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为什么会有朱祁镇这种儿子?

L丶佳能


明宣宗朱瞻基算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比较正常的君主,也是明朝二百七十六年中屈指可数的明君之一。然而,他的儿子朱祁镇,则与他本人大为不同。朱瞻基治下,大明王朝慢慢从永乐晚期经济凋敝,百姓苦不堪言的状态下走出,但在朱祁镇一阵猛如虎的操作之下,一切又回落了下去。如果分别用一句话来评价朱瞻基和朱祁镇,则对朱瞻基的评价应当是“他改变了明朝”,对于朱祁镇,则是“他又改了回去”。



明君的儿子是昏君,虎父犬子,类似儿子不如来老爹的现象在历史上很常见。但朱祁镇之后,明朝的君主可谓是一代不如一代,明朝也迅速衰落下去。可以说,明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便是朱祁镇的土木堡之变。那么,朱瞻基为何会有朱祁镇这种儿子?

朱瞻基去世之时,朱祁镇只有八岁。八岁的小孩,一般什么都不懂,正是一块璞玉,需要雕琢。因此,雕琢之人便显得至关重要。很不幸,雕刻朱祁镇这块玉的人,是个残疾的工匠,叫作王振。太监王振的存在,弥补了小朱祁镇父爱的缺失,获得了朱祁镇的无比信任。由于朱元璋废除了宰相,所以皇帝的权力得不到制度的制约,一旦皇帝将权力暂时转让给信任之人,则这个权力转让的标的便会拥有不受制约的权力,正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王振利用了朱祁镇的信任,狐假虎威,为自己谋取私利,最终将大明王朝带向了一条不归路。

似乎“他只是个孩子”能够成为朱祁镇被洗白的借口,但实际上并不能。同样是八岁继位的爱新觉罗玄烨,在十四岁便凭借一己之力扳倒了大权臣鳌拜,并且在日后做出了一番功绩,缔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对比朱祁镇,可谓皓月比于萤火,麒麟比于驽马。

实际上,朱祁镇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明朝皇子的教育制度与明朝的宦官制度。

明朝的皇子并没有一套成体系且形成惯例的皇子教育系统,皇子何时接受教育,接受教育的内容如何,随意性极大,皇帝在皇子的教育中发挥决定作用。一旦皇帝早逝,则皇子的教育便有可能荒废。清朝不同,清朝皇帝对于子嗣的教育非常重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固定的皇子教育体系。如此,便保证了皇位继承者素质的下限。朱祁镇因为父亲早死,并没有接受足够的帝王教育,性格,能力的培养皆不合格,自然,当上皇帝之后,昏招百出。


明朝的宦官,除了是皇帝的管家之外,还掌握实际权力,比如司礼监掌握着批复上书的权力,这给了宦官专权以便利,尤其是与皇帝亲近的太监。这些太监能够利用自己本身的权力来影响皇帝,将皇帝基于信任赋予自己的权力解释为自己职位本身的权力,由此其专权便 没有了阻碍。清朝则不同,清朝宦官定位只是高级杂役,在制度上与权力完全绝缘,因此,其并没有专权的机会。正是因为如此,王振的专权变得一路畅通,无人阻碍。

因而,朱瞻基这样一位明君,却养了给废物儿子,表面上看是因为朱瞻基去世这个“偶然事件”,但实际上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明朝制度缺陷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庭州行者


老朱家的皇帝似乎从明宣宗开始,就一片早死。明宣宗活了38岁,明英宗朱祁镇也只活了37岁,明宪宗活了40岁,明孝宗活了35岁 ,明武宗更可怜,只活了30岁。到明武宗时绝嗣,明孝宗的侄儿明世宗继位,总算是打破了这个活不过四十岁的记录,明世宗活了60岁,然后他儿子明穆宗战战兢兢地做上皇帝,也只活了35岁,就到了明神宗活了57岁,紧接着是一月天子明光宗也只活了38岁,后来的木匠皇帝享年22岁,殉国天子崇祯33岁煤山自缢,虽不算是早夭,但也没能活过40岁。

皇帝死的早,就无可避免地出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下任皇帝缺教育。历史上大多有所成就的皇帝,其青少年时期,大多都经历了常人难以经历的人生,要么是在老子的压力下,战战兢兢,或者就是经过残酷的夺嫡斗争最后脱颖而出,这些残酷的经历,都使得这样“出身”的皇帝,拥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同时也培养了一个领导者基本的素养。

