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文者以明道”思想對寓言小品文的發展

寓言故事第一次出現是在先秦時代,在那個時代裡面,寓言故事被用來表達自己的學說思想。莊子就是寓言故事表達思想的代表人物,據統計《莊子》一書中運用了兩百多個寓言故事。《莊子》先秦時代寓言故事創作巔峰,也成為我國寓言故事的絕唱,千年無人超越。寓言故事發展也停留在表達個人思想的例證層面,作為思想學說哲學作品、史學作品的附屬品延續了千年。直到公元773年柳宗元出生,寓言故事也終於迎來“文體”生涯的重大轉折。從表述個人思想學說的載體,成為了“文者以明道”的獨立文體。


柳宗元“文者以明道”思想對寓言小品文的發展

莊生曉夢迷蝴蝶


柳宗元生不逢時,國家危機,自己懷著夢想救國,卻不幸遭遇失敗,被貶之中度過下半生。政治上的失利,沒有磨滅柳宗元夢想,柳宗元選擇用文字改變喚醒這個國家!柳宗元“文者以明道”創作理念,創作了大量寓言小品文。柳宗元的寓言小品文無情的揭露了當時社會病態現象進與政治弊端, 同時表達對世態人情的深刻洞察與判斷。在柳宗元的寓言小品文當中產生了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形象如:《黔之驢》中的驢、《永某氏之鼠》中的老鼠、《謫龍說》中的龍女。這些內容結構完整、思想表達明確寓言故事出現也標誌著我國寓言小品文成為獨立文體!


柳宗元“文者以明道”思想對寓言小品文的發展

柳宗元


生逢亂世救國無門

公元年755“安史之亂”爆發,經過長達八年戰亂,唐王朝終於平定了這次內亂。長達八年的戰亂讓昔日無比輝煌的大唐帝國元氣大傷。從此每況愈下朝廷內宦官擅權、南北司之爭愈演愈烈;朝廷外藩鎮割據、豪強兼併從未停止;邊境上吐蕃、回鶻也一直威脅著即將沒落的帝國。

柳宗元“文者以明道”思想對寓言小品文的發展

安史之亂

半生青雲

公元773年柳宗元出生唐朝國都長安,此時安史之亂已經過去十年,大唐非但沒能恢復往日的繁華,宦官專權、潘鎮割據反而愈演愈烈。建中四年,柳宗元為避戰亂來到父親的任所夏口。年僅12歲的柳宗元在這時也親歷了藩鎮割據的戰火。公元793年年僅21歲的柳宗元進士及第。不久,柳宗元的父親柳鎮去世,柳宗元在家守喪。796年,柳宗元被安排到秘書省任校書郎,從此開始了平步青雲的前半生。798年,26歲的柳宗元參加了博學宏詞科考試,中榜,授集賢殿書院正字(官階從九品上)。 三年後,公元801年,柳宗元被任命為藍田尉(正六品)。到803年十月,柳宗元被調回長安,任監察御史裡行。監察御史這個官職職位不高,權利不低,負責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但可以直接向皇帝彈劾違法亂紀和不稱職的官員。監察御史就是現在檢察院檢察長,資歷年輕的官員擔任監察御史之後加一個裡行作為限制,權利稍微受到節制,比監察御史小,俸祿稍低,工作內容相同。柳宗元擔任監察御史裡行之後,與官場上層人物交遊廣泛,對政治的黑暗腐敗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對社會疾苦和國家現狀:“

制度弛紊,疆理票壞,態人相吞,無復畔限,富者兼併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有了深刻認識。於是在公元805年柳宗元懷著“興堯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為務”(《寄許京兆孟容書》)的思想參加王叔文、王還為首的“永貞革新”。很快他便因出色的才幹升任禮部員外郎,成為改革集團中的骨幹和中堅。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這次改革運動僅僅持續了180天便宣告失敗,從此柳宗元走上了貶謫蠻荒的不歸路。


柳宗元“文者以明道”思想對寓言小品文的發展

永州八記


半生浮萍

公元805年9月,柳宗元被貶為邵州刺史,11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貶為永州司馬。這一去便是十年,“永貞革新”失敗,是柳宗元一生命運的轉折點。他從“超取顯美”的高官淪為“自度罪大”的流囚,但無論如何,柳宗元做夢也沒有想到他的政治前途到這裡就到頭了。憲宗即位不久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頒發了四次詔命,但是“左降官韋執誼、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凌準、程異等八人,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就這樣被放在永州。柳宗元不放棄回到朝廷的希望,於是柳宗元就寫信給自己在京城的認識的官員。希望他們能夠舉薦自己,以抒展抱負。在《上李中丞獻所著文啟》中,他說:“今者畏罪悔咎,伏匿惴慄,猶未能去之。時時舉首,長吟哀歌,舒洩幽鬱,因取筆以書,紉韋而編,略成數卷。伏念閣下以文章升大僚,統方隅,而宗元幸緣罪辜,得與編人齒於部內,不以此時露其所為,以希大君子顧視,則為陋劣面自棄也。

