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傳統王朝的巔峰上不進則退,乾隆是近代落後的罪人嗎?

想碗bCqp4647


清朝是傳統王朝的巔峰嗎?除了疆域方面,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這些方面沒有一個是巔峰。

前幾天看了康震老師的一個節目,裡邊說到乾隆怒批王安石變法的事,乾隆最討厭王安石的地方就是王安石沒有"君臣之禮",眾所周知王安石曾經多次辭官,拒絕朝廷的任命,而且後來和宋神宗之間的關係幾乎已經超過君臣關係,更像是一對師生,這在乾隆看來就是王安石大不敬,當時康老師在節目裡說,這是乾隆自己水平不夠,這是一個落後時代對先進時代的評價,毫無水平。

再說一個例子,王安石變法時期,宋神宗和大臣們議事,一個臣子當王安石的面列舉他的多條罪狀,還說如果神宗皇帝你不把王安石趕走,那你的皇位也坐不久了,這個人的結局也只是被貶官而已,這樣的事如果放在清朝那敢想嗎?北宋時皇權是受到中書門下限制的,皇帝的命令必須經過宰相副宰相討論通過才能發佈,而諫官也是獨立的,可以批評宰相也可以批評皇帝,絕不會因為言論而被殺。

所以到了清朝那會其實已經非常落後了,各方面的落後,乾隆,只是一個落後時期的落後皇帝,他無法擺脫那個時代的侷限。


北宋書生耶律蕭


這裡先分享我們的鄰邦日本的一個故事,日本明治維新後,明知政府把日本落後於歐美所有的責任都推給了德川幕府。但是日本在二戰後也開始反思自身的問題,對德川幕府的指責也逐漸消失。

因為日本人在二戰結束後面對這種滅國般的失敗,對歷史也開始了反思,所以對於德川幕府的指責也逐漸微弱,而對德川幕府的評價也逐漸趨於客觀。

這是不是和中國很接近,最後一個古典王朝清朝成了背鍋俠,現在還是,雖然很多大學裡面的歷史學專業的教授學者和青年博士、研究生都對清朝的評價趨於客觀,但是民智還未開,還依然有人把清朝導致中國落後奉為圭臬。

中國在近代無法抵禦近代化浪潮的衝擊是中國傳統文明落後於西方文明的結果,跟哪個王朝哪個皇帝沒有關係。因為中國傳統文明是典型的農業文明,其實不僅是中國,整個東亞都是農業文明。而西方文明屬於典型的工商業文明,或者說是海洋文明。

以歐洲老祖母古希臘文明為例,希臘半島地形多山,不適合種植業發展,尤其不適合種植糧食作物,只能種植橄欖、葡萄等經濟作物。所以古希臘人不得不從外界獲取糧食,因此這促進了工商也的發展。與此同時古希臘利用地理上的優勢發展航運,反而提高了貿易效率。

而繼承古希臘衣缽的古羅馬更是如此,羅馬帝國能把地中海變成自家的內湖,和古羅馬控制了地中海的制海權,掌控了地中海的航運離不開關係。而且,歐洲尤其是英國能率先發展出工業革命,就是源自於基於工商業文明的海洋文明。

所以,不管是古希臘還是古羅馬,怎麼看都比古典中國強多了。

比如說雅典衛城

以及33米高的羅德島太陽神青銅巨像

古羅馬鬥獸場

古羅馬浴場

因為海洋文明體現的是跨地域獲得生產生活資料進而創造更大的價值,除了刺激人們的逐利性之外再就是促進自然科學的發展,因為要擴大生產規模,生產更多的商品。

相比之下,中國傳統的農業文明並非像工商業文明,或者說是海洋文明那樣是個開放的經濟結構,而是一個封閉厄結構。因為農業文明的生產不是為了交換,而僅僅是為了滿足自身的生產生活需要,也就是自給自足。而中國古代就是這樣,核心區的長江黃河流域非常適合種植業的發展,一戶人家只要勤勞再加上皇帝不是二百五就能滿足最基本的生產生活需要,也就是自給自足。