别的朝代不说,就说明朝,明仁宗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老子太强势,还有个老二威胁着,从建文削藩到靖难之役,之后又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监国,在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政治旋涡中最终笑到最后,这其实都是人生经历锻炼出来的。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明孝宗,他老爹明宪宗的情况其实跟他也差不多,童年经历不太美好,爹被俘虏了,叔叔当了皇帝对他虎视眈眈,可这个少年遇到了一个大龄野心妹子的关怀,导致在少年时代形成了严重的恋母情结,也是因为这个叫万贞儿的女人,使得成化朝群魔乱舞,也使得明孝宗差点就夭折。当也正是后宫这种残酷的环境中,明孝宗最终成长为了一个好皇帝。

总而言之,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是十分重要的,而对于朱祁镇而言,他的青少年时期并没有这些经历,可以说他的人生很顺畅,出生就是国之储君,没有谁能动摇他的位置,然而他老爹死得早,他9岁即位,在前面八年的时间里,他实际上只是帝国名义上的至尊,一切军国大事都是他奶奶张太皇太后主导。

或许是因为太皇太后跟他母亲都忙着国家大事,所以朱祁镇的童年最亲近的人只有身边的太监,读过书自阉进宫的王振,成为了他最亲密信任的伙伴。这样的成长经历,使得朱祁镇对王振的感情是十分负责的,而大抵也正是因为这样相对宽松,凡事都有人打理的环境,使得朱祁镇没有机会经历残酷的政治斗争,所以他的性格相对柔弱。所谓“柔弱”,指的是他比较容易相信人,很少做决断,毕竟在八年的时间里,他也没什么决断的机会。

等到他拿主意的时候,已然是来不及了。在太皇太后,三杨相继死去之后,王振已然成了气候,加上老好人朱祁镇的信任,使得王振几乎大权独揽,而作为太后的孙氏这个时候根本插不进来,毕竟皇帝已经亲政,她没有任何身份任何理由参与国事。

很大程度上而言,朱祁镇是一个没主意的人,纵观他短暂的一生,正统岁月里,总是有人给拿主意,从太皇太后到王振,无论是忠的,还是奸的,他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即便是后来夺门之变,事实上也是被外臣和内官一起半“胁迫”着复辟的。当然他其实内心也很想复辟,报复自己的弟弟,毕竟南宫囚禁的岁月实在太难了。

杀于谦,这是他人生最大的败笔,但想想其实也是他性格使然,本来没有多少政治经验的他,又长达9年的时光里是个阶下囚,难免脑袋不灵光,被人轻易忽悠。但朱祁镇也并非一无是处,天顺之后的执政时光里,或许是因为之前9年的残酷经历,他成长了,他懂得积极去处理国事,去任用像李贤这样的名臣,也算对得起这一次复辟了。

总而言之,一个人,特别是一个皇帝,他人生的青少年时期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段时期的经历,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朱祁镇是没有长好,主要还是没有什么压力,前半生走得顺,也没有什么机会独当一面,习惯了信任别人,听别人的话,回想我们年轻时候,初高中的时候,难道不是这样听风就是雨的傻瓜咩?


江畔初见月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10年,是突然暴毙身亡的。当时朱祁镇才8岁。


在这关键时刻,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大明风华》里的张妍)不得不临朝听政,大政方针几乎都出自三杨内阁。当时有一个呼声,那就是拥立张太后的另一个嫡子越王朱瞻墉,毕竟“兄终弟及”也是一个选项。

但是最终张太后否定了这个选项。原因是毕竟作为嫡长子朱祁镇,根据《皇明祖训》是第一顺位继承人,更关键是当时的大明国泰民安,也不存在导致“主幼国疑”局面的外部压力。


所以朱祁镇天然命好,他不即位,别说那帮文官不答应,就连朱瞻基活过来也不会答应。毕竟朱瞻基出生4个月,就被立为太子了。为了朱瞻基和孙若微,活生生地牺牲了一个原配皇后胡善祥。

在正统7年,张太皇太后死前。内宫的女人们其实都没有任何的掌权经验,自然包括朱祁镇的生母孙太后。而朱祁镇更是如此,真正的权力实际上掌握在大明的内阁。这也是“三杨内阁”有名的原因之一。

