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蹉跎歲月辜負春光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歷史典故,據歷考出自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大作《史記》,至現今已然發展成為人人耳熟能詳倒背如流的一條成語。典故的主人公與“漢初三傑”其中之二:韓信與蕭何有關。可以說蕭何是韓信的“伯樂”亦是其“終結者”。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意思淺顯,說的是某一個人一生的功過成敗,榮華富貴與命喪黃泉均系一人所為。“漢初三傑”各具奇能,張良善謀,計無不為劉邦所用。蕭何善理,具有非凡組織管理才能。韓信善戰,屬於“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常勝將軍”戰神級人物。為何如此這般的“戰神級人物

會被呂后與蕭何密謀加害致死呢。這得從韓信性格和成長史及與蕭何的情緣說起。

一、墓誌銘“成敗一知己,生死兩婦人”

成敗一知己”,講的就是韓信一生的成敗,榮華富貴及命喪黃泉均系一人所為,那就是“蕭何”。說起韓信,與他有關的歷史典故那就太多了,而與蕭何捆綁在一起的歷史典故最為耳熟能詳的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祖上也是官宦世家,在朝廷是有功名的,但家道中落到韓信這一輩時,祖上積攢的家資及朝廷的爵位均蕩然無存了,成為貧民。家境一貧如洗,韓信落魄至“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境地,成為鄉邑一名“混混”,到處“蹭吃蹭喝”。但韓信骨子裡有股正氣一如今日倡導的“滿身正能量”,雖淪落為“街邊混混”,但從不作惡為害鄉里,還常身挎佩劍“招搖過市”。一個身強力壯的棒小夥為何不去尋一門正經營生養活自己呢,據說韓信不屑混跡市井謀生。常身挎佩劍行進街市,是他骨子裡常懷祖訓,要“橫劍躍馬,征戰疆場”成為一名保家衛國的將軍。由此可見韓信雖落魄至“混吃混喝”的境地,但仍然“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明白點說就是“

燕雀常懷鴻鵠之志”。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也是“時勢造英雄”。秦朝末年秦二世時期,天下群雄並起反叛朝廷,力求推翻秦朝暴政,救天下黎民百姓出水深火熱,生靈塗炭的悲苦境地。陳勝吳廣率先揭竿而起反叛秦朝,韓信心中甚喜,機會來了,哥們發達的時機來了。先投項梁,項梁兵敗喪命歸屬項羽,不被重用。只好又改換門庭投身劉邦,還是不被重用,做了一名小吏。可能是心中甚是鬱悶,我一個“”堂堂七尺男兒,胸藏丘壑,一身本領,怎奈英雄“無出頭之日,無用武之地”,可悲可嘆啊。莫名其妙加入了逃亡大軍行列,做了一名逃兵,被俘坐法理應當斬。不知是祖上積德還是上蒼眷顧,遇上監斬官滕公夏侯嬰還很欣賞他,不但不斬,還向當朝重臣蕭何舉薦他。自從結識蕭何後,一來二去兩人交談甚歡,也讓蕭何深知了自己的抱負與才能。蕭何認為韓信是個“世不二出”不可多得的人才,就向劉邦大力舉薦韓信, 言明必須委以重任。劉邦採納了蕭何的建議“登壇拜將”封了韓信一個“大將軍”之職。自此開創了屬於韓信的時代,屬於韓信“馳騁天下,攻城略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時代。與其說是劉邦蕭何成全了韓信,不如說是秦二世成全了韓信,天下紛爭兵火連天成就了韓信。一顆“將星”橫空出世,光照天下,輝耀寰宇。因“

功高蓋主”,且劉邦是個猜忌心猶重之人,加之韓信居功自傲不可一世,鋒芒太露不知收斂,不懂韜光隱晦之策終招致悲慘命運。劉邦時時警惕韓信,一旦被其抓住小辮子就揪著不放。由起初的“齊王”,降為“楚王”,而後又由“楚王”擼為“淮陰侯”。不但爵位一降再降,就連“發家致富,防身護命”的兵權也被劉邦一併奪去。韓信不免心生怨氣與不滿,心想你劉邦的“大漢天下”有一半我的功勞,也是因我“戰不惜命,拼殺疆場,攻城掠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功勞,為何如此這般待我。心中就萌生反叛之心,不知何故被劉邦,蕭何與呂后等人察覺。這一干人等深知韓信勇武,冠絕天下,如若明著來韓信斷斷不會乖乖就範了。於是蕭何與呂后兩人密謀把其騙至宮中密室將其殺害。

