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軍事上,幽雲十六州很重要嗎?

TT歷史有話說


幽雲十六州一直以來都是兵家的必爭之地,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原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也是中原王朝在強盛時期經略北方的重要據點。

幽雲十六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北宋的葉隆禮在《契丹國志》中說道"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也。"幽雲十六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原農耕文明的北面門戶,也是農耕和遊牧文明的分界線,由於特

殊的地理位置,千百年來關於幽雲十六州的爭奪戰持續不斷,尤其在宋代,關於燕雲地區的爭奪戰幾乎貫穿了北宋和遼金戰爭的全過程,幽州的失守,更是導致北宋滅亡的直接原因。

歷史上的燕(幽)雲十六州,又稱為"山前代北十六州",主要位於今天的河北和山西北部,包括天津市、北京市的大部分地區,通常認為是後晉"兒皇帝"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太行山以東"幽、薊、瀛、莫、涿、檀、順"的山前七州,以及太行山以西"新、媯、儒、武、雲、應、寰、朔、蔚"的山後九州。

幽雲十六州的總面積約為十二萬平方公里,東西面積約六百公里,南北約兩百公里,它的北部在今天的河北北部一帶,位於平坦的華北大平原北端,西部在今天的山西北部一帶,多屬山地,地形複雜,由此形成了一道地勢狹長險峻的軍事防線。

幽雲十六州的北部扼守著燕山山脈和太行山山脈一線,兩座山脈猶如相連的兩座城牆屹立於華北平原北部,地勢險峻,形成了一道天然的軍事防線,這在生產力低下,軍事技術尚不發達的古代,無疑是抵禦北方遊牧民族騎兵侵襲的一大天險。

幽雲十六州的中部則為奔流的桑乾河、拒馬河兩條河流,均屬於大型水系,在古代,江河沼澤都是天然的防禦體系,還可以利用河流,運送軍事戰略物資,燕雲地區橫貫交錯的河流體系,形成了防禦北方鐵騎南下的第二道天然防線。

除了這兩道天然防線,燕雲地區還構築了人工防線,即長城和五關,長城是從秦代就開始營建的防禦工程,起著重要的防禦作用,而"金坡關、居庸關、古北口、松亭關和渝關"的"五關",地形險要,"幽平之間,以五關為形勝",也有著重要的防禦作用。得天獨厚的天險,加上人工防線,共同構築了燕雲地區嚴密的防禦體系。

所以燕雲地區的防線一旦失守,北方鐵騎便可長驅直入,特別對於建都開封的北宋,防線一旦失守,將無險可據,因此說"自燕、雲諸州言,則日山前、後,實今古之大防。自晉失十六州,為中原之禍者數百年"。幽雲十六州的"割棄",實在是中原王朝的創傷。

幽雲十六州不僅是重要的軍事防線,還有著巨大的經濟價值,因此歸屬權對於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民族都至關重要。

幽雲十六州位於北緯39°~41°之間,氣候溫和,降水充足,適合農業發展,自古以來就是物產豐富、農業發達、人口稠密之地,在我國北方有著重要的經濟地位。

隨著幽雲地區的割讓,對契丹王朝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帶了巨大改變,農業經濟逐漸取代遊牧經濟,成為其主要的經濟形式,幽雲地區也是契丹王朝主要的賦稅來源地和兵源地。幽雲地區對於北方遊牧民族的重要性,元朝的開國功臣木華黎在建議忽必烈定都之時曾說:"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

正因為幽雲十六州戰略位置和經濟地位的重要性,北宋王朝從未停止過對燕雲地區的收復行動,無論是在強盛的太宗時期,還是衰弱的徽欽時期,甚至是在宋遼簽訂澶淵之盟的和平時期,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以致採取了遼金滅遼的政策,最終一敗塗地。

幽雲十六州的收復問題也一直是大宋王朝的一塊心病,自從被割棄後,中原王朝便失去了其賴以憑藉的戰略防線,導致北方遊牧民族的鐵騎長驅直入。由此也促進了中國歷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此後四百多年,每個中原王朝都力圖收復幽雲十六州。

