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精髓是什麼?

海藻微視野


什麼是哲學?當年我的哲學老師講:《哲學是給人以智慧和聰明的學問》。……幾十年過去了,這句對哲學的通俗解釋至今未忘。……

如何給人以智慧?怎樣使人聰明?……是宇宙觀和方法論使我的心靈開了竅。……到了晚年,苦讀《三經》,即巜易經》、《道徳經》和巜黃帝內經》。這《三經》是中華古樸的哲學書,三經一脈相通。……我的讀後感是:

讀了《易經》知天命(即自然法則及其規律);讀了《老子》懂人生(順其自然,活得坦然);讀了《內經》會養生。……當下我這個退休老頭七老八十歲了,還能在網上聊侃,真的得益於《哲學的智慧》。一一這可算哲學《精髓》?


null12633


哲學的精髓是世界觀與方法論,或者說是研究體用關係的一種系統學問。我平時給學生講授哲學時,習慣用目的與手段分別對應世界觀與方法論。世界觀為體,方法論為用;世界觀即目的,方法論即手段(並非鼓吹不擇手段)。因為人是有目的性的動物。“我”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便攜帶一種上帝或造物主賦予的自私基因——為生存而學習,而自我設計,而競爭,而努力實現最終的人生目標。

在“我”這一系列自我選擇和自我定位之過程中,“我”會不斷地處理和反思“我”與自身、與他者、與社會、與自然、與宇宙等一系列生存境遇所“黏附”的關係(人本質地,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通過學習和總結而得到一套自己的“活法”,再從實踐中不斷去試錯、檢驗、修正、再總結而提升為契合天道的生存智慧,這就是哲學。本質而言,每個人都是“哲學家”。如果“我”個人化的生存哲學能上升為系統性的學術而獨樹一旗,例如像老子的《道德經》、薩特的存在主義、歐文·拉茲洛的系統哲學、王東嶽的“遞弱代償原理”等等而被學術共同體廣泛研究和傳播,那麼,恭喜!“我”終於“成家”了——真正的哲學家。

所以,從狹義而言,哲學是個體性的生存智慧;從廣義而言,哲學是一種關乎人類共同體何去何從之命運的大學問。比如,人類針對當下面臨的普遍性生存焦慮、貧富懸殊、來自宗教與政治之紛爭、恐怖主義和民粹主義抬頭、能源危機、戰爭危機、氣候變暖、信息化與智能化時代帶來顛覆傳統的科技革命、進化還是毀滅等等一系列全球問題,能否提出一整套科學的解決方案,這些都是哲學的任務和精粹之所在——考驗人類的集體智慧和抉擇。


馬丁林2


我認為哲學的精髓有四:

1,世界是可知的。

這是哲學的本體論,是人類對認知大自然信心滿滿的思想基礎,是指引各門學科向前發展的指路明燈。

2,因果邏輯與方法論。

這是哲學的根基。哲學不是技能科學,是指導人們正確思辨與創新、引導人類不斷求真、增長智慧的科學。學哲學能夠增長智慧,憑的就是因果邏輯與方法論。因此,一個理論體系如果沒有甚至排斥因果邏輯與方法論,就只能稱為是一種學說,不能稱為是哲學,因為它達不到使人增長智慧的效果。

最先的因果關係是具有必然性的。由於量子的發現,才知道因果關係是基於大概率。原先的因果關係只是特例。

目前的認知方法論主要是唯心論與唯物論。兩個方法論正好互補。

隨著哲學的發展,或許產生新的因果邏輯與方法論。

哲學之所以能夠引領其它科學,憑的就是人類會因此不斷增長智慧、指引方向。其它科學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與哲學“難捨難分”。因此,開拓知識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同時又具有很高的哲學水平,說他們是哲學家,一點都不過分。

定義智慧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只能列舉。比如:

在新的環境中能夠找到適應環境的新途徑;

能夠探索並認知未知的世界和事物,並對新的發現給予定義。

對於新的目標,能夠制定可行的計劃。

在人與大自然的互動過程中,能夠遵循自然規律。

人類本身面對新的挑戰,或維繫某個狀態,能夠達成共識。

面對錯綜複雜的社會,能夠找到主要問題點,制定對策,提高人類福祉。

對過往的事物能夠回顧反思、舉一反三,總結經驗教訓。

能夠透過表面現象判斷事物的本質。

…………

以上只是智慧的例子。

3,博愛與普惠。

這是哲學的宗旨。哲學是中性的、普惠的,充滿著滿滿的博愛。哲學對於任何的人或事物,都力求客觀不帶偏見。

哲學絕不會只對一部分人有利而對另一部分人有害。如果有群體偏向的話,就違背了哲學的博愛與普惠這一宗旨。任何有群體偏向的學說,都是對哲學的歪曲。

4,求同

這是哲學的立場,也是哲學發展的途徑。

每個人都有兩個世界:一個是外在的客觀世界(外世界),一個是自己大腦內的虛擬世界(內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別人大腦內的內世界對“我”來說,也是外世界。

