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迷局,曹操為什麼冷落張鬆,放棄主動投靠的劉璋?

歷史收銀機


三國迷局,曹操為什麼冷落張松,放棄主動投靠的劉璋?

我是臨石觀海,我來回答

曹操身為一代梟雄,深謀遠慮,愛惜人才,但他在面對張松時卻沒有了這一人設,冷落了張松,致使張松轉投劉備,益州易手。

那麼曹操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此時曹操已經拿下荊州,擊潰劉備,到達人生巔峰,已經在展望一統天下了,張松喪失了談判籌碼,錯過了示好的最佳時機,加上曹操看出劉璋動機不純,所以當時曹操會冷落張松,致使後來益州落入劉備之手。

曹操拿下荊州,擊潰劉備,信心爆棚所以冷落張松

事實上張松已經是劉璋派去的第三位使者了,劉璋在聽聞曹操要打荊州之後,馬上做出反應,先派了陰溥去向曹操表白,得到了曹操熱情的回饋,曹操封劉璋為振威將軍,封劉璋他哥劉瑁為平寇將軍。劉璋一看有戲,又馬上派出了張松他哥張肅帶了禮物出使,而曹操也很上道,封張肅為廣漢太守。

有了前兩次成功的經驗,劉璋又派出了益州名士,別駕張松前往示好,張松也信心滿滿的去了,可此時的曹操卻變了個人,相當冷淡,張松碰了一鼻子灰,狼狽的回了益州。

按這思路看,貌似是張松出了問題,難道真的是張松長得太過猥瑣,噁心到了曹操?不至於,以曹操的容人之量,再難看的人也能容忍,再說就算張松長得醜,曹操見了只會產生惺惺相惜之情。曹操的相貌連尊曹魏為正統的陳壽都不敢描述,可見也好看不到哪裡去。

那麼曹操態度由熱轉冷,其答案只有一個,其原因不在張松,而在形勢。那就是此時曹操已經兵不血刃的拿下了戰略要地—荊州,擊潰了人中之龍—劉備。拿下荊州,使得東吳引為屏障的長江被曹操共有,擊潰劉備,使得天下反曹者心驚膽戰。

而此時的曹操信心爆棚,奪取天下指日可待,等滅了東吳,益州還不是唾手可得,給張松臉色,就是給了劉璋不要太高看自己,現在的形勢是我為刀俎,你為魚肉了的信號。

璋復遣別駕張松詣曹公,曹公時已定荊州,走先主,不復存錄松,松以此冤。—《三國志》

其次,曹操看出劉璋示好並非真心實意

劉璋作為益州之主,其標籤就是闇弱,而當時的劉璋日子相當不好過,外面是有血海深仇的鄰居張魯,內有東州集團,益州集團的相互博弈,加上自身能力有限,已有力不從心之感。

璋累遣後羲與璋情好攜隙,趙韙稱兵內向,眾散見殺,皆由璋明斷少而外言入故也。—《三國志》

而劉璋向曹操示好無非是借當時風頭無兩的曹操之威名震懾內憂外患,以求自保。

而英明神武的曹操當然明白此間深意,因此在沒打下荊州,形勢不明之時,也欣然接受劉璋的示好,但在他認為大局已定之時,劉璋就失去了討價還價的資格。到了踏平江東之時,劉璋也沒機會再嘰嘰歪歪了。

總結:綜上所述,曹操之所以冷落張松,是因為他當時剛剛拿下了戰略要地荊州,擊潰了心腹大患劉備,意氣風發,整個天下都已經是囊中之物,當然也包括劉璋的益州。

所以曹操冷落了張松,暗示劉璋不要討價還價,加上曹操看出劉璋並非真心實意投誠,故而準備等打下東吳,滅了劉備之後再來收拾益州,那時候就是予取予求了,但沒想到他遭遇了赤壁之敗。


臨石觀海


這所謂的三國迷局完全是人為美化奸雄曹操造成的。曹操無情冷落著名謀士張松導致失去益州足以證明曹操“唯才是舉”的虛偽性。

曹操擁有史上最龐大的謀士集團,孔融、楊修、崔琰、荀彧、荀攸、婁圭、陳宮、許攸、毛玠、周不疑等眾多著名謀士都死在曹操手裡,因為曹操手下人才多如牛毛,“才大氣粗”的曹操並不特別珍惜人才,因此曹操冷落張松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在三國鼎立形成之前,東漢王朝四分五裂群雄割據,就如益州被劉璋佔領,不過這並不是劉璋憑藉著自己的本事得來的,而是祖上積攢下的一份家業,他只是幸運的繼承了父業而已。

劉璋是一個沒什麼野心和抱負的諸侯,每天只管著吃好喝好,過著逍遙快活的日子就行。若真要說劉璋有什麼理想的話,那就是好好守住益州這塊地盤就行。

公元208年,當曹操攻打荊州之後,劉璋為了自身的利益便開始抱大腿,於是想依附曹操,心想有了曹操這座大靠山,總可以保自己無憂了吧!

