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處於分裂狀態,為什麼趙宋是宋朝,而曹魏卻不是魏朝?

用戶4474643705


縱觀中國歷史從夏至清,稱為朝代的都是完成了南北大一統的時代,而提到曹魏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三國,即魏蜀吳三國爭雄的時代,這類似於春秋戰國時代的諸侯國,最初在名義上還是尊周天子一個道理。三國時也是諸侯並立,而各諸侯也在大義上尊漢天子,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說的就是是曹操以漢獻帝的名義,來命令各個勢力。這就是所謂的正統!而曹魏不管在名義上,還是實際統治區域上都只是一方諸侯!即使曹丕在220年廢帝自立,但並沒有結束三國鼎立的局面,實現統一。

在我們的歷史書上對這個時代的稱謂為魏晉南北朝,因為曹丕稱帝是由漢天子禪讓傳承帝位,即所謂的正統,而晉又是傳承於魏。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而趙宋,雖然也沒有完全實現統一,但是這裡面牽扯到了一個文化與名義的正統性。自趙匡胤黃袍加身至趙匡義滅北漢,結束中國歷史上的又一個分裂時代,五代十國。他實際上已經統一了漢族的所有領土即黃河流域跟長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區,北方的遼 夏以及西南的大理都屬於少數民族政權,所以不管在文化還是實際統治區域內是實現了南北統一的。

所以我們在稱呼曹魏時為曹魏政權而不是魏朝,而稱呼宋為宋朝!


弄墨舞文


導語:

魏晉風流,這裡的魏,其實指的就是三國時代。魏國作為稱霸中原的北方政權,儼然已經取代了蜀漢和東吳,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代表。

可是魏沒有被稱之為一個朝代,而多年以後,趙宋王朝,只佔據了南方大部分地區,燕雲十六州還在遼金手中,所以他們也沒有完成大一統,卻被稱之為宋朝,這是為什麼呢?

01曹魏之所以稱不上一個朝代,是因為沒有統治長江流域。

魏晉風流時代是一個非常浪漫的時代,那個時代的文人思想奔放,頗有西方文藝復興的感覺。不過很可惜的是曹魏並不是一個大一統王朝。

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三國志》

曹魏政權主要在北方地區,而長江以南的地區,基本都掌握在孫權和劉備手裡。所以曹魏政權,只佔領了中國的半壁江山。

從勢力數量上來說,當時有三個獨立政權同時存在,所以曹魏不能完全代替另外兩個。這裡稱魏朝就有點不合適了。

  1. 讀書人大多來自哪裡呢?其實我們很清楚,南方的讀書人特別多。而記載歷史的全都是讀書人。所以說對歷史的評價權力,基本都掌握在南方人手裡。
  2. 我們有理由相信,因為曹魏沒有拿下長江以南的地區,所以這些史學家們,就不想承認曹魏是可以代表那個時代的一個朝代。
  3. 畢竟東吳和蜀漢的地盤加起來,也足以和曹魏相抗衡。但凡他佔據絕對的優勢,那也可以稱之為朝代了,可惜恰好是中分天下的意思。

正如楚漢紛爭的時候,楚為什麼沒有稱之為一個朝代呢?項羽這個楚霸王雖然一統天下了,可是跟劉邦的漢勢力在後來是達到了一箇中分天下,以鴻溝為界的結果。

所以楚也不能稱之為一個朝代,甚至當時的漢也不能稱之為一個朝代。是後來劉邦一統天下以後,這才將漢變成了一個朝代。

不過因為跟東吳和蜀漢比起來,曹魏佔據的人力物力資源是最多的,所以人才也是最多的。在歷史上大家偏向於將魏作為那個時代的正統,雖然彼此之間都不承認,卻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

02趙宋稱之為一個朝代,是因為基本佔領了所有漢人生活區。

趙宋王朝剛建立的時候,其實連後來的規模都沒有。宋太祖趙匡胤打下了宋朝天下,卻還有一個北漢沒有滅亡。

是宋太宗趙光義後來帶兵滅了北漢,這才完成了北宋的基本領地。不過我們看地圖就能發現,北宋的地盤是真的不算大。

七年春,北漢結契丹入寇,命出師御之。次陳橋驛,軍中知星者苗訓引門吏楚昭輔視日下復有一日,黑光摩蕩者久之。夜五鼓,軍士集驛門,宣言策點檢為天子,或止之,眾不聽。遲明,逼寢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即掖太祖乘馬。---《宋史》