正统11年,“三杨”中的最后一个杨溥去世。也就意味着大明的内政实质性地交给了一帮新晋的文官,而主政的也开始交给了毫无执政经验的朱祁镇。


正统14年,朱祁镇23岁。他一直长于深宫,毫无历练,只信任身边的宦官。瓦剌太师也先分四路攻击大明。面对这种局势,朱祁镇听从王振的建议,御驾亲征,解救大同。

朱瞻基在位时,原本就有例行巡边。还曾经主动出击,打过经典的“宽河之战”,以3000骑兵大破兀良哈数万大军。

但是,朱祁镇和朱瞻基的差别很大。朱瞻基15岁的时候就跟着朱棣秦征漠北了,常年在军中历练。而朱祁镇几乎没有出过宫,身边不是女人就是太监。别说队打仗一窍不通,就连真正的局势也是无法分清的。


王振利用朱祁镇,想实现自己驰骋沙场的愿望,未果后盖希望实现衣锦还乡的愿望。但是朱祁镇却彻底被他忽悠得差点丢了大明和自己的小命。

崽卖爷田心不疼。不是自己挣来的,永远不知道珍惜。朱祁镇命好,因为他是朱瞻基的嫡长子,所以他是皇帝,没人反对。大明却差点斗交待给他了。


炒米视角


其实这个问题问的有点不对,不能说民生中为什么会有朱祁镇这样的儿子,虽说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的惨败,导致了自己被俘,同时明朝处于生死存亡的一线,但是这样的责任其实真的怪不到,朱祁镇自己身上主要的责任,其实更多的还是在于朱瞻基自己。

首先是朱瞻基得到了这个皇长子时,年岁已经比较大了。这就让人有点费解了,按理来说,像朱瞻基这样的皇子皇孙结婚都比较早,正常来说得到孩子的年岁也会比较早。像他的父亲朱高炽得到他时才年仅20岁,他的爷爷朱棣得到他的父亲,朱高炽时也才18岁,而他得到了自己的长子时,已经29岁了,等到他38岁英年早逝时,他的儿子朱祁镇才年仅9岁。

他如果能学习他的父亲,20岁就得到了自己的长子,那么起码还能多出9年的时间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等到他死时,他的长子也已经18岁了,也足以到达能够继承帝国的年纪,相反过往的得到自己的孩子,再加上过早的离世,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教育自己的孩子,传授自己治理国家的经验和心得,让尚未成年并且毫无经验的朱祁镇过早的登上了帝国的舞台。这样一位乳臭未干的小孩,根本不懂得任何治理王朝的经验,也没有任何实操经验,最终才出现了如此之大的危局。

其实我们翻开朱祁镇之前登基继位的皇帝的履历来看,在他们当上皇帝之前,都有一段相当长的实操阶段。朱棣在发起靖难之役时,他的长子朱高炽就留守北平负责监理朝廷政务。朱棣在征伐漠北时,就经常带着朱瞻基随行,有时候也会将他放在京师,负责某些政事处理。所以说不管是朱瞻基还是朱高炽,他们父子二人都有非常丰富的领军作战的经验以及政务处理的经验。

可是到了朱祁镇这一代,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实习阶段"就登上皇位的皇帝,他既没有领军作战的临阵经验,也没有负责过具体的朝廷政务,他爸朱瞻基一死他就被推出来当皇帝了。可以说,朱祁镇的志高才疏,都是他的父亲朱瞻基造成的。对朱瞻基来说,他仅仅只当了十年的皇帝就驾鹤西去。他的离世不仅让“仁宣之治”过早的结束,同时也是开启了大明王朝走下坡路的局面,这既是对全天下百姓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小芊芊爱历史


最近流行的电视剧《大明风华》再现了当年土木堡事变的一幕,朱祁镇率领几十万大军远征瓦刺,结果全军覆没,自己也成了瓦剌人的俘虏。

接下来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继位成了皇帝,在于谦的带领下,顽强的明军打胜了北京保卫战。一年后朱祁镇又被瓦剌放了回来,七年后兵变成功,朱祁镇再次成了皇帝。这次他杀死了大功臣于谦,制造了像岳飞被杀一样的冤案。

大家诟病朱祁镇主要就是源自于当年明月的一句话:错打一仗,错杀一人。他的父亲朱瞻基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和他的爷爷朱高炽被人称为仁宣二帝,这基本上也是对一个好皇帝最高的称呼了。

常说虎父无犬子,为什么朱瞻基这样的好皇帝,却生出了一个这样的狗儿子呢?朱瞻基1425年当上了皇帝,14 27年朱祁镇才出生,第2年被立为太子。1435年,朱瞻基去世,同一年9岁的朱祁镇接替皇位。

