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是一個志大才疏的人嗎?

微笑48267341


崇禎皇帝是一個志大才疏的人,他在位十七年雖然一直嘔心瀝血想要把大明王朝從深淵中拉上來,但是因為他的一系列作為加速了大明的覆滅。

崇禎十七歲登基,沒有多久就剷除了魏忠賢一黨,使朝政為之一清。崇禎勤政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他一改從萬曆皇帝以來皇帝不上朝,留戀後宮,寵信宦官的陋習。

對於崇禎的勤政,史書這樣記載道:宵衣旰食,夕惕朝幹。崇禎想要重現大明的輝煌,可是他太有作為,自身能力有限又過多的插手內閣的運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頻繁的更換朝廷重臣,推卸責任且治人之罪,使得人人自危不敢進入內閣,使得大臣不敢進言,一些錯誤的決策得不到更正。

《明史》記載他在位十七年間,共更換內閣大學士多達50人(其中兩人處死,兩人充軍),對於內閣首輔也是每隔兩三年就要更換一次,如此頻繁的更換使得內閣換屆猶如兒戲,要知人去言空,許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實施不了。

崇禎疑心病太重,許多重臣被殺或被訓斥,楊鎬,王洽,熊文燦,鄭崇儉,陳新甲等等。最有名的是袁崇煥的死,可謂是自毀長城,本來朝中可堪一用的武將就少,何況是遼東戰事的不二人選,袁崇煥雖有一些過錯,但是在國家風雨飄搖的時刻還被處以極刑(史載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頃間肉已沽清,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袁崇煥的死可謂是寒了遼東眾將士的心,洪承疇,祖大壽等將領降清不能說不受到影響。

政策搖擺不定,遼東問題上,對於是和是戰下不了決定。皇太極也厭倦了連年的征戰“彼(明朝)既請和,朕意成和事 共享太平之福。”崇禎十五年,崇禎密令兵部尚書陳新甲與清議和,皇太極開出的條件並不苛刻,崇禎完全可以接受,這樣就騰出手來平定關內的農民軍,可是消息敗露,朝中一些大臣紛紛上書抨擊議和,崇禎在這種情況下動搖了,把責任一推,下旨斬了陳新甲,新甲私款辱國,當失陷城寨律,斬

對於農民軍是剿是撫搖擺不定,沒有乘勝追擊殲滅餘孽,使其死灰復燃,終成大患。對於遼東戰事,因為一直存在多年,所以崇禎很是防備,但是對於西北農民軍他認為是一群流寇,沒有特別重視。

崇禎七年,明軍在孫傳庭,洪承疇的帶領下大敗農民軍,闖王高迎祥被俘,農民軍消滅殆盡。另外明將盧象升,左良玉等都曾大敗過農民軍,可是沒有抓住時機徹底消滅。

軍事上兩線作戰是兵家大忌,崇禎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一直錯失了許多良機。

官員貪汙腐敗嚴重,沒有很好的發揮東廠和錦衣衛的作用。本來東廠與錦衣衛都有監察百官的職責,崇禎沒有利用好這一點,致使腐敗嚴重,籌集糧餉是屢屢艱辛,沒錢沒糧官兵的戰鬥力是直線下降。

崇禎盲目自信,沒有意識到農民軍的強大,十七年,李自成的農民軍在中原大地攻城掠地,劍指京都,崇禎沒有聽從官員的建議南遷,“國君死社稷,古今之正,朕志已決,無復多言。”在城破之時,再想遷都已經晚了。

崇禎還有一大錯是沒有讓太子南遷,有大臣建議讓太子監國南京,崇禎斷然拒絕“朕經營天下十幾年,尚不能濟,哥兒們孩子家做的伸事。

晉亡之後有東晉,宋亡之後有南宋,都延續了許多年,而南明朝廷卻為了正統之爭而刀兵相向,浪費了許多機會,致使早早的滅亡。這不能不說是崇禎的錯。

《明史》裡這樣評價崇禎: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這個評價很中肯,雖說明朝滅亡有許多的因素,黨爭,天災,內亂,外敵。但是他要負很大一部分責任。


二牛歷史觀


南明大臣把崇禎帝抬舉到千古聖主的地步,如禮部郎餘煜在議改思宗廟號時說:“先帝(崇禎)英明神武,人所共欽,而內無聲色狗馬之好,外無神仙土木之營,臨難慷慨,合國君死社稷之義。千古未有之聖主,宜尊以千古未有之徽稱。”

