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狐原創#千古一人——孔子 (飛龍在天)

三 飛 龍 在 天


#野狐原創#千古一人——孔子 (飛龍在天)

40 中都之宰


魯國經歷了陽虎之亂,三家各有所驚悟,魯國君臣遂有了起用孔子之意,五十一歲的孔子順應時勢,翩然而出,被任命為中都這個地方的行政長官。
孔子上任後明禮制,敦教化,大刀闊斧地除弊興利。一年以後,中都邑大為改觀:坑蒙拐騙,偷盜搶劫,嫖娼賣淫,賭博吸毒不再發生,八兩稱,注水肉,地溝水油,蘇丹紅等都銷聲匿跡了。代之而起的是:道不拾遺,夜不閉戶,老有所養,幼有所教,男主忠信,女主貞順,強弱異任,長幼異食,人人用命,各各盡力。四方諸侯聞知,紛紛派團前來參觀學習,孔子聲名大振。
一天,魯定公召見了孔子,問他說:“用你的方法治理我們魯國,不知是否可行?”孔子很有信心地說:“就是治理天下又有什麼問題呢?豈止魯國。”

41 官拜司空

孔子做了一年的中都宰 ,其才能與政績讓魯君和當權的三家歎服。魯定公就把孔子由一個下大夫升到了中央政府去擔任司空,主管全國的農業生產與工程建設。


孔子擔任司空時間很短,他一到任就別五土之性,把全國的土地,河湖,山澤進行統計分類。然後因地制宜。指導安排農業生產,一切井然有序。
先前,季平子驅逐了魯昭公,致昭公客死國外,靈柩運回魯國後,季平子又把昭公葬在墓道之南,用一條排水溝把昭公墓與祖墳分開。這時孔子管理著土木建築之事。他派人填平了那條水溝,在昭公墓的南面重開一條水溝,把昭公墓合在了先王的墓地之內。
孔子做完這件事後,就去對季桓子說:“令尊過去的做法羞辱了先君,也把自己有罪昭告於天下,現在,我把昭公的墓合到了祖墳之中,這就掩蓋了令尊不守臣道的罪名。”季桓子看了看孔子,過了片刻,季桓子說了句:“那就這樣吧。”孔子轉身退了下來。

#野狐原創#千古一人——孔子 (飛龍在天)


42 夾谷會盟

魯定公十年冬天的一個早晨,孔府上來了一輛車馬,魯定公的使者手捧命辭走進孔家庭院宣讀:“宋公之子,弗父何孫,魯孔丘,命爾司寇,掌管刑典,裁抑奸佞,匡濟公室。”五十二歲的孔子由下大夫一下升到了國卿之列。孔子感到格外高興,他終於可以在魯國大顯身手,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了。
過了幾個月,齊景公約魯定公在兩國交界處的夾谷會盟。魯定公選孔子為副使,負責會盟的司儀。齊大夫梨彌對齊景公說:“孔丘雖然很懂禮法,可是,他只是一個文弱無勇的書生,假如賢君派我們俘獲的萊人用兵器劫持魯君,我國必然可以如願而歸。”齊景公接受了梨彌的建議。會盟前,孔子提醒魯定公說:“我聽說一個國家在外交場合裡必須以軍事做後盾;進行軍事活動時,也要在外交上佔有優勢。古時諸侯出動時,往往跟著許多人保護,希望您也派出左右司馬,帶一些軍隊兵車前去。”魯定公接受了孔子的建議。
兩國國君來到了泰山東邊的夾谷進行會盟,在有三級臺階的土臺子上彼此揖讓,相互獻酒。還未會談,齊國管事的突然宣佈:“請演奏四方的音樂。”於是,齊國事先準備好的東方萊人,拿著各式旗子、短劍、長矛、大戟,吆吆喝喝走了上來。孔子一看不妙,舉起長長的袖子,大喝一聲:“我們兩國國君正在和好相會,為什麼夷狄的樂舞來到這裡,遠方異國不得謀我華夏,而夷狄更不得暴亂中國,俘虜豈可擾亂會盟,甲兵尤其不得接近會盟場所,如此不但對神明不敬,就是在道義上也講不通,在禮節上更是失敗,這絕不是齊君跟天下諸侯敦睦邦交的方法。”齊君聽了孔子大義凜然的一番話後,就揮手讓萊人退下。


