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為何總在臨死時才指出皇子繼承皇位?

從容的微笑1


不是如此。

漢族信奉嫡長制,一般太子早定。只清朝這樣的蠻夷才是臨終指定,或秘密建儲不公佈。

主要原因是:

1、滿清皇室嫡長子少

滿清十多代也就道光是嫡長子繼承。讓一直企圖拉進與中原文化的滿清情何以堪?

入關前的代善沒得到皇位。順治雍正乾隆道光咸豐沒嫡子,康熙是廢黜唯一的嫡子。其餘則根本沒兒子。

正因為如此,上至乾隆,下到百官貴族,包括嘉慶自己都認同道光是繼承人。嘉慶突然死亡後沒找到詔書,嘉慶的繼後哪怕自己有兒子也不敢輕舉妄動,下懿旨讓道光先繼位。

2、權力鬥爭厲害

所以雍正搞秘密建儲。防止太子提前組黨如同廢太子胤礽一樣威脅皇權。


四川達州


這個問題說的,太絕對了。

漢武帝的長子名叫劉據,生於公元前128年,在公元前122年被立為皇太子,按中國傳統的年齡算法,他是個七歲的孩子。

康熙在自己22歲的時候,立皇次子胤礽為儲君。這個胤礽出生於1674年,被立為太子時是一個剛滿週歲的孩子。

不僅立太子有早的,傳位也有早的。

像宋欽宗,趙桓,出生在公元1100年,於1111年被立為太子(12歲),於1125年受宋徽宗禪讓登基(26歲),改元靖康。而他的父親宋徽宗趙佶死於1135年,是禪位十年以後——這還是歷經折磨。如果正常死亡,他會活得更長久一些。

除了宋徽宗、唐玄宗這些國家危難之際,不得己的禪位,還有唐睿宗李旦禪位給玄宗李隆基、宋高宗趙構禪位給孝宗趙昚、宋孝宗趙昚禪位給光宗趙淳、清高宗乾隆禪位給仁宗嘉慶等,都是自願的禪位,並沒有外力脅迫。

權力,是很多人嚮往的,但總有例外。皇位,是很多人羨慕的,但也有例外。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要把權力把玩到最後一刻,才肯撒手。


棲鴻看紅樓


明智的皇帝一般早就確定了太子人選,之所以等到臨終時才宣旨昭告天下,有三條主要原因。

第一,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如果過早的冊立太子,太子等久了沉不住氣殺父奪位的事情屢見不鮮。

第二,為了保障眾多皇子皇孫的安全,過早確定太子人選,太子及其他皇子就會利用自己的勢力範圍提前進入明爭暗鬥,甚至不惜一切代價。

第三,為了朝廷局勢和國家安全著想,皇帝健在,立太子不是當務之急,如果早了,各地藩王會蠢蠢欲動,易發謀反之事,文武百官也不可能全部支持太子。國無寧日,也會引發邊境戰亂。

例如唐初,李淵過早冊封太子,從而導致發生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先殺了親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第二天又把李建成李元吉的二十個孩子殺光,逼迫李淵改詔書退位,李淵不僅失去了兩個兒子二十個皇孫,還失去了皇位,朝廷內部大換血,邊境別國趁機攻打大唐。

自古最是無情帝王家,尋常百姓家的親情友情在皇族是不存在的,他們無時不刻都在上演血淋淋的權利爭奪,稍一不慎就會萬劫不復。立儲君又是重中之重,所以說宜遲不宜早。





非想


  • 在封建社會,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皇帝,皇位的繼承製度是‘‘世襲制’’,以: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意思是:要先立嫡子(皇后的兒子),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大兒子),並不考慮所立的這個太子的能力。
  • 皇帝是一國之君,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財富,掌握著天下人的生殺大權,窺視皇位的人不在少數。皇子做為皇帝的兒子,是距離皇位最近的人,也更知道皇位的誘惑力有多大,更容易引起對皇位的爭奪。
  • 然而,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當好皇帝的。做為皇位的繼承者,未來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要想很好的管理國家,讓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皇帝在對繼承者的確立肯定是要對多方面的考察的。比如:人品品行、治理的能力、等。
  • 像康熙帝在二皇子胤礽兩歲時就昭告天下立他為太子,但康熙很長壽,二皇子胤礽卻迫不及待地想當皇上竟然想謀權篡位,最後康熙廢了太子之位,之後又鬧出了九子奪嫡的事情來,惹得康熙大為不滿意。為了防止諸多皇子篡權奪位,手足相殘,康熙直到臨終前才正式宣佈四阿哥胤禛繼承大統,也就是雍正皇帝。

