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希特勒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行者雲清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出生於奧地利布勞瑙,奧地利裔德國人,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總理,納粹黨黨魁,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他在二戰期間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成為了很多人的噩夢。

二戰前夕,為了解決國內的經濟危機,希特勒在國內實行了一種封閉經濟體系。不過由於自己國家資源的匱乏,到了三十年代末,德國政府已經榨自己的國家。希特勒希望把更多的東歐土地納入他的封閉經濟體中,於是悍然發動了戰爭。“閃電戰”在戰爭初期讓整個歐洲人心惶惶,然而德國在取得巨大優勢的情況下卻輸掉了這場戰爭。且不論正義與邪惡,希特勒失敗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第一點,希特勒對很多東西都是一知半解,比如經濟,比如軍事。本來通過國際貿易就可以達到的目的非要用戰爭的方式去達成,這就是希特勒對經濟理解不到位的結果。而在軍事上,他自詡為軍事天才,用著士官的軍事經驗和政治家的思考方式來平衡著戰場,到後期幾乎只能聽進去贊同的聲音,“堅守至最後一人,進攻”這些乏力的命令葬送了許多本可以保存下來的士兵。他剛愎自用的性格讓很多將領都沒有完全發揮出自己的作用,比如隆美爾這樣的名將,居然被希特勒賜死。
第二點就是工業水平上的不足。在戰爭剛開始的時候,納粹德國主要的對手就是英國等歐洲國家,在他們面前,德國作為歐陸最大國家且初期擁有數倍於國土的佔領區面積,自然是得心應手。不過隨著戰爭中後期美國和蘇聯這兩個工業巨頭的加入,德國孱弱的工業基礎似乎不怎麼夠用了。德國最大的兵工廠一個月可以生產1500輛坦克,而美蘇幾天就可以造出這麼多坦克。最後一點就是希特勒領導的納粹德國給歐洲百姓帶來了深重的苦難,他們對猶太人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雖然說成王敗寇,但是戰爭中犯下的罪行不會被時間所掩埋。只要是一個有良知的人民和政府,法西斯主義必定會遭到唾棄。當年的納粹德國和日本帝國主義一樣,都是給世界帶來災難的那一方。他們的所作所為必將會遭到人民的唾棄,他們的失敗也是從一開始就註定的。


軍武視界


我個人認為希特勒二戰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他自己。

在經歷過重新佔領萊茵河,吞併奧地利,佔領蘇臺德地區,成功的入侵波蘭和法國之後,希特勒變得越來越目中無人,盲目自大。因此發動了對蘇聯的入侵,導致德軍面臨雙線作戰的尷尬處境。

入侵也就罷了,作為國家元首,他應該做的是對國家的戰略方向進行決策。然而,作為一個外行,希特勒常常對德軍的作戰行動指手畫腳,認為他們的戰術是錯誤的。因此導致了德軍之後的節節失敗,最終失去了二戰。

說到底,希特勒沒能戰勝自己,他的控制慾太強了,總是希望一切都由他來決定。不僅如此,對於部下的忠言,他總是選擇無視,在蘇德戰爭中,他的意見常常與將軍們產生分歧,但希特勒總是堅信自己是正確的,然而,每次戰役過後都證明他是錯誤的。


后羿不要


不寫了,我來轉大神寫的一篇

德國戰敗原因彙總

天時 天時好不好很重要。

1、太冷。科爾松戰役。

2、太熱。庫爾斯克戰役。

3、不冷不熱,不能給敵人造成阻礙。諾曼底戰役。

4、陽光太好了。阿登戰役。

5、陽光太差了。斯大林格勒戰役 。

地利 所謂天時不如地利,某種程度上,地皮不好更加損害運氣。 最麻煩的事: 東線公路不好,妨礙德軍車輛機動; 西線公路太好,不便於妨礙敵人車輛機動。

具體小事例:

1、林地太複雜。列寧格勒戰役。

2、城市太立體。斯大林格勒戰役。

3、山路太崎嶇。高加索戰役。

4、地勢太平,不能給敵人帶來阻礙。莫斯科戰役、羅斯托夫戰役,法萊斯口袋戰役。

人和 所謂地利不如人和,雖然德軍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某些情況下還是不幸出了紕漏。 最氣人的事: 法國人荷蘭人比利時人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保加利亞人(以下省略若干)。。。。。。。不幫德軍幫盟軍。

