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金庸的小說經常翻拍,而古龍的小說拍成電影電視劇的很少?

渝玉秋


金庸的小說經常被拍成電視劇,而且不斷的翻拍,比如說《射鵰英雄傳》,比如《倚天屠龍記》,比如《神鵰俠侶》等。儘管這些小說不斷翻拍,但依然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和追捧。而古龍的小說卻很少被拍成電影電視劇。翻拍的就更少了。這是給人的一種感覺,認為金庸的小說比古龍的好。其實不然,下面我給大家剖析一下。

從八三版《射鵰英雄傳》一炮走紅,大家對劇中的人物非常認可,耳熟能詳。比如憨傻的“靖哥哥”,比如聰明伶俐又刁鑽頑皮的“蓉兒″,比如奸詐陰險的歐陽克,再比如心慈面軟的穆念慈,令人心中恐懼的梅超風,痴情的瑛姑等等人物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金庸先生的小說寫的好,劇中的人物演的好,所以這部電視劇火爆大江南北。所以大家記住了金庸的名字。而後的續集《神鵰俠侶》千喚萬喚才出來。在上映的一段時間,《神鵰俠侶》的小說和報紙上的連載開始火爆起來,畢竟先睹為快嘛!

後來金庸的小說陸續被拍成電視劇,在中國大陸上映。比如《笑傲江湖》、《倚天屠龍記》等。收視率都很高。既然大家喜歡,那影視公公司就拍唄,所以各個影視公司開始不斷翻拍,都憑藉著金庸小說的名氣以及大家對以前那十四部小說改編電影電視劇的認可大賺特賺。這也促使了金庸的名氣越來越大,而金庸的名氣越大,也能讓廣大觀眾更加願意看他的小說和電視劇。這幾者是相輔相成的。

再看古龍。並不是古龍的小說不好,不如金庸。相反古龍的一些名著都相當好,名氣一點不次於金庸。甚至有幾部的影響和認可度都超過了金庸。比如《小李飛刀》,後翻拍成《多情劍客無情劍》,再比如《楚留香傳奇》,《陸小鳳》,《絕代雙嬌》等。比如《絕代雙嬌》就被拍成各種版本的江小魚兒與花無缺,深受歡迎。

古龍一生寫了很多部武俠小說。但是他的小說以意境為主。有些心裡的描寫是電影電視劇所表達不出來的。就像大家一致認為的,看古龍的作品就是讀小說,你才能真正體會主角的那種心情。讀古龍的小說是一種文字的享受。

另外古龍的小說有些像偵探片,不到最後你是看不出結果的。這可能跟古龍比較喜歡看西方的偵探小說有關係。所以改編古龍的小說拍電視劇很困難。除非得對原著大改特改,而改動太大又不尊重原著了。像有幾部劇被改的面目全非,只保留了原著中人物的名字,內容與原著一點聯繫都沒有了。我想如果古龍先生在世也不會允許吧!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幾乎不用怎麼改動就可以被拍成電視劇。可以這麼理解金庸的小說就是為拍電視劇而寫的,而古龍的小說就是為讀書親自去讀而寫的。

綜上所述,給大家的感覺就像是金庸的小說被翻拍的多,而古龍的作品拍的少。歡迎不同見解的朋友提出寶貴意見!以文會友!多多指教!





君子也愛財888


古龍的小說也經常翻拍,只是最近幾年被翻拍的比較少,所以給你造成了古龍小說很少被翻拍的印象。

讓我們看看在他離世前被翻拍成電視劇的書:

有《風雲第一刀》、《三少爺的劍》、《武林外史》、《絕代雙驕》、《楚留香》、《飛刀又見飛刀》、《陸小鳳》、《蕭十一郎》、《圓月彎刀》、《大旗英雄傳》《大人物》、《浣花洗劍錄 》、《大旗英雄傳》、《天涯明月刀》、《邊城浪子》。

