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經理人,那麼厲害為什麼還打工?

燈籠裡的光


基金經理為啥出來打工。

公募圖名,私募圖利。

公募的考核機制是相對收益,跑贏指數,收入基本上是鐵飯碗,一半固薪,一半獎金,基本上也就包個溫飽。但是公募能畫業績曲線。基金經理們忍受著和自身創造價值的巨大差距打著工,就是等著有一天翅膀硬了,自己出去幹。(筆者當年在公募,碰上牛市,管理費加專戶業績報酬給公司賺了六千多萬,白紙黑字,但是獎金條就幾十萬,能咋辦,呵呵一笑)。

私募的考核機制更鼓勵絕對收益,不敢給客戶虧錢,基金經理賺的是客戶收益的分成是大頭,這事您細品,為啥不做?萬一碰到牛市,那私募的收入,主要是業績報酬分成 那絕對是碾壓公募的[靈光一閃]



鄭宇光


其實我之前也有同樣的困惑,基金經理人那麼厲害自己炒股,安然自得不是更好嗎。但是現實中基金經理厲害的人並不多,為人津津樂道的也就是“基金一哥”王亞偉,在掌管華夏大盤的那段歲月裡,該基金的總回報率高達1027.87%,成為當時唯一一隻累計淨值在10以上的基金。

筆者認為基金經理人打工的原因:

一、高收入:首先基金經理是一份高收入職業,而剛出道的基金經理人實戰經驗並不強,而且資金也不夠雄厚,去平臺打工既有高收入,又能鍛鍊實戰經驗,何樂不為。


二、資源:作為基金經理人,平臺會給予其更多的資源,讓他進入基金財經圈子獲取更多一線新消息,還有各研究人員團隊配合,讓他更好實行你的投資策略,形成你獨有完善交易系統。


三、贏面大:基金募資金額都幾十億元左右,讓基金經理可以投資多元化,股票池較多,直接降低系統交易風險,獲取收益的機會就更大。


四、知名度:初出茅如的基金經理人知名度較低,他可以依託著平臺的優勢靠業績打響知名度,這樣就可以去更高的平臺,獲得更高的收入及其待遇。而去年包攬前三甲廣發基金經理劉格菘一下子知名度就提高,走進公眾的視野,今年待遇肯定水漲船高!

而且隨著知名度提高,基金經理也可以直接轉私募:自2014年,第一批私募牌照發放後,大批基金經理“公轉私”,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公募一哥”的王亞偉,當年從華夏基金離職後,成立千合資本,目前已是百億級私募。


甲先生520


基金經理屬於高收入的金領階層,投資是有風險的,能夠獲得基金經理,獲得超高收入,何必自尋煩惱,去做投資,承擔風險。

基金經理不僅僅收入高,地位也高,從收入來看,動輒都是百萬元以上,甚至數百萬元,雖然工作壓力不輕,但付出的回報也是豐厚的,另外部分基金經理還通過老鼠倉獲得更加豐厚的收益,雖然現在老鼠倉查的很嚴,可是被查老鼠倉終究是冰山一角,還會有少量隱蔽的很深的老鼠倉依然沒有被發現,既有高工資,又有豐厚的老鼠倉收入,何必辛苦自己下海投資。

A股股市跌宕起伏,要想賺錢頗為不易,搞不好錢沒有賺到,老本也會虧不少,基金經理雖然專業知識豐富一點,但也很難規避系統性風險,別說一般基金經理,就是明星基金經理也不例外,碰到熊市,一樣虧得褲兒掉。

16年那些重倉科技股的基金經理,可謂是出盡了風頭,成為媒體的紅人,可是科技股熱潮退去,16年、17年、18年下跌,從明星基金轉眼之間成為了收益率墊底的虧損基金,淨值損失慘重。

如果急流勇退,自己投資,或者是成立私募,那麼就會很慘,自己投資,恐怕老本虧不少,成立私募,淨值大跌,恐怕要面臨產品清盤,到時候收的管理費不夠公司開銷,也得自掏腰包。

