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什麼好書推薦?

孤夜925


2019年,自己“精讀”了13本書,感到文筆最好、印象最深、收穫最大的有其中6本,現推薦給您(附推薦理由):

1.《當倉央嘉措遇見納蘭容若》(隨園散人著作)

推薦理由:倉央嘉措,身為六世達賴喇嘛,卻桀驁不馴地遊走於布達拉宮與拉薩街頭;納蘭容若,出身侯門貴族,身紫處禁卻心向布衣生活。他們生命所繫不同,但卻有著同樣的情衷、同樣的詩性。“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這一世,我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生,只為途中與你相見”……這些不朽的詩句,刻畫了兩個生命最悽美的愛情、最真實的心性、最純淨的魂靈。

彷彿得到倉央嘉措與納蘭容若的真傳,《當倉央嘉措遇見納蘭容若》一書寫得同樣深情、同樣清靈,全書文采飛揚、如泣如訴,讓人愛不釋手、欲罷不能。

2.《張居正》(熊召政著作)

推薦理由:該書文字清新典雅,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讀來賞心悅目,讀後收穫頗豐,不愧為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張居正作為萬曆新政的主導者,勵精圖治、銳意改革,整飭吏治、選賢任能,攘內安外、強化軍事,在富國強兵、實現朱明王朝中興的同時,成就了中國歷史上功勳卓著的政治家、改革家。然而,由於性格上的缺陷,他推行改革過於嚴苛、處世過於剛直、處理政務過於躬親、政友相處過於獨斷,尤其是替朱翊鈞草擬頒行天下的“罪己詔”過於尖刻,為自己埋下了“禍根”。“生前顯耀,死後悲涼”是對張居正一生最好的概括。斯人已去,但讀友們卻仍在扼腕嘆息……

該書涉獵廣泛、文采飛揚,在夾敘夾議中不時穿插一些心理剖析、景緻描寫以及曲牌、時令、品食的深度解讀,讀起來感到磅礴大氣、令人心曠神怡,頗有些“紅樓”的風采!

3.《曾國藩的藏與露》(施宏哲著作)

推薦理由:“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曾國藩的這副對聯,既是他的處世哲學,也是他的畢生寫照,更是對他“藏”與“露”真諦的高度概括。

此書涉獵內容較多,文字流暢、刻畫到位,讀完此書,讓人對曾國藩勤奮、嚴謹、謙遜、沉穩、隱忍的優秀品質更加了然於胸,也讓人對這位被現代人尊崇為“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典範”更加肅然起敬!

該書思想性強,“形散而神不散”,讀後受益匪淺!

4.《李光耀和他的新加坡奇蹟》(凌翔著作)

推薦理由:新加坡,既是一個花園式的小島,又是一個先進、文明、發達的國度。這其中,李光耀總理、資政以其睿智的思想、強硬的管理、清廉的作風,居功至偉,也深受擁戴。

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初,尚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時期,偉人鄧小平與李光耀先生交流頻繁,新加坡的治國理政思路和方式是我國政府高官仰慕和學習的方向。

本書篇幅不長,但其中的教育、法治、反腐思想值得“深究”,值得大力學習借鑑。

5.《風雨張居正》

(酈波著作)

推薦理由:酈波老師“口述版”的《風雨張居正》,是我繼熊召政先生的大作《張居正》後,所讀的有關張居正的第二本著述。

個人感覺,兩本著作各有千秋、各有所長:熊召政先生的大作,辭藻華麗、文字清新,引經據典、回味悠長,給人以更多的深思與啟迪;酈波老師的著述,層次清晰、條理分明,語言平實、通俗易懂,引人入勝、扣人心絃的故事猶如“黃河之水天上來”!

客觀講,雖是講述同一歷史偉人,但兩本書個別觀點相左、詳略各有不同,需要讀者辯證分析、去偽存真。

總體來說,熊召政先生的《張居正》文學氣息濃厚,有“紅樓”風采;酈波老師的《風雨張居正》更富兒女情長,並對“考成法”“一條鞭法”“奪情風波 ”有深度解讀。

所以,兩書連讀,倒不失是一種好辦法!