其他一些小麻煩:

1、客場作戰,氣氛影響。害得德軍三個月攻不下蘇聯首都莫斯科。

2、主場作戰,干擾太大。害得德軍半個月被蘇聯攻克首都柏林。

3、羅馬尼亞人幫德軍。害得德軍在斯大林格勒 被包了餃子。

4、羅馬尼亞人幫盟軍。害得德軍在羅馬尼亞又被包了餃子。

5、意大利人幫德軍。害得德軍輸掉了北非戰役。

6、意大利人幫盟軍。害得德軍需要整整一個集團軍群守衛狹長的意大利半島,結果救不成諾曼底。

7、希特勒不肯聽職業軍官博克元帥的職業見解,轉兵列寧格勒和基輔。害得德軍喪失了閃擊莫斯科的時機。

8、希特勒聽信職業軍官萊布元帥和龍德施泰特元帥的職業見解,轉兵列寧格勒和基輔。害得德軍喪失了閃擊莫斯科的時機。

9、希特勒不相信軍官團的眼光,下令執行冬季風暴。害得德軍在 斯大林格勒被打斷東線脊樑

10、希特勒輕信軍官團的眼光,下令執行巴巴羅薩。害得德軍陷入了二戰最大的泥潭。


手機童話茶樓


昨天在一篇關於二戰德國打蘇聯的文章最後,我說了這樣一句話:希特勒打法國、打蘇聯都沒錯,錯就錯在他最開始打波蘭。

然後有朋友留言說:為什麼......正好,咱們在這裡書接上回。

不過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探討問題,而是想勸勸大家,在談論歷史人物的時候,大人物、高層人物,尤其是希特勒、慈禧太后這些偏向於失敗的歷史人物的時候,最好不要用:他傻了、他瘋了、他天生如何如何......這類的評價。

因為,只有在邏輯不成立、道理說不通的時候,才會用這些詞來掩飾漏洞。

有些真相被某些人故意隱藏起來了,有些事情被某些人故意誇大了,有些事情被某些人故意無視了,有些話被某些人故意斷章取義扭曲了......然後就會導致:邏輯不成立,道理說不通。這時候,就只能用:他瘋了、他傻了、他天生野心家、他天生賣國賊......來解釋這不成立的邏輯,講不通的道理。

他瘋了、他傻了、他天生如何如何......這是標準的一小撮騙子糊弄一群傻子的語言結構。相信我,只要出現這類的語言,就是某人在拿某人當傻子。

街上流浪的傻子,你看他很可憐,其實這沒必要,因為在他的眼裡,我們都是傻子。

傻子眼裡,別人才是傻子。所以我們不能用很傻、很蠢來看待別人,因為這樣一來,傻的人肯定是我們自己。希特勒不傻,慈禧太后也不傻,傻的是某些人自己......

譬如這個問題,我們要想找到真相,就必須先把希特勒定性為:正常人。

關於希特勒在二戰中的一切爭議,所謂的錯誤,根源就在他入侵波蘭,英法對德宣戰這塊。很多人對宣戰這件事的認識出了問題,從而導致後面的一系列問題,一整套邏輯說不通,最後只能用希特勒野心膨脹,他瘋了,失去理智了,四面樹敵......來解釋。

英法對德宣戰,這裡面起主導的是英國。德國入侵波蘭的時候,法國並沒覺得事情有多嚴重,本來想算了。是英國強烈主張宣戰,逼著法國跟他一起向德宣戰。問題的根源就在英國對德宣戰這裡。

很多人認為洋人不靠譜,沒什麼信用,不著調,顛三倒四,辦事不能按正常人來對待。所以英國對德宣戰這事,也是一件無所謂的事,是撩閒、扯淡。雖然嘴上宣戰了,但只是一場兒戲,不一定真打。

希特勒後續的所有說不通的事,全出自於此。

因為即便是英國對德宣戰了,但也不一定真打,所以:希特勒也就沒必要主動的去進攻法國。英法那邊鬧一鬧也就算了。但希特勒還是進攻了法國,這就變成了他在擴大戰爭,野心膨脹。

但是,當年的英國是日不落帝國,地位高於美國,是世界第一大國,擁有幾千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控制著幾億人口。而且他的宣戰是議會決定,國王批准,首相向全世界宣佈的,在西方國家,這種宣戰也具備法律效力。他這個宣戰不是跟你鬧著玩,是肯定要打的。