所以很多時候,創業未必是最佳選擇,尤其是高級打工者,收入豐厚,自己創業未必就會有打工的收益。


杜坤維


基金經理是一份高收入人群,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金領人群。為啥還要給別人打工了?我曾經也思考過這個問題。我覺得吧。

1.術業有專攻,能成為基金經理的人,在其專業領域都是佼佼者。基本功紮實,業務能力強。但是想要當老闆所要求的就遠不止這些,如果公司規模不大,在節約成本的情況下,可能會涉及到財務,人事,法律,技術,運營和銷售等等一大堆複雜的事情。有些人技術很牛,但不善言辭之類的。

2.資源。有這麼一句話:今天你能混的好,資源都是公司給的,離開公司這個平臺,你什麼都不是!我覺得這句話用在這裡比較合適!基金建倉的時候,大家都會看基金管理人是誰,這個選項也是大家會認真考慮的,大家不能無緣無故把辛苦錢投給一個沒保障的公司代為管理吧!所以說資源和平臺很重要!

3.運氣。沒有一定的運氣是很難辦事的。遇到一個合適的合夥人,能讓你事半功倍,但是前提是你要能遇到啊!


你好橙子


這位讀者問:基金經理為什麼要在金融機構工作?

首先,公募基金經理一般都要求碩士畢業或者名牌院校,從交易員或者研究員,然後到投資經理,基金助理,最後升級到基金經理。基金經理除了從業資格以外,必須具備能力、學歷、和資歷要求,私募基金經理主要是三種來源,券商、公募以及民間。券商和公募都是比較傳統的渠道,民間大神升級上來的也不少。

公募基金應該說是國內做投資最早的,也是最成熟的金融投資機構,必須有金融全牌照。根據中國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統計,截止2018年12月31日,中國一共有131家公募基金公司,合計管理基金數量為5147只,管理基金資產淨值130045.37億元。從1998年到2019年,走過了20個年頭,公募基金在人才培養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從高校招攬人才,開始培養做研究員,再帶到投資經理,接著到基金助理,最後到能獨當一面的基金經理。2012年的一份數據統計顯示,87%的基金經理來自於這12所名牌大學。735名基金經理裡,碩士佔80.27%,博士佔13.47%,本科佔5.99%,罕見的是,裡面居然有2名大專生。這個數據在大學擴招後,只會往上提,不會往下降,因為公募基金的門檻都是相對比較高的。

比如華夏基金要求基金經理,就是從美國名校畢業,從交易員,到研究員,到投資經理,然後進階到基金經理的,應該說這是一條比較傳統又堅實的道路,能夠全方面的培養一個基金經理所應具備的投資能力,包括行業分析、數據分析、風險控制、抗壓能力和學習能力,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在獲得這些能力之後,你還得交出讓投資者和公司滿意的業績,否則即使你擁有再完美的簡歷,也沒有立足之地。市場總是殘酷的,不能賺錢的基金經理,對大家是沒有用的。

所以總的來看,公募基金是比較傳統的金融投資機構,因此其基金經理的普遍進階路徑也是非常傳統的,一般都是從名校畢業,到研究員、投資經理、基金助理,最後成為基金經理。

私募基金經理的進階之路——不問出身,業績為王。私募基金是從民間私募,走到陽關私募,到現在的私募基金,經歷了從魚龍混雜,到有法可依的波折發展階段。這裡面除了傳統的券商和公募基金出身的私募基金經理,更讓大眾投資者熟知的應該是各類民間的大神。這些無一例外,都是來自民間的私募代表。他們都來自草根,沒有太多正規金融機構的從業經歷,但是擁有豐富的證券投資經驗,是伴隨著中國證券市場一路成長過來的人。因此在2012年以前,你只要有業績,也許你就可以通過和券商、信託合作,成為一名私募基金經理;但是隨著私募基金法律法規的完善,私募基金數量開始急劇暴增,只要你能拉到資金過來站臺,也許你就可以成為一名私募基金經理。因此私募基金經理的門檻其實是很低的,所以這裡面也有不少渾水摸魚的投資人。他們有著光鮮的履歷和出色的口才,但唯獨沒有資產管理能力,但依然能夠靠吃管理費過得相當滋潤。包括公募和私募的基金經理,尤其是民間私募的成功也許更多是來自證券市場發展過程中的制度漏洞或者特定的套利空間,一戰成名,然後受到市場各路資金的追捧成神,隨後跌落神壇。

