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為什麼打不過劉邦而且輸的那麼快?

京東李達康


導語:

在項羽平定關中以後,開始分封諸侯。因為劉邦曾經打算做關中王,為了懲罰劉邦,所以給了他一個漢中之地。

為了防止劉邦反叛,項羽在關中設立三秦諸侯國,將一個關中分裂成三個諸侯國,分別由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以及翟王董翳。

這三個人中,以章邯的實力最強。不過他們三個不是敵人,而是共同在這兒幫助項羽守住劉邦的同盟。可是劉邦擊敗三秦的速度非常快,為什麼他們如此不堪一擊呢?

01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取得成功。

劉邦心裡很不服氣,因為他好歹也是第一個進入關中的人,按照楚懷王的說法,他應該是要被封為關中王的。

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項王乃立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長史欣者,故為櫟陽獄掾,嘗有德於項梁;都尉董翳者,本勸章邯降楚。故立司馬欣為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立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史記》

可是項羽的軍隊實在是太強大了,壓根就不可能把關中賞給劉邦。關中是天下富足之地,當年秦始皇將天下的財富都集中到了這裡,如果劉邦在這兒做大王,那天下豈不是要被劉邦奪取了?

為此項羽將劉邦送到了偏遠的漢中之地,並且派遣章邯等人在關中鎮守,防止劉邦大軍殺回來。這本身是天衣無縫的計劃,可是為什麼失敗了呢?

  1. 劉邦當時撤退的時候,將出川的棧道給燒了,這一招太厲害了,不僅杜絕了項羽大軍殺進來的可能,也使得三秦的將領們放鬆警惕。
  2. 當時劉邦吩咐人修築棧道,這個消息被章邯等人得知以後,他們雖然提高了警惕,卻覺得沒什麼大礙。
  3. 因為修築棧道需要很長時間,沒有三兩年是修不好的。等他修好了,他們再從棧道那兒擊潰劉邦的軍隊,那就可以了。

萬萬沒想到的是,劉邦大軍並沒有打算從棧道那兒出發。他們在韓信的指點下,找到了一條陳倉小道,劉邦帶著大軍從陳倉小道殺出了漢中,直奔關中而去。

可以說三秦的將士們壓根就沒有什麼防備,劉邦就這麼帶著大軍殺了進來。所以他們是殺了三秦一個措手不及。就算三秦將士勇猛,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還是會敗給行軍有秩序的漢軍。

02最強的章邯戰敗後,司馬欣和董翳不戰而降。

這三個人裡面,戰鬥力最強的,當然是雍王章邯,作為三秦的主帥,章邯其實是非常傷感的一個人物。

  • 他曾經帶著二十萬大軍與項羽決戰,結果被項羽擊敗後,二十萬秦軍全都被項羽給坑殺了。這是一件非常淒涼的事情,而項羽覺得這還不夠,他還將章邯分封在了秦國的地盤上。
  • 這也對章邯來說是非常殘忍的,秦國的百姓們都恨透了章邯,章邯哪裡還能呆得住呢?所以說章邯在秦國當時的處境是比較尷尬的。
  • 此外雍王章邯的戰鬥力是最強的,所以項羽擔心他會造反,於是就安排了司馬欣和董翳一起在關中稱王,這麼一來三個人既可以互為犄角之勢看住劉邦,又可以互相提防。

這樣一舉兩得的辦法,項羽覺得十分滿意。不過項羽所不清楚的是,章邯已經不是過去 那個章邯了,因為他把秦軍給坑慘了,所以他現在根本就喪失了帶兵的能力和勇氣。在這種氣場之下,他的士兵們也都氣勢低沉。

所以讓章邯鎮守關中,其實是一個錯誤的選擇,至少在應付劉邦這件事上是不對的。當劉邦大軍殺來以後,章邯的確是抵擋不住的。

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豪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鹹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史記》

不過章邯認為自己不能夠再投降了,因為他第一次投降的時候,害得二十萬秦軍被殺,所以這次他寧可自殺也不願意投降。結果劉邦放水淹了章邯的城池,章邯無奈之下,只好選擇自刎。

連章邯都不是劉邦的對手,司馬欣和董翳就更別提了。他們沒有像章邯那樣寧死不降,而是果斷投靠了劉邦,這樣一來,三秦大地就都成了劉邦的地盤了。

03劉邦的實力其實很強大,蕭何幫他藏得好。

蕭何是劉邦陣營當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他沒有韓信帶兵的能力,也沒有張良深謀遠慮的思維。但是蕭何對全局形式的把控,是那兩位所欠缺的。

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項王與諸侯屠燒咸陽而去。漢王所以具知天下戹塞,戶口多少,彊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史記》

