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太陽也會死亡?

一個有歷史的故事


悟空問答,有問有答,且聽大獅來答題。

人有生老病死,這是恆古不變的道理。將其放在宇宙之中,很多時候也是適用的,比如我們熟悉的太陽。它的演化過程也是從無到有,再到消亡的過程。

我們知道,太陽是一顆恆星。恆星的起源最初是源於一團質量很大、分佈面積也很大的星際雲,在引力的作用之下,經過漫長的時間逐步演變成了一顆恆星。當然,星際雲在演變成恆星的過程中會形成不同大小的原恆星,而太陽就屬於黃矮星。

科學家普遍認為,黃矮星的壽命大概在100億年,這個階段算是恆星的壯年。而通過推算,目前太陽大概已經46億年了,也就是說它大概還有50多億年的時間就要步入老年了。

那麼,太陽步入老年後會是什麼樣子呢?

我們知道,太陽在其壯年時期不斷地向外釋放能量,隨著能量的減少,其引力也會隨之降低,於是太陽的體積會不斷變大,當體積大到引力無法Hold住的時候,其外圍的一些物質就會離他而去進入宇宙變成星雲,而太陽中心的部分這個時候就會變成一個紅巨星。

紅巨星會進一步衰變,繼續釋放能量變成一顆白矮星,而白矮星再經過漫長的時間最終變成一顆黑矮星,到這個時候這個恆星就算走完了它的一生,已經無法再向外釋放能量了。

說到這,可能有朋友會問,如果太陽死亡,對地球和人類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這個影響其實並不是從太陽死亡開始的,而是從太陽演化成紅巨星時就已經開始了。咱們剛才說了,太陽在演化的過程中會因為不斷釋放能量而引力變小,進而體積會不斷變大,有科學家估計其體積會變大100倍。

如果真是如此,那麼地球就會距離太陽非常非常近。當然由於太陽引力變小,圍繞其運轉的行星也會不斷地遠離它。但是太陽本身的質量基數在那放著,太陽演化成紅巨星只不過是釋放掉其表面的物質,其核心的質量還是非常非常大的,所以其對環繞其的行星的控制力還是有的。

試想一下,如果地球靠近太陽會怎麼樣,肯定是不適宜人類居住啦。那麼,移居其他星球就是一個必然的選擇,至於是移居到太陽系中更遠一點的星球,還是移居到其他星系就看當時人類所處的科技水平吧,如果人類沒有滅亡的話。

當然,太陽最終會變成一顆黑矮星,也就是如果最有望成為第二顆太陽的木星不能成功演化成一顆恆星的話,那麼人類移居其他星系將是最終的選擇。不過這個問題太久遠了,根本不是現在人類智慧所能想象的。


大獅


宇宙廣袤無邊,無限星體無限物質無時無刻都在按照特定的規則運行,也只能按照這樣的規則運行,這個規則就是各種基本物質的物理化學特性。太陽作為一顆普通的恆星,它同樣由各種物質組合產生,按照物質的物理化學性質,不停的演變。太陽沒有生命,只有物質間相互反應,所以太陽不會死亡,只會改變現在的太陽的物理狀態而已。

恆星的演變過程。

一、誕生。茫茫宇宙中存在大量的巨大分子云團,這些雲團在內部引力或者外力作用下,內部物質不斷塌縮(聚集),進而吸引更多物質。塌縮不斷進行,形成星球,隨著時間推移,星體溫度下降,當溫度到達約一千萬開氏度時,氫開始聚變生成氦,塌縮停止,漸漸穩定。

二、成年期。恆星質量是這個階段的主要決定因素。越大的恆星聚變反應的速度也越快,有些小的恆星在這個穩定的階段可以停留千億年之久,而一些超大恆星只能持續幾百萬年。

三、中年期。在氫的核聚變反應完成之後,恆星外殼向內塌縮,溫度開始升高,當達到一億開氏度時,氦聚變反應開始。小質量恆星不足以達到氦聚變的溫度,釋放能量,冷卻成為白矮星。

四、衰退期。最終,因質量大小不同,構成物質差異,形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

太陽的生命歷程。

太陽是由大約45.7億年前的氫分子云聚集塌縮形成,現在處於其中年期,而且將於約50億年後進入衰退期進入紅巨星階段。此時,太陽將不斷膨脹,直到達到地球或者火星目前運行的軌道處(那時因太陽質量變小,地球和火星軌道早已發生變化,離太陽距離將更遠。)