但直到明朝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派遣大將徐達、常遇春攻克大都,才將幽雲十六州重新收回漢人手中。


煮酒君


幽雲十六州位於今天的河北北部、北京和天津北部地區以及山西北部地區。


幽雲十六州為:幽(也稱燕)、薊、瀛、莫、檀、涿、順、雲、儒、媯(gui)、新、武、蔚、應、寰、朔等州。

具體為:

太行山西北部含有:雲州(今山西大同);朔州(今山西朔縣);應州(今山西應縣)寰州(今山西朔縣東馬邑鎮);蔚州(今山西靈丘);新州(今河北逐鹿);武州(今河北宣化);媯州(今北京懷來);儒州(今北京延慶)


太行山北支東南部含有:幽州(今北京市)、順州(今北京順義);檀州(今北京密雲);薊州(今天津薊縣);涿州(今河北涿縣);莫州(今河北任丘);瀛洲(今河北河間)


說起幽雲十六州,那麼我們來先提起一個著名歷史人物,那就是安祿山。

在安史之亂之前,安祿山擔任的就是幽州節度使(唐玄宗時期改為范陽),幽州這個地盤有太行山、燕山作為天然屏障,可謂是北方的一道自然防線,有了這道防線做保障,北方的遊牧民族自然攻打不進來。早在唐朝的時候,唐皇就盯上了幽州這塊肥田,特意設立幽州這個地盤,也是為了防禦契丹人,哪曾想安祿山居然勾結契丹人,引發了安史之亂,成為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到了宋代,遊牧民族崛起,紛紛建立國家,頻頻侵擾大宋,而河北、山西等如此重要的防禦陣地幽雲十六州卻不在手裡,戰略意義上使得中原北宋王朝感受威脅長達二百年,你說心裡慌不慌?因此幽雲地區在軍事防禦上的重要性,也就顯而易見了。

也許有人會覺得,從土地肥沃,經濟發達角度來看,幽雲並非優先的選擇,但是打個比方來講,防盜窗和防盜門也不會生產人民幣,難道諸位家裡就不裝防盜門窗了嗎?因此,哪怕這幽雲十六州是片荒地,宋朝也做夢想把它打下來,更何況幽雲本身地域條件不錯,也算是片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有了這塊防守土地,宋朝就不用的軍隊就不用再辛苦地在華北平原上和遊牧民族鬥智鬥勇了,只需安守關塞,便能輕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這小算盤一敲,每年軍方能省多少錢,所以這一合計下來,答案顯而易見,宋朝當然做夢都想打下這塊土地,只可惜終北宋一生,未能收復這片寶地。


李記雜貨鋪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幽雲十六州,又稱“燕雲十六州”。

正如上圖所示,這一塊位於山西、河北北部的區域,正處於長城之包圍中。

我們都知道,中國北部的長城,是我國400毫米等降雨量線經過的地方,也正處於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交界之處。

紅色為我國的農牧交錯帶

自從石敬瑭這個“兒皇帝”,將這塊區域獻給契丹族建立的遼政權後,這塊區域在此後的三百餘年間,一直處於遊牧勢力的掌控之下,也因此,給南方的農耕文明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石敬瑭像

之前關於此地的很多探討,都言及此地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要知道地勢易守難攻之地很多,為什麼這裡這麼重要呢?

還是要從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交界這一過度地帶特性來說。

不管是契丹所建的遼,還是女真建成的金,都是少數民族政權,在入主中原之前,這兩個族群都是有著草原遊牧的習俗,因此弓馬騎射,武力比農耕民族強盛,但是也有一個無法克服的弱點,就是沒有農業為基礎的穩定補給。

契丹人

契丹和女真佔據燕雲十六州之後,不僅在經濟方面有了農業這一重要補充,在管理農業人群的基礎上,誕生出“南北面官”這種彙集草原和農耕兩種政治形態的上層建築。而這也是草原民族逐步進入中原,揮師南下的重要基礎。

“南北面官制”——南北交融的政治形態

以農耕民族之經濟儲備,加上草原民族的弓馬騎射優勢,自然是所向無敵。

金代的“猛安謀剋制”,滿清的“八旗制度”,不就是這樣嗎?