如果說英國的宣戰等於肯定要跟德國打,那希特勒對法國的進攻就是一個非常合理的選擇。既然你已經宣戰,早晚都得打,那就不如我先動手了。

所以這件事有兩個出發點:

1,英國的宣戰是撩閒,國王、議會、首相集體鬧著玩,沒有任何大國的尊嚴在裡面,並不是真要跟德國打。

2,英國的宣戰是肯定要打的。

如果英國的宣戰是撩閒,那麼希特勒後來所做的一切就是大家常說的那些:野心膨脹、四面樹敵、兩線作戰、瘋了......

如果英國的宣戰是必打,後來希特勒做的一切就變得符合邏輯,正常的不能再正常。

英國當時的勢力遠大於德國,控制著3000多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幾億人口。海軍掌握著制海權,把德國封死在中歐大陸。美國那邊做著戰爭準備,他也有9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豐富的資源,人口是德國的兩倍。而德國只是個領土幾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家,資源有限,6000萬人口。德國面對英美處於絕對的劣勢。然後蘇聯也有10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2億人口,在德國和英國打的時候,斯大林在德國背後也變得蠢蠢欲動,有和英美結盟的意思。

要是等到英美蘇的戰爭動員全部完成,一起圍毆德國,希特勒沒有任何還手的機會。所以希特勒選擇了先進攻蘇聯,希望滅掉蘇聯,然後把蘇聯的1000多萬領土、資源、人口控制在自己手裡,這時候他就能對抗英美了。

事情順序是這樣的: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對德宣戰,宣戰=必打,所以希特勒選擇了先動手,在英法完成動員之前,主動進攻法國。然後英國和他死纏爛打,美國在那邊準備參戰,蘇聯要和英國聯手,希特勒又主動進攻蘇聯。

打法國、打蘇聯,希特勒壓根就是沒的選擇。要麼自己先動手,要麼等法國、美國、蘇聯準備好了,來打自己。

在這條邏輯鏈上,希特勒就是個正常人,並沒犯那麼多錯誤,多到要用瘋了、傻了來解釋。

他從維也納的流浪漢起家到德國元首,把德國打造成強國,吞併奧地利、捷克,這期間他沒犯過錯誤。他只犯了入侵波蘭這一個錯誤,只犯了這一個錯誤!然後導致英國對他宣戰。他後面的入侵法國、蘇聯,本身,就事論事,也沒錯。英法宣戰,對希特勒而言,事情就已經失控了,他打法國、蘇聯屬於沒的選擇,要麼投降,要麼爭取一下。

以為希特勒愚蠢,瘋狂,那是因為以為他可以選擇打法國也可以選擇不打法國,他可以選擇打蘇聯也可以選擇不打蘇聯,然後他都選擇了打,這就證明了他的狂妄、失誤。實際上英國宣戰以後,他已經失去了選擇不打的權利。

宣戰,就是要打出個你死我活。

宣戰必打,從這個起點,咱們就能得出一個正常的希特勒。

宣戰撩閒,對希特勒常見的評價,都是出自這個起點。

宣戰必打,我們就能得到一個符合邏輯、道理說的通的鏈條。

宣戰撩閒,這裡面很多道理說不通,邏輯不成立,就只能用希特勒瘋了、傻了、天生的野心家、失去理智來彌補漏洞。

你不應該打法國,你不應該打蘇聯,可你就打了?為什麼?你傻。其實是你不打法國,過幾天法國就會打你,你不打蘇聯,過幾天蘇聯就會打你。我們要能看清英美法蘇是必然要打德國的,希特勒做的一切就不奇怪了。當然,這一切的起點還是因為他先打了波蘭。戰爭是他發起,這還是不能推諉的。

希特勒是一步錯步步錯,只有在打波蘭這件事上他有選擇,可以選擇不打,但他打了。後面的事他都是在企圖彌補這個錯誤。

至於英國對德宣戰的問題也很簡單:英國和波蘭有盟約。當波蘭遭到德國進攻的時候,英國必須要在西線對德作戰。

所以整件事是這樣的:英法波之間是盟友,盟約定好了,如果波蘭遭到德國進攻,英法必須要對德宣戰。當德國真進攻了波蘭的時候,英法守約,對德宣戰,要跟德國打到底。英法宣戰以後,由於還沒完成準備,就一直在拖延進攻,德國覺得依舊是肯定要打,就選擇了主動進攻法國。滅亡法國以後,德國不能跨海進攻英國本土,而美國和蘇聯也是必然要參戰,與英國聯手打德國,所以希特勒又主動進攻蘇聯,希望先把蘇聯滅了,然後依託蘇聯、波蘭、德國、法國、意大利......這片廣大土地,能和英美對抗。

