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為什麼會有朱祁鎮這種兒子?

L丶佳能


明宣宗朱瞻基算是明朝歷史上少有的比較正常的君主,也是明朝二百七十六年中屈指可數的明君之一。然而,他的兒子朱祁鎮,則與他本人大為不同。朱瞻基治下,大明王朝慢慢從永樂晚期經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的狀態下走出,但在朱祁鎮一陣猛如虎的操作之下,一切又回落了下去。如果分別用一句話來評價朱瞻基和朱祁鎮,則對朱瞻基的評價應當是“他改變了明朝”,對於朱祁鎮,則是“他又改了回去”。



明君的兒子是昏君,虎父犬子,類似兒子不如來老爹的現象在歷史上很常見。但朱祁鎮之後,明朝的君主可謂是一代不如一代,明朝也迅速衰落下去。可以說,明朝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便是朱祁鎮的土木堡之變。那麼,朱瞻基為何會有朱祁鎮這種兒子?

朱瞻基去世之時,朱祁鎮只有八歲。八歲的小孩,一般什麼都不懂,正是一塊璞玉,需要雕琢。因此,雕琢之人便顯得至關重要。很不幸,雕刻朱祁鎮這塊玉的人,是個殘疾的工匠,叫作王振。太監王振的存在,彌補了小朱祁鎮父愛的缺失,獲得了朱祁鎮的無比信任。由於朱元璋廢除了宰相,所以皇帝的權力得不到制度的制約,一旦皇帝將權力暫時轉讓給信任之人,則這個權力轉讓的標的便會擁有不受制約的權力,正所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王振利用了朱祁鎮的信任,狐假虎威,為自己謀取私利,最終將大明王朝帶向了一條不歸路。

似乎“他只是個孩子”能夠成為朱祁鎮被洗白的藉口,但實際上並不能。同樣是八歲繼位的愛新覺羅玄燁,在十四歲便憑藉一己之力扳倒了大權臣鰲拜,並且在日後做出了一番功績,締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盛世。對比朱祁鎮,可謂皓月比於螢火,麒麟比於駑馬。

實際上,朱祁鎮的失敗,根本原因在於明朝皇子的教育制度與明朝的宦官制度。

明朝的皇子並沒有一套成體系且形成慣例的皇子教育系統,皇子何時接受教育,接受教育的內容如何,隨意性極大,皇帝在皇子的教育中發揮決定作用。一旦皇帝早逝,則皇子的教育便有可能荒廢。清朝不同,清朝皇帝對於子嗣的教育非常重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固定的皇子教育體系。如此,便保證了皇位繼承者素質的下限。朱祁鎮因為父親早死,並沒有接受足夠的帝王教育,性格,能力的培養皆不合格,自然,當上皇帝之後,昏招百出。


明朝的宦官,除了是皇帝的管家之外,還掌握實際權力,比如司禮監掌握著批覆上書的權力,這給了宦官專權以便利,尤其是與皇帝親近的太監。這些太監能夠利用自己本身的權力來影響皇帝,將皇帝基於信任賦予自己的權力解釋為自己職位本身的權力,由此其專權便 沒有了阻礙。清朝則不同,清朝宦官定位只是高級雜役,在制度上與權力完全絕緣,因此,其並沒有專權的機會。正是因為如此,王振的專權變得一路暢通,無人阻礙。

因而,朱瞻基這樣一位明君,卻養了給廢物兒子,表面上看是因為朱瞻基去世這個“偶然事件”,但實際上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明朝制度缺陷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庭州行者


老朱家的皇帝似乎從明宣宗開始,就一片早死。明宣宗活了38歲,明英宗朱祁鎮也只活了37歲,明憲宗活了40歲,明孝宗活了35歲 ,明武宗更可憐,只活了30歲。到明武宗時絕嗣,明孝宗的侄兒明世宗繼位,總算是打破了這個活不過四十歲的記錄,明世宗活了60歲,然後他兒子明穆宗戰戰兢兢地做上皇帝,也只活了35歲,就到了明神宗活了57歲,緊接著是一月天子明光宗也只活了38歲,後來的木匠皇帝享年22歲,殉國天子崇禎33歲煤山自縊,雖不算是早夭,但也沒能活過40歲。

皇帝死的早,就無可避免地出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下任皇帝缺教育。歷史上大多有所成就的皇帝,其青少年時期,大多都經歷了常人難以經歷的人生,要麼是在老子的壓力下,戰戰兢兢,或者就是經過殘酷的奪嫡鬥爭最後脫穎而出,這些殘酷的經歷,都使得這樣“出身”的皇帝,擁有很強的政治敏感性,同時也培養了一個領導者基本的素養。