由此可知,燕雲十六州之所以重要,不僅在於其地形地勢,更在於這裡獨特的過渡地帶,讓佔據這裡的草原民族能夠演變出適應不同文化的政治形態。這也是宋朝始終不能敵契丹和女真的一個重要因素。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是的,非常重要!但不是在整個古代!

準確地說,燕雲十六州的地位是在唐朝滅亡之後才開始重要的,因為此時中華文明出現了兩個顯著的變化:

一是中原王朝都城從關中地區、洛陽盆地開始東移,燕雲地區成為都城的正北方;比如開封、南京、北京;

二是蒙古高原出現了完成封建化的政權,比如遼、金、蒙古;

如同河西走廊對於關中地區的安全性一樣,當都城東遷,位於都城頭頂的燕雲十六州自然就成了國之命脈;另外,當蒙古高原上的遊牧民族完成封建化進程之後,勢必要不斷尋求南下中原的通道,燕雲十六州成為名副其實的咽喉之地。

所以,燕雲十六州很重要,特別是在907年唐朝滅亡之後很重要!

那麼,唐朝滅亡後的燕雲十六州,主要體現出了什麼價值呢?靜夜史認為:

1、中原王朝的屏障

特別是對於宋朝和明朝而言,燕雲十六州的作用非同一般!

燕雲十六州,包括燕、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覆蓋了今天山西省和河北省北部、北京市和天津市的全部。

燕雲十六州是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從秦朝開始,中原王朝為了防禦遊牧民族的南下,修築了規模宏大的萬里長城,而各朝的長城,幾乎都從燕雲十六州地區穿過。

因為燕雲十六州以南是平坦且無險可守的華北平原,因此對於中原王朝而言,燕雲十六州的地位非常重要。因為一旦失去燕雲十六州,遊牧民族南下將一馬平川,無人可擋。而北宋的都城汴梁就在華北平原之上,非常危險。

而一旦中原王朝佔據這裡,比如明朝,就可以向南保護中華文明,向北俯視蒙古高原,據險而守,華北平原的北部就多一分堅固的屏障!

2、遊牧民族漢化的窗口

燕雲十六州地區,從秦漢到隋唐,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地盤,因此這裡的居民,基本都是漢人族群。

唐朝滅亡後,907年,遼國建立;936年,後晉太祖石敬塘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從此遼國成為這裡的主人。

為了更好地統治這裡,遼國推行了南面官和北面官制度,即將燕雲十六州地區的管理方式和其他地區進行區分,成就了“一國兩制”的奇觀。

通過對燕雲十六州地區的管理,遼國不斷學習先進的漢文明,幫助自己逐漸完成了漢化和封建化的進程!

到960年北宋建立後,遼國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遊牧民族政權,而是一個有著強大集權能力的封建制度的少數民族王朝!

3、中原王朝的養馬基地

為什麼歷朝歷代的長城都要從這裡穿過?因為這裡是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分界線,也是地理上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毫無疑問,燕雲十六州是溼潤氣候和乾燥氣候的過渡地帶,這樣的地帶,水草豐美,氣候適宜,加上地形崎嶇,山高溝深,適合戰馬的養成。

河西走廊也具有這樣的氣候和地形條件,所以燕雲十六州和河西走廊是中原王朝的重要戰馬出產地。

但是自從燕雲十六州被石敬塘割讓出去後,到宋代就喪失了養馬基地。再加上1038年西夏的建立,北宋連河西走廊也基本失去,所以終宋一朝,都難以組建起可以和遊牧民族抗衡的騎兵部隊!