可是漢中的張魯卻一直覬覦益州,很想佔為己有。劉璋見勢不妙,等到曹操攻打荊州,劉璋派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河內人陰溥,曹操也很給面子,給劉璋加官了一個振威將軍,並給他哥哥劉瑁也加了個平寇將軍。可惜劉瑁沒福氣,剛當上將軍沒多久就以“狂疾”而死了,剩下他的漂亮老婆吳氏就做了寡婦,這位漂亮寡婦吳氏就是後來的昭烈皇帝劉備的皇后、季漢太后;果然是有母儀天下之相。

等到曹操南征荊州的半路上,劉璋又派了別駕張肅帶了三百叟兵和大量禮品前去討好曹操。這次曹操仍然很客氣,宣佈徵辟張肅為丞相府椽,拜廣漢太守。

而張肅有了中央官職後,益州二把手別駕的位置就空出來了,劉璋於是又將張肅的弟弟張松提拔為別駕,讓張松再去見曹操一次。為什麼還要去呢?因為這時曹操已經接收了劉琮的投降,並打跑劉備拿下了江陵,劉璋必須再表示表示。

但曹操此時被勝利衝昏頭腦,認為一統天下指日可待,根本不把其貌不揚的張鬆放在眼裡。

因此曹操對張松非常冷淡,冷淡也就罷了,連基本的禮數都沒有,竟然只授予張松一個比蘇縣令的小官,比蘇就是今天的雲南省雲龍縣,當時是正宗的蠻夷之地,流放犯人的地方,張松怎麼說也是益州的二把手,曹操這麼做,簡直就是啪啪啪打臉侮辱人哪!正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張松身為才高八斗的蜀中名士,那也是要臉面的,這麼灰頭土臉回去,比殺了他還難過。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覺得曹操這麼冷落甚至侮辱張松,一定是因為張松長得很醜陋造成的。

事實上,陳壽的《益部耆舊雜記》只是說張松“為人短小”,遠不如他哥張肅“有威儀,容貌甚偉”,但這並不是曹操侮辱張松的主要原因,大家都是男人,又不是找美女做妻妾情婦,曹操不會特別介意張松的相貌。

何況曹操的愛將樂進也是“容貌短小”,他的寵臣王璨也是“容狀短小”,曹操自己也是“姿貌短小”,他憑啥歧視張松啊!正所謂“短小”何必為難“短小”,曹操之所以看輕張松,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曹操膨脹了,曹操集團吞併天下在即,因此曹操不可一世,加上手下足智多謀的謀士多如牛毛,當然不把其貌不揚的張松當棵蔥。

但曹操侮辱張松的確有點過分,張松雖然長得其貌不揚,但他卓有才幹,志向遠大,並且擁有過目不忘的奇才,張松就是衝著宰輔軍師的理想去的。

你曹阿瞞居然狗眼看人低?你居然讓我張松去鳥不拉屎地的貧困縣當縣令!所以張松出離了憤怒,我張松這輩子歸順誰都可以,但就算死,也不可能歸順曹操!現在,天下誰是曹操的最大敵人,誰就是他張松的未來與希望。

而天下皆知,曹操一生最大的對手,就是劉備,唯有劉備,連曹操自己當初煮酒論英雄時都說“天下英雄只有你劉使君與我曹操兩個”。

因此,張松對曹操有多恨,就對劉備有多愛,張松於是投奔劉備,而劉備果然沒有讓張松失望,他看到張松喜出望外,熱情似火,讓張松如沐春風,與曹操冷若冰霜的態度可謂天淵之別。張松遇到劉備覺得遇到了苦苦尋覓一生的明主。

因此有勢利文人因此責怪張松背叛劉璋完全是吹毛求疵,劉璋本來就是要把益州投降曹操,與其把益州投降曹操還不如獻給同是漢朝皇族的劉備,既然劉璋胸無大志要投降曹操,張松良禽擇木而棲把益州獻給劉備也無可厚非。

張松回蜀後,勸劉璋與曹操斷絕關係,並結好劉備;其後,張松又勸說劉璋迎劉備進蜀以抗擊張魯,皆為劉璋所採納。

但張松的哥哥張肅因為受到曹操的重用而反對把益州獻給劉備,於是張肅向劉璋出賣了弟弟張松,導致張松被滿門抄斬,張肅才是無情無義出賣弟弟的勢利小人。

而張松的遇害,不僅讓劉備集團失去了一位寶貴超一流謀士(劉備集團只有諸葛亮、龐統、法正三位超一流謀士,而且後兩位都英年早逝),也讓劉備集團失去了整合益州人才資源的關鍵人物,使劉備集團與益州豪強集團的關係破裂,劉備不得不倚仗荊州派與東州派的力量極力打壓益州本地勢力,張肅、嚴顏等益州豪強首腦雖然最終投降了,但仍被劉備棄用。好不容易有個黃權還算可靠,夷陵之戰時也被迫投降曹魏。


厚德載物49847


這問題我來答。

曹操從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到赤壁之戰前,用9年的時間,消滅了袁氏三兄弟、幷州高幹以及打垮了烏桓,成為北方獨一無二的霸主。

接下來,曹操趁劉表病死,準備南下奪取荊州,當曹軍走到新野的時候,劉表不肖的兒子劉琮竟然舉手投降了,曹操就這樣兵不血刃的拿下了荊州。與此同時,有三方勢力比較緊張,那就是寄居樊城的劉備、江東的孫權和益州的劉璋。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結果劉備與孫權結成聯盟,共同抵禦曹操。益州劉璋那邊也派來了張松來見曹操,甘願做曹操的小弟。對於這種送上門,不用戰爭就能把益州納入自己勢力範圍的好事,曹操居然一反常態,冷落了張松,拒絕認劉璋這個小弟。曹操為什麼拒絕到嘴的肥肉呢?

