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蝗災為什麼不見經過中東或者飛往歐洲的新聞?

無字幕


雖然現在蝗災肆虐,但是蝗蟲不可能飛向中東或者飛向歐洲。道理很簡單,太冷了,蝗蟲在這些地區根本生存不下去。既要溫度適宜又要有植被可以讓蝗蟲肆無忌憚的食用,很顯然目前依舊寒冷的歐洲地區就不符合蝗災蔓延的條件。就拿德國柏林來講,現在的溫度僅僅不到10度,估計沒有等到蝗蟲飛到哪裡早就凍死了。

再就是蝗災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乾旱。中東地區是熱帶沙漠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並存,這種氣候和非洲地區的熱帶草原氣候是不同的,這不適合大規模蝗蟲生存。歐洲地區就更別說了,在現在的時間點上,歐洲地區正好是溫和多雨的季節。再加上溫度低,蝗蟲想要飛往歐洲就是自尋死路。


以上內容純屬個人觀點,歡迎大家瀏覽支持。同時大家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明空奕奕


為什麼不見蝗蟲經過中東或者飛往歐洲呢,我們先看一看近期鬧蝗災時蝗蟲的飛行路線,如下圖

上圖中,蝗蟲為什麼沿著阿拉伯半島海岸向東飛?論生存環境,食物方便可取,索馬里半島往西或南,是非洲熱帶草原地區和剛果河流域,那裡水草肥美,各種生物資源豐富,反而向東走沙漠去巴基斯坦、印度呢

當然也可以選擇穿越阿拉伯半島沙漠區,到達歐州,歐州食源條件也不錯,兩條線路都會比向東進軍要好些。下圖

這主要是因為沿岸有它們的食物,但食物遠遠不是控制它行進方向,還有其它因素,首先我們還要看看沙漠蝗的出生地是一個什麼環境。

上圖紅圈圈內的是索馬里半島,這是一片荒漠區,由於夏季受西南季風影響,沿岸海水上湧,形成一股寒流,沿岸空氣容易形成逆溫層,降水很少,冬季又受東北信風壓制,空氣下沉增溫,天氣非常乾燥,一年四季降水稀少,形成了荒漠自然景觀,由於缺乏農耕生產條件,人類活動影響較小,這便給蝗蟲產卵提供了非常好的自然條件。

產卵的時候,它會把肚子插入鬆軟的土中,放下卵。產卵後,土會把卵蓋住,完全看不出這裡有卵。而且多在荒蕪人煙的地方,這些卵能安全孵化,完全沒有天敵。

蝗蟲的繁殖能力超強,雌蝗蟲每次可產卵50到100只,卵孵化期只有21天,蝗蟲在比較乾燥的土壤中產卵效率和孵化成活率都很高,有的地區每平方米土壤中可以孵化出成千上萬只蟲卵,蝗蟲數量可以在短期內出現指數級的增長。

人類生產活動是蝗蟲卵的天敵,農耕翻土,破壞它掩掩埋土裡的蟲卵,還有一些生物菌類或其它天敵也能殺死蟲卵,但由於殘酷的荒漠環境,這兩方面的因素比較弱化,為此荒漠便成為蝗蟲棲身生育的天堂。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看,蝗蟲就在這種荒漠環境下生存,比較適宜這樣的生存環境,也就有了出生在索馬里半島的沙漠蝗蟲並不喜歡往西飛到草原上,那裡生存競爭壓力大,不適合產卵,另外天敵非常多,因為草原上牧雞等各種生物,在蟲卵孵化後的幼蟲,給它們以致命的傷害。

蝗蟲這種生命個體並不象沙漠駱駝那樣,完全適應惡劣的沙漠環境,讓它穿越阿拉伯腹地,到達歐州,沿路食物少,空氣乾燥,它是難以抵抗,而沿海岸邊空氣溼度大,蝗蟲生長髮育的溫度區間為25-35度,比較適宜,同時含水量在20%以下10%以上的土壤,最適合它們產卵和孵化,乾燥的環境可以為它們提供含水量低的食物來源,加之一路上還要“生兒育女”,就選擇沿海岸飛行,去了巴基斯坦、印度等國。

當然這個時候,東北信風帶是一年中最弱的季節,向東北飛風阻也不大,對這些蝗蟲來說也不是難事。

一般在遷徙飛行的初期,群聚在一起的蝗蟲可能會分為幾個分支,向著不同的方向移動,之後它們會根據飛行過程中的溫度、溼度、食物量的多少繼續調整行進路線,而這些分支在移動時也會發生重組、分離或者合併等現象,當各方面條件都適宜的沿海海岸,便成了群體的超同性,形成了一條長60公里寬40公里的蝗蟲群。


地理縱橫


這次非洲之角地區發生了嚴重的蝗蟲災害,這些蝗蟲居然能夠跨越紅海飛到了中東以及巴基斯坦,還有印度地區,這讓人感覺到非常的驚奇,其實中東地區也有受到侵襲,但是情況沒有巴基斯坦和印度那麼嚴重,中東的伊朗,沙特阿拉伯都受到了一定的危害,但是這兩個國家本來就不是農業生產大國,對這兩個國家造成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的。這種蝗蟲屬於沙漠蝗蟲,產自於非洲之角的索馬里,埃塞俄比亞等地,這些地區本來就有很多蝗蟲,但是這一年特別乾燥,所以這些蝗蟲發生了遷移,那麼這些蝗蟲是怎麼遷移的呢?