6.《大唐興亡三百年》(王覺仁著作)6

推薦理由:唐朝,在我國2400多年封建社會的歷史上,濃墨重彩、舉足輕重,令人神往。王覺仁先生歷時3年嘔心瀝血撰寫的長達160萬字的鴻篇鉅著《大唐興亡三百年》,以時間為軸,通過寫實般的筆觸、全景式的呈現,為我們生動展示了289年李唐王朝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等千層百態。通過閱讀,讓人更加認識到了“安史之亂”的為禍之深,權宦為患、藩鎮割據、弒殺成性對唐朝的深遠影響,也更加明白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道理。


大學之道12


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最近剛讀完的一本書,英國作家馬特·海格的《活下去的理由》。一是我讀完這本書的感想,二是最後關於讀書的感想。

我一直以為抑鬱症這個詞跟我的生活不會扯上什麼關係,直到去年,我一個朋友告訴我,她父親曾經患上很嚴重的抑鬱症。

多麼堅強的姑娘,回憶起那段不堪重負的過往,也開始哽咽,直到眼淚止不住的流下來。我靠著牆壁,看著站在房間中央的她,原本一直努力忍著沒有哭——我想我得平靜下來安慰她呀——最後還是沒有忍住,眼淚同樣糊了滿臉。

朋友的父親後來度過了危險期。然而抑鬱症的殺傷力真的太大了。不僅給當事人帶來精神上無法想象的痛苦,也給周圍的親人朋友帶來巨大的憂懼。

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活下去的理由》,它的介紹是:新銳小說家馬特·海格以文學手法剖白自身心理困境,再現一段克服絕望、走出抑鬱的生命之旅時,我毫不猶豫的決定:我要閱讀它。我希望我能從中體會到一個抑鬱症患者內心的真實歷程,也希望能通過閱讀這本書,為我的朋友帶來一些幫助。


利茲大學的文學碩士馬特·海格,在他24歲那年突然患上抑鬱症。最嚴重的時候,他甚至想過自殺。

他和女友離開西班牙伊比薩島,回到英國的父母身邊。他曾很長一段時間沉浸在抑鬱的情緒裡無法自拔,幾乎與世隔絕,喪失生存能力。後來,在家人的陪伴和鼓勵下,在他自己的主動意識裡,開始與抑鬱症做抗爭,最終贏得了這場曠日持久的痛苦之戰。

13年後,37歲的他把這場抗爭寫了出來,就是這本《活下去的理由》。這本書一共5節,分別是墜落、著陸、上升、活著、存在,回憶了他最初患上抑鬱症的感覺,症狀最嚴重時的場景,開始有好轉的跡象,戰勝抑鬱症的經歷,以及基本痊癒之後,對抑鬱症的體會與感悟。


馬特·海格說,抑鬱症患者像被關在兩頭封堵的隧道里,到處都是黑暗,看不到光;像被沉在海底,看不到希望。他們的頭腦裡有我們看不見的火,灼燒著他們自己;他們能看到我們看不到的魔鬼,在對他們微笑,撫摸他們。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思考,停不下來的思考,但思考使他們的頭腦加倍的懲罰自己。這些無邊無際的折磨讓他們度日如年,時時刻刻都在想著如何脫離痛苦。

他們開始變得膽怯,不敢單獨自處,也不敢出席社交場合,不敢一個人去街角的商店,甚至害怕別人與他們交談。

關於抑鬱症的醫學解說迄今仍然眾說紛紜,血清素、伏隔核……不一而足。

然而真正能幫助他們走出困境的,最重要的其實就是兩樣東西,家人的陪伴,以及主動的自我救贖。

作者在書的扉頁上寫,獻給安德莉亞。安德莉亞是他當時的女朋友,後來的妻子。他患病期間,安德莉亞始終不離不棄、悉心照料,在西班牙的時候是,回到英國之後依然如此。馬特·海格不能工作了,安德莉亞一個人工作,撐起家庭的重擔;每天陪他散步,鼓勵他走到更遠一點的地方;試著搬家,給他換個新的環境;陪他聊天,過最低音量的生活;慢慢的鼓勵他獨自出席宴會,然後自己在附近的咖啡館裡等他以防萬一。用盡了全部的力氣和心意。

除此之外,馬特·海格自己主動的自我救贖意識也很強烈。他仔細分辨自己的狀況與外界刺激的關係,認為什麼對自己的情況有幫助,那就堅持。他也一直在努力嘗試著突破自己,扔掉雨傘,直面風雨。

