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為什麼這麼記載?

馬行無力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是一種倖存者偏差。

同一個謬論還有,壞人只要做一件好事,就可以立地成佛,而好人成佛卻要千辛萬苦。

人們本能想好人有好報,惡人下地獄,這是紮根在人們骨子裡的信念,因此,一旦出現不一樣的,就會敏感地懷疑,一旦出現第二個,就會開始消極否定,萬一出現第三個例外,三人成虎,那人們就開始發明與之相反的理論。


大概和儒家所灌輸的“性善論”有關,儒家五常之道為仁義禮智信,中國人從小接受的理念都是溫良恭儉讓至上,懂禮貌,講善良,這是中華文化傳統美德,也是紮根於勞動人民骨子裡深深的信條,因此,國人的道德包袱也是全世界中最重的。


《壇經》雲: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勸人為善,改過自新,這當然並不是一件壞事。


壞就壞在期望值太高。中國人的神是完美無缺的,容不得一點瑕疵,不允許任何人詆譭,神是高高在上的,是沒有錯誤的。

與此對應的是聖人。

那麼我們就會發現,把聖人推向神壇的例子還少嗎?

那孔子來說,他也是一個頗有脾氣,有趣的老頭,和弟子之間的對話生動詼諧,還有一些開玩笑式的語錄。總的來說,他不是個完美的人,卻意外成為了聖人。明清時期,卻被美化為統治者的工具,擦得一塵不染,出現了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分支。

這難道是孔子想要的結果嗎?

話說回來,人們對於受過教育的讀書人、知識分子是尊敬的,飽含滿滿敬意,但是所有讀過書的都是善良的嗎?所有沒讀書的都粗魯不堪嗎?

這裡犯了非黑即白的邏輯學錯誤,把讀書人和屠狗輩對立起來,把好人與壞人割裂開來。

簡單粗暴的定義歸納,簡單粗暴的宣傳造勢,這無益於人們認清真理。

假如,每個人可以認真觀察,小心歸類,大膽求證,這位戴眼鏡的讀書人其為人品質如何,這個殺豬的屠夫如何對待妻子朋友的,日常生活中如何表現,有什麼優點、閃光點......而不是簡單把一個人的職業、外在直接和人的品格掛鉤,這更有助於批判性思維的建立。

所以,正因為國人習慣性“完美主義”的情結,一旦出現一兩個讀書人做了壞事、屠狗輩做了好事,違背了他們的原始認知,出現倖存者偏差,就立刻失望起來了。


人類觀察員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是明代詩人曹學佺的著名對聯。意思是說,講義氣的多半是從事卑賤職業的普通民眾,而有知識的人卻往往做出違背良心、背棄情義的事情。

相傳明朝,桂林皇親宗室素來驕橫,好養鬥犬,用做宮廷賭博娛樂,家奴們也依仗自己是皇親奴才驕橫跋扈,不僅欺壓百姓,甚至連官府都不放在眼。!每當閒極無聊時,就牽出鬥犬,任意讓其撕咬路人,以此取樂。百姓和官府都敢怒不敢言。


後來天啟二年(1622),"閩中十才子"之首曹學佺被起用為廣西右參議。他剛正不阿,一身正氣。到任前他就對桂林的皇親們的所做所為有耳聞,一看之下果不其然,暗暗決定要好好的殺殺這幫惡棍的威風。

一天,皇親的奴才又閒得無聊,故技重施放出鬥犬,讓其任意撕咬路人,一秀才奔跑不及,撲倒在地,鬥犬騎在秀才身上任意撕咬,秀才眼看就要命喪狗口,這時路邊衝出一殺豬佬,手起刀落剁了狗頭,救下了秀才。皇親的奴才一看,區區賤民竟然把主子心愛的鬥犬殺了,那還了得!他們把殺豬佬捆綁起來連同死狗一起送到官府,要官府判他死罪給狗償命。

曹學佺正好審理此案件,詳細看過狀紙後,不畏懼皇親宗室,判其屠夫無罪,更判皇親要賠償給秀才醫藥費。皇親一看,這樣判決自己臉面不保,但在章法上又拗不過曹學佺,心生一計,要求重審,並暗中重金賄賂並威逼恐嚇秀才改口供,說他自己和鬥犬相好,是朋友,那天是鬥犬和其在玩鬧嬉戲,是屠夫惡從膽邊生殺了鬥犬,要屠夫給鬥犬償命!