與其說是蕭何呂后及劉邦將其殺害,不如說是韓信“遇人不淑,察人不明”對自己深處險境估計不足,也是自己太過自負自掘魂墓造成的。太過信任劉邦,認為自己為劉邦建立“大漢王朝”立下不世之功,劉邦一定會像自己一樣念及舊情,顧及情分斷然不會加害自己。二來太過信任蕭何,平日與蕭何交情匪淺,且蕭何又是自己的“伯樂”,是蕭何“慧眼識英才”成就了自己一世英名,自己平素對蕭何也是尊敬有加,也是斷不會加害自己的,毫無防人之心造成的。三來對呂后一個婦道人家權謀之術之厲害估計不足,太過自負毫無防備之心造成的。

生死兩婦人”指的是給予韓信“一飯之恩”的漂母和與蕭何密謀把其害死的呂后。話說韓信功成名就後衣錦還鄉找尋到“漂母”賜予“百金”以示當年“一飯之恩”的酬謝,可見韓信是個知恩圖報之人。同時也找尋到當年落魄時遭鄉鄰“白眼”讓其聲名掃地遭受“胯下之辱”的那個屠夫。不但沒有依仗自己的權勢進行打擊報復反而提攜該屠夫賜予他一官半職,為朝廷效命為社稷出力。可見韓信是一個心胸豁達,氣度飛鴻之人。也是這個屠夫激發了他人生鬥志,“棄混從戎”成就他一番偉業。

也因韓信此等性格既成就他一番功業,也為他“待人太過真誠,對人心險惡估計不足,毫無防人之心”最後命喪黃泉埋下隱患。這也是我下文所要論述的原因。

二、婦人之仁太愚忠,錯失良機三分立

話說劉邦與項羽由初始起義反秦的戰略盟友,各自“攻城拔寨,攻城掠地”把大秦天下瓜分收入囊中。由初始的“群雄逐鹿”轉化為“二雄爭霸”。一個擺在歷史關口的現實問題就是“誰為天下之主”。當劉邦與項羽“二虎相爭”愈演愈烈打得不可開交之時,韓信的實力也不斷壯大,手握足可鯨吞天下的兵權,也有強大實力與劉邦,項羽相抗衡,成就“三分天下,三足而立”的良好局面。親信好友蒯通也勸韓信保持中立兩不相幫,同時言明劉邦是個猜忌心特重之人,是個十足的“可患難”,不能“同富貴”之人。可韓信不聽勸告,力幫劉邦打敗項羽成就了“大漢王朝”的建立。建國初期劉邦為了籠絡人心,穩定政局,不得已(內心是極不情願的)封了韓信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齊王”。但劉邦內心深處一直沒有放鬆對韓信的猜忌防備之心。不斷削其兵權奪其爵位最終授權蕭何與呂后把其暗害致死。沒想到當年蒯通一語成讖道破天機。如果韓信當年採納蒯通建議及勸告,中華歷史就要改寫,也就不會有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這部鴻篇鉅著的史書誕生了。


一朵芙蓉著秋雨


人們常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到底何許人也?漢王朝的開國第一文臣、相國——酇侯蕭何是也!那麼,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又是個什麼來路呢?這還要從漢王朝的開國第一武臣韓信說起。

成也蕭何

韓信受胯下之辱和向漂母乞食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平心而論,韓信的前半生活得並不光彩,甚至有些憋屈!好在他趕上了秦末的亂世,在項羽舉起反秦大旗之後,韓信很快便投入了項羽麾下。或許是因為項羽對韓信那段歷史的鄙夷、又或許是項羽麾下人才濟濟,韓信在項羽麾下並沒有受到重用,只撈了一個執戟郎的營生。

歷史再一次給了韓信機會,項羽滅秦之後,將劉邦封為了漢中王,遠遠地支到了邊疆“蠻荒之地”。見在項羽麾下出頭無望的韓信選擇了鋌而走險,背棄了舊主項羽,獨自一人前往蜀地,投效劉邦。因為缺乏名氣又無人引見,韓信初到劉邦麾下時同樣沒有受到重視,只得了一個管理倉庫的小吏之職,連當初的執戟郎都不如……後來還因為犯事被判了死刑。就在臨刑的一剎那,為了保命的韓信喊出了“漢王不欲就天下乎?奈何斬壯士!”