當時劉邦剛剛打下了關中,其他將領們都爭著去搶掠財寶美女,唯獨蕭何跑去府庫將秦朝的法令書冊全都給收藏了起來。

  1. 這件事對劉邦來說至關重要,當項羽分封劉邦到漢中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是唉聲嘆氣的,只有蕭何知道,這是劉邦絕地反擊的一次好機會。
  2. 因為蕭何從秦朝的記錄當中得知,蜀地有一塊沃野千里的土地,堪稱天府之國
    ,不僅可以儲備大量糧食,而且也是屯兵的好地方。
  3. 所以蕭何積極促成了這件事,相反如果當初劉邦沒有被分封在漢中,而是平原的某個地區,那將來他的一舉一動都會受到項羽的監視,他將寸步難行。

劉邦在漢中之地,雖然跑了不少兵馬,但是留下來的都是他的精銳部隊。而且劉邦在漢中囤積了不少糧草,又招募了一些士兵,這些都是外界所不知道的事情。

項羽只當漢中是個不毛之地,為了懲罰劉邦,就把他扔到了那個地方。其實他不知道,他這是在成全劉邦。所以強大的劉邦出川以後,三秦的人馬自然不是他的對手。

總結:項羽不以咸陽為都城,是非常錯誤的做法。

關中之地在秦始皇的經營下,已經成為了天下最富有的地方。這裡有全國最多的富商、最發達的貿易、最多的能工巧匠,而且從這裡輻射天下,在秦朝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完備的系統。

所以說這是老天爺送給項羽的都城,三十出頭的項羽此刻面臨著兩種選擇。一種是在咸陽定都,一種是回老家彭城定都。

結果項羽選擇了彭城,理由很簡單,因為那邊靠家近。這可把天下人給雷到了,尤其是劉邦,打死他也想不通項羽這腦袋瓜子裡到底是漿糊還是漿糊?

如果項羽親自坐鎮關中,劉邦是不可能那麼容易就殺出漢中的。三秦之地已經成為了天下中心,項羽偏偏要反其道為之,實在是令人不解。


江湖小曉生


引言:

公元前206年,此時正處於秦末漢初的間隔時間,齊地的軍營裡,一個年輕的將軍正在軍帳內踱步,突然,小校著急忙慌的跑了進來:“啟稟霸王,不!不好了!劉邦率軍進入關中,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投降,雍王死守廢丘,已成孤城,特遣使來請求霸王速速增援啊!”將軍一聽勃然大怒,抓住這小校的衣領:“不可能,劉邦怎麼可能這麼快就進入關中?難道他長了翅膀不成!”將軍死死的盯著小校的眼睛。“千,千真萬確,霸王,快發,發兵吧!”小校被嚇得口吃。將軍嘆了一口氣,沉吟半晌,對著小校說道:“你回去告訴雍王,讓他一定守住廢丘,我會很快的收拾完齊國的這幫老鼠,到時裡應外合,一舉擊潰劉邦!”小校聽了這話,飛也似地逃出了軍營,一路向西去了……

西楚霸王項羽劇照

他,就是著名的西楚霸王項羽!也不怪項羽如此吃驚,此時,距離劉邦進入南鄭僅僅過去了四個月時間,可如今他已經平定了關中。要知道,四個月前,劉邦還在鴻門宴上被他項羽嚇得屁滾尿流,今天卻已經成為了自己的心腹大患。為了提防劉邦,項羽在關中地區安排了秦國舊將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防守,卻在數月之間灰飛煙滅,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劉邦那麼快就可以走出巴蜀,平定三秦呢?

一.劉邦索地——大局早已安排

因為劉邦先於項羽進入咸陽,讓項羽非常的不爽,一度在鴻門宴上差點殺死劉邦,為了消磨劉邦的鬥志,項羽把劉邦的十萬人馬削減成了三萬,把偏僻的巴蜀給了劉邦,封他做漢王。同時把秦國故地分成三塊,按照秦人治秦的法則交給了降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安排好了這一切,項羽覺得可以暫時對劉邦放心才準備東歸。

但巴蜀之地對於劉邦而言並不滿足,為了未來的大局發展,劉邦以重金賄賂項伯,希望項羽把漢中郡也封給劉邦。項伯轉過頭對項羽說:

“畢竟劉邦率先進入關中,按楚懷王的約定“先入咸陽者封關中王”,可如今卻把劉邦趕去巴蜀,這樣會失信於天下,而漢中也屬於關中的一部分,而且同樣偏僻,這樣既不會失信於天下還可以防住劉邦可謂一舉兩得。”項羽一聽確實如此,便答應了這個請求,劉邦得以再拿下漢中,建都於南鄭。

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王賜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獻項伯。漢王亦因令良厚遺項伯,使請漢中地。項王乃許之,遂得漢中地。

——《史記.留侯世家》

漢中地圖

實際上,索要漢中是劉邦為了今後謀取天下的關鍵一步,漢中的拿下增強了劉邦的勢力,擴大了劉邦的地盤,更關鍵的是漢中距離關中僅僅隔著一個秦嶺,這和巴蜀與關中的距離可以說是天壤之別。漢中的獲得讓劉邦有了日後進軍關中的基礎。