應該理性地看待數據和事實也證明了,沒有人能夠在每一年都抓住市場的變化,成為冠軍,我們只要每年取得超越市場平均水平的收益就已經很不錯了。

尤其是民間股神這一類的故事在資本市場上數不勝數,但卻為人津津樂道,因為他們得收益率實在是讓人不可不矚目,誰不想一夜暴富呢?但事實告訴我們,在資本市場上不是比誰走得快,而是比誰走得遠。

以上就是個人對於基金經理的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金融論


對於事業而言,大致的選擇也只有兩種,要麼打工,要麼自己創業。

基金經理人是看上去光鮮的職業,好像都非常厲害,其實能夠達到優秀境界的並不多。如果你去公募基金的年度業績,跑不贏指數的也有很多,甚至有很多大幅跑輸指數。這些基金經理恐怕算不上厲害吧?而且有很多新聞也可以查到,有些基金經理做老鼠倉也會虧得一塌糊塗,說明他們的水平也是非常一般。所以,任何領域優秀的人都是少數的,不夠優秀的話,或許打工時最好的選擇。

對於優秀的基金經理人而言,由於過人的技能和經驗,具備了創業的基本條件,是否適合創業呢?首先,創業意味著需要自己考慮方方面面,無形中就分散了精力; 其次,很多基金經理人取得優秀的業績也與原來的工作環境密不可分,比如,強大的投研能力,公司後續基金的協助等,這些創業後都不具備了。如果感興趣可以去查一下王亞偉,原來華夏基金的明星基金經理,出來創業後也泯然眾人矣。

所以,光環都是遠看才有的,創業有風險,真幹需謹慎,打工是不爽,起碼有工資。[呲牙]


主觀的觀


這個問題很簡單啊,你說那麼多廚師,為什麼沒幾個自己當老闆呢?

我們只看到看似最重要的方面,其實還有很多綜合環境沒有考慮到。有的基金經理業務能力很牛掰,但是他的背後是基金公司的規模效應和其他分工的支持。比如我們都知道股票需要研究數據,分析數據,裡面分工是很細的,很多基金經理只是把背後團隊的研究成果綜合一下而已。他做出的決策並不是個人決斷的,而是背後基金公司的團隊分工協作的結果。

從投資組合的建立,到投資標的的跟蹤和研究,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而且投資、研究、交易的每個環節,都會有不同的隊伍分工。

研究團隊負責基本面研究,實地調研,高頻跟蹤。基金經理負責結合賬戶要求和市場環境維護組合,交易團隊負責根據市場情況完成基金經理的買入或者賣出指令。

另外,專業的基金公司提供的平臺和交易工具(簡單來說就是所整合的資源),是普通人無法想象和擁有的。包括一手信息,規模效應帶來的額外收益,專業的分工,龐大的資金等等。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去零售市場買一斤土豆跟去批發市場買一噸土豆,單價完全是兩回事。

簡而言之,個人不具備團隊所具備的成事之必要條件!


韓小寒233


看來你不解什麼是基金,什麼是基金經理。首先我們先了解基金公司,基金公司是具有法人主體的投資公司,是經過中國證監會批准註冊成立的,只有合法的基金公司經過證監會批准才能向公眾募集資金成立基金,也就是說基金公司的產品是它管理的每一隻基金。基金公司有自已經營理念,管理模式,風控糸統,投研團隊,監督系統等完善的管理體制。因此成立每一隻基金都需要俜請基金經理,說到這裡也你就明白了。基金經理只是這個基金的管理者而不是決策者,因為他的身後有整個公司團隊做為支持,公司的投研平臺會選出一攬子股票經過複雜研究模形,選出一個可以買入的股票池子,由公司風控委員會申核提供給基金經理,基金經理可以在股票池裡選擇根據自已的風格及能力的股票買入,他們沒有權力隨意買入。所以基金經理的身後是由整個公司團隊支撐著,因為個人的能力無法戰勝波動的市場,好的基金經理都是經過幾次牛熊轉換活下來的人,他們具有豐富的投資經驗,有著超出常人的心裡承受能力,有健康的心裡素質及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就是這樣他們離開團隊的支持,也無法戰勝市場帶來的不確定性。所以這個世界上人的能力是限。