一介書生119


並不是你說的都是這種情況。在清朝這種情況普遍起來。王位(皇位)傳給誰我國曆史上不管什麼朝代一般都是遵循周禮的。按照周禮規制傳位於嫡長子。不可爭辯,無可厚非。但實際上能夠辦到這一點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例數起來秦始皇、李世民、趙匡胤、朱元璋都沒有做到這一點。為什麼?皇位太誘人了。為了它可以六親不認,血流成河。終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到了清代過了幾代後,乾脆規定不立太子了,誰接班皇帝死後到匾額後面去找遺屬。當然,其他朝代也有遺屬傳位的現象,但大多都還是皇帝死前先立了太子的。


九日共由


捨不得權利

其實能坐上皇帝原本就是一種本事,所以皇帝都會格外珍惜自己的權利,如果在生前就明確哪個皇子繼承皇位的話,也就相當於退位,滿朝文武為了能下任皇帝的時候繼續生存,這樣朝廷重心就從皇上開始向太子轉移,這肯定是皇上不願意看到的,而捨不得權利最典型的就是乾隆皇帝。

優勝劣汰

每個皇帝都可以說是一個公司的董事,所以誰都想讓這個公司繼續存活下去,那麼下任董事的選擇就非常重要,如果隨便選擇自然是不利於國家發展,所以與其說皇帝在臨死前讓皇子即位,不如說是皇帝在臨死前才決定出最佳的治國能才。

無法掌控

歷史上有名的九子奪嫡可以說是皇帝無法掌控皇子的典型,因為康熙皇帝為了制衡滿清八旗子弟,所以特把權利分到自己孩子名下,於是最終就導致九個皇子間實力皆強大,這時候的康熙已經無力掌控他們的行動,如果此時定太子,那麼勢必可能引起其他皇子不滿,所以最後任由他們行事。

結語

從這中可以看出皇帝在選擇繼承者的時候也是一件難事,不僅要考慮皇子們之間的爭鬥,還要考慮國家的群體,不僅如此,有些皇帝還不想退位但是卻又不得不退位,可見身為皇帝也有難事。

感謝閱讀,我是文青,如果覺得不錯,關注、點贊,這些隨手之舉就是對文青最大的鼓勵和支持,謝謝。


文青聊史


在我國封建專制社會,皇位的繼承根據以儒家思想的嫡長子繼承製,這樣有效避免皇位爭奪。儘管在歷史上有的例外。如李世民的發動“玄武門之變”,朱棣的“靖難之變”。都是以武力奪取皇位,他們只是特殊情況,大部分情況我國古代的皇位繼承都是按照“嫡長子繼承,兄終第及”。

皇帝在位期間會選定太子做為接班人來培養,在正常情況下皇帝駕崩一般都是太子繼位,皇帝“駕崩”,這個是關鍵為什麼在去世的時候才繼承,我們不得不提到“權力”,歷史上有多少人為了他不惜“一將功成萬骨枯”,無情最是帝王,無數英雄竟折腰。作為皇帝更是如此,還有就是在古代醫學落後人們的壽命不長皇帝也是。作為皇帝掌握著帝國最高權力,受萬人跪拜,風光無限,生殺予奪,君臨天下,那種感覺是我們體會不到的。尤其後宮佳麗三千,是多少男人的夢想,多少人夢想“芙蓉帳裡度春宵,從此君王不早朝”所以一旦手握權力,不會輕易放棄,更不會交出。如果皇帝在生前指出皇位繼承,就要交出權力。這樣作為皇帝是接受不了的,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人走茶涼,所以只有當他們去世時才會選定繼承人。

有的活的比較長的皇帝比如乾隆在生前,就指定了皇位繼承,但權力卻牢牢的掌握在乾隆手中,直到去世。在位期間無論他們指定誰繼承,權力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權力是誘惑的,讓人愛不釋手,讓人迷戀,讓人痴迷欲罷不能。

在許多電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當一個帝王去世,權力的交接會在葬禮中舉行。讓人不禁感嘆,同時也宣告一個時代的結束。








獨孤求敗谷


首先,題主的這個命題就是假命題!

