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向真理低頭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十二公民》:向真理低頭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提起翻拍影視劇,大多數影迷是拒絕的。

在大多數觀眾的心目中,幾乎已經給翻拍作品定了性:翻拍=爛片

但事實證明,翻拍中也不乏精品,譬如說去年在國內引起廣泛熱議,併成為票房黑馬的《誤殺》,改編自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票房超過12億,豆瓣超過40萬網友參與打分,打出7.7分,在國產電影中,這樣的評分並不低。

《十二公民》:向真理低頭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2015年,一部翻拍自美國《十二怒漢》的電影同樣引起了影迷的普遍關注,儘管在票房上失利,最終以1391萬的票房收官,但卻被影迷奉為當年國產電影中最經典的電影,豆瓣網友給出了8.4分的高分。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十二公民》

《十二公民》:向真理低頭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十二公民》是由

徐昂執導,何冰、韓童生、錢波、趙龍豪聯袂主演的犯罪懸疑片。電影翻拍的成功,一方面得益於電影裡演員的大師級演技,另一方面則要歸功於它借法律題材探討通識,從十二個“陪審員的不同角度,真實反映了中國社會現狀,展現個人的偏見同時,又表達了對公義的追求。藉助法律戲劇本去窺探當下的中國社會,使得每一個觀眾與電影闡述的內容產生強烈共鳴。


《十二公民》:向真理低頭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十二公民》海報

而看完整部電影,最令人難忘的是這一句:向真理低頭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1996年發生在內蒙古呼和浩特的“呼格吉勒圖冤殺案”是一件轟動全國的冤殺案。

在當年,呼格吉勒圖被認定為兇手,被判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生,但時隔18年,該案件又進入了再審程序,因為真正的兇手找到了,呼格吉勒圖被判無罪,之後這件案子啟動追責和國家賠償。決定賠償其家屬2059621.40元,對真兇趙某執行死刑。

《十二公民》:向真理低頭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法律面前,兇手被繩之以法,被害者沉冤得雪,這本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但隱藏在事件背後的問題依然值得人深思:如何讓法律更加健全,儘量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讓真正的兇手接受法律的制裁,被冤枉的受害者少一些委屈,不至於因被錯判冤叛而結束年輕的生命?

電影《十二公民》正是基於這一點考慮,結合社會實際,對這一話題進行深入探討。

故事講述在暑期一所政法大學內,未通過英美法課程期末考試的學生迎來補考。他們組成模擬西方法庭,分別擔任法官、律師、檢察官等角色,審理的正是一樁社會上飽受爭議的“20歲富二代弒父”案。而12位學生家長組成了陪審團。如果要讓補考的孩子成功“畢業”,則要12位陪審員最後討論的結果一致:有罪,或者無罪。

《十二公民》:向真理低頭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從法庭呈現的種種“證據”上來看,這件案子幾乎沒有討論的必要,因為所有的證據都指向:這位富二代有罪。

但為了達成一致,他們還是齊聚一堂,坐在同一張桌子上開始了討論。


十二個陪審員,並不是單純的十二個人,也不是十二個老百姓,而是十二個公民。

公民是什麼?公民指具有某一國國籍,並根據該國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公民意識與臣民意識等相對,指一個國家的民眾對社會和國家治理的參與意識。

一張桌子上的十二名“陪審員”,他們來自社會不同階級,有醫生、房地產商、保安、教授、保險推銷員等,十二個公民展現的就是中國社會的眾生相。

他們本來以為這場投票很快就能達成一致,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十二人中出現了一個“異類”,8號陪審員(何冰)提出了異議,他認為:

雖然大家都趕時間,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但不能因為趕時間而草率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判定其有罪,除非有證據。


《十二公民》:向真理低頭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當然,提出異議之後,很快就受到了其他陪審員的圍攻。

“你是不是挑事兒?”

一句話道出了中國老百姓骨子裡的從眾心理和公民意識的淡薄。

當我們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看到某個熱議的事件時,我們迫不及待發表自己的見解,對事件當事人進行”審判“,而當評論區發出不同的聲音表示質疑時,就會收到群體的攻擊,被迫表示沉默。大部分普通人都有從眾心理,在這種心理的引導下,逐漸失去理智的分析和判斷。

普通人為什麼要盲從於大眾?