清初張岱:“古來亡國之君,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窮兵黷武亡者,嗟我先帝,焦慮心求治,旰食宵衣,恭儉辛勤,萬幾無曠,即古之中興令主,無以過之”。“先帝焦於求治,刻於理財;渴於用人,驟於行法”。

清人蕭徵模詠崇禎皇帝的詩歌寫道:心匪不仁計則窮,減夫派餉事重重。可憐三百年夭下,斷送憂勤惕勵中。[8]

順治帝:諭工部曰:“‘朕念明崇禎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若不急為闡揚,恐千載之下,意與失德亡國者同類並觀。朕用(因)是特製碑文一道,以昭憫惻。爾部即遵諭勒碑,立崇禎帝陵前,以垂不朽。又於所諡懷宗端皇帝加諡數字,以揚盛美。’又嘗登上陵,失聲而泣,呼曰:‘大哥大哥,我與若皆有君無臣。’上為後代所惓懷如此,況其臣民乎!”

康熙帝:總由生於深宮、長於阿保之手、不知人情物理故也。

鎖綠山人《明亡述略》:莊烈帝勇於求治,自異此前亡國之君。然承神宗、熹宗之失德,又好自用,無知人之識。君子修身齊家,宜防好惡之癖,而況平天下乎?雖當時無流賊之蹂躪海內,而明之亡也決矣。

全祖望《明莊烈帝論》:“莊烈(朱由檢)之明察濟以憂勤,其不可以謂之亡國之君固也,而性愎而自用,怙前一往,則亦有不能辭亡國之咎者。”

乾隆帝認為,明之所以亡國,是因為萬曆、天啟皇帝不理朝政,以致法度廢弛。崇禎繼位時,“國事已不可為”,他雖然辛苦經營17年,仍不能“補救傾危”,最後以身殉國。

孟森:“熹宗,亡國之君也,而不遽亡,祖澤猶未盡也。思宗而在萬曆之前,非亡國之君也,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矣。”[7]“思宗而在萬曆以前,非亡國之君;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矣!”。思宗雖有心為治,卻無治國良方,以致釀成亡國悲劇,未必無過。“苛察自用,無知人之明”、“不知恤民”。思宗用人不彰、疑心過重、馭下太嚴,史稱“崇禎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換五十位內閣大學士、首輔),卻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

郭沫若寫《甲申三百年祭》,認為崇禎皇帝“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為政“刻薄寡恩”,“急劇失措”;“對於軍國大事的處理,樞要人物的升降,時常是朝四暮三,輕信妄斷”;看上去儘管像是想要有所作為的“明君”,會做些表面的仁義功夫,實際上卻是“十分‘汲汲’的‘要譽’專家”,對種種積弊並不真心設法去解決。

姚雪垠:明朝當時的情況,處處限制著崇禎皇帝的行動,正有種種使他不能施展自己“中興”抱負的約束。

樊樹志:崇禎皇帝朱由檢在位十七年,以身殉國時年僅三十五歲。他受命於危難之際,力挽狂瀾,清查魏忠賢閹黨逆案,撥亂反正,營造新政,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從萬曆到天啟,幾十年積累下來的弊政,壓垮了明朝的統治架構,內憂與外患同時襲來。

張德信:特殊的宮廷生活環境、坎坷多事的命運,造就朱由檢的畸形性格。在皇權遞爭之中,在朝野黨爭之際.在抵禦後金、對付農民起義之時,表現出聰穎自信而又猜忌多疑、形似謙恭而又剛愎自恃、勤心圖治而又急躁專斷等複雜情性.最終導致悲劇結局







歷史回放機999


非常榮幸能夠為您解答問題,希望能幫助到您

崇禎是個很有能力的君主,他任用了許多優秀的將領,比如袁崇煥等,在抵禦清軍,平定內亂的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最終他難逃亡國的命運,並非他沒能力,而是由於前幾代君主的肆意妄為,已經導致了這個大帝國的內憂外患,積重難返。崇禎亡國,實屬無奈。

在位期間, 勤於政務, 事必躬親 ,節儉樸素, 是個年輕有作為的皇帝 ,崇禎即位,正直國家內憂外患之際,內有黃土高原上百萬農民造反大軍,外有滿洲鐵騎,虎視眈眈,山河冷落,烽煙四起。