別的朝代不說,就說明朝,明仁宗就是個典型的例子,老子太強勢,還有個老二威脅著,從建文削藩到靖難之役,之後又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監國,在洪武、建文、永樂三朝的政治旋渦中最終笑到最後,這其實都是人生經歷鍛煉出來的。

另外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明孝宗,他老爹明憲宗的情況其實跟他也差不多,童年經歷不太美好,爹被俘虜了,叔叔當了皇帝對他虎視眈眈,可這個少年遇到了一個大齡野心妹子的關懷,導致在少年時代形成了嚴重的戀母情結,也是因為這個叫萬貞兒的女人,使得成化朝群魔亂舞,也使得明孝宗差點就夭折。當也正是後宮這種殘酷的環境中,明孝宗最終成長為了一個好皇帝。

總而言之,一個人的青少年時期是十分重要的,而對於朱祁鎮而言,他的青少年時期並沒有這些經歷,可以說他的人生很順暢,出生就是國之儲君,沒有誰能動搖他的位置,然而他老爹死得早,他9歲即位,在前面八年的時間裡,他實際上只是帝國名義上的至尊,一切軍國大事都是他奶奶張太皇太后主導。

或許是因為太皇太后跟他母親都忙著國家大事,所以朱祁鎮的童年最親近的人只有身邊的太監,讀過書自閹進宮的王振,成為了他最親密信任的夥伴。這樣的成長經歷,使得朱祁鎮對王振的感情是十分負責的,而大抵也正是因為這樣相對寬鬆,凡事都有人打理的環境,使得朱祁鎮沒有機會經歷殘酷的政治鬥爭,所以他的性格相對柔弱。所謂“柔弱”,指的是他比較容易相信人,很少做決斷,畢竟在八年的時間裡,他也沒什麼決斷的機會。

等到他拿主意的時候,已然是來不及了。在太皇太后,三楊相繼死去之後,王振已然成了氣候,加上老好人朱祁鎮的信任,使得王振幾乎大權獨攬,而作為太后的孫氏這個時候根本插不進來,畢竟皇帝已經親政,她沒有任何身份任何理由參與國事。

很大程度上而言,朱祁鎮是一個沒主意的人,縱觀他短暫的一生,正統歲月裡,總是有人給拿主意,從太皇太后到王振,無論是忠的,還是奸的,他似乎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即便是後來奪門之變,事實上也是被外臣和內官一起半“脅迫”著復辟的。當然他其實內心也很想復辟,報復自己的弟弟,畢竟南宮囚禁的歲月實在太難了。

殺于謙,這是他人生最大的敗筆,但想想其實也是他性格使然,本來沒有多少政治經驗的他,又長達9年的時光裡是個階下囚,難免腦袋不靈光,被人輕易忽悠。但朱祁鎮也並非一無是處,天順之後的執政時光裡,或許是因為之前9年的殘酷經歷,他成長了,他懂得積極去處理國事,去任用像李賢這樣的名臣,也算對得起這一次復辟了。

總而言之,一個人,特別是一個皇帝,他人生的青少年時期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段時期的經歷,是一個人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朱祁鎮是沒有長好,主要還是沒有什麼壓力,前半生走得順,也沒有什麼機會獨當一面,習慣了信任別人,聽別人的話,回想我們年輕時候,初高中的時候,難道不是這樣聽風就是雨的傻瓜咩?


江畔初見月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10年,是突然暴斃身亡的。當時朱祁鎮才8歲。


在這關鍵時刻,朱瞻基的母親張太后(《大明風華》裡的張妍)不得不臨朝聽政,大政方針幾乎都出自三楊內閣。當時有一個呼聲,那就是擁立張太后的另一個嫡子越王朱瞻墉,畢竟“兄終弟及”也是一個選項。

但是最終張太后否定了這個選項。原因是畢竟作為嫡長子朱祁鎮,根據《皇明祖訓》是第一順位繼承人,更關鍵是當時的大明國泰民安,也不存在導致“主幼國疑”局面的外部壓力。


所以朱祁鎮天然命好,他不即位,別說那幫文官不答應,就連朱瞻基活過來也不會答應。畢竟朱瞻基出生4個月,就被立為太子了。為了朱瞻基和孫若微,活生生地犧牲了一個原配皇后胡善祥。

在正統7年,張太皇太后死前。內宮的女人們其實都沒有任何的掌權經驗,自然包括朱祁鎮的生母孫太后。而朱祁鎮更是如此,真正的權力實際上掌握在大明的內閣。這也是“三楊內閣”有名的原因之一。