人們在討論、說服、交流、獲取和加工信息的過程,都是將自己的內世界向對方展示,就是“將內世界求同,達成共識”的過程。

在學習和研究過程中,就是在豐富自己的內世界,力求能夠完全對應外世界。這也是一種求同。

為了進行研究,人們將自己的內世界獨立出來,而把所有的外在都稱為外世界。

求同是指:認知是為了使內外世界相同,以正確認知整個宇宙。交流是為了人的內世界相同,達成共識。

順便說一個誤解:物質與意識誰第一。

世界的本源是哲學的研究方向之一(物質),人的思維活動也是哲學的研究方向之一(意識),還有人與社會(倫理)、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共處(各門學科),等等。

哲學研究方向,一定不屬於哲學本身。因此,物質與意識,不存在誰第一的問題。

唯心論與唯物論是哲學得以發展的兩個支柱,好比是人走路的兩條腿,缺一不可,捨棄任何一個都是蹩腳的。

存在以下兩類事實:因客觀存在產生新的意識(認知),也有因意識產生新的物質,以及原有物質的新佈局(創新)。

高鐵和空間站,原先的自然界沒有吧?現在有了。今後還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新東西。這都是依據人的意識創新出來的。今後指不定把哪個小星球毀掉,如果它要碰撞地球的話。

物質的概念,包含各種客觀存在,包括各種由物質本源產生的所有組合形態,以及由此產生的各種現象。因此,高鐵和空間站就是宇宙中的新物質。把一根木材燒了,木材就消失了。人死了,生命就消失了。衛星上天了,新的物質就出現了。

我儘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描述哲學,又限於篇幅,難免掛一漏萬,還請看客諒解,更希望補充。

我的說法,貌似與權威說法不同,歡迎評論、探討,點贊與噴都可以。


教育反思者


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哲學的精髓就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客觀統一。

1、世界觀:哲學的根本問題是物質與意識誰是第一性的問題。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不依賴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觀實在。

2、方法論:我們存在的這個客觀世界,究竟是一個什麼狀態的哪?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辯證狀態是客觀世界的固有、本來面目,即客觀世界是運動的、聯繫的、系統性的,因此我們認識和改造這個客觀世界時,就必須堅持運動的、聯繫的和全面的觀點與方法,才能達到認識事物本質和達到改造客觀世界的目的。

3、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為我們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指明瞭方向;唯物主義基礎上的辯證法,既是世界觀,更是方法論,它是認識、改造客觀世界的總的方法論。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結合,正確地反映了客觀物質世界的本來面目,是認識與客觀的統一。

4、對於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物質的還是精神、意識的,是靜止不變的還是運動,……基於這些基本問題,產生了二大派別、各種觀點,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研究、“揚棄”費爾巴哈、黑格爾等的基礎上,正確地揭示了世界的本來面目,並提出了以實踐為基礎的認識方法,因此說,哲學的精髓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


惠舒旅社老闆


哲學的精髓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毛澤東的《矛盾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首次提出:矛盾的普遍性、絕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相對性的道理,是關於事物矛盾的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於拋棄了辨證法,掌握了對立面的統一這一不僅是自然界、社會和人的精神領域共同的普遍現象,而且是事物自己運動的動力和源泉,這個矛盾法則,就等於掌握了辨證法。作為矛盾問題的精髓它的重要性究竟在哪裡?恩格斯特別提出一個重要命題,運動本身就是矛盾。就是說,矛盾客觀地存在於事物和過程本身之中,是一切運動、變化、發展的源泉,事物的運動都是由其內部所包含的矛盾引起的。把矛盾和運動聯繫在一起進行考察是很有意義的。物質本身的各種不同的形式和種類只有通過運動才能認識,物體的屬性只有在運動中才顯示出來。物質及其固有的運動是整個自然界的終極原因。毛澤東說,矛盾分析的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活的靈魂,而且,毛澤東提出的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形成的重大理論成果。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首次提出思想路線的概念,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路線用實事求是進行了概括。

中國哲學中有的放矢、獨立自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群眾路線、天人合一、學以致用、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等等思想觀念,都是哲學的精髓一一矛盾的普遍性與矛盾的特殊性之間關係學說的在歷史上所做出的詮釋和註腳。


達蔔璽樂圖達卜


哲學相對其他學科,其精髓實質是: 研究人們對客觀世界總的看法的學問!即人們對自然界,人類社會,人們心理,全方位三大領域總看法!其全部哲學基本精髓是,思維與存在關係問題!即是存在第一性?還是思維第一性?以及派生的物質運動認識等,基本看法的學問!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存在即物質是第一性,思維即心理是第二性!存在屬於客觀物質,思維是屬於心理活動!如認為存在即物質第一性,思維即心理是對存在即物質反映,這樣看法是唯物主義世界觀!如認為思維即心理是第一性,存在即物質是思維即心理所想第二性,那就是唯心主義世界觀!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論!