他決事果斷,雷厲風行,如處理閹黨一案, 也有心細多疑,優柔寡斷之一面,如關於是先攘外抑或先安內,一直拿不定,遂誤國家 ;既有刻薄寡恩 翻臉無情之一面,也有多情柔腸之一面,對周後互敬互愛;他自制極嚴,不耽犬馬,不好女色,生活簡樸;他也經常徵求左右的意見,但剛愎自用,不能做到虛懷納諫;他知人善任,如袁崇煥,楊嗣昌,洪承疇,具一代文武全才,任用他們時,言聽計從,優遇有加,一旦翻臉,嚴酷無情,果於殺戮,導致用人不專,出現崇禎朝五十相局面;他憫恤黎民疾苦,常下詔罪己,但搜刮民膏,加派無度,趣百姓於水火;他勵精圖治,經常平臺招對,諮問政之得失,與臣下論討興亡之道,為政察察,事必躬親,欲為中興之主主,但求治心切,責臣太驟,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斷絕常謂所任非人,終成孤家寡人,於煤山殉國。

所以說崇禎志大,才不疏。





覓史記


崇禎皇帝志大才亦不疏,只是人都是有弱點的。猶豫,自負,莽撞等一些缺點被人利用,造成了悲劇


攬你入懷en


崇禎能當上皇帝,也是實屬慶幸!因為皇帝哥哥到死才發現自己沒有兒子,這才想起弟弟崇禎,這才撿了一皇帝,但是個人能力還是有的,但是明朝後期已經病入膏荒,接手就是爛攤子,僅憑皇帝一人才華實屬難有作為,正所謂心有餘力不足!個人不認為他才疏,從歪脖樹上結束了他的命,說明是一個有志的皇帝!


兵哥談古論今


是的,今天我不談崇禎剛愎自用,刻薄寡恩,也不談他有多勤勉。我就先從崇禎自殺前留下的61個字的的遺言來加以分析。

他最後總結了他的一干缺點,唯獨沒有承認他的主要錯誤──缺乏管理能力。當時內閣官員能力也確實不行,跟木匠皇帝比較,木匠皇帝可以幾十年不上朝,因為內閣因為有幾個政治鬥爭經驗和治國理念實操性比較強的大牛人物的存在,國家照樣可以正常運轉。可話又說回來,內閣官員不行你可以調整嘛,剷除閹黨以後用東林黨就是他的大失誤。當時那種情況雖然孫承宗年齡大了,但我感覺崇禎如果能起用他還是可以很好的過渡一下的嘛!不能知人善任,你能說有能力麼,治國光憑你一個人勤勉,無用的。所以說大明亡固然有天災人禍等等,主要還在於崇禎不是一個好的管理者。

你們說對麼?


阿杜談古論今


崇禎帝應該算是一個志大才疏的皇帝。

儘管崇禎為求中興,勵精圖治,但其性格暴躁,在處理政務上操之過急,急於求成,常採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再加上他為人剛愎自用,很要面子,且性情多疑,常遷怒於文武百官,責備他們不能盡職盡責,從而使得國事日非,其在繼位之初時所取得的政績也漸漸地被喪失掉了。

崇禎帝繼位時,接手的是一個由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等人留下的爛攤子。明朝當時內憂外患,對內,政治腐敗,閹黨專政,天災不斷,民不聊生,農民起義的爆發只是早晚的事情。對外,後金興起,不斷伐明。

即位後,崇禎皇帝首先清除了閹奸魏忠賢。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十一月,魏忠賢於流放途中上吊自殺,全國民心為之大快。

不久,崇禎以“叛變投敵”“謀反朝廷”之罪處死了袁崇煥,並且還概嘆:邊臣不足任矣。這樣,其褊狹與多疑的性格,終於使他自毀長城。

慢慢地,崇禎形成了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認為朝臣和邊臣都不可靠,不敢對之加以重用。同時,朝臣一旦有所過失,或是忤逆了自己的意思,都會對之嚴懲不貸。而宦官則又再次受崇禎重用,嚴重時甚至有取代朝臣的勢頭。

面對國事日非、境況愈加不妙的局面,崇禎越發想將國家治理好,可是朝臣卻都不能使他滿意。於是,他便動不動就遷怒朝臣,“以重典繩下”,動輒對之加以殺戮。這些被殺的人,大多數都是含冤而死,只有少數是罪有應得。他們中有的是因為崇禎帝刻薄的性格,意氣用事、量刑失當所致。總之,臣下有錯,他便儘管殺掉了事。