當齊、魯兩國就要歃血為盟時,齊使要在盟書上添加一條盟辭:“如果將來齊國發兵遠征時,魯國如不以三百輛兵車從徵,就要按照本盟約條文加以嚴懲。”此時如果拒絕則會盟不成,如果勉強答應,則吃虧太大。不久前,陽虎以魯汶陽、鄆灌、龜陰之田投奔齊,孔子臨機應變,就借這件事提出盟約中也應加入:“如果日後齊國不歸還魯國三地之田,而我魯國派兵隨同齊軍從徵時,齊國也要按本盟約的條文接受處罰。”
會盟結束後,齊景公準備設宴款待魯定公,孔子對齊執事大夫梁丘據說:“齊魯兩國的傳統禮節,難道閣下不知道嗎?現在會盟既然已經完成,貴君卻要設宴款待寡君,這豈不是徒然麻煩貴國的君臣?再加上牛形與象形的酒壺,按規矩不得拿出宮門,而雅樂也不能在荒野演奏。假如宴席一應俱全,就等於背棄了禮儀;假如宴席一切都很簡陋,就如同捨棄五穀而用秕稗。簡陋的宴席有傷貴君的顏面,背棄禮法有損貴國的聲譽,但願閣下慎重考慮。其實,所謂宴客,乃是為了發揚君主的威德,假如這種宴席不能發揚威德,倒不如干脆作罷反倒好。”
於是,齊國就取消了這次宴會。兩國既已結盟,齊國也就歸還了魯國三地之田。
這趟差事為孔子贏來了很大的國際聲望,三地本屬季氏之地,孔子為季氏討回了這些地方,季氏也更加信重孔子了。

#野狐原創#千古一人——孔子 (飛龍在天)


43墮三都

夾谷會盟之後,孔子在魯國聲名大增,尤其是當權的季氏更是信重孔子。陽虎叛逃後,季氏缺少一個忠勇能幹的人為其主理家政,他就從孔子門下召請子路來做他的家宰,子路為季氏家宰,無疑對孔子在魯國明志行道,革新政治是一個有力的保證。定公十二年的夏天,五十四歲的孔子對定公說:“周禮規定,大臣不應擁有軍隊,大夫的城池也不能超過三百丈,現在季孫,叔孫,孟孫三家不合制度,他們的費城,郈城,成城都超過了規定,應該削減他們的城頭。”


孔子要把三家非法所獲的政權重歸於魯國公室,魯定公當然不會有異議,但這個問題由來已久,幾代魯國的國君都無能為力,現在孔子要與虎謀皮,會不會自取其禍呢 ?
在魯昭公時,季氏的家臣就曾憑藉費城反叛季氏,到陽虎之亂, 費宰公山不狃又於其勾結,陽虎出奔已有三年,而公山不狃仍佔據著費城。對公山不狃的不臣之心,季氏心知肚明,但無能為力,孔子墮費之舉,雖遠謀是為公室,但近利卻在季氏。“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眼下的季氏心有隱憂,也不就太計慮墮費城在日後對其有何不利,就眼下來說確是有利的,因此,也就大力支持孔子墮都之舉。
去年,叔孫氏的家臣侯犯以郈城叛逃齊國,雖然現在齊已歸還了郈城,但郈城目前無人管理,處於無政府狀態,叔孫氏的庶子叔孫輒不得寵,陽虎之亂時,他投奔陽虎欲謀自立代父,陽虎敗逃後,叔孫輒又追隨公山不狃欲反。叔孫家此時也是臣叛於外,子叛於內。各競其私,離散爭奪,孔子此舉叔孫氏也表示支持,意在藉此來使家族重新振奮,再趨團結。
因為郈城無宰,易墮。孔子就派軍隊先拆減了郈城的城頭,當要墮費城時,公山不狃與孫叔輒公然反叛,率費人攻打公室。魯定公與季孫,叔孫,孟孫跑到了季氏家中,躲在季武子當年所建,用於軍備的高臺上,叛軍雖未攻上臺來,但他們的箭一直射到了魯定公的腳下。孔子當即調派兩員大將帶兵左右夾擊叛軍,很快就打敗了公山不狃的軍隊,公山不狃與叔孫輒敗逃到了齊國,費城被拆除了 。