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存在即物質世界是運動的發展變化的,是由一系列客觀運動規律支撐的!進而,我們做事情想問題,都要從不斷變化,客觀實際出發,尊重客觀規律,認識客觀規律,利用規律改造世界!即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

而且,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這種客觀事物規律性,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對客觀世界認識是可知的!如人們對客觀事物正確反映即為真理!而客觀世界是運動變化的,那人們的實踐也是不斷深入的,其人們認識也是不斷深入進展!因而,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真理性,也是絕對與相對統一的真理性!即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延伸到人類社會,提出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誰先誰先隨後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先得發展生產力,解決人們吃穿用等基本生存發展問題,然後再能從事科學文化宗教等活動,社會生產力發展,以及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發展,是決定社會根本動力!進而,人類生產力諸要素,配製的生產和交換等聯繫約束制度,以及所對應政治經濟文化等法律法規,都要符合生產發展要求,不適應阻礙發展話,就得積極改革儘快適應才行!即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

這三層面基本觀念+唯物史觀,支撐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整體大廈,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理論指導思想!然而,在對這個世界總的看法上,也是存在不同的!即對思維與存在關係問題,或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還是有不同觀點!有的認為,思維心理是第一性,存在物質是第二性的,是思維心理對象性反映!即其它對應的宗教意識,或底層次迷信色彩等哲學觀念!

同時,對待世界運動是否變化?還是靜止不動?也存有機械式僵化的等看法!另外,也有人認為世界是不可知的,把人們的實踐活動,當作被動的簡單為生存而勞作活動等!

這些看上去是很簡單常識問題,但實際生活中,人們每天都在自覺不自覺地接受,這樣或那樣的哲學觀點影響!比如你要吃飯,那得有米菜,這就是物質前提,比如你做事情,需要分析形勢,瞭解自己資源條件,所訂目標要符合實際等!因為,哲學的本質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總的看法學問,也是每個人必須每天要回答基本問題呀!

如人有信辯證唯物+唯物史觀的,那總體是信仰無神論的,遵循生產力及其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是人類社會決定動力規律,總體心由物生!而有人信仰思維意識為主導唯心觀念,如底層次對各種事物迷信行為,上升教義的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等理念,那實質上是唯心的,即物由心生等!呈現云云種種的思想和觀念!

這些看起來很普通的對客觀世界認識的事情,但要從人們對世界總的看法來說,蘊含既深刻又普通哲學道理!即心由物生?還是物由心生?即對客觀世界總的看法重大的哲學問題,實際上那是日常支配人們意識和行為基本理念依據的!

所以,大家看每個人每天都是在自覺不自覺與哲學基本問題打交道的,哲學就在自己身邊實踐和人們日常頭腦中!並受其理念和行為深刻影響!只不過人們的有些對世界總的看法,沒有按哲學理論提升為官話說法而已!需要人們在長期不斷對客觀世界認識實踐活動加以證實,才能形成比較統一的對客觀世界總的看法的!

總之,哲學精髓實質是: 研究人們對客觀世界總的看法的學問!即思維與存在關係問題!建議人們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以”物質性+辯證法+認識論+唯物史觀”觀點,來客觀全面發展的看待認識這個世界,更重要的是以此為基礎,利用客觀規律,來改造客觀世界,創造更美好生活才行!