北宋剛建立不久,北邊有大遼國,西北有西夏政權,西南有大理,西邊還有吐蕃的各大部落。所以北宋並沒有完成大一統的局面。

那麼為什麼北宋還是被稱之為一個朝代呢?其實很簡單,北宋政權幾乎掌握了漢人的所有居住範圍。

  • 那個時候漢人主要居住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這兩個地方都被北宋給佔據了,所以他們當然有資格成為一個朝代。
  • 而且同樣的道理,南方人讀書人居多,這幫人掌握了輿論導向。既然北宋控制著南方,那他們當然要以北宋作為正統王朝來書寫歷史。
  • 北宋王朝最痛心的,當屬失去了燕雲十六州的地盤。五代十國時期,燕雲十六州被後晉皇帝石敬瑭送給了遼國,而北宋的軍事實力,是沒辦法跟遼國對抗的。

他們能夠拿下北漢已經是謝天謝地了,至於燕雲十六州,從北宋建國到南宋滅亡,宋朝都沒能染指,實在是可憐。

但是宋朝能夠長期掌控兩河流域,而且佔據了絕大多數漢人的生活棲息地,自然可以稱之為一個朝代。

03天下共主才能稱朝,兩河流域必須要在手,曹魏顯然不是。

天下九州,這只是一個非常粗略的概念,其實天下在不同時期,州也有不同的數量。三國時期,天下有13個州,大部分都掌控在曹魏手裡。

不過東吳掌握著揚州、荊州以及交州,而蜀漢掌握著益州。這四個州的地盤相當大,所以力量不容忽視。

  1. 曹魏掌握的州當中,其實有一些不屬於中原地區,比如說涼州地區,雖然也是漢朝領地,但是已經屬於西邊比較偏的地方,再有一個遼東地區,當時人煙稀少,而且相對獨立。
  2. 所以說天下九州指的是中原地區的所有地盤。曹魏如果能夠基本掌握天下九州的話,那麼自然可以被稱之為一個朝代。
  3. 很可惜曹魏並沒有掌握九州中的大多數,只有部分地盤是屬於曹魏的。而重要的揚州、荊州包括益州都不在曹魏的勢力範圍之內。
  4. 況且曹魏擔當不起天下共主的稱號,春秋戰國就算再混亂,那也是周朝的一部分,被稱之為東周,那是因為周天子依舊是那個時代的天下共主。

而曹魏篡奪了漢朝江山,蜀漢和東吳都不承認曹魏的合法性,所以曹魏不能稱之為一個合法的正統王朝。

宋祖受命,諸國削平,海內清謐。於是東若高麗、渤海,雖阻隔遼壤,而航海遠來,不憚跋涉。西若天竺、于闐、回鶻、大食、高昌、龜茲、拂林等國,雖介遼、夏之間,筐篚亦至,屢勤館人。党項、吐蕃唃廝囉董氈瞎徵諸部,夏國兵力之所必爭者也,宋之威德亦暨其地,又間獲其助焉。---《宋史》

至於趙宋就完全不存在這種困擾,北宋雖然沒有佔據幽州、涼州等地區,卻結結實實地擁有了中原絕大多數州,天下九州基本都給佔了。所以趙宋自然可以稱之為朝代。

況且趙宋王朝是通過戰爭逐步一統天下的,真正對王朝正統性發起挑戰的對手,並不存在。大遼、西夏包括大理,其實是跟趙宋王朝和平相處的幾個國家,彼此之間互不干涉罷了。

總結:很顯然,曹魏比趙宋更有骨氣。

曹魏的地盤雖然沒有北宋大,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曹魏是一個非常有骨氣的王朝。即使當時天下大亂,漢朝滅亡,曹魏也沒有丟中原王朝的臉。

他們依舊將匈奴打得不堪一擊,載歌載舞,依舊能夠保住廣袤的中原領土,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因為曹魏所面臨的對手更加強大。

而趙宋王朝實在是太軟弱無能了,大遼打不過也就算了,西夏他們也打不過,就連大理,他們都不敢收服,可見北宋王朝的軍事實力多麼落後。

後來北宋更是被大金給滅掉了,從此南宋失去了正統王朝的合法性,北方人稱金朝才是正統王朝,一時間甚至成為了歷史上爭論不休的話題。

《三國志》

《宋史》


江湖小曉生


在歷史上為什麼同樣都不是大一統王朝,曹氏建立的魏國沒有被後世稱魏朝,而趙氏建立的宋國卻被後世稱為宋朝呢?