正統11年,“三楊”中的最後一個楊溥去世。也就意味著大明的內政實質性地交給了一幫新晉的文官,而主政的也開始交給了毫無執政經驗的朱祁鎮。


正統14年,朱祁鎮23歲。他一直長於深宮,毫無歷練,只信任身邊的宦官。瓦剌太師也先分四路攻擊大明。面對這種局勢,朱祁鎮聽從王振的建議,御駕親征,解救大同。

朱瞻基在位時,原本就有例行巡邊。還曾經主動出擊,打過經典的“寬河之戰”,以3000騎兵大破兀良哈數萬大軍。

但是,朱祁鎮和朱瞻基的差別很大。朱瞻基15歲的時候就跟著朱棣秦徵漠北了,常年在軍中歷練。而朱祁鎮幾乎沒有出過宮,身邊不是女人就是太監。別說隊打仗一竅不通,就連真正的局勢也是無法分清的。


王振利用朱祁鎮,想實現自己馳騁沙場的願望,未果後蓋希望實現衣錦還鄉的願望。但是朱祁鎮卻徹底被他忽悠得差點丟了大明和自己的小命。

崽賣爺田心不疼。不是自己掙來的,永遠不知道珍惜。朱祁鎮命好,因為他是朱瞻基的嫡長子,所以他是皇帝,沒人反對。大明卻差點鬥交待給他了。


炒米視角


其實這個問題問的有點不對,不能說民生中為什麼會有朱祁鎮這樣的兒子,雖說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的慘敗,導致了自己被俘,同時明朝處於生死存亡的一線,但是這樣的責任其實真的怪不到,朱祁鎮自己身上主要的責任,其實更多的還是在於朱瞻基自己。

首先是朱瞻基得到了這個皇長子時,年歲已經比較大了。這就讓人有點費解了,按理來說,像朱瞻基這樣的皇子皇孫結婚都比較早,正常來說得到孩子的年歲也會比較早。像他的父親朱高熾得到他時才年僅20歲,他的爺爺朱棣得到他的父親,朱高熾時也才18歲,而他得到了自己的長子時,已經29歲了,等到他38歲英年早逝時,他的兒子朱祁鎮才年僅9歲。

他如果能學習他的父親,20歲就得到了自己的長子,那麼起碼還能多出9年的時間來教育自己的孩子,等到他死時,他的長子也已經18歲了,也足以到達能夠繼承帝國的年紀,相反過往的得到自己的孩子,再加上過早的離世,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教育自己的孩子,傳授自己治理國家的經驗和心得,讓尚未成年並且毫無經驗的朱祁鎮過早的登上了帝國的舞臺。這樣一位乳臭未乾的小孩,根本不懂得任何治理王朝的經驗,也沒有任何實操經驗,最終才出現瞭如此之大的危局。

其實我們翻開朱祁鎮之前登基繼位的皇帝的履歷來看,在他們當上皇帝之前,都有一段相當長的實操階段。朱棣在發起靖難之役時,他的長子朱高熾就留守北平負責監理朝廷政務。朱棣在征伐漠北時,就經常帶著朱瞻基隨行,有時候也會將他放在京師,負責某些政事處理。所以說不管是朱瞻基還是朱高熾,他們父子二人都有非常豐富的領軍作戰的經驗以及政務處理的經驗。

可是到了朱祁鎮這一代,是明朝歷史上第一個沒有"實習階段"就登上皇位的皇帝,他既沒有領軍作戰的臨陣經驗,也沒有負責過具體的朝廷政務,他爸朱瞻基一死他就被推出來當皇帝了。可以說,朱祁鎮的志高才疏,都是他的父親朱瞻基造成的。對朱瞻基來說,他僅僅只當了十年的皇帝就駕鶴西去。他的離世不僅讓“仁宣之治”過早的結束,同時也是開啟了大明王朝走下坡路的局面,這既是對全天下百姓的不負責任,也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


小芊芊愛歷史


最近流行的電視劇《大明風華》再現了當年土木堡事變的一幕,朱祁鎮率領幾十萬大軍遠征瓦刺,結果全軍覆沒,自己也成了瓦剌人的俘虜。

接下來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繼位成了皇帝,在於謙的帶領下,頑強的明軍打勝了北京保衛戰。一年後朱祁鎮又被瓦剌放了回來,七年後兵變成功,朱祁鎮再次成了皇帝。這次他殺死了大功臣于謙,製造了像岳飛被殺一樣的冤案。

大家詬病朱祁鎮主要就是源自於當年明月的一句話:錯打一仗,錯殺一人。他的父親朱瞻基是歷史上有名的明君,和他的爺爺朱高熾被人稱為仁宣二帝,這基本上也是對一個好皇帝最高的稱呼了。

常說虎父無犬子,為什麼朱瞻基這樣的好皇帝,卻生出了一個這樣的狗兒子呢?朱瞻基1425年當上了皇帝,14 27年朱祁鎮才出生,第2年被立為太子。1435年,朱瞻基去世,同一年9歲的朱祁鎮接替皇位。

