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三年精讀一本書

日本人三年精讀一本書

本週講《銀湯匙》,作者中勘助,這是一本帶有自傳性質的兒童散文小說。講之前,介紹兩個大人物,社交場合,觥籌交錯,有大人物給你推介另一陌生人,總易引起重視,至於交往下去對不對胃口,那是另一回事,尤其是文學推薦,大人物一般不會看走眼,畢竟是要“文責自負”的。

夏目漱石(1867-1916),代表作《我是貓》,自幼喜歡漢學,“漱石”是筆名,取自《世說新語》中“漱石枕流”這一典故,暗喻嚮往魏晉隱士。在日本有盛名,婦孺皆知,中小學課本常選他作品,與森鷗外並稱日本近代文學兩大巨匠。1984年至2004年,其頭像被印在面額為一千日元的紙幣上,由此可見,夏目先生在日本國民心中的位置。

很難想象,國中紙幣會印上文學家的頭像,日本人重視文化的態度比中國人似乎更為懇切,中國人重視的是政治家,或者和政治家有極為密切關係的文學家,或者兩種身份合二為一。遠的如孔子、屈原,嵇康,李白、王安石、歐陽修、近的如郭魯巴老曹,你很難找到和政治沒有關係的文學家。

夏目先生對日本後世作家多有影響,《銀湯匙》的作者中勘助即是其學生之一,芥川龍之介也受夏目影響,芥川的代表作《羅生門》,書院曾推薦過,關於影響和被影響,木心先生的說法頗為精妙:“能創造影響的,是一個天才,能接受影響的,也是一個天才。‘影響’是天才之間的事,你沒有天才,就沒有你的事。”

中勘助回憶,自己上課有個習慣,總喜歡看著窗外聽課,這對他來說是最放鬆,最愉快的姿勢,遇到不明白的,他會下意識的轉一下頭,每當這時,老師就一定重新加以講解。有一天,老師在課堂上說:“有人上課老看外面,我以為他沒有聽講,其實他卻聽了。”這老師就是在大學教中勘助英語的夏目漱石先生。

夏目先生對《銀湯匙》的評價很高,他說自己也寫過小時候的故事,比如《湯姆·布朗》、《壞男孩》等,但都跟《銀湯匙》不一樣,中勘助這樣的寫法他從沒見過。他說中勘助的寫法細膩,有創意,沉穩而且坦誠,敘述的語氣把握地非常好,在走馬燈式的人物和事件的流傳中,主人公的性格自熱熱熱地體現出來,甚至在給中勘助回信時使用了“尊敬”一詞。

現在我們來看另一位作家對《銀湯匙》的評價。

提起魯迅,或許無人不知,但提起他胞弟周作人,可能現在的孩子就不太知道了。魯迅是家裡長兄,建人是老么,作人行二,比大哥小四歲,與中勘助同歲。魯迅這幾兄弟,原來都各有本命,周樟壽、周魁壽、周松壽,後來又分別改作周樹人、周作人、周建人。根據《詩經·棫樸》中“周王壽考,遐不作人。”改名作人,號樸士。

周作人曾在日本留學五年,與其兄魯迅、許壽裳、錢玄同等人追隨章太炎學習《說文解字》,回國後,一直從事教育和文學。1937年,日軍進佔平津,周作人受北大校長蔣夢麟之託,留在北平看護校產,兩年後,周出任由汪精衛領導的南京國民政府的一紙聘書,擔任北大圖書館館長,後又兼任汪氏政權下的華北教育總署督辦。

1945年12月,被蔣介石先生領導的國民政府以漢奸罪逮捕,並被判處10年有期徒刑,四年後被特赦,回到北平,經毛特批,准許其翻譯為文以維生,然文革伊始,人民出版社便不再發送稿費,隨後遭紅衛兵抄家、毒打,並於次年五月突然病逝,享年八十二歲。

周作人一生都用毛筆書寫,他的書法,生澀古拙,文氣十足,無論是遠觀還是近品,都頗有味道。另外,由於他的妻子是日本人,以及他幾十年如一日的翻譯日本文學、古希臘文學,使得他在情感、思維、修辭遣詞方面,都深受日本文學審美的影響。由此形成了一種近似於日本傳統文風的文字,以溫和、沖淡之筆書寫個人的閒適、寂寞、不平以及苦趣。

有人可能會說周作人是漢奸,其文字不值一讀。陳丹青曾就此直陳:“如果因為周作人當過漢奸,就說他是鬼,更不應該。你是陳獨秀,是胡適,是周作人的同輩,你或許有資格罵他一句,貶他一貶,到了我們這一代,有什麼資格呢?我不認為我有資格責難前輩,看不出我們有什麼道德的高度可以遙遠地責難一位五四時期的文人——那是多麼輕佻的道德姿態。諸位請看看今日中國成千上萬的貪官、汙吏、黑礦主、王八蛋,那才真是妖魔鬼怪啊。”

周作人對《銀湯匙》亦有中肯評價,大意是這本書我很喜歡,但一直沒地方找,近日從書店中得到幾本中氏小說,其中一本是原刊本的《銀湯匙》,還是大正十四年(1925年)的第一版,可見好書也不一定有好銷路。

通過夏目漱石和周作人的評價,我們大致知道中勘助的《銀湯匙》是怎樣一種分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一家專門收復讀生的末流中學,教師橋本武帶領學生用《銀湯匙》代替語文教材,用三年的時間精讀,結果把近三分之二的學生送進了日本最高學府——東京大學,這間補習學校隨後多年成為全日本第一的頂級學校。

橋本武老師的理念是“與其灌輸注入,不如引泉自出。”多年以後,那些已經成為各行業精英人物的先生或女士,站在各自的辦公場所,面向窗外,一定會想起多年前在一個補習學校用心復讀時給他們上課的橋本武老師,也一定會想起當年他們非常愛讀的被用來替代語文教材的《銀湯匙》。

《銀湯匙》分前後兩篇,分別寫於1912年和1913年。1909年,中勘助從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院畢業,由於他風格秀整,高自標持,與日本文壇以及政壇刻意保持距離,不屬於任何流派和圈子,這一點對於文人來講非常難得。要知道,文學經常是以團伙的面目出現的,好像文學有了團伙就有了力量,眼下最大的團伙就是作協了,在歐美國家,作家以獨立個體為榮,像國中這樣,以加入作協為榮是不可想象的。

好了,關於《銀湯匙》的介紹就寫到這兒,希望閣下閱讀愉快。


日本人三年精讀一本書


日本人三年精讀一本書


日本人三年精讀一本書


日本人三年精讀一本書


日本人三年精讀一本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