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夫也瘋狂


哪怕是農業科技水平非常發達的現在,農業生產依然改變不了靠天吃飯的命運,更何況在農業水平比較低下的以前。所以自古以來農民對於天氣的情況都是非常關注的。

雖說在以前,人們沒有現在的科學知識能夠一定程度上預測天氣的變化,但是靠著多年的經驗,卻也對天氣有了一定程度的判斷方法,而這些方法又變成了農諺流傳了下來。

那麼“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什麼意思呢?咱們來看看!

其實這只是整句農諺的一部分,比較完整的說法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三七四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溼了烏鴉毛,麥子要從水裡撈”。

這句話一旦完整之後,相信大家很容易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就是說雨水太大對於小麥的影響。

俗話說“立夏三日正鋤田 揚花灌漿麥浪翻 ”,農曆四月初一,正是立夏節氣附近,此時小麥正好處於楊花灌漿的時期,如果這段時間雨水過大的話,對於小麥授粉非常不利,會影響小麥的產量。而灌漿之後就是成熟,如果再下雨的話,那小麥自然只能從水裡收穫了,所以才有了“四月十二溼了烏鴉毛,麥子要從水裡撈”的說法。

不過這些農諺其實是有著一定的地區限制的,並不是所有的地區都適用這種說法,有些地區在立夏時節,對於雨水還是非常渴求的,因為如果雨水不好的話,土壤墒情不佳,就無法播種!

駿景——殷


駿景農業


身為一個農村人,老張對於很多的農村種植方面的俗語還是非常瞭解的。眼看今天已經到了農曆三月三十,距離農曆四月初一還有一天,而這個時候,又是農業生產關鍵時期,因為家裡面的油菜和小麥都到了灌漿中後期,可以說這個時候天氣,對於接下來一個月糧食的產量影響非常明顯。但是古代咱們又沒有非常先進的天氣預報,所以咱們的古人就根據一些天氣變化對於後續的糧食生產可能產生的影響,做了一個大概的統計,將這些統計的結果編成了一些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就是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句俗語。



三月怕三七

在咱們老祖宗的認識裡面,農曆的三月份,有三個日子對於後續的生產非常重要,這三個日子分別是三月初七、三月十七和三月二十七這三天。因為咱們老祖宗認為,如果三月的這三天出現下雨的話,那麼意味著今年,接下來一個月的天氣也會降雨比較多,而農曆的三四月份,是小麥,油菜等糧食作物重要的灌漿期,這個時候農作物對於陽光的需求量特別大,因為只有足夠的日照才會滿足農作物澱粉的累積,而且降雨較多的話農作物容易發生病害,比如說赤黴病什麼的,對於農作物的產量影響非常巨大。



但是為什麼說三月這幾天下雨的話,意味著接下來一個月降雨量會比較多呢?或許很多朋友不太理解,這是因為咱們很多古代的民俗諺語都是針對中原地區,畢竟以前中原地區是整個文化的聚集地,相較於整個沿海地區更具有代表性。而我們的中原地區大多是河北河南一帶,這個地區的氣候收到冷氣流和熱氣流的共同影響,而咱們中原地區的冷氣流主要來源於西伯利亞,而熱氣流來源於太平洋海洋溼潤的暖氣流,咱們知道熱氣流一般會攜帶大量的水分,在遇到冷空氣的時候,熱氣流中的水蒸氣會凝結成雨滴,這樣一來就形成降雨。而三月這三天分別是上、中、下旬的後三天,這幾天,如果天氣出現降雨或者寒冷的話,那麼有很大的概率都說明最近這幾天天氣都是這種情況。而三月份一般來說是倒春寒頻發的一個月,這個時候如果這幾天降雨偏多,意味著今年西伯利亞的冷空氣比較強勢,那麼後續冷空氣退縮的就比較慢,所以今年的降雨量比較多,氣溫也比較低,農作物產量不會太高。