到明朝以後,因為牢牢掌握燕雲十六州和河西之地,因為明朝前期有不斷打擊蒙古的資本!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幽雲十六州的重要性,是隨著我國農耕文明的發展而逐步變化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幽雲十六州的地位經歷了三個步驟:

1.重要(宋之前)
2.異常重要(宋-清初)
3.不那麼重要(清之後)。

一、幽雲十六州,重要階段。(宋之前)

華夏民族在黃河流域,確立了農耕文明。我國先民孵化了第一個糧食作物——黍。作為生長期短、省水的穀物,其抗病能力也極強,所以不需要太多的人力來扶持。

黍雖然產量低,但是無論旱澇都有穩定的產量。如此自由的糧食作物,帶給華夏先民自由的社會習氣。

國不富裕,但民風狠辣。所以在漢朝初期,休養生息後,民風極為兇悍。漢武帝即位後,揮鞭向西。

漢家勇士開疆拓土,逐匈奴於漠北,歷經千年依舊武風烈烈。漢朝也因此成為華夏主體民族的代詞。

因為農作物和文明主體的限制,使得我國的文明核心,一直是東西向。即在長安和洛陽這條線上來回遊移。而這個階段的幽雲十六州,並不十分重要。

二、幽雲十六州,異常重要階段。(宋-清初)

漢朝武風烈烈,在經過四百年流轉後,來到了唐朝。唐朝中後期亡於政體不穩,大量人口南移。使得中國的文明核心,從東西走向逐漸轉移為南北走向。

而到了宋朝之後,以真宗時期的占城稻傳入為節點,占城稻與晚稻配合成為雙季稻,使穀物產量大為增加,至此我國的文明轉向完成。

稻米雖然產量高,但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培植。需要高度協作的水稻作物,使得華夏文明風氣,從自由轉為秩序(體現在南方空前強大的宗族關係)。

那時的國家富裕,但民風逐漸轉為保守。

而北方的草原民族興起,騎兵的威脅大大增加。內因加外因結合,使得燕雲十六州的戰略位置,變得異常重要。

從宋朝開始,到明朝滅亡。中華文明以農耕文明為根基,傲視世界千年。

農耕文明帶給華夏民族榮光,也腐蝕了民族的進取心和外擴性。近代的百年屈辱,一飲一啄自然是因果循環。

三、幽雲十六州,不那麼重要階段。(清之後)

清朝入關後,徹底解決關外的矛盾,至此幽雲十六州的地位略有降低。加之滿清西北用兵,三朝平定準格爾部叛亂後。帝國的西北方已無戰事。

但是敵從海上來,傳統觀念裡中帝國的天然屏障,已經被西方的堅船利炮輕鬆突破。國家戰略被迫從西北防禦,轉為近海防禦。至此幽雲十六州的地位,已經降低很多了。


(圖片源於網絡。)


紫禁的sphere


五代的時候,中國北方有個叫石敬瑭的軍閥為了得到契丹的援助,主動把今天的北京市、天津市,以及山東省和河北省北部這片地區割讓給契丹。這片地區,被稱作“燕雲十六州”或者“幽雲十六州”。

在中國歷史上,中原軍閥向少數民族稱臣、納貢、借兵都不是什麼新鮮事。就連唐朝開國皇帝李淵都曾經向突厥人稱臣。但是,石敬瑭這次割讓燕雲十六州的行為影響太大,以至於徹底改變了中國的歷史。

燕雲十六州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的北端是東西向的燕山山脈,是這一地區南北之間的唯一天險,長城就建立在燕山山脈上。燕雲十六州被契丹人佔去後,長城防線也就不復存在了。契丹士兵可以輕而易舉地進入中原。這還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契丹得到了大量的農田和農業人口。遊牧民族的優勢在於騎兵勇猛,農耕民族的優勢在於糧食多、人口多。契丹佔領了燕雲十六州後,把當地的百姓編入原有的遊牧部落,讓每一個部落都有了農業地區的人口和糧食支援,等於兼具了遊牧民族和農業民族的優勢。契丹人還積極漢化,用漢人的方式統治燕雲十六州,並且建立國家,國號“遼”。

