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26歲,救不活他我們會內疚一輩子”

降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死亡率,是當下公認的疫情防治重要環節,這對於提振人心大有裨益,據環球時報-環球網赴武漢特派記者瞭解,截至2月15日17時,在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危重症監護病區工作的北京協和醫院援鄂醫療隊已成功讓13名重症病人取下呼吸機,轉到普通病房。


2月14日,環球時報-環球網赴武漢特派記者專程走進北京協和醫院援鄂醫療隊接管的危重症監護病區,看看這些逆行的英雄是如何在抗擊疫情的“核心戰場”擊退死神的,這背後的那份人性光芒和勇敢擔當更是引人深思。


“他才26歲,救不活他我們會內疚一輩子”

攝影:崔萌


“他才26歲,救不活他我們會內疚一輩子”

2月5日,26歲的年輕小夥李驍被送進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北京協和醫院援鄂醫療隊所接管的重症醫學病區(ICU)時,已經呈現嚴重呼吸衰竭的症狀了。據李驍的主治醫生——北京協和醫院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丁欣介紹稱,一般情況下,病人都是自主呼吸空氣,如果失去自主呼吸的能力就會給病人上鼻導管吸氧,鼻導管吸氧還不行就會用氧氣面罩吸氧,再不行就用無創的吸氣,比如高流量吸氧,以及無創呼吸機,實在不行再上有創呼吸機,這名病人入院的時候已經惡化到必須使用有創呼吸機了。

“他才26歲,救不活他我們會內疚一輩子”

攝影:崔萌

“病人用上有創呼吸機基本上就失去自我調節能力了,全部都需要靠醫務人員的治療、調整和護理。”丁欣介紹說。在對呼吸嚴重衰竭的病人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涉及到很多的環節,比如說呼吸機該怎麼設置,如何避免氣管插管等一系列呼吸機使用給病人帶來的附帶損傷,對於病人的一些相關的支持治療,如何在病人帶著呼吸機的情況下為病人的做好輸液,營養供給,這是一個十分考驗一線醫務人員的系統工作。

“這個病比較特殊,這是病毒性肺炎,目前為止還沒有明確的特效藥,所以我們主要是以循環、呼吸支持治療為主,幫助病人度過最危險的一段時期。”丁欣稱。在幫李驍把整個過程給扛過去後,李驍現在已經能夠“脫機拔管”。說起這個從死神手裡把病人搶回來的過程,丁欣感慨萬千:“這是一個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但裡面的每一個細節都很重要的過程,很多的病人可能就是治療過程中一個細節沒有把握好,結果令人痛心。只有把整個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做到位,病人才能得到這樣一個‘脫機拔管’的轉機。ICU病房裡面的治療過程永遠都不是一個或幾個人可以完成的,這是整個醫療團隊的同心協力的過程。”

在北京協和醫療隊首批援鄂醫療隊副隊長周翔醫生看來,這種從死神手裡搶回病人的過程不僅是治癒過程,也是安慰過程,所有醫務人員除了通力協作以外,還需要拉著絕望的病人一起努力,讓他們從恐慌的情緒中平靜下來配合治療。在對李驍查房的過程中,周翔在感慨不容易的同時也向李驍表示感謝,感謝他在整個治療過程當中能咬牙和一線醫務人員一起共同堅持下來,周翔說,李驍的病例能給我們很多病友一個很大的信心,鼓舞他們在很困難的情況下,只要一起全力以赴,都有康復的可能,“這段時間,你的表現特別棒,特別好。通過我們的一起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所以看到你恢復我們非常高興!“

“他才26歲,救不活他我們會內疚一輩子”

攝影:崔萌

在環球時報-環球網赴武漢特派記者採訪過程中,北京協和醫療隊第一臨時黨支部書記劉正印教授為本報記者分享了一個他覺得惋惜的病例。


一名病人在收治到重症加強護理病房後每天都處於極度恐慌、焦慮的狀態,以至於夜不能寐,必須有醫護人員時刻守在床邊陪她聊天緩解緊張情緒,如果沒人看守,這名病人就會輾轉反側,每當她處於極度焦慮的狀態,她的血氧飽和度就會明顯下降,等到平靜下來,能夠充分的呼吸到氧氣,她的血氧飽和度就開始上升。


所以每次去看護她的醫生都會為她做很長時間的心理疏導,每到這個時候這名病人的心理狀態是最好的,然而等醫生離開,這名病人又開始陷入恐慌焦躁,有一天這名病人病情突然惡化,不幸離世。


劉正印教授說自此以後,協和醫療隊的每名醫護人員在治療身體狀況較好、神志清楚的病人時,都會為她們豎起大拇指,安慰她們病情馬上就會好轉,引導他們有一個積極樂觀的情緒,“從我們病房轉到普通病房的多名病人都是這樣挺過來的。”

