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曰無衣,我制“戰袍”——通用技術集團中紡新材料青年突擊隊抗疫側記

豈曰無衣,我制“戰袍”——通用技術集團中紡新材料青年突擊隊抗疫側記

豈曰無衣,我制“戰袍”——通用技術集團中紡新材料青年突擊隊抗疫側記

新冠肺炎病毒來勢洶洶,打破了祥和的春節。

戰疫關頭,作為複合材料行業的青年生力軍,通用技術集團中紡新材料青年突擊隊挺身而出、衝鋒在前,堅守在防護服面料生產第一線。

岂曰无衣,我制“战袍”——通用技术集团中纺新材料青年突击队抗疫侧记

中紡新材料公司生產現場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宋根旺,33歲,青年黨員,負責公司採購任務。在疫情初起時,他便意識到,可能迎來一場“大戰”。臘月二十九,他就與公司領導班子多次通過視頻會議溝通,著手準備採購原材料的任務。恰逢春節,原料供應遇到兩大挑戰:一是原材料庫存不足,急需全國調集;二是上下游企業都已停產放假,復工必須緊急召集員工。

“您好,您那邊有庫存嗎?能配送嗎?咱們能否提前復工?”他積極與供應商、地方政府溝通協調,電話從早打到晚。功夫不負有心人,首批原料1噸PUR、2噸PE膜、3噸無紡布,終於在1月29日到達公司,比原計劃提前一整天,為生產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特殊時期,經常出現半夜接貨的情況,每次宋根旺都親自到現場查看數量和外觀質量,確保萬無一失。

又忙完一天,凌晨一點鐘剛剛完成接貨,宋根旺像往常一樣,回到辦公室泡碗方便麵充飢,並計劃第二天的事宜。

“老公,孩子生病了在醫院輸液,你快過來吧!”妻子突然打來電話。

“你先陪孩子吧,我一時走不開。”掛掉電話,他再也忍不住淚水。

匆匆吃完已經涼掉的泡麵,宋根旺繼續忙碌——此次防護服材料的生產涉及到的原料品種多、數量大、時間緊,事關戰疫,不容任何閃失。

在他沙啞的嗓音調度下,最終所有原材料落實到位,為生產任務順利推進提供了保障。

“保證質量,再苦再累我都願意”

29歲的科研開發部副部長張積財是碩士研究生,工作經驗豐富。

疫情發生後,他從除夕就開始準備,確定公司承擔國家一次性防護服材料的生產任務後,作為一名黨員發展對象,他毅然放棄假期,從安徽老家迅速返崗,體檢完的當天凌晨就投入工作,在產品生產的前期階段日日工作到深夜。

岂曰无衣,我制“战袍”——通用技术集团中纺新材料青年突击队抗疫侧记

中紡新材料青年突擊隊員張積財

醫用防護服材料穩定生產後,他又主動擔起了材料的物理性能檢測工作。從原料到成品,取樣、測試、記錄,測試機器飛速運轉,張積財手中的筆一刻不停——斷裂強力、伸長率、水壓、透溼……在他的眼中,這不僅僅是指標數據,還是肩上的責任,更是一線醫務工作者的安全保障。

從老家返程的途中,張積財曾發過一條朋友圈,道出了90後的心聲:“2003年懵懂無知,2008年青春年少,2020年是時候出一份力了。”

“在非典以及汶川大地震中,作為一名90後,還不能為國家和人民出一份力,是一種遺憾。但是在此次疫情中,只要能為防疫工作出一份力,再苦、再累我都願意。”張積財說,“非典時是整個社會的付出,換來了我們90後的健康成長,現在是我們站出來保護全社會了。”

在突擊隊的帶領以及全體職工的通力合作下,1月26日,設備檢修、庫存原材料檢驗完畢;1月27日早8點,3000米醫用防護服材料試生產,經中紡標檢測合格後,第一時間送往成衣企業。

1月29日下午,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第一批100萬米的原材料全部到位,檢測合格後迅速投產。公司全體員工白天黑夜兩班倒,確保了醫用防護服材料24小時不間斷生產,每天日產量在3萬米左右,可以製成近萬套防護服,比初期的產能提高了近10倍。