曹操志在奠定一統大勢,益州暫不考慮

曹操拿下荊州後熱血沸騰,決定立即東下擊敗劉備、孫權。曹操為什麼決定先打劉備?因為劉備是當年曹操“煮酒論英雄”認定的大英雄,最具稱雄的實力與威脅,是曹操統一天下的最大絆腳石,所以曹操的當務之急是消滅孫劉聯盟,奠定天下一統大趨勢。反觀偏安一隅的劉璋卻沒什名氣,曹操壓根沒把他放在眼裡,益州只不過是打敗孫劉聯盟後的囊中之物而已。謀士賈詡勸曹操先安定荊州局勢後,再圖謀天下。但曹操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對孫劉聯盟志在必得,完全聽不進去勸告,自然也是對益州的張松愛搭不理的。

益州方面誠意不足,似投機分子

劉璋一開始結交曹操甘願當小弟的想法,是在公元205年,確切的說,張松是益州方面的派出的第三批使者。

漢中的張魯一直對益州虎視眈眈,劉璋有深深的危機感,於是想拜曹操這座山頭,以尋求保護,其目的就是讓曹操出兵滅了張魯,劉璋第一次派出使者聯繫曹操。當時曹操正忙著對付袁譚,哪有時間收拾張魯。對於主動投懷的劉璋,曹操既然暫時幫不上忙,但也不想失去一個盟友,於是就儘量安撫,封劉璋的兄長瑁為平寇將軍。

2年後,曹操正討伐烏桓,北方馬上就要徹底平定。劉璋雖然沒多少能力,但總有深深的危機感,又第二次派張肅(張松的哥哥)結交曹操。送給曹操300老弱病殘士兵,就這誠意明顯不足啊,把曹操當成了養老院!曹操還得陪笑臉,又給張肅封官了,反正天子在手,封誰都是一句話的事。劉璋略顯誠意不足,益州方面似乎就是來要官的。

208年曹操拿下荊州,不光劉備、孫權慌了,劉璋也慌了,於是第三次派別駕張松來結交曹操。這一次曹操對益州方面很反感,對張松愛理不理,直接封他為一個縣令的芝麻官,你要知道張松是益州的大官,別駕相當於州里二把手。這樣的結果就是張松很生氣,勸劉璋放棄曹操的大腿,改換劉備。

張松矮矬醜,正逢曹操對士人的反感期

張松是三國史中記載的一個醜八怪,史載張松身材矮小行為放蕩,還居然能言善辯!曹操當時剛殺死孔融,彌衡也曾經討曹操的反感。對於這種能言善辯,耍嘴功夫厲害的士人,曹操唯恐避之不及,所以曹操對張松也很討厭。看來以貌取人的例子古已有之。

總之曹操最後冷落了張松,就代表冷落了劉璋,把劉璋推給了劉備,為後來奪取益州提供了便利,造成三分天下的局面。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曹操也沒想到赤壁之戰會以失敗收場!


李躍汗青


因為張松出使的時機不好。



公元205年,劉璋第一次派人出使許昌。

(建安)十年,璋聞曹公將徵荊州,遣中郎將河內陰溥致敬。公表加璋振威將軍,兄瑁平寇將軍。——《華陽國志卷五》

當時曹操因為正在河北對付袁譚、袁尚、高幹和烏桓,無暇分心。見劉璋這麼懂事,他也就賣了個面子,重賞使者陰溥。並且曹操還讓陰溥帶話給劉璋帶話,讓劉璋在益州好好幹,給他封了個振威將軍的職務。

注意,這是朝廷正式任命的職務,相當於朝廷承認了劉璋在益州的統治權。所以劉璋對此任命是非常的重視。

公元207年,劉璋第二次派人出使許昌。

當時曹操已經準備南下荊州了,對劉璋的諂媚其實已經無所謂了。但可能因為對拿下荊州還沒有把握,再加上劉璋和劉表一向不對付,所以曹操見到劉璋送錢送人過來後,為了拉攏劉璋,也還是重賞了使者,安撫了劉璋之心。

(建安)十二年,璋復遣別駕從事蜀郡張肅送叟兵三百人,並雜御物。公闢肅為掾,拜廣漢太守。——《華陽國志卷五》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出使的人叫張肅,他是張松的哥哥。



公元208年,劉璋第三次遣使示好於曹操。

由於有了前兩次的成功,所以劉璋聽說曹操拿下荊州後,就讓張松再次出使,打算跟曹操搭上關係,為自己留條後路。然而張松見到曹操後,卻發現今夕不同於往日,曹操對他的態度非常傲慢,遠不如昔日陰溥和張肅出使時享受的禮遇。

(建安)十三年,(劉璋)仍遣肅弟松為別駕詣公(曹操)。公時已定荊州,追劉主,不存禮松;加表望不足,但拜越巂蘇示令,松以是怨公。——《華陽國志卷五》



至於曹操為什麼會對張松態度傲慢,原因不言而喻:曹操不費吹灰之力拿下荊州,心態狂傲到了極點,他既然能拿下荊州,便自然認為拿下益州也不在話下。張松的出使在他看來,完全沒有拉攏的必要了。

所以曹操在見完張松後,便只是封了他一個越巂郡蘇示縣縣令(蠻夷之地)。相當於是打發了叫花子。

PS:在《三國演義》中,張松出使鄴城是在赤壁之戰後,但歷史上是在赤壁大戰前。

張松本來是懷揣著加官進爵的期望去拜見親愛的曹大佬的,然而讓他沒想到是,曹操卻不待見他。要說曹操不待見所有益州來的使者,張松估計也就忍了。但是他哥哥張肅出使時,封的是郡守,而且還是廣漢郡守;他出使時,封的卻只是個縣令,而且還只是西昌那旮沓的小縣令,待遇差距太大,讓他一點面子也沒有。


