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地區“請家堂”中放置“攔門棍”的文化現象

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除夕夜都有放一根“攔門棍”的習慣,在山東魯中南山區最為典型,並且置放“攔門棍”是“請家堂”習俗中的必備環節,筆者將從與“請家堂”的各個環節的關聯試圖探究放置“攔門棍”習俗的文化意義和內涵。

山東萊蕪地區“請家堂”中放置“攔門棍”的文化現象

一、關於“請家堂”情況的大體概述

1、請家堂的含義

請家堂,是在魯中南山區(蒙陰、新泰、萊蕪、沂水、沂南等縣為主)廣大農村頗為風行的一種祭祀習俗。“家堂”是“家中高堂”的簡稱。請家堂,即請已謝世的祖宗們回家過年或過節的意思。時間一般是在春節和鬼節之一的夏曆七月十五日。儀式有請(或曰迎)有拜有送,各有一番熱鬧。

2、被請者的範圍

不過,既然稱為“家堂”,即如“家宴”一般,被請者範圍是有一定限制的。一般是請以主辦儀式者為基準向上推衍四代長輩(即五服)以內的各位祖宗。若祖宗隊伍不夠龐大(指人數少,有兩代或數代單傳現象)者,可上推至六代(七服)或九代(一卜服)祖宗。擠各位祖宗的名字事先按輩份高低依次寫在一張折成若干牌位狀的紅紙上,習慣上稱這張紅紙為“摺子”。其排列形式由右至左,長幼有序,對每代祖宗,稱謂也各有不同.以請五服者為例。

3、請家堂的具體流程

春節期間請家堂的活動往往最隆重儀式之一是請。一般是在除夕這一天下午,晚飯前即在家中堂屋正中牆上掛一領紅席,並於紅席上面掛起家堂軸子。家堂軸子下面擺一張八仙桌,桌兩邊分別放一些椅子—講究的要放太師椅,沒有條件的放條凳或小板凳亦可;這些座位係為“家堂”而設,“家堂”未被“送”走以前,任何人不得在此落座,否則便是大不尊,嚴重的甚至會由此反目成仇。女人們早在一邊將供品—含香(三爐)、燭、紙(三、五包)、水酒(一盅)、菜(四盤六碗共十個)、饃(十個白饃、一個花饃,花饃表面安有紅棗,因形就勢,呈塔狀)、糕(兩塊,勃米黍子米制成)等—備好.講究一些的還同時在天井裡搭天地枷子,並置三牲(豬頭、整雞、整魚)、香、燭、水酒於天地桌上,專為敬天地諸神。

請家堂時,只帶香、燭、紙、餞行酒、鞭炮,到村頭,在通向祖墳(俗謂林)的路口舉行儀式:先將放有摺子的傳盤(或簸箕)置於路中心,由主持儀式者在傳盤前焚香燒紙,將餞行酒緩緩澆於紙燃處,然後率眾男子(多為同輩和晚輩)跪倒,叩頭,並念“請列位祖宗回家過年”之類言語,然後端起傳盤迴家(一般不回頭).其它人則在端起傳盤的同時點燃鞭炮。侯家堂(即傳盤上的摺子)一進家門,就算“請即回來了。此時要在門外地上橫放一木棍,謂攔門棍。

進堂屋後,即將摺子從傳盤中取出,按右上左下的順序放在八仙桌上,然後擺起香燭供品,並於桌前焚紙三、五包(遇有自己直系祖新喪,可另外加紙一大包或數小包),奠酒,叩頭。這叫作拜家堂。拜過之後,即於八仙桌前擺上飯桌,上酒上菜,閤家吃團圓飯。吃過團圓飯,即開始串香。

串香實質上是拜家堂的繼續,是一種禮尚往來的形式;泛指村中各請家堂的人家互相串門拜訪。每到一家必要到家堂桌子前進香—主人家的香置於香爐(或合升或碗)正中,始終不斷;外人進的香則應插於四周,燃盡不續—然後燒紙、叩頭,以示對生者祖宗的尊敬。古時初一見節時仍要叩頭,進家拜年時則先到天地桌前叩頭,再到家堂前桌前叩頭,再到健在的長輩面前叩頭。所以富貴人家都在天地桌和家堂桌前鋪上氈或毯子,沒有條件的也鋪上席或草,準備有人來串香、拜年。這實際上是人們聯絡感情或擯棄前嫌重修舊好的一種方式,用俗話說:借死人擋活人的眼目而已。