二.漢中對策——韓信的佈局藍圖

進入南鄭之後,劉邦得到了他人生中又一重要的人才——韓信!在蕭何的多次舉薦下,劉邦選擇拜韓信為大將軍,統帥全軍,可對於韓信的能力,劉邦的心裡是打鼓的,在登壇拜將之後,劉邦著急的詢問韓信,韓信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分析了項羽和劉邦的優劣勢,這就是著名的漢中對策。

一.項羽的劣勢

在韓信看來,劉邦此時的實力遠不及項羽,但項羽卻有三大劣勢,足以讓他最終失敗。

1.有勇無謀:項羽的武力天下無敵,但他是一個只會用武力解決問題的人,不能充分使用手下人的才能,所以說項羽是有勇無謀之輩。

2.婦人之仁:項羽對手下心慈手軟,對待自己的士兵他可以和他們一起吃飯一起住,可如果將士立功受賞,項羽又會捨不得給。

3.性情殘暴:項羽雖然作戰勇敢,攻無不克,可是他為人霸道殘忍,諸侯都是畏懼他的霸道才臣服他,他經過的地方就像秋風掃落葉般變成一片白地。

韓信劇照

二.劉邦的優勢

1.秦人治秦:老秦人是一個特別講究骨氣的部族,但章邯三人為了活命選擇投降項羽,導致數十萬秦軍被項羽坑殺,關中故民骨子裡恨透了這三人。

2.劉邦得民心:劉邦的部下從沛縣起兵就軍紀嚴明,進入咸陽後更是約法三章,手下秋毫無犯,這些舉措得到了關中百姓的支持。

3.劉邦是弱勢群體:按照楚懷王的約定應該劉邦來做關中王,但由於項羽的淫威劉邦被迫去了巴蜀漢中,劉邦是弱勢群體,關中的老百姓都同情弱勢群體,渴望劉邦的統治。

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彊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

——《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的漢中對策就像一盞明燈給處在迷茫時刻的劉邦指明瞭方向,對於韓信的分析,劉邦非常滿意,也為後來劉邦進入關中的一系列行為做好了準備。

三.韓信VS章邯——名將何苦為難名將

雖說章邯投降了項羽,可章邯也是秦朝的一代名將,在秦末,正是章邯力挽狂瀾先後擊敗陳勝,魏咎,項梁等起義軍,否則秦朝會滅亡的更快。可即使是章邯這樣的名將,面對韓信時,也敗下了陣來,並不是章邯弱,只能是韓信太強了。

1.燒燬棧道,章邯麻痺大意

在張良離開劉邦之前,他給劉邦獻上一計,讓劉邦在進入漢中之後燒燬漢中通往關中地區的棧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面對川蜀大地的窮山峻嶺,棧道是唯一通往外界的通道。如今棧道被毀,為的就是讓章邯項羽等人麻痺大意,疏於對劉邦的防範。

漢王之國,良送至褒中,遣良歸韓。良因說漢王曰:“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乃使良還。行,燒絕棧道。

——《史記.留侯世家》

章邯劇照

2.部下思鄉心切

劉邦的部下大多都是從沛縣一路跟來的老兄弟,他們最大的夢想就是在消滅暴秦之後能夠回到家鄉過太平日子,可因為

項羽的霸道把他們趕來了偏僻的巴蜀,這更激起了他們對故鄉的無比思念,為了回到家鄉,就必須進入關中,因此,這樣有夢想有目標的部隊戰鬥力往往很強。

3.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韓信經過前期考察,定下了一條奇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先派遣小部分軍隊假裝修復棧道來吸引章邯的注意力,而韓信自己則率領著主力部隊從南鄭北面抄小路翻過秦嶺,襲擊了陳倉,一舉到達關中,讓章邯等人出其不意,沒有時間集中兵力與韓信抗衡,三秦王的結局就只有投降和戰死沙場。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示意圖

四.貽誤戰機——項羽自食其果

雖然章邯最終沒能守住廢丘,但他也無愧名將的名號,在孤城廢丘,章邯堅守了長達十個月的時間,牽制了漢軍的主力部隊,如果此時項羽能夠在接到章邯的求救書信時第一時間西進關中,與章邯內外夾擊,那麼,漢軍必然失敗,也不會有後來劉邦聯合五路諸侯打入彭城的故事了。但很可惜的是,章邯到死也沒有等來項羽的援軍,因為此時的項羽正深陷齊國的泥潭裡難以拔出,導致他貽誤了最佳戰機,而這一切,都是項羽自食其果的結果。

項羽分封圖

1.項羽分封不均

在秦朝滅亡後,項羽進行了大分封,但是在這次分封中項羽主持的並不公正,他把跟隨他一起滅秦的各國大將封為王,而把原先秦末各地所擁立的諸侯王封在了相對偏遠的地方,而這其中,項羽把齊國一分為三,還把原齊王改封做了膠東王,引發了齊國貴族的普遍不滿,貴族田榮率先發難,整個齊地陷入一片混亂。