孔子憑藉武力拆除了郈,費兩城,等要拆成城時卻受到了挫折。成城的邑宰是公斂處父,這是孟孫家一個忠勇能幹的家臣,他告訴孟孫家的主政人孟懿子說:“我們的成城堅決不能拆,因為您的封地靠近齊國,如果成城一拆,齊國就很容易從北面攻擊我們,拆了成城就是滅了孟孫一族。”孟懿子覺得公斂處父的話很有道理,況且他們孟孫家兄弟和睦,主臣一氣,不同於季,叔兩家那樣散亂,又何必效兩家自毀城牆。但孟懿子與南宮适曾受父命往學於孔子,而且墮都一事是三家與魯君一同議定的事情,孟懿子不想公開違君命與師命,就和公斂 處父唱了一個雙簧,一任公斂處父自守成城。
孔子發公室之兵,季,孫兩家也發兵協同去圍攻成城,成城險固一時不克。季,叔兩家此時已除近憂,對墮都一事漸生悔意,便作首鼠 兩端之計,不復盡力攻城,成城久圍不下,墮三都之事最終未果。
墮都之事雖未取得徹底勝利,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伕力量,加強了公室的權利,同時,這件事也埋下了三家不容孔子的隱患。

#野狐原創#千古一人——孔子 (飛龍在天)


44 費城之宰

孔子墮三都時,公山不狃敗逃齊國,季氏鑑於家宰兇劣,意欲的在孔門中物色一人去主理費城,時閔損,年方四十,正是強仕之年,又為孔門德行一科之首。季氏看中了閔損,就派人去請。
閔損清楚,孔子為官雖是魯定公任命,但實是季氏的主張。孔子在魯欲行之政事與三家利益在根本上是衝突的,墮三都的流產就是一個轉折,孔子再幹下去必然傷及三家根本,季氏豈能坐視,孔子去位必是很快的事了。時下魯國政情複雜,費城又是是非之地,怎麼能在這時去那樣的地方為官呢?
於是閔損對來人說:“替我婉言相謝吧。如果再有人來請我去費城,那就到汶水北面的齊國去找我。”閔損很堅決的回絕了季氏的召請。
子路看閔損堅決不去費城為宰,就想推薦高柴去費城,高柴年青,入孔門也不久,孔子稱其為人憨厚,忠誠。在當時的情況下,高柴去費城為宰,應是錯誤的做法,孔子知道了就阻止子路說:“你這不是害人家孩子嗎?”


子路心口不一的辯解說:“那個地方有百姓,有土地,有社稷,為什麼要等學成之後再去從政,也可以邊為官邊學習啊。”
孔子聽完很生氣的說:“我最討厭強詞奪理的人。”子路也知道這樣不妥,就沒有再說這件事。

#野狐原創#千古一人——孔子 (飛龍在天)


45 冉有請粟

孔子為了給弟子們創造一些出仕的實踐機會,就在他當司寇時,選拔了一些學有專長的弟子在府上做事。二十四歲的冉有長於理財,孔子就安排他主理財務,二十歲的公西華長於外交,孔子徵得魯定公同意,安排公西華去出使齊國,進一步敦睦兩國關係。孔子為公西華爭得一次公費出國的機會,這種歷練對公西華自然是很有價值得,但公西華不是國家幹部,出使是沒有工資可言的。
在公西華走後不到半年,與其私交甚篤的冉有替公西華向孔子要俸祿。他找到孔子說:“公西華奉老師之命出使齊國半年了,他的母親在家中,我們應該給他母親送些小米吧。”
孔子看了一眼冉有說:“那就送她六鬥四升吧。”
冉有感到太少了,有些拿不出手,要求孔子多給一些,孔子淡淡的說:“再加兩鬥四升。”
公西華家境寬裕,她的母親並不缺糧,冉有的請求不合理 ,聖人不輕絕於人,孔子只答應給很少的一點,意為冉有不該開這口。不知是冉有沒有理解孔子的意思,還是不理會孔子的話,結果給了公西華的母親八百鬥穀子。
孔子知道後有些生氣,就把冉有叫了過來說:“子華到齊國去,乘得是肥壯的牛拉的車子,穿的是輕暖的皮袍,我聽說君子救濟急切需要幫助的窮人,而不應該救濟那些富有的人。”


