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增加互信互聯,避免城市防疫各自為戰

當下,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時,需要發揮城市和區域間的協調與合作,防止因各自為戰,造成非重點疫區復工復業的困難,影響經濟和社會的穩定發展,以及人民生活的安定

李鐵:增加互信互聯,避免城市防疫各自為戰

從1月23日武漢封城以來,除了重點疫區,絕大部分城市和地區的疫情有了明顯好轉,新增確診人數連續下降。這取決於中央以及各地對抗疫的重視,採取嚴防死守策略,無論是從城市還是到鄉村,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說明中國的體制動員力,在重大的災害面前,具有巨大優勢。

隨著疫情形勢的變化,一些非重點疫情地區開始響應中央號召,抗疫的同時,穩定經濟和社會生活,相繼採取了穩步推進復工和復業的措施,但是面臨著抗疫後遺症:一是涉及配套復工的產業鏈沒有完全恢復;二是物流的復工滯後於工業企業;三是一些城市要求所有從外地返回本地就業的人員,要先自行隔離兩週之後才可以上班;四是一些城市禁止部分地區返城人員進入;五是在抗疫期間臨時建立的行政強化措施,變成了企業復工的阻礙,辦事難的問題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直接需求,等等。這些後遺症的原因在於對春節後迴流人群高風險的認知,以及極少數感染風險人員被遺漏的擔心。

當下,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時,需要發揮城市和區域間的協調與合作,防止因各自為戰,造成非重點疫區復工復業的困難,影響經濟和社會的穩定發展,以及人民生活的安定。

避免傷敵八百自損一千

從數據看,歷年春節期間人口流動達到了3億的規模,而今到現在為止才8000萬,因此人們認為返城高峰尚未到來,還存在著較大的風險。

其實,1月23日武漢封城之前,疫情風險信息已為人們所知,各地也都紛紛採取了相應的措施,直接影響到所有春節度假人員的出行選擇。除了學校和一部分企業提前放假,或者一些回家願望比較強烈的人,許多人選擇了留在工作地自我隔離。因此從出行到返回的人數大大下降,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返城高峰的風險。

另外,大量服務業和工業企業處於停產狀態,返鄉農民工回城就業的預期也無法實現,只能等待企業和單位復工和復業的信息,因此也留在家鄉的城市和農村,等待進一步的通知。

還有一些地區和城市,要求隔離的措施過於嚴苛,也是影響返城高峰出現的重要因素。中央雖然提出了對於疫情較輕城市和地區的復工和復業要求,並明確要求採取分級施策,但是當地出於對疫情的恐懼和擔責的心理,只要沒有進一步明確的細則和組織上的落實和保證,仍處於觀望狀態。更為嚴重的是,各地都在觀望和參照高等級城市的措施,因此一些超大和特大城市採取的措施對全國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目前已經明確的是,全國各城市和各地區都在春節期間採取了最嚴厲的管控政策,基本實現了自我隔離和相對封閉。幾乎所有的城市和農村,大多都採取了嚴格的封閉措施,特別是外來度假和探親的人口,包括返鄉人員。在對來自疫情重點地區人員實行了全部的隔離措施外,民眾也注重自身的防護和隔離。可以說,近些年很少有抗災行動曾達到過目前幾乎對全國全覆蓋的效果。

儘管絕大部分外地返城人員春節期間已經在家鄉實現了長達20多天的自我隔離,但是還是有一些城市宣佈,從現在開始對所有返城人員進行再次隔離,他們擔心,極少數被遺漏的感染風險人員,可能會增加了疫情再次傳播的風險。這些風險人員之所以被遺漏,可能是個人隱匿不報,或者是在不經意之間感染而自己不知情,或者是現在醫療檢測程序和手段滯後等原因。根據許多已經發現的疫情跟蹤調查,整個過程堪比間諜大片,說明這種遺漏的現象幾乎超出我們的想象。正是因為如此,各地採取了全面的再隔離政策,也是事出有因。

疫情當前,重中之重,是防止再次傳播。同時也要考慮到疫後的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城鄉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如果按照中央近期確定的精神,區別對待,科學防控,還是有辦法降低社會成本的。這樣就可以避免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的後果。畢竟,疫情引發的就業收入下降以及經濟社會成本上升,是全社會必須要承擔的代價。

應加強城市間合作,避免各自為戰

科學管控的辦法有多種,有通過信息技術的,有通過管理方法的,重點是對於科學的辦法要有足夠的信心,並且能夠通過體制和技術雙重的手段來實現。

首先,要考慮是否應該加強城市間的合作,避免各自為戰。各地對外來返城人員一律自我隔離,等於同時否定了其他城市和地方的防控措施,認為只有自己城市採取的辦法最有效,對於其他的城市並不信任。這種不信任不僅僅存在中小城市之間,也存在諸如北京和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之間。來自北京的人即使經過自我20多天的隔離,到上海也要再隔離兩週,北京同樣如此。而且各地紛紛仿效,造成了各種形式的封閉措施愈演愈烈。

中央長期以來提出的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針大略,在抗疫面前,幾乎等於一紙空文。難道沒有辦法來解決城市之間在防疫措施上的互信嗎?我認為,大疫當前,舉全國之力的抗疫之戰,更應該發揮城市和地區之間的協調作用,增加相互信任,減少本可以降低的經濟和社會成本,這應該是非重點疫情地區復工和復業的重要保證。

其次,要考慮如何在建立城市間互信的基礎上,對於各自的隔離和防護措施給與充分的認定。要做到這點,城市間的信息互通應該是必要的前提。這一方面需要中央有關部門在指導全國抗疫時,在強化醫學方面的互助和支援重點疫情地區同時,增加非醫學的組織力量,建立各城市之間的信息溝通基礎,要求各地互通信息,相互認證,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城市對流動人員的相互排斥,也有利於對極少數被遺漏感染風險人員的跟蹤監測。基於城市間的信息認定,如果仍發現有被遺漏的風險人員,對於他們來源地的責任人可以追責,包括行政和法律上的追責,使得城市政府之間的互信有責任和法律的保障。

再次,要考慮如何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在幾乎人人都是互聯網用戶的今天,如何發揮互聯網的作用,是對信息體系抗疫能力的一次嚴峻考驗,也是一次機會。例如是否可以在各個城市和社區,通過二維碼對各個相關城市是否已經採取自我隔離措施給予認定,而且實現全國城市間互通,杭州等地的經驗就可以充分借鑑。這樣既可以縮小疫情傳播的風險,降低經濟和社會成本,並有利於絕大部分企業復工和復業,還可以強化城市間的信息溝通,為未來的城市間合作奠定新的信息互通的機會。而對於類似騰訊和阿里等擁有海量用戶的互聯網企業,也是一次難得的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會。

對於極少數可能被遺漏的感染風險人員,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可以按照流行病的調查和大數據的調查,對他們進行跟蹤。這雖然需要動用一定的人力物力,但並不需要全社會為此再次付出兩週的代價。假設一下,如果在兩週之後還會有零星的被遺漏者,難道還要繼續全城封鎖和社區封閉嗎?

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如何認識科學地管控和防疫,而對於城市來說,減少各自為戰,加強城市間的互信和全方位的信息溝通,不僅僅是這次防疫之戰的需要,也是從貫徹長期以來中央提倡的區域協調發展的大戰略的需要,更是未來信息技術服務於各級政府和城鄉居民以及全社會的需要。

作者為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編輯:朱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