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風暴與普世的身體丨西閃

舞蹈風暴與普世的身體丨西閃

西閃/文

今日的好萊塢電影堪稱美式全球化的象徵,但這象徵並非一蹴而就。早在20世紀初葉,從美國輸往歐亞大陸的電影已然汗牛充棟。有數據顯示,1926年的美國電影占歐洲票房總收入的四分之三,好萊塢片廠總營收的三分之一來自歐洲的電影院。

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依靠好萊塢各大影業公司的海外推廣,也有賴於美國政府的大力協助。當時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不僅把好萊塢列入基礎產業,還成立了專門的海外電影局。他表示:“電影是傳播公共知識的最高級的手段,使用的又是普世通行的語言,因此對彰顯美國的價值和目標有重要的幫助。”現在看來,此話簡直就是美式全球化的早期宣言。

“普世通行的語言”指的顯然不是英語,因為當時的電影全是默片,最主要的表達方式就是身體動作和麵部表情。也就是說,威爾遜明白,所謂的普世語言只能是身體語言。

有意思的是,當有聲電影普及,身體語言的地位下降,好萊塢電影反而發展受阻,海外市場出現了大面積萎縮。因為這樣的美國電影,固然充斥著機巧的對話、風趣的言語,以及隨之而來的更加曲折的情節,歐洲大陸的觀眾們卻完全看不懂了。口頭語言代替了身體語言,造成了意想不到的溝通壁壘。即便有配音和字幕的補救,也不過聊勝於無。到了1930年,法國、意大利、德國等歐洲國家都建起了電影廠,用各自的語言拍攝電影。至此,好萊塢電影在歐亞大陸開始退潮,甚而居於劣勢,直到20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商業文化的大潮席捲全球,這一局面方才改觀。

舞蹈風暴與普世的身體丨西閃

近來我也認識到了身體語言的普世性,觸發我的不是電影,而是兩個綜藝節目。它們分別是《這!就是街舞》和《舞蹈風暴》。

當我說自己在追看舞蹈類的綜藝,朋友們都笑了,覺得不像我這種“迂腐”作家該有的娛樂,很遺憾他們錯了。我從舞蹈中得到的不僅是愉悅,還有更深刻的感悟。

舞蹈風暴與普世的身體丨西閃

語言與人類的演化相伴隨。但是什麼是語言?答案比我們以為的要複雜太多。設想一下,假如一個人天生既聾又啞且雙目失明,那麼這個人有沒有語言?也許很難想象,然而現實世界中畢竟有海倫·凱勒(Helen Keller)那樣的人物。再說了,就算沒有人悉心教導,難道海倫·凱勒的大腦就不會思考了?假如她會,那麼她的思考又是以什麼為基礎的呢?或許,除了口頭語言,人類的大腦裡還預存了一套思想的語言。

舞蹈風暴與普世的身體丨西閃

語言學家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就是這麼認為的。在他看來,人類的大腦的確先天地存在著一套語言規則,他稱之為“普遍文法”。小孩一出生,無論他的感官發育如何,這套規則都會起作用,從而生成他獨有的語言。這套規則的運用是如此普遍,以至於在一個火星人聽來,所有地球人的語言幾乎是一樣的。

這讓我領悟到,身體語言很可能比口頭語言、文字語言更接近喬姆斯基的普遍文法。道理很簡單,身體與大腦的血肉聯繫是任何其他類別的語言無法比擬的。心之所想與身之所表,遠勝於口之所言筆之所述。

舞蹈風暴與普世的身體丨西閃

可以想見,在人類的早期生活中身體語言何其重要。同樣可以想見,這種重要性逐漸降低的原因。人群規模越來越大,社會活動越來越複雜,不同時空的溝通無法依靠感性的身體,須得倚重抽象化與符號化的口語和文字。

然而《這!就是街舞》和《舞蹈風暴》提醒我,隨著視覺媒介的發達,身體語言有了恢復生機的可能。不僅如此,身體這一獨一無二的語言,還能創造出其他語言難以生產的意義。

舞蹈風暴與普世的身體丨西閃

從這個角度上講,韓宇、叶音、劉迦、胡沈員、郝若琦、李響等人不只是優秀的舞者那麼簡單——他們也是我的競爭對手。因為我們都在創造意義,舞者用身體,我用筆。至於誰創造的意義更鮮活、更恆久、更重要,端看自己的能力與雄心。

舞蹈風暴與普世的身體丨西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