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山海關大戰,張獻忠的大西軍能及時趕到支援李自成,結局如何?

北冥尋鹿




李自成、吳三桂和滿清三方爆發的山海關之戰是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一次大戰,此戰後李自成一蹶不振,滿清則聯合了吳三桂一起入主中原,最終開創了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王朝。

“張獻忠帶領大西軍參加山海關大戰”的假設是不切實際的

李自成和張獻忠原本是親密無間的義軍戰友,但是在各自勢力發展壯大之後,李自成和張獻忠就產生了巨大的矛盾。

在1643年,張獻忠佔據武昌後正式創建了”大西國“農民政權,於此同時李自成所部農民軍已發展至百萬大軍,在佔據襄陽後創建了“大順國”農民政權。李自成後來又殺害了羅汝才、賀一龍,使得張獻忠對此感到十分不滿,但是攝於李自成軍隊強於自己,張獻忠只能率部入川以避免和李自成產生衝突。


到了1644年山海關大戰時,張獻忠此時遠在四川,如果真的能要支援李自成,這時間也是趕不上了。況且,此時大西政權和大順政權已經勢不兩立了,雙方在劍拔弩張。

退一萬步講,即便張獻忠的大西軍都沒加入了山海關大戰,又能怎麼樣呀?接下來我們就來架空一下歷史。

根據歷史記載李自成參加山海關大戰的兵力,根據近人商鴻逵撰文《明清之際山海關戰役的真相考察》考證,大順軍東征部隊不超過六萬人,我估計最多不會超過十萬人。而與之對陣的吳三桂軍人數在四萬人左右,再加上滿清的八旗兵十餘萬人。


但是在實際的作戰過程中,大順軍主要是在和吳三桂軍隊交戰,清軍只是在最後關頭進入戰場,並且一舉就徹底擊垮了大順軍。由此看見大順軍的戰鬥力並不是很強,大順軍的兵力多於吳三桂的軍隊才稍占上風,比吳三桂軍隊要更強更多的清軍佔盡了優勢。

同為農民起義軍的張獻忠大西軍又能比大順軍強多少呢?恐怕戰鬥力只會比大順軍更差,即便有十萬大西軍加入也根本扭轉不了山海關大戰的最終結局。


浮沉的歷史


如果山海關大戰,張獻忠率大西軍,及時援助李自成戰勝吳三桂!李自成必然要張獻忠換旗易幟,上表稱臣!

原因很簡單,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一山不容二虎!

李自成的理由很簡單,李,天生姓李……天理也!

自成……天理順天應人,自然天成!

李自成:天人合一,上天必然也!

再看:張獻忠……張,歷史上有姓張的人,稱王稱霸尚可,有稱帝之人嗎?天理難容也!

獻忠……天生臣子命,必須對帝王……獻出忠心!!!

張獻忠如果心有不甘,非要老子天下第一,爭取張姓稱帝第一人!

李自成自恃天命,傳旨令張獻忠稱臣,張獻忠緊握拳頭,死不識命,決心刀槍論輸贏,拳頭見真章!

李自成和張獻忠爭為帝,上疆埸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帝王興,百姓苦!帝王敗,苦百姓!李自成和張獻忠打的難解難分,攪得天旋地轉,天昏地暗,周天寒徹,日月無光!!!

如果……?!!!如果跳出三界外,不五行中!歷史就是歷史!何須如果!!!

如果……?何必開涮古人?!古人作古,古事作古,古人故事,事故人古。古人作何?何說古人?!!


主天安


憑心靜氣的講,這兩頭蠢驢根本不會岀現在同一個地域。天無二日,地無二主,一山豈容二虎居。張獻忠和李自成兩人脾氣豪強之銳不在一個檔次,曾經多次抱團取暖,又因分髒不均利益素質不同最終分道揚鑣各奔前程。張獻忠善變多謀乃鬼媚之徒唯利是圖,兵多將廣,善變多妒。乃有奶便是孃的牆頭草,識時務者為俊傑的草頭王。而李自成是一個目不識釘心高氣傲倔犟死拼的騾子,堅刃不撥有氣力,匪氣十足,胸無大志,只懂的吃喝玩樂,缺筋少柱的蠻夫。否則以其兵丁之利,豈會座不穩江山。兩位大王也無大局觀念,以江山社稷為重,從最終的結果看,二人缺少仕族賢明之人鼎力相助,無政治報負,更不懂得人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以李自成的鬼聳樣兒,連個小小的劉宗敏也管拘不住,豈會無往而不勝。惹怒了平西伯大將吳三桂領四萬關寧鐵騎,被信棄義的認賊作父屠掠祖宗大明王朝。


94310417小云


答一樣是輸,山海關都不應該是李自成的軍隊進行打擊的地方,一盤散沙一樣的隊伍,與訓練有素的吳三桂的精兵強將對壘,在加上滿清的騎兵。敗是肯定的,越是積聚的多,一鍋端了,才可怕。最有效避免就是在盧龍設計一道防線,北京二道防線,通過多道防線遲滯消耗,想辦法奪回山海關是正路,否則北方不保。


大馬哈魚12


歷史記載的很詳細了,李自成太驕慢了,比崇禎還要剛愎自用。手下也管教不嚴,貪戀北京城裡的安樂窩,都不願意拼死一戰!