《楚留香傳奇》是1979年拍的,男主角是鄭少秋,女主是趙雅芝。

這部電視當年上映之後非常轟動,楚留香的摺扇和蘇蓉蓉的羽毛妝成為那個時代的時尚潮流。

以至於當年的古龍曾開玩笑道:臺灣人只知道鄭少秋是楚留香,而忘記了楚留香的作者是古龍。

之後古龍和鄭少秋更是強強聯合,由古龍親任編劇,和鄭少秋在臺灣拍攝了兩部楚留香系列電影《楚留香之大結局》和《午夜蘭花》。

在後來的84年拍攝了《楚留香新傳》四部曲:《新月傳奇》、《蘭花傳奇》、《鸚鵡傳奇》和《影子傳奇》。

再說說古龍的書裡面最著名的一部小說《風雲第一刀》,改編成電視劇後就是《小李飛刀》。

最火的一個版本就是1999年由焦恩俊主演的小李探花李尋歡了,該片的主題曲我到現在都還記得。

裡面的配角都是一些著名的影星,比如演快劍阿飛的就是現在著名武打影星吳京,意不意外、驚不驚喜?

女主則是當時臺灣的第一美人蕭薔,女配都是頂級的美女賈靜雯和俞飛鴻,范冰冰都在裡面演過丫鬟。

配角們也是一些老戲骨,比如出演上官金虹的高雄,演龍嘯雲的林利,任泉在裡面也有角色。

然後就是《圓月彎刀》,我看過97古天樂版的,《浣花洗劍錄 》我看過87張國榮版的。

還有吳奇隆02版的《蕭十一郎》,這個版本出名的演員拍攝的也多,謝霆鋒老爹謝賢拍過78版的,大名鼎鼎的郭靖飾演者黃日華拍過01版的,不過個人覺得最好的還是02吳奇隆版的。

接下來的就是個人認為書一般,但是拍成電視很成功的《陸小鳳》。

最出名的就是07年由張智霖主演的《陸小鳳傳奇》,拍了好幾部,除了張智霖外還有萬梓良、劉松仁都演過陸小鳳。

更別說還有《三少爺的劍》、《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等被改編成影視劇的作品,其中流星蝴蝶劍更是被改編成遊戲,我還玩過。

對了,還有我的童年回憶《小魚兒和花無缺》這部古龍的影視神劇,我記得我小時候簡直是白看不厭啊!

它改編至古龍的《絕代雙驕》,其中謝霆鋒和張衛健的05版堪稱經典中的經典。

當然古龍的小說改編成影視劇的小說還有很多很多,我就不一一的述說,只是近年來因為各種原因翻拍的比較少罷了。

當然這也和古龍先生離世較早有很大的關係,而金庸劇就不一樣了,雖然金庸先生在2018年也離開了我們。

但是在那之前因為金庸先生本人的健在,在影視劇的翻拍方面就比較方便,所以才給你造成古龍劇很少翻拍的原因。


平安是福0123


希望採納!

古龍大師一直以其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詭異離奇的懸疑感、簡潔但有力度的打鬥場面、以及跳出傳統凹槽、求新求變的行文風格著稱於世。

古龍小說在影視劇改編上雖然數量上也不算小,但相較於另一位武俠宗師金庸來說,還是大大不如,而且大家也公認一個事實,雖然古龍小說跟金庸小說不相伯仲,但古龍劇的質量遠遠不如金庸劇的質量。

遠的不說,就說這幾年來,金庸劇比如說《神鵰俠侶》、《笑傲江湖》、《倚天屠龍記》、《射鵰英雄傳》等等已經被翻拍了兩到三次,雖然質量上被吐槽很多,但是古龍劇跟其相比就更寒酸了,筆者印象裡像什麼連續劇《武林外史》、《小李飛刀》都是十多年前的作品,近期唯一一部上映的古龍電影還是2016年林更新主演的《三少爺的劍》,因為不符合廣大古龍迷心目中的樣子被吐槽得夠嗆。