從以上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朱瞻基死的太早了,他根本就來不及培養朱祁鎮,就到九泉之下見他的皇爺爺去了。朱瞻基臨死以前專門交代:在朱祁鎮親政以前,大事都由張太后處理。

張太后是朱瞻基的母親,朱瞻基死後實際上也就變成了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年紀大了,自然會非常寵愛自己的孫子。和現在的爺爺奶奶一樣,什麼事都自己來,生怕委屈了自己的孫子。

朱祁鎮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長大的,天天和太監在一起鬼混。基本上什麼事都不用操心,過上了自我放飛的生活。身邊最寵信的太監就是王振,王振原本是一個半吊子的讀書人。因為讀書不成器,才引刀成一快,離開自己的老婆孩子成了太監。

這王振和洪秀全是一路貨,自己讀書不成器倒也罷了,反倒把自己看得非常了不起,總覺得自己是一個蓋世奇才,需要一個大的平臺才能發揮自己的才幹。

二貨王振帶著自己的小迷弟朱祁鎮,自然是也培養出了一個小混蛋。在大多數皇帝執政的時代,太監不過是皇帝意志的體現。在朱祁鎮當皇帝的時候,王振變成了皇帝的大腦,指揮朱祁鎮在做事。

也就是說朱祁鎮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都不利於他的個人成長,奶奶寵愛他,王振這個二吊子老師瞎培養的。在土木堡事變的這一年,他也只有23歲,正是一個年輕人胡思亂想的時候。

反過來,我們看他的父親。朱瞻基很小的時候就在自己的爺爺朱棣的身邊長大,朱棣非常喜歡自己的這個孫子,才把他放在自己身邊親自培養。朱瞻基年紀稍長,朱棣就把他帶到戰場上去磨練。

朱棣是一個老牌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朱瞻基的底子也不錯。在這樣的情況下,名師出高徒就是大概率事件。朱瞻基成為明朝非常有作為的皇帝,當然也就沒有問題了。

我們拿朱瞻基和他的兒子朱祁鎮放在一起比較,就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家庭環境的不同導致了兩個人不同的命運和結局。出生於皇室和平民家庭沒有什麼區別,如果教育環境不好,同樣會出現敗家子兒。

在這裡可以給大家講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前些年我有一個非常大的客戶,老闆的兒子在澳門賭博輸了幾個億。最後迫不得已,老闆只好把自己的公司賣掉了,把債務償還後還剩了一個多億,就把這個錢存進了銀行,給自己一家人養老。

這個老闆在改革開放初期,也是白手起家,辛辛苦苦幾十年才打造出這樣的一個家底兒。結果被他兒子在一夜之間就差點敗光了,實際上也就是實際上也是因為忽視了家庭教育,寵壞了自己的兒子,才導致這樣的結局。

朱祁鎮就是這樣的典型例子,不管他出自於什麼樣的一個家庭,只要培養他的環境不變,永遠都是一個敗家子。給他一個企業,他能把他搞倒閉。給他一個國家,他能搞得差一點亡國。


新知傳習閣


這事兒明宣宗真得稍微背點鍋,雖然他死的時候朱祁鎮才9歲,重大教育問題多數不是他完成的,但宣宗這個當爹的前期教育確實有問題,而且問題還不少。無論言傳還是身教宣宗都給朱祁鎮做了不少錯誤示範,再加上老師選得不對,朱祁鎮同學就華麗的成了一個昏君。

其實咱們得說朱祁鎮的天賦還是不錯的,實錄裡記載為”天質秀傑,龍顱魁碩逈異常,倫巾帽皆須式樣加廣大為之,乃克適用“。意思是這孩子腦袋特別大,刨除大劑量服用三鹿而罹患巨頭症的可能性後,唯一的解釋是丫很聰明。

我們都知道宣宗快30歲才混上這麼一個兒子,自然寶貝的不得了,孩子剛滿月就大赦天下一回,還很是正經的搞了一次出生時五色祥雲蓋頂的封建迷信活動,讓這個大兒子的人望瞬間爆棚。然而我們還知道宣宗這貨有點沒正形,他很快開始了錯誤示範。

宣宗的錯誤示範一

其實說宣宗沒正形完全不冤枉他,朱祁鎮剛冒話的時候,這貨就當著很多重臣的面把兒子抱懷裡瞎逗,問兒子:”以後當皇帝了能讓天下太平不?“

朱祁鎮大嗓門喊:“能!”

宣宗很高興:“有搞事情的敢帶一票兄弟出去砍人不?”

朱祁鎮繼續大嗓門喊:“敢!”

