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不是快遞爆發機會,末端變革仍需時日

“戰疫”不是快遞爆發機會,末端變革仍需時日

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購物方式由線下向線上遷移,電子商務“逆水行舟”迎來大爆發,快遞業也趁東風迎來“第一春”。

步入2020年,電商與快遞早已是成熟的商業模式,隔離的意義不在於培育用戶線上下單的習慣,而是有望推動末端配送的變革。

然而疫情下的復工壓力與旺盛的快遞需求量夾擊,快遞業正處於水深火熱的兩難境地。

快遞量大漲,但並不賺錢

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1月24日至29日,全國郵政業攬收包裹8125萬件,同比增長76.6%,投遞包裹7817萬件,同比增長110.34%。

疫情一線地區的快遞需求量則更大。在1月30日下午國家衛健委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司副司長侯延波表示,1月23日至29日,武漢市攬收包裹83.7萬件,投遞包裹102.7萬件。同時坦言,快遞小哥加班加點,工作壓力和強度較大,呼籲減少非必需快遞需求。

物流公司除了面臨爆發式增長的包裹量外,還需要抽調資源馳援武漢,保障醫療物資的運輸配送。截至2月8日,郵政企業、快遞企業承運、寄遞疫情防控物資累計10552噸、包裹4751萬件,發運車輛3331輛次,貨運航班120架次。

跨越速運副總裁胡永對億歐提到,“此次疫情讓人們意識到了物流業在國計民生中的重要意義。疫情發生以來,快遞企業積極調配運輸物資,為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然而受疫情影響,快遞企業的運營成本和服務成本也大幅增加。”

一方面,快遞行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員接觸量大,企業內部防控和一線人員上崗均需要採購大批量防護物資;另一方面,由於城市疫情管控問題,不少快遞員無法返崗,員工在隔離期間的用工成本以及部分無法正常開工的網點場地租金仍要正常支付。

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劉大成也表示,“不少快遞員無法返崗或是不敢返崗,勞動力市場需求遠大於供給,快遞企業在疫情期間的用工成本會有一定程度的漲幅。”據瞭解,菜鳥裹裹為了鼓勵快遞員儘快到崗,實行了補貼政策。從2月3日起,菜鳥裹裹快遞員每一筆寄件訂單,都將收到一筆菜鳥裹裹的直接補貼。

而服務成本的增加主要由於目前全國各地結合當地疫情防控情況出臺的不同標準的運輸配送限行要求,對物資運輸配送造成一定阻礙

,使服務期限拉長,服務難度增加,進而降低了服務效率。”

不同於非典給不少苦苦求生的民營快遞帶來了意外的契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爆發將對區域性中小物流企業產生致命性威脅。

中小物流企業的“活命戰”

過去六七年快遞行業得益於勞動力、市場、技術、資本四方面的強力支撐而處於持續增長狀態。但如今看來,不確定的疫情週期、不確定的經濟形勢以及不確定的政策變化在短期內都將對物流行業產生非常大的衝擊。

劉院長提到,疫情除了使勞動力紅利退潮,也削弱了物流行業的市場支撐。“物流本身屬於連接消費與生產的保障性行業,疫情期間消費與生產也被割斷了。”

“資本層面,中國經濟本就開始步入下行通道,加上春節與疫情的雙重製約,資本對快遞業的投入處於暫緩狀態;同時,疫情使不少互聯網技術平臺同樣面臨勞動力、市場及資本壓力,物流行業的技術支撐也較以往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劉院長指出,

“物流本身屬於服務業,由於消費者的思維行為慣性,疫情結束之後,物流業的恢復較製造業等行業來講將會相對遲緩。”

在億歐物流看來,此次疫情將會成為一個“分水嶺”,疫情的爆發將對區域性中小物流企業產生致命性威脅。疫情期間管理不善、資金流動性不強的企業很有可能會陷入經營困難,而經營管理良好且疫情期間表現優越的企業在疫情過後將會獲得更好的品牌聲望和更大的市場競爭力,佔有更大市場份額,頭部企業優勢在疫情過後將進一步顯現。

無接觸配送流行,成熟仍需時日

儘管快遞業如今面臨諸多難題,但新的變革和機遇也蘊藏在應對挑戰的過程中。很明顯的變化是,隨著疫情防控工作的進行,無接觸配送正在成為快遞業的“標配”。

“無接觸配送”是快件物流末端配送服務方式的一種表現形式,此前在快遞業就早有實踐,例如智能快遞櫃、快遞驛站、代收點等。但由於前期大量鋪設成本過高以及消費者認同程度不夠等問題,智能快遞櫃此前多次被爆出無法實現盈利,財務成本模型尚未跑通。

如今受此次全國性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影響,很大一部分消費者開始有意識地選擇無接觸配送服務,大部分快遞企業為了保障快遞員的安全,也都已推出並大力倡導無接觸配送方案。豐巢智能快遞櫃發佈通知,建議用戶在疫情期間使用自助寄取快遞模式,支持順豐快遞等各大快遞公司的服務。

此次疫情促使“無接觸配送”流行,但疫情結束後能否持續呢?

劉院長認為,此次疫情是末端變革的催化劑,但無接觸配送商業模式的徹底成熟需要一定時間。首先,無接觸配送模式需要經過市場的承壓,消費者及提供商需要足夠長的時間來形成固定的思維行為模式;其次,能夠支撐無接觸配送模式低成本、高效率、規模化運營的技術以及配套裝置的產生需要時間研發沉澱,尤其是人工智能、物聯網運用方面。

此外,疫情也加快了無人配送走向前臺的腳步。據京東物流X事業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因為突發的疫情,使得智能配送機器人提前運用和普及。2月6日,京東物流的智能配送機器人完成在武漢的首單配送,成功將醫療和生活物資從京東物流武漢仁和站運送至武漢第九醫院。

總之,疫情期間激增的快遞需求,並不能使快遞行業迎來大爆發。相反,激增的用戶需求對快遞企業尤其是中小快遞企業的供應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此次疫情是快遞業末端變革的“催化劑”。但長遠來看,疫情期間流行的無接觸配送模式形成成熟的產業鏈生態還需要時間的沉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