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一是曹魏沒有趙宋延續的時間長。曹魏建立於220年,滅亡於265年,僅存在了46年。而趙宋建立於960年,滅亡於1279年,存在了320年。趙宋經歷時間跨度大,與它並存的幾個國家都先它而亡。二是宋朝的建立標誌著一個新漢族人統治時期的開始。宋朝前,中原及南方有很多國家存在,被稱為五代十國時期,宋朝建立後,結束了以漢族人集中居住地的分裂割據局面。宋朝前無法稱一個朝代,宋朝建立後,統治比較穩定,延續時間長,自然以宋朝統治時期稱之比較合適。而曹魏是繼漢而立,與它同時並立的,還有吳和蜀漢。它們都是漢族人建立的國家,都在漢族人集居地建國,並存時間短,幾乎同時三家歸晉,合稱為三國時期比較合適。三是趙宋能代表那個時期中華民族的先進文化。歷史傳承以漢族文化為主流,雖然說各民族都創造了優秀的文化,但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是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是中華民族最先進文華的集大成者,周邊其他文化都是因循這兩個地區文化而發展延續的。雖然與宋朝並立的還有遼、夏、金等國,但他們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而宋朝佔居了黃河、長江這兩個最先進文華髮源地,又在同時期開創了那些少數民族國家所不能比擬的優秀文化,宋朝文化是那一個時期最優秀文化的代表,因此儘管一直被稱弱宋,但仍被元朝編史者承認為正統文化。而曹魏只統治了長江以北地區,長江以南還有以漢族人統治為主的東吳和蜀漢,因此曹魏沒有佔據歷史意義上的大漢統治地區,沒有完全繼承中華最先進文化,只能算一個分裂割據之國,難稱一個朝代。

總之,曹魏從地域上、統治時間上和文化繼承代表上,都不如趙宋,因此趙宋更適合被後世稱為宋朝,而曹魏少了那麼多資格,只能稱三國時期的一個魏國。


sunjin72976689


恰恰相反,曹魏就是魏朝。

漢朝與隋朝之間的歷史階段,一般就稱為“魏晉南北朝”,這裡的“魏”就是曹魏。

“魏晉南北朝”的稱謂以“正統”為依據。也就是說,在這個歷史階段的正統分別為曹魏、兩晉、南朝和北朝。


陳壽在《三國志》中便以曹魏皇帝為本紀,蜀漢與東吳的皇帝都是“傳”。

後來,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同樣以曹魏為正統,因為曹丕受禪於漢獻帝,從法理上來說確實是正統所在。當然,這也因為蜀漢北伐失敗,否則蜀漢便是又一個東漢了。


至於宋朝時期,那是我國的另一個南北朝。其中宋朝是南朝,遼朝是北朝,與“魏晉南北朝”的南北朝相同。


心向青山


實際上按照後世的標準曹魏被稱為魏朝是沒有問題的。

我們常說的宋朝,漢朝,明朝,都是中國歷史上的某一時期,建立國號的帝王世代相傳的整個統治時代。

“朝代”也是後人方便劃分歷史的稱呼,“朝代” 理論也都不是近代學者發明的,也是古代官方為了區分某政權的歷史時期所定的既有劃分法則。最明顯的就是“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個“朝代”很明顯不是隻一個“朝”,而是由多個不同政權,如晉朝、五胡十六國 、南北朝等“子朝代”組成,而南北朝又分南朝與北朝,南朝的宋、齊、梁、陳則各別都是以“朝”為劃分標準。