再審時,秀才貪圖財物又懼怕皇親勢力,就出賣了屠夫,更改了口供。曹學佺,聽完秀才改的口供後勃然大怒,拍案而起,罵道:"人證,物證皆在,況且屠夫救你一命,你不思回報,反要置他於死地,與狗相好,認狗為友,傷天害理!天容你,我不容你!"說完就要衙役杖擊秀才,秀才挨不過,終於招了是皇親如何用重金和威逼要他做假口供。案件真相大白於天下。

曹學佺重判:

屠夫無罪;秀才,與狗相好、認狗做友、恩將仇報,革去功名,給皇親當狗!

並憤然在案卷上寫下:"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的千古名聯。


超級科學奶爸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是明代詩人曹學佺的著名對聯。意思是說,能夠仗義執言,義字當先的人,大都是屠狗宰豬類的底層老百姓;而做出背信棄義事情的人反而多是讀過書的文化人。

但我個人對這句話有不同的見解。我認為這句話失之偏頗,有以偏概全之嫌。為什麼這麼講呢?中國歷史上讀過書的文化人,有高風亮節的不在少數。那我隨便舉幾個,岳飛,文天祥,辛棄疾,陸游,李白,屈原。哪一個不是響噹噹的漢子,具有俠義精神的堂堂男兒。

比如說李白,天子呼來還不上船呢,皇帝的話他都敢不聽,他的膽量,他的氣魄,他崇尚自由浪漫的高貴精神,試問幾個男人能做到?又豈能是某些苟且專營的屠狗輩的精神境界能達到的(張飛除外)。還有寫下壯懷詩篇: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的岳飛;還有寫下熱血詩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試問,這些讀過書的英雄,哪一個不是堂堂正正,響噹噹的漢子?

遠的放下不說,就說說近代。中國的開國元勳十大元帥,哪一個不是學富五車?他們當中,留洋求學,尋找先進救國救民文化和進步思想的也不在少數。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有高風亮節,壯懷激烈理想的讀書人多的是,不能以偏概全。要根據具體情況,實事求是,要有正確的思想去理解,去判斷。


來帶上你的金箍咒兒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是明代詩人曹學佺的著名對聯。意思是說,講義氣的多半是從事卑賤職業的普通民眾,而有知識的人卻往往做出違背良心、背棄情義的事情。

每次看到這句話總是覺得有些五味陳雜,字裡行間透著對讀書人濃濃的嘲諷。其實這句對聯對應的是一個很是常見的典故,只不過恰巧發生在秀才身上,於是這似乎成了讀書人最為詬病的一個標籤。

甚至每每有江湖人士將其掛在嘴邊,以雖無知但有義來為自己的行為做事鋪墊道德高帽,這種不以無知為恥反以為榮的認知方式完全不可取。

這裡不談論故事,只解讀這句話為何如此記載且又流傳廣泛以至於成為一種動輒落到讀書人身上無法辯解的烙印。

有沒有人思考這句話看似是嘲諷讀書人,但恰恰是讀書人所述。

何為讀書人?自古以來所有的先賢聖哲幾乎都是讀書人,可以說我們的文明傳承最重要的鏈接就是全天下的讀書人,中華文明自古以來都是最重視教育的文明體系,讀書人一直都具有無與倫比的社會地位和道德聲望。

關於讀書重要性的聖賢哲言在我們的歷史上比比皆是,耳熟能詳。

讀書人是整個文明體系的中流砥柱。

那麼讀書和讀書的人這麼重要為什麼會出現“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這是人性的思考

古代甚至於是現代社會,讀書人都是整個社會群體的精英階層,也就是說古往今來都是讀書人掌握著整個文明體系的話語權。

但,讀書人從來都沒有佔據整個文明群體的大多數,讀書人是少數人,即使義務教育普及的現代社會,真正的讀書人仍然是少數,只不過現代的讀書人近乎定義為在領域內更為專業的能人,僅僅會識字在現代不會劃入讀書人的行列。