2.項羽報私仇

在項羽的一生中,和他最親的人就是他的叔叔項梁,項羽是他一手帶大的,兩人感情情同父子。可在滅秦過程中,項梁一時大意被秦將章邯在山東定陶包圍,而齊國的主帥田榮卻拒絕救援項梁,導致項梁最終被章邯所殺,項羽失去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親人。如今,田榮又蹦出來反對項羽,項羽正好國仇家恨一起算,趕去齊地平叛。

秦果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

——《史記.項羽本紀》

項梁劇照

3.項羽的殘暴

項羽不愧是一代戰神,齊國田榮手下的蝦兵蟹將哪裡是項羽的對手,很快便被項羽打敗。但此時項羽做了一個非常愚蠢的決定——屠城!整個齊地屍橫遍野,很多齊國老百姓都慘死在楚軍的屠刀下,這樣反而激起了齊國人民的鬥志,項羽在齊地的作戰變得非常艱難,一時竟無法抽身,而項羽正深陷齊地時,劉邦趁機兵出關中,鼎定三秦!

結語: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相城歷史小學生


劉邦打下關中以後沒有做成關中王,也總有些不快,後來被項羽分到偏遠的漢中之地。

項羽知道劉邦沒有坐上關中王是不會甘心的,肯定要反叛,項羽就在關中一分為三設立三秦諸侯國,分別由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以及翟王董翳。把他們安置為犄角之勢,一面三個人共同防守劉邦反攻,另一面互相可以起到提防。劉邦卻給他來了個快刀斬亂麻,利利索索的收拾掉了三個諸侯王,有人疑問,這不也太快了,項羽還沒做好配合,關中已經成為劉邦的。

項羽把劉邦送到了偏遠的漢中之地,並且有章邯等人在關中鎮守,項羽自認為的好辦法,還是沒有防住劉邦反攻。

劉邦給自己留了一手,撤退的時候,把出川的棧道燒了,項羽打不進來,三秦王時間久了也會放鬆看守的警戒。

蕭何給劉邦隱藏實力功不可沒,攻陷咸陽時大家都在搶奪財寶美女,唯獨蕭何卻跑到府庫,將秦朝的法令書籍全部收藏起來。

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務支付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藏之,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史記》

蕭何經過分析研究,在漢中有一塊千畝肥沃的土地,稱為天府之國的大糧倉,可以儲存大量糧食,以備後用。

當時分封給劉邦漢中之地時,劉邦和多數將領都不高興,蕭何積極勸說劉邦接受這塊封地。

劉邦到漢中帶回去的都是精銳部隊,囤積了不少糧食,又招募了一些士兵,也防止了這些消息外露。

項羽哪裡知道漢中是塊肥沃的糧倉,總認為是不毛之地把你撂在那,劉邦沒有實力跟他拼,只好無奈的在那待著。

劉邦在漢中兵馬也招募夠了,糧食已經大量儲存,足夠發動一次遠征。就計劃著怎麼出川,著名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是劉邦首創。

首先派人明目張膽的修燒燬的棧道,是給章邯一個錯覺。這個消息被章邯知道後,雖然提高了警戒卻覺得沒大礙,要兩三年才能夠完全修復成功,章邯計劃等修好了從棧道把劉邦的軍隊擊潰。

劉邦的這一招騙過了章邯,在韓信的指點下找到一條陳倉小道,從這裡殺出漢中,直奔關中而來。三秦將士毫無防備,劉邦率軍殺了三秦一個措手不及,很快就敗退。

章邯已經喪失當年指揮作戰的能力和勇氣,正好項羽又把他封到這個傷感的地方。章邯當年帶領的秦軍被項羽坑殺,後來又回到秦地,秦人已有怨恨,不願意支持他了,率領的士兵們士氣又低沉。其實,項羽派他來鎮守關中,就是一個錯誤的選擇,劉邦的大批漢軍殺過來,章邯根本就擋不住漢軍的進攻。

就這樣,章邯仍舊抵抗著漢軍,劉邦又用水淹了他的城池,無奈之下章邯只好選擇了自刎。司馬心和董翳看到章邯都不是劉邦的敵手,他們就選擇了投靠劉邦,最後三秦大地就被劉邦獲得。

項羽在指揮作戰方面沒得說,勇猛敢打,連續取得勝仗,就是他的性格使然,讓他不能籠絡人心。在身邊也減少了給他出謀劃策的謀士,和他曾經聯合作戰的猛將也漸漸地分崩離析了。

所以說,項羽身邊缺少了這先天的條件,不像劉邦人才濟濟、猛將云云,劉邦落到困境時,會有這般人才幫他走出困境。就在項羽分封諸侯們,錯誤的選擇把都城建在自己的老家彭城,放棄了有根基的咸陽作為都城。

當年項羽如親自坐鎮關中,劉邦也不會輕易殺出漢中,能夠容易奪得三秦之地,項羽的作法真的讓人想不通。

《史記》


斌哥居丹霞


三秦為什麼打不過劉邦而且輸的那麼快?