四月怕初一



其實四月份不是怕的初一,相信瞭解農村老黃曆的人都知道,每年的四月初一前後有一個重要的節氣,這個節氣就是立夏。立夏的到來代表著夏天的來臨,可以說立夏之後再無倒春寒,因此各位農民朋友,不用再擔心四月以後會出現倒春寒。但是四月以後,農作物的生長速度非常快,而且馬上面臨著收小麥,繼而要播種玉米和水稻,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在立夏這天天氣還是陰冷下雨的話,就代表今年的冷空氣特別強勢,可能後續整個北方地區都會出現乾旱少雨,因為海洋性的熱氣流難以快速的擊退北方的冷空氣,因此立夏這一天如果天氣特別好的話,意味著今年的北方降雨比較多,比較風調雨順。

當然了,現在很多人對於這些農村俗語,都滿不在乎,且很多認為這些農村俗語是錯誤的,這主要是因為現在人類的活動越來越多的干擾到了整個地球的生態變化,因此氣候越來越發變的無常,沒有規律可循。但是這些老俗語畢竟是老祖宗根據幾千年的生活規律總結出來的,老張認為有時候還可以給我們起到一定的參考和借鑑作用,不知道各位怎麼看?


老張談三農


古代流傳下來很多關於日常生活和實踐生產勞動中創造出的通俗簡練的語句。世代民間百姓口口相傳,就形成了俗語。

古代人們以農業為主,所以特別注重天氣的預報,因為天氣情況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農作物的生長和一年的收成。俗語雖然語句非常簡練,但是表達的含義卻很豐富,就像這句“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就是一句關於天氣預測和雨水影響莊稼生長的農諺俗語。

三月怕三七:是指三月裡初七、十七、二十七這三天,這句俗語的起源是在淮河流域,所以這個地區的3月份,農民正是忙著春播的季節,這個季節農民是不希望下雨的,因為此時候下雨常常會造成氣溫較低,影響剛種下的種子生根發芽。


為什麼是怕三七這三天呢?一方面是用這三天來代表整個三月份,還有就是古人認為初七是龍王出巡的日子,帶七的日子容易下雨。所以古代的求雨過程也採用“七女祭祀求雨”的儀式,很多求雨水的習俗都和七這個數字有關。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怕三月份雨水過多影響莊稼種子的出芽。

四月怕初一,是說明如果在4月份的初一要是下雨的話,那麼整個月份都會陰雨連綿,連續的陰雨天氣會影響莊稼的生產。


所以兩句俗語都是說明了莊家剛種植生長的季節,農民怕雨水過多,而耽誤了莊稼的生長。其實後面還有兩句話,連起來就更能說明這個道理,那就是“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溼了老鴰毛,麥子水裡撈”。

大家怎麼理解“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這兩句話,你認為這種說法有道理麼?歡迎留言,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響水大米


在以前農村經濟還不發達的年代,人們都是通過觀測天氣變化來進行農業生產。而且在以前還沒有現在先進的天氣預報設備,因此在長期的勞動中,人們總結了很多的生活生產經驗,並通過俗語的形式把它記錄下來。農村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就很好表達了在當時的農村農業生產當中,農民的思想以及對於氣候觀測所帶來的影響。



三月怕三七

在三月份的時候,大部分農民都開始進行新的一年的耕種了。而三月份是糧食春播的關鍵時節,人們普遍認為在三月份當中,如果在農曆初七、十七、二十七這三個帶有“七”的日子裡都不下雨的話,那麼將會很大程度上影響春播中種子的發芽,最終影響今年的收成。而初七、十七、二十七其實就是代表整個三月份的時間短。人們都說春雨貴如油,每年的三月也是農忙時節,如果能在期間下一場雨那將是對農作物幫助更大,也是農民更願意看到的。