然後沒譜老爹巨爽,把褲腰帶也解了,衣服也脫了,全披兒子身上,又把兒子抱上了御座。左右大臣也開始跟著起鬨,立馬上演了一幕跪地不起,三呼萬歲的表忠心戲碼,讓宣宗和朱祁鎮爽上加爽。

其實這一幕仔細想想,如果排除事先排練過的可能性後,唯一能看出來的是朱祁鎮這娃有點虎X,一個虎X孩子不上大嘴巴子扇清醒早晚得惹禍。可偏偏那沒譜老爹還給了獎勵,最後朱祁鎮果然也惹下踏天大禍,明朝差點變成南宋了。

宣宗的錯誤示範二

如果第一個錯誤示範是言傳的話,那麼第二個就是身教了,宣宗這傢伙確實算個天才,明朝皇帝裡能稱得上文武雙全的也就他了。從資質上說他應該比朱祁鎮還好,在加上有朱棣這樣的狠爺帶著,成就很喜人。

丫詩寫的不錯,起碼比後世寫四萬多首那哥們強;畫畫也挺牛,筆法圓融灑脫,當職業畫家混飯吃沒問題;騎射功夫也算了得,戰場上秀連珠箭的事兒都幹過。算的上文武雙全的頂級人才。

但他有一個聰明人常有的惡習——愛好太廣泛,什麼都能拿來玩玩。沒事鬥個蛐蛐啦,玩個投壺啦、出去打個獵啦,他天資奇高,這麼多愛好也沒影響當個好皇帝,所以給了兒子一個錯誤的印象,當皇帝很容易。可惜朱祁鎮既沒有他老子的天資,也沒有朱棣、姚廣孝那樣的名師,這不就等著悲劇嘛?

宣宗的錯誤決定

宣宗做出最錯誤的決定就是給朱祁鎮選老師,話說當時明朝不是沒有牛人,三楊也好、于謙也罷,教朱祁鎮都綽綽有餘。可偏偏這缺德爹找了個割雞分子當東宮局郎,督促太子進學。

找個太監也就沒什麼,你倒是找個像樣點的啊?當時宮裡也不是沒有好太監,金英、範弘這種位高權重的不行,還有李永昌呢啊!那是能和于謙一起討論軍務的兵法大家。再不行還有阮安啊,那是清廉到讓無數文官羞愧的好人。最不濟找劉永誠也行啊,好歹是狂虐兀良哈的猛人,不至於土木堡叫也先給包餃子吧?

然而宣宗這個沒譜的給朱祁鎮選的那孫子叫王振,這貨文不成武不就,渾身上下就一張嘴好用,簡稱叫能忽悠。就這樣,虎X學生加嘴炮老師組合誕生,明朝的國運也就急轉直下了.....


總結起來吧,朱祁鎮變成那個操性,宣宗其實是有責任的。他極端錯誤的言傳身教又給兒子找了個傻鳥老師,於是朱祁鎮同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完全扭曲,最終讓這個虎X孩子在昏君的路上狂奔不回......扯淡完畢......


歷史吐槽機


這個問題可以從不同角度理解。

一、明宣宗如此英明偉大,為什麼會有朱祁鎮這樣無能的兒子?真給老爸丟臉。

二、明宣宗如此平庸,為什麼會有朱祁鎮這樣英明的兒子?

其實,不管提問的朋友是想怎麼表現宣宗朱瞻基跟英宗朱祁鎮的性格反差,實際上,宣宗朱瞻基跟英宗朱祁鎮父子無論是在性格、人品還是在位時做出的成績都相差無幾,可以說半斤八兩,不分伯仲。

兩人的人品還行,都比較重感情,還很敬業,雖然沒能像祖上朱元璋那樣開疆擴土、大展宏圖,但也能守住家業,沒有敗家亡國,算是守成之君。

先說說朱瞻基的優點。

朱瞻基開創了仁宣之治(仁宗在位時間太短,仁宣之治大多應算在宣宗身上),政績斐然。

他在位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一年,但在位期間任用賢臣,關心民間疾苦,從嚴治軍,銳意改革。

當時的明朝可謂是政治清明、法紀嚴明、經濟繁榮、國泰民安。

馬屁很多人拍了,我們只說他的缺點。

一、重用宦官,給大明留下隱患。朱元璋登基後,鑑於歷史上宦官干政的教訓,曾經約法三章:不許宦官識字,不讓宦官當外臣,任職不能超過四品。但朱瞻基卻破戒讓太監學文化,為宦官干政創造條件。

朱瞻基喜歡蟋蟀,而且是酷愛,人稱蟋蟀天子。他為了一心抓蟋蟀,有時候處理公文的事就讓太監來代勞。

朱瞻基如果僅僅是培養一兩個太監學文化也就罷了。他在上任第一年就在宮中開設太監學校——內書堂,讓太監接受正規教育,還聘請高級教師(翰林學士)授課。太監們學到了很多知識,自然也包括歷史知識和馭人之術,樹立了遠大理想,為日後干政創造了條件。