在得知李驍已經取下襬脫呼吸機之後,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李太生教授為李驍做了鼻咽試紙檢測,看到李驍情況逐漸好轉,馬上就能轉出ICU病房,李太生十分欣慰地感嘆道,“看到他‘脫管‘十分有成就感,他才26歲,如果救不活他我們會內疚一輩子。”



視頻製作:楊誠


“想要讓她們安心,你就要衝在她們前面”

大年初一,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醫師,協和首批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隊長劉正印教授主動請纓奔赴武漢一線,當環球時報-環球網赴武漢特派記者詢問劉正印教授請戰的心路歷程時,

劉正印教授輕描淡寫地稱,“這種活你不幹誰幹?這裡面也沒有什麼豪言壯語,這就是你本專業的事。”


“他才26歲,救不活他我們會內疚一輩子”

攝影:崔萌

劉正印說,他經歷過03年抗擊非典的“戰役”,對於這種突發的大型傳染病防治他有經驗,這個時候自己不向前衝,反而讓一些年輕的,沒有經歷過這種實戰檢驗的醫生向前衝不合理。

在劉正印看來,因為自己有應對突發大型傳染病的專業知識,專業的人就該在需要的地方去做專業的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去指導,保護他們才是最重要的。“必須有人為他們樹立正確的理念,時刻提醒他們注意防控,保證他們零感染。”劉正印稱。


“他才26歲,救不活他我們會內疚一輩子”

攝影:崔萌

這一次北京協和醫療隊的隊員普遍比較年輕,用劉正印的話說,很多人和他的女兒差不多大,他們許多人也都是第一次面對這種大型突發疫情。“我們工作量最高的時候,32張病床用上了28臺呼吸機,我們的醫護人員從ICU中出來,衣服都已經溼透,全部都虛脫了。”劉正印稱。


“他才26歲,救不活他我們會內疚一輩子”

攝影:崔萌

醫療隊員們對於具有高傳染性的新冠肺炎傳染病也有著天然的恐懼心理。“他們自己其實也害怕緊張。在普通病房裡這麼累,他們覺得沒關係。但在傳染病的病房裡,他們也會有很大的心理壓力,也會擔心自己被傳染了怎麼辦。這些問題都在考驗著醫護人員。”劉正印說。


“他才26歲,救不活他我們會內疚一輩子”

攝影:崔萌

所以,當北京協和醫療隊來到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後,劉正印教授是隊中第一個進入ICU病房的醫生。而與他一同身先士卒堅持去“紅區”工作的還有他的師兄、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李太生教授。在李太生教授看來,他們這樣做是安撫醫療隊隊員們恐慌情緒的最好方式。


“他才26歲,救不活他我們會內疚一輩子”

攝影:崔萌

“我和我的師弟都五十多歲了,我們還堅持去一線。很多一線醫護人員最怕的是給病人‘’採標”,’,因為採標時,醫生接觸的病毒量是最高的,所以我和我的師弟就親自去‘’採標”。你讓大家看到主任、專家都沒有躲在後面,她們自然也就不慌,有勇氣戰鬥在一線了。” 李太生教授說。

“他才26歲,救不活他我們會內疚一輩子”

攝影:崔萌


“他才26歲,救不活他我們會內疚一輩子”

攝影:崔萌


“他才26歲,救不活他我們會內疚一輩子”

攝影:崔萌


“現在國家需要我了,我如果躲在後方,那真的不可饒恕”

03年非典肆虐,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劉正印教授和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李太生教授就是一同抗擊非典的“戰友”,今年武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他們二人又先後請纓來到武漢抗疫一線工作。

在劉正印教授看來他只有身在抗疫前線工作自己才能更安心。劉正印教授稱,在北京他也得幹活,在哪裡不是幹活呢?

“在北京和在武漢工作有什麼區別呢?我們的職業是醫生,醫生就是看病的,看普通病人和看新冠肺炎患者對我而言沒有多大區別。”劉正印教授說。


“他才26歲,救不活他我們會內疚一輩子”

攝影:崔萌

在得知即將組建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時,李太生教授第一時間也要求上武漢前線的,最終得以跟隨第二批援鄂抗疫國家醫療隊來到武漢。


“他才26歲,救不活他我們會內疚一輩子”

攝影:崔萌

在談到自己請戰的決心時,李太生教授稱,這個時候來到武漢一線參與疫情工作與功名利祿毫無關係。“現在可以說是國難當頭,那麼你作為一個有能力去應對的人,你就要站出來。我是國家培養的大學生,1979年讀大學,國家免除所有學費;1993年我去法國留學,國家讓我公費出去。那麼現在國家需要我了,我如果躲在後方,那真的不可饒恕。”李太生教授說。


(文中病人名字均為化名)


環球時報-環球網赴武漢特派記者樊巍 楊誠 崔萌

素材整理:王璞 夏彩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