這是完全說的通的邏輯,在這裡大家都是正常人,包括希特勒。

很多人的出發點是:洋人不靠譜。野蠻落後無恥的英國人怎麼可能守盟約呢?不守信用的英國人所謂的宣戰也都是在鬧著玩。這就導致你覺得希特勒還有的選,即使他不進攻法國,不進攻蘇聯,別人就不會來打他......然後他進攻法國、進攻蘇聯,你就覺得他愚蠢。

所以聊到這,再談希特勒失敗的根源就比較逗了,他恰恰是和我們很多人思維一樣:他也以為英國人不靠譜,不講信用,不能守盟約。他以為他打波蘭,英國也就是口頭抗議一下,也就算了,沒想到,英國人這回真就守約了:宣戰。

希特勒沒那麼蠢,沒犯那麼多錯誤,他只犯了入侵波蘭這一個錯誤,而這個錯誤犯的也不蠢,希特勒的賬沒算錯,是英國人表現太詭異。

因為英國對德宣戰並不符合英國的利益,英國不對德國宣戰的好處要遠遠大於對德宣戰。都說當時英法想禍水東引,希望德國能打蘇聯。德國打蘇聯,對英法來講,無疑是最有利的。蘇德二虎相爭,英法在西線看情況,再決定幫誰。德國滅掉波蘭以後,很可能會繼續對蘇聯下手。可偏偏這時候英法對德宣戰,這是逼著德國來打他倆。蘇聯和德國還在東線稱兄道弟,西邊英法對德宣戰,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還是沒有選擇,只能先和蘇聯維持關係,打英法。希特勒是沒想到英國會做出這麼個決定,逼著自己跟他先打。

希特勒的打算是先滅了波蘭,靠近蘇聯,然後英法在後面支持他,他找機會進攻蘇聯。蘇聯是布爾什維克國家,英法德是資本主義國家。蘇聯是斯拉夫人,英法德是日耳曼人一系。英法德合夥收拾蘇聯,德國還是當先鋒,英國在背後支持,這擺明了對英國是極其有利的。

希特勒以為英國能支持他。他是到死都沒搞明白,英國為什麼要跟他玩命。跟德國拼個兩敗俱傷,對英國也是重大損失,希特勒是沒料到英國人選擇了一個最不合理的方案。二戰初期,英國依然是世界第一強國,他在第一時間選擇和德國開戰,最後打光了自己的家底,把世界霸主的寶座拱手讓給了美國......希特勒怎麼也沒料到英國人會這麼幹。

事並不複雜,希特勒入侵波蘭以後,英國的議員們在議會里演講,鼓動:我們大英帝國不能拋棄盟友,不能違背盟約,我們要維護世界正義......然後他們在議會贏了,宣戰。

歷史的真相往往很簡單,甚至是枯燥。這裡面就是一群普通的人,做著正常的事。

而且,兩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是一樣的,都是因為英國守約。一戰之前,英國和比利時是盟國,有盟約,如果比利時遭到進攻,英國就要參戰去幫他。如果當時德國在正面直接進攻法國也就沒事了,但由於法國在邊境上有嚴密的防禦,德國想擊敗他,只有一個辦法:繞路。從比利時繞到法國的側翼,然後打到法國內地。

最後是德國入侵比利時,激活英國和比利時的盟約,英國參戰。

在誠信方面,德國做的確實不咋地,自己比較擅長撕毀條約,然後他們也以為別人會和他們一樣。威廉二世以為英國不會為了比利時和他開戰,希特勒是以為英國不會為了波蘭和他開戰,偏偏兩次英國都守約了。

我們近代史是從鴉片戰爭開始的,出於種種需要,英國的形象在我們民間就只能是:卑鄙、無恥、不講信用......而他一卑鄙無恥不講信用,二戰的邏輯鏈就不合理了,也只能用希特勒瘋了、傻了來彌補。