”由此可見柳宗元報國之心亦然不死,渴望自己再次回到朝廷,然而他的書信都是泥牛入海,也沒有迴音。《柳宗元集·柳先生歷官紀》說這一時期的柳宗元是“眾畏其才高,懲刈復進,故無用力者。”前途渺茫。即便如此,柳宗元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利安元元”的志向。此時遠在京城的好友韓愈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古文運動”。這是一場基於儒家大一統思想的古文運動,意圖通過文字喚醒文武百官,普天百姓,以此來挽救瀕臨崩潰的大唐帝國。柳宗元再次毫不猶豫地投身其中。在偏遠的永州司馬任上,他用自己的如椽之筆創作了大量的膾炙人口的詩文。這些詩文開創了我國文學史上的兩個領域。以《永州八記》為代表的的山水遊記散文、以《三戒》為代表的寓言小品文。


柳宗元“文者以明道”思想對寓言小品文的發展

韓愈


柳宗元的“文者以明道”思想和寓言小品文創作

韓愈和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道靚麗風景線,“文者以明道”寫作思想的倡導讓文學創作逐漸成為思想輿論的載體。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第一提出“文者以明道”的思想,他說: “始吾幼且少,為文章,以辭為工。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對於道的本質柳宗元解釋道:“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求其恆,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本之《易》以求其動: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從這裡不難看出,柳宗元的道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五經”基礎之上,也就是我們所的儒家思想。在寫作內容上柳宗元追求文章能夠觸及當下社會、對國家有所助力,也就是前面說的以文章喚醒社會,挽救瀕臨崩潰的大唐帝國。柳宗元在《楊評事文集後序》中寫道“文有二道: 辭令褒貶,本乎著述者也; 導揚諷喻,本乎比興者也

”。這裡很明確的表達了文章的要求:文字和內容選擇的最終目的要有所勸導、表揚、瘋傳、喻義,這樣的文章才有思想意義。這就是柳宗元文章創作思想:“文”是為“道”服務,“文”以“明道”為目標。

柳宗元“文者以明道”思想對寓言小品文的發展

柳宗元孤獨之作《江雪》

看完了柳宗元寫作思想,我們再來看柳宗元為什麼會選擇寓言小品文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前面說過古文運動開始之時,也就是柳宗元寓言小品文大量創作之時,柳宗元已經被貶永州司馬。此時柳宗元可謂是統治者重點照顧對象,在政治上是“

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的無限期貶謫,在精神上是“眾畏其才高,懲刈復進,故無用力者。”無人可以幫忙的孤立狀態。出於遠禍全身考慮只能無奈的選擇了寓言這種文體曲折、含蓄卻又酣暢淋漓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報復。經過柳宗元的努力,寓言小品文終於改變了先秦之後寓言創作沉寂的局面便掀起繼先秦寓言之後的第二個創作高潮。柳宗元的開拓讓寓言故事也正式成為獨立文體。


柳宗元“文者以明道”思想對寓言小品文的發展

柳宗元寓言捕蛇者說


柳宗元對寓言小品文的開拓

先秦寓言與柳宗元寓言差異

柳宗元對於寓言小品文的主要貢獻擊中表現在對寓言故事創作成為獨立文體和寓言小品文文學樣式多樣性的開拓上。先秦諸子的寓言故事多是用來闡述自己思想主張和個人政治觀念的例證。不具備時效性和針對性,也沒有出現代表某一類人、階級的個性化人物。先秦寓言故事並不單獨出現,多是某個哲學思想內,為證明自己學說的例證。柳宗元創作的寓言小品文具有非常鮮明的時代特徵,通過塑造多位經典藝術(神話、動物、蟲等)形象諷刺社會病態、揭露政治弊端。具備完整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思想寓意。寓言故事創作獨立成篇出現。


柳宗元“文者以明道”思想對寓言小品文的發展

藩鎮割據


寓言作為獨立文體創作

柳宗元寓言小品文的一個特點就是寓言故事獨立成篇。在先秦時代寓言作為附屬品引證出現在先秦作品中。直到千年之後,柳宗元開始創作寓言小品文才開始大量出現獨立成篇的寓言故事。柳宗元寓言故事不論題材、文學樣式大都獨立成篇(也有不獨立成篇,數量較少,不做深究)。作為一個完整的寓言故事大多情節完整,描寫優美,思想情感指向明確。篇幅也從之前的三五句增加到百字、數百字。一則寓言故事就是一篇獨立的文章,單獨地表現一種思想感情。這也就意味著柳宗元創作的寓言小品文已經完全從原先的哲學思想著作、歷史著作當中獨立出來。作為一種單獨的文體進行創作,作品賦予單獨的思想情感。