串香之後,長輩們即回到自家陪家堂。因有青年人在場,且無外人,所以往往成為施行家教的理想場所。

二、關於放置“攔門棍”的功用意義以及文化意義的猜測

山東萊蕪地區“請家堂”中放置“攔門棍”的文化現象

1.對於祖宗的指引,限定作用(相當於警示路牌)。和家堂軸子和牌位有著相似的作用。

鮮豔的家堂軸子和明確的牌位都是為祖宗來時的路徑和位列座次提供了一種規定或者參考。將摺子從傳盤中取出,按右上左下的順序放在八仙桌上,然後擺起香燭供品,並於桌前焚紙三、五包(遇有自己直系祖新喪,可另外加紙一大包或數小包),奠酒,叩頭。

體現了規則意識。這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秩序觀念的延續。

和祭神不同,對祖先的認知有一種弱化的思想。祭神仙的時候都是自己唸唸有詞,認為神仙能夠諦聽到自己的心聲就一定能接收到自己點燃的紙錢,更有“心到神知”一說;而在祭祖活動中,事事周到的進行安排,防止野鬼進門來搶吃的,唯恐自己的祖先不知道坐在哪裡。既是對於“鬼神”社會的階級有一種仿照人類社會,成熟的幻想的體現,也是一種孝文化的體現,而這種孝文化正是因為陰陽相隔而顯得更有主動性,擺脫了原來以“順”為孝的思想,是一種單方面的尋求心理安慰的表現,也是一種“慎獨”型孝心的體現。

2.不讓外面的孤魂野鬼進來。而討債之人也不會輕易入內,拜訪之人也不會輕易入內,表示祭祖是一件有歸屬性,私密性及其強烈的事。體現了宗族意識和排外思想。也是一種擺脫了俗世權力中心的體現。

不讓外人進入表現了對於世俗權利圈子的破除。引用費孝通先生的話,“中國人的人我界線怎樣劃分的問題,是一種如水波盪漾開去的,根據中心勢力的變化而大小伸縮。”在世俗中體現為,越有權勢的人,就越有人來攀親戚。可是在祭祖這種大事上,一根“攔門棍”攔住的不僅僅是孤魂野鬼,也是趨炎附勢,拜高踩低的小人,把崇敬和肅重留在心裡。從世俗的氛圍中隔離出一片天地,大家返璞歸真過年。

而不讓外鬼入內,也表現了一種如同波紋樣式的人際關係網絡。過年之時,人人都備下盛宴款待祖先,而在五代之外的孤魂野鬼,是沒有人關注的。在山東青島地區,淄博地區,要把餃子湯潑灑在“擋門棍”外面,撒一些碎穀子,以讓孤魂野鬼果腹。盛宴和施捨性的餃子湯鮮明的對比,體現了家庭宗族的排外思想。

3.現實社會中體現了家族自尊思想。串香之後,長輩們即回到自家陪家堂。因有青年人在場,且無外人,所以往往成為施行家教的理想場所。家教講演的內容多以禮儀為主,例如如何做客、如何陪客、如何敬茶、敬菸、點菸、敬酒、如何參加婚喪大禮等等;也有相當一部分懷念已故祖宗中佼佼者的歷史、宣傳自己家族榮辱史的內容.因在年關,又在祖宗面前,氣氛莊嚴而親切,講述者和聽講者都深受感染,感情誠摯,發自肺腑,所以往往育著驚人的教育效果。這是中國家庭的一種自新自省機制,也是一種對於法律不完善的補充,有著嚴肅莊重的特色。

家族的自尊思想,也來源於中國鄉間各大家族的競爭,是一種血緣勝過地緣的人際關係的體現。

山東萊蕪地區“請家堂”中放置“攔門棍”的文化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