自從以血緣親屬為紐帶的宗法制度確立以後,嫡長子繼承製度也為之確立。

在大一統封建王朝以前(秦以前),最高統治者在生前就會冊立儲君,也就是未來的繼位者,只不過稱謂不同,有的稱之為世子、有的稱之為儲君、有的稱為太子(秦始皇之前不能叫皇太子)。

秦朝比較特殊,沒有設立太子,繼任者是秦始皇死之前寫得遺詔昭告天下的。其實這種做法很大程度與東周各國的傳統有關。在立儲方面,一般是等繼任國君將亡之際宣佈。

漢朝開始,皇太子便登上了歷史舞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太子就是劉邦與呂雉的兒子劉盈。

皇太子的冊封原則上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度為根本、以帝王喜好為直接影響因素、母系家族背景為羈絆,形成了這樣一套複雜的立儲制度。在這種原則之上,儲君在皇帝在位時便冊立完成。

這種現象有兩個時期除外,一個是元朝,一個是清朝。

不錯,就是這兩個少數民族大一統政權並不遵循。

原因很簡單:“沒有嫡長子繼承的習慣!”

雖然沒有嫡長子繼承製度,但是元朝卻有他們傳統的繼承體系,也就是幼子繼承製度,即所有的財富權利歸於幼子。

但是這種草原遊牧傳統的制度入主中原之後明顯“水土不服”,所以在漢文明與蒙文明的交織下形成了元朝特殊的繼承製度。

雖然元朝也設立皇太子,但是眾所周知,元朝的皇帝是最難當的,一個字——亂!

今天皇帝當得好好的,明天就淪為階下囚。

清朝也是一個由遊牧民族過渡而來的封建王朝。

比元朝稍微較好的一點是,他們沒有固定的傳統,他們只遵循一條:立賢!

不論是早期的四大貝勒推舉代善,還是順治帝臨終指定康熙,都是源自一條:立賢!

不得不說,滿清這一個規矩還是比較由有優越性的,治理一個國家,你不能單純的靠“子憑母貴”,把一個不成器的皇子硬生生扶成太子,那將會是亡國之禍。

<strong>


清朝隻立過一位太子,即康熙嫡長子愛新覺羅·胤礽(實際上按照序齒為嫡次子,康熙嫡長子早夭)。因為康熙皇后赫舍里氏難產而死,其子胤礽很早就被冊封成太子。

陰差陽錯之間,胤礽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二次廢立的太子、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子、做的最久的太子(共計36年)。

沒有皇太子就等於沒有儲君,奪嫡之亂便會油然而生,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九子奪嫡”便是發生在清朝。

雍正即位之後,為了徹底解決奪嫡之痛,設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就是皇帝在皇子之中選擇後繼之君,然後寫成詔書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

這麼做有兩個好處:一是防止有人篡改詔書,避免沙丘政變那樣的事情發生;二是平息奪嫡,畢竟誰是太子大家只能猜,感覺不是自己,再怎麼表現而是閒的,因為傳位詔書已經在匾額之後了,不可能再作改動。

結束語:中國古代奉行嫡長子繼承製度這不假,但是大家一定要明白,當上皇帝的可不一定就是嫡長子。也就是說,嫡長子繼承製度只是根本依據,太子的廢立還是皇上說了算。當然,太子的冊封與廢立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其中政治勢力暗流湧動,複雜的很呢!在這裡能肯定的一點就是,題主的這個問題絕對是假命題!

【文 / 楚南青史君】

<strong>

<strong>


楚南青史君


中國封建社會為世襲君主制,其皇位繼承方式有三種,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和叔終長侄繼

注意皇位交接的先決條件是現任皇帝的死、終。也就是說通常情況下,現任皇帝先死,其太子或指定繼承人才能繼位,約定俗成。

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共17位太上皇,一般來說,按照本人意願主動傳位的,權力還在手上,如乾隆。被迫傳位的往往權力已失,如唐高祖李淵

為什麼會有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和叔終長侄繼三種繼承方式,而不是規定皇帝的任職年限和工作最高年齡提前交接皇位,我認為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中國古代“家天下”的宗族體制,決定了皇位不會提前交接

宗法家庭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組織, 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皇室則是處於社會頂層的大家庭, 皇帝便是這個家庭中最有權威的家長, 他們遵守“三綱五常”,即“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而古代,每一個社會小家庭同樣如此,家裡主事的一般為家族長輩,如紅樓夢裡的賈母。