宋人明白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宋朝建立以後,幾次向北作戰企圖奪回十六州。但遼國已經有了農業人口的支持,戰鬥力大大提升。宋朝的北伐軍最遠的一次打到了今天的北京市西直門外,但最後還是功虧一簣,大敗而歸。打,打不下來,要不就防守吧?可防守也是個大問題,這和北宋的都城位置有關。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內亂不斷,長安和洛陽這兩個首都被接二連三的洗劫,到後來幾乎成為一片廢墟。因此五代十國的時候,北方政權大都把首都定在了今天的河南省開封市,當時稱為“汴(biàn)梁”或“東京”。開封距離洛陽不遠,也位於中原地區的中心。和洛陽相比,開封還有更加便利的水運條件。經過五代十國的不斷建設,開封已經變得非常繁榮,宋朝定都開封是順理成章的事。

但和洛陽比,開封有個致命的缺陷:防禦力太差。開封雖然距離洛陽不遠,但是兩者的地形有天壤之別:洛陽北面是黃河,其餘三面環山,整個洛陽地區等於是在四周天塹包圍下的一小片平原,位置得天獨厚,所以才成為歷朝古都。開封呢,除了北邊有黃河外,周圍全是平原,黃河以北的大片土地也都是平原,沒有可以用來防禦的地勢。尤其是對於遊牧民族的騎兵,簡直就是待宰的羔羊。

趙匡胤先是延續後周的制度,定都開封,等到國事穩定後,趙匡胤曾經和身邊的人討論過要不要遷都洛陽,也沒商量出個定論,這事就拖下來了。或許趙匡胤覺得,這個問題可以過幾天再解決。可沒想到,有一天他突然暴病身亡了。據說當天的情況是這樣的:這晚上,趙匡胤和他的弟弟趙光義一起喝酒,宮女宦官都不許入內。據屋外的人講,他們藉著屋裡的燭光看到窗戶上人影晃動,趙匡胤用“斧”戳地,兩個人似乎發生了爭執。後來倆人喝完酒,趙光義睡在了宮中,半夜,趙匡胤就暴斃身亡了。這段故事,就是俗稱的“燭影斧聲”。

這件事只在宋人的野史中有記錄,史學家們既找不到支持它的證據,也找不到反駁它的理由。連趙匡胤戳到地上的“斧”到底是能砍人的大斧,還是用來當鎮紙的小斧,又或者是個拂塵,歷史學家也沒有達成共識,這個事件是個千古疑案。

為什麼人們對這個疑案這麼感興趣呢?是因為趙匡胤暴斃後,繼承皇位的是他的弟弟趙光義,而不是趙匡胤的嫡長子。不管趙光義有沒有弒君,他的繼位都違反了嫡長子繼承製,當時就有人質疑他繼位的合法性,甚至還有人策劃發動政變,試圖擁立趙匡胤的兒子繼位。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趙光義一定要選擇定都開封了。因為在即位之前,趙光義的身份是開封市市長,等於說開封是他的勢力範圍。而洛陽市的市長是趙匡胤兒子的岳父。

為了穩住帝位,趙光義只能待在開封。這可苦了北宋的邊防軍。從遼國邊境到開封,騎兵只需要三四天的時間就可以到達黃河岸邊,遼軍佔盡了機動優勢。這不單單是個軍事問題,還是個經濟問題:沒有天塹可以倚仗,大宋就需要駐紮數倍於平時的防衛軍。又因為遼國擁有機動優勢,這些軍隊又不能平時種田戰時組織,必須時刻保持戰鬥狀態。

打仗是古代最花錢的事。宋朝即便在和平時期也要保持一致龐大的作戰隊伍,這對國力是極大的消耗。光抵抗一個遼國還不算。在我國的西北地區,今天的甘肅省全境、寧夏北部、內蒙古西部等地,又崛起了一個新勢力——由党項人建立的“夏”政權,歷史上稱為“西夏”。西夏比遼國弱一些,但不比北宋差,和北宋經常發生戰爭。北宋要面臨雙線的戰爭壓力,每年耗資巨大,卻只能混一個自保。