正因如此,歷史上的人類進步跟中國都沒有什麼關係。因為只有開放的經濟體系才會有進步,閉門造車只會止步不前。

比如清朝時候還真有蒸汽動力實驗,但是問題是用不上,因為這時候的蒸汽機效率還不如馬匹,而且在經濟生產方面也沒有這個需求。

與此同時,乾隆時期編修《四庫全書》收錄了大量西學的內容,可謂是十分全面。

《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看乾隆時期官方對西方科學技術的態度》

而且主要目的是為我所用,裨益民生。同時乾隆還號召知識分子學習西學,但是沒什麼卵用,一是知識分子根本看不上這玩意,或者說是沒有乾隆的戰略眼光;二是實在不需要,畢竟農業文明啥都能自給自足,不需要這堆奇技淫巧。

也正因如此,我現在認為中國在近代的落後就是中國傳統農業文明的封閉性導致的,或者說就是底子不如人,與大清無關,更和乾隆無關。但是中國自古以來的一個優良傳統就是不敢正視自身的缺陷,只會甩鍋,否則古典時代最完美的大清也不會成為背鍋俠。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乾隆在位中期(18世紀60年代),歐洲已經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開始替代人力廣泛使用。1776年,第一批新型蒸汽機已應用於實際生產。換句話說,乾隆後期,中國人力VS歐洲機器,已經落後。


而更嚴重的,是當時思想的禁閉和落後。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這位“盛世大帝”還在蒐集書、毀書,搞文字獄,修成《四庫全書》,譭譽參半;


1793年8月13日,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接見英國馬戛爾尼,還傲慢地聲稱“天朝統馭萬國、撫有四海、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馬戛爾尼團隊回國向英政府報告情況,47年後,鴉片戰爭爆發。

(傲慢的乾隆)


如果評價乾隆是執政60年的明君,那麼他有充足時間接納歐洲新思想、新發現,但他卻帶領清朝中樞走向相反方面;更可怕問題在於,中國錯過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60年代);作為對比,日本明治維新基本成功,一躍進入世界強國。


為什麼清朝的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19世紀90年代)會失敗?根本原因在於清朝政府的腐朽、自大,不願意抓住最後的機會進行徹底改革,不願意放棄既得利益。直到20世紀初,才準備預備立憲。


請注意,都馬上滅亡了,還只是“預備”立憲。


這跟自大的乾隆脫不了關係。

(20世紀初了,清朝還是“預備”立憲)


濤說亂世歷史


肯定不是,分析這種問題一定要理智,把一個民族墮落和一個王朝滅亡歸結於一個人是非常不客觀的,也是侮辱智商的表現,這種人一般只有半罐水的磚家才幹得出來,如果一兩個人可以把一個民族帶向墮落,那麼這個民族也太脆弱了,或則本來就沒有堅強的民族意志。

中國近代落後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封建王朝的國家體制,這種體制才導致了與閉關鎖國相同的一系列現象出現,只是清朝把閉關鎖國演繹得更加極致而已。在歐洲大航海時代明朝同樣痴迷於海禁,中國落後明朝就已經非常明顯了,說宋明兩朝有資本主義萌芽的人不瞭解封建王朝,更不瞭解封建制度。

科舉選拔出來的官僚集團雖然個個出類拔萃但都把自己的才能獻給了內鬥黨爭,明清兩朝最為嚴重,官僚集團只為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永遠不會想著開放的一天,他們習慣了這個規則後就會拼命維護這個規則,不管這個規則如何腐敗,因為他們是趴在那個規則上的吸血鬼。誰要進來打破規則不管長期來看多麼美好多麼正義,他們都會視之為外敵,他們會把自己封閉起來保護這個規則,繼續吸食國家利益,直到王朝覆滅。

乾隆只是個普通皇帝而已,就是個普通人當了皇帝而已,他也經不起下面精挑細選的人組團忽悠,歷史雍正康熙這些強勢的帝王,運作自己權力時我要靠整個官僚集團。不管帝王如何強勢,行使權力的始終是這些利益集團,只是開國形勢一片大好,內部矛盾還未到達不可調和的階段,不是昏君造就了時代,而是時代造就了明君和昏君





浪花濤濤哥


脫離當時的歷史環境來談歷史都是耍流氓。

乾隆在位時期,中國表面國力強盛,雖然內部危機已經浮現,但是還沒有影響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而乾隆也做到了開疆擴土,維護國家穩定的功業。