從朝代劃分的定義來講,曹魏起始於曹操,在曹丕手裡改元稱帝,建立魏國國號,並且實現了傳承,稱為魏朝是沒有問題的。而且魏國當時三分天下有其二,領土面積比後來的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北朝的北魏,北齊,北周都要大,他們可以稱為朝,曹魏自然也可以稱為朝。問題是在魏晉之前,只有實現了天下的大一統了,才好意思稱朝。

但是歷史的底線永遠是用來被突破的,在魏晉南北朝之前,封建統治者都還比較守規矩,如果要稱朝,首先要實現國家的大一統,因此,曹魏雖然建立但是因為沒有統一南方,所以一直不敢自稱朝。

這就類似於秦朝這個概念,秦朝在滅掉東周統一天下之前,一直是自稱秦國的,因為當時雖然周天子已經威信掃地,人人可欺,但是周王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秦國名義上還只是諸侯,所以當時還是周朝,到了橫掃六合,一統宇內,秦國自然就變成秦朝了。

到了魏晉南北朝之後就不這麼講究了,不管有沒有一統天下都敢於稱朝,只是這些分裂的政權往往都不會承認對方有稱朝的資格,例如宋遼對峙,大宋就自稱宋朝,稱呼北方為遼國,大遼就自稱遼朝,稱呼南方為宋國。


醉美木瀆


曹魏、蜀漢、東吳是小三國,宋朝、遼囯、西夏是大三國。

一、趙宋是宋朝的原因:

1、宋朝統治區域和秦朝相仿,而且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中國的中原和江浙等中心區域都在北宋控制範圍內。

2、和宋朝對峙的契丹遼國、党項西夏都是外族建立的。遼國916年建立,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一帶。這些疆域在歷史上有時不屬於中原王朝管轄範圍。

宋朝960年建立。

西夏1038年建立,可以看作屬於從宋朝分裂出去的政權。

3、大一統唐朝907年滅亡後,中國處於四分五裂混戰狀態,宋朝建立,結束了這種狀態,基本統一了傳統中國王朝區域,繼承了中國傳統意義上法統、理念觀念。

二、曹魏不是魏朝原因

1、東漢末年黃巾大起義、董卓之亂導致的天下軍閥混戰,最終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足鼎立足面,曹魏雖然強大,終究沒有完成統一大業。

2、劉備建立蜀漢,以繼承東漢正統自居,興復漢室為己任,和東吳一起把曹魏視為篡漢自立非法政權。

3、曹魏政權由來是由於漢獻帝把曹操封為魏王,曹丕代漢自立而得,當時劉備、孫權等多股勢力也是東漢政權冊封的,曹操和曹丕沒有徹底消滅劉備、孫權勢力,東漢王朝許多理念存在著,導致無法將曹魏政權稱為魏朝。

4、魏蜀吳三國脫胎於東漢王朝,都是漢族人政權,並列存在著,屬於區域政權,無法將曹魏稱為魏朝。


大白白野


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分別從兩個朝代的歷程去分析、首先,我們先說趙宋的建立及發展: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五代末期,後周恭帝繼位後,自身所有權利孱弱,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傳言並無真實戰事)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軍隊駐紮在宋州。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後改為東京開封府,並設陪都西京。宋太祖繼位後統一全國。宋朝發展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後由蒙古所滅;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其次,魏國的建立及發展:魏國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後世史家多稱曹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鹹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回答你的問題為什麼可以說宋朝,而曹魏卻不能算作朝?

朝代,是一個對中國一個整個年代的統稱,我們可以說三國時期,整個也算一個朝代變更過程,只是分裂狀態,很少人會對分裂時期稱為朝,比如五代十國,但特例南北朝會被後人成為南北朝,可能歷時時間較長,國家有過和平繁盛時期。而統一中國大地的一定會被成為朝,秦,漢,晉,隋,唐,元,明,清,和你說的宋,你會發現即使所存在年數很短,也會被稱為朝代。所以曹魏不能被稱為曹朝主要由於如下