在古代,讀書人的地位更高,更尊崇,人數更少,這是我們的文化傳承認知,但同樣,讀書人承擔的社會責任更大,社會道德標準和約束對讀書人更加苛刻。

同樣的一件事發生在凡夫俗子身上可能無傷大雅,甚至視為平常不過,但發生在讀書人身上就會無限放大,口誅筆伐,因為你是讀書人,是社會的表率,是道德的代言,凡夫俗子做錯事是因無心之失從而無限降低其道德高度要求,而讀書人做錯事屬於知之而錯,明知而犯,屬罪不可恕。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是對讀書人的鞭策,同時也是警示

其實讀書人除了知識淵博以外同樣是凡夫俗子,讀書人也是普通人,但讀書知義,明理,修德,醒身,更是整個社會的砥柱,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委屈越多。

世人見凡夫仗義出手則分外讚譽,而讀書人動輒以治國安邦為己任卻無法對普通人造成太多的觸動,這就是精英的悖論,身為讀書人當為天下獻策,為民請命,為國效力,這是理所當然的責任,若不如此讀書何用?所以在平民百姓的眼中讀書人所做的都是應該做的,反而做了不該做的便是有負眾望,此便為“負心”。

而在普羅大眾的眼中看到凡夫俗子的仗義之舉往往分外讚譽,盛名流傳,而讀書人一旦有負眾望則口誅筆伐,久而久之,偏見誕生。

這與“升米恩,鬥米仇”有異曲同工之意。

其實中國文化的傳統時刻在鞭策讀書人,培育讀書人,激勵讀書人,更是尊敬讀書人,尊師重道的傳統格外濃重,

便如“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種警示之語其內在還是有恨鐵不成鋼之真義。

而自古以來中國的讀書人從來沒辜負天下人的期望,無論是亂世狼煙,國有危難,投筆從戎的讀書人比比皆是,天下變局之際讀書人往往挺身而出,為國獻策,為萬民謀未來,讀書人秉承的從來都是國之大義。

這是我們的文化和傳承,這也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振聾發聵的原因所在。


致敬一切為國為民族繼立功勳的讀書人!


波瀾碎風寒


一,讀書多,並一定文化高。

二,不讀書,不一定就不懂人情世故。

三,行萬里,嚐遍人間酸甜苦辣,更能體驗人間百態。

四,讀萬卷書,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如果不能身體力行,那也只能是兩腳書櫥。

五,懂道理,明大義。學一點,行一點。那才是真功夫。

六,負心總是讀書人,有以偏概全之嫌。

七,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把讀書人捧得過高,真遇事了,就會摔的很重!

八,人重要的不是多少書,而是明多少理!

九,讀書明理的初心不在了,讀再多的書,除了成敲門磚,又有何用?


之雅齋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的含義是:講義氣仗義的人多半出自一些貧賤的職業,而自恃清高的文化人往往薄情寡義。這是明代詩人曹學佺的著名對聯。對於這句話我們不能以簡單的對錯來論,應該明白其中緣由。


故事背景

傳說明朝有很多驕縱的皇親喜歡養惡犬,一日將惡犬放出,正遇一秀才。惡狗將其撲倒撕咬,秀才掙不脫苦不堪言。遂有一屠夫拔刀相助斬落狗頭,救了秀才。皇親大怒去去刁民也敢殺的我的狗?隨即將屠夫捉住送到了官府,要求償命。

曹學佺正好審理這個案件,他是一個剛正不阿的人,看到訴狀心中氣憤難平。所以判屠夫無罪並要皇親支付秀才的醫療費用。皇親沒有辦法,畢竟自己不佔理,但又不想失了面子,所以事後利用重金賄賂和威逼利誘秀才讓他翻供,並要求重新審理。

秀才果然翻供了,在朝堂上說他與惡犬本是朋友,是屠夫殺死了自己的朋友,要求屠夫償命。

曹學佺大怒,命人杖責秀才,秀才身體孱弱,哪裡經得住那棒打。隨即說出了自己被賄賂陷害屠夫的過程。

所以曹學佺才有此一句:“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現實生活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說:“百無一用是書生”,此處指的書生是那些雖有文化,但是道貌岸然品行不端的人。很多影視作品、文學作品中的反派也都是這種人。


這不是說有文化的人就不是好人,而是有文化並不代表他就是一個好人。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關注@聞香書坊


聞香書坊


對聯作者曹學佺這麼記載是個人遇事後的感悟,即:仗義的人“屠狗輩”多,反而是讀書人負心。一般理解讀書人為儒家文化人, 儒家主張“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而此時的“負心”與儒家主張完全背馳,與常人的原始認知相違背,讀書人不免有道貌岸然之輩,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會引起對這句話的“共鳴”,這份反差帶來的衝擊力也會引發更多人關注和宣揚。這是這幅對聯被記載的原因。

當然,這個觀點還是要辯證去看待,避免以偏概全。


歷史炸金花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屠夫本是學矣,狼子野心借書裝表,鮮矣仁!只怪世人不讀書,怎會識得真君子!!