四月怕初一

在進入四月份的時候,一般也是雨季高發期。這時候人們不會擔心沒有下雨,而且恰恰相反,如果在四月初一就下大雨的話,根據以往農民對於氣候觀測的經驗判斷,那麼這整個四月將會持續陰雨綿綿,甚至大暴雨。這對於糧食、莊稼影響很大,甚至會造成糧食顆粒無收,這對於農民來說無疑將是沉重的打擊。因此才有了“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溼了老鴰毛,麥子水裡撈”,這也說明了四月雨水多對於小麥生長影響很大。



這是一句農諺,同時也是告訴人們在農業生產當中要做好提前應對天氣的思想準備。隨著現在科技的進步,天氣預報也越來越發達的年代,但是這樣的農村諺語卻一直流傳了下來。只能說這些諺語都是農村人民經過長期的生活經驗總結,唉,現在看來,人人是值得學習的。


鄉村波比


農村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群眾所創造的,並在群眾口語中流傳的,是農村人在日常生活、生產勞動、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有時候,覺得農諺老話很神奇,短短的幾句話、幾個字,卻可以精準地預測幾個月的天氣、知曉一年的收成。題目中的這句話完整的應該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三七初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類似的還有“四月十二淋鴉毛,大小二麥水裡撈。”、“三月初一下一陣,多半黃篾打穀囤”、“四月初一雨,農家要受苦”,表達的意思就是三月要下雨,四月要天晴。

三月為什麼怕三七?

句子的表面意思是,如果三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都不下雨的話,那麼這個月乾旱的可能性就較大,這三天恰巧將農曆三月分成四個部分,深刻含義就是農曆三月怕乾旱,要適當下雨才能保證收成。農諺“三月初一下一陣,多半黃篾打穀囤”也是表達的這個意思,三月初一下點小雨,那麼這一年的糧食收成就會很好,要提前置辦秋收的穀倉。由此可見,三月下雨還是蠻重要的。

為什麼三月要下雨呢?根據農作物生長的特性,穀雨前後正是莊稼茁壯成長之際,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如果在快速成長的關鍵期缺水,那麼可能影響其出苗和長大,導致收穫時糧食減產,影響一年的收成。與三月相關的就是穀雨了,農諺也有相關的說法,“穀雨不下雨,農人要受苦”、“穀雨若無雨,糧倉裡無谷”、“穀雨灑一點,叫花捧大碗”。

四月為什麼怕初一?

這句諺語的字面含義就是,如果農曆四月初一下雨的話,那麼一整個月都處於連綿陰雨之中。如果初一下雨都不怕的話,就怕四月十二下雨。那麼為什麼,四月那麼怕下雨呢?因為正是小麥抽穗、授粉的時節,也正是需要天氣晴朗,四月十二淋鴉毛,大小二麥水裡撈,如果這段時間經常下雨的話,那麼可能導致小麥不能完全授粉成功,而且會導致小麥倒伏,影響農作物的收成。對於以前將莊稼看成是生存之本的年代,糧食的收成直接關乎今年一家是否會捱餓,家人是否能活下來,所以預測天氣還是非常重要的。

農諺中的天氣預測,雖然並非科學制定,而是經驗的總結,各個地方也有所差異,但是能夠流傳下來,說明可靠性還是非常高的,雖然現在技術發達了,有天氣預報了,也有灌溉技術了,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為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很好的借鑑。這就是指尖三農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嗎?歡迎發表你的評論。


指尖三農


今天是五一勞動節結束後的第一天,農曆四月初一,看天氣預報在今天國內很多地方都下起了小雨。昨天還是豔陽高照,今天早上起來到處溼漉漉一片,淅淅瀝瀝的小雨一直下過不停。農村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什麼意思?