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朱瞻基死的太早了,他根本就来不及培养朱祁镇,就到九泉之下见他的皇爷爷去了。朱瞻基临死以前专门交代:在朱祁镇亲政以前,大事都由张太后处理。

张太后是朱瞻基的母亲,朱瞻基死后实际上也就变成了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年纪大了,自然会非常宠爱自己的孙子。和现在的爷爷奶奶一样,什么事都自己来,生怕委屈了自己的孙子。

朱祁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大的,天天和太监在一起鬼混。基本上什么事都不用操心,过上了自我放飞的生活。身边最宠信的太监就是王振,王振原本是一个半吊子的读书人。因为读书不成器,才引刀成一快,离开自己的老婆孩子成了太监。

这王振和洪秀全是一路货,自己读书不成器倒也罢了,反倒把自己看得非常了不起,总觉得自己是一个盖世奇才,需要一个大的平台才能发挥自己的才干。

二货王振带着自己的小迷弟朱祁镇,自然是也培养出了一个小混蛋。在大多数皇帝执政的时代,太监不过是皇帝意志的体现。在朱祁镇当皇帝的时候,王振变成了皇帝的大脑,指挥朱祁镇在做事。

也就是说朱祁镇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不利于他的个人成长,奶奶宠爱他,王振这个二吊子老师瞎培养的。在土木堡事变的这一年,他也只有23岁,正是一个年轻人胡思乱想的时候。

反过来,我们看他的父亲。朱瞻基很小的时候就在自己的爷爷朱棣的身边长大,朱棣非常喜欢自己的这个孙子,才把他放在自己身边亲自培养。朱瞻基年纪稍长,朱棣就把他带到战场上去磨练。

朱棣是一个老牌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朱瞻基的底子也不错。在这样的情况下,名师出高徒就是大概率事件。朱瞻基成为明朝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当然也就没有问题了。

我们拿朱瞻基和他的儿子朱祁镇放在一起比较,就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家庭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两个人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出生于皇室和平民家庭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教育环境不好,同样会出现败家子儿。

在这里可以给大家讲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前些年我有一个非常大的客户,老板的儿子在澳门赌博输了几个亿。最后迫不得已,老板只好把自己的公司卖掉了,把债务偿还后还剩了一个多亿,就把这个钱存进了银行,给自己一家人养老。

这个老板在改革开放初期,也是白手起家,辛辛苦苦几十年才打造出这样的一个家底儿。结果被他儿子在一夜之间就差点败光了,实际上也就是实际上也是因为忽视了家庭教育,宠坏了自己的儿子,才导致这样的结局。

朱祁镇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不管他出自于什么样的一个家庭,只要培养他的环境不变,永远都是一个败家子。给他一个企业,他能把他搞倒闭。给他一个国家,他能搞得差一点亡国。


新知传习阁


这事儿明宣宗真得稍微背点锅,虽然他死的时候朱祁镇才9岁,重大教育问题多数不是他完成的,但宣宗这个当爹的前期教育确实有问题,而且问题还不少。无论言传还是身教宣宗都给朱祁镇做了不少错误示范,再加上老师选得不对,朱祁镇同学就华丽的成了一个昏君。

其实咱们得说朱祁镇的天赋还是不错的,实录里记载为”天质秀杰,龙颅魁硕逈异常,伦巾帽皆须式样加广大为之,乃克适用“。意思是这孩子脑袋特别大,刨除大剂量服用三鹿而罹患巨头症的可能性后,唯一的解释是丫很聪明。

我们都知道宣宗快30岁才混上这么一个儿子,自然宝贝的不得了,孩子刚满月就大赦天下一回,还很是正经的搞了一次出生时五色祥云盖顶的封建迷信活动,让这个大儿子的人望瞬间爆棚。然而我们还知道宣宗这货有点没正形,他很快开始了错误示范。

宣宗的错误示范一

其实说宣宗没正形完全不冤枉他,朱祁镇刚冒话的时候,这货就当着很多重臣的面把儿子抱怀里瞎逗,问儿子:”以后当皇帝了能让天下太平不?“

朱祁镇大嗓门喊:“能!”

宣宗很高兴:“有搞事情的敢带一票兄弟出去砍人不?”

朱祁镇继续大嗓门喊:“敢!”