因此,按照“長尊少卑”的觀念,權力不會提前交接。

即使交出皇位當太上皇,如乾隆,仍要手握大權,嘉慶則成為傀儡,思想觀念使然。

什麼時候交接皇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權力什麼時候交接。

另一方面,臨終傳位,是最大程度保證權力交接的穩定性

人的主觀能動性還是相當可怕的,封建歷史上為了爭奪皇位不按常理,兄弟反噬、自相殘殺的現象層出不迭,如李世民的“宣武門”之變、朱棣的“靖難之役”等

清朝康熙的子嗣們為繼承皇位,自成派系,出現“九子奪嫡”的血腥鬥爭場面,太子被“兩立兩廢”,最終雍正繼位,還被傳為篡改康熙遺詔,可見皇位鬥爭延續之激烈。

而清朝中後期採取不立太子,皇帝臨終密詔傳位的方式,最大可能避免皇族內部鬥爭,保證權力交接的穩定。


點亮萬家燈火


在漫長的封建時代,帝位傳承是個敏感的話題,充滿了一個個血腥的故事。

一般來說,早早立太子,也未必就能保證太子能夠順利繼位。比如說隋文帝立太子楊勇,但是楊勇被廢,改立楊廣。唐高祖李淵也是先立太子李建成,結果玄武門之變,太子李建成被殺,李淵不得不改立李世民為太子。清朝康熙帝更是在胤礽兩歲的時候就立為太子,結果兩立兩廢,最後是沒有當做太子的胤禛做了皇帝。

在夏商時期,天子之位應該怎麼傳承,還沒有個章法。《史記,殷本紀》記載說:

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

就是在商朝初期和中期的時候,帝位或是由弟弟繼承,或是由兒子繼承,完全沒有章法制度可循,子弟們互相爭奪,天下大亂。但是到了商朝末年帝乙的時候,情況出現了變化。帝乙的長子叫微子啟,少子叫辛。但是他們的母親不一樣,啟的母親地位低賤,而辛的母親是正宮王后,這樣辛就做了太子,帝辛做了天子,就是紂王。也就是說,啟的母親身份低微,非正妻,是庶子。而帝辛的母親是正宮,嫡出,故繼承了殷商的帝位。也就是說,在殷商末期,嫡長繼承製已經確立,並且深入人心。

西周建立後,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這套制度的基本原則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賢。王位、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長子繼承,而其他的庶子為別子,他們被分封到全國各地。這套理論形成之後,深入人心。直到今天,如果老人去世,兒孫很多的情況下,還有“長子長孫”“長子孫”的說道兒。但是正如人們所說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套制度的可操作性基本上為零。

大帝秦始皇,一生不曾立皇后。這樣,雖然子女很多,但是卻沒有嫡子。按說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那麼繼承皇帝位的就應該是他的長子扶蘇。可是他的小兒子胡亥勾結趙高、李斯發動政變,處死了扶蘇,自己做了皇帝。

曹操到了晚年,有三個嫡子曹丕、曹植、曹彰。曹操在私底下找自己的心腹大臣摸底的時候,大部分都支持嫡長子曹丕,最後曹丕得以接了曹操的班兒。

情況到了五代末期和北宋時期,皇位傳承出現一個隱形建儲的現象。即現任皇帝會把自己的繼承人任命為“開封尹”這個官職。包括後周世宗柴榮、宋太宗趙光義、宋真宗、宋欽宗都擔任過這個職務。

到了清朝康熙初年,康熙帝結髮皇后赫舍里氏生下胤礽後半天就因為難產去世。在這之前,赫舍里氏生下的長子承祜已經早夭,胤礽就成了康熙帝唯一的嫡子。三藩之亂爆發後,深受儒家學說影響的康熙,為了顯示自己後繼有人,給只有2歲的胤礽舉行冊封大典,正式冊封胤礽為皇太子。可是令康熙傷心的是,成年的胤礽變故迭出,導致兩立兩廢太子,國家政局隨之動盪不安。

雍正繼位後,鑑於康熙過早冊立太子,導致政局動盪。建立了秘密建儲的制度。乾隆、嘉慶、道光、咸豐雖然他們繼位也有各式各樣的問題,都是採用秘密建儲的方式繼位的。而咸豐只有一個兒子沒得選。同治、光緒都沒有兒子,他們倆的繼承人問題完全操控在慈禧太后手裡。

感覺五代北宋時期的隱形建儲和雍正帝的秘密建儲是比較好的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