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頂級”病毒所,我們在這裡“收垃圾”

白大褂、雙層口罩、加厚手套,對於負責科研實驗垃圾清運的安淑花來說,這“三件套”是每日工作的標配“裝備”。“你守護別人,我守護你!”在昌平區中國疾控中心,有一個50人的物業團隊,從臘月三十開始,便圍繞疾控中心各項防控活動如影保障。

中國“頂級”病毒所,我們在這裡“收垃圾”

3日上午11點,安淑花從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的後門出來,小推車上,整齊碼放的2排、8個週轉箱,是她剛從病毒病預防控制所裡收集的實驗垃圾。安淑花的任務,是要在第一時間內將這8個週轉箱,運送到指定的實驗室垃圾站。正是上班的時間,一路上看不見太多人影,她一個人低著頭往前走,帶著加厚手套的右手,還得隨時扶著足有1米高的週轉箱。

中國“頂級”病毒所,我們在這裡“收垃圾”

“這項工作屬於專人負責制,絕不能轉給他人。所以,不論車上的週轉箱有多重,都得她一個人推。”首華物業中國疾控中心項目經理李玉梁告訴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為避免途中遺撒,不能使用電動車,兩年多來,都是安淑花一個人在諾大的園區內行走清運。

中國“頂級”病毒所,我們在這裡“收垃圾”

也許是因為長期行走,安淑花的步速比一般人都快,遇到上坡時她甚至能順暢地小跑前行,記者要追趕著才能跟上她的步伐。10分鐘後,實驗室垃圾站到了。打開大門後,安淑花脫下加厚手套,換上一雙普通手套,開始給每個週轉箱稱重。垃圾站內,此時已經堆放了17個週轉箱,是她此前分三趟運過來的。“56公斤。”記錄下重量後,她將8個週轉箱一一靠牆碼放,等待下午清運車來統一拉走,“這趟算輕的,有時候一個週轉箱就能有40公斤重。”

中國“頂級”病毒所,我們在這裡“收垃圾”

按照規定,實驗垃圾必須在24小時內處理。從大年三十開始,每天早上,安淑花騎著自行車從昌平區百善鎮孟祖村的家裡出發,8點前到崗,一天平均運送8趟,晚上等垃圾拉走後才能回家。這幾天,村子出入開始實行登記制,她便隨身帶著身份證。“最開始,家裡人聽說這裡正在研發新型冠狀病毒疫苗,也有點顧慮。可我就想著,既然工作需要我,那咱就不能打退堂鼓。”

中國“頂級”病毒所,我們在這裡“收垃圾”

項目主管王春燕,也是一個從不打退堂鼓的人。從抗擊埃博拉病毒到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每一次,都有她堅守崗位的身影。今年除夕的年夜飯,王春燕也是在項目上吃的,晚上回到家時,5歲半的兒子都已經睡著了,沒能和他道一句“新年好”。

中國“頂級”病毒所,我們在這裡“收垃圾”

認清病毒才能戰勝病毒。中國疾控中心,無疑是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最前線。李玉梁告訴記者,自武漢發生新型冠狀病毒病例以來,相關專家就入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開展科研工作。為了保障物業服務,許多工作人員都放棄了休假,組成一支50人的小團隊提供如影保障。在15萬平方米的物業範圍內,這50個人要負責客房、會議、前臺、洗衣房、保潔、生活垃圾清運、實驗垃圾清運等工作。“我們做的工作也許很普通,但在這場與與病毒的較量中,我們絕不退縮。”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趙瑩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