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帶你瞭解一種鳥--黃頰山雀

國際旅遊攝影網有責提示: 保護野生動物,杜絕野味,它們不屬於餐桌。


每天帶你瞭解一種鳥--黃頰山雀


黃頰山雀(學名:Parus spilonotus)小型鳥類,體長12~14釐米。頭頂和羽冠黑色,前額、眼先、頭側和枕鮮黃色,眼後有一黑紋。上背黃綠色、羽緣黑色,下背綠灰色(西藏亞種) ,或上背黑色而具藍灰色軸紋,下背藍灰色 (華南亞種) 。頦、喉、胸黑色並沿腹中部延伸至尾下覆羽,形成一條寬闊的黑色縱帶,縱帶兩側為黃綠色 (西藏亞種) 或藍灰色 (華南亞種)。


相似種綠背山雀頭無羽冠,臉白色;黃腹山雀臉白色,下體無黑色縱帶。區別甚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常見於中國西藏南部及雲南極西部(指名亞種)和南方省份(華南亞種)的開闊林,高可至海拔2400米。


每天帶你瞭解一種鳥--黃頰山雀


外形特徵

雄鳥前額、頭頂和羽冠黑色具藍色金屬光澤,額基、眼先、眉紋、臉頰、耳羽等頭側和頸側前部鮮黃色,後枕羽冠先端和後枕亦為鮮黃色,在後頸形成一黃色塊斑,眼後有一輝藍黑色紋沿頸側彎向下。上背黃綠色,羽緣黑色,下背綠灰色,腰黃綠色(西藏亞種);或上背鉛黑色具藍灰色軸紋,下背和腰藍灰色(華南亞種) 。尾上覆羽暗藍灰色,尾黑色,外翈具藍灰色羽緣,外側尾羽具白色端斑,最外側一對尾羽外翈幾全白色。兩翅覆羽黑色,小覆羽具藍灰色端斑,中覆羽和大覆羽具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兩道白色翅斑,尤以大覆羽白色端斑較寬、形成的白色翅斑亦更明顯。飛羽亦為黑色,除第一、二枚初級飛羽外,其餘初級飛羽外翈藍灰色,基部白色,向端部逐漸轉為窄的白色羽緣;次級飛羽外翈羽緣藍灰色,羽端白色;三級飛羽具寬的白色端斑。下體頦、喉、胸黑色,有的微具金屬光澤,腹中央有一條寬的黑色縱帶,前端與黑色胸相連,後端延伸至肛周;尾下覆羽白色,有的雜有灰色;胸側和腹側黃色、兩脅黃綠色(西藏亞種)或胸側白色,腹側和兩脅藍灰色(華南亞種)。


雌鳥和雄鳥相似,但腹部黑色縱帶不明顯。西藏亞種上體羽色較雄鳥暗淡而少光澤,頦、喉胸汙黑色微綴黃綠色狹緣;華南亞種上體灰色而沾橄欖綠色,頦、喉、胸淡橄欖黃色,腹沾黃綠色,兩脅稍暗沾灰,腹部的中央黑帶亦不明顯。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腳鉛黑色或暗藍灰色。


每天帶你瞭解一種鳥--黃頰山雀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常綠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人工林和林緣灌叢等各類樹林中,也出人于山邊稀樹草坡、果園、茶園、溪邊和地邊灌叢和小樹上。


每天帶你瞭解一種鳥--黃頰山雀


生活習性

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有時也和大山雀等其他小鳥混群。性活潑,整天不停地在大樹頂端枝葉間跳躍穿梭,或在樹叢間飛來飛去,也到林下灌叢和低枝上活動和覓食。


遷徙:留鳥。

叫聲:似大山雀,沙啞的顫鳴;尖叫聲si~si~si;tee cher;tsee tsee~chi chi chi;咬舌音witch~a~witch~a~witch~a。

鳴聲為重複的清脆三音節主調chee~chee~piu。

食性:主要以鱗翅目、鞘翅目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


每天帶你瞭解一種鳥--黃頰山雀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營巢於樹洞中,也在岩石和牆壁縫隙中營巢,主要由苔蘚、草莖、草葉、松針、纖維等材料構成,內墊以獸毛、花、棉花、碎片等。每窩產卵3~7枚,卵白色或灰白色、被有暗褐色或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據6枚卵的測量為18×14.5mm~18.5×15mm。


地理分佈

原生種分佈地:綠:原生種;紅:可能存在

不丹、中國、印度、老撾、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

不明來源地:孟加拉。

在中國主要分佈於四川、貴州、湖南、福建、廣東、香港、廣西、雲南和西藏等地。


每天帶你瞭解一種鳥--黃頰山雀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未量化,但在中國各地被描述為常見或稀有物種,在東喜馬拉雅山有局域分佈(Harrap and Quinn 1996)。中國種群數量約100~10,000繁殖對(Brazil 2009)。 [5] 黃頰山雀在中國種群數量不豐富。


每天帶你瞭解一種鳥--黃頰山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2年評估。

該物種已列入中國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注:第596項 黃頰山雀)


文中圖片由 付子波老師拍攝,僅供分享學習之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