所以張松回去後,為了報復曹操,就在劉璋面前大罵曹操,讓劉璋別拍曹操馬屁了,然後張鬆開始吹捧劉備,說咱們可以利用劉備幫忙打漢中。當時恰好劉璋也聽說曹操派鍾繇等人打漢中的傳言,想到漢中被曹操拿下的後果,劉璋也開始心虛了。於是他便緊急採納了張松的建議,結交劉備,請他入川。

後面事情很多人都知道,建安十六年,劉璋派遣法正和孟達帶領四千兵與大批物資到荊州請劉備入蜀,同時,法正向劉備等人交代了自己和張松歸降的意圖,以及益州的地理環境。諸葛亮和劉備相視一笑,呵呵,機會終於來了。


Mer86


歷史上,張松出使曹操是在赤壁之戰前,而《三國演義》卻把這段故事放在了赤壁之戰後,更加潤色了整個小說脈絡。

因史實對這段故事的描寫筆墨並不多,我們姑且來就《三國演義》所描述的內容來好好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一是不費吹灰之力拿下荊州後讓曹操有所飄飄然,認為一統全國指日可待

赤壁大戰之前,曹操誅呂布天下譁然、滅袁紹一統北方、徵烏桓平定異族、奪荊州震懾江東,這一系列的優異戰績讓各諸侯無不震驚,這時候中原絕大部分的地盤都已經歸於曹操,全國還有極少部分勢力不屈服。這些年曹孟德“挾天子以令不臣”,南征北戰獲打了很多勝仗,無論是兵力、糧草、地盤,都無不讓曹操漸漸有些飄起來了,特別是他親率大軍來襲準備奪荊州,不料劉表之子劉琮不戰而降,這更令曹操認為自己十分厲害,漸漸地自我陶醉起來。

其實我們看過三國的都知道,曹操在赤壁之戰前,部隊多為騎兵、步兵等,且北方人居多,到了南方不僅不習慣水戰,更連水土氣候都不服,所以,沒有荊州這個巨大的前哨站,曹操是不會動心思去謀江東的。

不僅曹操沒想到,連劉備、孫權都沒想到的是,劉表後代如此之無能,將經營了數十年的荊州拱手相讓。

這一切的到來,讓曹操的野心慾望達到了空前的頂峰。

二是張松是三國裡最不合適當使者的人之一

劉璋為什麼派張松出使曹操?一是曹操已經是實力最強的割據諸侯,天子也在他手上。二是漢中張魯對益州沃土虎視眈眈,讓劉璋感到不安。

世人皆知劉璋闇弱,故而他希望能夠跟曹操達成合作關係,先來示好、抱大腿,表示自己的臣服。

無奈,劉璋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選錯了人,雖然張松有才不假,但是劉璋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外交人員的選派,不僅是要有才,更應當具備以下要素:

  • 外交官應當具備能夠代表本國形象的良好個人儀表樣貌
  • 外交官應當具備高屋建瓴的政治眼光和堅強的心理素質
  • 外交官應當能夠代表並牢牢堅持本國或者是自己主子的利益

而我們回過頭來看張松,可以說他這三樣要素都不具備。

儀表樣貌就不用說了,

“操見永年粗鄙不堪,便拂袖而去。”

曹操見到張松如此醜陋,連看都不想看了。

第二,張松的政治眼光是夠的,在劉璋這吃了二十多年的飯,看到有點風吹草動,就立馬琢磨著要易主。這確實是有賣主的“眼光”。

但是心理素質可是差的不行,同樣是求人辦事,諸葛亮舌戰群儒,不僅把事辦了,還把東吳諸臣給羞辱了;張松帶著劉璋和益州的利益去示好曹操,人家刺激了他兩句,他立馬就開始賣弄自己的學問,反而火上澆油。

楊修知張松大才,引見於曹操,張松說《孟德新書》蜀中小兒都能背誦的事,曹操一氣之下扯碎《孟德新書》。曹操讓張松觀看軍容,張松說:“吾蜀中不曾見此兵革,但以仁義治人。”曹操不愛聽,他說:“大軍過處,順我者生,逆我者死,汝知之乎?”張松說一番話,徹底激怒了曹操。他說:“丞相驅兵到處,戰必勝、攻必取,松亦素知。昔日濮陽攻呂布之時,宛城戰張繡之日;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割須棄袍於潼關,奪船避箭於渭水。此皆無敵於天下也!”操惱羞成怒,要斬之,楊修求情,曹操命人將張松亂棒打出。

三是益州相對常年封閉,政策制度與曹操心中所想矛盾甚多

但是從張松離開曹操投奔劉備的時候,我們發現其中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比如,張松投降並不是他自己一個人投降,而是帶著一大批人投降的,這其中包含了計謀堪比諸葛亮的法正等人,也就是說,在當時劉備進攻四川的時候,劉璋手下的主要謀士基本上都不是堅定追隨劉璋的,大部分成了劉備的內應。他們對劉備甘心效力並不僅僅是因為劉備賢德有才能,更是劉備答應了他們的某些訴求,而這些述求正是曹操所不能答應的。

經分析得知,關於以張松為代表的川蜀集團主要有以下利益訴求:

  • 保留現有官員體制。在原有基礎上加官進爵,這一點一般所有人都會同意,也是所有招募對手投降所用的手法,包括當初赤壁之戰以前,曹操招降孫權的方法也是如此。
  • 政體結構保留不動。這點從劉備進川之後,受錢糧制控嚴重可以推出劉備許諾給了這些人相當大的封賞,這些封賞都是從國庫裡出的錢。只是這點錢曹操肯定也不放在心上的,事實上,曹操在征服張魯以後,為了安撫漢中地區的民眾以及張魯等人,也是採用這種辦法的。
  • 軍事體制保留不動。這一點也很好理解,那就是讓武將們繼續帶兵,帶著自己原來的部隊,這也是對現有利益集團的自有保護。這一點就讓曹操很不痛快了,因為曹操一路走來,他太知道了:讓武將帶著原來的兵就會滋生結黨營私之事,不僅讓上層難以管理,又不能派靠得住的人去掌管,這使得曹操即便拿到西川那也是名義上的獲得,並沒有實際的行事權。這種投降並沒有實際意義,孫權曾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時候投降曹丕,但是曹丕勢力卻也同樣無法染指孫吳政權內部。
  • 民事政策延續不變。這點估計也是曹操最受不了的地方,都知道曹操能夠以弱勝強打敗袁紹除了曹操更能打仗以外,曹操也比袁紹更得人心。因為曹操採用的是屯田政策,政權對民權不干涉。用軍戶去生產,並用錢採購軍糧,而不是搞攤派。而以張松為代表的西川利益團體則完全不同,他們是士階層,他們要求得到特權,對治下百姓採用奴役的方式,這不符合曹魏政權的執政方針。

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這恐怕才是曹操冷落張松、不珍惜劉璋投靠他的主要原因吧!


關注 ,帶你暢遊歷史的星河,品讀歷史人物,汲取文化的滋養~

隨手轉發是美德,

歡迎在下方留下寶貴評論,和我一起交流三國那些事兒~


戰國君


我是向日葵,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曹操在進行北方大掃蕩的時候,漢中的張魯和益州的劉璋也沒閒著,他們兩時有軍事摩擦,張魯見曹操初定北方,為求自保,趕緊向曹操示好,劉璋一看,不甘人後。派出別駕張松,去見曹操,也向曹操示好,結果曹操見張松樣貌醜陋,身形短小,一副小人的樣子,曹操心裡的厭惡之心,頓時由心而起,不理張松,曹操放棄了這次收復劉璋的機會。

《後漢書》:張魯以璋暗懦,不復承順。璋怒,殺魯母及弟,而遣其將龐羲等攻魯,數為所破

曹操為什麼會放棄這個送上門的機會那。筆者將通過還原歷史來闡述分析這個問題。

樣貌醜陋的張松。(見上圖)


第一,曹操在中原地區分別擊敗呂布,袁紹,劉備等強人,擁有了中原地區,氣勢無比壯盛。對於劉璋這個二流的諸侯,則是不屑一顧。

首先曹操分別通過用兵,戰勝了中原地區各大諸侯,呂布、袁紹、劉備等強者,皆是曹操的手下敗將,曹操不僅通過戰爭,統一了北方地區,還收降了這些強者手下的兵士,已經是當時東漢時期最大的軍閥了,對內,挾天子,以令群臣。對外,雄兵百萬,虎視天下。

其次,益州的劉璋,在曹操的眼裡就是一個“二流”諸侯,在曹操眼裡根本沒有“牌面”,對曹操構成不了威脅,在曹操眼裡能夠可以和他一分高下的只有呂布,袁紹,袁術,劉備這些強人,但是這些人最終都被曹操打敗,袁術先死,呂布袁紹後亡,劉備出逃,所以曹操現在放眼天下,已經難有可以與他匹敵的人了,因此他根本沒把張松的主公劉璋放在眼裡。這也是曹操不搭理張松的主要原因。

所以說,曹操就沒有瞧得上益州的劉璋,主公劉璋都沒讓曹操看得起,你一個二流諸侯的下屬,在曹操眼裡,更是如草芥一樣,現在看來,冷落張松,都算是輕的。


<strong>

曹操擊敗各大諸侯,統一中國北方,虎視天下(上圖),懦弱無能的二流的諸侯劉璋(下圖)


第二,曹操見張松樣貌醜陋,身材短小,曹操以貌取人,輕視張松,所以張松事不能成。

首先,張松這個人,樣貌很醜陋,身材也短小,我們都知道曹操是東漢有名的愛美之人,他自身的形象就是比較偉岸的,他身邊的幕僚跟班也皆是,風度翩翩,貌美之人,

楊修,郭嘉等人,皆是形象俱佳之人,要不曹操也不會接納於他們。

其次,曹操看到劉璋派這等醜陋的人來出訪自己,頓時感到劉璋在羞辱自己,輕視自己,一個偌大的益州竟然沒人了,這讓曹操心中很是憤怒。覺得自己臉上沒光,因此在會談中,一直都是正面迴避張松的。