枉了聖賢書!背了黑鍋,捱了罵!!


林Leo


相傳明朝的時候,廣西桂林的皇親國戚驕縱跋扈 ,喜歡養惡犬用作宮廷賭博,家裡的奴才也學主子驕縱跋扈,在當地欺壓百姓,甚至不把官府放在眼裡。閒著沒事就放出惡犬任意撕咬路人,並以此為樂。百姓和官員都敢怒不敢言。

天啟二年,“閩中十才子”之首的曹學栓被啟用為廣西右參議。此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不畏強權。

某一天,皇親國戚家的奴才又放出惡犬任意撕咬路人,一個秀才來不及跑走,眼看就要慘遭惡犬撕咬。這時一個屠夫衝出來,一刀砍死了惡犬,救了秀才性命。屠夫見義勇為的解救了秀才,但是卻給自己惹下了滔天禍事。那奴才見主子的愛犬被屠夫砍死 ,豈會善罷甘休,將屠夫與死狗一起送到官府,要官府定屠夫死罪給狗償命。

審理案件的人正好是曹學栓,曹學栓瞭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後,判了屠夫無罪並且要求賠償秀才醫藥費。皇親國戚知道此事後,覺得有傷顏面 ,不服判決要求重審。秀才被暗中賄賂並威逼恐嚇後改了口供,出賣了救自己性命的屠夫。曹學栓於是感嘆:講義氣的人多半是從事卑賤職業的普通人,而有知識的人卻往往做出違背良心、背棄情義的事情。 後就有了“仗義每多屠狗輩,無情最是讀書人”的對聯。

結語:雖然經歷了一些波折,但是屠夫救秀才的案件最終還是真相大白。也算是一樁美事!


吾愛三秋葉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為什麼這麼記載?

這句話據傳是明代詩人曹學佺所寫的一幅對聯,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講不講義氣跟一個人的學識和社會地位無關,往往社會地位低下的普通民眾比有學識的讀書人更講義氣。

曹學佺為什麼會寫這樣一幅對聯呢?其中有這麼一段故事,當時的皇家子弟喜歡鬥狗,養了很多惡犬,一天一個皇家的奴才故意放一條惡犬追咬一個秀才,路邊剛好有個屠夫,看到了秀才被惡狗撲倒在地撕咬,立即拿起屠刀上去對著狗頭砍下去,惡狗當場斃命,那個皇家的奴才一看主子的愛犬被當街殺死了,就將屠夫跟秀才捆起來送到官府,此時曹學佺正任廣西右參議,剛好審理此案。曹學佺為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當場判屠夫無罪,判皇家奴才給秀才賠償醫藥費。皇親一看這樣的判決讓自己很沒面子,在朝廷的章法上又找不到藉口,心生一計,威逼利誘秀才改了口供,說秀才自己跟狗是朋友,當時是在玩鬧,屠夫殺狗應該給狗償命。曹學佺聽到此言勃然大怒,說人證物證俱在,況且屠夫救你一命,你卻要恩將仇報置他於死地,命人杖擊秀才幾十下,秀才扛不住只能把皇親收買自己做偽證的事情如實交代。最後屠夫無罪釋放,秀才被免去功名,並寫下了“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幅著名的對聯。

歷史上還有一個人,也是屠狗賣肉的,也是非常的講義氣,這個人就是樊噲,在劉邦遇險和失意的時候,始終不離左右,稱劉邦為大哥,幫助劉邦最終奪取了天下。

事實上仗義與否跟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學識關係不大,那為什麼這句話還總是被人說起呢?

因為古代屠夫一般社會地位低下,他們做壞事也壞不到哪去,反而會能夠體諒到處於同樣社會底層窮人的不易,往往會互相幫助;而讀書人在古代往往能夠考取功名,出人頭地,他們可能會身居高位,往往思想複雜、善於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如果做壞事,會對別人造成很大的傷害。所以給大家留下了“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樣的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