寫作、閱讀、交談、旅行、瑜伽、冥想、跑步,這些與抑鬱症作戰準備的武器,他全部都採用。不知疲倦的閱讀,6個月讀了比以往5年都要多的書。勇敢的嘗試去旅行,頭腦被困住的時候,身體還能移動。讓身體在不同地理位置間遊走,對擺脫不快樂的精神狀態有所幫助。

最終,在安德莉亞的幫助下,在他自己的主動出擊下,抑鬱症節節敗退。


馬特海格最後說,生活在等待著你。雖然你現在被短暫的困在這裡,但世界哪兒都不去。如果可以,堅持下去。你有多痛苦,有一天,你就會體驗到與這痛苦相等的喜悅。

這是抑鬱症患者與抑鬱症做鬥爭的經歷,其實也是一個人經歷過黑暗,又重新見到光明的經歷。

在這本書裡,有兩次37歲的作者與24歲的自己的對話。

他一直在告訴24歲的自己,痛苦是一筆債,可以用時間償清,只要你翻過這道坎,新生活就會出現在你眼前。當你身處深淵底部時,永遠都不會有清晰的視野。永遠不要在凌晨三點做決定。

假如24歲在娛樂會所工作的馬特·海格被抑鬱症打敗了,怎麼會有37歲的英國作家馬特·海格呢。

每個人都會短時間的身處黑暗之中,痛苦如影隨形,但是黑暗總歸會過去的,等你衝破黑暗,見到曙光,等你回頭望向這段黑暗的過往,你會微笑,你曾經勇敢的度過了這一道難關,你開始變得更加強大。你會變成更好的自己,好到你從未想象過。

人生很長。

隧道盡頭有光。


作者在書裡還有一段關於閱讀的話,我覺得幾乎可以是關於閱讀最好的詮釋了。

閱讀是為了找到自我。與我們身在何處相比,更重要的是我們該去向何處。每次閱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我都感覺像在找一張藏寶圖,而那寶藏就是我自己。但每一張地圖都是不完整的,我只有讀完全部的書,才能找到寶藏,因而這個找到最好自我的過程是一場無盡的遠征。


LiuRachel244


良心推薦一個作家給你,高中時給我最大影響的一個人----畢淑敏

畢淑敏的大部分作品我都有讀過,她是一個集軍人、醫生、作家、心理諮詢師等多稱號為一身的奇女子。當初就是因為她的當兵11年經歷讓我更加喜歡她,更加願意去讀她的作品。我的選擇沒有錯,她的作品在我高中時期幫過了很多,她的文筆是偏心理,治癒系的風格。


她的代表作有文學類作品:《心靈遊戲》《心靈密碼》、《帶上靈魂去旅行》、《精神的三間小屋》、《送你一顆光芒海》、《血玲瓏》、《紅處方》、《女心理師上/下》等

散文類作品:《女生:我悄悄對你說》、《我很重要》、《柔和的力量》、《你要好好愛自己》、《溫柔就是能夠對抗世間所有的堅硬》、《藏在這世間的優美》、《心靈處方》等

我的一個摘抄本里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她的經典語錄,在高中學習壓力大,彷徨無措,考試失意等的情況下我都會去翻閱她的書籍或看看自己的的摘抄,平和修復自己脆弱的小心靈。更多的時候,它是我逃避現實、逃避學習的一個藉口吧。反正我也是在學習啊,不是嗎?

印象深刻的《心靈遊戲》裡-----生命的五樣,一個小遊戲:拿出一張白紙,寫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樣東西,寫完後想一下,從這五樣東西里劃掉其中一個最不重要的一樣,剩下四樣;然後在剩下的四樣中再劃去一個,以此類推,剩下最後一個到底是什麼。這個小遊戲也可以運用在你的生活工作上面。

經典語錄:

1、是的。我很重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勇氣這樣說。我們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們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這絲毫不意味著我們不重要。重要並不是偉大的同義詞,它是心靈對生命的允諾。----《我很重要》

2、好心情並不來源於一帆風順,而是生長於一種從容和堅定的勇氣中。----《幸福的七種顏色》

3、你剛才說研磨很慢,我覺得就好在這個慢字上面。要那麼快乾什麼?慢慢地磨墨,慢慢地想,慢慢地積攢情緒,慢慢地琢磨還有什麼更好的表現方式嗎?----《帶上靈魂去旅行》

