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你覺得中國的城市中前20位會是哪些城市?前十位省會又是哪些呢?

RUSRC聰聰-RC7CZ


不想說太多,自己都想把自己家鄉有點實力的城市排在前面,這也不是普通百姓能左右的,普通百姓只管努力發展自身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就好。等十年後自有分曉!


追求簡單248


未來10年,中國的城市前20位會是哪些城市?前10位省會又是哪些呢?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未來10年,我國經濟總量前20位的城市會是哪些呢(見下表)



從上列表中可以看出,截止到2017年底,全國經濟總量排在前20位的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天津、蘇州、成都、武漢、杭州、南京、青島、長沙、無錫、寧波、佛山、鄭州、南通、東莞、泉州等城市。而排名第21位至30位的城市是:西安、大連、煙臺、合肥、濟南、唐山、福州、常州、徐州、長春等城市。

那麼,未來10年,哪些城市會排在前20位呢?可以說,10年時間,是一個不算短的時間,在這10年時間裡,全國城市的發展速度既可以預估又難於預料。但有一點我認為是可以肯定的,未來10年後,我國經濟總量前20位的城市會在上列表中的前30位城市中產生,也就是說,經濟未來10年的發展後,目前前20位的城市中肯定有掉到20位後的城市,而目前排名20位後的城市也肯定有擠到前20名的。而且競爭也會是此起彼復的,會很激烈的。

再來回答第二個問題:未來10年,前10位省會城市會是哪些呢?(見下列圖表)



上面這張圖表反映的是:截止到2016年底,全國前20位城市的人口數量排名情況。

我認為,把上面第1張圖表和第2張圖表綜合起來,未來10年後,省會城市排在前10位的應該是:廣州市、武漢市、成都市、南京市、杭州市、長沙市、鄭州市、西安市、濟南市、福州市。

當然,合肥市、長春市、瀋陽市、昆明市、南昌市、哈爾濱市等5個城市也有進入前10的希望和機會。

10年究竟怎麼個情況,讓我們10年後拭目以待吧!


潤友


前20位城市會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杭州、蘇州、南京、大連、寧波、青島、雄安、天津、重慶、武漢、成都、香港、東莞、溫州、泉州、無錫。

可能佛山、溫州、泉州、常州、無錫跟瀋陽、鄭州、長沙、長春、合肥這些省會城市有交叉進去前20位的,但是舉全省之力餵飽一個省會城市實在是算不得什麼高招,咱就同樣面積、同樣人口地比,應該還是佛山、溫州、泉州、常州、無錫更具活力一些,包括常州、惠州、廈門、澳門、臺北、我還是都比較看好的。

前十位省會又是哪些呢?

省會就簡單了,廣州自然第一、成都第二、杭州第三、南京第四、武漢第五、鄭州第六;接下來就是瀋陽、西安、長沙、長春了。不會有很大出入的,最多就是合肥、濟南、福州偶爾殺進前十,但是我說的這十個應該是底蘊比較深厚一些的,代表性也更強一些,我們不以一時一事論英雄的話,除了長沙、長春,我說的這些城市基本都是國家中心城市的樣子,長沙的娛樂業、工程機械業,長春的汽車業、電影業,都是有著先天的或者是後發的巨大優勢的,再差也查不到那裡去的。


坐看雲起於此時


未來十年,中國城市前二十名應該是:上海(合併南通、嘉興),北京(兼併雄安、河北北三縣),廣州(合併佛山),深圳(合併惠東、東莞),重慶,武漢(合併鄂州),成都,南京(合併鎮江等),杭州,西安(合併咸陽),濟南,鄭州,合肥,蘇州,長沙,寧波(合併舟山),無錫,青島,瀋陽,徐州(或者煙臺、大連)


憔夫5


這是指GDP排名麼?如果綜合各項指標來排名都會,也沒人說的清楚,現在也無法做出具體排名。那我們就以GDP為標準吧。

十年時間不算短,十年之後各城市的發展都會有很大的變化,而排名也會發生比較大的變化。2018年各城市的GDP數據都已經公佈,其中全國前50名城市的GDP數據如下,從下表中就可以看出,2018年全國GDP前20名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天津、蘇州、成都、武漢、杭州、南京、青島、無錫、長沙、寧波、鄭州、佛山、泉州、南通以及西安。