天香引


幽雲十六州在古代中國地理位置很重要,尤其是隋唐以後京杭大運河的開通。該地區自春秋戰國以來就得到了開發,是農耕經濟和遊牧經濟的交界處。

幽雲十六州東西寬約600公里,南北長約200公里,總面積約120,000平方公里。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脈北端的東南方,其餘的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九州在山脈北端的西北。所處的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自秦漢以來,中原政府始終控制這塊地區,為抵禦草原民族南下的重要戰略要地,歷朝皆派有重兵駐守。


燕雲十六州被割讓以後,中原失去了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和人工防線(長城),直接導致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數民族的鐵蹄下,對宋朝的衰變乃至滅亡有著重大影響。併入遼的燕雲十六州,不僅是遼的經濟最發達地區,而且還是遼的文化中心。契丹人也開始從單純的遊牧民族,過渡為遊牧與農耕相交雜的民族。在燕雲十六州,漢人也和契丹人混居,或通婚和漢化。

宋朝開國之後,面對契丹鐵騎由燕雲十六州疾馳而至的威脅,不得不在汴京附近廣植樹木。宋太祖趙匡胤不忘收復燕雲,曾在內府庫專置“封樁庫”,打算用金錢贖回失地。宋朝還在河北南部興建“北京”大名府和遼國對峙。燕雲十六州的割讓,為北京的興起奠下了基礎(元明清首都),影響日後中國甚深,雖事件本身不光彩,但其歷史意義至今不容抹滅。

燕州(或作幽州):今北京宛平,薊州:今天津薊州區,順州:今北京順義,檀州:今北京密雲,儒州:今北京延慶,瀛州:今河北河間,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涿州:今河北涿州,新州:今河北涿鹿,媯州:今河北懷來,武州:今河北宣化,雲州:今山西大同,蔚州:今河北蔚縣,應州:今山西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東,朔州:今山西朔州


喵喵仙貝


是的,幽雲十六州非常重要。幽雲地區是古代中原王朝防衛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軍事屏障,失去這一地區中原王朝將無險可守。漢唐時期中原王朝由於擁有幽雲這一帶地區,才成為後世景仰的強大王朝。如果漢朝唐朝沒有幽雲地區,那歷史會怎麼樣,難以預料。

五代十國時期,幽雲十六州被遼國佔據,遼國佔領這一地區後,對中原王朝形成了明顯的軍事優勢。宋朝建立後,宋太祖與宋太宗都很想收復幽雲十六州。宋太祖時期忙於統一南方的割據政權,無暇北顧;宋太宗時期宋朝曾經兩次北伐,其目的正是為了收復幽雲十六州,但是都沒有成功。如果宋朝能夠收復幽雲十六州,可能也就不會有後來的靖康之變了。

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收復了幽雲地區,這為明朝的強盛奠定了重要基礎。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為了鞏固北部邊疆,遷都北京,這就是今天所說的明朝“天子守國門”。遷都北京之後,明朝的北部邊疆得到鞏固,北方的遊牧民族被阻擋在了幽雲地區之外。如果明朝沒有幽雲地區,時間一長,明朝北方的半壁江山是很難守得住的。