4、我們可以不美麗,但我們健康。我們可以不偉大,但我們莊嚴。我們可以不完滿,但我們努力。我們可以不永恆,但我們真誠。----《精神的三間小屋》


純藍之瀟


我隆重推薦《朗讀手冊》,這是美國作家寫的。我曾在五年前讀過,此後每年暑假,當懶惰沒有方向和目標時,就拿出來讀。因為這本書讓我知道,教育是有用的,是有意義的,是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軌跡的。

比如,唐氏兒童、智障兒童,只要堅持,只要教育得法,也是可以改變,併成為正常的、有勞動能力,可以自食其力的人。


陽光每一



[cp]濃霧瀰漫之時,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虛混沌的城市裡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殯儀館,這是它現在的名字,它過去的名字叫火葬場。我得到一個通知,讓我早晨九點之前趕到殯儀館,我的火化時間預約在九點半。”

這就是我今天介紹的餘華的《第七天》的開頭,對於看書,我個人看書時對於太過學術的看不下去,太過玄幻,言情的又覺得毫無意義,所以今天介紹時就選擇了這本書,這是一本很殘酷但卻很現實的小說,這是我上高中時,花了兩個午休看的書,沒有細研讀,也沒有囫圇吞棗,算是逐字逐句看完,在這短短的故事裡將人生幾件大事交代了清楚,由主人公為引子,將幾個人的故事慢慢扯出來,書裡的的故事是用荒誕的筆法講述了了一個普通人死後7天的故事,這本書一共有7章,每一章就是一天,這就有些像【十日談】。整本書是以第一人稱寫的,當主人公涉及不到的地方,作者就用蟬脫的方式繼續用第一人稱寫【肖慶】,這本小說裡學術性的東西可以說是沒有,都是一些巨大的新聞事件,暴力拆遷,災後隱瞞死亡人數,死嬰當醫療垃圾,但在主人公眼裡這些確實見怪不怪的日常,每一件事都發生在他的身邊,許多人都會好奇,主人公楊飛不是死了麼,為什麼還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故事的開頭並沒有寫主人公為何而死,而是直接寫了主人公自己收拾遺容,自己去殯儀館,因為自己沒有骨灰盒,也沒有墓地,就決定自己不進行火化,走在路上開始回憶起死前的點點滴滴,在漫無目的行走的路上遇見了他的前妻以及鼠妹等人物

這本書的故事比《活著》更絕望,比《兄弟》更荒誕

文中看著冷酷,但也有著火柴一樣的溫暖,比如主人公前妻李青的後悔,只承認許飛一個丈夫,鄭家夫婦雖然無辜死去,但他們卻有一個堅強的女兒。

這部小說就向今敏的《未麻的部屋》雖說不出什麼意義,但直擊我的心

許多人都說,《第七天


》中餘華的文筆大大退步,我倒覺得何必拘泥於此,本就是本小說,打發時間而已,比起許多無病呻吟的小說,這部小說用當下新聞素材,具有極大的風險,這部小說裡讀到了現在這個國家,這個時代裡的疼痛。還是值得一看。


梵璃


影響我長大的一本書,是我初中時代看的爸爸的紅書,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對我以後的人生影響深遠,不說毛主席那一代偉人艱苦卓絕的革命歷程,我們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更讓我堅定做一個善良正直的和我爸爸一樣的好人。老爸是建國前老幹部。局級。父親是沿著老一輩們的道路走完人生的。我堅信我也是。


煊鈺姐姐


新年過後,第一天上班。整個公司裡黑乎乎的,了無人煙。也好,可以安靜地忙自己的事情。

月底是我例行整理書單的日子。翻看記錄,1月份讀了9本書,寫了21篇文。因為1月底正好趕上過年,事情比以往要多,所以對於這個數據我心裡還是比較滿意的。起碼,沒有自責的感覺。

有時候明明做了很多,卻依然開心不起來,那是因為沒有達到我們心中的目標。現在的我已經很少與別人計較,大多時候都在跟自己死磕。

因為知道與別人計較到最後,依然不會開心。唯有滿足自己設定的目標,整個人才會由內而外的舒坦。也許這就是成熟了吧!