而同時時期,西方殖民者的實力還沒有徹底與清王朝拉開差距。在科技上,理論體系逐漸成熟,但是還沒有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科技對生活的發展還沒有體現出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與中國並無大的差異。

在經濟上,中國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西方各國都想要通過外交措施打通中國市場。比如說西方 馬嘎爾尼訪華,帶來大量禮物想要與中國通商。

很多人津津樂道的軍事上,清王朝也沒有太落後西方各國。在軍事組織上,清朝有完整的體系,在武器上,雙方都裝備有火器,但是清王朝的火炮數量更是遠超西方。這一時期,英國工業革命才剛剛開始,法國正在反抗封建王權,西歐一片亂戰。西方各國的海軍也還是木帆船,與清王朝並無大的差異。

這樣的情況下,西方各國在各方面都不能超過清王朝,而中國向來是注重現實效果的,你要怎麼指望乾隆這麼一個封建皇帝來認識到西方的先進性?


鳶尾花與新月


可以明確的講,近代國家的落後,乾隆皇帝也脫不了干係。性格決定命運。個人的性格決定國家的命運,個人的悲劇導致國家的悲劇。清高宗乾隆作為"乾隆盛世”的開創者,的確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然而,當歷史跨越到近代中國的歷史,當帝國主義的船尖炮利轟開我大清帝國的大門,人民飽受國外殖民勢力的壓迫和欺凌,國家長期處於積貧積弱的境地。此時再回頭看所謂的乾隆盛世真的是那麼緲小,那麼微不足道。甚至是坐井觀天,自我欣賞,自我吹捧,說"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一點不為過。乾隆盛世的形成有它的歷史條件和歷史原因。有他的太祖爺康熙大帝的精勵圖治和他的皇阿瑪雍正皇帝的継往開來所施放出來的紅利。乾隆皇帝登基後,的確進行了一系列的文治武力,尤其是一系列的重大軍事勝利,較好的解決了邊疆問題。同時社會經濟也得到了較快地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富裕,一派歌舞昇平的太平盛世景向。此情此景,這位自封為十全老人的皇帝爺自然飄飄欲仙,好大喜功的他被眼前所謂的盛世迷惑了雙眼。卻不知國外工業文明的浪潮正呼嘯而來,工業文明所帶來的深刻變革,己把大清帝國傳統的農耕文明拉開了天大的距離。而這位乾隆爺聽不到遠處的驚濤拍岸,而象一隻井底之蛙滿是欣慰地看著眼前的一畝三分地,臉上寫滿笑意,甚至是昏昏欲睡。於是乎,他這個大清帝國的船長,自負地駕駛著大清帝國這輪古老的木船,飄浮在孤寂的海灣,而身邊多少現代化的巨輪疾駛而去,捲起的巨浪,一次又一次撞擊著大清帝國的古老木船。其二,他自負的性格導致了近代中華民族的落後。他每天作著天朝天國的美夢,殊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這樣的結果是閉關鎖國,將大清帝國完全與世隔絕。當時英國使團到達中國,送給乾隆皇帝一份大禮,目的就是要求通商,被他一口否決。他害怕百姓同洋人過多來往,尤其是漢人同洋人過多來往,會對統治不利,所以一句"以後不必遣使而來"徹底關上了國門,徹底讓大清失去了與世界融合的機會。聯想今日之中國,正是改革開放這個澤被萬代的國策,才使中華大地一下子煥發出勃勃生機,從一個輝煌走向另一個輝煌。而他這個自負,自以為是的壞毛病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的悲劇該有多大。從此以後的多少年間,任憑外面的風和浪有多麼的驚濤拍岸,都無法撼動緊閉的國門。一覺醒來,睜開朦朧的雙眼,我們驚訝地發現我們和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已經不是一點點了。落後就要捱打,自鴉片戰爭開始,屈辱就是我們這個民族的代名詞。此時我們就會發現那個所謂的乾隆盛世在現代工業文明面前,是那麼的蒼白無力。