錯誤很少,即便是有錯誤,也是很複雜,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尤其是大國的高層,不可能犯街邊下象棋大爺都能順嘴就來的那種一大堆錯誤。


英法對德宣戰以後很長時間沒有主動發起進攻,這是因為他們當時還沒完成戰爭準備。出現爭議是因為很多人以為兩國開戰,說打就打了。沒那麼容易!得準備......幾年。希特勒之所以敢先動手,就是因為他提前完成了戰爭準備,對英法美蘇有3-4年的領先。


銳度何老師


希特勒為什麼失敗,希特勒必定會失敗。

原因有三:

一、希特勒自發動對外戰爭開始,所有的一切均是賭徒思維,可歷史就是這樣和希特勒開了一個玩笑,戰爭初期每一次的入侵它國,希特勒都賭贏了。致使納粹德國的將領們對它深信不以。可就是這種賭徒思維,有嬴也有輸,戰爭的後期,納粹德國一味地聽從希特勒的安排,最後只能輸掉戰爭。

二、德國根本就沒有能力戰勝同盟國,究其原因,德國的經濟、資源、石油、兵力、這些戰爭中決定勝負關鍵的因素,德國都不具備。所以德國必敗。

三、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很多納粹德國的將軍,把失敗的原因歸結於希特勒的干涉指揮和蘇聯惡劣的嚴寒,我想再次提醒大家,這種說法是為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所犯下罪行的開脫,這種說法是不負責任的。希特勒在戰爭中的確犯下了很多錯誤,但是在戰爭的初期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也犯下過很多指揮錯誤。這種混淆是非的說法,大家不能認同。

希特勒所領導的協約國就應該永遠的烙印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人物簡史


從根本上說,是希特勒“失道”所致。他建立的第三帝國,是一個邪惡帝國。他發動的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他犯下的罪行,實在是罄竹難書。他失去了道義,就註定走向失敗。

從戰略上說,希特勒沒有犯下致命錯誤,但他高估了德國的實力,低估了對手的能力。“二戰”爆發後,德國迅速打敗法國,這件事震驚世界。這個時候,希特勒對德國的實力明顯高估,可能是法國戰役太過順利的緣故。希特勒看不起英國人,誤以為英國將很快投降,德國國內,也充滿著盲目樂觀情緒。很快,希特勒打了自己的臉,他的“海獅計劃”宣告夭折。拿不下英國,德國就無法打破困局,其石油資源日漸枯竭。為了獲取戰略資源,希特勒下令德軍入侵蘇聯,此舉為他的失敗埋下伏筆。

從戰術上說,希特勒犯的錯誤不少。他對權力看的太重,對手下的將領不太信任。因此,他熱衷於干涉前線的作戰。但是,希特勒與他手下的將領相比,作戰指揮能力明顯不足。這樣一來,他的干涉,很容易變成瞎指揮,這在客觀上削弱了德軍的戰力,讓德國難以鞏固戰爭成果。長此以往,德國的優勢逐漸喪失,在關鍵局部戰役失利後,很快就走向下坡路。

希特勒是一個法西斯魔頭,是人類文明世界的公敵,這是毋庸置疑的。他的貪慾,超出了他的能力,也超出了德國的實力。希特勒自以為可以掌握一切,但實際上,他根本無法左右形勢的走向。準確的說,他是個極度自戀狂,所表現出的迷之自信,實屬一種精神偏執。這種偏執,讓他忽視客觀條件,無視歷史規律,最終害了德國。

希特勒自殺後,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隨後,德國人開始反思,這個過程持續至今。戰後建立的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都徹底否定了希特勒,他們消除了納粹思想,根除了軍國主義殘餘。1990年,兩德統一,新的德國就此誕生。對於今天的德國人來說,希特勒是一個歷史汙點,他被永遠釘在了恥辱柱上。

文 / 圖維坦


圖維坦


戰爭的成敗(尤其是現代戰爭)與政治因素聯繫是並不緊密的,二戰德國的戰敗亦是如此。  

1、希特勒是軍盲希特勒僅僅在一戰中當過一段下士,對戰略戰術沒有任何研究,二戰中做出的決定全部來自建議,軍事計劃的選擇也全部來自他的將領們。

他並不明白每種戰術的物質支援需要與應用方法,也不明白其戰略決定的意義所在——比如說,攻法戰役後沒有設法攻佔英國,不給北非的隆美爾足夠的補給卻要求其死守……這導致了他對戰將們的態度,並註定了他的失敗。  