柳宗元“文者以明道”思想對寓言小品文的發展

宦官專權


文學樣式多樣性開拓

柳宗元寓言小品文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文學樣式多樣性。柳宗元開拓性的採用了多種散體文學樣式“傳記”《種樹郭真駝傳》、“戒”《三戒》、“記”《永州鐵爐步志》、“對”《設魚者對志伯》、“說”《鵲說》等;用騷體或賦體創作的寓言有《罵屍蟲文》、《有蝮蛇文》、《哀溺文》、《斬曲幾文》等。詩體寓言也有《行路難》二首、《放鶴鴿詞》、《籠鷹詞》等多首。此外柳宗元還嘗試創作過一些小說體寓言代表作有《河間傳》、《滴龍傳》等。柳宗元在多種文學樣式的嘗試都是開創性的嘗試,在寓言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柳宗元對先秦寓言文學的繼承與開拓,讓寓言文學有了跨越式發展,併成為一種獨立文體。使得每一篇寓言故事都有自己的人物、故事情節、寓意。同時柳宗元對於寓言文學樣式的開拓也是劃時代的發展,極大的豐富了寓言的表現形式。讓寓言故事更好的表達作者思想。

柳宗元“文者以明道”思想對寓言小品文的發展

逍遙遊


柳宗元“文者以明道”創作理念在寓言小品文應用以《三戒》為例

革新失敗被貶,柳宗元有太多的情感要抒發,可身為貶謫之臣,言語必定有所保留,或者說他只能曲筆表心意,要“顧左右而言他”,《三戒》也是在這樣的心境下寫的。這一點從柳宗元為《三戒》寫的序之中便能看出:: “

吾恆惡世之人,不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勢以幹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然卒迨於禍。有客談麋、驢、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從序不難看出,柳宗元是因為“不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依勢以幹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之人橫行,又借客人之口說麋、驢、鼠三種動物有這樣等的行為,於是寫了《三戒》,用臨江之麋、黔之驢和永某氏之鼠來諷刺和告誡這些人。


柳宗元“文者以明道”思想對寓言小品文的發展

黔之驢


《三戒》故事梗概

《臨江之麋》寫的是一隻被獵回的麋麑因得主人寵愛,家犬懼怕主人而不敢吃它反而與它嬉戲,最終被外犬所食卻至死不悟的故事。柳宗元用麋麑來喻指那些狐假虎威的人,告誡他們,一旦失去了主的庇護,最終定會遭殃。《黔之驢》寫了一個被“好事者”運到黔地的驢子,雖是龐然大物卻因“技窮”,最終被老虎吃掉的故事。人們也往往會認為這是隻外強中乾的驢子,一旦被識破“技窮”,總難逃被食的厄運。《永某氏之鼠》則是寫永某氏因生肖屬鼠便放縱老鼠,搞得家中鼠禍不斷而自己視而不見,房子易主後,老鼠依然放肆妄為,新主人最終滅眾鼠。柳宗元借鼠託人,以老鼠映射了那些仗勢凌人、“竊時以肆暴”的逞時作惡之人,說明這些人即便是僥倖一時,但日後定會遭殃。

柳宗元“文者以明道”思想對寓言小品文的發展

臨江之麋

文者以明道

麋、驢、鼠三種動物代指三種人,三種為惡者。指代對象與中唐時代社會背景相結合,不難看出,所指代的是依仗皇帝崇信的弄權的宦官。柳宗元所參加的“永貞革新”目的正是打破宦官專權和潘鎮割據,挽救行將沒落的大唐帝國。《三戒》當中三種動物結局歸根結底離不開主人、好事者、永某氏的原因。主人對麋鹿的溺愛,讓麋鹿有了“

良我友”,“忘己之麋也”錯覺;好事者船載以入,將驢運輸到了黔地,可是中原地區誠實耐勞的驢到了黔地卻無可用,只能被棄山下;永某氏因為迷信,“以為己生歲直子”,而鼠乃子神也,便對鼠大愛,縱其行兇。如果三種動物代表三種人,柳宗元對這三種人諷刺的同時,對三種人的管理者也有一定的警醒作用。整體來講就是勸解管理者不要崇信奸佞,不因溺愛而包庇惡勢力,對於人才要良才適用,也不要埋沒人才。《三戒》是柳宗元在同一時期創作的三篇寓言故事,這三則寓言故事從動物、管理者兩個不同角度看,表述了兩層思想。從動物角度看諷刺了與動物類似的三種人,從管理者則流露出對統治者的勸解和自己渴望被啟用的願望。這些也正是柳宗元追求的“道”


柳宗元“文者以明道”思想對寓言小品文的發展

永某氏之鼠


後記

柳宗元被貶永州之後創作的以《三戒》為代表的大量寓言小品文,是他“文者以明道”思想的一種直接實踐。他當時的處境和寓言本身所具有的特點,正好是他“文以明道”思想的完美體現。在這些小品文創作過程當中,寓言故事逐漸從哲學、歷史學著作當做脫離出來,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同時柳宗元對寓言故事文學樣式的開拓,極大的豐富了寓言故事的表現形式,讓感情表達方式多樣化。柳宗元對於寓言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的“文者以明道”寫作理念,也逐漸成為後世文學創作的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