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日誌|武漢攝影師鏡頭下的“封城”時光

文字/杜娟

圖片、視頻/均為受訪者夏雷拍攝供稿


2020年1月23日,註定是一個載入史冊的日子。為了防止人口流動造成的病毒蔓延,這個1400萬人口的中部城市開始封城,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一個千萬級人口的大城市採取如此嚴厲的防疫措施。

武漢發佈"封城"通知當晚,這個冬日的街道顯得格外冷清,只有120急救車不時疾馳而過,車頂上急促的閃爍燈有點刺眼,之後,又復歸黑夜裡的寧靜。

機場、高速等外出通道關閉後不久,市內的過江隧道也封閉了。

很難想象,每天上下班必經的長江隧道,就這樣硬生生地把漢口和武昌分割開來。"家住武漢漢口的夏雷說道。他是武漢市各大門戶網站的特邀攝影師,在他的鏡頭下,武漢充滿了生機勃勃的煙火氣和蒸蒸日上的繁華。

在他的鏡頭下,"生病前"的武漢哪怕是黑白照片,都美得像電影海報。

戰“疫”日誌|武漢攝影師鏡頭下的“封城”時光

戰“疫”日誌|武漢攝影師鏡頭下的“封城”時光

戰“疫”日誌|武漢攝影師鏡頭下的“封城”時光

戰“疫”日誌|武漢攝影師鏡頭下的“封城”時光

疫情發生後,這個熱心快腸的武漢伢開車去給家裡有困難的同事勻點"物資"。這次難得的外出,讓他習慣性地拍下了一些照片和視頻,記錄下了這段特殊時期的所見所聞。

戰“疫”日誌|武漢攝影師鏡頭下的“封城”時光

戰“疫”日誌|武漢攝影師鏡頭下的“封城”時光

戰“疫”日誌|武漢攝影師鏡頭下的“封城”時光

戰“疫”日誌|武漢攝影師鏡頭下的“封城”時光

一百多年來,中山大道都是熙熙攘攘,它承載的是老漢口的歷史,也寄託著大武漢復興的夢想。

"這誰能想到,大年初一的江漢路會是這個樣子啊!"夏雷邊說邊嘆氣。

江漢路上行人寥寥,每個人都戴著口罩,腳步匆匆,表情裡多了一絲凝重。

霓虹燈牌還保留著曾經的熱鬧。即便如此,這條老街依舊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戰“疫”日誌|武漢攝影師鏡頭下的“封城”時光

戰“疫”日誌|武漢攝影師鏡頭下的“封城”時光

戰“疫”日誌|武漢攝影師鏡頭下的“封城”時光

戰“疫”日誌|武漢攝影師鏡頭下的“封城”時光

戰“疫”日誌|武漢攝影師鏡頭下的“封城”時光

戰“疫”日誌|武漢攝影師鏡頭下的“封城”時光

自那天之後,夏雷就沒有出過小區了。酷愛自駕遊的他,本來是計劃春節和家人一起去四川旅行的,但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他的這一計劃,他不得不停下腳步。"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過個宅年,能不出門就不出門吧!"

夏雷和許許多多武漢的普通市民一樣,是這樣度過春節的:

在家裡做得最多的事情是"刷新聞"關注疫情實時新聞。

得知有因被感染而生病的親人朋友,夏雷不斷鼓勵他們戰勝病魔。

得知在醫院上班的朋友醫療物資短缺,夏雷拿出了去年"陰差陽錯"買的100多個N95醫療口罩立馬送了過去。

刷到全國馳援武漢的新聞時,夏雷向各種渠道捐款,貢獻一點綿薄之力。

隨著火神山、雷神山、方艙醫院的建設,生活物質供應的穩定,武漢市民的內心已經逐漸安定下來,信心越來越足。如今,防範病毒的措施、程序在不斷完善,社區配套設施也已經跟上來了,蔬菜、水果、肉類供應不斷,在家裡做做家常便飯,生活質量也沒有特別大的影響。2月13號,又接到了延遲上班的通知,這樣的生活要持續到2月20日,但是沒關係,我們都挺得住。

我們現在身處這樣的歷史旋渦之中,可能是2020年想提醒當下的人們:好好珍惜,好好愛吧。

夏雷說,疫情結束之後,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去見見春節沒有見到的朋友們,再去拍拍"病癒後"的武漢。

如果沒有這場瘟疫,我們不會知道自己對武漢的感情有多深。

我們曾經抱怨,從江漢路到光谷太遠,地鐵擠都擠不上去,二環上堵成了"停車場";

我們曾經抱怨,好吃的餐館為什麼總是要排長隊, 好玩的景點為什麼永遠都是人頭攢動;

我們曾經抱怨,武漢的天氣總是風雲突變,一日四季。

現在,卻突然想念那夏天裡突如其來的驟雨,讓這個城市的每個犄角旮旯,都酣暢淋漓。

—— —— —— —— —— —— —— —— —— —— —— —— —— —— —— —— —— —— ——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武漢戰“疫”數字博物館抗擊新冠肺炎作品資料正在徵集中——

【徵集要求】

*來稿應為未公開發表和出版的內容,題材不限,音視頻、文字、圖片等均可,務必客觀真實,反映疫情當下的民生現況及個人見聞;

*提供作品者都將獲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提供的“宅家悅讀大禮包”;

*作品一旦錄用,將提供完整規範的版權保護。

音視頻:[email protected] 文字:[email protected]圖片:[email protected]

或點擊下方鏈接直接投稿 http://2019ncov.xiushewang.com/

請務必留下真實姓名及詳細聯繫方式,可私信本君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