不好意思,跑題了。還是說說推薦的這5本書吧,希望可以助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1.《極簡》 作者:【美】喬舒亞·貝克爾

【美】喬舒亞·貝克爾

極簡生活不是極簡設計。極簡生活是風靡全球、一項正在全世界推行的運動,一種更為人性化的輕鬆愉悅的生活方式。它指的是一種生活方式,與設計、藝術、哲學上的極簡主義都沒有直接聯繫,而極簡主義者也是指踐行極簡主義生活方式的人,而不是喜歡極簡主義設計風格的人。

極簡生活最美好的地方,不在於你會失去什麼,而是你會得到什麼。

本書是一本倡導“極簡主義主活”的勵志佳作。作者從日常生活中常被人忽視的物品清理入手,提出正是因為現代人積累了太多不需要的物品,反而使得很多人在盲目的物質積累過程中迷失了真正的生活目標。通過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人們可以從已擁有物品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重新找到自由的感覺,並能投入更多精力、財力去追求自己更偉大的夢想。

2.《抗壓力:逆境重生法則》 作者:【日】久世浩司

【日】久世浩司

面試失敗後灰心喪氣

開展新項目時瞻前顧後

難以適應工作環境的改變

煩惱家庭與事業無法兼顧

面對討厭的工作拖延症發作

心裡一有事就徹夜輾轉難眠

……

此類種種,常常在我們的生活中輪番上演。

我們疑惑:為什麼同樣是才華橫溢的商業精英,有人能攀上高峰,有人卻折戟而歸?

我們不解:為什麼我們會陷入害怕失敗、逃避任務、裹足不前的消極狀態?

其實說到底,還是我們的內心不夠強大,抗壓能力太弱。

這個時候你需要做的不是一味積極樂觀地向前看,而是要掌握在逆境中直面消極情緒、應對壓力的技巧。

曾在世界500強寶潔公司任職的日本作家久世浩司在《抗壓力:逆境重生法則》一書中提出了培養抗壓力的實用技能,這些訣竅也是他在日本積極心理學學校進行培訓時所授內容的精華所在。

不只是商業人士,從企業到院校,從老人到兒童,掌握抗壓力就像養成定期運動的好習慣一樣,可以讓任何人收益終生。

從今天起,擺脫找藉口的生活方式和逃避機會的工作方式,朝著嶄新的自己邁出第一步吧!

3.《整理情緒的力量》 作者:【日】有川真由美

【日】有川真由美

“心情煩躁,做什麼事都心不在焉。”

“生了一肚子氣,聽不進對方的意見。”

“提不起幹勁來,沒法好好工作。”

“焦慮萬分,不能冷靜地行動。”

……

此類種種,都是沒有整理好情緒垃圾的後果。雖然心裡明白要怎樣做,可就是會被情緒牽著走。

人人都有陷入消極情緒中難以自拔的時候,如何應對消極情緒便成了實現目標、提高生活質量的關鍵。

然而,情緒不是輕而易舉就能改變的。我們在失去理性的時候,甚至會連想調整情緒這件事都忘得一乾二淨,一味為情緒所累。因此,一旦落入消極情緒的沼澤,便無法輕易脫身。

究竟應該怎麼辦呢?

作家有川真由美在《整理情緒的力量》一書中說,情緒如同馬車,理性是韁繩。手腕高明的駕車者懂得平復自己的情緒,安撫它、取悅它,心情愉快地享受自己的人生之旅。

決定我們人生的,不是在我們身上發生了什麼,而是我們要用怎樣的態度去接受它們。如果想要協調好自己與周圍和現實的關係,就必須整理好自己的情緒。

有川真由美倡導的“情緒整理”方法旨在幫助我們協調情緒與現實之間的關係,她從憤怒開始,列舉了如焦躁、孤獨、疲憊、怨恨、嫉妒、自卑、逃避、怠惰、後悔和不安等現代人生活中常見的情緒垃圾和消極狀態,並講述了整理情緒的12個關鍵。它將會教你辨識這此些堆積在內心的汙泥,用簡單實用的方法,以最快的速度擺脫它們的影響。

4.《微習慣》作者:【美】斯蒂芬·蓋斯

【美】斯蒂芬·蓋斯

安東尼·羅賓曾說:“塑造你生活的不是你偶爾做的一兩件事,而是你一貫堅持做的事。”