況且大順軍有感染鼠疫一說,就算是這樣,吊打吳三桂的關寧軍還是可以的。壞就壞在多爾袞這個老奸巨猾的賊,眼看著吳三桂快要撐不住的時候才衝入戰場。

順軍的眼光一直放在關內大明身上,對這些辮子軍所知甚少。連辮子軍的作戰方法都不懂,猛一遇戰,懵了!劉宗敏戰死後,順軍簇擁著李自成逃回北京,匆匆辦了個登基大典!席捲大量財富一路西逃陝西。

這個時候張獻忠被左良玉暴打逃進蜀中,也已稱帝!兩者早已是互不相容的!起初小曹操還有實力的時候,兩人還能相互合作。後來曹操被李自成幹掉,張獻忠就害怕李自成不能容!兩人稱帝,一個東北,一個西南,就是取天下兩分之意。


蔡小松001


農民軍在吳三桂的問題上犯了原則性的錯誤,把這個四叛賊臣推向了滿清一邊,他恨死了農民軍,只是礙於民族大義,才顧慮重重,陳圓圓被奪,給了他一個說服自己的理由,於是降清,怒擊農民軍。

山海關戰敗,實際無所謂,如果農民軍採用過去的流動作戰,或聚或分,就地轉圈,八旗必將束手無策,怎奈永平盟約,欺騙了農民軍,八旗軍用緊迫戰法,不給農民軍轉身機會,窮追到底,宗敏戰死,闖王又被奸徒所害,群龍無首,再加明朝歸清,漢奸肆擾,終自抱憾終天,歷來外族入主,皆因漢奸猖獗,正如當下,漢奸當道矣!國有不測之禍!


意識物理學


那闖王必敗,兩個敵人無聲無息來到身邊都不知道,必敗。李自成見清廷兵馬來了,打不過,可以考慮暫時議和,可以考慮暫時投降,可以逃跑。假設闖王帶兵降清,安排劉宗敏李巖帶兵逃跑,吳三桂還會封平西王麼?闖王看一下清廷有那些長處,闖王有錢有謀士有地,可以收買滿人為自己說話,把新得到的美女陳圓圓獻給好色之徒多爾袞,看吳三桂還會不會衝冠一怒為紅顏,反清復明。


沉沉相殷


首先,歷史沒有如果,歷史就是歷史,一去不復返! 其次,如果要談李自成要在山海關取勝,那支援李自成的也不會是張獻忠,張獻忠不會支援大順朝,因為他也想坐收漁翁之利!不過當時的大順朝在其它地方還是有很多軍隊可以支援的,例如袁宗第所率部隊,主要是李自成輕敵考慮不周造成的! 最後,山海關大戰失敗的最終原因是沒有打破農民軍的侷限性,不能象前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那樣實現順利轉型,所謂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難!例如,1.不能正確施策,安撫佔領區百姓和明朝舊臣。2.不能重用象李巖這樣有戰略眼光的人才。3.對滿清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與防範!


晴空萬里78235015


第一,一山不容二虎,一國不容二主。兩支政權到底誰臣服與誰還難說,張獻忠怎麼可能去幫李自成。

第二,李自成號稱百萬之眾,去去水分應該也有三十萬吧,山海關之戰卻只是和吳三桂的幾萬人馬打個平手,然後滿清參與倒李,雙方兵馬也有幾十萬。退一步講張李達成莫種協議參與山海關之戰,最起碼投入也有七八十萬人,這麼小的地方也施展不開,人多不一定打勝仗。

第三,闖王和張獻忠都是以農民起義軍為主,很多人缺少訓練,都是仗著人多勢眾,但是遇到明末最精銳的兩支部隊,關寧鐵騎和滿清八旗勁旅,所以說即使有張獻忠支援也不一定必勝。



李自成的大順軍多數是農民,而滿清軍隊和吳三桂的軍隊是職業軍隊!大順軍後期對付的明軍並非什麼強敵。一旦遇到真正強悍的職業軍隊,不潰敗才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