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這三為能體現你生命的社會價值

東華禪寺方丈┃ 萬行大和尚

禪修營開示


學員們來自五湖四海,都是青壯年,都是國家未來的棟樑,國家的將來就在於你們。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小看了自己,要為自己的人生立下明確的目標和方向。

用我們佛門的話講,你只有發心了,也就是立下了志向,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社會,為國家服務,為民族服務,為眾生服務,才能體現你的生命價值。

人生在世,最難形成和確立的就是價值觀。這個價值觀又包含了人生價值觀和社會價值觀。

如果你的價值觀很正確,再加上有明確的目標,就容易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對大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一般人想在社會上做一番事業,也需要確立自己的價值觀。

東華家風就是我們東華禪寺的價值觀,其中也包含了我們的人生價值觀和社會價值觀,例如,我們出家人信教就要先愛國。

如果我們把它理解得更廣泛一點,你們在家人在任何一個行業,從事任何一個職業,要想把自己的企業經營好,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前提條件也是要愛國。

只有在愛國的基礎上,在國泰民安的基礎上,我們的信仰才得以開花,我們的理想才會實現。

古人說:“國不泰,民何以安身”?要想安身立命,發揮自己的才學,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首先國家要太平,社會要安寧,需要太平盛世。

國家太平、社會安寧是每一個眾生、每一個人的責任。所以我們東華家風的第一條就是“信教先愛國”。

有些信徒認為:我只要好好地學佛,把我的本職工作做好就行了,國家如何跟我沒有關係。

你這樣想就錯了,我們和國家是一體的,沒有你我他,哪裡來的國家?國家不就成了一個空洞的概念了嗎?正因為有無數個你我他合在一起,才有了這個國家。

惟有這三為能體現你生命的社會價值

而我們作為真正學佛的人,世間的眾生看不到佛陀,看不到菩薩,會通過我們學佛的人,通過我們僧人,去想像和追溯幾千年前的佛陀和菩薩們。

如果我們出家人、學佛人,為人處世都做到位了,不用刻意宣傳佛法,身邊的人自然會跟著我們學佛。既然我們學佛,就要以佛為榜樣。只有以佛為榜樣,在我們身上才會有佛的影子,才會體現出佛的形象。

如果你學佛不以佛為榜樣,要以誰為榜樣呢?如果你以人為榜樣,最後你就成為人;你以祖師為榜樣,最後你就成為祖師;你以佛為榜樣,最後你就成為佛。

無論是成佛還是成祖,都是建立在成人的基礎上。實際上成佛容易,成人難。當你把人做好做到位了,自然就成佛了。

我們學佛的人做人有一個基本準則,就是“三皈、五戒、十善”。社會上的人做事講誠信、講責任感,實際上這與我們佛門的戒律是一樣的。

“不妄語戒”就是對他人的承諾要兌現,不能言而無信;不說謊不欺詐,不造謠不生非。只有把人做好了,在成人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

人做好之後又該怎麼做呢?就是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也就是我們東華家風的最後一句——“修道先發心”。

“慈悲”大家可能很好理解。什麼是“喜舍”呢?就是對我們聽到的、見到的任何一件事,都樂觀地、積極地去面對和接受,不批評、不挑剔、不抱怨,用平等心去對待。

惟有這三為能體現你生命的社會價值

任何一件事你想把它做好,想超越它,提升自己,首先都要歡喜地去面對和接受,然後才可能超越。

我們要成長,就必須學會不停地舍,舍就是放下。你要前進、要奔跑,要上十樓二十樓,就必須放下身上的包袱,也就是人間的種種慾望。

我們在追求做人的時候,是拿做人的行為標準要求自己。現在我們要學佛了,當然要拿佛的行為標準要求自己。

所以就要把過去那些不符合佛標準的行為和慾望放下,否則我們就不是在學佛。

一個人只有真正做到了慈悲喜捨,才能完全把自己奉獻給自己的理想。如果不能為自己的理想委屈求全,忍辱負重,百分之百地付出,我們的理想是無法實現的。

即便實現了,也沒有價值。因為你沒有為你的理想付出過,實現了你也沒有感覺,來得太容易了你也不會珍惜。

為什麼人生中有很多事都要我們去親力親為呢?因為只有親力親為了、參與了整個過程,才會有切身的感受。否則只是聽別人說,你永遠不會有真實的感受。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他有能力讓所有的眾生當下都成佛,卻不這樣做呢?因為學佛與做人的道理一樣,必須經歷這個過程,只有經歷了這個過程才會成長。

惟有這三為能體現你生命的社會價值

我經常和我們東華禪寺的和尚說:“做人注重的是過程,做事追求的是結果。如果做人迴避了過程,你的人生就是蒼白的、空洞的。”

例如,我們作為和尚,唸經、參禪打坐、閉關、講經說法、建寺安僧這幾件事是必須要做的。如果和尚不參禪打坐,不閉關修煉,不講經說法,不建寺安僧,你當和尚就沒有內容、沒有感悟。


就像你們社會上的人,如果不讀書、不工作、不結婚、不生兒育女、不孝敬父母……什麼都不經歷,你的人生就是空白的。


今天你們能到寺廟裡來了解禪、瞭解佛、體驗叢林生活,也是你們人生豐富的經歷。當以後你們回憶自己走過的人生時,會發現這七天對你們的人生意義非凡。

泰國、緬甸、越南、老撾這些南傳佛教國家都有短期出家的傳統,也就是在家男眾到寺廟裡體驗出家人的生活,把頭髮剃掉,穿上出家人的衣服,跟出家一樣。

我們中國沒有這個傳統,也沒有一個寺廟敢像南傳佛教國家那麼做。我們的禪修班就是從這種短期出家的形式中得到啟發的,目的是給在家人提供一個瞭解佛法、學習高僧大德、練習禪修的機會。

社會上有各種娛樂項目,大家卻選擇來寺學佛,體驗叢林生活,說明你們的善根非常深厚,渴望進步,有很崇高的理想。所謂的學佛就是拿佛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可見大家內在的境界有多高!