《後漢書》:十三年,曹操自將徵荊州,璋乃遣使致敬。操加璋振威將軍,兄瑁平寇將軍。璋因遣別駕從事張松詣操,而操不相接禮

所以說,從上面的概述看,這次張松的出訪沒成功,一是和他的樣貌有關聯,二是因為曹操覺的自己被輕視了,被羞辱了,所以他才會全程冷落張松。


<strong>

張松的形象使他的這次出使,大大折扣。


第三,張松恃才傲物,人醜不說,情商還低,言語上與曹操發生衝突,令曹操內心不悅,至此,張松出使,事必不成。

首先,張松能夠作為劉璋的別駕,必定是一個有本事的人物,但是張松應該明白自己的身份和處境,自己作為劉璋派來的一個說客,他的任務是說服曹操,能夠和劉璋和平共處,而不是來激化矛盾的,但他情商低的缺點,在這件事情上,被無限放大了,曹操因為他的樣貌醜的問題上,多少會在言語和形態上表現出厭惡,但張松卻沒有很好的處理,而是爭鋒相對,致使大家都很下不來臺。

其次,曹操這個人一直討厭恃才傲物的人物,楊修,許攸這些人都是因為這個原因,而身死曹操之手,而張松相對於楊修這些人來說,還是一個外人,曹操內部的人,就因為這個原因,不受曹操待見,你一個外來人還在曹操面前,玩恃才傲物的這一套,不是自尋死路嗎?曹操沒殺他,就是算燒高香了。

所以從上面的闡述來說,張松恃才傲物,情商低,也是他這次出使失敗的一個原因。

張松言語刺激曹操這件事,使的張松恃才傲物,情商低的缺點,被無限放大,見(上圖)。曹操聽完張松,心中已經有了打算(下圖)


第四,曹操喜歡用戰爭的方式來讓對方臣服,這是曹操的一貫伎倆,比起讓對方投誠,曹操更喜歡用戰勝對方的方式來讓對方投降。

首先,曹操這個人,是個熱愛戰爭的狂熱分子,這並不是因為他喜歡殺戮,而是他喜歡征服別人後心中的那種快感,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大大的戰役和戰爭基本都是曹操發動起來的,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等,尤其他在擊敗袁紹後,問鼎中原後,那種內心的愉悅達到了頂峰,這也是他為什麼後面要強勢當魏王的原因,他喜歡眾人對他的膜拜。

其次,曹操是個權利上癮的人物,他享受膜拜的感覺,不管是對自己人,還是敵人,曹操在擊敗呂布後,呂布作為一個曾經的諸侯,向曹操求饒,曹操頓時,感到內心愉悅,要接受呂布的投降了,可這個時候,劉備跳了出來,悉數呂布的過往,說到丁原和董卓的下場,曹操才派人殺了呂布,本身曹操還在享受呂布對他的跪拜之中,但是因為劉備的勸誡,才動了殺心,殺掉了呂布。

《三國志》布與其麾下登白門樓。兵圍急,乃下降。遂生縛布,布曰:“縛太急,小緩之。”太祖曰:“縛虎不得不急也。”布請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劉備進曰:“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太祖頷之。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於是縊殺布。

而東漢的另一件事情,則更說明曹操喜歡降服對手,曹操在宛城事件中,納了張繡的嬸孃,使的張繡起兵造反,殺了曹操的大兒子曹昂和大將典韋,後續,曹操對張繡用兵,張繡兵敗,張繡被迫向曹操再次投降,本來,張繡殺了曹操的兒子和大將,曹操必定會殺死他來報仇,但曹操卻一反常態,接受張繡的投誠,還讓兒子曹均娶了張繡的女兒,並封張繡為揚武將軍。曹操這麼做,一是理虧,自己先搞了人家的嬸孃,理虧在先,二是因為張繡作為封疆大吏,向曹操下跪,投誠,讓自己心裡很是舒服,愉悅。所以曹操才會對張繡的過失既往不咎。

《三國志》:太祖拒袁紹於官渡,繡從賈詡計,復以眾降。語在詡傳。繡至,太祖執其手,與歡宴,為子均取繡女,拜揚武將軍。官渡之役,繡力戰有功,遷破羌將軍。

所以說,曹操是個喜歡用戰勝別人的方式,來讓對方臣服,曹操在對待益州劉璋的問題上,早都做好了規劃,他不接受劉璋的投誠,他要用戰爭的方式來讓劉璋臣服於自己的腳下,所以說張松來不來,作用不大,曹操對對於張松的態度,也是曹操對劉璋的暗示,自己必定會率兵打益州。請你做好準備。

<strong>

曹操享受用戰爭擊敗對方後,對方臣服於自己的快感,(上圖)為呂布兵敗後,向曹操求饒的場景,(下圖)為張繡向曹操投誠。


綜上所述:曹操從一開始就沒想過接受劉璋的投誠,在加上劉璋派了一個不懂規矩,並且樣貌醜陋的張松來當使官,使的曹操感到被羞辱了,以此加深了曹操對劉璋用兵的信念。所以說,張松出使荊州,當說客,只是曹操用兵益州的一個小插曲。


向日葵愛歷史


三國豪傑中,曹操、劉備、孫權都是善納賢才之人,這也是他們能走到三足鼎立這一步的原因。

曹操的確冷落了張松,但放棄劉璋這種說法從何談起?劉璋是益州牧,割據一方,曹操拉攏他還來不及呢,之所以冷落劉璋派來的張松,並不是要放棄劉璋,完全是看不上張松這個人。

先介紹一下前因,建安十三年(208年),已經打贏官渡之戰、平定北方且天子在手的曹操成為最強勢力,親自率兵征討荊州,劉璋心生懼意,派出使者向曹操示好,曹操便上表漢獻帝,加封劉璋為振威將軍,封其兄劉瑁為平寇將軍。

為了加深雙方的聯繫,劉璋派極得他重用的別駕從事張松到曹操賬下聽令,但曹操看不上張松,對他很冷淡。

(電視劇中的曹操)

