還是留在了村裡。為此,父母愧疚了好多年!

兩條進城之路被斬斷之後,哥哥死心塌地留在了村裡面結婚成家生孩子,成為了村裡邊高學歷農民。現在五十多歲的他在村子裡面可算是最年輕的農民,比他年輕的七零後、八零後以及他的兒子九零後們大都進城務工去了,留在村裡面的盡是些3869隊伍(婦女老人和兒童),哥哥一直以他的年輕和知識幫助和帶動著周圍農家人。



現在的哥哥,多次接受了縣裡面舉辦的新型職業農民有關知識培訓,還有各個農資廠家的專業培訓,種起地來,越來越專業,越來越遊刃有餘了。現在的哥哥,多次接受了縣裡面舉辦的新型職業農民有關知識培訓,還有各個農資廠家的專業培訓,種起地來,越來越專業,越來越遊刃有餘了。

今年開春,縣裡邊一個農業託管合作社找他合作,一起為我們村外出打工的農家人辦理土地託管業務,進行規模化種植,從推廣省農科院高新技術成果,使用農業機器人,以及在農資優惠供應和糧食收購高於市場價三個方面讓農家人增收得實惠。

可見,行行出狀元!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像哥哥這樣的新型職業農民、專業的農夫之路應該會越來越寬廣。


村姑說村事


現在還有專職的農夫嗎?在家務農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這輩子沒出去打過工,一直窩在農村裡,過著春種秋收的日子。

每年春天是我大變身的時候,從冬天藏了一冬,皮膚白淨,到春天天天去地裡種莊稼,硬生生讓春風和太陽親吻成了非洲人的模樣,這是蛻變的過程。

人是不好看了,可看著整理出來整整齊齊的地,點種的各種莊稼和蔬菜,站在地頭扶著有些痠痛的腰桿看時,想象著用不了一個月時間,地裡面就會是一片綠意盎然,心裡滿滿的都是成就感。

種地是力氣活,也是技術活,種植深了淺了,都會導致作物生長不好,所以要當一個好農民也是需要認真學習各種技能的。

種地確實比上班累,莊稼是靠我們付出辛勤汗水澆灌出來的,咱出十分力氣對待土地,土地會回報十分莊稼的收成,因此種地偷不得懶。

雖然如今的糧食賣不了多少錢,可是到了秋天收穫的季節,我們還是那麼歡天喜地的享受著豐收帶來的喜悅和快樂,民以食為天,有了糧食,最基本的生活保證了,從古至今還有什麼比吃更重要的事情啊。

我是農民,喜歡熱愛我們的土地,種植是我們的本分,收穫是我們的快樂!


悠然見東山


今天三姐分幾個階段來跟大家說說,做農夫的真正體驗。

第一個階段是15歲到30歲的階段。

這個階段是從人民公社到83年包產到戶之間的體驗

眾所周知,那個階段是吃大鍋飯的階段。

那個階段的農夫心裡邊很簡單,每天早早的吃完早飯等待生產隊的敲鐘聲音,我這個人是個比較積極向上的人,在敲鐘之前,把家裡的一切事物打理好,鐘聲一響馬上帶著工具到生產隊聚齊。

每天早上規定到地頭的時間是早晨五點半,超過這個時間不但要扣工分還會被隊長大聲的罵。

因為那個時候沒有經商和打工的這一說法,大家也不會去想別的,每天只跟著隊長幹好自己的活就行了

那時候的人非常團結,無論是鏟地還是割地,如果你因為某種情況,落到後邊了,只要你不是刻意的,前邊到頭的人都會主動回來幫你

那個時候大家都生活在同一個水平線上,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幾乎天天出勤希望自己多掙幾個工分。

記得有一年我們家在年末結算開支的時候,除分到一年的口糧之外還分到600多塊錢,我父親拿回錢的時候我們全家別提多高興了

我們分到這600塊錢是由我們四個人參加勞動所得,其中有我父親,我弟弟,我妹妹,我,母親有時也參加

我們家的錢全部由我父親轉交給母親掌管,我們姐弟幾個從來不會伸手管爸爸媽媽要錢,每天勞動並快樂著。

第二個階段是我結婚以後。

到了80年代的初期,國家已進入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農村也時興了分田到戶

作為第二個階段農夫的我,心裡邊也開始湧動起來,但從來沒有放棄土地的想法

因為長輩都有特殊情況不能幫我照顧孩子,我作為三個孩子的媽媽選擇小打小鬧,在種好自己承包地之餘,做過扛大包走家串巷賣服裝和鞋子,開過小賣部,服裝裁剪部等等。

雖然每天特別辛苦,但我對生活一直都是充滿信心,也從來沒想過要離開農夫這個職業

不想離開農村的原因是,我覺得農村是我的根,是我的家,土地更是我的命,我只有在種好地的同時,才能兼顧其他別的副業。

這個階段做農夫的我覺得

雖然每個家庭或多或少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我覺得那是插曲,在我們人生這部大戲的裡邊,如果沒有幾段插曲,就不會有迴歸主題的重要性