2、希特勒過分自信,瘋狂獨裁如果希特勒知道自己是個軍盲,我想他會把軍事指揮權交給他的統帥們的。然而他卻以為自己是天才,以致到後來攻蘇時所有(包括前線的)行動計劃及變更都由他一人作出,搞得他天才的戰將們無所適從,不能發揮他們的才能。為此他還專門養了一群最高統帥部人員,這些人都是思想保守的高級軍官,對希特勒唯命是從。

在前線的和陸軍參謀部的將軍們向希特勒提出建議和反對時,這些人都會一致的支持希特勒的計劃,讓這些戰將無功而返。這些人的奉承更助長了希特勒高傲自大的心理,以致於戰爭最後希特勒盲目而天真地制定了那麼多必敗的軍事計劃。  

3、對陸軍總參謀部及前線戰將戰術計劃的瘋狂干涉這點是由以上兩點共同導致的。軍盲希特勒不明白:一個不去前線的統帥,能做的只有控制整個戰局即制定戰略,前線戰將是最能把握戰場每個部分的人了。

他們能夠靈活的改變戰術,爭取最大程度的勝利。而希特勒的戰將們又是二戰時戰略思想最先進的一群人,他們明白自己該做什麼。然而希特勒經瘋狂到干涉前線戰將的行動!

首先,這個後方人員不會清楚的瞭解前線的兵員、補給和敵人等各種情況,其次,他得到的消息對瞬息萬變的戰場來說都已經是過時的了,做出決定再下達到前線,就完全過時了,讓人無法執行——而元首的命令又是必須執行的,這就是德國的戰爭機器反應遲緩,註定了其失敗。  

4、臨時變更作戰計劃,不合理分配兵員,違背閃擊戰原則這點主要體現在攻蘇戰役中。首先,希特勒把大軍分成三路,想三路並進,這犯了用兵之大忌也就是兵員分散。在北方僅分配了20多個師就想去進攻要塞列寧格勒,之後成為消耗戰,不斷投入兵員,這就違背了閃擊戰集中兵力突襲的原則。

而中路攻勢正猛時卻拖延對莫斯科的進攻,這無疑又給了蘇聯喘息的機會——而德國是打不起消耗戰的。變更制定好的計劃弊端是很多的:

把中路優勢兵力拆到南北兩路,造成部隊轉移大量浪費資源和時間,而且轉移途中情況複雜,不容易組織和指揮軍隊。而在42年的斯大林格勒,希特勒又犯了不合理分配兵員的大忌——先投入不足的兵員,之後成為消耗戰——只不過這次沒繼續投入兵員,而是任第6集團軍毀滅卻不允許頓河集團軍群搭救。就這樣浪費了又一支寶貴的戰鬥力。

希特勒德國失敗的10大原因  

第一:德軍在西線戰役時沒有殲滅敦克爾克的30萬英法聯軍,使之成為日後盟軍反撲的中堅力量。  

第二:德國的資源無法承受長時間的戰爭消耗。  

第三:德國沒有在戰爭初期消滅英國皇家空軍,導致德軍在不列顛空戰中的失敗,海獅計劃的泡湯,致使德國在今後處於和一戰時期同樣的兩線作戰的泥潭。  

第四: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的爆發,使一直處於孤立主義中的美國覺醒,使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喚醒了美國強大的軍事和工業實力。  

第五:德國沒有在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的第一年將蘇聯擊敗,使德軍與蘇聯陷於長期的拉鋸戰,蘇聯國土遼闊有著極大的戰略縱身,人口眾多工業實力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德軍只有在戰爭的第一年戰勝蘇聯才可能贏得這場戰爭。  

第六:如果就算沒有在第一年擊潰蘇聯,但是可以迅速攻佔莫斯科這個蘇維埃政權的心臟,就會對蘇聯軍民的抵抗意志產生極大動搖。但是由於希特勒對戰局的錯誤指揮,沒有聽取古德里安的先攻打莫斯科的意見,而是命令中央集團軍群的裝甲大軍攻打基輔再打莫斯科,使德軍浪費的兩個月的寶貴時間,等到德軍在回師莫斯科的時候德軍的士氣以大打折扣,裝甲部隊也有大量損失,在加上冬季的來到,朱可夫已經在莫斯科正面建立了一道縱身100多公里的防線。使得德軍喪失了在戰爭初期攻佔莫斯科的最佳時機,等德軍到達莫斯科城下時以是強弩之磨。  