52211682393


大家好,我是歷史的影子!清朝的乾隆皇帝很多人都很熟悉,可能在很多人的心裡乾隆皇帝都是一個偉大開明的君主,其實不然,所謂康乾盛世其實更可以看做清朝的迴光返照。

在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後,西方各個國家都已經開始步入現代化,歐洲各國開始進行工業革命,文化迅速發展,而清朝時期的皇帝們卻還沉醉於太平盛世的大夢之中。

康乾盛世總共經歷了三位皇帝,分別為康熙、雍正和乾隆。康熙和雍正可以說是為後來的康乾盛世打下了穩固的基礎,之後便是乾隆。但從表面上來看,乾隆年間整個清朝的發展的確是欣欣向榮,那時候清朝疆域遼闊,人口數量迅速上升,比起明朝末年整整增加了1.5億,而達到了3億的人口。而乾隆,則把這些看做是自己治理得當的表現。

然而若是細細看來,清朝發展並不是那麼欣欣向榮,反而康乾盛世確實清政府開始走下坡路的開始。

乾隆十全武功指兩次平定準噶爾之役,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兩次金川之役(見大小金川之役),鎮壓臺灣林爽文起義,緬甸之役,安南之役及兩次抗擊廓爾喀之役。乾隆帝並因此自稱"十全老人"。乾隆有如此的戰績,為什麼歷朝歷代多為爭議,說他驕奢淫逸,縱容貪官和珅,大興文字獄,閉關鎖國,興文尊老之名,行粉飾太平之實。

只是這樣的說,沒有實例比較,根本不能說明什麼,今天我們根據乾隆執政六十年的功績和國外這六十年的發展進行個比較。

第一乾隆的先人順治六年,就是公元1649年,英格蘭發生資產階級革命,把英王查理一世推上了斷頭臺,40年後,英國人又請來威廉來擔任英國國王,進行了“光榮革命”1689年通過《權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的統治。那個時候人民已經崇尚自由,擺脫了封建制度的制裁。

第二英國產業革命,公元1768年,阿克萊特發明自動織布機,第二年瓦特改進和發明蒸汽機,蒸汽機的出現代表手工業正式轉為機器製造業,那是的清朝還在養蠶,手工紡紗,手工織布產量很低。這已經是差距的開始了,而乾隆皇帝自詡第一大國,物產豐富,自產自足,不願意與他們交往,對待使臣要求跪拜,不跪不朝見。

第三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美國獨立戰爭開始,到乾隆五十三年,美國在紐約召開第一屆國會。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華盛頓宣誓就任美利堅合眾國第一任總統,一個美國在北美開始崛起。華盛頓在1775年至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時任大陸軍的總司令,1787年主持了制憲會議,會議制定了現在實施的美國憲法。

當時中國的社會情況就是那樣,乾隆如果不是做太久皇帝他可能會是千古一帝,他年輕的時候有個很大但的舉動就是重商業,然而很可惜老了之後就變得驕奢盲目自大。

不過當時的清政府確實夠強大,不要被什麼反清復明什麼饑荒給騙了。試著想一想敢於大膽引進新式農作物並大力推廣的皇帝本身就不會是什麼庸才,他肯定是看到了這些農作物的可用之處。有人認為康乾盛世是番薯盛世那真是太狹隘,沒有政府的大力扶持誰會去種這種從來沒聽過的東西?

這反而是一種大膽的嘗試。本身推廣新式作物就是一個不錯的創舉。乾隆的對外擴張那更是大功一件,問題來了乾隆怎麼就成了罪人?假設乾隆在乾隆二十年死了的話千古一帝他就算撈不上也會成為一個偉大的皇帝,但是可惜活的太久了活了89,中國自古以來長壽的皇帝年輕的時候都壯志雄心老了就開始好大喜功。

齊桓公、漢武帝、梁武帝、唐玄宗、康熙、乾隆。哪個不是活生生的例子,只能說乾隆罪就罪在他活的太久了,說是中國歷史第一罪人談不上第一。人家還是有一定功績的。

在乾隆在位的期間,他所推行的政策中有很多的政策對中華民族起著很大的副作用。

第一:乾隆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專制者。嚴重壓抑了民眾甚至官僚階層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強化了同時也僵化了專制體制,給以後的發展製造了巨大障礙。他對社會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嚴密控制,滅了任何不穩定的萌芽。