幽雲十六州的重要性是怎麼估量都不為過的,中原王朝的興旺發達與生死存亡與這一地區關係重大。


人生如夢34goj


話說當年石敬瑭為了做兒皇帝,將幽雲十六州一併割給了契丹。北宋建立之後,上自天子,下至百官士大夫,都心心念念惦記著這片失去的土地。終北宋之世,未能斷絕。和金國人建立海上之盟相約滅遼時,宋人提出的條件也是要回幽雲十六州。那麼,幽雲十六州究竟有什麼魔力,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惦記了足足一百多年?
它的魔力在於其軍事重要性。
先來談談何謂幽雲十六州。幽雲十六州,也稱“燕雲十六州”,“幽”指“幽州”,“燕”指“燕京”,指的都是今天的北京。其包括的地盤大概在今天河北和山西的北部,以及北京和天津地區。
再來談談這個地區的地理概況。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線從這裡穿過,將這個地區分為乾旱少雨的牧區和溫暖溼潤的農耕區。在這個區域的最北邊,長城依託險峻的高山綿延屹立,保護本地區免收遊牧民族的襲擾。這裡在秦漢時期叫做漁陽、雲中、右北平,《史記》《漢書》中屢屢見到匈奴、烏桓從這裡入寇的記載。所謂邊塞苦寒之地,名副其實。
後人對宋朝詬病最多的,是宋軍孱弱的戰鬥力,對異族的戰爭中屢屢敗北。這其中,騎兵這一兵種的缺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騎兵速度快,衝擊力強,方便將敵人分割圍殲,是打閃電戰的一把好手。駿馬迅捷如風,逃跑也比笨重的步兵容易的多。而乾旱少雨的幽雲十六州,恰恰是養馬的好地方。宋人先天不足,立國之初就喪失了重要的養馬基地,所以終宋一朝,馬匹都是稀缺的戰略資源。朝廷只能通過茶馬貿易,在西部的邊境上從吐蕃羌人等民族手中換來馬匹,但體量太小,且無地可養,終究於事無補。
(《清明上河圖》中,一匹馬都沒有)


更為重要的是,幽雲十六州落入北方強族之手後,中原就門戶洞開,無險可守了。從地形地貌上講,幽雲十六州是華北平原最北端的崇山峻嶺,而南邊就是一馬平川的華北大平原。一望無際的大平原,非常適合大軍團騎兵衝擊。

然而,北宋的首都,東京汴梁城,就坐落在黃河之濱,平原之上,毫無天險可以憑據。有鑑於此,五代以來定都開封的統治者們在開封周圍養了一大堆軍隊,用來拱衛首都。誠然,通往江淮的運河可以運來大量供應軍需的糧食,然而來自北方的威脅始終如達摩克里斯之劍,高懸頭頂。
宋太祖趙匡胤曾經對汴梁糟糕的國防情況憂心忡忡,希望遷都洛陽,有險可守,且能夠順便剪裁軍隊。如果這一計劃能夠施行,說不定宋朝的國祚還能夠延長很多。但這個計劃遭到了皇帝的親弟弟、時為開封府尹的趙光義的反對,遷都洛陽相當於將趙光義在開封經營的勢力連根拔起,對他個人利益侵害很大。所以趙光義串通百官,提出了一個“在德不在險”的歪理,讓這個富有遠見的提議胎死腹中,非常可惜。
宋人為奪回幽雲十六州也做了不少努力。宋太祖趙匡胤希望努力攢錢,最終向契丹贖回這塊國土,但錢還沒攢夠,太祖就死在了“燭影斧聲”之下。宋太宗改走武力路線,但太宗皇帝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屢屢被契丹人打得落花流水,戰爭從太宗朝綿延到真宗朝,到澶淵之盟才和平收場。宋神宗銳意變法圖強,也是希望終究能武力奪回。但這些願景都落了空。
到了無險可守、又無德可依的北宋末年,失去幽雲十六州的國防弊端徹底暴露出來了。新興的女真人不比契丹人的溫柔敦厚,他們剛從白山黑水中闖出來,對中原的花花世界充滿好奇。於是在撕毀海上之盟,佔據幽雲十六州後,不給宋人喘息的機會,向南就是一陣猛衝。宋人在平原上設置的種種關卡毫無作用,宋人前來勤王的步兵一觸即潰,在廣闊平原的背景下,在強大騎兵的衝擊下,兩位皇帝被俘了,北宋亡國了。
參考文獻:
洪邁:《容齋隨筆》
鄧廣銘:《宋史十講》
脫脫:《宋史》

歷史研習社


在當時,幽雲十六州正好處在遊牧與農耕交界處。而且物產豐富,能給突破長城防線的對方以緩衝的機會,幽雲十六州失守,意味著北方長城一線的防守盡失。同時還給對方留出了緩衝之地。

對於遊牧民族來說,突破長城天險,沿著一馬平川的幽雲十六州長驅直入易如反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