曹操為什麼看不上張松呢?我認為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張松長相不佳,曹操是個顏控

大家都知道,魏晉是中國歷史上最以貌取人的時期,朝廷選官,首先看的就是容貌,容貌氣質上乘的,不管實際上有沒有才華,先加幾分,如果其貌不揚,上司先在心裡判定這是個沒本事的人,如果長得醜,那就抱歉了,醜人沒有在魏晉朝堂立足的資格。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這種風氣,其實並不是魏晉時才開始,東漢末年就有了,曹操更是個標準的“顏控”,不但女色上顏控,用人上也顏控,氣質儒雅、容貌出眾、風姿不凡的謀士,相貌堂堂、身軀修長、目光如炬的武將,在他這裡都有印象分。

為什麼曹操一見關羽就很欣賞?正是因為關羽很符合他心中絕世武將的形像。

估計他信奉的是“相由心生”,認為一個人的長相外貌和他的才能、品德是成正比的。

而張松長得很醜,個子矮小,形容猥瑣。曹操怎麼看得上他?

二、張松恃才傲物,曹操很煩這種不知自己幾斤幾兩的人

張松已經長得很醜了,還不安分,醜而多作怪。史書上的描述是“短小放蕩”,這個“放蕩”,倒不是說男女之事上,而是指性情放蕩不羈,恃才傲物。看在曹操眼裡,這就叫不知自己幾斤幾兩。

小說《三國演義》裡有這樣一個情節,楊修想幫曹操收服張松,就把曹操撰寫的兵書《孟德新書》拿給張松看,但張松為了顯示自己過目不忘的能力,就說這是戰國時代無名氏所作的,自己早已看過,一字不差的背誦了出來。

楊修不相信曹操會抄襲古人的著作,看出張松有超凡的記憶力,把他推薦給曹操,但曹操一見張松,寧願相信自己和古人撞文了,也不願相信張松有這等奇才。

但這件事情無論曹操信不信,張松都等於是踩著曹操的名聲往上爬,想說自己過目不忘就直接說,為什麼非要扯上曹操抄襲?曹操又不傻,能不惱火嗎?

雖然這只是小說家言,正史裡沒有相關記載,但也能說明張松的性情,實在不是曹操欣賞的那一種。楊修倒是挺欣賞張松,可曹操連楊修都煩了,又怎會待見張松?

(張松獻益州地圖給劉備)

總之,曹操冷落張松是實,放棄主動投靠的劉璋是假。後來的事情也證明,曹操完全沒有看錯張松這個人。

就因為曹操不賞識他,張松回到劉璋身邊就能不顧主公的利益,勸說劉璋和曹操絕交,後來更是把益州出賣給了不因他醜陋而嫌棄他的劉備,劉璋基業因此而毀於一旦。

這種有顆玻璃心還記仇的小人,真是有多遠離多遠,曹操不用他是正確的,否則就等著他因各種小事背叛吧。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答:三國曆史中我最看不懂的一個人就是張松。這位大哥的人設之崩塌大概只有蔣幹和他有一比。他對於劉備、劉璋、曹操三者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但是呢最終結局是不好。你能說他是愛國呢還是害人真不好說。

一、張松和劉璋的關係

張松自認為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在劉璋手下已經官至益州別駕,可是可惜其貌不揚,個頭矮,放蕩不羈,看起來很不起眼。這一點也許在看顏值的時代卻是是差了一些。所以被劉璋也是怠慢。張松就不服氣啊,憑什麼長得醜就要看不起我。一心就想出賣自己的老闆。

益州之地沃野千里,民殷國富。但是劉璋不會管理,和漢中的張魯打了那麼多年仗也沒有個所以然。而中原的局勢可以說是一日千里的變化。曹操已經平定中原但是在赤壁吃了虧,可是呢依然是統一天下的最大機會者。張松想的就是我要是投靠明主自然會升官發財而且能成功。

此時恰好又那麼一個機會讓張松出使曹操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二、曹操對張松的冷落

曹操可是天下梟雄,一般的人才是看不上的。況且對於醜的人曹操心裡就不樂意。但是楊修不這麼認為。張松的本事就是記憶力好。楊修都很佩服他,便向曹操引薦,認為這人必須留下。曹操不理,只是認為張松不過是一般的文臣罷了沒有什麼了不起。張鬆氣不過自己被冷落。

“脩以公所撰兵書示松,松宴飲之間一看便闇誦”——《三國志·劉備傳》注引《益部耆舊雜記》。

張松在曹操這受了氣,回去覆命時自然不會說什麼好話,他勸劉璋還是拉攏劉備吧。等劉璋詢問誰能作為使者時,張松也就順勢推薦了法正,法正出使歸來給張松的反饋是:劉備有雄才大略,這也使得他們決定倒向劉備。

三、劉備的熱情和張松之死

建安十六年曹操征討張魯時,張松再次勸說劉璋拉攏劉備勢力,劉璋也下定決心要請劉備入蜀,黃權、王累等人苦諫無果。法正也再次作為使者去拜訪劉備,他和張松把益州的兵馬部署、要塞道路全都告訴了劉備,也讓劉備瞭解了益州的虛實。

這時張松還特地寫信勸說劉備“如今益州唾手可得,不要輕易放手呀”,但劉備還是沉得住氣,他面對張松、龐統的勸諫只是說“這是大事,不可倉促”。建安十七年,張肅因為內心惶恐把張松舉報了,謀逆事發張松也就沒了活路,劉備為此感嘆“張肅殺了我的內應呀”。

張松死了,但是劉備最終得了益州。張松之子張表後來也接任了庲降都督。這也算是一個補償吧。

不過我並不喜歡這個人。天生背骨之人又有什麼值得稱讚的呢?