第二:乾隆是中國歷史上文字獄製造者之一。乾隆年間的文網之密,文禍之多,是中國歷史上文字獄的頂峰,由牽強附會、望文生義、捕風捉影造出的文字獄在乾隆時期,共發生一百三十餘案。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處以死刑。

第三:乾隆固步自封,錯過了瞭解西方世界的最佳機會。歐洲這時建造出新式戰艦,在各個方面迅猛變革、發展之時,也正是在弘曆自我陶醉之際,與清帝國擦肩而過,迅速超越。

第四:乾隆浪費奢侈。六下江南花費巨大。原本經過康熙和雍正的努力,國富民強國庫充盈,但在弘曆的揮霍下國庫卻變得囊中羞澀。六下江南還對百姓造成了非常重大的災難。晚年的弘曆更是變本加厲,埋下了讓清朝從“康乾盛世”極快的轉向了“道鹹衰世”之後一蹶不振走向滅亡的種子。

乾隆一生三次建儲,前兩次皆因繼承人早夭而失敗,最後乾隆將皇位傳給了皇十五子永琰(即嘉慶帝)。

眾所周知,嘉慶帝是一位平庸天子,是清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很多人認為:乾隆選擇繼承人的時候,並非看他本人是否賢德,而是看他的母親。

乾隆未立年齡最大的永璜,而立嫡長子永璉;未立博學多才的永琪,而立尚在襁褓之中的永琮,是因為喜愛他們的母親富察氏;乾隆未立繼後之子永璂,長於書畫的永瑆,而立資質平平的永琰,也是因為喜愛他的母親魏佳氏。乾隆的立儲原則並非擇賢而立,而是擇其母賢者而立。正是因為這個原則,讓作為一代明君的乾隆在人生結束之時,為大清朝立下了一位平庸天子,使清朝由盛轉衰,卻沒有辦法控制局面。


歷史的影子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滿清對中華文化的扭曲黑暗以及覆滅...

封建王朝文化的產生傳播和影響,絕對繞不開的一個點就是皇權。

很多人都說過,大清國之前,皇帝在'治統'之外,還存在著一個'道統'。明朝的官員很驕傲地認為自己掌握著道統,因而經常和皇帝爭執。官員常常不以皇帝的標準看問題,動輒在朝堂與皇帝發生爭執而據理力爭。有時皇帝氣得沒招了,就打大臣的屁股。即便這樣,這些官員依然義無反顧,甚至死諫,這還會為身後帶來無上的榮譽——被皇帝處罰了,獲得了整個國家,各個界別的代表委員的讚賞,如果認為大臣是對的,皇帝錯了,皇帝甚至不知所措,不惜賄賂大臣們。“吾更愛真理”,在野蠻人的清朝之後和之後,都還是真理,在康熙乾隆那裡,他們才是“真理”,因為,清王朝,通過野蠻人的努力,把道統收到皇帝手中,大臣沒法和皇帝講道理了,秘密立儲君了,不用找大臣商量誰當太子了,道統和治統統一的王朝,歷史上只有滿清一個。大清國,真是極品。

清朝是如何實現的呢?

首先:皇帝大力提倡程朱理學。這個不新鮮,只是程度加重了很多和太多。讀書人熟讀八股,只為科考得中,兩耳不聞窗外事。富國強兵的技術和思想卻鮮有涉及,極大地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讀書人的智慧和良心都沒了,國家怎麼能好?嘿,這位網友,讀書人其實沒有錯,考試大綱上面沒有的內容,看個毛啊?科技又不加分,幹嘛去上培訓班?

其次:侮辱和痛貶名儒的人格,使他們顏面掃地,根本沒資格以名儒自居。更別指望他們像明朝官員那樣和皇帝爭高下了。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帝召集翰林官員作文。題目:理學真偽論。自己做考官,翰林官員當考生。羞辱這幫以才學自居的文人,包括自己的老師熊賜履和一些已經過世的名儒。罵這些人是假道學,同時以皇帝的威嚴痛斥當世名儒。告訴人們:真正懂道學的是皇帝,真理在皇帝手中!大臣失去道統,就失去了制衡皇權的王牌。治統與道統的統一,使得清王朝成為歷史上最為專制的王朝(新朝沒有舊的好,不是倒退嗎?)。

更可悲的是,清朝的文武百官,自稱奴才,口稱主子。為什麼要稱“奴才”,不稱“臣”了?奴才最聽話,臣還可以稱為“大臣”,奴才就只能是“狗奴才”啦!