巧的是,現場監斬的是劉邦的微時好友兼專職司機滕公夏侯嬰,換了其他人恐怕沒有幾個人敢在法場上刀下留人,韓信的小命也就玩完了……可夏侯嬰不同,當初尚未發跡之時與劉邦因為鬥毆被抓,夏侯嬰寧可自己蹲號子、硬是咬死了沒有指認劉邦,讓劉邦免於連坐。此後,劉邦對夏侯嬰非常信任,將其視為了嫡系中的嫡系。夏侯嬰見韓信器宇不凡,簡單問詢了幾句便當場下令刀下留人,而且還將韓信舉薦給了劉邦。

或許是因為韓信籍籍無名、又或許是劉邦覺得夏侯嬰一個司機能舉薦什麼大才,並沒有重視。但是,為了給夏侯嬰一個面子,劉邦還是給韓信封了一個治粟都尉,這個官雖不大,但也不小了。因為蕭何是分管領導的緣故,韓信也因此結識了蕭何,後來因為在倉儲方面實行“推陳出新”,韓信頗受蕭何賞識。可是,覺得出頭無望的韓信不幹了,他再一次選擇了出走,打算另巡明主、再次改換門庭。

在得知韓信出走之後,蕭何策馬緊追,終於截住了韓信。後來,在蕭何再一次將韓信舉薦給了劉邦。這一次的舉薦人是蕭何,分量和夏侯大司機完全不一樣了,劉邦也掂量出了韓信的分量,於是與韓信進行了面談,韓信的想法深合劉邦之意。不久之後,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正式開啟了韓信的戎馬生涯。之後的事情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韓信為劉邦一統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也因為逼封齊王之事與劉邦結下了深深的樑子。正是因為有了蕭何的舉薦,才有了後來縱橫天下的“戰神”韓信,這就是成也蕭何的出處。

敗也蕭何

劉邦晚年疑心病日甚,加之異姓諸侯王尾大不掉,一場針對異姓諸侯王的陽謀拉開了鐵幕,時為楚王的韓信因為與項羽麾下的大將鍾離眜關係曖昧首當其衝。為了取信劉邦,韓信後來雖然殺掉了鍾離眜,但是已經無法獲得劉邦的諒解,加之早年逼封齊王的舊怨,劉邦首先把矛頭指向了韓信。不久之後,劉邦借出遊雲夢之機誘捕了韓信,將其貶為了淮陰侯,押往長安居住。

原本韓信如果就此安安分分,或許也就得以善終了。可韓信不願意了,憑什麼我辛辛苦苦幫你打下江山,卻落得這般下場?於是,私下裡與陳豨勾勾搭搭、不清不楚。不久之後,陳豨在代地舉起了反旗,劉邦親自率大軍彈壓!就在這個時候,韓信與陳豨私下勾連的事情被自己的家臣告發,遠在戰場的劉邦最終對韓信動了殺機。但是,劉邦遠在代地,而且他也不想擔負一個誅殺功臣的惡名。於是,呂后被推向了前臺。

可是,劉邦曾經當眾給過韓信“三不殺”的承諾,呂后大張旗鼓去捉拿韓信顯然是不行的。這時候,呂后想到了蕭何,讓蕭何出面將韓信誘騙至長樂宮。因為蕭何是自己的伯樂,恃才傲物的韓信對蕭何一直比較恭敬,也相對比較信任。最終,蕭何成功騙來了韓信,韓信被呂后派人用布袋套住、用竹矛活活捅死在了不見天日的長樂宮鍾室之內,成功迴避了那句“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一代“戰神”就這樣憋屈地死了……正是因為蕭何的出賣,韓信才丟掉了性命,這就是敗也蕭何的出處。

蕭何為什麼要出賣韓信

蕭何當初舉薦了韓信,而且從他成功誘捕韓信來看,二人的關係應當說還是相當不錯的。那麼,蕭何為什麼要出賣韓信呢?平心而論,作為開國第一武臣的韓信日子不好過,作為開國第一文臣的蕭何日子也好過不到哪裡去。劉邦忌憚異姓諸侯王,同樣忌憚文臣領袖蕭何,為此甚至不惜羅織罪名將蕭何下獄。出獄之後的蕭何為了自保,索性幹起了貪汙受賄、與民爭利的勾當,以自汙名節向劉邦表白自己沒有野心、只求富貴,這才僥倖保住了性命。