第二、宣宗朱瞻基對北部邊疆的政策過於軟弱,為明朝滅亡做了鋪墊。

朱元璋建國之初,為了邊疆安定,多次派大軍用武力制止遊牧民族侵擾,維護了邊疆的和平局面。

而宣宗登基後,調整了對外政策,對少數民族武裝採取妥協、退讓的懷柔策略,以外交溝通和經濟收買來維護邊疆和平。所謂收買就是隻要蒙古那邊來進貢,就不論貢品價值使勁給錢。

宣宗改戰略擴張為戰略收縮,放棄安南、內遷奴兒干、同時解散下西洋人員。

仁、宣二宗對蒙古軍事上的不作為政策,為蒙古統一局面的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也為土木堡之變埋下了伏筆。(土木堡之變的直接導火索就是進貢待遇。)

宣宗時期,河套地區竟然有空地三千里無兵守衛,蒙古人就趁虛而入,開始蠶食,成為心腹大患,史稱北虜入套。

對於英宗我們先說他的過錯,再說他的政績。

按照血統論,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孬種兒混蛋。老子朱瞻基平庸,兒子朱祁鎮也很一般。

朱祁鎮是個好人,但不是個好皇帝。因為當皇帝不是當道德模範,好人是不能從政的。

朱祁鎮最大的毛病就是重用太監,不過這也是革命傳統,不是英宗首創,因為在宣宗的時候,太監就開始評閱奏章,往文件上蓋大印了。

只是到了英宗的時候繼承了這個光榮傳統併發揚光大罷了。

英宗喜歡太監王振,到了一會不見就魂不守舍的地步。有一次皇帝舉行盛會大宴賓客,英宗不見王振悶悶不樂。王振也在外面大發牢騷,自比是輔佐成王的周公,英宗得知後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趕緊叫王振過來赴宴。還命令百官到門口迎接,太監的驕橫和英宗的無能可見一斑。

需要指出的是,土木堡之變,英宗正是受到了王振的慫恿,御駕親征才讓明軍一敗塗地,自己也成為俘虜的。

不過在太監王振在土木堡之變中被殺,英宗後來復辟之後,痛定思痛、勵精圖治、吸取教訓沒有再讓宦官對朝政妄加干涉。

朱祁鎮的犯下的第二個錯誤是誅殺于謙這個大忠臣。

從明朝的角度來說,于謙無疑是個忠臣,因為他帶兵成功抵禦了瓦剌入侵,挽救了危如累卵的明朝政權。

從朱祁鈺的角度講,于謙也是個忠臣,因為朱祁鈺當初就是在於謙擁護下登基的。而且英宗被瓦剌放回的時候,也是于謙拍著胸脯對英宗歸國猶豫不決的朱祁鈺說,沒事的皇上,有我呢。

但從朱祁鎮的角度講,于謙就不是忠臣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于謙跟自己不是一個陣線的,是你死我活的敵我矛盾。朱祁鎮當了皇帝后,手握兵權的于謙對自己是個巨大的危脅,說于謙是個定時炸彈也一點都不過分。再說,于謙不死,政變的合法性就成了問題。

如果不殺于謙,那英宗就是十足的白痴了。雖然殺于謙是殺了一個民族英雄,但站在人性的角度去分析,這樣做是合乎情理的,任何人換成是英宗,都會這樣做。

英宗的政績。

經歷了土木堡之變及八年的軟禁生活後,英宗開始任用李賢、王翱等賢臣,平定了石曹之亂,讓國家步入正軌。

英宗非常敬業,"早晨拜天、拜祖畢,視朝。既罷,進膳後閱奏章。易決者,即批出。"

《明史》贊曰:英宗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

在普通百姓看來,英宗絕對是一個好人,他對每一個跟他相遇的人都肝膽相照、深信不疑,不管他們是好人還是壞人。

對身邊大臣石亨飛揚跋扈,英宗一忍再忍,不忍下手。朱祁鎮在殺于謙的時候也是由於再三,在大臣的慫恿下才艱難做出抉擇。

朱祁鎮跟宦官阮浪聊得來,竟然把自己隨身攜帶的一個金繡袋和一把金刀慷慨相送。

伯顏帖木爾是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的弟弟,負責看守土木堡之變被俘的英宗,但兩人漸漸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英宗被釋放回國的時候,伯顏帖木爾一送再送,到了不得不分離的時候,伯顏帖木兒忍不住痛哭失聲:"我的皇帝,今日一別,幾時得見?"

一個階下囚要有多大的人格魅力,才能讓看守自己的敵方將領如此留戀?