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小說的寫法過於前衛。

雖然金庸的小說較之古典傳奇以及民國仙俠等章回體評書風格,已經有了很大的突破創新,甚至加入了很多現代文學的元素,比如對環境的烘托和對人物的內心的細緻刻畫等,但他在某種程度上還是保留了歷朝歷代古人舊道德下傳統的英雄主義,並且基本上要與真實歷史相結合,這就使得他的作品在立意上顯得相對老套。當然,在改編成影視劇的時候也有跡可循,容易找到依據。

而古龍的作品則是充滿了奇詭的想象力,經常是完全架空歷史,運用歐洲新浪潮象徵主義以及借鑑當時最新派的推理小說寫作手法,所以他的作品永遠是情節至上。而且,古龍的小說追求的是“意境”,以當下的中國編劇質量之低劣,連講好一個簡單的完整故事都常常做不到,更別說理解古龍小說的寫意風格了。另外,古龍小說架空歷史,背景交代欠缺,服裝道具什麼的都要憑空想象,也是一大難點。

二,現代的適齡演員的演技。不要說現在青年演員的演技,即使放眼整個古龍影視劇歷史,真正能夠說把古龍主角塑造成功的,也就只有寥寥數人而已。除了鄭少秋飾演的楚留香、萬梓良的陸小鳳和焦恩俊飾演的李尋歡堪稱經典以外,其他的演員能夠達到中規中矩的都少,大多數人的演技水平真是夠嗆。

現代演員的演技功底,如果要處理比較外放的情緒還勉強合格,比如大哭大笑大悲大喜,像這種展現心理鬥爭的含蓄對話,要求演員對錶情、神態以及語氣等細節具有超強的領會和把控能力,試問現在的所謂高顏值小鮮肉,有誰人能夠做到?

演員整體演技的缺失,是古龍影視劇的一大硬傷。

三,年輕觀眾審美情趣的變化。由於後起的網絡小說和影視劇市場不斷地追求感官刺激和淺白直觀的表達,培養了一大群藝術鑑賞能力不高、只喜歡畫面又懶於思考的年輕觀眾,而這些年輕觀眾又恰恰是影視劇的主力軍。製片方出於票房或收視率的考慮,常常會選擇表達方式更直白的金庸劇,而不會選擇追求寫意風格,具有一定欣賞能力才能欣賞的古龍劇。

綜上所述,由於現今影視劇製作團隊的水平無法駕馭古龍的故事內容、意境氛圍,再加上市場觀眾的普遍審美能力下降等原因,古龍小說改編影視劇大大少於金庸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也就情有可原了。


東瀛萬花筒


武俠小說,被稱為成年男人的童話,在上世紀60-90年代風靡了整個華語世界。尤以金、古、梁、溫四大家為著名,其中金庸和古龍要比後面二位更受歡迎,這兩位的作品也是影視改編的寵兒。

其實如果你是老觀眾的話,古龍劇的其實並不少,只不過古龍劇的影響也沒有金庸劇那麼多、影響也沒有那麼大而已。

為何金庸劇要勝古龍劇一籌?

一、歷史框架

金庸先生喜歡研究歷史,精通國學,他的作品雖然只有14部長篇加一部短篇,但多數作品都有歷史背景,這樣在影視創作中更有利於創作。而古龍作品多數都沒有具體歷史背景,在影視創作中代入感不那麼強。前者更適用於電視劇創作,而後者更適用於電影的創作,但是現在的電影市場中武俠電影受眾並不好。

二、故事人物

二人的創作和作者本人很像,金庸作品中的人物多以大俠為主,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金庸也是一副大知識分子的形象,儒雅、端莊;古龍中的人物很多都是浪子的形象,俠,為知己者死,不亦樂乎!,這是古龍小說中俠的風範,其中亦正亦邪的較多,古龍本人好美酒和美女。但在影視創作中,一個好的人設更容易讓大眾接納。金庸作品中的人物更符合主流價值觀。