彼時的呂后還不是後來的呂太后,沒有劉邦的點頭,她恐怕還不敢私自處決一位漢王朝的開國元勳、列侯、曾經的異姓諸侯王!換言之,呂后只是劉邦的一把槍,最後扣動扳機的是劉邦!既然是劉邦要殺韓信,如果蕭何不出面,等於是將自己置於了劉邦的對立面。一個文臣領袖如果不聽皇帝招呼了,恐怕離死期也就不遠了。蕭何別無選擇,犧牲韓信總比犧牲自己全族好,不是嗎?

除此之外,彼時呂后弄權的苗頭已經凸顯,作為皇太子的親媽、未來的皇太后,在劉邦去世之後,呂后掌權幾乎是可以預見的。既然是呂后找到了蕭何,無論是為了自己的未來、還是蕭氏家族的未來,蕭何都必須抱住呂后的粗腿!說白了,誘捕韓信就是蕭何給呂后遞上的一紙改換門庭的“投名狀”。劉邦去世之後,蕭何依舊能夠位極人臣、顯赫終老,與這一紙投名狀是有著很大關係的。

綜上所述,所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表面上看是說韓信的一生成起於蕭何的舉薦、敗起於蕭何的出賣。實際上也反應了彼時漢王朝眾多開國元勳的心態——自保為上,甚至不惜犧牲“故友”。為了自保,蕭何可以自汙名節;為了自保,蕭何同樣可以出賣韓信!這也就無怪乎劉邦一死,活著的元老幾乎全部“叛變”倒向了呂后。這幫人心中根本沒有什麼理想、抱負,他們更看重的還是現實利益。蕭何如此、曹參如此、陳平如此,周勃也是如此……


農民工歪說歷史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是一個成語典故。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秦朝末年,淮陰人韓信,生活貧窮孤苦,被人看不起。後來,韓信投靠了項羽參加反秦。他曾給項羽出謀獻策,項羽只讓他做了個門衛,韓信感覺自己沒有發揮自己的空間,就跑到漢中投靠劉邦。

劉邦開始也沒有重用韓信,只讓他做了個小官。有一次因犯軍規,差點被處死。劉邦還依然讓他做管理糧草的小官員。一次,韓信遇到了蕭何。蕭何是劉邦的親信,專門負責給劉邦總督糧食後勤的。



蕭何與韓信做了長久的交談,感覺韓信有軍事的天分,對他很是讚揚。正當蕭何打算推薦韓信給劉邦時,韓信感覺自己不能被重用,而且漢中這點地域狹窄,貧瘠,也沒有好的發展,韓信就跑了。蕭何聽說韓信跑了,來不及彙報給劉邦,騎上馬連夜去追趕韓信,並將韓信勸回。

劉邦開始以為蕭何跑了,很是氣憤。瞭解情況後,得知是追一個管糧的小官,感覺蕭何有點大題小做。蕭何告訴劉邦,韓信是一個軍事天才,如果你不想一直在漢中,欲奪取天下,就得依靠韓信。

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並舉行了隆重儀式。

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後,充分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為劉邦建立漢朝,記下了不朽的戰功,並封韓信為“楚王”。可是劉邦登基後,對這些功臣們產生了疑心,這時韓信收留了項羽的部下鍾離味。劉邦以巡遊的名義召見韓信,將韓信捉走到長安,降為“淮陰侯”,使居長安。

韓信在長安留住,身心鬱悶,終日不上朝。陳稀叛亂,劉邦親征,韓信不隨兵出征,還派人私自聯繫陳稀,欲與策應起兵。不料被門客的弟弟告到呂后那裡。

呂后想除掉韓信,又怕韓信不進宮。於是與蕭何密謀,有蕭何親自去請韓信,告知韓信,陳稀已經被殺,大家都在朝賀,你即使有病,也要進宮表示一下慶賀啊!

韓信聽信蕭何的話,結果一進宮就被呂后殺了。由於韓信被劉邦重用,立下不朽戰功,成為軍事家,後來又被呂后所殺。這期間,蕭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所以,後人就有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說法了!