總體人們雖然哲學觀念多樣,即對客觀世界有不同看法,但問題在於改造世界,怎樣利用客觀規律,為人類社會造福,才是哲學所揭示的真善美基本要義!😄😄


號外氧吧


哲學,屬於方法論,作為一種研究自然/社會/思維萬千現象的通用工具。

哲學本身,不能包辦代替其它學科來研究具體對象的結構特徵、工作原理與運動規律。就好比數學不能包辦代替物理學。

當然,哲學方法的先進性,取決於具體科學的發展水平,即:具體科學是哲學的源泉。

哲學的精髓,是各種具體方法的抽象方法。筆者認為,對立統一方法是哲學的精髓。

邏輯學的概念,是外延與內涵的對立統一,或者說,是定義與劃分的對立統一。邏輯學的命題,是必要條件與充分條件的對立統一。

信息的外延(本質/定義)是場量子的交換;信息的內涵(現象)是多樣化的,如信息分類、信息傳遞、信息存取、信息守恆(場量子守恆)。

人性,是利己與利他的對立統一。利己是因為自我存在,人不為己就不會有人的存在。利他是因為通過協作/公益求得各自的生存與發展。

市場力,是供應力與需求力之間的對立統一。

生命力,是基因傳承與環境干預的對立統一。

電磁力,是電荷互動與場量子推湧的對立統一。

原子光譜,是電子運動與光子傳承的對立統一。

強力,是費米子自旋與場量子推湧的對立統一。

弱力,是核內電磁力與強力抗衡的對立統一。

萬有引力,是弱化強力與場引力的對立統一。

熱能,是物質波與電磁輻射之間的對立統一。

電勢能,是電子動能與光子輻射能的對立統一。

物系質量,是本體質量與引力場質量的對立統一。

摩擦力,是外加壓力與電子簡併力的對立統一。

小結:物理學,若借對立統一研究自然本質,有1個對立統一,就有1個物理方程,這種思維模式,具有超級震撼的邏輯力。

如果物理學疑難解決了,那麼,其他任何疑難,都將不在話下而迎刃而解。


物理新視野


哲學的精髓是找到人類的意義!

哲學在古希臘時,表達的是”智慧“。古時候,人們的知識有限,對自然界的神奇規律和不可預測的變化,充滿好奇。一類人不去思考,過一天活一天;一類人訴諸於神的力量,用神話或宗教來解釋;還有一類人,用理性的思辨來理解和解釋這個世界,這就是古典哲學。古典哲學大部分是關於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應該是什麼樣的。柏拉圖的”理念世界“,亞里士多德對世界的分類(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中國的“陰陽五行”,都是對這個世界的哲學解釋。這些邏輯嚴密自洽的思辨,就是相對於凡人(不關心世界)、巫(神的解釋)的智慧,這種智慧就是哲學。

後來,隨著對世界的解釋原來越多,且不能達成統一,哲人們開始反思人類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的,人類對世界的感知是否正確,是否能夠真正認識這個世界。這一階段的代表思想有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提倡回到“公理”來推導認識這個世界;康德的“三大批判”等等。這個階段,科學已經起步,人們認識世界已經不僅僅靠思辨,也開始靠觀察和實驗了。

從此,哲學孕育中的,對世界認識的科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了。哲學和科學的相同點都是想真正認識這個世界(發現真理),而不同點是,哲學從傳統上,是哲人(有智慧的人,高智商的人)通過純思辨來解釋這個世界,而科學是從觀察、測量、實驗、預測來認識這個世界。自從科學方法發現以來,人類對世界的認識突飛猛進。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還把科學(物理學)叫做自然哲學,但從此以後,哲學就失去了對客觀世界的解釋權利。

近代的哲學,逐步退出對世界的認識,專注在人和社會,人和世界的關係上,比如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等等。

哲學的精髓是什麼?我認為,當代的哲學精髓就是科學。哲學孕育出來的科學,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已經遠遠超過古人,且一日千里。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已經達到宇宙的起源,粒子的規律。我們不可能通過純思辨來認知這個世界了。

但是,科學並不是萬能的。科學越發展,我們隊這個世界越瞭解,我們就會發現人類在宇宙中很渺小,一點都不特殊。人類生存的意義就受到挑戰。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人類的思維和意識都有可能被機器替代。這個結局很可怕,但勢不可擋。

所以,我認為,未來哲學的精髓,應該是用智慧,來指出人類生存和延續的意義。


明日Will


哲學的精髓是,頓悟,提煉,反思,超越。

哲學,是一切社會學問的概括與總結,

哲學,是使人更簡捷,幸福,透徹,公正的學問,

每一個,哲學的論點,就是一道方程式,解答,人們生存發展,幸福價值的相對問題。

哲學,與其他藝術,文藝,文物,文化文明一樣,

都是致力,尋找追求事物在真善美中,存在共鳴共通的最大公約數。

哲學,來緣且頓悟於生活,

一切脫離真,形式主義的學說,都是假大空,

更談不上善和美。

哲學的精髓,就在於不斷追求真善美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和絕對。




王若之020


哲學的精髓就是通過思維當中的反覆轉換,而使大家明瞭自身所存在道理的合理性和真理性,已使人們在實踐當中消除痛苦和煩悶,使自己在幸福與快樂當中承受生命的樂趣。我們人類由於思維存在的高尚性和進步性,導致自身總是在回望人生不能理解的無知當中,承擔各種不可明瞭的矛盾和痛苦,產生哲學,就是通過各種形式的表象深入事物內部,化解人們思維當中存在的種種不良認識和錯誤傾向,也是真理規律,在人們自認為可以接受的合理條件下,形成自己,符合大眾一致公認原則的生命,快樂經驗,而是人生在大同當中形成各自共同擔負使命與責任,推動人類邁向宇宙當中的真實現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