1.沒有統一全國,地理原因,

2.歷時較短,時間原因,

3.魏帝在位時期戰亂四起,內部政權不穩,無法被後人認證正統,合法化不夠,政績不夠和來源不純

4.後期被司馬家族接任,並統一全國,弱化了曹政權的影響力,只把曹政權列為三國時期中的一個國家,無法成為朝代,最後終結時間點被替代。

5.宋朝符合以上要求


東北虎不吃人


因為趙宋繼承的是唐朝的中原文明,而契丹和金國都是遊牧民族,不代表中原正統。

曹魏的三國時代,曹魏,蜀漢,孫吳,都是中原文明的代表,所以只能稱為三國,不能稱為魏朝。

類似的還有,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六國時期,都是這個道理。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機智][機智][機智]



程小滿的文史日記


其實曹魏時就叫魏朝,在文化上有魏晉風流之說,後世總結為魏晉南北朝,晉朝人陶淵明名篇《桃花源記》記載桃源中人“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都很明確說明當時雖然三國分裂,仍被統稱為魏朝的。只是宋朝之後,存在一種貶曹操崇劉備的風氣,再加上三國演義的影響,國人喜歡三國,婦孺皆知,三國的名氣蓋過魏朝,反而沒有人稱呼魏朝了,連歷史也寫成三國兩晉南北朝了。

一、什麼是朝

而朝,有早晨的意思,有朝拜的的意思,有朝廷的意思,也有朝代的意思。具體到國家而言,能夠稱為朝代,就是要求其他國家、諸侯要像朝拜太陽一樣對待自己的朝廷,而朝廷作為宗主,通過頒佈法令、授予爵位職位,甚至直接出兵幫助搞定諸侯國的事情,以維護朝廷的權威。

所謂天無二日,人無二王。之所以叫朝,是因為他必須像太陽一樣獨一無二,說一不二。如果有人自立為王而不能征討或者征討失敗,朝廷的權威就會下降或者失去。諸侯就會懈怠或者輕視王室,不按時朝拜,不貢獻禮物,不出兵協助征戰,這個“朝”就要衰落了。能夠稱朝,在當時來講這個朝廷在華夏文化圈要成為天下共主,除了化外之邦,化外之民,沒有人可以挑戰他的權威。

所以中國歷史上的朝,實際上是後世之人對一段歷史的總結性稱呼,方便記憶而已。戰國時期,周天子早已失去權威,但周室任然存在,仍然是名義上的共主,後世仍稱為周朝。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但時間短,光武中興漢室,仍被總稱為漢朝。唐朝時,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但周來源於唐,又歸於唐,但後世仍稱為唐朝。南北朝時,南朝梁國被陳國取代,但梁國並未被徹底消滅,在江陵還有一小塊,但已經無法代表南朝了。


二、正朔之爭

大一統的朝代好說,分裂狀況下,就存在正朔之爭。不同的立場,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曹魏時期,從法統上講,魏接受漢的禪讓,繼承大統,相當於天下由漢轉為魏,從實力來講天下九州,魏國佔據其七,吳國、蜀國各據其一,人口也大多在魏國,魏國佔據絕對優勢,佔據著當時天下的主流,叫魏朝毫無問題。

但這個事情,諸葛亮顯然不是這樣認為,以諸葛亮罵死王朗為例。王朗認為天數有變,神器更易,魏接受禪讓,繼承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而諸葛亮則堅持認為昭烈皇帝劉備繼承的才是大統,堅持要安漢興劉,興師討賊。

諸葛亮罵死王朗,劇照

王: (兩軍陣前,拱手)來者可是諸葛孔明?諸葛:(扶扇拱手)正是。王: 久聞公之大名,今日有幸相會!公既知天命,識時務,為何要興無名之師?犯我疆界?諸葛:我奉詔討賊,何謂之無名?王: 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諸葛:(羽扇遙指)曹賊篡漢,霸佔中原,何稱有德之人?王: 自桓帝、靈帝以來,黃巾猖獗,天下紛爭,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權勢取之,實乃天命所歸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聖武,繼承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治萬邦,這豈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蘊大才,抱大器自比管仲,樂毅,何乃要逆天理,揹人情而行事?豈不聞古人云: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諒爾等腐草之螢光,如何比得上天空之皓月?你若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諸葛:(狂笑數聲,扶扇而答)我原以為你身為漢朝老臣,來到陣前,面對兩軍將士。必有高論,沒想到竟說出如此粗鄙之語!我有一言,清諸位靜聽。昔日桓帝、靈帝之時,漢統衰落,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起。劫持漢帝,殘暴生靈,因之,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以至狼心狗肺之輩洶洶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變為丘墟,蒼生飽受塗炭之苦!值此國難之際,王司徒又有何作為?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當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王: (手指諸葛亮)你……諸葛村夫,你敢……諸葛:(憤而站立)住口!無恥老賊,豈不知天下之人,皆願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饒舌!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於西川,繼承大統,我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你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怎敢在我軍面前妄稱天數!皓首匹夫?蒼髯老賊?你即將命歸九泉之下,屆時有何面目去見漢朝二十四代先帝?!王: (手捂胸口,顫聲)我、我、我……諸葛:(大聲斥責)二臣賊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會搖唇鼓舌!助曹為虐!一條斷脊之犬,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王: 你、你……啊……(墜於馬下,左右上前扶起,已死)