路遙lgy


韓信小時侯,父母就去世了,家裡很窮,靠釣魚換錢維持生活。一個以漂洗為生的老婦人常常接濟他飯食,讓他度過難關。韓信發誓要出人頭地,報答老人家一飯之恩。

有一天,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屠夫說:“別看你長得高大,其實膽子小得很,你敢用你的劍剌我嗎?不然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韓信料這幫人有意找碴,不想與他們糾纏,竟然真的從屠夫的胯下鑽了過去。
為了實現他的理想,韓信投
到項羽軍中,希望憑自己的軍事才能得到重用,無奈項羽不把他放在眼裡,只給一個執戟郎的職務。韓信只好轉投劉邦軍中,誰知劉邦也不重用韓信,只給了一個芝麻小的官他當。韓信一看,此處也非久留之地,於是乘夜偷跑離營。蕭何知道韓信有軍事天才,曾經屢次向劉邦舉薦韓信,劉邦對這個有胯下之辱的人根本不屑一顧。聽說韓信跑了,蕭何顧不上跟部下打招呼,跨上馬月夜追尋韓信。


有人向劉邦舉報,說蕭何跑了,劉邦聽了非常氣憤。因為近期不斷有將士逃跑,想不到連最倚重的人也跑了。後來看到蕭何又回來了,又免又高興起來。見蕭何是為韓信而追,十分不解。蕭何誠懇地說:“你要是隻想當個漢王,有沒有韓信無所謂。你要想爭奪天下,沒有韓信不行。”。劉邦說:“那就封個將軍吧”,蕭何說:“封個一般將軍,他還是要走。”,劉邦說:“那就封個大將軍吧。”,蕭何說:“你平常喚他象喚貓狗一樣,這樣是不行的,必須設壇拜將!”,劉邦說:“那就設壇拜將”。

到了設壇拜將的日子,好多將軍正襟危坐、內心竊喜,以為大將軍非已莫屬。當看到登臺亮相的是韓信時,一個個大失所望,打心眼裡瞧不起這個胯下將軍。
韓信掌兵後,南征北戰,所向無敵,一招十面埋伏,令項羽烏江自刎,為大漢江山立下赫赫戰功。

韓信搏得富貴衣錦還鄉,鄉鄰都對他刮目相看,紛紛致以祝賀。只有那個屠夫嚇得尿了褲子,拜倒在他的腳下,乞求饒命。韓信不僅沒有殺他,還封了個官他當,他感激涕零。韓信此次回鄉,主要是尋找接濟他飯食的老婦人。當找到恩人後,他以千金相贈,重謝了當年的漂母。



西漢立國後,劉邦開始猜忌功臣良將,生怕這些人危及他的江山,特別是對用兵如神的韓信更加不放心。劉邦外出後,呂后同蕭何商議,如何將韓信騙進宮中
。蕭何親自出馬,假說劉邦已大敗陳稀,邀韓信進宮慶賀。韓信對恩人深信不疑。韓信一進宮就被軟禁起來,後來以謀反罪誅滅三族。

這就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典故。韓信成功得益於他,韓信身死族滅,也拜他所賜,至少他難辭其責。現在常借這個典故,表示做好事是某人,做壞事也是某人。



春秋風雲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個典故說的是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被譽為兵仙韓信一生成敗的濃縮人生。

“韓信”原是楚國的一介平民,秦始皇統一六國滅了他的國家,時常有立志報國之心,因為家貧窮酸,又加他整日遊手好閒,再加上身單力薄,沒有人能看得起他,甚至到了偷屠夫的肉解饞的份上,被屠夫逮個正著讓韓信從褲襠下鑽了過去,被史書上稱為“胯下之辱”竟然成了一句勵志的成語。

秦末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使韓信看到了希望,投奔到項梁軍中謀得了一官半職,項梁死後跟著項羽繼續反秦,本想轟轟烈烈大幹一場,為項羽出謀統軍,誰知他人微言輕,理想破滅,不被項羽重用,韓信無賴只好另尋出路。

正好這時漢王劉邦的出現,韓信逃離楚營,韓信投奔漢王劉邦,謀了個弼馬溫一樣的官職,因涉嫌處犯軍法要被殺頭,只因他的一句“上不欲就天下乎”話被免死,但這時的韓信還沒有頭名狀軍功,照樣不被劉邦看好。