有時候我們無法長期堅持做一件事,往往認為原因在於自己,但其實有問題的並不是我們本身,而是我們採用的策略。這個時候可以試試微習慣。

微習慣是一種非常微小的積極行為,你需要每天強迫自己完成它。微習慣太小、小到不可能失敗。正是因為這個特性,它不會給你造成任何負擔,並且具有超強的“欺騙性”,它也因此成了一種極其有效的習慣養成策略。

比如,你想健身,可以從每天做一個俯臥撐開始,你想寫作,可以從每天寫50字開始,你想閱讀,可以從每天讀一頁書開始。時而久之,便養成了一種做起來沒有任何負擔的習慣。

5.《日常生活中的思維導圖》 作者:[日]矢島美由希

[日]矢島美由希

不知道你是否有每天列行動計劃的習慣,我有。我到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攤開草稿紙,列出今天要做的事情,然後完成一個在後面畫個勾。近期我又找到了一個比羅列事項更好用的工具。

這個可以幫助我們整理大腦想法的工具就是思維導圖,它是由東尼·博贊於20世紀70年代創建。

看一看畫好的思維導圖,我們就會發現,腦子裡各種雜亂無章的信息都被井然有序地整理在了紙上。主題畫在中央,從中延伸出的粗線上記錄著重要的信息;粗線上又分出線條,記錄著更為具體的內容。要素在“線條”的作用下自動進行了分類。是思維導圖替我們理清了腦內信息,這麼說或許也不為過。

它可以幫助我們與人交流、撰寫文案,應對緊急情況,抓住重點,學習充電,加深理解,外出遊玩,制定行動計劃等等。

2018,不妨學著製作思維導圖,相信得心應手之後你會一發而不可收拾。


餘小魚


《追風箏的人》,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所做。

我和我僕人的兒子(後來才知道是我同父異母的兄弟)從小一起長大,我們在同一個院子同一片草地邁出了第一步,說出了一個字,而他——阿里說出的是我的名字。阿里勇敢,真誠,善良,而我懦弱,虛偽,妒忌。在受到比我大的孩子欺負時,阿里總會挺身而出,擋在我的面前,即使他害怕的雙腿顫抖,而我除了後退,一無所用。

阿里更像是爸爸的孩子,他的品質和爸爸一模一樣,而我根本就是個廢物。爸爸似乎也更在乎阿里,在乎一個僕人的孩子。也許我連僕人都不如吧,嫉妒在我心裡生長,我渴望爸爸的認同。

冬天所有的小孩都會出來當風箏,它們互相纏打,割裂,最終飛翔在天空並且將它帶回來的就是勝者,得到尊重。爸爸從小便是勝者,此刻他在房頂,觀看這場比賽,觀看著我,只要我飛翔到最後,爸爸肯定會將我放在心上。而喜事來臨伴隨著罪惡,悲劇。

為了我的勝利,不必要的虛榮心。阿里衝著向風箏掉落的風向跑去,帶回我勝利的證據。他說:為你,千千萬萬遍。最終,阿里帶回來了,染血的藍風箏,我跟在他的後面,就看見他在巷子裡被凌辱,對一個女孩子一樣的凌辱,我看見他的眼神,羔羊一樣的眼神。死死的抓住風箏,而他明明只要交出風箏就可以逃過一劫。而我躲在巷子後面。就看著這一切發生,是害怕,是嫉妒,還是高興。

阿里,他沒有把你當過朋友,否則他為什麼總在沒有人時候才搭理你,在和客人交談時從來沒有叫上你,你只是個醜陋的寵物。這是他人的話語。也許是我的心聲,無論如何這使我愧疚。後來阿里離開了,而我從來沒有一句道歉,無論如何懦弱的人始終懦弱。

戰爭爆發了,我跟隨爸爸經過艱難逃到了美國。也許我早就將往事忘卻,也許我就是這麼無恥。我的管家告訴我,阿里死了,希望我去阿富汗,那個我的故鄉卻充滿戰亂的地方接回他的孩子。我在美國,這裡安詳,作為一個作家,我算是一個體麵人,現在為了一個僕人的孩子,讓我去到那個可能一去不返的地方。我的愧疚是無恥,我始終懦弱。直到真相來臨,阿里是我同父異母的兄弟,我最終終於選擇穿越戰火,不顧生死。去接回我的侄子,我的“勇敢”。