蝗蟲能夠飛過紅海這讓人感覺確實不可思議,沙漠蝗蟲遷移的方式是順風飛行,依靠空氣中本身的氣流飛行,單單靠蝗蟲這種動物本身的能力,跨越大海大洋是非常困難的,但是這些蝗蟲會順著氣流以及風運動的方向飛行,這樣就容易多了。蝗蟲大部分遷徙的方向與盛行風向是一致的,而在非洲地區的風向則受到印度洋洋流的影響,所以這些風向肯定把這些蝗蟲引入到巴基斯坦地區,因為碰到了喜馬拉雅山,所以這些氣流會停下來。

因此我們就可以看出通過地球氣流和洋流的影響這些蝗蟲的遷徙方向是固定的,也就是由非洲之角地區飛向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區,中東地區受到的危害有限,而這裡的洋流和季風是不可能往歐洲方向飛行的,所以蝗蟲災害不會威脅到北方。而是順著海洋的方向繞圈,由此可以看出在沿海一帶,也就是印度洋沿海一帶,這些國家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為蝗蟲在遷徙的過程中必須有氣流和季風,同時要有足夠的水源,因此沿海地區受到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中東地區受到的影響少是這裡缺少蝗蟲所需要的食物,我們都知道伊朗和沙特地帶都是一片沙漠,就是由於氣候乾旱,沙漠蝗蟲才飛走的,不可能再次飛回到沙漠中去。而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區都是良好的農田,所以這裡成了蝗蟲們飛向的地區,印度遭受的損失是非常大的,印度農業部警告如果不加控制,印度的糧食可能會減產50%。這對有著13億人口的印度來說後果是不可想象的。


四十五度歷史


蝗災,是指蝗蟲引起的災變。一旦發生蝗災,大量的蝗蟲會吞食禾田,使農產品完全遭到破壞,引發嚴重的經濟損失以致因糧食短缺而發生饑荒。

中文名

蝗災

外文名

plague of locusts

類型

引起的災變

過程

吞食禾田

結果

因糧食短缺而發生饑荒

精品薦讀

蝗災是靠中國吃貨擼幾頓螞蚱串兒就能解決的嗎?天真!

史料記載

蝗災是世界性的災變,而且源遠流長。[1]《詩經》中已提到“去其螟螣(螣即蝗蟲),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日本在《日本後紀》一書中首見蝗災。

蝗災

中國歷史上迭起蝗災,受災區多集中於河北、河南、山東三省,江蘇、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佈,嚴重時可能遍及整個黃土高原,鄧雲特《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時期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

中國古代對蝗蟲認知不多,故有“蝗神”的說法,又有“蝗魚(蝦)互化”之說,如:宋代陸佃的《埤雅》:“或曰蝗即魚卵所化”。潘自牧的《記纂淵海》:“有蝗化為魚蝦”。李昉《太平御覽》〈蝦門〉記載:“蝗蟲飛入海,化為魚蝦”

災害物種

蝗災的致災物種主要為蝗蟲。蝗蟲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蝗科,身體一般綠色或黃褐色,咀嚼式口器,後足大,適於跳躍,不完全變態,其幼蟲稱為“蝻”,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為食,種類很多,世界上共約有1萬餘種,在我國就有300餘種,如飛蝗、稻蝗、竹蝗、意大利蝗、蔗蝗、棉蝗等是農林業的主要害蟲。

蝗蟲在後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觸碰時,蝗蟲就會改變原來獨來獨往的習慣,變得喜歡群居。蝗蟲通常喜歡獨居,危害有限。但它們有時候會改變習性,喜歡群聚生活,最終大量聚集、集體遷飛,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災,對農業造成極大損害。牛津大學的科學家說,他們對處於獨居階段的沙漠蝗蟲進行試驗,反覆觸碰蝗蟲身體的多個部位,以尋找是否有某些觸覺因素使蝗蟲改變習性。結果發現,當蝗蟲後腿的某個部位受刺激之後,它們就會突然變得喜愛群居,而觸碰身體其它部位如觸角、嘴部或腹部都不會有這種效果。

科學家認為,在某一自然環境中偶然聚集的蝗蟲後腿彼此觸碰,可能導致其改變習性,開始成群生活,其成員以同一方式大量增加,進而形成蝗災。如果能發現到底是哪些化學信號刺激了蝗蟲的神經系統促使其行為發生改變,就可能研製出防止蝗蟲群聚的新型農藥



誰思念喬


等待蝗蟲基因變異吧,它們的基因序列裡好像還沒有抗極寒的片段。別小看它們,這傢伙可厲害了,所經之處,寸草不留,赤地千里!而且繁殖速度極快。是不可輕視的生物災難。


漫卷詩書喜欲狂i


中國人是聰明的,蝗災難說變成產業!工廠生產火藥動力的捕網彈藥及捕蝗發射桶,可複用可復裝,賣給捕蝗者,捕蝗變現,如此往復再來十倍蝗災都不夠!


止語566


可能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吧。一定要重視呀。蝗災是人類三大自然災害之一。所到之地皮草不留,而且繁殖能力強。



最愛我家大王


環境,氣候,有關,沙漠和溫度阻擋了去歐洲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