那麼未來十年之後,還會是這20座城市位居前20嗎?在小編看來,全國GDP前10的城市即使排名會下跌也不會跌出前20名,而排名出現巨大變動的主要是15~20名之間。像佛山、泉州和南通三座城市都極有可能會跌出前20名,而20名之外的濟南和合肥很有可能會挺近前20名,因為最近濟南和萊蕪合併,其實它的GDP已經達到8800多億元,已經進入前20名。山東目前正要大力發展濟南,提高濟南的省會首位度,預計未來濟南會迎來更大的發展。而合肥近年來就是一匹黑馬,在安徽省實施的“強省會”戰略下,合肥強勢崛起,未來十年躋身全國前20也沒有太大的問題,而鄭州、西安,也是省會城市,它們近年來的發展有目共睹,基本上在省內非常強勢,未來十年有望不跌出前20名。所以最後幾個名額競爭非常激烈,除了以上所列城市,剩下的席位中,佛山、泉州、南通、東莞、福州都有可能去爭一席。

那麼全國省會排名又如何?全國目前也就只有320多個省會城市,所以前10省會的競爭激烈程度就沒有全國GDP前20城市那麼激烈了。首先我們來看數據。從下表數據就可以發現,2018年全國GDP前10的省會分別是:廣州、成都、武漢、杭州、南京、長沙、鄭州、西安、福州和濟南。



未來十年,可能還會是這10個省會城市GDP位居前十,不過排名可能有所變化,比如成都和武漢、杭州和南京、長沙和鄭州,西安、福州以及濟南,它們的GDP差距都比較小,未來10年它們的排名有可能會互換位置。目前來講,最主要的變數在合肥,前面也都有講,合肥在安徽推動的“強省會”戰略下強勢崛起,未來十年合肥很有可能會擠進全國省會前十,而排名合肥之後的長春、哈爾濱和瀋陽是東北三省的省會,近年來發展得比較緩慢,基本沒什麼可能性進入前十,還有可能被石家莊、南昌和昆明等城市超過。


錦繡中源


城市前20名可能會有名次和少數城市變化,但是省會的十強席位估計不會有什麼變化,因為省會城市目前的實力差距更加顯而易見,早期三位數區號的城市都是綜合實力最強的,外加幾個非副省級但經濟實力較強的。

未來10年,20強也要分兩個版本,一是經濟20強,二是綜合實力20強。目前GDP榜單前幾位有幾個純經濟型強市,比如南通、東莞、泉州、佛山等城市,GDP排名20開外的又有大連、西安、濟南、瀋陽等綜合型強市。所以單以經濟或者單說經濟實力都有失公允。

目前在經濟層面有實力衝擊20強的城市是大連、泉州、濟南、西安、合肥、福州、唐山這7座城市,唐山之後的城市經濟總量差距更加懸殊,僅用十年衝擊20強不太可能。

個人認為10年後經濟20強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蘇州、重慶、天津、成都、武漢、杭州、南京、青島、無錫、長沙、寧波、佛山、鄭州、東莞、大連、西安。

綜合20強市: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重慶、天津、成都、武漢、南京、杭州、青島、長沙、西安、蘇州、大連、瀋陽、鄭州、無錫、寧波、濟南。

10強省會:廣州、南京、成都、武漢、杭州、長沙、瀋陽、濟南、鄭州、哈爾濱。


城市發展報告


首先,未來10年,中國經濟將處在什麼發展階段?個人認為,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東部已經完成工業化的地區,將蓄力新經濟,以提升科技創新力為特徵。二、中西部以轉移成熟製造業產能、完成初步工業化,外出務工人口迴流為特徵。

從城市實力來看,10年完全無法產生質的變化。因此,其實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並不會有太大的格局變化。以下是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5月24日發佈的《2019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中的中國超一線城市+新一線城市名單,共19城。未來10年,他們還將是前20榜單的有力爭奪者。至於20左右究竟誰上誰下,關公戰秦瓊,三五名的排名差別真不重要。