這是古人總結的一句天氣方面的農諺,其完整的句子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溼了老鴰毛,麥子水裡撈”,估計大家聽了完整的俗語,對其意思也猜到了五六分了。


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在農曆的三月份的時候,最怕的就是初七、十七和二十七這三天不下雨,而到了農曆四月份的時候,就擔心在四月初一的時候下雨。而在三月初七不下雨和四月初一下雨,這些還不算是最糟糕的天氣,如果在農曆四月十二的時候下雨了,那就表示這個四月份的雨水非常充足,在後期都會以陰雨天氣為主,一直將要持續到小麥收割時,這樣顯然對於小麥收割是不利的。對於種植過小麥的農民來說,在後期的時候是最怕雨水的。在農曆的四月份,冬小麥的生長也處於關鍵時候了,正是需要陽光的時候,如果雨水太多了,那小麥的授粉、成熟都會受到影響,而麥子長得不好,那麼百姓自然就不容易吃飽飯了。

在農曆的三月份的時候,是很多的農作物播種的關鍵時期,而初七、十七和二十七,這三天正好貫穿了整個三月份,春播農作物正是需要水分的,這樣才能發芽、生長。如果這三天不下雨,那就表示整個三月份的雨水很少,而這對於春播農作物的生長不利,尤其是對麥子返青也不利。老話常說,春雨貴如油,就凸顯了農曆三月份降雨對於農作物生長的重要性。

到了農曆四月份的時候,農民不用擔心出現乾旱了,反而最害怕的就是出現連續的降雨天氣。因為在農曆四月份的時候,正好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了。立夏節氣一到,溫度升高了,雷雨天氣也增多了。而這個時候如今降雨過多,那很容易就發生洪災害。而這樣不僅夏收農作物會受到影響,春播的農作物也最怕水淹了。畢竟在過去農民都是靠天吃飯的,天氣好收成就好,而天氣不好,那收成就會受到影響。古人在長期的觀察中發現了,如果農曆四月初一降雨了,那後面的雨水比較充足。尤其是在農曆四月十二日下大雨了,就表示後期的天氣雨水多,這樣對於夏收的麥子來說,確實是很不利的。

古人所總結的這句農諺,雖然沒有科學依據。但是這也是古人在過去長期農耕經驗的總結,是古人智慧的結晶。聽村裡的一些老人常說,在沒有天氣預報的時代,就是依靠這些來預測天氣的,準確性還是蠻高的。農夫認為,雖然今天的氣候已經發生了變化,並且農民也不再完全靠天吃飯了,但是古人傳下來的這些農諺,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的。今天是農曆四月初一,明天就是立夏節氣了,你家鄉的天氣如何呢?


農夫也瘋狂


大家好,我是三農領域創作者牧豆人,很高興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下面我來說說這句俗語的意思。

“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這句俗語的意思是在三月份的時候,農民就擔心三月初七,十七以及二十七這三天不下雨,而四月份的時候,農民就擔心在四月初一這一天下雨,那麼整個四月份都將處於雨季。


我覺得這句俗語還是有道理的,我們想想以前的種植技術,那個時候真的是靠天吃飯,沒有現在那麼多溫室大棚,變季蔬菜。那個時候,農民種植順不順利都要看老天爺的臉。在三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這三天下雨,那麼整個三月份有可能出現乾旱。而大家都知道,三月份,是萬物復甦的季節,很多糧食作物都是在三月份種植,如果沒有足夠的雨水,那麼作物生長會比較困難,對作物的收穫造成影響。而在四月份的時候,如果初一下雨,那麼有可能四月份是處於雨季的。而在四月份的時候,已經有一些作物是要進行開花授粉。如果處於雨季,不僅會影響作物授粉受精,而且還會使作物不能通過光合作用積累足夠的養分,不能給開花結果期提供足量的養分來使作物正常發育生長。而作物收穫的好壞是直接影響到農民的生計問題,所以農民對此格外重視。所以這句俗語還是挺有道理的。


你們覺得有沒有道理呢?快來下面評論一下吧,謝謝大家。我是三農領域創作者牧豆人,很高興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



牧豆人


農村俗語中有許多是關於農業生產的,而農業生產最講究適應農時,我國傳統農曆才是農民的日子,所以這些農村俗語中的關於月和日,說的也大都是農曆。

“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這句俗語也是一句農時農諺,意思是農曆三月天,正好是穀雨前後,“穀雨前後,安瓜點豆”,對於十年九旱的北方地區雨水在這一帶非常關鍵。人們會十分關心初七,十七,和廿七這三天是否下雨,如果初七不下雨,那到十七這一段也就不會下雨,而到了17這一天還是不下雨,那麼27這一段時間內都不會下雨了,到了27這一天還是沒有雨下的話,那麼整個農曆三月都不會有雨了!