我省略了很多情節,原諒我這生硬的語言描述不出作者的千分之一。我也不願剖析作者的意圖,我希望感興趣的人都去閱讀它,它會使你流淚,但胸膛發熱。


風裡有鬼影視怪說


不知道你喜歡什麼類別的書,就給你推薦幾本我最近剛看完的吧。

文學類:

①《島上書店》

這是一個關於書、孤獨和救贖的故事。

書中的每一個人物在剛出場時都很糟糕,他們有的非常孤獨,有的有一段失敗的婚姻,有的被人遺棄,有的因為小時候被老師打擊而沒怎麼讀過書……但當他們走近彼此的時候,像產生化學反應一般,每個人都獲得了新生:孤獨者有了妻子和女兒,伊斯梅擺脫了失敗的婚姻找到了真愛,不怎麼讀書的蘭比亞斯警長愛上了讀書,並且在書店老闆死後接手了書店……讀這本書真的會覺得非常暖,這本書也更讓我相信只要敢於邁出第一步,一切都會變得順理成章。

 

 ②《文化苦旅》

我一直覺得“苦”這個字用的太好了,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心裡一直覺得很壓抑,但它真的是一本好書。它通過作者在旅途中的思考揭示了文化的深度和銳度,書中也有作者對當時的時事以及他的朋友們的看法與思考。這本書可以引導讀者去思考山水、建築、文化,甚至是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它讓我知道了深度游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旅行更有深度的話,這絕對是一本不錯的教科書。

PS:正如作者所說,這本書不適合病人讀,心情不好的時候一定不要看!

 

③《重走諸葛亮北伐之路》

 這是一本遊記——一本關於諸葛亮的遊記,通過山水、建築來追憶諸葛亮、追憶三國。雖然四個吐槽大師的對話妙趣橫生,雖然作者也覺得這本書沒有很深沉,但是當我思考書中所寫的內容時,還是不可避免的感覺到了一絲悲傷,不過與《文化苦旅》不同,這本書終究還是詼諧幽默的。這本書中也有很多的歷史典故,我覺得我見到了一個文人的世界,如果我以後的旅行可以是這樣的,那真是妙不可言。當然啦,如果是亮粉的話一定不可以錯過這本書。

心理學類(少涉及或不涉及專業知識 不晦澀):

①《公主走進黑森林》

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了童話,我以前從來沒想到可以從童話中讀出這麼多東西,雖然這是一本心理學的書,但是它並沒有很晦澀,非常適合作為成人童話來讀,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的認識自己,特別是對於女性來說。

 

 ②《手寫人生》

這同樣也是一本心理學的書,書中教讀者如何用手寫日記的方式來進行自我調節,這本書比較特別的一點是它不是一上來就講該怎麼寫手寫日記,而是先通過實驗所得等來講手寫日記有什麼作用以及為什麼會有這些作用,可信度比較高。







吟風軒


我推薦一本書叫《微習慣》,這本書是我一年前看的書,當時我的狀態是剛有自己的寶寶,寶寶四個月,處於一種“百廢待興”的狀態,真是不知道如何著手生活了,雖然認為少女的自我自律性很強,但為人婦,為人母后才發現,一直在定計劃,取消計劃,定規矩,取消規矩的無限循環中。一種崩潰的狀態,就在這時我遇見了《微習慣》這本書。

現在想來這本書忘記了很多,但是深入我心的那部分卻沒有忘記一丟丟,譬如:

你想開始跑步,打開朋友圈發現各位都是跑半馬,一馬的大拿,你可能一下子慫了,剛剛樹立的雄心壯志都被狗啃了,那麼《微習慣》這本書告訴你無所謂啊,你從每次跑五米開始,再不行一開始起床穿運動服就算完成,是不是很有意思,當時讀完覺得淋漓盡至啊,就又看了一遍。

我想說的是讀完《微習慣》這本書對我自己的改變……我那時就想讓自己多讀書,我一開始要求自己每天讀一段就好,後來變成一頁,後來變成十頁,現在我每天能夠穩定在刷一百頁,是不是很驚喜,是不是很意外。

在《微習慣》這本書裡還有對動機的明確解釋,因為畢竟一年前讀過兩遍的書能夠記住這些已經很不錯了。

所以如果你和我一樣處於定廢計劃的惡性循環中,或者你想做一件事卻無從下手,那麼我建議你可以讀下《微習慣》這本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