冉有低著頭,神情很不自然地說:“我記住了老師的教誨。”

46 原憲辭米

冉有為公西華求粟被老師批評後不久,季氏向孔子要一位弟子當家宰,孔子還是覺得冉有堪用,就對他叮囑了一番,把冉有薦給了季氏。
冉有走後,孔子安排原憲來做家宰。原憲以貧見稱,但能高潔自身。原憲做了一年孔府家宰,年底時孔子要給原憲九百鬥穀子,這是當時大夫家宰中較高的俸祿。 原憲堅辭不要,孔子就說:“這是你依禮應得的,如果不要是不合禮的。如果你用不了這麼多,可以拿一些去賙濟親戚和鄰里鄉黨。”於是原憲就接受了穀米。

#野狐原創#千古一人——孔子 (飛龍在天)


47 父子之訟

孔子為魯國的大司寇時候,有一天,一位父親狀告兒子不孝。孔子把那位兒子先關了起來,過了幾個月也沒有處理,那位父親又提出撤訴,夫子就又放了他的兒子。
季孫聽到了這件事很不高興,在家臣冉有跟前說:"你的老師矇騙我,他曾告訴我說:'治國必以孝為先。'今天,我正要嚴懲這一不孝之子以教民孝,而司寇又郝免了他的罪,放了他,真不知是何道理。"
冉有把季孫的不滿告訴了孔子,孔子聽完長嘆一聲說:"在上位為官的不守為官之道,而對老百姓卻嚴刑酷法,這是沒有道理的。不用孝道來教導百姓,而以不孝來治罪,這如同對一個無辜的人施刑。三軍大敗不能斬殺士兵,獄犴不治,不可刑殺犯罪。為什麼這樣說,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不進行教育而只知道執行死刑,就如同非法用暴力殺人;徵收賦稅沒有時間限制就是殘暴;平時不加督促,而到時要求成績,就是殘虐。如果,為政沒有了賊、暴、虐這三種弊端,方可以使用刑法。
現在魯國,亂其教,繁其刑,使老百姓迷惑而陷身犯罪,而後又嚴刑制之,致使刑法越來越多,而犯罪也越來越多。三尺高的土坎一輛空車不能越過,是因為陡峻的原因;百仞的高山一輛重載的車子卻能越過,是因為緩遲的原因。今天的魯國緩遲已很久了,雖然有刑法,老百姓能不逾越嗎?"


  註解 犴(an)傳說中的一種走獸,類似野狗,古代常把它的形象畫在獄門上,後用來借代監獄。

48 刑不上大夫

冉有問孔子:"先王在制定法律制度時,使刑不上大夫,那麼大夫犯罪不可加刑嗎?"
孔子回答說:"不然,凡是治理那些有德之君子,要以禮來御其心,用廉恥來節制他們。古代的大夫犯了貪髒之罪的稱其為盙簋不飭;犯了淫亂之罪的稱其為帷幕不修;欺騙上級、不忠於職守罪的稱其為臣節未著;才德不能勝任於職位者稱為下官不識;行事超越了職權的稱為行事不請。不正呼其罪名,是為其避諱,給他們保留一點顏面。大夫之罪也在五刑之列,君王不使人施刑于身,因其能依罪而自裁,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亦不失於罪,這是教化的結果。"

#野狐原創#千古一人——孔子 (飛龍在天)


49 馬棚失火

春秋時期,社會財富並不充裕,一匹馬的價值相當於五個奴隸。
有一天,孔子家的馬棚著火了,火勢很猛,孔子散朝後,火已經撲滅了,孔子知道了這件事就問:“有沒有人受傷?”,卻沒有問馬的情況。

50 薄膳厚意

魯國有一個很吝嗇的人,一天,他用瓦鬲烹煮好食物,自己感到食物很好吃,就用瓦盆盛了一些送給孔子。
孔子非常高興,子路看見了就說:“瓦鬲是一種土型的粗陋器物,烹煮的食物是為薄膳,這有什麼值得高興的?”
孔子說:“喜好勸諫的忠臣,都思念賢明的君主;吃到美味的人都會想到自己的親人,讓我高興的不是他的饌具是否精美,而是他有了可口的東西能想到我。”