直到有次偶爾的機會,韓信遇到蕭何,經過長談之後,蕭何對韓信的見解佩服的不得了,認為韓信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準備把韓信推薦給劉邦,蕭何還沒來得急推薦,聽說韓信看見劉邦並沒有重用自己的意思,就偷跑了。

蕭何來不急跟劉邦打招呼,連夜追回了韓信,用自己的人格和劉邦的關係,給劉邦力薦韓信,蕭何的力薦終於打動了劉邦的心,選擇了吉日良時,拜韓信為大將軍,充分發揮了韓信的軍事才能,為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這就是“成也蕭何”的來列。

但是,劉邦當了皇帝忌賢妒能,對韓信採取了一系列不信任措施,先是奪了他的兵權,後又逮捕入獄,後來雖然釋放了,但成了有名無實的閒王,還不放心,劉邦的呂皇后以謀反的罪名除掉韓信,怕韓信生疑,蕭何以韓信對他的信任,把韓信騙到長樂宮鍾室秘密處死。

這便就是“敗也蕭何”的來歷。

這就應了那句老話,朋友坑朋友,實在是防不勝防。


張峰149764346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八個字說的是韓信,是說韓信的成功是因為蕭何,韓信的失敗也是因為蕭何,那我們得分開來說。

成也蕭何

我們知道,漢初三傑,是張良,蕭何與韓信,而韓信是被蕭何所推薦的,那麼具體是怎麼樣的呢?

韓信是淮陰人氏,可能是韓國貴族後代,所以熟讀兵書,而且愛戴長劍,只是家道中落,又加上不會耕作,也不會做生意,所以生活十分的清貧,有的時候,還得去別人家蹭飯吃。

後來項梁的部隊經過淮陰的時候,韓信就投奔了項梁,項梁後來戰死於定陶,韓信就歸屬於項羽,給項羽做個執戟郎中,就是拿個長戟給項羽放哨,韓信多次向項羽提出建議,項羽完全不理會。

韓信於是跑去投奔劉邦,劉邦他讓去接待賓客,後來犯獵要被處斬,被滕公夏侯嬰救下,推薦給了劉邦,劉邦封韓信治粟都尉,劉邦也看不出劉邦有什麼本事。

韓信與蕭何經常聊天,蕭何看出韓信確實有才,就經常向劉邦推薦,但是劉邦不怎麼在意,韓信想連蕭何都推薦過幾次也沒有用,認為劉邦是不會重用他的,所以他就跟很多不想去漢中的人那樣,也跑了。

蕭何一聽說韓信跑了,來不及向劉邦彙報,就去追韓信,劉邦很奇怪蕭何,其他將領不追,只追韓信,蕭何就說劉邦如果想要奪取天下一定要韓信不可,劉邦說:那就給他當將軍吧,蕭何說:如果只是普通的將軍,那韓信還是會跑的。

劉邦十分信任蕭何,那就讓他做大將軍吧。最終韓信登壇拜大將軍。

敗也蕭何

韓信在漢滅楚後,被劉邦封為楚王,有人告發韓信想造反,劉邦想先兵攻打韓信,陳平認為劉邦軍事能力不如韓信,漢軍不如楚軍,如果真打,肯定是打不過韓信的,劉邦最後採用了陳平之計,讓韓信到雲夢澤陪同劉邦一同遊覽。

韓信在別人的建議下,獻上了鍾離昧的首級,以求得漢王的原諒,劉邦還是將韓信降為淮陰侯,住在長安城。

韓信與陳豨裡應外合,陳豨最終造反,韓信也打算偽詔放掉長安囚徒攻打呂后與太子,呂后與蕭何就聯合設計,召來韓信,將韓信斬殺於長樂宮的鐘室。

總的來說,韓信是蕭何推薦的,也是蕭何設計誅殺的,所以叫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歷史簡單說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是民間對西漢建國功臣韓信一生的經典概括。

為什麼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最開始韓信投靠項羽,參加反秦大業,韓信是個很有抱負的人,向項羽提過一些作戰建議,但都沒有被採納。韓信看到自己的才華無法施展,於是乎就改投奔了劉邦。