峰迴路轉說歷史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是筆者對於崇禎皇帝的評價。在明代皇帝中,論真才實幹,崇禎皇帝是非常優秀的君主。他既有剷除魏忠賢的魄力,也有勤於政務的能力。但是他缺少的就是像他的先祖明武宗那樣的運氣。國家之中已經不再有王守仁那樣的聖人來扶危濟困,更多的不是衣冠楚楚的偽君子就是狼子野心的真小人。在這樣的局面下,外面又有李自成的流寇作亂,滿清鐵蹄的虎視眈眈。日益空虛的國庫和腦滿腸肥的蛀蟲使得國家的元氣已經耗盡。

崇禎皇帝繼位時正直大好年華,可以說既有遠大的志向又有過人的才能。如果是在太平年代,應該是一位不輸給成化皇帝的有為君主。但是,當時的制度已經完全被百官裹挾,崇禎皇帝實際上是在和文官一起共治天下,所以當他想和滿清媾和群臣反對時,也只好放棄了自己的想法。可以說是晚明朽爛的文官政治綁架了崇禎皇帝,害了整個國家。

從為人上來講,崇禎皇帝是典型的優柔寡斷。他在一些大方略上缺乏雷霆手段和恩威觀念。任由文官做大卻忽略了武將對於當時國家的支撐力度,經常是重用武將卻有提防武將。而且,他無法處理當時複雜的三方關係,在內外先後順序上屢屢喪失先機,致使大明王朝不亡於滿清,卻亡於流寇,讓人嘆息。


經典守望者


朱由檢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皇帝,他的的所作所為,是一想讓明朝重新振興,自己也擺出了一副中興之主的架勢,但是最終卻只能到煤山去上吊,來陪伴他上吊的只有一個叫做王承恩的太監,也就是說他被整個大明的文官集團給拋棄了。

歷史上和他有點相似的皇帝也有不少,比如說新朝的王莽。王莽是一個想有所作為的人。他之所以能夠上位,就是因為他的道德非常的高,因為一系列作秀行為終於讓自己爬上了皇帝的寶座,他的一切有德的行為,只是為了自己當皇帝做鋪墊。而往往當了皇帝之後,他的所作所為卻背離了當時的社會正常的現實需要。

最終被劉秀和農民起義軍聯合給推翻了。朱由檢也是一樣,雖然他非常的勤奮,但是最終卻在歷史的答卷上得了一個0分,起到的作用簡直就是可以忽略不計的,甚至是反方向的,他一生所做的最大的成績就是扳倒了魏忠賢。最終在煤山上吊了,也讓人們記住了這個非常忠烈的皇帝。

相比而言,明朝的天啟皇帝就非常的聰明的,他在臨死之前就對崇禎說魏忠賢是可以重用的人才。然而崇禎繼位之後對魏忠賢是非常的警惕的,他手持佩劍,將一個餅藏在自己的袖子裡,不敢吃宮中的食物,防止了一些人暗害他。

而崇禎皇帝能夠扳倒魏忠賢,說明他還是有手段的。說崇禎皇帝是一個勤政狂魔,一點都不為過,他在位17年,不喜好聲色犬馬,鍾情於政務,殫精竭慮。

他並不是一個有治國能力的人,他越努力就越背離了正確的方向。明朝還是有很多的人才的,但是崇禎皇帝缺乏任人唯賢的本事,反而重用的一些昏庸無能的人,將一些可堪重用的大將。消滅的乾乾淨淨。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崇禎皇帝是一個好面子的人,他推卸責任是一把好手。還有一系列文臣武將,就因為他的後面的推卸責任,最終走向了死亡。甚至在崇禎上吊的時候還在推卸責任。他是他認為他的臣子讓他這個皇帝遭了殃。還希望不要傷害任何一個百姓。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將責任推卸給了他手底下的大臣,最終保留了自己一個好明顯。他的皇帝顯然是沒有人敢於和他共患難的。他的失敗也不可避免。


歷史寫作者


首先肯定的說,崇禎皇帝是明朝皇帝中少有的,勤政的人,很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國家富強起來,他除掉了魏忠賢,說明崇禎皇帝還是很有能力的。

非常可惜的是,他接手的大明王朝,大廈將傾,他是獨木難支。外有後金的崛起,不停襲擾明朝的邊境,又有天災不斷,赤地千里。

李自成,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軍形成燎原之勢,勢不可擋。明軍一敗塗地,潰不成軍。

崇禎皇帝的確在性格上存在很大的缺陷,疑心過重,殺了很多有才能又忠心於他的人,像袁崇煥。

最後,吊死煤山,自感在地下,無顏面對列祖列宗,以發遮面,可悲,可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