但是,對於不同的城市,在個人看來,發展潛力是不一樣的。它往往由幾個重要影響因素共同作用:一、地理位置;二、國家定位;三、區域發展狀況;四、現有經濟發展水平。

其中,國家定位對城市地位的影響,在過去70年一直存在。但隨著改革開放前40年東部經濟優勢明顯,像無錫、蘇州、寧波這樣定位並不比西安、武漢、成都高的城市,在經濟上超過了後者。但未來十年,西安、武漢、成都,包括新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的鄭州,隨著中西部經濟升級,國家資源更多投入,其發展潛力,都將超過寧波、無錫、蘇州、常州這樣經濟發達、但人口潛力及國家定位相對較低的城市。

但無論如何,一個城市的活力和影響力,都是以經濟實力為基礎的,不然都不過是空有虛名。以下為2018年全國城市GDP排名前30位。如果不出意外,未來10年,中國排名前20的城市,主要也是從這些城市中產生。

瀋陽的國家城市定位於西安、武漢、成都相當,但東北經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人口的流失、體制的僵化後果,將使東北在很長時間內成為中國的鏽帶,時刻提醒著人們,沒有活力的體制帶來的惡果,拖累的將是好幾代人。

對於國家定位的理解,可能並不是簡單的行政級別和政策傾斜能夠理解,如西安、武漢這樣的城市,雖然經濟並不比無錫、寧波好,但這些城市幾十年如一日的優勢高教、研究所資源,使這些城市的人口文化素質,實際上僅次於北上廣津,在創新經濟來臨時,將擁有很大的人口文化素養優勢。

這也是長沙十年前一直試圖與武漢爭高下,卻最終被武漢遠遠拋在身後根源。

與此同時,城市排名與市民生活質量,又並不是等比關係。寧波與蘇錫常這樣的城市,城市排名很難進入前幾名,但市民生活質量、城市宜居程度,可以說是遙遙領先的。


胡江波


這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如果是看綜合實力,就要從全方位來考量,那就要從源頭說起,就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實際就是人們吃穿住行要有充分保障,要手裡有錢,家裡有糧,就是安居樂業,有閒有錢,那麼這座城市就讓人留戀,這個地區就讓人不捨,,,全方位到底說的什麼呢?

那咱們就來縷一縷,看一看你的家鄉能否在接下來的十年二十年甚至是百年,,,都會屹立不倒,傲世天下,,,

第一,政治制度,法制健全。第二,科技創新,人才儲備。

第三,生產資料,綠色持續。

第四,文教素養,歷史底蘊。

第五,醫藥醫療,水土養人。

GDP總量高是檢驗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最有效最直觀的大數據,是經濟發展的睛雨表,,,但GDP總量高(體量、當量)不是唯一能代表這一個省市、地區是否經濟發達的最有力依據,,,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支出和收入成正比,因為你得把生產資料的要素加進去,,,大白話,你今年開一飯館,你得找門面付租金,裝修、鍋碗瓢盆、桌椅板凳、冰櫃冰廂、人工薪酬、日常開銷等等,到了歲末盤點,去掉你的投入,剩下的錢就是淨賺的,賺的越多含金量就越高,說明你經營有方,味美質優,就是可持續發展,,,反之則虧損,投入的越多虧損也越大,,,又不能倒閉,那就只有借錢了,就是欠債過日子,,,比如有的地區經濟欠發達,國家財政就會傾斜,好的省市就會幫扶,,,實際上你開店的本錢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你父母的,如果你幾年甚至更長時間不能扭虧為盈,,,你就會加重父母的負擔,甚至會壓垮整個家族,,,國家也是同樣如此,多省市地區經濟薄弱甚至是資不抵債,國家財政收入就會降低,全民生活都會受到波及,,,世界上這種例子比比皆是,,,比如現在的委內瑞拉,,,,

我國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老百姓的生活有了質的飛躍,從原來的一貧如洗,一舉邁上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經濟總量,可我們就是經濟體發達的國家了嗎?GDP總量排名世界第二,可世界人均排名68名,,,所以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接下來的十年二十年,才是檢驗我們是不是一個真正的強大經濟體,是不是真正的發達國家,,,就要看看我們的經濟是不是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產品是不是具有強大競爭力和生命力的,,,經濟發達強大了,老百姓腰包鼓起了,國防建設就會顯著增強,就會更加強大,老百姓的生活才會更美好,,,

