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男人的辮子多久洗一次?為何有人說英國傳教士直呼令人感到噁心呢?

dydes


在封建社會有很多制度和禮法都是現代人無法接受的,但是在當時,皇權是至高無上的,下層百姓如果不聽從皇帝的指令只能被殺頭。在清朝建立後,統治者就規定所有男子都要剃髮留辮子,如果違背這條規定就要被處死。在古代,人們很重視頭髮,頭髮不能輕易剃掉,因為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輕易剃頭髮是不孝,但是在皇權面前一切都失去了意義,雖然當時很多百姓也做出了反抗,但是因為清朝統治者的鎮壓手段太殘忍,所以慢慢地百姓只能屈服並執行這一規定。

從此在清朝的男子都開始在腦袋後面留了一條長長的辮子,面對這一現象,有一個來自英國的傳教士麥羅德看到了當時清朝男子的這樣裝扮感到非常的不理解,但是他後來在中國待的時間久了也開始跟著國人一樣留起了辮子,他也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瞭解一下究竟這個辮子留起來舒不舒服。他在回國後還將這段經歷寫了下來,而且對於清朝的這種規定感到非常無語,因為結合他個人的體驗,他感覺留一條辮子在腦後非常的噁心,因為平時頭髮不能經常洗,所以很容易有異味,到了夏天尤其嚴重,就連自己聞到了都作嘔。

這位傳教士所說的其實並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普遍現象,當時男子留著這樣一條辮子其實非常不方便,而且也容易有味道,雖然對於有錢人家來說,他們可以讓下人每天伺候他們洗頭,但是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平時就連吃飯都困難,哪有那麼多時間和金錢護理頭髮,所以男子的頭髮不是經常洗,畢竟每次將頭髮拆開再綁起來也很費勁,平時還要做很多農活,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管頭髮,所以在夏季很多人的頭髮都有難聞的異味,有的甚至還會生蝨子。

當時普通家庭會用篦子梳頭髮,這樣可以讓頭髮更加順滑,也可以達到清潔的作用,與此同時也可以去掉蝨子,但是因為普通人平時疏於打理,所以使用篦子的時候經常會掉頭屑,頭髮裡不僅有很多塵土,還有蟲子,所以用噁心來形容並不為過。在當時雖然大部分人都對此很反感,但是皇權之下誰都不敢違背,只能說在封建社會底層人就是在種種壓迫下無奈的生活。


歷史課課代表


在沒有洗髮水的古代,估計人的頭髮即使是經常洗也會有味道,更別提還不經常洗了。

曾經我也是一個沉迷網絡遊戲的少年,那個時候經常泡在網吧,很多人經常在網吧一玩半個月不回家,我至今記憶猶新的一次,我站在一個大哥的身後看他玩遊戲,結果被他頭髮的味道嗆了一天,我差點吐了。

在現在社會幾天不洗頭味道都讓人受不了,更別提古代時期了,看這個問題大家可能都以為清朝男人扎辮子,可能會很髒,實際上清代人的頭髮未必有前代的味重,在清代之前的中國人由於受到《孝經》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人的髮膚都是父母給的,必須珍惜它,不能毀傷,說到底就是不能輕易剪髮。

當然,這並不是說古代男子一輩子不理髮,如果一輩子不理髮,那不就跟傻子一樣了嗎?在古代男子都會修理髮型,然後把長髮挽起來,再盤起來,到成年之後行弱冠之禮的時候,就在盤上的頭髮上帶帽子。

那麼古代人留髮留多久呢?現在人們常說的,待我長髮及腰,其實也是古代男性頭髮長度的一個標準,長髮及腰不是等人來娶,而是頭髮長了,應該修剪修剪了,然後選一個黃道吉日把頭髮剪了,剪下來的頭髮還要收藏起來或者焚燬,以示對祖宗的尊敬。

你想想,男子長髮及腰,得多難打理,這要是天天洗頭估計什麼事也不用幹了。

這一情況到清軍入關時候被強行改變了。

很多不瞭解清朝髮型的讀者在看了清朝古裝劇之後都有一個疑問,清朝的頭髮不就是紮了辮子嗎?為什麼當初清軍入關要叫“剃髮令”呢?