在我看來,就是一個字,快!具體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劉邦有備而來,三秦疏於防範,因而被打的措手不及;第二,項羽此時正率軍平齊,在時間上給劉邦創造了機會;第三,劉邦的軍事計劃周密,行動迅速。

劉邦抓住機會,乘勢而發

公元前206年5月的時候,由於齊人田榮起兵反楚,項羽就率軍北上去平定齊人的反叛。這個時候的項羽自然是無法分身來管劉邦的行為的,因此劉邦就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發動了還定三秦的戰役。

長期待在蜀地的漢軍是極其思念家鄉的,劉邦在這個時候發動這場戰役,也正是要藉助這個形勢的。這樣他的軍隊才會展現出多餘平常幾倍的戰鬥力。所以在緊迫的時間壓力及軍士旺盛的戰鬥力的鼓舞下,劉邦的軍隊才會攻無不克,迅速打敗了三秦。

劉邦計劃周密,行動迅速

為消滅三秦,劉邦的軍事行動主要分為四步:

1.突襲陳倉。劉邦先是率漢軍翻越秦嶺從正面攻打雍王章邯,在陳倉受到阻撓之後,他就分兵從後面突襲陳倉,在前後夾擊的形勢之下,很快就佔領了陳倉。

2.佔領咸陽。劉邦深知只有佔領了咸陽,才能擁有與項羽爭天下的資本。於是他在牽制了章邯的軍隊之後,又迅速派遣曹參、周勃和樊噲進攻咸陽,戰勝了咸陽的趙賁和內史保的軍隊,從而佔領了秦都咸陽。

3.拿下函谷關。只有拿下了函谷關,才能切斷三秦與關東諸侯的聯繫,從而對三秦形成關門打狗之勢。劉邦在佔領咸陽後,就派灌嬰去攻打三秦之一的塞王司馬欣,從而拿下了函谷關。

4.掃蕩三秦。在關閉了三秦東出的門戶之後,剩下的事,就是逐個消滅三秦的殘餘勢力了。最終翟王董翳投降,雍王章邯自殺,關中地區完全歸於劉邦的手裡。

還定三秦戰役歷時八個月就宣告結束,劉邦抓住機會乘勢發動突襲,在周密的軍事安排下,迅速擊破了三秦的軍隊,佔領了關中地區,從而形成了楚漢爭霸的局面。


歷史之味


漢高祖劉邦很快打敗三秦佔領天下最富庶之地—關中,並以此為鞏固的後方基地,和西楚霸王項羽展開了五年的楚漢之爭,最後項羽不得不霸王別姬,自刎烏江。

主要原因劉邦是個建設者,措施得當:

一,約法三章收三秦民心。

二,為義帝發喪得天下人心。

三,從善如流、知人善任收天下能人名士之心。


冰中火9228079551


劉邦還定三秦,主要是章邯打不過和項羽不增援。這兩個條件具備了,三秦就是劉邦的。至於司馬欣和董翳這兩個人,別說攻戰殺伐,就是獨自領兵跟人剛一戰的本事都沒有。項羽鉅鹿之戰,鼓動章邯投降;劉邦陳倉之戰,自己直接投降;項羽彭城之戰後,這倆人又投降。司馬欣和董翳,就是這種人設,還能指望他倆看住劉邦,不是敵人太兇殘而是臣妾做不到。

01.劉邦至少也是亂世諸侯中的第二強,而且是真得強。

不以結果論,單以項羽分封后的諸侯實力論。楚霸王必須是第一,這個無可爭辯,因為鉅鹿之戰打出了霸王人設。項羽是秦末亂世裡開了外掛、改了代碼的英雄,打誰誰敗、滅誰誰死。

但是,我們要問:第二強是誰?

最強諸侯只能出自楚國集團,因為楚國集團是滅秦的主力擔當,其他人都是攢雞毛湊膽子裡的小雞毛。

最先揭竿而起的張楚勢力,徹底被章邯給乾死了,死了之後連骨頭渣子都找不到。然後,還有一個齊國集團,齊國老大田儋剛一出兵中原,就被章邯斬首了。然後,齊國集團就呆在齊國不動了。再後,就是趙國集團,張耳和陳餘擔當領袖,但是這兩個書生在滅秦大業還沒完成的時候,就已經撕破了臉,從刎頸之交變成不共戴天。

所以,只能是楚國集團,其他造反集團全沒戲。而且,能打的將軍全在楚國集團,項羽、英布、龍且、劉邦、曹參、灌嬰、樊噲,等等。即便是彭越,也得算投在楚國集團門下,幫助過劉邦攻城略地。

擊昌邑,彭越助之。昌邑未下,沛公引兵西。

只不過分封天下的是項羽,所以,幫助劉邦的,肯定不會有好果子吃。彭越就只能啥也分不著了。

楚國集團裡,除了項羽,還有誰?只能是劉邦。在項梁死後,劉邦絕對是能跟項羽齊名的楚國柱石。而且,劉邦是真得強。

宋義和項羽帶走了楚國主力部隊,至少是五萬人,去支援河北。劉邦呢?就是帶著本部人馬去扣關攻秦了。等到了咸陽會師,項羽諸侯聯軍四十萬,劉邦兵十萬。全天下的諸侯五十萬滅秦大軍,劉邦就佔了五分之一。這實力能弱嗎?

