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醫用防護服生產企業“極速”投產的背後

6天,與時間賽跑

——我市醫用防護服生產企業“極速”投產的背後

記者 楊紅義 張曉麗 通訊員 董 力

2月3日,全省第一套醫用防護服在“兵娟製衣”正式下線。兩天後,2月5日,“際華3534”開工生產醫用一次性防護服,受到央視《新聞30分》《共同關注》《東方時空》等欄目的關注。一時間,我市的醫用防護服生產,在全省乃至全國疫情防控的最前沿大顯身手。

6天,與時間賽跑 | 我市醫用防護服生產企業“極速”投產的背後

2月3日,全省第一套醫用防護服在臨猗縣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的兵娟製衣公司正式下線。

奇蹟不會從天降。兩家醫用防護服生產企業密集開工的背後,是市委、市政府及省、市有關部門合力支持的結果,更是我市市場監管部門以大局為重、主動作為,在6天時間裡,與時間賽跑,千方百計創新服務、實施幫扶的結果。

不拘一格,打造“兵娟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市市場監管局黨組書記、局長姚蔚帶領相關工作人員,同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臨猗縣相關負責同志一起到“兵娟製衣”考察,共商醫用防護服生產大計。

生產醫用防護服必須具備D級淨化車間,而“兵娟製衣”不具備這一硬性條件,但臨猗縣的另外一家企業——澳邇藥業卻有D級淨化生產車間。能否立足當地資源,實現“兵娟製衣”的人員、生產設備和澳邇藥業的生產車間優勢互補,快速組織醫用防護服生產?市市場監管局一班人立即向上級打報告,向省藥監局、市政府領導彙報,提出這一建議。

市長朱鵬帶領政府有關單位負責人立即趕赴臨猗縣,會同縣政府有關部門、“兵娟製衣”、澳邇藥業負責人召開協調會,決定採納市場監管部門的建議,儘快促成企業合作。按照協調會議精神,由市場監管局提供技術支持,安排工作人員及時跟進,督促企業員工崗前體檢、培訓,嚴格按照《醫療器械生產質量管理規範》進行操作。同時,協調山西華康藥業有限公司優先安排輻照滅菌,確保醫用防護服快速投產。

6天,與時間賽跑 | 我市醫用防護服生產企業“極速”投產的背後

1月31日,朱鵬深入臨猗縣就加快醫用防護服投產進行現場辦公。記者 閆鑫 攝

在省、市、縣多部門上下聯動和市市場監管局的協調幫助下,“兵娟製衣”公司於2月3日初步具備生產條件。很快,第一批醫用防護服順利下線。

壓茬進行,開闢“第二戰場”

“兵娟模式”旗開得勝,市場監管部門並不滿足。幾乎是同時,市市場監管局在對潛在產能進行評估的基礎上,啟動“際華3534”防護服生產計劃。

2月1日,市市場監管局負責人陪同省藥監局、市政府領導赴位於聞喜縣的際華3534製衣有限公司總部進行考察,就參照“兵娟模式”組織生產醫用防護服進行深入探討。經多方研究,決定利用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山西天源製藥有限公司閒置的D級淨化車間以及“際華3534”的生產設備和人員,在山西天源製藥有限公司籌備生產醫用防護服。

由於天源製藥處於停產狀態,生產車間的各個系統需要重新啟動,恢復正常。緊要關頭,副市長衛再學現場指揮,要求開發區管委會立即解決水、電、燃氣問題,市市場監管局負責企業恢復生產的技術指導及相關協調工作。

2月2日,市市場監管局派出工作組,攜藥品安全協調科和醫療器械監管科工作人員駐廠全程跟蹤指導,協調市質量檢測所加大檢測力度,縮短檢測時限,在半天時間首先完成了儀器儀表校驗工作。

之後,駐廠工作組充分發揮部門專業優勢,按照醫療器械生產質量管理規範的相關要求,從機構人員、廠房與設施、設備以及鍋爐檢測、儀器儀表的校準等方面入手,面對面對企業技術人員進行全方位培訓。同時,優化企業人員崗位配備、指導建立原材料採購、檢驗記錄、生產技術要求,編寫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等規章制度,協調企業落實生產線裝配,使“天源製藥”達到復產條件。

針對天源製藥技術人員缺失的問題,工作組又聯繫石藥銀湖製藥有限公司,全程提供D級淨化車間環境監測、純化水系統調試等技術支援,並協調解決醫用酒精短缺等問題,為恢復有序生產、保障產品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省藥監局、市市場監管局的幫助下,2月5日,際華3534製衣有限公司空港醫療器械生產車間的5條生產線陸續開工投產。

疫情是一場大考,危急時刻顯擔當。6天時間,得益於市市場監管部門的主動謀劃、強力落實,我市上下聯動,打贏了服務企業生產防護服的硬仗,向黨和人民交了一份忠誠履職、創新作為的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