說了這麼多,就是要告訴大家一個事實,,,GDP是可以用錢堆出來,(錢也是可以印的,錢就是一堆紙,錢印的越多,通貨就會膨脹的越高,錢也就貶值了,也更不值錢了,,,錢也是可以借的,或者發債(付息)向銀行借貸,錢也是可以欠的,比如負增長,長期資不抵債,財政就會赤字)真正值錢的就是生產資料,什麼又是生產資料呢?就是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產品,就是地球上可以利用的一切資源,下段文字會詳述,,,所以啊GDP總量高不代表這個省市地區就發達,,,

開篇就說了,天時地利人和,,,說白了也就是說是命中註定也行,,,長三角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最富裕的地區,就是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包括第一強的江浙滬,京津冀一體化(雄安新區),珠江三角洲,粵港澳深,這是第一梯隊,十年二十百年都不會改變的,,,那接下來又有哪些省、哪座城市能突出重圍呢,,,最有希望的就是中部地區的湖北武漢三鎮和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城市群,,,

今天就聊到這裡,為什麼會選擇湖北、四川,如果你是有心人請仔細看看這“兩地"近二十年的各項經濟指標,他包括了科技、創新、大學、醫療、交通、旅遊、住房、生產資料、(上文說的地球上的一切資源)清潔能源、個人存款、私家車保有量、人才儲備、人才引進、文化底蘊,歷史傳承等等,,,說白了那就是強者恆強,,,請看一組圖片,,,








笨刀拙筆


城市,如何評價她的大小?

  • 管轄區大小隻是行政區域劃分,並不能客觀體現主城區規模,不是主要依據。
  • 城市建成區大小,在同類城市中能代表城市主城區規模,但山區、平原差距較大,湖、江、海灣、高山的區域分割常常影響區域功能,需區別對待。
  • 城市其核心還是社會功能,主要包括人、物集散匯通,科教、文化、醫療、金融服務等。

近年以常住人口數量及GDP多少評價城市的時代將逐漸成為歷史!

  • 城鎮體系建設已發生重大變化,城市競爭已經從單一城市向區域協調發展的都市圈時代轉變。
  • 改革開放初期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鼓勵部分地區、部分人優先發展,國家政策向沿海港口及經濟特區傾斜。沿海地區城市依靠政策優勢,利用人口紅利、資源優勢、出口貿易、外資快速發展。
  • 沿海經濟城市的發展模式不能複製,不具備長期可持續發展性,最核心的問題是缺乏社會責任,經濟虛高。
  • 人類社會繁衍生息的基礎單位是家庭,生兒育女,贍養老人是家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 看看經濟類城市的人口、社會體系,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缺乏社會責任,大量吸引青年勞動力集聚,不育少也不養老。
  • 以承擔社會責任的省會城市鄭州和經濟城市深圳看看人口。
  • 鄭州市以戶籍人口為主,表明城市人口以家庭為主,有老有少,勞動人口工作之餘需要養老撫幼,同時城市需要建設大量學校、醫院。
  • 鄭州市,常住人口1021萬,戶籍人口840多萬,流動人口只有180多萬。

  • 深圳市以流動人口為主,表明城市人口以青年勞動力為主,老年及末成年,基至大學來畢業青年人口比例非常低,勞動人口工作之餘主體是娛樂,同時城市在育兒、基礎教育、醫療、養老方面投資非常低。
  • 2014年深圳常住人口1078萬,戶籍人口332萬,常住流動人口746萬。2018年常住人口超越1300萬,增加主要人口仍然是候鳥式流動人口。
  • 承擔撫幼養老和不承擔責任,起點一樣嗎?


  • 如果按老少正常比例給經濟類城市配入相應老幼人口,城市相應增加育兒、養老、交通、福利投入,勞動人口同時增加對應的養老撫幼責任。城市的基礎設施需要大幅度增建,勞動人口效率必然大幅降落,因此這類城市的經濟效率是虛高的。





城市主要看社會責任

  • 按照都市圈發展情況,排在前列的城市為:北京、上海、廣州、重慶、天津、成都、武漢、杭州、南京、長沙、鄭州、濟南、西安、瀋陽、合肥、福州、長春、深圳、蘇州、青島、寧波、大連等。


  • 省會城市為:成都、武漢、杭州、南京、長沙、鄭州、濟南、西安、瀋陽、合肥、福州、長春。

天佑中華紫氣東來


二十年後中國城市GDP排名是:重慶 深圳 上海 北京 武漢 成都 天津 長沙蘇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