《烏合之眾》在群體分析裡這樣解釋:

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所作所為就不會再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約束的一面。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8號陪審員提倡的是一種理智推斷,根本上追求一種“有話好好說”的氛圍,從而解決問題,為什麼其他大部分陪審員卻不能“有話好好說”?僅僅是因為:

他們不關心真相,而是藉助事件在發表自己的不滿與憤懣情緒。

不難看出,整個陪審團一開始對整個案件是帶著偏見的,由虛擬的法庭開始,就對案件進行了有罪的定性。為什麼帶著偏見呢?先來看看背景:富二代殺親身父親

當案件貼上“富二代”標籤的時候,就引發了部分人根深蒂固的偏見,說起富二代,人們會不自覺的貼上“不負責任”、“尋釁滋事”、“跋扈”、“不學無術”等標籤。這種固有的思維下導致了人們的偏見,導致陪審團幾乎所有人都在心裡為富二代定了罪。

那麼,誰來還原事實的真相?誰有真正關心事實真相?

這種偏見在電影裡的體現俯拾即是,比如人們普遍的仇富心理;比如部分人的地域歧視,比如4號陪審員房地產商控訴人們一看見年輕女孩從豪車上下來就認定人家傍大款,以及否定優秀青年女性追求幸福的權利;再比如10號陪審團的那個假設“在一輛公共汽車上,全車都是教授、大學生,只有一個人是外地的打工者,發生了偷竊事件,很多人會毫不懷疑地認為小偷是那個沒文化的外地人。”

《十二公民》:向真理低頭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前段時間網上吵得沸沸揚揚的熱依扎遭受網絡暴力事件也很好展現了這一點,女明星熱依紮在機場由於身穿吊帶,領口比較低而受到無數網友的吐槽和攻擊,在網上發條“患有抑鬱症”的微博都要受到集體群嘲。

《十二公民》:向真理低頭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熱依扎機場照


為什麼,只因為她身上的標籤是“明星”,人們的慣性思維裡,明星就是高收入的群體,拿著片酬,就應該以身作則,發個微博就是博眼球,無病呻吟。

流傳甚廣的”雪花理論說:雪崩的時候,沒有一朵雪花是無辜的。而正是部分人不負責任的道德審判和無處不在的偏見,導致了無辜者變成了受害者,飽受流言蜚語的攻擊。

電影的海報十分點題:言無刀鋒,卻能殺人。

《十二公民》:向真理低頭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列寧說: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小時候看名偵探柯南,柯南的口頭禪也常常縈繞腦海:真相只有一個!

在十二位陪審團成員中,不乏充滿智慧和理性的人物,譬如說房地產商身份的陪審員,在8號陪審員的推理中,他不難發現,指正富二代的人證極有可能根本不能從那麼遠的距離將案發現場看得如此仔細,人證中的老人,也不可能將樓上的殺人場景聽得如此清晰。即使文化水品不高的保安,作為陪審員,以自己的常識,也會對老人帶著殘疾,能不能以最快的速度走到門邊而感到懷疑。

拋開偏見,人們不難發現案件的漏洞,而這個探索的過程中,離真理的距離也會越來越近。

電影中,大部分人是基於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經驗對案件進行推敲,其中一位陪審員的話令人深思,也引發了人們的共鳴,他說:

萬分之一的錯案,對一個人來說就是百分之百的不公平。誰管你冤不冤啊?你畢竟是蹲過大牢的人!

《十二公民》:向真理低頭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對於那些有過“前科”而遭受牢獄之災的人,不管他是否有罪,當他從監獄裡出來,無可否認的是,大多數人會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他們,使他們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從呼格吉勒圖冤殺案的重審上看,它代表著我國法律的一大進步,但誰來為他失去的年輕的生命買單?獲得再多的賠償,也無法換回一個鮮活的生命。而當初的審判,如果我們小心一點,謹慎一點,是否能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

當有人嘲笑陪審團成員中的房地產商是“牆頭草,開始還說有罪,又“變卦”說“無罪”的時候,他說的一句讓人拍案叫絕:向真理低頭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也許富二代真的是兇手,也許他真的殺了自己的父親。可是,在定罪之前,我們要有足夠的證據。

你有什麼權利隨隨便便就決定讓一個人去死呢,哪怕他真的是一個罪人,我們都應該花更長的時間去論證他應不應該死!如果你的手裡握著可以殺死兇手的權力,可是你卻殺死了一個無辜的人,那你和兇手還有什麼區別?


《十二公民》:向真理低頭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對於那些追求真理和真相的人,我們不應該讓他們留下孤獨的背影,在真理面前低頭,並不丟人。每一個生命都值得我們尊重,在處理每一個案子的時候,都應該慎重,當冤假錯案越來越少的時候,我們離真理的距離,也就不遠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