三、作品質量

金庸作品少,但含金量較高,可以說都是不錯的作品,而古龍作品數量龐大,且質量參差不齊,其中不少是別人代筆(古龍比較任性),精品非常的出色,而劣品讓人讀之無味。這也是金庸的排名要高於古龍的主要原因。

兩位武俠宗師現在都已仙逝。金庸的版權比較清楚,但古龍死後的版權鬧出過比較大的糾紛,這也是因為古龍生性風流造成的問題,不過現在騰訊買下了古龍的版權,估計要有一些動作了。

其實現在並不是武俠風靡的時代了,年輕人更喜歡那種網絡爽文,但金庸和古龍的劇依然會拍下去,因為年輕一代可能不會看書,但還是會看電視劇的,弄一些流量明星吸引粉絲還是可行的。


黑水布衣


說起武俠小說,一定會想到金庸和古龍兩位,都知道金庸的小說《倚天屠龍記》已經翻拍8次,這可能是翻拍最多的一個電視劇,同樣是武俠小說古龍的小說卻很少被翻拍。

其實細想一下就會明白。


寫作手法不同

古龍小說打鬥更注重實,一招一式細節寫的很詳細;古龍小說更注重意境,給人想象空間更大,拍戲的話會難以把控,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那種;所以在拍電視劇來說,金庸的更好拍,也更好表現一點。


質量問題

據說,古龍有一個專門的團隊,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寫作手法,;而金庸小說全部是由本人寫出來的;所以在質量上說金庸完勝。


內容問題

古龍寫的小說章節較少,對於電視劇來說內容有點難以湊夠,旁白比較多,語言簡練,人物情景也難以把控;金庸寫的小說情節豐富,人物特色鮮明,拍成電視劇也更加簡單好把控一點。


古龍去世時間較早,在版權方面比較麻煩,而且還出現過幾次版權糾紛;而金庸在版權這方面根本不用擔心。


結局問題

古龍寫的比較濃厚,結局很悲,比如《天涯明月刀》的結局“一間寂寞的小屋,一個寂寞的女人。她的生活寂寞而艱苦,可是她並無怨天因為她心安,她己能用自己的勞力去賺取日己的生活,已用不著去出賣自己。也許並不快樂,可是她已學會忍受”。而金庸小說就比較溫暖。



媒天有料


金庸、古龍都是武俠小說大家,作品也都非常棒。但是金庸的多部武俠小說歷經多次翻拍,其中《射鵰英雄傳》翻拍已經不下七次了,而古龍的小說卻很少會被翻拍,比如《三少爺的劍》、《小李飛刀》、《楚留香傳奇》等,翻拍次數非常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理解。

1、情節。金庸以情節帶動小說發展,而古龍著重的是人物內心和意境的刻畫,武打沒招數,用鏡頭表現很困難。比如說,小說裡寫“小李飛刀,例不虛發”,見過小李飛刀的都是死人。把這種神話一般的描寫用鏡頭轉變成一把實實在在的刀,怎麼拍?怎麼能讓古龍迷接受?

古龍小說在情節上的最大特色就是借鑑西方偵探小說的筆法,懸念極強,引人入勝,他成熟的作品奇麗詭異、匪夷所思,而又基本符合邏輯,環環相套,結局出人意料,比如《多情劍客無情劍》、《楚留香》系列、《陸小鳳》系列等等。這樣的小說沒有理由拍不了電視劇。問題在於,以往改編古龍小說的編劇們,對現成的素材視而不見,往往沉溺於多角戀愛不能自拔,甚至還要畫蛇添足把情感問題弄得更復雜。結果古龍筆下那些性格分明的人物無一例外變得婆婆媽媽。