第七:德國最高統帥部對盟軍到底是在諾曼底還是加萊登陸的判斷失誤 ,將盟軍的登陸地點判斷成加萊導致對諾曼底地區防守的空虛,所謂的大西洋壁壘更是與戈培爾所吹噓的相差甚遠,使盟軍輕易上岸。  

第八:盟軍登陸後,由於盟軍絕對的空中優勢,致使德軍的4個裝甲師沒有及時趕到諾曼底海灘。  

第九:德國最高統帥部對德軍反擊的4個裝甲師的部署存在嚴重失誤,希特勒將部隊部署在距諾曼底海灘數十公里以外的內陸地區,而且這4個師的調動必須得到希特勒的同意。使得德軍的裝甲部隊喪失了最佳的反擊機會。  

第十:德軍阿登反擊的失敗使德軍喪失了其所有的裝甲部隊加速了第三帝國的滅亡。


半米食光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生鵬正。

希特勒失敗的第一個原因

對於希特勒失敗的原因,說白了就是“猛虎架不過群狼”用這句話最合適不過了。希特勒用“閃擊戰”不到一年的時間征服了歐洲。然後,德軍閃擊蘇聯,可是德國錯估了蘇聯的抵抗意志,再加上蘇聯的地大物博,徹底讓德軍陷入東線戰場的泥潭。


(德軍在東線戰場作戰)

希特勒失敗的第二個原因

在德軍閃擊法國的時候,由於戰爭的誤判,在敦刻爾克放過了“三十萬英法聯軍”導致後期盟軍反攻歐洲,有了絕對的有利條件,使之成為日後盟軍反撲的中堅力量。

希特勒失敗的第三個原因

德國的“閃擊戰”號稱是“窮人的戰爭”所以總的說,德軍根本就承受不了這麼龐大的戰爭消耗。


希特勒失敗的第四個原因

由於“德軍”沒有徹底解決“歐洲戰事”,英國沒有拿下,雖然讓英國處於被動,但是德國是面對著雙線作戰。


希特勒失敗的第五個原因

由於德國豬隊友日本偷襲“珍珠港”徹底喚醒美國這個戰爭機器,讓美國全心全意的投入戰鬥,讓德國戰敗只是時間問題。

如果喜歡我的問答的話,就賜給俺一個小關注吧~

我超級寵粉的~


鵬正


時代發展到今天,石油早已成為人類社會最重要的資源。被稱作工業血液的石油,不僅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還可以左右一場世界大戰的勝負。

就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要不是日本石油不夠用了,它也不會偷襲珍珠港,然後南下進攻東南亞諸國。德國的情況雖然會比日本好許多,但他也是一個缺乏石油的國家,在到處樹敵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如何弄到更多的石油維持戰爭的進行,無疑是希特勒的重中之重。

之所以在二戰爆發前,英國和法國能一直縱容希特勒,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德國的石油儲備實在是太少了。沒有石油,再多的坦克飛機大炮也無法投入使用。只要英國和法國能控制住德國的石油來源,希特勒就不敢輕易的發動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石油儲量最豐富的中東就被英法等國所控制,因此希特勒想要從中東獲取石油,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於是委內瑞拉,墨西哥,美國,蘇聯等國家,便成為希特勒的石油供應國。

但是呢,英國和法國很快就注意到這一點,立馬就想辦法封鎖美洲前往德國的輸油航線。畢竟那個時候還沒開戰,希特勒也不好對英國動手,因此希特勒只能另外再想辦法。

在歐洲,蘇聯的石油儲量是排在第一位的,因此在閃擊蘇聯之前,希特勒從斯大林手中購買過很多石油。1939年8月,德國和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借這個機會,德國就找蘇聯購買90萬噸石油。再到1940年,德國從蘇聯進口的石油,佔到當年石油進口總量的三分之二。