而農曆四月已經到了陽曆的六月份,也就是夏收時刻,是不少地方麥收的季節。初一如果下雨的話,那就不是好事兒,因為四月初一下雨的話,這之後的一個月內都會雨水淋淋,麥子到了成熟的時候,也沒法往回收了!農民只有眼睜睜的看著到口的白麵拖在地裡了!

農民群眾為什麼會用“三月初七,十七,廿七”這三天的雨水情況來預測判斷後面十天內的雨水情況呢?還有農民群眾為什麼會用四月初一的天氣情況來預測四月一個整月的雨水情況?這些預測準確嗎?

這就是我國農民群眾的智慧!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農民群眾發現了各個不同日子天氣情況 之間也是存在一定的律動關係的。就像我們的音樂節拍一樣。

農村還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農諺就是“八月15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說的就是如果前一年的八月十五中秋節這一天如果是陰天,那麼第二年的正月15元宵節這一天就會下雪。

實踐證明,這樣的預測是非常準確的!不敢說百分之百,卻也在有90%以上!這是有多年來的天氣記錄作證的。這樣的律動關係不但在實踐中指導農民根據天氣情況來進行農業生產,而且還催生了現代的氣象學,是現代氣象科學的基礎。

三月初七,17,27這幾天的天氣情況,與之後十天之內的雨水情況密切相關,而四月初一這一天與之後一個月內的雨水情況也是密切相關,這是人們千百年來對雨水規律的總結。是從實踐中得出來的規律,是非常有道理的。

不過,隨著科學的發展,人為的因素在自然界越來越多了起來,不同日子之間天氣的律動關係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從前的農村農諺俗語的準確性也可能要大打折扣了。農民群眾在農業生產的時候,需要更多的留意天氣預報,用現代天氣知識和技術手段來指導農業生產,就顯得更為科學了!


村姑說村事


明天就是農曆的四月初一了,一轉眼2019年已經過去了四分之一,朋友們你們感到恐慌了嗎?2019年定的計劃你們完成了多少了呢?言歸正傳,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關於農曆三月四月的俗語,三月四月是農作物生長的最重要的一個階段,所以在農村關於三月四月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

三月怕三七

三月中的三七分別為初七、十七和二十七,這句俗語的意思是害怕三月這三七不下雨。每年的農曆三月是小麥返青、果樹開花、種瓜種豆的重要時期,萬物的生長都離不開水分,小麥的返青、果樹的開花結果以及人們播種種子也都離不開水,更準確的說此時是小麥、果樹和要播種的種子最需要水分的時候。如果在三月一直不下雨,那麼不僅會影響到小麥返青,也會影響到果樹的正常開花結果,農民要想種瓜種豆也必須需要水,如果長時間不下雨便會延誤最佳的播種時間。所以三月下不下雨對農作物的生長有著很大的影響。雖然在三月需要雨水萬物才能生長,但是下雨並不能太頻繁,也不能下的太大,如果雨一直下個不停,小麥就會容易出現病蟲害,果樹因為一直陰天下雨就會影響到授粉坐果,種子在播種後一直被雨水浸泡的話也會影響到發芽,所以三月下雨不用太頻繁,一個月下三次雨是最好的。

