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中的“蝗災”,為何中國現在很少見?蝗蟲被吃成珍稀動物了?

看過古裝劇的小夥伴對封建時期的都蝗災略知一二,突如其來的蝗災對食不果腹的百姓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在科技落後的封建時期,人們對蝗災束手無策,由於沒有科學的根治方法,鋪天蓋地的蝗蟲讓百姓頭痛不已。

一旦有蝗災發生,田裡莊稼幾乎是顆粒無收,在長髮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蝗蟲出現意味“路有餓死骨”;蝗蟲飛過代表“莊稼盡毀”,能夠號令千軍萬馬、指揮眾多猛獸的統治階層對蝗蟲也無可奈何。它們體積小、飛地高,想要將其一網打盡幾乎是難於登天。

史書中的“蝗災”,為何中國現在很少見?蝗蟲被吃成珍稀動物了?

蝗蟲難治,難道古人對蝗蟲就聽之任之了嗎?

儘管這種難以根治的小蟲子令人抓狂,這並不代表古人就舉旗投降了。他們用現有的條件和蝗蟲鬥智鬥勇,且不論成效如何,這三種方法還是令人稱奇的!

一、古人用火誘捕蝗蟲,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他們從歷朝歷代的蝗蟲季中總結了經驗:蝗蟲喜歡溫暖乾燥之地、喜歡吃植物葉子,古人制作了原始的長杆網兜,點火捕蟲,在《詩經》中有這麼一個記載:“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古人智捕蝗蟲,儘管所捕數量是九牛一毛,但這也顯示了他們的智慧!

二、鳴金趕蟲,這種最原始的“恐嚇法”在田間氣到“治標不治本”的效果,動物懼怕聲響,他們利用這個通病在田間鳴金,古代沒有錄音機,這行鳴金只能依靠最原始的人力,收效甚微、難以根治。這個方法彰顯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

三、祈禱,古人的勤勞智慧不容置疑,但他們生活的大背景是封建社會,部分地區的人把蝗蟲奉為神蟲,每當遮天蔽日的蝗蟲飛來時,一些人跪在田間地頭默默祈禱,希望這些“神蟲”留條生路、趕快飛走,這蘊含了勞動人民的心酸無奈!

史書中的“蝗災”,為何中國現在很少見?蝗蟲被吃成珍稀動物了?

別看蝗蟲個頭小,它的成長史、破壞力令人震驚!

很多人說蝗蟲又不是山間猛獸,有這麼難以收服嗎?蝗蟲的威力不亞於洪水猛獸,我們先來看一下蝗蟲的破壞力:蝗蟲會對田間的莊稼造成觸目驚心的影響,蝗蟲飛過、莊稼一片狼藉,每次蝗災過後,便是饑荒之年。

然後看下它的崛起史:從秦漢時期,蝗災的發生頻率就越來越高,秦漢時期大概是每8.8年發生一次,明清時期竟然達到了2.6年一次,這並非是神明責怪,而是和封建時期的“小冰河期”有關,從秦漢到明清,我國的整體氣候愈發乾冷,北方乾旱是常有之事,從之前的大豐收到後來的靠天收,蝗蟲為了生存便會飛到田間禍害莊稼;除此之外,人們對於森林的破壞、樹木的砍伐愈發頻繁,蝗蟲無家可歸,聚集地就選在了田間,因此蝗災會越來越嚴重。

令人驚慌失措的蝗蟲為什麼在近幾年很少見?難道是胡吃海喝的人類將蝗蟲吃成珍稀動物?

上世紀三十年代還經常會有蝗災出現,為何近幾年都看不到蝗蟲的身影了?難道蝗蟲也像大熊貓一樣成為珍稀保護動物了嗎。直到新中國成立前,一些地區仍有蝗災發生,思想未能解放的人們依然希望他們能夠早早地飛走,這種方法自然是徒勞無功。

史書中的“蝗災”,為何中國現在很少見?蝗蟲被吃成珍稀動物了?

雖然有人在田間通過養雞鴨來吃蝗蟲,但這效果微乎甚微,直到近些年來,我國找到了蝗蟲的剋星:農藥!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很多人不再懼怕蝗蟲的來臨,甚至有人把蝗蟲當做一種美食來吃,有人藉此商機養起蝗蟲。它數量的減少主要得益於三個方面的進步。

第一:水利工程的普及

現在的很多田地都使用大型灌溉模式,根本不會存在靠天收或者乾旱的場景,一旦發現田間有乾旱跡象,很多人便會開著拖拉機抽水灌溉,不給蝗蟲可乘之機。

第二:各種除蟲劑的騰空出世

一旦有害蟲存在,很多除蟲劑便會發揮他們的威力,這些蝗蟲在農藥的刺激下,幾乎沒有生還機會!

史書中的“蝗災”,為何中國現在很少見?蝗蟲被吃成珍稀動物了?

第三:飛機噴灑農藥

古人“拗不過”蝗蟲就因為它們的一雙翅膀,在現代社會,蝗蟲即使會飛,也蓋不過飛機的高度,農藥全方位噴灑後,蝗蟲必死無疑,加上人們對田間的操作愈發科學,蝗蟲便越來越少,蝗災發生的頻率幾乎為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