最後,當然就是殺頭了。明朝能容一個罵皇帝的海瑞,海瑞讓皇帝都害怕他,為什麼,皇帝最怕這種道德完人,喜歡腐敗分子。清朝呢?不能容一個哭廟的金聖嘆。專制與否,已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用霧裡看花了。康熙初年,莊廷鑨修《明史輯略》,獲罪,牽連致死七十餘人。此外,滿清律規定:凡漢人三十人以上集會者,以謀反罪論處。這和朱元璋不一樣,朱元璋搞權力鬥爭,殺的多為武夫,其後世子孫,被大臣指責的一無是處,也不敢擅殺一人。

清朝文字獄之烈,專殺有思想的文化人。周海濱注曰,這真是“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

乾隆時,文字獄達到頂峰,發生了160多起。少則牽涉百人,多則牽涉萬人。思想被禁錮得連文化科技都無法正常發展。望文生義,牽強附會,捕風捉影,甚至一些瘋子的言語也被定為逆案而處死,荒唐至極。

劉三元,本瘋癲。某日對人說:我是漢室後裔,要眾官扶持。結果被殺。一個瘋子,一句瘋話,就掉了腦袋。

王錫侯,因不滿《康熙字典》為一家之言。用了十七年時間,編成一部新穎的字典:字貫。因字典中有康熙、雍正的廟諱及乾隆的名字,乾隆大怒:下令把王錫侯處斬,子孫六人處死,全家二十一人連坐,妻媳及未成年之子為奴。

尹嘉銓,自稱古稀老人。乾隆說:我稱古稀老人,早已佈告天下,他怎麼也敢自稱古稀老人?絞死。(沒一點點涵養和胸襟,還稱十全老人。)

徐駿,已過世。遺著《一柱樓詩》中有:舉杯忽見明天子,且把壺兒拋半邊。乾隆認為壺兒就是胡兒,誹謗朝廷,嘲諷滿清沒文化。結果,徐駿被剖棺戮屍,兒孫和地方官員全部斬首。

這些都是真實的事,不是故事,而是事故。

乾隆朝還修訂了《四庫全書》,他安了好心嗎?歷史學家吳晗說: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唯一倖免於難的就是漢字。

乾隆借纂修《四庫全書》之機向全國徵集圖書﹐貫徹“寓禁於征”的政策﹐對不利於清朝統治的書籍﹐分別採取全毀﹑抽毀和刪改的辦法﹐銷燬和篡改了大批文獻。《四庫全書》突出了儒家文獻和反映清朝統治者“文治武功”的文獻﹐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例如一些順服於大清統治的漢人如湯斌等人的著作受到重視,而黃宗羲、呂留良、顧炎武等一些與湯斌同時代卻有骨氣的文人著作則受到打擊和禁燬。把儒家經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輕視科技著作,認為西方現代科學技術,是“異端之尤”,可以“節取其技能,禁傳其學術”。除了農家、醫家和天文算法類收錄少數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錄的;排斥了有民主色彩或敢於批評儒家思想的文獻及戲曲和通俗小說如宋元雜劇﹑話本小說﹑明代傳奇等。

《四庫全書》名義上是為了綜合古今典籍,實際上是對中華文化的一次徹底的清洗。乾隆統治的六十多年,是中國文化最黑暗的年代。什麼“戲說乾隆”,“乾隆下江南”,看著銀屏裡的歌頌,想著文字獄的悲涼,多少人生活在歷史的錯覺裡,付諸於後來人的笑談中,唉……

欲滅其國,先去其史。《四庫全書》就是乾隆皇帝的一個大陰謀,而留下來的《四庫全書》也在危害中國文化。為什麼?因為裡面的錯誤太多了,不信,去查查,有學者在研究哪些句子是錯誤的,一句話,就像現在的盜版書,比盜版書更可恨的是,它的錯誤,多是別字,我們還看不出來。