我們人類科技高速發展200年,雖已取得現在看來傲人成績,但對於宇宙形成、天體運轉、宇宙組成等等來說仍然稚嫩。現在廣為流傳的宇宙知識多為電腦系統演化結果,宇宙運轉無始無終,對於多數天體生命歷程都是以億為單位,我們也無法實驗觀察真實過程。人類科技迅猛發展,對宇宙探索不斷深入,天體生命歷程終將不再神秘。

延伸:

美國在今年3月2日至31日為2024登月招聘宇航員,計劃2028年之前建立可持續的月球探索,為本世紀30年代中期人類登錄火星做準備。在1922年被提出的星體周圍不可見物質,即19世紀80年代被天文學和宇宙學界廣泛認可的暗物質,現在認為其佔宇宙總質量的96%,但是我們對於暗物質的理解幾乎為零,這必將對我們的宇宙研究造成巨大的阻礙,因此,這也是宇宙科學家們近年來在宇宙研究中的重要方向之一。或許,當我們揭開暗物質神秘面紗的那天,我們在宇宙研究速度上將產生質的飛躍。


蛋蛋說科學


太陽是一顆黃矮星,黃矮星的壽命大致為100億年,目前太陽大約50億歲。隨著太陽的衰老,其光度會穩定增加。在大約50億年之內,太陽內部的氫元素幾乎會全部消耗盡, 太陽的核心將發生坍縮,導致溫度上升,這一過程將一直持續到太陽開始把氦元素聚變成碳元素。 由於氦燃燒產生的能量比氫燃燒產生的能量多,因此太陽的外層將膨脹,並且把一部分外層大氣釋放到太空中。當轉向新燃料的過程結束時,太陽的質量將稍微下降,外層將延伸到地球或者火星目前運行的軌道處(這時由於太陽質量的下降,這兩顆行星將會離太陽更遠) 。由於太陽能量的增長與半徑增長不相稱,太陽表面的溫度將比現在低,從而變成一顆紅巨星。這顆紅巨星經過幾十億年後, 氦燃料也將消耗完畢。 像第一次消耗完氫燃料一樣, 太陽的內核又會收縮, 內部溫度上升。對很大的恆星來說,這一次坍縮會導致碳元素的聚變。 然而由於太陽的質量不足以產生碳聚變,這樣它將變成一顆白矮星;隨著內部溫度和光度的降低,最終變成一顆不發光的黑矮星。




嗷熬滴神


太陽是一顆黃矮星,黃矮星的壽命大致為100億年,目前太陽大約45.7億歲。 在大約50至60億年之後,太陽內部的氫元素幾乎會全部消耗盡,太陽的核心將發生坍縮,導致溫度上升,這一過程將一直持續到太陽開始把氦元素聚變成碳元素。然而由於太陽的質量不足以產生碳聚變,這樣它將變成一顆白矮星;隨著內部溫度和光度的降低,最終變成一顆不發光的黑矮星。

簡單來說可以形容為,一個人吃飽以後不再吃飯,一直持續消耗自身能量,當有一天自身能量消耗殆盡,也就到了死亡的時候。




天文歷史愛好者


太陽是通過自身的核聚變燃燒發光發亮輻射能量,一旦燃料耗盡也就是差不多預計50億年後,會衰亡最後變成白矮星,也就通常所說的太陽死亡


海子28812266


物質以及能量總是守恆的,不可能憑空產生,無窮無盡。太陽一直向外發射著大量的能量,經過億萬年之後總是會耗盡。這就像火爐一樣,其中的煤總會燒完。不過相對於人類的歷史來說,這個時間太長太長了,可能一直到人類滅亡,地球毀滅,太陽仍然還存在。


一年級的大個子


太陽的死亡可以看做是太陽作為恆星的形態結束了,當恆星內部可作為核聚變原料的物質消耗到一定程度後,恆星就會坍塌,從而變成白矮星或者其他形態

所以一定意義上來說太陽也是會死亡的,整個宇宙,所有的物質都是不斷的變化的,各種形態間轉化的,或許哪天宇宙都死亡了,那才是真正的死亡吧!


請叫我小白鼠


很正常啊,哲學問題啊。有生必有死麼。


納米銀抗菌專家


因為能量守恆定律


易彩之美


科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