明英宗的最大亮點就是結束罪惡的殯葬制度,而且還是在自己臨終的時候。

一個人活著為公而忘私並不難,難的是死神來臨的時候,還能想到別人。

人到臨終恐懼死亡,貪戀生命,很少想到別人的利益。在此刻提出廢除殯葬制度,真的是忘我,確實難能可貴。

他說:"自高皇帝以來,但逢帝崩,總要後宮多人殉葬,我不忍心啊。我死後千萬不要這樣做,今後也不能再發生這樣的事情!"

看了這篇文章,你還會以為朱祁鎮不如宣宗朱瞻基,還會覺得他給老子丟臉了嗎?


歷來現實


針對作者提出的觀點,貝勒先說出自己的觀點,作者明顯有針對明英宗朱祁鎮貶低的意思,或者是明宣宗的政績在大明朝歷史上,過於光芒,掩蓋住了明英宗朱祁鎮的政績。或者由於最近《大名風華》的熱播的影響,其主觀過於偏激。

然而,在真實的明史中,明宣宗去世時,明英宗朱祁鎮年僅九歲,就繼承大統,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戰”斷送大明二十萬精銳之旅,使大明王朝差點斷送在瓦剌的彎刀之下。而朱祁鎮作為三軍的統帥,在“土木堡之戰”之戰後,成為瓦剌的俘虜,在受盡屈辱之後,其後瓦剌釋放明英宗歸國。

縱觀明英宗一生,雖然早年寵信太監王振,後來又寵信曹吉祥、石亨等太監、權臣,導致大明王朝宦官專權開端,這是明英宗執政期內政治上的不足,但是晚年的明英宗任用李賢,聽信納諫,仁儉愛民,美善很多。 還廢除了殉葬制度。也算是對於自己皇帝職業生涯的一個完美的句號。

為何後世對於評價明英宗時期,總是認為有些異樣的眼光。

其一、明宣宗朱瞻基的政績過於顯著,掩蓋了明英宗政績。

縱觀大明王朝的十多位君主,給予後世的評價多數顯得昏庸無道,作為皇帝職業,明朝的皇帝,多數根本不稱職。

明宣宗作為明朝皇帝中,為數不多的英明君主之一,與其父明仁宗開創的“仁宣之治”,堪比西漢的“文景之治”。明宣宗執政時期,繼承與發揚“仁宣之治”。明宣宗執政時期,視整頓吏治和財政,繼續實行仁宗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明朝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

政治上,加強皇權。

明宣宗朱瞻基繼位之初,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朱元璋遺留的藩王擁兵自重的問題。

朱瞻基繼位之初,就著手整頓軍務備戰,以應對來自漢王朱高煦的叛亂。

朱高煦由於在靖難之役中,戰功顯赫,之後在永樂朝時期,又跟隨明成祖多次遠征漠北,戰功顯赫,在軍中威望甚高。雖然朱高煦未能承繼大統,但是對於窺伺帝位的野心,從未死心。明仁宗駕崩後,朱瞻基繼承大統,面對年輕,毫無威望 的侄子,朱高煦自然不放在眼裡。宣宗元年,漢王朱高煦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叛亂,由於朱瞻基事先準備充分,加之朱高煦輕視,很快這場叛亂就被明宣宗平定。

然而,明宣宗傳召他的另外一個叔父朱高燧,暗示他交出三衛兵馬,最終,在經歷建文帝、永樂朝、仁宗朝的藩王問題,到明宣宗朝時期,得到徹底解決。

吏治上,明宣宗任用賢臣,宣德朝的著名賢臣有五位,分別是:楊士奇、楊榮、楊 溥、夏元吉、蹇義,其中主要以“三楊”尤為重要。他們為宣德朝作為傑出貢獻。

經濟上,明宣宗仁政愛民

,明宣宗深知“民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在宣宗執政時期,宣宗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時刻關注天下百姓的生活,因此在宣德朝有這樣一句話:““坐皇宮九重, 思田裡三農”。