不僅當事人會奉不同的朝廷為正朔,後世的人也會有正朔之爭,站在不同的立場上有不同的結論。而北宋時期,主要的國家除了北宋還有遼國存在,還有西夏、大理等割據政權,北宋連傳統的漢民族疆域都沒能全部拿下,還有燕雲十六州在遼國手裡,雖然北宋多次北伐,仍然無力攻取,最後雙方達成了檀淵之盟,互相約為兄弟之國。當時人將遼國稱為北朝,北宋稱為南朝。後世人以北宋為漢民族政權,代表著中華主流文化,遼國為契丹人政權,經濟文化疆域等與北宋有差距,仍稱宋朝。而到了南宋,疆域進一步縮小,甚至要向金國稱臣,完全是一個偏安小朝廷的樣子,而仍被後世稱為宋朝,說實在話有些勉強。

這個問題,連乾隆皇帝都有自己的看法,還明確的發上諭:“至於宋南渡後偏處臨安,其時遼、金、元相繼起於北邊,奄有河北,宋雖稱侄於金,而其所承者究仍北宋之正統,遼、金不得攘而有之也。”意思是南宋雖然疆域小,雖然向金稱臣,但因為仍然繼承的時北宋地位,而且遼國、金國分別早於北宋、南宋滅國,不能佔據正統地位。

對於三國,南宋人也有自己的看法,原來的魏朝雖然強大雖然曾經是正統,但到了南宋,則又主張蜀國代表漢代表正統,普遍存在著貶曹尊劉的傾向。可能是同病相憐吧。

三、朝廷與國家

說了這麼多,有個很尷尬的事情就是,我們津津樂道的歷史,原來不過是朝代史,不過是帝王將相的歷史,誰正統,誰不是正統,跟現代的國家、疆域、國民的概念都沒有關係,連中國這個名字也是近代才明確的。

  • 梁啟超

學者梁啟超是這樣總結的。首先,中國人不知道國家和天下的區別;其次,中國人心中只有朝廷而沒有國家;最後,中國人更加不明白國家與國民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幾千年來,人們不知道自己是什麼國家,只知道朝代,只知道當臣民,不知道當國民。


後記:

如果我們仍然沉醉於朝代正統的爭論,不過是拿古人的理念來理解古人,這種理念與現代國家之間的交往、競爭、發展觀念格格不入,如果仍然以古人的觀念來看當今世界,就是刻舟求劍,愚不可及了!


鄭說豫見


這裡的朝代劃分依據應該是這個政權是不是一個統一政權,宋朝是漢民族建立的一個統一王朝,雖然不是大統一,因為周朝有數個敵對少數民族政權,如圖;

但宋朝卻是當時唯一的漢人政權,中華五千年曆史在這個時段當然是主要看宋朝,起碼對於我們漢族是這樣,所以我們叫這個政權為宋朝。

而曹魏政權是東漢末年大統一的漢朝分裂而來的三個政權之一,如圖;

可以稱之為朝代的一般是能代表這個民族這段時期的歷史的政權,曹魏是不能的,因為同時期的蜀漢和東吳政權都是漢人建立的,他們三國一同代表著中國,自然不能稱其中之一的曹魏為魏朝。而統一三國的政權晉代表這中國這段時期的歷史,所以稱之為晉朝也是這個道理。

以上是我自己的理解,若有不同觀點歡迎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