沙俄去鬍子,滿清留辮子,後者就在毀中國的路上,孜孜不倦,死後才已。魯迅說:對我最初的提醒了滿漢的界限的不是書,而是辮子,是砍了我們古人的許多的頭,這才種定了的,到我們有知識的時候大家早忘了血史。滿清就是這樣閹割了中華的光輝科技和燦爛文化,使中國回到了歐洲中世紀黑暗矇昧的境地。

思想沒了,文化沒了,科技沒了,後來錢也沒了,只剩下鞭子。發展了幾千年,又回到了長髮披肩的原始社會。日本嘲笑:中國發展5000年不如日本發展50年。豐臣秀吉及其餘孽哀嘆:兵力不濟,奈何不生於大國。

新朝總是喜歡醜化前朝,以彰顯自己的政權合法性。妖魔化明朝,讓大家誤會了這個還算寬容的王朝。而惡貫滿盈喪權辱國的清朝,還被提及康乾盛世,以及被某些人稱之的”千古一帝“康熙。滿清篡改捏造歷史的本領,實在是前無古人。(抗戰期間,日本在我國東北推行奴化教育和滿清如出一轍。日本人說過:征服中國不必在乎手段殘酷。因為征服中國後,東條英機就不再是屠殺者,而是中國的成吉思汗和努爾哈赤。——網友評論)

滿清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女真族民不過百萬,漁獵文化滯後於農耕文化。面對高人一等的中國傳統文化,沒有了自信,如何讓這群人絕對的服從,只有文字獄,奴化政策,愚民統治,培養奴性。這就是滿清極力醜化扭曲漢人政權及歷史的目的,也是文字獄的目的,更是讓漢人留辮子的目的。從此,朝堂之上,滿漢雖全席,卻是奴才聲聲,國人的愚昧和奴性,就是這樣被滿清種植下了。而滿清後期的屢戰屢敗,除了落後之外,很大程度上就是滿清不願勝。三元里抗英,更是說明了英國根本沒有想象中的強大。滿清貴族說過'漢人一強,滿人必亡。'即使國難當前,朝廷首先提防的還是漢人,而不是友邦。於是,'寧與友邦,不與家奴'的事,也就不難理解了。

清朝這個專制殘暴和扭曲都達到頂峰的朝代,骨氣和思想,早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中國傳統的為官直言敢諫,為史秉筆直書的觀念徹底被摧毀,後來又被東西方列強欺負和蹂躪,國人的自卑和媚外也順便產生了,於是帶路黨和漢奸就被培養了出來。被征服和奴役的太久,都進了潛意識,形成了習慣,誰征服不如一碗飯來得實惠。所以,有人評價說:“直至現在,還有那麼多賤骨頭,自己不行,卻認為祖先和文化有問題。漠視那燦爛的文化和輝煌的文明。”


仁德歷史


中國近代落後的罪魁禍首應該是清朝入關的順治帝,乾隆後期這種後果慢慢提現出來。

清朝是個遊牧的女真部落,打仗還行但是缺乏治理一個國家的政治遠見。清朝入關後,統治者覺得天朝地大物博不需要同蠻夷之邦互通有無,那些外邦只會危害到清政府的統治,對大明時代所屬的藩國採取了消極態度。

順治帝入關以來就加緊了沿海地帶禁海政策,切斷了中國同世界其他國家的交流,閉關鎖國做為一項基本國策被之後的各代皇帝執行最終導致中國落後於世界其他國家。只不過閉關的政策前期的害處沒有立刻顯現出來。到了清朝後期這種差距越來越大。


一支菸007


不是,乾隆皇帝作為統治者,屁股決定腦袋,他施行的政策基於其統治者身份和維護愛新覺羅家族對於清王朝的統治而言,是有效的,是非常合格的封建統治者,近代落後的主要原因是西歐發生了工業革命,生產力較於我們當時的中國有了很大的提高,科技發展對工業革命有決定性影響,早在乾隆之前的幾百年間我們中國的科技就幾乎停滯了,因為古代中國最優秀的人才都被科舉制選拔到仕途上了,即所謂的學而優則仕,這種制度對科技發展是很不利的,不能因為東西方拉開差距的時間正好是乾隆在位時期,就把鍋扣到他頭上,忘了追本溯源,這是不公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