其實,我們現在看到能夠接受的清朝的辮子都是晚清時期不斷髮展變化後的形象,真正清軍入關時的頭髮,那是相當難看的。

清軍入關之前,一直是過著漁獵的生活,在打獵、捕魚的時候,辮髮是相當給力的,這種辮髮是將腦袋四周的頭髮剃光,然後在後腦勺處剩下的頭髮編成辮子,留下頭髮的地方只有銅錢大小,留的髮辮要比小拇指還細,要能穿過銅錢中的方孔才算合格,因此這種髮型被稱為金錢鼠尾,其實也就跟光頭差不多。

1644年日本商人竹內藤因海難在北京旅居一年,著成《韃靼漂流記》一書。書中這樣描寫清人的髮式:"他們的人都剃頭,把頭頂上的頭髮留下來,分成三綹編成辮子。他們男子把唇上的鬍鬚留下來,把下面的剃掉。無論是大官、小官和老百姓都一樣。"

所以,清軍入關才管這叫剃髮令,很多人認為在清朝是不扎辮子就要問斬,實際上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在有關清史的資料中,順治四年就有人因為"周環僅剃少許,留頂甚大"最後被處斬,而縣官還因為失察被議罪。

清朝統治者之所以不遺餘力,寧肯引發血腥反抗也要推行剃髮令,實際上是出於維護自己民族文化傳統的深謀遠慮。

說回到正題,儘管這種金錢鼠尾的髮型很醜,但是要從衛生的角度還真就比以前長髮飄飄的時候要乾淨很多。

當然,我想令外國傳教士大呼噁心還是清朝晚期的頭髮。

隨著清朝統治的穩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清朝統治者在不同程度上放開了對頭髮的管理,到乾隆去世那年,通過當時外國人的繪畫中可以看出,清朝的頭髮留髮面積足有四個銅錢大,相當於一個掌心的面積。

在咸豐朝時期,老百姓蓄髮已經超過頭髮的大部分,一直到清朝末年,清朝人的髮式才變成現在影視劇中的陰陽頭,剃髮只剃前半部分。

人們將清朝的辮髮變化總結為,先是鼠尾巴,又是豬尾巴,最後是蟒蛇一樣的形態。

隨著頭髮的增多,還需要扎辮子,這就需要付出一定的時間和精力,甚至是技術了,當時清朝已經出現專業的剃頭匠,擔著剃頭挑子,走街串巷給人們剃頭,扎辮子,甚至是摳耳朵。

多於經濟較為富庶的人來說,剃頭刮臉是一件頗為社交性且時尚的事情,好友經常結伴去剃頭,甚至請人剃頭。一次精緻的洗頭,要花費很長時間。

當然,清代時期有康乾盛世,但是老百姓的日子並不好過,尤其是在廣大農村,更是窮的發都吃不上了,每天干活的時間都不夠用,哪有能力三天兩條的打理辮子,所以大多數時候,都是理一次髮,盤在頭頂上,要挺很久很久才能再次洗髮。

所以,晚清的時候,外國傳教士說中國人頭髮令人噁心的受不了。

其實,晚清以來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剪辮子已經成為趨勢,早在民國成立之前,清朝百姓就已經開始剪髮,政府也無力深究,1898年戊戌變法的時候,康有為在變法主張中就提出剪掉辮子,到了十年之後,清政府舉行新政的時候,就連清朝的貴族都建議朝廷廢除辮子“非剪髮易服,不足振起全國之精神!”

而沿海通商城市,老百姓更是逐漸剪掉辮子,至於那麼遲遲不肯剪掉辮子,甚至在民國時被強行剪掉的,大部分都是偏遠地區的人,或者忠於清朝的人,將其看作清朝的象徵。

最後要說的,雖然古代中國人的頭髮不太乾淨,但是中國人愛洗澡啊!真正埋汰的歐洲人,當時當時受瘟疫的影響,歐洲人特別不愛洗澡,比如我們熟知的法國路易十四,長年不洗澡,十步之內就令人作嘔。


史論縱橫


首先說明一點啊,咱們不是跟英國傳教士一夥的,因為他們也不乾淨,有些外國人,能把咱們燻暈過去的

這裡就說小辮子的問題。

不說以前的辮子了

就說身邊人的辮子吧

我認識一個小男孩,大概八九歲,一直留著一條長長的小辮子。

這種小辮子,有許多講究的。

有希望長命百歲的,有希望健康長壽的,有希望平平安安的,總之,他留著一條小辮子

諾,就是這樣子的。(摘自網絡)

有一次,我出門正碰上他在開心玩耍,因為玩的很開心,小辮子鬆開了。

我就說,來,我給你編起來吧

於是我就給他編了起來。

編到最後,感覺手上有很多汙垢,感覺他的頭髮上油膩膩的。

於是,我問:你這小辮子多久洗一次?編一次?