堅守者


金融投資,是由信息收集,數據分析,人脈互通等環節構成的,基金經理人只是做最終決斷。離開眾多因素,也就降低了成功概率,增加了不確定性。因此,成功需要概率的支持。


一休在中國


我覺得基金經理之所以幫助別人管理資產,而不是專注於自己直接投資資產,至少因為以下兩個因素:

1、資產管理有明顯的規模效應和深度的專業分工。

這裡講的不是管理的資金規模,而是一個投資研究團隊的規模效應。看K線炒股票的個人交易者很容易覺得投資是一個人的事。其實職業的投資思路完全不是那樣一回事。投資決策是一個人的事,但是投資研究的過程絕對是一群人的事。舉例子來說,一個健康的投資組合,肯定要搞分散化。少則20只標的(這已經是非常集中的投資風格了),多則百隻。機構投資者在投資任何一個標的之前,都不可能光憑一堆K線多頭排列就輕易下單買入,那就需要深入的研究基本面。即使我們很輕率地把一個上市公司的招股、增發、報表、輿情、行業簡單瞭解一下,最快也需要半天時間。那麼按照20只標的來計算,假設管理人白天盯盤,晚上不睡覺做研究,就需要10天時間。實際上,這麼重倉的集中投資,機構投資者肯定還需要去上市公司實地調研、與管理層訪談。路上來回時間不算,少說也需要額外10天時間。那麼基本上一個投資組合就需要一個人用一個月的時間來建立。由於宏觀和行業基本面的高頻數據變化很快,等這個人基礎研究做完準備建倉的時候,最初的研究結論可能已經發生了變化。於是又要從頭開始研究工作。。。

在機構投資者那裡,投資、研究、交易的過程是高度分工的。龐大的研究員團隊(往往也是未來的基金經理們)負責基本面研究、實地調研、高頻跟蹤;基金經理負責結合賬戶要求和市場環境維護組合;交易團隊(散戶所謂的操盤手)負責根據每日的市場盤面情況完成基金經理的買入或者賣出指令。基本面研究是否紮實、投資決策是否正確、交易執行是否到位,都會影響一個投資組合的最終業績表現。

一個基金經理,只是投資研究交易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環節,離開了這個團隊,單打獨鬥的難度很高。

2、資產管理公司可以利用一個完備的機構平臺做很多個人投資者無法做的投資。比如新股的網下申購、大額折價定增、債券投資、量化交易云云。還有一項個人無法享受的就是賣方研究服務。基金公司的大量佣金都用來向券商購買研究服務,提供行業專家的意見,輔助投資決策。個人投資者也許需要在雪球或者百度雲盤上下載報告,機構投資者往往在第一時間就接到了賣方研究員的電話路演。這種時間優勢,也不是個人投資者可以媲美的。

其實個人投資者最大的一個擔憂就是基金經理吃的是管理費,他的利益容易與持有人不一致。其實大家要知道公募基金行業的排名壓力有多大就不會這麼想了。殘酷的地方,甚至會每天檢查前一天的市場排名情況。全年的獎金也取決於排名。我覺得,這種壓力下,真的沒有幾個基金經理會扔下自己的組合,每天滿足於吃管理費的。如果還有擔憂,那麼有一種特殊的基金,可以最大程度上綁定基金經理的個人利益,就是基金經理參與認購份額的發起式基金。由於國家法規要求基金經理購買自己的基金,一年內不得賣出。這種類型的基金就可以把基金經理和基民牢牢地綁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