51 宥坐之器

有一次,孔子帶著幾位弟子去魯桓公的廟中觀瞻,子路看見廟門口斜掛著一個器物,就問守廟的人:“這是什麼器物?”守廟的人說:“這是宥坐之器”. 子路好奇的問: “這是幹什麼用的?” 守廟門的人搔了搔頭不知如何回答.
孔子回頭對幾位弟子說:“宥坐之器虛則傾,中則正,滿則覆。賢明的君主把它常放在座位右側用以警誡自己。現在掛在魯桓公廟門口的宥坐之器當是桓公的遺物,掛在這裡是為了警示後人.”孔子叫弟子給器物中試注入水,結果,注入一半水後器物端正的掛著,注滿時器物側翻傾過來。
孔子嘆息了一聲,說:“看看,有什麼滿而不覆!”子路上前問道:“那麼,如何對待滿呢?”孔子說:“聰明睿智,守之以拙;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這就是損之又損之道,就這樣來對待滿。”
子路聽完高興地說:“夫子講過《周易 謙卦》,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今天,我對此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了。”

#野狐原創#千古一人——孔子 (飛龍在天)


52 逸馬論政

一天魯定公問顏回:“你聽說過東野畢這個人嗎?他以善御而聞名。”顏回說:“東野畢是駕車的高手,但過不了多少時間,他的馬就會驚逸。”定公聽後很不高興,對左右的人說:“象顏回這樣的君子怎麼背地裡也說人壞話。”
過了三天,管理馬棚的人來向定公報告:“東野畢的馬驚逸了,兩邊的馬拖著轅內的馬跑進了馬棚,車子也翻了。”定公聽完,越席而起,叫人快召顏回。
顏回來了,定公忙問:“前些日子,寡人問先生東野畢駕車的事情,先生說:'善則善矣,其馬將逸'我不明白先生是怎麼預知的。”顏回笑了笑說:“我是從為政上面推知的:昔者堯舜很會用民,造父很會使馬,舜不窮民力,造父不窮馬力。因此,舜無流亡的人民,造父無驚逸的馬匹。而東野畢駕車常歷險致遠,馬力盡時還求馬不已,臣以此知之。”定公神情莊重地說:“是這樣,正是先生說的這樣。先生的話意義深遠啊,能不能講得再詳細一些。”
顏回說:“我聽說:鳥窮則啄,善窮則攫,人窮則詐,馬窮則逸。自古至今沒有窮其下而無危的!”


註解 逸馬:失去控制而逃奔的馬。
  造父:秦人之祖。以善御幸於周繆王,後因功封在趙城。

53 斯人斯疾

伯牛,姓冉名耕,是孔子弟子中道德修養較高的一個。魯定公時,孔子代理魯相,推薦伯牛擔任中都宰。後來,伯牛不幸因病死了。孔子對他的死,非常痛惜,死前孔子曾親自去看望過他。《論語、雍也篇》載:
“件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欺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為什麼孔子從窗口裡握伯牛的手呢?研究《論語》的人後來作了種種解釋,有的說:古代禮節,同尊長相見,必須向北行禮,冉伯牛知道孔子要來探病,就特地把床移到南面窗下,以便孔子面南,受伯牛的禮拜,孔子不拘虛禮,不忍病人勉強起床行禮,所以就在南窗外看望了病人,從窗口裡握了他的手。
有的人說伯牛的病是一種惡疾,他不願讓人近他的病床,所以在窗口同孔子相見。
從孔子同弟子如父如子,如兄如弟的感情關係和孔子的修行來看第一種解釋更為合理。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這麼好的一個人,怎麼就得了這麼樣的病!後來就衍化成為成語“斯人斯疾”作為弔唁的一句常用語,嗟嘆好人因不治之症而亡。