劉邦強,不是一個人強,而是一個集團的強。經年累月的戰爭,劉邦手下已經聚集了一眾謀臣猛將,蕭何、曹參、樊噲、灌嬰以及呂澤的二隊將領,齊整整地擺在那裡。謀臣猛將的數量和質量,劉邦不僅不比項羽差,甚至要比項羽強。

至於項羽封的三秦王,分封天下的時候,他們就是光桿司令。因為帶去的二十萬關中秦兵,全被項羽新安活埋了。章邯、司馬欣、董翳,就是三個人。而劉邦是一個集團、一股勢力。

02.劉邦暗度陳倉來得太快,迅雷不及掩耳加猛虎入林地快

公元前206年4月,項羽分封天下諸侯。這時候,劉邦才能走。項羽在分封之前。劉邦就是想走也走不了。但是,公元前206年8月,劉邦就已經出陳倉、還定三秦了。

而且,《漢書》裡的記載更誇張,劉邦在前206年5月就已經發動了陳倉之戰。

五月,漢王引兵從故道出襲雍。

所以,滿打滿算,劉邦就留給章邯、司馬欣和董翳四個月的時間。

在這四個月的時間裡,這三個人得趕緊回到自己的封地,立秩序、建官吏、收稅賦、徵軍隊。這些問題都難不倒章邯,因為這個人做過大秦少府,也就是財政部長,所以玩行政沒問題。同時,章邯還是大秦後期最能打的將軍,所以組織軍隊也沒問題。但是,問題是劉邦來得太快,就給你四個月時間,甚至四個月都沒到就已經明修棧道了,不僅牽扯章邯的關注,還得牽扯章邯的兵力,總得派兵去守,起碼得有人看著。

然後,就是劉邦來了。這個亂世諸侯裡的第二強,要跟章邯真刀真槍地幹。然後,就是力量與智慧的較量。

力量上,章邯死幹不過劉邦。有兩個條件制約:

一個是劉邦手下的兵都是百戰餘生,也就是老兵老將,章邯手下的兵只能臨時拼湊,能整出多少就是多少。

另一個是劉邦手下的兵都是戰心滿滿,這夥人為了能趕緊回家都紅了眼睛,他們的目標可能都不是關中而是關東和楚地。因為這夥人的老家在那裡。三秦的士兵呢?就是看門的,看住了就跟著項羽混、看不住就跟著劉邦混,要麼直接跑回家種地。

而且,劉邦手下的將軍是真得很能打,曹參、樊噲、灌嬰、周勃,個個都是猛將。而章邯手下有幾個能打的將軍?除了自己的兄弟章平還能賣賣力氣,其他人真心不好說。

還有,就是章邯你帶出二十萬關中子弟去打仗,然後就你一個人回來了。大家都知道是項羽給活埋了,那你章邯就不是劊子手嗎?關中父老找不到項羽算賬,就不問一下你了嗎?章邯很難在短短四個月的時間裡,凝聚人心,甚至這份仇恨都化解不了。

03.劉邦的運氣是真得好,好得能氣死人

跟著劉邦去巴蜀的,沒有十萬人,但是三萬人肯定有。因為這是項羽允許劉邦帶走的軍隊。但是,沛豐將領和沛豐子弟兵,也就是這夥最能打的人,肯定得跟著劉邦走,在這三萬人裡面。因為他們是劉邦的支柱力量。劉邦是大哥,大哥去哪、小弟肯定得跟著。所以,劉邦的軍隊雖然不如以前多,卻比之前更精幹,絕對都忠心。

但是,忠心畢竟不能當飯吃。巴蜀,在這夥人眼裡就是鳥不拉屎的地方,誰也沒人願意去。既然大家都不願意去,那就回去,關你項羽分封不分封,就是回去。所以,劉邦回關中才回得這麼快。因為這是群眾的呼聲。

但是,漢中一趟(因為劉邦根本就沒到巴蜀,就在漢中站了一站),劉邦也沒白來。他又收了兩個非常關鍵的小弟。

一個是範目,巴人裡的族長級人物。範目幫著劉邦組建了一支巴人勁旅,也就是山地作戰部隊。主要以巴人七姓為主,七千人上下,勇猛善戰。

另一個就是趙衍,漢中本地人,大漢立國後被封須昌侯。這個人在楚漢爭霸期間,既沒有獻計之功也沒有攻城之功,但就是封侯了。因為他是暗度陳倉的真正主角。

劉邦確實明修棧道了。但是,章邯沒上當,帶著主力大軍就在陳倉道堵著劉邦。劉邦的軍隊確實能打過章邯,但沒用。因為秦嶺大山連鳥都飛不過去,章邯堵死陳倉道,劉邦就是過不去,能打沒用。

