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家務和不幹家務的孩子,長大後差別這麼大

幹家務和不幹家務的孩子,長大後差別這麼大


前段時間微博上有個熱門話題#最討厭的家務#,你要提名哪個?

評論區裡答案五花八門,有人總結說:洗碗、晾衣服、套被套是當代年輕人無法跨越的三座大山。


幹家務和不幹家務的孩子,長大後差別這麼大


年輕人不愛做家務,還有幾萬小學生不會做家務。

家務活基本都是被爸媽包攬了。

爸媽給出的理由是:

“孩子每天都要上各種培訓班或者學習才藝,比較辛苦,所以家裡不希望孩子再做家務,只要成績好、才藝出眾就可以。”


“這些瑣碎的小事,等孩子長大後自然而然的就會了”。

有調查報告顯示,美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為1.2小時,韓國0.7小時,法國0.6小時,英國0.5小時,而我們中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只有12分鐘。


幹家務和不幹家務的孩子,長大後差別這麼大

學習時間長,勞動時間短,中國的很多孩子如同拐著一粗一細兩條腿在賽跑。

但,這能跑得遠嗎?


幹家務和不幹家務的孩子,長大後差別這麼大


從小沒幹過家務的孩子,連照顧自己都成為難題。

之前,就有17歲的“東方神童”魏永康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科院後,因為自理能力太差,不會與老師同學相處,不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而被學校勒令勸退,連學歷都沒能拿到。

和很多父母的想法一樣,魏永康的媽媽認為,只要孩子成績好,其他皆是草;只有專心讀書,將來才有出息。

除了學習,家裡任何事情都不讓魏永康插手,每天早晨,他的媽媽連牙膏都給他擠好。

從小學到大學,魏永康的生活都是媽媽一手包辦的。


幹家務和不幹家務的孩子,長大後差別這麼大


對於兒子的自理能力差,她說“他人這麼聰明,很快就能學會”。

結果當兒子被勸退,媽媽怒氣衝衝來到學校責備兒子,說:“這麼好的機會,你不爭氣,你不如去死好了!”

在孩子小的時候剝奪了他獨立自理的機會,將孩子養成了高分低能,然後再責怪孩子。

很多父母,都陷入了這樣的養育怪圈。


幹家務和不幹家務的孩子,長大後差別這麼大

發展心理學家Richard Rende認為:


“如今家長都想讓孩子把時間花在能給他們帶來成就的事情上,但諷刺的是,我們放棄了一個的確能引領孩子邁向成功的項目,那就是家務。”


幹家務和不幹家務的孩子,長大後差別這麼大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讓孩子做家務。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兒童最早是通過動作來發展思維的,越喜歡動手越有利於大腦的發育。”

而家務,正是被很多家長忽略的一項重要技能。

像最基本的整理房間、打掃衛生,到買菜做飯再到剪草種花,再難度高一點的修理傢俱電器等等,都特別強調實踐。

有人說,一個沉迷理論的數學家,去到菜市場都不如一個每天穿梭於街市的主婦來的精明。

生活是個技術活,讓孩子看三本烹飪書都比不上讓他動手炒個菜。


幹家務和不幹家務的孩子,長大後差別這麼大


只有動手做了,才會遇到問題,只有遇到問題,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做家務是最簡單的路。

經常會有很多有關家務的事件上熱搜,成熱議話題。

有人就很疑惑:“我小時候經常幫爸媽做家務,為什麼最普通的小事,在今天會變成新聞?”

一方面,是因為現在做家務的孩子越來越少了。

另一方面,家務繁瑣多樣,看似細小,其實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做人做事。


幹家務和不幹家務的孩子,長大後差別這麼大

父母白天要上班,晚上回到家還有忙不完的家務。

讓孩子參與家務活勞作,他能更懂父母為這個家的付出。

東陽一名15歲少年,8歲自學蛋炒飯,13歲開始就隨父親在夜市出攤。

這個男孩學會炒蛋炒飯並不是父母手把手教的,而是揹著父母自己偷偷練習的。

他說以後自己或許並不會從事這一行,現在只是想多學一點技術,以他的年紀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幫爸爸媽媽分擔一些壓力。


幹家務和不幹家務的孩子,長大後差別這麼大


做家務,讓孩子更懂得感恩,會體諒父母。

當孩子為家人付出辛勞時,家人的鼓勵和讚美,也會給孩子的內心帶來極大的滿足感。

杭州一名6年級男孩,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鑽進廚房做飯;週末節假日時間,研究菜譜;一有零花錢,就買食材,做新菜式!

為家人做晚餐這件事,他已經堅持了三年。

他說:“每次做的飯菜,被爸媽和朋友誇‘好吃',就會很有成就感。然後就越來越喜歡做飯。”


幹家務和不幹家務的孩子,長大後差別這麼大

因為做家務活不斷積累的成功體驗,能讓孩子充滿自信。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教授馬蒂·羅斯曼(Marty Rossmann)研究發現:


從小做家務的孩子,在長大成人後,能更加順利地完成學業,獲得美好的家庭以及人際關係。


還記得在綜藝《少年說》中,一個叫做付軒昂的男孩衝媽媽喊話:“我還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為什麼寫完作業後,還要做那麼多家務!”

媽媽回答他:“你長得很帥,但是你將來如果能泡得了書房,下得了廚房,能擔當,有責任,那麼你的未來一定很幸福,跟你在一起的人也一定會很幸福。”


幹家務和不幹家務的孩子,長大後差別這麼大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在參加《中國家庭幸福系統》論壇中表示:


父母從小要給孩子植入分享家務的概念。


哪怕是讓孩子幫著拿一雙拖鞋,倒一杯水,都能從小引導孩子成為一個會照顧父母的人。


一旦,孩子把照顧父母當做既定的事實,這才能夠幫助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點一點肩負起應有的責任。


做家務,讓孩子更懂責任與擔當,未來才會更幸福。


幹家務和不幹家務的孩子,長大後差別這麼大


家務,從來不只是家務。

加拿大學者一項研究表明:家庭幸福的秘訣是家人之間一起做家務。

一個家庭真正有形的物質基礎,正是依靠“家務活兒”這種看得見的方式和節奏運轉著,無形的情感氛圍和成員之間的親密度,就成為了它的依託。

一個人的家務活兒,不叫家務。家庭成員共同參與,才能稱為“家務”。

生活中最美好的場景就是:爸爸在廚房做飯炒菜,媽媽在洗衣晾被,孩子在整理房間,週末一家人一起做麵包和餅乾。


幹家務和不幹家務的孩子,長大後差別這麼大

《心理科學》一項研究表明:


父母平等分擔家務,有助於女兒克服傳統性別偏見,讓孩子認為做家務並不只是一項勞動,而是一個讓家變得美好的過程。


孩子們在充滿幸福感的家庭中成長,才有陽光般的未來。

這個寒假,孩子和你一起做家務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