他笑著說:每週洗澡,我媽媽都把小辮子別到頭上,不洗小辮子,光洗澡。我媽媽一個月才給我重新編一次。想洗好久才洗一次小辮子。哈哈哈,太麻煩了,我媽媽也懶得給我弄

我聽了以後,趕緊回家,洗手,洗手


Longsuixinyuan


明朝滅亡,大清接替,當權者是一群滿族人,他們從北方帶來很多習俗要漢人接受。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留髮不留頭”,強令清朝的所有人都剃髮開始蓄辮子,然而隨著時間的累積以及大清的淪落,導致很多清朝百姓的辮子越來越髒,其程度髒到連英國女子都吃不下飯,還差點吐了,大家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在大清沒有入主中原以前,中國人沒有留辮子一說,而是很喜歡蓄髮。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剪頭髮就等於是減去自己的一部分身體,所以歷來都流行留長髮。後來,清廷當政,一改以往作風,律令人人剃髮,只剩下後腦勺的頭髮留出來且要梳繞成一條辮子。

而這種辮子形狀大小跟清朝銅錢般,且可以把辮子從銅錢孔內穿過去,故此被民間成為“金錢鼠尾”。隨著歷史的發展,百姓發頭越來越長,發線逐漸變粗,加上一些人不喜歡經常洗頭髮就使得辮子變成了粗辮子。時間來到晚清,當初的細辮子已經基本在老百姓中很難看見,取而代之的是粗辮子,加上百姓每天都要務農幹粗活,沒有時間去洗刷,故此要很久才拆開辮子清洗一次。

晚清的夏季,是愛乾淨人士最怕的季節,此時大街小巷都遊走著很多平民,他們為生計而勞碌,連睡覺的時間都很少,所以留在後腦勺的辮子一年才洗一次,在悶熱的天氣中,自己頭上就經常流汗,為此走過之處都會散發出一陣濃郁的辮子異味。

有文獻記載,晚清的平民多數在過年除夕的時候才靜下心來洗一次自己的辮子,所以在平日裡就算辮子再髒再有異味也頂多用毛巾擦一擦而已,相比富貴人家跟權勢階層則是三十天左右洗一次,因為不少人嫌編制辮子太麻煩,洗之前需要慢慢揭開,等洗完長長的頭髮晾乾後,又得重新編好,過程中有時候需要有人幫忙才可以完成。

出於這種情況,使得很多清朝人都很少洗辮子,就算是漢人也慢慢忘記了前朝遺留下來的洗刷習慣。有古籍記錄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每個朝代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清潔身體習慣。秦朝時期,老百姓不知為何異常注重乾淨,頭髮幾乎每三日一洗,不怕浪費水源,發展到漢代,百姓們就改為五日一洗頭,且蓄髮以簡約為主,不留辮子。唐朝時期,人們安居樂業生活條件提升了,不僅三天兩頭洗一次頭髮,還特別注重身體各個部分的洗沐,據說從頭到腳趾的清洗環節都相當講究。

到了元朝,蒙古人執政引來的風俗習慣又不同了,畢竟蒙古族人屬於遊牧民族,常年在外,對於梳洗不太重視,從而影響了漢人。時間一度發展到清朝,中原又被滿族人掌控,他們祖先是遊牧民族,世代都在馬背上生活,故此遺留下編辮子的風俗習慣。

漢人受其律令,開始剃髮留辮,但很多人都不甘願,出於心理反抗原因也不太想把心思花在辮子上,所以使得對辮子的保養越來越不注重。清朝發展到後期,西方國家有不少人來到北京遊玩居住,當時有一個英國籍的女人,出於好奇去欣賞清朝人洗辮子,根據她的回憶稱,那人的辮子剛一拆開一股臭味就撲鼻而來,差點把自己燻得嘔吐出來,然後還發現辮子裡爬出來許多蟲子以及掉下很多汙垢,簡直不堪入目!這一幕令英國女子印象十分深刻,導致她當天噁心得吃不下飯,甚至連續幾天都沒有胃口。


貓眼觀史


先說下清朝男人的辮子,多久洗一次?