同時,明宣宗鼓勵墾荒的政策,減免百姓各種稅收,在明宣宗的治理下,明朝經濟出現空前的繁榮,百姓生活安定富足。

軍事上,清除軍隊的腐敗問題。明宣宗大力建立文官統治,以革新永樂朝以來,明軍吃空餉,虛報軍隊人數,壓榨百姓的腐敗現象。

同時,明宣宗減少對外用兵,以減少戰爭給百姓造成的傷害。

因此,在明宣宗治理下,明朝出現前所未有的一片繁榮。

其二、英宗朱祁鎮執政時期,寵信宦官,土木堡之變,皇帝成為俘虜。

明英宗朱祁鎮繼位時期,年僅九歲,由於年少時候,其祖母張太后的溺愛,英宗朱祁鎮自幼就十分淘氣,養成我行我素的性格。

因此,當英宗朱祁鎮成年之後,意氣風發,想再現當年其先輩遠征漠北的豐功偉績,因此,在正統十四年,瓦剌首領也先統帥十萬大軍,進攻大明朝,大明朝一敗再敗。

當年輕的明英宗聽到前線不斷戰敗的消息之後,建功立業的雄心十分著急,在寵臣太監王振的慫恿之下,明英宗朱祁鎮親自統帥二十萬明軍精銳,親征瓦剌。

當與瓦剌交戰之後,明軍多次戰敗,最終明軍退守土木堡,被瓦剌軍全殲,明軍全軍覆沒,明英宗朱祁鎮也被俘,成為瓦剌的俘虜,這成為明朝歷史的一個奇恥大辱。

另外一點,明英宗朱祁鎮早年寵信太監王振,復位後又寵信曹吉祥、石亨這樣的太監與權臣,開啟了明朝宦官專政的先河。明英宗朱祁鎮寵信宦官,為日後明朝中後期出現嚴重宦官亂政埋下伏筆。

貝勒說:因此,縱觀明宣宗執政時期,開創大明朝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百姓生活富足。在縱觀明英宗朱祁鎮執政其內,除了其晚年,聽信納諫,仁儉愛民,美善很多。 廢除了殉葬制度。

作為皇帝,明英宗朱祁鎮被外敵俘虜,成了大明歷史上最大恥辱之一;明英宗朱祁鎮寵信宦官,開啟了大明朝宦官亂政的先河。

因此,又不少人認為英明的明宣宗為何會有朱祁鎮這種兒子。


梅花三弄說歷史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


明宣宗朱瞻基有朱祁鎮這樣的兒子很正常。這裡面牽扯到朱瞻基的幸運和朱祁鎮的不幸問題。七次縱觀朱瞻基和朱祁鎮的一生我們會發現。父子二人之間還是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又有著不同的命運和人生。

且不說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誰對誰錯。但是負責二人由於存在著遺傳基因上的問題,確實會在性格上會有一定的相近性,但是基因固然決定了我們一些基本特徵。成長過程中的社會環境對人造成的影響更為重要。朱瞻基和朱祁鎮之所以父子二人出現如此巨大的差異就在於後天的培養。



其實縱觀朱瞻基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得出文武百官口中的“好聖孫”朱瞻基,實際上也是在父親朱高熾和爺爺永樂皇帝朱棣的教導下,才逐漸成長起來的一位好皇帝。

永樂皇帝朱棣為了歷練自己的孫子朱瞻基更是帶著他參加了征討蒙古的戰爭,這樣的人生經歷磨礪了朱瞻基的性格,鍛鍊了其堅強無比的心智,培養了朱瞻基的血性和勇敢的作風。而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則寬厚仁慈,主張與民休養生息。因此朱瞻基身上兼備了爺爺朱棣和父親朱高熾的優點,成為了大明王朝歷史上開創仁宣盛世的一代明主。



而朱祁鎮則不同,朱祁鎮八週歲時便失去了自己的父親明宣宗朱瞻基。隨後朱祁鎮便以皇太子的身份繼承了大明王朝的皇位。而國政則交到了“三楊”組成的內閣和後宮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手中。陪同朱祁鎮一同長大的是其母親孫氏皇太后和其奶奶張氏太皇太后。


正是由於朱祁鎮九歲之時便繼承了皇位,更是缺乏父親的培伴和耳提面命的教育。而朱祁鎮從小生長於皇宮之中。從小到大沒有經歷過戰亂和邊關軍事的歷練。其母親和奶奶更是對其寵愛有加。而陪同朱瞻基長大的大伴則是一名太監,便是後來的誤國誤民的大太監——王振。

因此後來朱祁鎮在正統14年聽聞瓦剌部落首領也先侵犯大明邊境之後。不顧滿朝文武的強烈反對,貿然決定學習自己的先祖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御駕親征。結果在御駕親征的過程中朱祁鎮輕敵冒進,不聽從前方將領的意見,而是一味的寵幸宦官王振。白白的將大明王朝京師三大營20萬精銳折損在土木堡一帶。自己更是被瓦剌所俘成了階下囚。


由此可見,基因只決定了一個人的潛力有多大,而後天的培養才決定了一個人的能力有多大。朱瞻基和朱祁鎮父子二人的歷史貢獻差異如此之大正是關於後天教育培養重要性的最好說明!


珞珈山的貓


朱祁鎮性格殘暴,昏庸無能,治國無方。好在有個好兒子收拾殘局!明憲宗雄才大略,平大藤峽之亂,平荊襄,勳陽置府,安置流民。兩徵土默特,河套逐虜;三徵女真部,成化犁庭。垂拱而治,幸斯小康,社會專型,成化中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