然后没谱老爹巨爽,把裤腰带也解了,衣服也脱了,全披儿子身上,又把儿子抱上了御座。左右大臣也开始跟着起哄,立马上演了一幕跪地不起,三呼万岁的表忠心戏码,让宣宗和朱祁镇爽上加爽。

其实这一幕仔细想想,如果排除事先排练过的可能性后,唯一能看出来的是朱祁镇这娃有点虎X,一个虎X孩子不上大嘴巴子扇清醒早晚得惹祸。可偏偏那没谱老爹还给了奖励,最后朱祁镇果然也惹下踏天大祸,明朝差点变成南宋了。

宣宗的错误示范二

如果第一个错误示范是言传的话,那么第二个就是身教了,宣宗这家伙确实算个天才,明朝皇帝里能称得上文武双全的也就他了。从资质上说他应该比朱祁镇还好,在加上有朱棣这样的狠爷带着,成就很喜人。

丫诗写的不错,起码比后世写四万多首那哥们强;画画也挺牛,笔法圆融洒脱,当职业画家混饭吃没问题;骑射功夫也算了得,战场上秀连珠箭的事儿都干过。算的上文武双全的顶级人才。

但他有一个聪明人常有的恶习——爱好太广泛,什么都能拿来玩玩。没事斗个蛐蛐啦,玩个投壶啦、出去打个猎啦,他天资奇高,这么多爱好也没影响当个好皇帝,所以给了儿子一个错误的印象,当皇帝很容易。可惜朱祁镇既没有他老子的天资,也没有朱棣、姚广孝那样的名师,这不就等着悲剧嘛?

宣宗的错误决定

宣宗做出最错误的决定就是给朱祁镇选老师,话说当时明朝不是没有牛人,三杨也好、于谦也罢,教朱祁镇都绰绰有余。可偏偏这缺德爹找了个割鸡分子当东宫局郎,督促太子进学。

找个太监也就没什么,你倒是找个像样点的啊?当时宫里也不是没有好太监,金英、范弘这种位高权重的不行,还有李永昌呢啊!那是能和于谦一起讨论军务的兵法大家。再不行还有阮安啊,那是清廉到让无数文官羞愧的好人。最不济找刘永诚也行啊,好歹是狂虐兀良哈的猛人,不至于土木堡叫也先给包饺子吧?

然而宣宗这个没谱的给朱祁镇选的那孙子叫王振,这货文不成武不就,浑身上下就一张嘴好用,简称叫能忽悠。就这样,虎X学生加嘴炮老师组合诞生,明朝的国运也就急转直下了.....


总结起来吧,朱祁镇变成那个操性,宣宗其实是有责任的。他极端错误的言传身教又给儿子找了个傻鸟老师,于是朱祁镇同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完全扭曲,最终让这个虎X孩子在昏君的路上狂奔不回......扯淡完毕......


历史吐槽机


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

一、明宣宗如此英明伟大,为什么会有朱祁镇这样无能的儿子?真给老爸丢脸。

二、明宣宗如此平庸,为什么会有朱祁镇这样英明的儿子?

其实,不管提问的朋友是想怎么表现宣宗朱瞻基跟英宗朱祁镇的性格反差,实际上,宣宗朱瞻基跟英宗朱祁镇父子无论是在性格、人品还是在位时做出的成绩都相差无几,可以说半斤八两,不分伯仲。

两人的人品还行,都比较重感情,还很敬业,虽然没能像祖上朱元璋那样开疆扩土、大展宏图,但也能守住家业,没有败家亡国,算是守成之君。

先说说朱瞻基的优点。

朱瞻基开创了仁宣之治(仁宗在位时间太短,仁宣之治大多应算在宣宗身上),政绩斐然。

他在位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一年,但在位期间任用贤臣,关心民间疾苦,从严治军,锐意改革。

当时的明朝可谓是政治清明、法纪严明、经济繁荣、国泰民安。

马屁很多人拍了,我们只说他的缺点。

一、重用宦官,给大明留下隐患。朱元璋登基后,鉴于历史上宦官干政的教训,曾经约法三章:不许宦官识字,不让宦官当外臣,任职不能超过四品。但朱瞻基却破戒让太监学文化,为宦官干政创造条件。

朱瞻基喜欢蟋蟀,而且是酷爱,人称蟋蟀天子。他为了一心抓蟋蟀,有时候处理公文的事就让太监来代劳。

朱瞻基如果仅仅是培养一两个太监学文化也就罢了。他在上任第一年就在宫中开设太监学校——内书堂,让太监接受正规教育,还聘请高级教师(翰林学士)授课。太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自然也包括历史知识和驭人之术,树立了远大理想,为日后干政创造了条件。