2、表現手法

另一個問題是表現人物。古龍的小說人物不像金庸那麼生活化,有時候甚至是造作、不合理的。這在文字閱讀中能帶來意外的快樂,變成影像卻需要費一番周折。其實王家衛的《東邪西毒》已經提供了優秀的範例,這部電影的人物來自金庸,而其中的劇情演進,人物內心、情感、對話,卻基本是古龍式的——其要訣就在於詩意的誇張。當然,這種誇張要根據不同的人物精心設計,最起碼要表現出小李飛刀和沈浪之間的差別。

3、市場需求。金庸作品中的人物更符合大眾的期待,平凡的孩子神奇的際遇,各路名師齊上陣,教功夫還送內力,總之一路打怪升級,瞬間神功大成。不僅如此,主角光環滿滿的他們,在人品修為上幾乎沒有任何汙點(韋小寶不算)。即便楊過斷臂難續、無忌年幼孤苦,可除了命運對他們的捉弄,他們本身的人設幾乎完美。

古龍從不去迎合觀眾,去描述那些年少至成名的美好。他筆下的沈浪、傅紅雪身負血海深仇,李尋歡在愛恨之中痛苦,楚留香、陸小鳳看似遊戲人間,實則深情之人自有他的無奈與束縛。

金庸的作品,是讓平凡的人變得偉岸,一步步走向光輝;古龍的作品,是扒開了那些偉岸的人身上的光輝,讓你看他們流著血的平凡。

4、主流價值觀。不僅如此,金庸筆下的大俠,“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在國恨家仇的背景下,慷慨澎湃,讓人心潮激盪;然而古龍筆下的大俠,都把柔情留給了最愛的人,他們冷漠疏離傲世獨立,不問正不問邪,只問我心。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蔚然不動。

顯然,主流價值觀更傾向於前者。

因此,你會看到,古龍的小說拍成劇,要改、要大改,刪掉不能演的、改掉演不出的,改編過後,編劇只能在忠於古龍風格和講一個有意思的故事之間,尷尬地權衡。畢竟,古龍筆下陰鬱壓抑的氛圍,不是人人都欣賞;畢竟讓主角既閃耀人性光輝也暴露人性醜惡,不是人人都接受。


愛知土撥鼠


第一、

金庸的小說信息量大,注重寫實。如寫人物,能夠完整地勾勒出人物成長曆程,就描述世界觀來說,遠比古龍的小說飽滿、完整。

第二、

古龍的小說總體質量不優質,猶如團隊來創作,遠不如金庸小說精品、高質量。後期古龍因身體緣故,均有他人代筆來創作,出現了很多參差不齊的章節。

第三、

金庸的小說很像劇本,每章節人物眾多,事件豐富,情節張力大,人物衝突不斷激化,可演繹性強。一章節一場戲,改編量非常小。而古龍的小說正好相反,大多是心裡描述或者氣氛渲染。

第四、

古龍的小說版權問題複雜,歷史遺留問題嚴重。古龍一生創作的武俠小說高達七十餘部,代筆、冒名之偽作更超過百部。古龍辭世後,因小說版權,引起的糾紛、官司,更是影響了古龍作品的傳播。


尖條


古龍的東西多在於寫人的心理,表現人的扭曲絕望,直麵人性陰暗面,沒那麼多的前因後果,“他們沒有過去,沒有將來,只有現在”,我記得這句話是說古龍人物的,總是給讀者一種震撼力和衝擊力。從這一點上來說,我更偏愛古龍的故事。

而且本人一直認為,很少有影視作品——包括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等等——能夠超越小說作品,當然,前提是小說在前,尤其是讀者度過原著之後,在自我意識裡已經給人物定下了形象,若是影視作品中的形象有所偏差就難免喊打聲一片。