第三個階段是已經步入老年階段的農夫

我的兒女現都已成家,而且在城市裡打拼的也小有成就,看到他們每天都忙忙碌碌的生活節奏,我還是覺得做農夫好

做農夫的好處是,我們每天面對著我們的土地,只要我們盡心盡力的對待它,對它精心呵護,給它足夠的營養,他就會義無反顧的給我們回報,並讓我們在和土地打交道的過程當中產生誰也離不開誰的樂趣。

總結。

做了一輩子農夫的體驗是,農夫的責任是多打各種優質的糧食

農夫的好處是自己當老闆,自己說了算

農夫的快樂是,土地不會提出各種各樣的意見,只要你誠心對她好,它就會毫無保留的給你回報

農夫的煩惱是,土地,你如果對他苛刻,他會讓你一整年都白乾

我是三姐,以上是我做了一輩子農夫的總結和體驗

希望大家熱愛土地,愛護土地,希望對土地有熱愛情節的年輕人不要離開土地,讓土地在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手裡演變出各種各樣的財富做新時代的農夫。


三姐118農家三姐


現在還有專職的農夫嗎?在家務農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我是好攝農夫,頭條號:鄉村蒐羅社。

如果你在外面上班,突然有一天和父輩的人說,要回家務農了。保證99%的家裡人都會反對,而且是極力的反對。農夫,很久以來是一個不被肯定的職業,甚至農民自己都看不起這個職業。


現在的專職農夫大多是58歲以上的人,例如我們村裡就是這樣的。這一批農夫是傳統型的專職農民,他們依舊在沿用傳統的耕作模式。在他們要思維裡,農民就是從土地裡刨食,然後等待小商販們上門來收購,年成好的時候或許能賺些家用,萬一年景不好,可能投入的錢都賺不回來。這也是他們反對自己的子侄回家務農的原因,非常現實與真實。

近幾年隨著網絡的普及,回鄉創業的現代農民才漸漸多了起來,那麼在家務農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好攝農夫可以說說自己的經歷與感受。

好攝農夫本就是農民,在外出潮的年代也曾到外地謀生,奔波於各個城市之間,又在返鄉的號召下回到生養自己的那片土地上,重新當了農夫。因為喜歡攝影,所以在網絡上以“好攝農夫”與網友們交流。


顯然,現在如果再用傳統的耕作模式已不能養活自己,更別提一家人了。好攝君在鄉親們質疑的眼神中開始走自己的路,用網絡搭建城鄉、異地之間的快速通道。

好攝農夫家鄉的土特產大多是挺有特色的地域產品,別的地方即使有,但品質方面根本模仿不來,所以這就是我的優勢。我就將自己特長的“攝”與“農”相結合,通過各大網絡平臺,讓更多的網友看到真實的我,還有真實的農夫特產。


經過幾年的沉澱,農夫的真誠得到網友的大力支持,事業也慢慢地穩步發展。那個曾經不務正業,揹著相機拿著手機整天滿山跑的“假農夫”,也漸漸改變在村民眼中的形象,曾經的質疑也慢慢變成肯定與羨慕。

再過幾年,最多十年。等現在那批傳統型的農夫都老了,誰在農村?誰又來務農?我想這該是我們提前思考的問題了。農夫,是可以作為一種專職來做的,只要你有與時俱進的思維模式。


鄉村蒐羅社


我是在2014年至2017年的這三年的時間裡在我的老家專門種地的,及一年四季都沒有出去打工掙錢!因為媳婦在中學教學孩子太小,所以在家裡就流轉了26畝多地再加上自己的3畝地在家搞種植業。

我就談談自己在農村老家的務農的生活狀態,有可能不是大家想的那麼艱難:

首先得適應農村的慢節奏的生活狀態,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了收種的時候或者澆地的時候比較忙一些,有可能加班!主要還是自己給自己打工所以什麼事都得自己多費心和操心。但是有一點很值得我驕傲的,就是農村的夜裡很安靜,睡眠質量很高,並且早睡早起,農活不忙的時候還能在田間地頭的小路上跑步鍛鍊身體,

能種植一些自己喜歡吃的水果,蔬菜和農作物!在家種地我每年都喜歡種紅薯,葡萄也栽了兩顆,唯一遺憾的是沒有買到一棵好的石榴樹苗。因為孩子們特變喜歡吃石榴。


因為在家種地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所以我也習慣了經常跟年紀大的人在一起。孩子們玩耍比較方便,因為每家每戶都是獨門小院,大都是土地所以就不害怕孩子們磕著碰著。下地的時候也能帶著他們下地幹活。慶幸的是我的兩個孩子從出生到現在沒有打過點滴。{大的女兒5歲了,小兒子2.5歲了}兩個小傢伙在農忙的時候還幫組我們夫妻兩個幹活呢!