四月怕初一

首先更正一下,俗語四月怕初一併不是單單指的四月初一這一天,而是指的在四月初一左右時出現的節氣-立夏。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立夏節氣的到來不僅代表著夏天的開始,也是萬物開始快速生長的開始。在進入四月以後天氣會越來越暖和,農作物生長也會特別的快,在我們這裡每年的四月正是小麥揚花授粉期,小麥揚花授粉期特別的短暫,只有3天左右的時間,在小麥揚花授粉時天氣晴朗才會適合小麥的授粉率,如果在小麥揚花授粉時一直陰雨不斷,那麼就會影響到小麥的授粉,小麥授粉不好,麥粒會特別的不飽滿,便會想到小麥的產量,所以四月怕初一更準確的來說是害怕在小麥揚花授粉時出現陰雨天氣。

雖然現在農村灌溉農作物越來越方便,農業機械也越來越發達,人們不用像以前一樣靠天吃飯,但是農村中關於農作物種植的俗語仍然對我們的生活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如果在小麥揚花期一直下雨的話,即便是有著先進的農業機械也不能保證小麥的產量不下降。


悠悠鄉村路


不知不覺人間最美四月天就要來到,農曆的四月也是一年之中最為舒適的季節,冷暖適宜,大地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而農作物也是到了最為關鍵的生長時期,農村有很多關於三月四月的諺語,大都是跟農業生產、以及天氣有關係,這樣很容易理解,天氣關乎著農業生產的收成,能夠有一個好年景,好收成,一個好的天氣是必不可少的,那麼俗語之中所說: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說的又是什麼意思呢?

三月怕三七,和四月怕初一,其實是兩個正好相反的“怕”為什麼這麼說呢?這也是天氣對於莊稼的不同時期應該有的氣象,三月是怕沒有雨,而四月初是怕下雨,為啥相隔不久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三月怕三七:說的是農曆三月之中的三月初七、三月十七、三月二十七,這三天的天氣狀況,是怕在這三個階段的天氣,如果沒有下雨,那麼整個三月就會幹旱無雨,三月關乎的節氣是穀雨,穀雨前後,種瓜點豆,穀雨前後的降雨,對於播種是有很大的關係,只有一場透雨,才利於在這個階段種植一些蔬菜、瓜果、作物,除了種植之外,大田裡面也是迫切需要降雨,來緩解春季的乾旱,三月穀雨節氣前後無雨被叫做:穀雨不下雨,農人要受苦”、“穀雨若無雨,糧倉裡無谷”都是關乎著以後的天氣走向,和莊稼的收成。

按照民間的說法,在農曆三月逢七的日子,最怕不下雨,三個逢七的日子都無雨,那麼這個三月基本上是很難再有一場充沛的降雨,而如果逢七下雨,那麼必定是一場透雨,三月的雨水也比較充沛,對於農作物生長是極為有利的,這裡擔心的“怕”,是三月穀雨前後無雨。

四月怕初一:農曆的四月初,也是立夏的節氣到來之際,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七個,因為立夏經常出現在四月,也被叫做四月節,是氣溫正式回升,暑氣來臨之際,立夏過後暴雨也會隨之的增多起來,農村有句老話,叫做立夏旱十天,農民吃飽飯,為啥這樣比喻立夏之後的天氣呢,這句老話還真的很有道理,為什麼盼望著“旱”,而不是期盼下雨?

立夏前後的時間裡,是小麥主產區麥子的揚花季節,在短短的時間裡,小麥就要揚花授粉完成,這期間是晴空萬里,豔陽高照的天氣最為的適宜,如果在立夏期間一直是連續的下雨,或者是陰雨天氣,那麼在這種環境之下,對於小麥的揚花,是有很負面的作用,小麥揚花不順利,自然也就無法有很好的收成,糧食沒有豐收也就會出現吃不飽飯的現象,所以按照農諺來說,這裡說的怕四月初一,怕的是四月初在立夏來臨之際,天上一直的下雨,這對於農作物生長是極為不利的。

農村的很多種植、氣息、節氣諺語,都是很多年的經驗累積,由於是節氣對於農作物的生長,確實是有很關鍵的作用,對於這句農村老話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