對蘇聯這個龐然大物,英國和法國還真不能把他怎麼樣。更何況法國在1940年6月被德國佔領,就更不能把蘇聯怎麼樣了。

當然了,1941年6月,德國閃擊蘇聯,不用想,接下來蘇聯一滴石油都不會賣給德國。之所以德國會進攻蘇聯,一方面是為了奪取蘇聯的石油,佔領蘇聯的石油基地,另一方面就是要讓羅馬尼亞遠離蘇聯空軍的威脅。畢竟羅馬尼亞是德國的重要石油來源,希特勒可不希望蘇聯的人飛機可以飛到羅馬尼亞油田的上空。

在1942年7月,德國發動斯大林格勒會戰,其中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切斷蘇軍來自高加索的石油供應,另外也想著要佔領高加索,控制當地的石油。

但結果大家都知道,別說是高加索了,最終連斯大林格勒都沒有打下來,反而還讓自己陷入被動的狀態。

蘇聯的石油儲量歐洲第一,排名第二的便是羅馬尼亞。反正都在歐洲大陸上,只要修建幾條輸油管道,就可以把石油運到德國境內。

為了讓羅馬尼亞源源不斷的給德國提供石油,希特勒是想羅馬尼亞提供了大量經濟援助,還擴大兩國之間的商業貿易。等到二戰爆發,羅馬尼亞便徹底倒向德國,全面向德國提供石油。

因此在二戰中,德國的主要石油來源便是羅馬尼亞。但僅僅一個羅馬尼亞,怎麼能和同盟國們相比,中東隨便拉一個國家出來,石油儲量都要比羅馬尼亞多。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的失敗也是在意料之中。

因為石油的匱乏,德國喪失不少戰爭良機。對機械化部隊來說,快就是他最大的特點。但是他的速度再快,要是沒有石油他也快不起來。

要是石油管夠,也許希特勒就不會那麼快的進攻蘇聯,而是會先拿下英國。等拿下英國再全力對付蘇聯,在德國的閃電戰下,蘇聯至少會再次失守莫斯科。

但歷史就是這樣,沒有那麼多的如果。


狼群講歷史


二戰爆發後,德國軍隊的進展很快,超出了國際媒體的預料。當時一些悲觀的媒體一度認為整個歐洲會徹底失守,以德國和日本為首的勢力會席捲世界,形勢不可逆轉。如果從二戰初期的趨勢來看,確實有這個風險。但最終的結果是德國失敗了,而且是兵敗如山倒。希特勒領導的德軍之所以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德國國力不足的因素,也有戰略指揮上的問題,同時運氣和人心因素也很重要。

德國失敗的首要因素就是國力原因,德國的整體國力放在歐洲來看,確實比較強大。德國有自己的能源產業,可以自給自足開發煤炭和鐵資源,同時也有魯爾工業區的傳統工廠。對比大部分歐洲國家,德國的工業體系堪稱完善。德國經過一戰的戰敗後,很多工業技術停止研發,軍隊人數和武器裝備數量也都被限制。但隨著歐洲大陸形勢的變化,英法都想利用德國來牽制對方,慢慢的就放鬆了對德國的限制。德國在這一階段暗中發展,才有了發動二戰的資本。但值得一提的是,希特勒之所以能夠上臺,很大程度是因為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出現。不僅歐洲受到了影響,日本和美國也深受其害。美國在羅斯福領導下,走出了困境。但歐洲和日本陷入了危局。德國當時深陷泥潭,在如此局面下,把國家的全部力量都放到了軍事領域。可實際上當時的德國經濟前景並不樂觀,德國的國力是十分有限的。

德軍橫掃歐洲後,經濟上就已經出了問題。進攻蘇聯一方面是為了達成既定目標,另一方面是為了爭奪蘇聯的豐富資源。

因此德軍進攻蘇軍時,沒有選擇閃擊莫斯科,而是先圍攻基輔。這裡是蘇軍最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糧倉農業區,德軍攻佔這裡既能補充軍需,還能打擊對手。但這一選擇讓德國錯失了進攻莫斯科的最佳時機,結果很快嚴冬到來。德國國內的工廠無力快速生產棉衣支援前線,戰爭形勢開始被動,只過了一年多,在戰略和戰術上接連失誤的德軍就快速潰敗,無力抵擋蘇軍的反擊。

德軍失敗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民心喪失。德國在歐洲實行了一些歧視舉措,引起了很多歐洲國家民眾的不滿。長期的戰爭讓國內經濟幾乎崩潰,當初支持希特勒的人似乎也如夢初醒。

國力的不足,戰略的連續失誤,人心的失去,最終讓希特勒領導的德國走上了失敗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