所以,這時候劉邦就準備回去了。他是真心準備回去了,因為只要章邯不中計,陳倉就真過不去。但是,這時候趙衍登場了。這個漢中土著知道一條能夠繞過陳倉關隘的小道。

雍軍塞陳,謁上,上計欲還,衍言從他道,道通。

然後,劉邦就派範目的巴人勁旅,也就是山地作戰部隊,按照趙衍的小道繞過章邯大軍進入關中。小道肯定難走,但難走不怕,範目這支山地部隊就是走這種小道的。繞過章邯大軍後,襲擊陳倉,然後範目這支勁旅就開始捅章邯的後腚了。

章邯跟劉邦正面較量可能費勁,但也不是完全打不過。因為章邯畢竟是大秦猛將,打過的仗比劉邦看過的都多。但是,架不住劉邦運氣好,來了個前後夾擊,而且範目的巴人勁旅是真能打。所以,陳倉道之戰,章邯完敗。

然後,再問一下吧,章邯還能有多少軍隊。一仗幹趴下了,真心難以經受再次重創了。進入關中之後,就是劉邦那些猛將的天下,攻城略地、四處出擊。

04.三秦之戰是硬戰,但是沛豐將領很彪悍

擊章平軍於好畤南,破之,圍好畤,取壤鄉。擊三秦軍壤東及高櫟,破之。復圍章平,章平出好畤走。因擊趙賁、內史保軍,破之。東取咸陽,更名曰新城。參將兵守景陵二十日,三秦使章平等攻參,參出擊,大破之。

這是猛將曹參的三秦戰績。好畤之戰,兩次擊敗章邯弟弟章平的軍隊。然後攻城略地,直取咸陽,拿下關中核心。緊接著就帶兵守景陵,守了二十天,這二十天就是防著司馬欣和董翳的軍隊過來支援。曹參,不僅守住了,而且還主動出擊,又一次教訓了章平怎麼做人。

同時,周勃、灌嬰和樊噲這些人,也是戰績不俗。在三秦之戰中,攻城城破、擊軍軍潰。

王(劉邦)遂定雍地,東至咸陽,引兵圍雍王廢丘,而遣諸將略定隴西、北地、上郡。

只要戰場一直能打勝仗,那佔地盤就不在話下了。所以,三秦之戰,劉邦並不是就佔了一個關中,而是把隴西、北地和上郡全給拿下來了。而章邯呢?章邯就是被劉邦圍在廢丘出不來,基本等同斬首。

所以,在三秦之戰中,什麼兵法、什麼佈局全都沒用,純粹就是兩軍相逢勇者勝。而勇者是劉邦及沛豐將領,章邯也就只能是敗軍之將了。

劉邦曾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所以關中父老應該是很支持劉邦的。所以,韓信才說: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但是,三秦之戰前前後後打了十個月,都是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奪、一場戰鬥一場戰鬥的大,根本就沒有什麼傳檄而定。所以,這是一場硬仗。章邯在四個月的時間裡,高效率地幹了很多事,他有效地延遲了劉邦還定三秦的戰略。

05.司馬欣和董翳這兩個王為什麼投降了

只要章邯打不過劉邦,司馬欣和董翳就肯定要投降。因為這倆人都有投降的基因和人設。只要打不過,絕不死扛,立即投降。

而戰場武功上,章邯不見得打不過劉邦。但是,戰爭這種複雜的遊戲,從來不是一個人就能決定勝負的。章邯的將領打不過劉邦的將領,章邯的軍隊打不過劉邦的軍隊。然後,這就夠了,章邯就是打不過劉邦。

所以,司馬欣和董翳投降的條件就已經具備了。

但是,這兩個人還是可以等另外一個變數的。這個變數就是西楚支援。楚霸王是天下共主,十九路諸侯都是他封的。現在劉邦要挑戰楚霸王的分封秩序,項羽就該派兵收拾劉邦。而且,三秦的實力本來就弱,項羽的支援早就該到。

不是項羽不支援,而是項羽在忙大工程。不僅劉邦不服項羽分封,趙國的陳餘也不服,齊國的田榮還不服,甚至無地梟雄彭越也不服。關中三秦很亂,關東之地也亂。這時候的項羽正在齊國跟田氏家族死磕呢,真心顧及不到三秦的事情。

章邯打不過劉邦,項羽又不來支援,司馬欣和董翳這兩個王也就只能投降了。

總結一下:

劉邦是秦末亂世的第二強諸侯,除了項羽誰也不是對手。不是劉邦很雄主,而是劉邦兵精將勇。

劉邦還定三秦來得太快,最多就給三秦王四個月時間,在這麼短的時間裡,三秦王很難做好戰爭準備。

還定三秦之戰仍然是場惡戰,因為章邯很厲害,但是沛豐將領更彪悍,野戰殺伐、攻城略地,他們個個梟雄。

只要章邯戰敗、只要項羽無援,三秦就是劉邦的,司馬欣和董翳只能投降,不投降就得被劉邦打死。因為劉邦就是佔了西楚彭城,項羽還在齊地征戰不休,顧及不到三秦。


減水書生


三秦打不過劉邦,一方面是因為劉邦手下有能人相助,另一方面是因為劉邦在秦地有一定的根基,三秦王在當地不得人心。在秦國滅亡之後,項羽效仿當年的周武王分封諸侯,為了能夠削弱競爭對手劉邦的勢力,項羽封劉邦做了漢王,將劉邦安排到了最偏遠的巴蜀地區。因為秦國的故地關中地區十分富裕,項羽的謀士紛紛勸告項羽佔據關中,但是項羽思念自己的故鄉楚國,沒有聽從謀士的建議佔據關中稱王。

不過為了防止劉邦捲土重來,項羽將關中地區分別封給了三個秦朝的降將,讓他們看住劉邦,。為這三個諸侯國都在秦國故地,這三個諸侯國也被人們稱之為三秦。三秦王分別是章邯、司馬欣、董翳,其中章邯是鉅鹿之戰時期秦軍的總指揮,司馬欣和董翳是章邯的副將。

劉邦剛剛聽說項羽這個計謀的時候,氣的想要發兵攻打項羽,不過劉邦和項羽的實力差距巨大,在謀士們的勸告之下,劉邦只能勉強答應了項羽的分縫條件。劉邦被封為漢王后,帶著三萬多軍隊到達了蜀地,並且燒燬了沿途的棧道。

劉邦到達蜀地之後不久,蕭何向劉邦推薦了韓信,劉邦便開始準備反攻關中。這時候三秦王受到劉邦燒燬棧道的蠱惑,並沒有意識到劉邦即將要對他們發動進攻。在韓信的指揮下,劉邦大軍暗度陳倉,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進入到了三秦地區。

韓信先率領大軍包圍了最難對付的章邯,然後又調轉槍頭攻擊司馬欣和董翳。司馬欣和董翳本來就是秦國的降將,他們勸說章邯投降項羽,導致了數十萬秦國人被殺害,秦國人對他們沒有多少感情,都不願意為他們賣命。最終司馬欣和董翳不敵韓信,率領軍隊投降了劉邦。

在平定了司馬欣和董翳的勢力之後,韓信又集中部隊圍攻章邯,章邯一直堅持了一年的時間,才最終城破被殺。而劉邦在圍困章邯後,立刻率領大軍討伐項羽,並且一度攻佔了項羽的都城彭城。不過攻佔彭城後的劉邦變得飄了起來,他只顧著飲酒享樂,沒有鞏固好彭城一帶的防線。

最終項羽率領三萬騎兵擊敗了劉邦的數十萬大軍,司馬欣和董翳再次叛變了劉邦。不過劉邦的嫡系部隊損失並不大,在彭城之戰戰敗後,劉邦率領大軍平安的退回到了關中地區,並且平定了後方的所有叛亂。之後劉邦再次捲土重來,同項羽進行了長達三年的對峙。

在楚漢之爭的第二年,三秦諸侯首領章邯兵敗自殺,到了楚漢之爭的第四年,司馬欣和董翳相繼自殺。劉邦為了安撫三秦百姓,將司馬欣的首級示眾,以平息三秦百姓對於司馬欣勸說章邯投降,導致數十萬秦人被殺的痛恨。三秦王本身就是降將,他們被秦國故地的百姓們怨恨,而劉邦通過約法三章,獲得了秦國故地百姓的擁戴,再加上劉邦手下有韓信和張良這樣的人才,三秦王敗給劉邦也十分正常。


史海泛舟擺渡人


有三個原因:一是劉邦的軍隊士氣旺盛,因為從漢中打到回關中對士兵來說是回家,所有的士兵都想回家,所以士氣旺盛;二是因為劉邦在途中聽取了四川南充閬中的範目的建議,招募了很多少數民族的人,因為這些人善於走山路,讓這些人打前陣,給了韓信打章邯創造機會;三是項羽坐視不救,因為當時的項羽去收拾齊國的田榮去了,沒去救章邯,章邯也是一名猛將,等項羽等了十天,如果項羽來救,章邯和項羽裡應外合,劉邦就不會這麼順利從漢中打到關中了。


仗劍天涯是書生


因為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計謀成功了。大意的三秦以為劉邦出山必定以修棧道為前提,而修棧道必定需要好幾年的功夫,不必大驚小怪等幾年準備也不遲。誰知正中了韓信的奇謀。韓信暗度陳倉,沒給敵人留下喘息的機會,一舉殲滅其中二秦,雖然大將章邯是有能力的,可惜之前跟隨章邯征戰多年的大秦戰士如今大多已經所剩無幾,新兵更是沒想到會有這麼一個混世魔王奇襲降臨。再者韓信帶兵有方,有勇有謀,難免不旗開得勝,一舉殲滅不會居安思危的三秦。劉邦的任人唯賢不免成就了韓信,成就了逐漸壯大的蜀漢。所以,三秦輸的那麼快是必然的。




夜紹非翁


人心思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