再者現在的編劇導演以及演員很少能夠真正靜下心來品味書中意味,而且萬惡的編劇總是把古龍書改寫劇本的時候折騰得面目全非,然後在片頭寫上“原著古龍”,其實只用了幾個人名,典型的有吳奇隆版的《蕭十一郎》,朱孝天版的《楚留香傳奇》真不知道央視怎麼想的居然讓這麼狗血的東西播出,比我當年發現《鄉村愛情》在央視播還憤慨。不知道是不是人家古龍已故所以他們可以為所欲為,金庸的怎麼就沒成那樣呢?古龍小說是很難拍成電視劇,比較適合拍電影,本人認為那一套新版的《陸小鳳傳奇》還算可以,古龍的東西最不能拉得很長,他本來就是敘事簡潔,沒什麼渲染恨不得一句一行,結果被編劇寫得像裹腳布,沒人願意看了,閣下若是真喜歡古龍,還是去翻看原著吧


深刻電影


我讀金庸全集已不下數遍。很喜歡金大俠作品。基本已提供影視劇本拍攝的劇情人物場景道具等等內容。

古龍也很好 。但他的小說拍成影視的難度很大。缺乏編成電影電視劇的細節,情節等等。沒有相當功力的編劇,改編不好古龍作品。

以上是粗淺看法。如果有機會改編古龍小說成影視,我也願意試試。學無止境。在創作中進步。


翁一水


首先,金庸以情節帶動小說發展,而古龍著重的是人物內心和意境的刻畫,武打沒招數,用鏡頭表現很困難。比如說,小說裡寫“小李飛刀,例不虛發”,見過小李飛刀的都是死人。把這種神話一般的描寫用鏡頭轉變成一把實實在在的刀,怎麼拍?怎麼能讓古龍迷接受?

2.表現手法

 另一個問題是表現人物。古龍的小說人物不像金庸那麼生活化,有時候甚至是造作、不合理的。這在文字閱讀中能帶來意外的快樂,變成影像卻需要費一番周折。其實王家衛的《東邪西毒》已經提供了優秀的範例,這部電影的人物來自金庸,而其中的劇情演進,人物內心、情感、對話,卻基本是古龍式的——其要訣就在於詩意的誇張。當然,這種誇張要根據不同的人物精心設計,最起碼要表現出小李飛刀和沈浪之間的差別。

3、市場需求

金庸作品中的人物更符合大眾的期待,平凡的孩子神奇的際遇,各路名師齊上陣,教功夫還送內力,總之一路打怪升級,瞬間神功大成。不僅如此,主角光環滿滿的他們,在人品修為上幾乎沒有任何汙點(韋小寶不算)。即便楊過斷臂難續、無忌年幼孤苦,可除了命運對他們的捉弄,他們本身的人設幾乎完美。

古龍從不去迎合觀眾,去描述那些年少至成名的美好。他筆下的沈浪、傅紅雪身負血海深仇,李尋歡在愛恨之中痛苦,楚留香、陸小鳳看似遊戲人間,實則深情之人自有他的無奈與束縛。

金庸的作品,是讓平凡的人變得偉岸,一步步走向光輝;古龍的作品,是扒開了那些偉岸的人身上的光輝,讓你看他們流著血的平凡。

4、主流價值觀

不僅如此,金庸筆下的大俠,“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在國恨家仇的背景下,慷慨澎湃,讓人心潮激盪;然而古龍筆下的大俠,都把柔情留給了最愛的人,他們冷漠疏離傲世獨立,不問正不問邪,只問我心。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蔚然不動。

顯然,主流價值觀更傾向於前者

因此,你會看到,古龍的小說拍成劇,要改、要大改,刪掉不能演的、改掉演不出的,改編過後,編劇只能在忠於古龍風格和講一個有意思的故事之間,尷尬地權衡。畢竟,古龍筆下陰鬱壓抑的氛圍,不是人人都欣賞;畢竟讓主角既閃耀人性光輝也暴露人性醜惡,不是人人都接受。

個人認為,金庸的作品都在寫一個“人”成長的過程,有頭有尾有始有終,連貫有序,這樣的作品適合拍成電視劇;古龍的作品大多再講某個人某段人生的一件“事”,他不想交代原因,或許沒了也沒個結果,這樣的作品更適合拍成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