話說這劉邦剛開始也沒有重用劉邦,只讓他做一個小軍官,就跟現在的中隊長差不多的職務,韓信心想先湊合著這麼幹吧,等找好下家再走,於是韓信就一邊幹一邊找下家,但韓信一次犯了軍法,還差一點被砍頭處死,好不容易撿回了一條命,結果自己原來的小軍官也被降了,變成了看糧草的小官,韓信這次可就不樂意了,想這還沒有施展我的才華怎麼就要死了,韓信這次更加篤定了,正準備收拾東西跑的時候,遇到了改變了自己一生的人——蕭何。



這蕭何是誰呢?這可是劉邦的左膀右臂,自己要能說服他的話應該可以討個好職位,於是乎韓信與蕭何席地而談,經過一番接觸後,蕭何對韓信是非常佩服,認為韓信是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定能輔佐劉邦成就一番事業。蕭何在向韓信告辭後就準備向劉邦推薦蕭何,可正在想怎麼跟劉邦提的時候,韓信卻跑了。原來劉邦的部下多半是徐州一代的,而劉邦又恰恰被封為漢王,封地在漢中,這漢中地區偏狹,難以發展,劉邦的部下紛紛出逃,韓信一看這麼多人都跑了,自己也就跟著跑了。

蕭何一聽韓信跑了,這可不得了,隨即跳上戰馬連夜把他追了回了,正好趁著這次機會把他推薦給劉邦。這劉邦一聽韓信是逃兵,氣就不打一處來,下令要處死韓信。蕭何一聽不對了,連忙向劉邦解釋,劉邦聽後直接破口大罵,罵蕭何是不是腦袋被驢踢了?自己親自追回這個不起眼的小官。蕭何是好說歹說,可算是把劉邦說動了,同意拜韓信為大將軍。這也就是成也蕭何。


這韓信成為大將軍以後,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為劉邦一統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劉邦當了皇帝以後對著韓信越來越不放心,“虎可驅之吃人,不可養之護院”。劉邦先把韓信的兵權給解了,把他的“齊王”改封成了“淮陰侯”。韓信戎馬一生,結果到了卻無兵可領,在長安鬱郁不得志,於是乎便興起了圖謀造反的念頭,結果被人告發到了劉邦的老婆呂后那裡。這呂后也不是吃素的,想要直接把他召進宮處死,又怕他不肯來,後來就找到了蕭何。蕭何仗著韓信對他的信任,設計把他騙到了宮裡,呂后雖為一介女流,但殺戮果斷,直接以謀反罪將他殺死在長樂宮鍾室。這也就是敗也蕭何




歷史伶俜者


小何是漢代的輔導員。他才華橫溢。他幫助劉邦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他與張良、韓信一起被稱為“漢初三傑”。然而,有句諺語說:“肖的成功是什麼,肖的失敗是什麼”。肖做了什麼?事實上,這句話背後還離不開一個人,他和蕭何是“三傑漢初”韓信。小河是一個勤奮隨和的人,性格隨和。他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節儉、簡單和博學。他年輕時是沛縣的大官。陳生武廣起義後,小河等人共同支持劉邦擔任大官,討論了大計。劉邦知道肖為什麼真的想養活自己。他深深地感激肖。從那時起,小河在北戰中跟隨劉邦南和劉邦比。軍隊衝進咸陽市後,項羽迅速進入海關,同年自封“西楚霸王”,修建了彭城,並放棄了先前的協議,將劉邦改為漢王,派部隊讓劉邦的軍隊入侵。

劉邦得知消息後非常生氣,但是他的軍隊太弱了,不能和項羽的軍隊作戰,所以他不得不採取小河的策略。屏住呼吸,等待時機到來。韓信是劉邦,他在項羽的軍隊裡待了很長時間。他被項羽看不起,對自己的技術毫無用處。起初,劉邦沒有看到韓信的才華。他只是讓他成為一個小官員。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小河遇見了韓信,和以前一樣。他發現韓信是一個有很多奇妙想法和勇敢計劃的能手。他覺得讓韓信做一個小官吏,真是天下太平。他多次推薦,但劉邦沒有注意。一代天才在人群中被埋葬了很長時間。韓寒很失望,決定離開。他騎馬離開劉邦英。小河知道,小河很匆忙,甚至沒有處理好群眾,打倒群眾,甚至沒有時間來迎接劉邦,趕來追韓新馬,劉邦正計劃找小河在營裡商談生意,但得知小河已經走出營房,衝出營房把人射出營房給FI。