第二、宣宗朱瞻基对北部边疆的政策过于软弱,为明朝灭亡做了铺垫。

朱元璋建国之初,为了边疆安定,多次派大军用武力制止游牧民族侵扰,维护了边疆的和平局面。

而宣宗登基后,调整了对外政策,对少数民族武装采取妥协、退让的怀柔策略,以外交沟通和经济收买来维护边疆和平。所谓收买就是只要蒙古那边来进贡,就不论贡品价值使劲给钱。

宣宗改战略扩张为战略收缩,放弃安南、内迁奴儿干、同时解散下西洋人员。

仁、宣二宗对蒙古军事上的不作为政策,为蒙古统一局面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土木堡之变埋下了伏笔。(土木堡之变的直接导火索就是进贡待遇。)

宣宗时期,河套地区竟然有空地三千里无兵守卫,蒙古人就趁虚而入,开始蚕食,成为心腹大患,史称北虏入套。

对于英宗我们先说他的过错,再说他的政绩。

按照血统论,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孬种儿混蛋。老子朱瞻基平庸,儿子朱祁镇也很一般。

朱祁镇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皇帝。因为当皇帝不是当道德模范,好人是不能从政的。

朱祁镇最大的毛病就是重用太监,不过这也是革命传统,不是英宗首创,因为在宣宗的时候,太监就开始评阅奏章,往文件上盖大印了。

只是到了英宗的时候继承了这个光荣传统并发扬光大罢了。

英宗喜欢太监王振,到了一会不见就魂不守舍的地步。有一次皇帝举行盛会大宴宾客,英宗不见王振闷闷不乐。王振也在外面大发牢骚,自比是辅佐成王的周公,英宗得知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赶紧叫王振过来赴宴。还命令百官到门口迎接,太监的骄横和英宗的无能可见一斑。

需要指出的是,土木堡之变,英宗正是受到了王振的怂恿,御驾亲征才让明军一败涂地,自己也成为俘虏的。

不过在太监王振在土木堡之变中被杀,英宗后来复辟之后,痛定思痛、励精图治、吸取教训没有再让宦官对朝政妄加干涉。

朱祁镇的犯下的第二个错误是诛杀于谦这个大忠臣。

从明朝的角度来说,于谦无疑是个忠臣,因为他带兵成功抵御了瓦剌入侵,挽救了危如累卵的明朝政权。

从朱祁钰的角度讲,于谦也是个忠臣,因为朱祁钰当初就是在于谦拥护下登基的。而且英宗被瓦剌放回的时候,也是于谦拍着胸脯对英宗归国犹豫不决的朱祁钰说,没事的皇上,有我呢。

但从朱祁镇的角度讲,于谦就不是忠臣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于谦跟自己不是一个阵线的,是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朱祁镇当了皇帝后,手握兵权的于谦对自己是个巨大的危胁,说于谦是个定时炸弹也一点都不过分。再说,于谦不死,政变的合法性就成了问题。

如果不杀于谦,那英宗就是十足的白痴了。虽然杀于谦是杀了一个民族英雄,但站在人性的角度去分析,这样做是合乎情理的,任何人换成是英宗,都会这样做。

英宗的政绩。

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及八年的软禁生活后,英宗开始任用李贤、王翱等贤臣,平定了石曹之乱,让国家步入正轨。

英宗非常敬业,"早晨拜天、拜祖毕,视朝。既罢,进膳后阅奏章。易决者,即批出。"

《明史》赞曰: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

在普通百姓看来,英宗绝对是一个好人,他对每一个跟他相遇的人都肝胆相照、深信不疑,不管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

对身边大臣石亨飞扬跋扈,英宗一忍再忍,不忍下手。朱祁镇在杀于谦的时候也是由于再三,在大臣的怂恿下才艰难做出抉择。

朱祁镇跟宦官阮浪聊得来,竟然把自己随身携带的一个金绣袋和一把金刀慷慨相送。

伯颜帖木尔是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的弟弟,负责看守土木堡之变被俘的英宗,但两人渐渐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英宗被释放回国的时候,伯颜帖木尔一送再送,到了不得不分离的时候,伯颜帖木儿忍不住痛哭失声:"我的皇帝,今日一别,几时得见?"

一个阶下囚要有多大的人格魅力,才能让看守自己的敌方将领如此留恋?