事實上,古代沒有現代科技先進,所以什麼洗髮水、營養素的東西,在古代都是沒有的。古人是怎麼洗頭的呢?最開始就是用水,輕輕揉搓一下。

漸漸地,他們發現光用水,沒辦法清潔頭髮上的油汙,就有了皂莢和草木灰。但即便是這樣,洗頭這件事對於清朝人來說,也是十分少見的事情。

正常的清朝百姓,可能一年都洗不了幾次頭。皇宮貴胄可能講究點,有專門的的人幫忙洗頭,但是頻率也不會很高。一週洗個一次,在古代就算很時髦了。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古代人不愛乾淨嗎?原因大概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清朝人的頭髮到了末期,是牛尾辮,就是頭的前面全部剃光,後面有一根又粗又長的辮子。

這樣的辮子,洗起來十分繁瑣,可能一套下來,要好幾個時辰。而且古代也沒有電吹風,洗完的辮子只能等待自然風乾,又要花費很長時間。很可能洗個頭,半天就過去了。在古代洗個頭,實在是太麻煩了,所以清朝人洗頭的頻率很低。

另一方面,就是清朝末期,由於閉關鎖國帶來的危害,清朝的國力衰弱,百姓連飯都吃不上了,誰還有心思洗頭呢?街邊即便有專門給人洗頭的營生,誰又會把錢花在這種地方呢?

為何英國傳教士直呼,令人感到噁心呢?

英國傳教士麥羅德,在清朝末期來到中國,看到了民間的景象。在他的遊記中記錄了,清朝女人裹小腳,男人頭髮髒亂不堪,甚至還有蝨子在上面。

離得遠遠的,就能聞到一股異味。不用說也能猜到,那是長時間不洗頭,不洗澡的臭味。傳教士麥羅德哪裡見過這種場面,感人噁心也是正常的。

實際上,是他來的時間不對,如果再能早個幾百年來到清朝,也許就不是這種場面。這個要從清朝人的髮型說起。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那種長辮子的男人髮型,是清朝末期才有的,這種辮子很難洗。

而清朝人的辮子,是經歷了三個時間轉變,從金錢鼠辮到豬尾辮,再到後來的牛尾辮。清朝人入關之前,都是金錢鼠辮,這種辮子又細又長,相傳可以穿過銅錢的中心。後來發展到了豬尾辮,也只是加大了在後腦勺的髮量,辮子沒有變化。

所以,清朝的前中期,辮子的頭髮都是十分稀少的,很容易清洗,洗頭的頻率應該也會增加。直到變成了牛尾辮,人們的頭髮多了,洗頭太麻煩,才漸漸不怎麼洗頭了。英國傳教士來得晚,沒趕上好時候。


十點歷史君


關於這個問題,筆者曾詳細寫過一篇文章,如有興趣,可自行搜索“清朝男人的髮辮究竟有多髒?英國傳教士記錄下令人作嘔的畫面”一文。其中筆者將英國傳教士所見所聞翻譯過後寫下,或許能讓您從文字之中一見大清朝男子髮辮之骯髒程度。

當然,既然是問題,就有必要在此精簡解答一下。大清男子髮辮之髒,令人作嘔的畫面,並不是憑空而來,晚清光緒年間,有英國傳教士名叫麥羅德者自天津出發遊歷直隸、山東、河南等地,將其所見寫於紙上,回到英國後,麥羅德將其所見所寫並附上一組照片印成明信片出售,這些文字一經傳出,洋人十分驚訝,難道傳說中的神秘國度真的如此骯髒不堪。答案是正確的,這位洋傳教士並沒有說謊和誇大。(下圖為河北地區一戶農家)

他對中國男人的髮辮和女人裹的如粽子一般的小腳做過詳細研究和記載。為了接近大清普通百姓,他自己蓄髮之後,讓人梳了一條小辮子,然後穿上馬褂走訪各地。他其中寫道直隸(河北)、河南、山東地區的農村男女幾乎身上都有一股子怪味,兒童喜歡赤身或赤腳,且滿身汙泥,除了讀書人之外,幾乎所有的人都穿的破衣爛衫,稍微好一點的衣服只有節日時才捨得穿。男子的髮辮盤在頭頂,幾乎終年不梳洗,夏季的時候他們會跟著孩子一起到河中洗洗身上的汙垢和清理髮辮,天一冷,便不再洗,而是用一隻叫做“篦子”的梳頭工具將散開的髮辮來回梳,每梳一下,都會掉落在地上一些小蟲和皮屑以及灰塵。麥羅德形容那種味道連老鼠聞了都噁心。(下圖兩個河北地區的農村婦女)