最後,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小河追了韓信很長時間。只有在夜色和月光下,才發現了韓信的身影。經過一番快速的鞭打,韓信終於趕上了韓信,並努力說服他。最後,韓信同意跟小河回去。小河吸了口氣。回到營地後,小河向劉邦講述了韓信的才華,使劉邦將韓信奉為將軍,並將“小河月下追尋韓信”的故事銘記於心。事情也在人民中廣泛傳播。劉邦建立漢朝以後,韓興功是不可或缺的。由於韓興功的戰略和他在千里之外的決定性勝利,他為劉邦奠定了半個國家的基礎。由於韓興功是朝鮮主要的地震襲擊者,中小型民眾在朝鮮引起了轟動,劉邦逐漸開始懷疑韓信。為了尋求自我保護,韓信不得不加入陳浩的撤退。

在漢代的十年裡,劉邦親自與陳漢新商量,說他不能生病,突然爆發了。韓信的下屬透露,陳浩計劃與韓信力合作。呂侯聽說了,就打電話給小河商量一個計劃。小河想出了一個計劃。他說,叛軍已經被皇帝摧毀,正在勝利地返回朝鮮。他請大臣們來赴宴欺騙韓信。計劃一出臺,韓信就被騙了,被綁起來,自殺了。起初,小河親自找到韓信,推薦他當將軍。後來,小河親自計劃傷害韓信。這種矛盾也成了“成小河,打敗小河”的經典說法,這意味著成功和失敗都來自於一個人。至於小河後來的結局,是不是很好,自以為是的節日,甚至差點在監獄裡被殺。幸運的是,小河差點在監獄裡被殺。小河對漢代的忠誠可見,最終病死







富士康一哥


韓信是一個有大才的人,他也一直在尋找明主,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韓信先後投靠過項梁、項羽,一直得不到重用。劉邦率軍進入蜀地時,韓信前去投奔。機緣巧合,他被漢將夏侯嬰推薦給了劉邦,但劉邦只派他做管理糧餉的治粟都尉,也只是一個芝麻官。後韓信多次與蕭何談論,為蕭何所賞識。劉邦至漢中南鄭途中,韓信思量自己難以受到劉邦的重用,中途不辭而別。蕭何聽說韓信跑了,唯恐坐失良將難成霸業,連夜就追了過去。直追到漢中附近的孤雲山麓的一條小溪邊,蕭何總算追上了韓信,併成功勸返其回到漢中。劉邦在漢中設壇拜韓信為大將,從此漢軍一路勢如破竹,楚漢戰爭歷次戰爭,包括垓下之戰,對項羽的最後一擊,都有韓信帶頭衝鋒陷陣,韓信為劉姓天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後被封為“韓王”。這就是“成也蕭何”。

韓信功高蓋主,他不像蕭何那樣懂得隱退。韓信成了劉邦首先要除掉的隱患。劉邦用計生擒了韓信。但韓信畢竟是功臣又沒有什麼罪過,於是赦免了韓信,改封淮陰侯。從韓王到淮陰侯,韓信心裡落差很大,他誘導趙國相陳稀舉事反叛。漢高祖十年,陳稀舉兵反叛,劉邦御駕親征平叛。韓信趁此機會,準備在長安舉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呂后告發韓信準備謀反。呂后找蕭何商議對策。於是蕭何出面,假稱北方傳回捷報:叛軍已敗,陳稀已死,邀請韓信進宮向呂后賀喜。韓信對蕭何沒有任何懷疑,結果剛入宮門,就被抓了。呂后將韓信帶至長樂宮,將他殺害了。這就是“敗也蕭何”。

韓信無論功成名就還是功敗垂成,都是源於蕭何一人。所以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史詩賦文


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說的是,韓信初到劉邦部下時,未被重用,韓信就逃跑了。但是劉邦的高官蕭何,認為認為韓信很有本事,於是連夜出去把韓信追回來,這就是有名的“肖何月下追韓信”。此後韓信受到了重用,成為赫赫有名的大將。後來,韓信公高蓋主。劉邦怕他叛變,蕭何就夥同劉邦將韓信殺害。為此,人們說起韓信一生的遭遇時,就說他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