明英宗的最大亮点就是结束罪恶的殡葬制度,而且还是在自己临终的时候。

一个人活着为公而忘私并不难,难的是死神来临的时候,还能想到别人。

人到临终恐惧死亡,贪恋生命,很少想到别人的利益。在此刻提出废除殡葬制度,真的是忘我,确实难能可贵。

他说:"自高皇帝以来,但逢帝崩,总要后宫多人殉葬,我不忍心啊。我死后千万不要这样做,今后也不能再发生这样的事情!"

看了这篇文章,你还会以为朱祁镇不如宣宗朱瞻基,还会觉得他给老子丢脸了吗?


历来现实


针对作者提出的观点,贝勒先说出自己的观点,作者明显有针对明英宗朱祁镇贬低的意思,或者是明宣宗的政绩在大明朝历史上,过于光芒,掩盖住了明英宗朱祁镇的政绩。或者由于最近《大名风华》的热播的影响,其主观过于偏激。

然而,在真实的明史中,明宣宗去世时,明英宗朱祁镇年仅九岁,就继承大统,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战”断送大明二十万精锐之旅,使大明王朝差点断送在瓦剌的弯刀之下。而朱祁镇作为三军的统帅,在“土木堡之战”之战后,成为瓦剌的俘虏,在受尽屈辱之后,其后瓦剌释放明英宗归国。

纵观明英宗一生,虽然早年宠信太监王振,后来又宠信曹吉祥、石亨等太监、权臣,导致大明王朝宦官专权开端,这是明英宗执政期内政治上的不足,但是晚年的明英宗任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 还废除了殉葬制度。也算是对于自己皇帝职业生涯的一个完美的句号。

为何后世对于评价明英宗时期,总是认为有些异样的眼光。

其一、明宣宗朱瞻基的政绩过于显著,掩盖了明英宗政绩。

纵观大明王朝的十多位君主,给予后世的评价多数显得昏庸无道,作为皇帝职业,明朝的皇帝,多数根本不称职。

明宣宗作为明朝皇帝中,为数不多的英明君主之一,与其父明仁宗开创的“仁宣之治”,堪比西汉的“文景之治”。明宣宗执政时期,继承与发扬“仁宣之治”。明宣宗执政时期,视整顿吏治和财政,继续实行仁宗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明朝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

政治上,加强皇权。

明宣宗朱瞻基继位之初,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朱元璋遗留的藩王拥兵自重的问题。

朱瞻基继位之初,就着手整顿军务备战,以应对来自汉王朱高煦的叛乱。

朱高煦由于在靖难之役中,战功显赫,之后在永乐朝时期,又跟随明成祖多次远征漠北,战功显赫,在军中威望甚高。虽然朱高煦未能承继大统,但是对于窥伺帝位的野心,从未死心。明仁宗驾崩后,朱瞻基继承大统,面对年轻,毫无威望 的侄子,朱高煦自然不放在眼里。宣宗元年,汉王朱高煦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叛乱,由于朱瞻基事先准备充分,加之朱高煦轻视,很快这场叛乱就被明宣宗平定。

然而,明宣宗传召他的另外一个叔父朱高燧,暗示他交出三卫兵马,最终,在经历建文帝、永乐朝、仁宗朝的藩王问题,到明宣宗朝时期,得到彻底解决。

吏治上,明宣宗任用贤臣,宣德朝的著名贤臣有五位,分别是:杨士奇、杨荣、杨 溥、夏元吉、蹇义,其中主要以“三杨”尤为重要。他们为宣德朝作为杰出贡献。

经济上,明宣宗仁政爱民

,明宣宗深知“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在宣宗执政时期,宣宗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时刻关注天下百姓的生活,因此在宣德朝有这样一句话:““坐皇宫九重, 思田里三农”。