惟有這三為能體現你生命的社會價值

好多信徒來到東華禪寺想出家,我都會和他們聊天三五次,要求他們在東華禪寺住上一年。並不是考驗他們,而是讓他們考驗自己,能不能適應東華禪寺的大環境,能不能接受東華家風的理念。

東華家風“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就是東華禪寺的價值觀,你認可了這個價值觀,才有可能呆得住。

東華家風只是我們的價值觀,還代表不了我們的目標和使命。一個團體、一個團隊必須有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使命感和共同的目標。

我們學佛的人,尤其是我們出家人的共同目標,就是開悟成佛、普度眾生。任何一個人學佛,最終都是要開悟成佛、普度眾生。

寺廟是三寶的安身之地,也就是佛法僧三寶居住的地方。你們到寺廟是來學佛的,儘管只有短短几天,從某個角度講,你們也是僧寶。既然如此,你們也要維護這個寺廟,要與寺廟融為一體。

佛陀講眾生都具足佛性,雖然我們穿的衣服不一樣,但我們內在的善根、佛性是一樣的。每個人內在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種子,只要把自己的心量打開,都能感受到佛法的偉大。

惟有這三為能體現你生命的社會價值

我經常說,社會上沒有千年的企業,但為什麼會有千年的寺廟呢?佛法到現在快有三千年的歷史了,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心甘情願用自己畢生的心血,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在維護佛法、傳承佛法、維護寺廟、護持三寶呢?

因為他們認可佛陀的價值觀,認可佛陀的精神。實際上佛祖所做的事,也是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應該做的事;佛祖所走的路,也是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應該走的路。

通常我們會說這座寺廟是唐朝的,那座寺廟是漢朝的,事實上純粹是唐朝漢朝的寺廟是很少的,幾乎找不到。絕大多數的古寺都經過了多次翻修或翻新,已經不是原來的那些樣子了。

如果大家稍微研究一下中國的經濟史或政治史、文化史,就會發現每一個朝代的黃金時期都是儒釋道文化最興盛的時候。

我們中國在歷史上一直位居世界第一,一向都是八方來朝。只是在晚清衰落了才被外國侵略,而後的一百五十年是我們中國文化最沒落的時期。

可喜的是近些年來,國內外都開始復興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釋道文化。

一個國家的興盛和凝聚力,靠的是什麼?就是這個國家的文化,而且是傳統文化,不是現代文化。

傳統文化還有一個名稱,叫人文文化或人性文化。現代所謂的文化都不是圍繞人而產生的,既然不是圍繞人而產生的,可以說就不叫做文化。

什麼才是文化?歷經數百年數千年的社會生活的積澱,被世世代代的人類認可、接受和運用、始終不被淘汰的文化,才叫做文化。未經數百年數千年沉澱、未經時間歷史檢驗的,都不能稱之為文化。

現在的大學生多數都選擇讀某個社會上流行的專業,辛苦學了幾年畢業之後,社會上已興起另一個專業,流行另一種所謂的文化了。

這種流行式的文化叫“快餐文化”。社會上幾乎每個人都在緊趕慢趕地學習這些“快餐文化”,等學完已過時了,用不上了。

而有些人選擇學習傳統文化,例如古代漢語、古物研究等等,反而變得很吃香。

惟有這三為能體現你生命的社會價值

無論是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在發展政治、經濟、軍事之後,最終都要落在發展文化上。而且必須是落在人性文化上,才能使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安定、和諧、繁榮、興盛。

文化是一個紐帶。一個家庭想和睦、幸福,也需要有家庭文化。什麼是家庭文化呢?就是傳統文化中所說的倫理文化。

佛教也有佛教的文化,我們創立的東華家風就是從佛教文化中衍生出來的。

佛法浩如煙海,太博奧精深了,很多人終其一生都走不進去,或者走進去後卻走不出來。所以我用通俗的語言把如何學佛濃縮成東華家風的三句話。

學佛就要遵守“三皈、五戒、十善”,修行就要以“四無量心”為行為準則。

其實就是不學佛,作為一個普通人生活在世間,也有要遵守的法律法規,或者說文明準則。例如“上敬下愛”就是家庭中的清規戒律。

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寺廟的清規,其道理也一樣。

七天的禪修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過去學佛的人有一個晚上就開悟的。我們現在還有七天時間,也許在這七天裡真的有幾個人能開悟!

只要大家能把心打開、敞開,你打開多少,就能得到多少佛的加持力。

這個“加持力”怎麼理解呢?就是佛的磁場、佛的信息。你把心打開了,就會感應到佛,就能接收到佛的磁場和信息。

實際上,我們內在本來就有成佛的種子,只需要外因觸動,內在本有的佛性馬上就甦醒了。


萬行大和尚簡介: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在踐行佛法、體證生命本源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4年佛學專業、7年閉關、18年建寺安僧、1萬多場開示演講、千萬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國語言……

2000年創立東華家風: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2008年倡行每月1次升國旗;2016年創立中國首座佛教愛國館;2000年至今,東華禪寺18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數千萬元,並多次榮獲省市“模範和諧寺觀教堂”稱譽。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悟,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歷經三十餘年,總結出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東華禪》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萬行大和尚將《東華禪》修行法門無私奉獻,殷切期望天下眾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