在農村這幾年養成一個良好的存錢的習慣和勤儉節約的習慣,既在陽曆7月份和冬季的時候是賣大蒜和其它糧食的季節,只有這個時候才是見到收益的時候!

現在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我相信在農村當一個新時代的新農人或者叫新農夫也是對有志於在農村創業的年輕人的一個很好的機遇!畢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豫東小農


現在還有專職的農夫嗎?在家務農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這個問題讓我這個農民來給大家回答,簡直就是如魚得水,說實話最近幾年我本人在家從事的就是專職農夫,除了種植3畝地小麥還有2畝地油菜,還有3畝地的果園,平時還在菜園在種一些蔬菜,供自己家人食用,全家現有五口人,母親、兩個孩子、還有我們兩口子,農閒時媳婦外出打工,農忙時回家幫忙,媳婦就這樣穿行在兩點一線之間,而餵養孩子和種植莊稼的重任就落在了母親和我身上,作為一名80後的青年農民,在家裡做全職農夫,其實這幾年一來,也有不少的感慨,有心酸、有喜悅、但也很快樂。


在家務農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說到體驗只能用一個形容“忙”,尤其像我這種情況,閨女上小學二年級,兒子還不到兩週歲,母親已過六旬,媳婦外出打工,況且村子裡沒有學校,女兒上學還得到鎮上才行,而又離得太遠,只能租房陪讀,這種情況在我家鄉隨處可見。

對於地裡的農活也只能抽時間來幹,尤其是蘋果收穫季,忙的有時候都顧不上吃飯,早起喝點茶、吃一些饃饃,直到天黑才回家,有時候累得半死,但看著自己懂事的孩子好家人,頓時感覺又好了許多,就這樣日子一天一天的持續著,農閒時給孩子洗衣做飯、縫縫補補,還得上地裡幹些零活,期間要是村民有事邀請,也得去給人家幫忙。

為啥農村專職農夫越來越少,尤其是年輕人

其實整個村子像我這樣的專職農夫還是不太多見,大多數都是五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為主,大部分年輕人都到城市打工,只有在過年、過節時才回來一次,有些人甚至幾年才回家一次,作為80後的我,有時候也在想,到城裡打工,但就是無法脫身,上有老、下有小、走了之後誰來照看他們,只能踏踏實實在家種地、多栽一些果樹補貼家用。



這幾乎就是目前整個農村現象,年輕人都感覺在家種地不划算,不如打工來的實際,有時候趕上市場行情不好,種植莊稼根本幾乎是沒有收入,還得往裡投錢,記得那時候我閨女還小,自己辛苦種植的蘋果才賣幾毛錢一斤,品質稍差的只有幾分錢,一年下來的收入,還不到人家打工掙錢的一半,這也是為什麼年輕人都去打工的原因。


農村想要發展,就得種植人無我有、高品質的農作物,結合科學技術,深入瞭解行業發展,如觀光農業等,不過還得結合市場銷路,唯有如此才能有較好的收益,這也是近幾年做專職農夫以來,得到的最大醒悟,所以做專職農夫就要走一條不尋常的路,未來我們這些青年農夫才能更好的紮根農業種植。


鄉村隴原


感謝豫東小農的提問,很高興為您解答這個問題,大家好我是椒鄉帽子哥。

作者在這裡說到現在有職業的農夫嗎?我可以明確的回答:有!因為我就是一個專職的農夫。本人自2013年12月份退伍以來,因為學問不高,工作又不好找。就去了工地幹了兩三年,在2016年的時候和父親大人經過一番談話,決定在家以種地為職業,很快我和父親的思想達到一致!


在2016年11月份的時候在我們當地的大力支持,在我們當地政府的指導下,我父親成立了我們自己的合作社:柘城縣康柘農民專業種植合作社,土地流轉了1000餘畝!



主要種植農作物有:西瓜.辣椒.小麥等農作物!其中我合作社辣椒分別在17年和18年連續兩年獲得了全縣辣椒種植大戶的第一名!種植的西瓜主要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等一些大城市!並先後帶領附近300餘名群眾在我合作社參加勞動,並得到我們當地政府的高度支持!




經過這兩年的種地心得總結,自己感覺種地沒有什麼丟人之處!反而讓我看到了更多的希望!以上不足之處望大家多多指教!喜歡椒鄉帽子哥的可以關注我一下,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