同时,明宣宗鼓励垦荒的政策,减免百姓各种税收,在明宣宗的治理下,明朝经济出现空前的繁荣,百姓生活安定富足。

军事上,清除军队的腐败问题。明宣宗大力建立文官统治,以革新永乐朝以来,明军吃空饷,虚报军队人数,压榨百姓的腐败现象。

同时,明宣宗减少对外用兵,以减少战争给百姓造成的伤害。

因此,在明宣宗治理下,明朝出现前所未有的一片繁荣。

其二、英宗朱祁镇执政时期,宠信宦官,土木堡之变,皇帝成为俘虏。

明英宗朱祁镇继位时期,年仅九岁,由于年少时候,其祖母张太后的溺爱,英宗朱祁镇自幼就十分淘气,养成我行我素的性格。

因此,当英宗朱祁镇成年之后,意气风发,想再现当年其先辈远征漠北的丰功伟绩,因此,在正统十四年,瓦剌首领也先统帅十万大军,进攻大明朝,大明朝一败再败。

当年轻的明英宗听到前线不断战败的消息之后,建功立业的雄心十分着急,在宠臣太监王振的怂恿之下,明英宗朱祁镇亲自统帅二十万明军精锐,亲征瓦剌。

当与瓦剌交战之后,明军多次战败,最终明军退守土木堡,被瓦剌军全歼,明军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也被俘,成为瓦剌的俘虏,这成为明朝历史的一个奇耻大辱。

另外一点,明英宗朱祁镇早年宠信太监王振,复位后又宠信曹吉祥、石亨这样的太监与权臣,开启了明朝宦官专政的先河。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宦官,为日后明朝中后期出现严重宦官乱政埋下伏笔。

贝勒说:因此,纵观明宣宗执政时期,开创大明朝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百姓生活富足。在纵观明英宗朱祁镇执政其内,除了其晚年,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 废除了殉葬制度。

作为皇帝,明英宗朱祁镇被外敌俘虏,成了大明历史上最大耻辱之一;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宦官,开启了大明朝宦官乱政的先河。

因此,又不少人认为英明的明宣宗为何会有朱祁镇这种儿子。


梅花三弄说历史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


明宣宗朱瞻基有朱祁镇这样的儿子很正常。这里面牵扯到朱瞻基的幸运和朱祁镇的不幸问题。七次纵观朱瞻基和朱祁镇的一生我们会发现。父子二人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又有着不同的命运和人生。

且不说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谁对谁错。但是负责二人由于存在着遗传基因上的问题,确实会在性格上会有一定的相近性,但是基因固然决定了我们一些基本特征。成长过程中的社会环境对人造成的影响更为重要。朱瞻基和朱祁镇之所以父子二人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就在于后天的培养。



其实纵观朱瞻基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得出文武百官口中的“好圣孙”朱瞻基,实际上也是在父亲朱高炽和爷爷永乐皇帝朱棣的教导下,才逐渐成长起来的一位好皇帝。

永乐皇帝朱棣为了历练自己的孙子朱瞻基更是带着他参加了征讨蒙古的战争,这样的人生经历磨砺了朱瞻基的性格,锻炼了其坚强无比的心智,培养了朱瞻基的血性和勇敢的作风。而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则宽厚仁慈,主张与民休养生息。因此朱瞻基身上兼备了爷爷朱棣和父亲朱高炽的优点,成为了大明王朝历史上开创仁宣盛世的一代明主。



而朱祁镇则不同,朱祁镇八周岁时便失去了自己的父亲明宣宗朱瞻基。随后朱祁镇便以皇太子的身份继承了大明王朝的皇位。而国政则交到了“三杨”组成的内阁和后宫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手中。陪同朱祁镇一同长大的是其母亲孙氏皇太后和其奶奶张氏太皇太后。


正是由于朱祁镇九岁之时便继承了皇位,更是缺乏父亲的培伴和耳提面命的教育。而朱祁镇从小生长于皇宫之中。从小到大没有经历过战乱和边关军事的历练。其母亲和奶奶更是对其宠爱有加。而陪同朱瞻基长大的大伴则是一名太监,便是后来的误国误民的大太监——王振。

因此后来朱祁镇在正统14年听闻瓦剌部落首领也先侵犯大明边境之后。不顾满朝文武的强烈反对,贸然决定学习自己的先祖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结果在御驾亲征的过程中朱祁镇轻敌冒进,不听从前方将领的意见,而是一味的宠幸宦官王振。白白的将大明王朝京师三大营20万精锐折损在土木堡一带。自己更是被瓦剌所俘成了阶下囚。


由此可见,基因只决定了一个人的潜力有多大,而后天的培养才决定了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大。朱瞻基和朱祁镇父子二人的历史贡献差异如此之大正是关于后天教育培养重要性的最好说明!


珞珈山的猫


朱祁镇性格残暴,昏庸无能,治国无方。好在有个好儿子收拾残局!明宪宗雄才大略,平大藤峡之乱,平荆襄,勋阳置府,安置流民。两征土默特,河套逐虏;三征女真部,成化犁庭。垂拱而治,幸斯小康,社会专型,成化中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