南閣水哥


劉璋和曹操“建交”先後派了三個人,張松是最後一個,也是唯一被冷落的一個,這個歷史事件和大家印象中的可能有所不同。要說明白這件事,最恰當的一句話就是“此一時彼一時也”

曹操在中原能夠發展起來有他實力的因素,當然也少不了運氣。與之爭霸的對手既有強敵也有弱旅。呂布、陶謙、劉備等接連失敗,隨著冀州袁紹的慘敗,曹操是徹底無敵於北方,大有一統天下的氣勢。曹操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江南。

(《三國》劇中法正和張松)

江南面積雖然大,但依然不如北方人口多,發達程度也不如。荊州劉表的死更讓荊州高層無法面對曹操,劉琮直接投降。曹操這段時間前後的活動不僅驚動了孫權,也讓龜縮於益州的劉璋有反應,劉璋正是在這個時候去和曹操“建交”的。劉璋先後派了三個人,最後一個人是張松。

劉璋第一個派遣的是陰溥,這個名字應該比較陌生,他出使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呢?是在劉璋聽說曹操要征討荊州的時候,此時劉璋可以說已經開始給自己留後路了,而曹操對他也是給足了面子,封劉璋振威將軍。

(《三國》劇中劉備)

第二個是張肅,此行張肅帶了些人和禮物又見曹操,曹操也表示出友好,封了張肅個官。第三個張松去的時候就沒那麼幸運了,此時曹操可以說是聲勢滔天,荊州歸附,劉備兵敗,因此就給張松打發了,正印證前面那句話“此一時彼一時”。

張松很不高興,所以勸劉璋不要和曹操交往,極力詆譭曹操,張松建議劉璋和劉備結盟。這才有了之後的事。而曹操大敗也是原因之一。

(《三國》劇中曹操)

以上便是歷史上的事件,發生在赤壁之戰前後,有些朋友把這個事件還停留在小說《三國演義》裡,這裡可以簡單介紹一下小說中的描寫。小說裡張松見曹操是在劉備入川前,和歷史不是一個時間點,張松此舉的目的是為了抵禦張魯。張松長得不好看,而且言語傲慢,曹操對他非常不喜歡,張松還嘲諷曹操:“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割須棄袍於潼關,奪船避箭於渭水:此皆無敵於天下也!”讓曹操無法忍受,所以趕了出去。張松才考慮劉備。


泊圖泊途


曹操冷落張松,發生在建安十三年。

這一年,曹操統一了北方,戰勝了袁紹,開始揮師南下,目標直指荊州。

荊州牧劉琮懼怕曹操的實力,開城投降,曹操幾乎兵不血刃就佔領了荊州。

而劉備和劉琦退守江陵城,因不忍心奪取劉琮的荊州,被曹操大軍所破。

和荊州相鄰的益州牧劉璋,聽到荊州劉琮投降的消息後,非常擔憂自己的命運。

加上曹操虎視眈眈,想要一統天下的決心,讓劉璋寢食難安。

於是,劉璋詢問手下建議,大家都同意主動投降,可以和劉琮那樣享受一輩子的榮華富貴。

他派別駕張松出使許昌,獻出益州的地圖,以表示投降的誠意。

曹操對劉璋投降已經是默許的,當然曹操也不害怕劉璋反悔,因為即使用武力他也能拿下益州。

那麼,這個別駕張松和曹操接下來的會面,成為益州命運的轉折。

張松這個人長相醜陋,第一印象就減了不少分。

加上他憑藉著自己的聰明才幹,讓曹操下不了臺。

所以,曹操最後把張松用棍棒打出了門。

在曹操看來,劉璋除了投降自己別無選擇,即使怠慢了這個張松,也不會影響雙方達成的共識。

可這個舉動惹惱了張松,他連夜向益州返回,途中被劉備截胡。

劉備對張松是一天一延,夜夜笙歌,讓張松覺得受到了禮遇和尊重。

張松見劉備有誠意,加上劉璋性格軟弱,他決定勸告劉璋不投靠曹操,等待時機,暗中卻和劉備私下聯繫。

他不僅獻出了益州的地圖,還作為內應引劉備入蜀。

後來張松和劉備暗通被發現,全家都死於劉璋之手。

劉備趁勢和劉璋翻臉,最終佔領益州,成為一方霸主。

張松這個人其實很有才幹,如果不死對劉備有更大的幫助。

就連羅貫中都有一點惋惜張松,他說道。

一覽無遺世所稀,誰知書信洩天機。未觀玄德興王業,先向成都血染衣。

在筆者看來,張松並非賣主求榮的奸臣,而是他代表的益州本土系,急需要一位有遠見卓識,能夠和曹操平分秋色的人物,來維持他們的既得利益。

劉璋的父親劉焉做到了,所以他們擁護劉焉。

而劉璋連張魯都害怕,也沒有向外擴張的實力,所以張松和法正選擇換掉他,讓劉備接替劉璋,重新維持益州本土派的利益。

曹操雖然是一位最佳選擇,但他沒有和張松搞好關係,也就得罪了整個益州派系的人。

這樣的情況下,劉備撿到了一個益州,從而有了割據一方的實力。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