女子也是如此,幾乎也是常年不洗,而是將頭髮盤起來,在腦後弄成一個“大包”。她們如果空閒的時候,會坐在一起,便聊天邊用“篦子”梳頭,雖然看上去很不衛生,但是她們的髮質卻出奇的好,梳完之後,像是摸了一層護髮油一樣。

以上是麥羅德在農村地區的見聞,不過在城市中,如天津城內,一些有頭有臉的人還是很整潔的,他們有專門的僕人幫助清洗髮辮,而且還要用一些特別的天然護髮品進行塗抹,以保證髮辮油光發亮,並且可以發出各種香味。西方的花露水和東洋的髮油十分暢銷,有錢人家的男女都會購買。(下圖為天津紫竹林的兩位知識分子,明顯看出他們的著裝很整潔)

另外在城中有走街串巷的洗頭人,他們挑著擔子,上面有洗頭和梳頭的工具,為那些愛乾淨但是沒有僕人伺候的人進行梳洗,文化人和小生意人往往喜歡光顧他們,一個洗頭人一天賺的錢足夠養活一家四口。

看著這位英國傳教士的記載,你有什麼感想,是否很驚訝,這是何等的“可怕”,我們現在三天不洗頭,頭皮就幹癢,一年到頭不洗頭並且還是梳成大辮子這是一種什麼滋味,但清朝人已經習慣了,如果天天洗,才會被視為不正常。(下圖為新軍當街剪辮子)


大獅


影視劇中我們看到的清朝男人都流著一條烏黑的大辮子,穿的絲綢做的衣服,其實不然,古代的清朝老百姓的穿衣打扮比我們看到的乞丐強不到那去,在古代衛生條件不好,老百姓一年也洗不了一回澡,北京剛解放時城裡堆積有幾百年歷史的垃圾,幾個月就被全部清理乾淨。

想想天子住的地方能有幾百年的垃圾可想而知古代人又多麼不講衛生,身上的衣服能穿成皮夾克,腿上的纏腿布能叫人聞了我估計能吐了,可想而知男人頭上的辮子有多髒了,估計老鼠聞了能修克。

俗話說得好,皇帝身上還有三隻御蝨,既然說如此噁心為何不經常洗澡,換衣,估計一般老百姓沒有那個能力,和那個思想,還有就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思想在作怪。

一個外國傳教士很奇怪中國普通老百姓為什麼不愛衛生,而有錢人卻經常換洗,他發現一般老百姓要幹活,一干活就有汗水老百姓又不愛衛生,他們的辮子聞上去就和死老鼠一樣的味道。一般老百姓也不不洗頭髮,只是在天氣熱的時候才可能洗一洗,冬天不敢洗,怕感冒要知道過去老百姓最怕得病了。

再者說編辮子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清朝時的大街上經常能看到有人挑著剃頭擔子給人刮頭編辮子,還問顧客給您編的辮子您是要條武辮子,還是文辮子。

所以不難想像清朝男人的辮子有多髒,多噁心啊,放到現在那位男士要是三個月不洗頭,那頭髮跌有多噁心,倒那時女朋友會用什麼眼光看你,哈哈😄可想而知了。



藍色天空194475094


消滅蝨子大作戰!——一場人與寄生蟲的戰爭!

蝨子作為長期伴隨人類存在的一種常見寄生蟲,近些年基本上已經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但是稍微年長一些的人或者聽父母說過小時候的故事的人,便知道蝨子這種動物曾經是多麼的常見。

蝨子與人類的寄生關係,實際上比人類還要早,蝨子早在人類的祖先和猴子的共同祖先時便已經存在於人體之上了,距今已經有幾千年萬的時間,而蝨子主要存在於人的頭髮裡、身體表面等。而人類之所以會身上寄生蝨子其實和古人的個人衛生有關係。

今天就來講一下古代的人的髮髻,尤其是清朝中後期那條厚厚長長的辮子到底有多髒?