這些面料在第一時間供給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協助加工成衣,全力支援武漢。另一方面,供給天津市本地醫用防護服加工企業,確保屬地防疫需求。

十萬火急,不惜代價,萬無一失

“鈴鈴鈴……”電話鈴聲響起,防護服材料複合生產線負責人、負責夜班生產的班長尹建生睜開惺忪的睡眼,已經中午11點了——他早上8點多才下夜班,剛剛睡了2個多小時。

“機器又停啦,尹班長你過來看看!”聽聞此事,他立刻從床上坐了起來,一路小跑奔向車間。

得到公司復工通知後,尹建生囑託妻子照顧好75歲的老母親和一雙3歲的女兒,從大年初二便奮戰在生產一線,一到公司便對複合機進行了全面的檢查、維護,為長期戰鬥做好準備。

大年初三一早,首批防護服材料開始試生產,為了探索生產中最佳的溫度、張力、上膠量等工藝參數,尹建生跑前跑後,觀察產品狀態,調整工藝參數,在寒冷的天氣竟跑出滿頭熱汗。為了保證防護服材料高質量連續生產,他要求自己也要求同事,做好產品檢測和數據記錄工作。

連日來,他幾乎天天工作15個小時以上,吃飯也是在機臺旁邊。

岂曰无衣,我制“战袍”——通用技术集团中纺新材料青年突击队抗疫侧记

中紡新材料青年突擊隊員尹建生

作為公司為數不多熟練掌握英文操作界面的復膜機的班組長,尹建生又肩負起了傳幫帶的責任,手把手地指導其他工人儘快熟練掌握設備的操作,傳授解決問題的技巧和經驗。

尹建生說:“特別感謝家人對我工作的理解與支持,儘快生產出更多合格的防護服材料,不僅是保障一線醫務工作者,也是對我自己家人的保護。”

作為公司的老員工,成品檢驗班組長楊巧英接到復工通知,匆匆安頓好兩個女兒後,第一時間返崗。一進車間,便與已經工作幾十個小時的丈夫王守民相遇,無需過多話語,兩人默契地相視而笑,便匆匆投入到工作中。

岂曰无衣,我制“战袍”——通用技术集团中纺新材料青年突击队抗疫侧记

中紡新材料青年突擊隊員王守民

校對計數器、清理卷繞輥,設備剛剛運轉,經驗豐富的楊巧英便發現,對於多數有顏色的產品來說,白色觀察面板是合適的,但醫用防護服材料本身是白色的,改為黑色作背景,才更容易發現疵點。她清楚地知道,經檢驗過的材料將被製作成醫用防護服,成為奮戰在抗疫前線白衣戰士們的“戰袍”,材料性能不能有任何失誤。更改為黑色底襯後,成品檢驗的質量和效率大幅提高。

為了做好防疫期間的個人防護工作,公司發佈了嚴格的防疫措施,採取封閉式管理,楊巧英看著正在線上忙碌的丈夫,一度慌了神:一面是家裡需要照顧的兩個女兒,一面是十萬火急製作“戰袍”的神聖使命。儘管公司領導說“你可以回家照顧小孩,工資一分都不會少”,但楊巧英選擇了留下,把孩子託付給親戚照顧,繼續堅守在工作崗位上,與丈夫並肩作戰。

“媽媽,我知道你在做什麼,你在給電視上治病救人的叔叔、阿姨做衣服對不對?”小女兒打來電話,楊巧英聽著哭了,哭著又笑了,孩子長大了,懂事了!

通用技術集團中紡新材料青年突擊隊,謹遵“十萬火急、不惜代價、萬無一失”的工作原則,在各崗位上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帶動生產。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公司防疫工作井然有序,防護服材料產能逐步擴大。在防護服材料的巨大缺口下,截至2月14日,公司已累計生產防護服材料超48萬米,為戰疫一線送去了保障。

岂曰无衣,我制“战袍”——通用技术集团中纺新材料青年突击队抗疫侧记

中紡新材料青年突擊隊夜班生產

他們是一群平凡的人,萬家團聚的日子,他們未給年邁的父母拜年,未給親人道聲平安,便因為共同的目標與信念,匆匆上路,聚集在一起,組成青年突擊隊,為制“戰袍”,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劉善偉、百寶審校:張斯絮、陳敏、劉曉終審:藺玉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