54 孔門蟊媵

三桓中的季孫氏掌握著魯國的政權。孔子在當司寇時期,派子路做季氏的邑宰,目的是掌握季氏內部大權,保證自己政治主張的順利貫徹。孔子的政治改革維護了魯君的利益,就必然與季氏的矛盾日益尖銳。慢慢季氏對孔子失去了興趣,也就對子路不信任了。
公伯寮曾在孔子門下求學,當時已為季氏的慕僚,他常在季氏面前說子路的壞話,大夫子服景伯知道後就把這種情況告訴了孔子,並說:"季孫氏他老先生聽信讒言已經對子路有所不信任了,但我有能力使季孫氏殺死公伯寮,把他的屍體仍到街頭去示眾。"
孔子聽後漠然地說:"我的主張如果能實施,這是天命,我的主張如果被棄用,那也是天命,一個小小的公伯寮怎麼能抗得過天命啊!"
註解 蟊:吃苗根的害蟲 媵: 隨嫁的人公伯寮算不上孔子真正的弟子,但也在孔子門下行走過,他又不是什麼好人,故稱其為“孔門蟊媵”。

#野狐原創#千古一人——孔子 (飛龍在天)


55 孔子去魯

孔子在治理魯國時做出了一些政績,維護了魯國國君的利益,但同時也招來了一些當權者的反對。在國外,齊國的一些大臣怕孔子治理好了魯國,會稱霸天下,齊國將受其害,就設法加以破壞。
孔子治國,恪守周禮,反對驕奢淫逸過分享樂。而齊國知道魯定公、季桓子愛好玩樂,特地挑選八十名美貌歌女,連同一百二十匹披著錦繡的好馬送給魯國國君。齊國使臣帶著美女和馬來到魯國城南門外,許多人都跑去圍觀,連季桓子也在家呆不住,喬裝前去看了三次。魯定公極想收下這批禮物,但礙於孔子,不便馬上公開說收下的話,只好假裝去城外巡視,對這些美女和披著錦繡的馬,看了又看。


這件事孔子聽說後,最初還想對魯君曉以大義,規勸一番,但後來看魯君如此貪婪,季氏又竭力慫恿其收下,也就喪失了信心。子路看見魯國國君和大夫們竟如此荒唐,便對孔子說:“老師,我們可以走了吧?”孔子不忍就這樣離去,便對子路說:“我們還是等一等吧,魯國最近就要舉行郊祭了,如果他們照往常一樣,祭完天后分給我應得的一份祭肉,那就說明他們心中還有我,我未嘗不可以等一等。”
魯君與季桓子把齊國的女樂接收下來以後,居然三天不問政事。祭天儀式以後,也不按照往常的慣例,分送祭肉給大夫。孔子對魯君和魯國的當權者失去了最後的信心,下決心辭去政務,離開魯國,另覓出路。
孔子帶著他的學生們鬱鬱不樂地走到了魯國南面一個叫屯的地方時,魯國的樂師師己追上了孔子,師己很惋惜地說:“夫子,您有什麼錯啊?”孔子感慨地說:“我說什麼呢?還是唱支歌吧。”於是,孔子撫琴而歌:
這些妖豔的婦人啊,
可以使我這個治國之才遠奔他鄉,
這些婦人的糜糜之音啊,
可以使我們這個國家為之滅亡。
我只好優哉遊哉,勉強渡過這不幸的時光。

56木鐸於道
孔子在魯國不能實現自己的鴻圖大志,就離開了魯國,從此,開始了他長達十四年的政治流浪生涯。
孔子來到了魯衛邊界一個叫做儀封的地方,衛國有一個邊防長官,想見孔子,他對孔子的幾個學生說:“只要到這個地方的賢人君子,我是沒有不拜見的。”
孔子的學生就帶他去見孔子,那人出來後,對孔子的學生們說:“你們不必替你老師失去官職而憂慮,天下無道而黑暗的時間已經很長了,上天將把你的老師作為傳播正道的聖人,他註定失敗於當下,但他會功成於後世,他做的是千秋不朽的事業,你們好好跟著你的老師吧。”
木鐸:金口木舌的大鈴,古代宣佈政教,法令或戰事時在道路上振搖木鐸

#野狐原創#千古一人——孔子 (飛龍在天)

整理、修改、配圖都是比較辛苦的事,你的雅賞高贊、轉發評論是我堅持更新的動力。如不能及時回覆評論、轉發、收藏、點贊,敬請見諒,敬祝您吉祥安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