留辮子實際上不是漢族人的傳統,而是來自於滿族人的傳統髮飾。隨著明朝的衰亡,東北地區的滿洲人趁機進入中原並且建立了統一全國的封建統治政權。這便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

隨後滿族人為了維持自己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對人數遠遠超過滿洲人的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其中包括讓漢人穿馬褂,留長辮。按照滿族人的習慣風俗生活。

但是古代的人不同於今天,社會發展水平和物質的匱乏使得人們基本生活都處於十分困難的境地。而這條長長的厚厚的長辮,對於大多數普通的老百姓來說根本無暇也沒有經濟實力去打理。因此這條辮子便變得十分的髒。其實縱觀人類的歷史,髒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狀態。無論是曾經的歐洲還是遙遠的非洲美洲,以及我們的古人,實際上在個人衛生方面都沒有今天的人那麼的細緻。

每日沐浴更衣、每日洗頭洗澡這樣的生活方式,在幾十年前都不存在的。更不用說100多年前處於清朝晚期的中國人民。人們基本上都在為生計所忙碌。而且大多數人都是從事農業生產,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根本不可能要求人們在個人生活方面過於乾淨講究。

因此,清朝晚年時的男性無論是洗澡還是梳洗自己的長辮子都是很麻煩的。天熱時期還方便梳洗,但是天冷以後幾個月不洗一次是很常見的事情。自然長期不洗的頭髮和身體會散發出濃烈的氣味。你可以稱這是男人味兒,但這就是“臭男人”。

清朝末年隨著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西方傳教士和西方商人開始進入中國,並且開始瞭解中國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中國人。有些西方傳教士由於深受宗教文化的影響,以及西方近現代工業發展的影響,開始從中世紀骯髒的穿衣打扮開始往乾淨利索的現代社會發展。當他們看到這些,整日從事農業生產或者在碼頭工作的中國工人們。一條骯髒的髒辮盤在頭上或者脖子裡,或者垂在後背。並且伴隨著汗液,散發出濃烈的氣味。自然感覺到十分的噁心。

但是任何國家都要經歷一些特殊的歷史時期和階段。今天的中國人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講究衛生的國度之一。而且亞洲人的皮膚更細膩。你覺得呢?


珞珈山的貓


古人洗不洗頭,跟是否留辮子無關,只和階層有關。只有富貴人家或官宦人家,才會經常洗頭。

古代是沒有洗髮水(Shampoo)的。

事實上,洗髮水這種東西直到上世紀80年代,在全國範圍內都不是非常普及,這也就註定了洗頭不那麼容易的事。

古代主要用的是皂角水洗頭。在民間,凡是注重洗頭的,都是秀才或士紳階層。

每當洗頭時,就煮皂角水,然後在家裡把辮子解開,清理個人的衛生狀況。

但是,對於底層社會而言,洗頭就過於奢侈了。

多數情況下,肯定是積攢了一段時間,徹底洗個熱水澡的同時,把頭髮給洗了。

平時的話,就連睡覺也不會解開辮子,反而讓辮子垂到炕下。正如上面的照片所示。

在這種情況下,廣大的底層群眾肯定就是不洗頭的,所以所謂頭髮生蝨子的情況,是很有可能發生的。

總的來講,這是一個階層問題,而不是辮子的問題。

在留辮子的時代以前,男人也是留著長髮。貧苦百姓難道就能隨意洗頭了?肯定也不是吧。


HuiNanHistory


1644年清軍入關後,為了能更好的統治漢人,開始在漢人中推行剃髮易服制,想將漢人滿族化,為此還打出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髮令”。這在將“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觀念嚴重的漢人中遭到了極大的反抗,在經過幾次反抗和鎮壓後,“剃髮令”最終在頒佈三十多年後才得以在全國實行,而最初的髮式就是所謂的“金錢鼠尾辮”!


清朝人髮型的演變!

清朝人髮型的演變是從早期的金錢鼠尾辮到中期的蛇尾辮最後到牛尾辮(即大家熟知的:陰陽頭—半瓢式),隨著頭髮越來越多,當時人們打理頭髮的次數也越來越少,女人勤快洗頭頻率會稍多些,男人則不同一年半載洗一次頭在當時是很正常的事,而由於洗頭時非常打理,所以在當時還出現了洗頭人這一行當,他們挑著擔子,裡面擺放著洗頭和梳頭的專用工具,走街串巷並大聲吆喝著!



那麼,清朝人的辮子有多髒呢?

由於辮子長,又不經常清洗打理,晚清人的辮子在塵垢,油脂,皮屑,異味,蟲子的包裹下非常的髒。曾有一個叫麥羅德的英國傳教士在他的傳記中記載了他親眼見到的清朝人洗頭經過:辮子在剛拆開的一瞬間一股惡臭就散發了出來,緊接著辮子裡還爬出來了許多蝨子以及還掉下很多汙垢,在視覺與嗅覺的衝擊下,令人直想嘔吐!


晚清被滅亡後,民國政府“推新除舊”清朝人的大辮子也被剪掉,這個延續二百多年的“習俗”也隨之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