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之戰,項羽真的能以3萬打敗56萬劉邦聯軍?有沒有太誇大了?

被吊打的鳩摩智


哪有誇大,胡扯罷了。彭城一戰,項羽確實以少勝多打敗劉邦,但後者遠沒有56萬人馬,純粹司馬遷瞎掰。

咋說呢?要論數字造假,司馬遷絕對算得上第一代大拿。他老愛幹這事了,《史記》裡兩軍交戰,動不動一方就好幾十萬人,兩千多年前的冷兵器時代怎麼可能?後勤首先就跟不上,別說打仗了,餓也得把他們餓死,除非天上掉餡餅下來。彭城那會兒?自然也是。

拋開後勤?好吧,就那以劉邦擁有的地盤與人口,也不可能做到如《史記》所言:僅憑“漢王部五諸侯兵”,便能“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的,因為劉邦當時頂多擁有華夏的三分之一:

  • 根據地漢中與巴蜀無需多言,槓槓的漢土;
  • 三秦中章邯據守廢邱頑抗,但雍地大部已歸漢,加上已降的塞與翟,關中基本屬了漢;
  • 今河南與山西境內的魏、河南、殷與韓四國,也先後屬漢。

如此,漢土基本包括了今四川東部、陝西大部、河南中北部與山西中南部,那麼兵員自然來自於這些地方了,恰如劉邦在討伐項羽的檄文中所講:“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可此地究竟能徵多少兵呢?不妨展開來看一下。後來打敗項羽一統天下的劉邦,過了兩年親征匈奴,也不過帶了32萬人馬。再有漢武擊匈時,一統帝國都修養生息六七十年了,就那出兵最多一次的漠北大決戰,也才十萬騎兵,再輔以數十萬步兵作後勤,那您說彭城大戰前僅有三分之一天下的劉邦,又能率多少兵呢?一二十萬該到頂了。

所以項羽面對的哪是什麼五十餘萬的大軍呦,而他自己率領的三萬人馬,可是標標準準騎兵呀,那就更不能單看數字了。

試問彭城戰前,劉邦就那點地盤,又在三年戰亂之後,憑啥能徵到56萬人馬?雖然趙國也有援軍前來,人家還要先守好自己,又能派多少?如此估算下來,能有個一二十萬人馬就算不錯了。


漢吾軒


彭城之戰,項羽以三萬騎兵擊潰劉邦諸侯聯軍數十萬,可以肯定的是項羽有三萬騎兵,而劉邦的諸侯聯軍沒有56萬。項羽率主力大軍遠征齊國,劉邦則聯合殷王司馬印、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信、魏王豹五路諸侯,組成聯軍進擊楚國都城彭城。劉邦的諸侯聯軍兵力應當在三十萬左右,號稱56萬,自壯聲勢而已。比如曹操在赤壁之戰時,真實兵力約20萬,但是號稱80萬,目的就是威懾敵方。

項羽的武功威震天下,諸侯都沒有單獨對抗項羽的勇氣。劉邦敢集結諸侯伐楚,原因有兩點:其一、項羽主力正在伐齊,楚國空虛;其二、以為義帝報仇為名,幫手多,人多膽氣就壯。劉邦的諸侯聯軍兵力約三十萬左右,但是打出56萬的數字,就是為了給自己壯膽。史書記載,項羽在彭城外圍擊殺漢軍十餘萬,又在睢水擊殺漢軍十餘萬,也就是說總共擊殺漢軍二十餘萬。其餘聯軍則作了鳥獸散,沒有死,而是逃走了。

《項羽本紀》 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谷、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

為什麼說漢軍沒有全軍覆沒呢?在《高祖本紀》中記載劉邦在十餘騎兵的保護下逃出生天,在逃亡路上遇到到呂后的兄弟周呂侯,此時周呂侯還有數千漢軍成建制。劉邦依靠周品侯的數千漢軍,駐守在滎陽,不斷的收集逃回的漢軍,再次成功站住的腳。之後劉邦發關中老弱成軍,固守關中,支援滎陽,在滎陽跟項羽打著了陣地戰。劉邦又成功策反九江王英布,讓英布在背後偷襲項羽,此舉給了漢軍了休整之機。


大秦鐵鷹劍士


項羽三萬破五十六萬,這不是研究歷史的人推算出來的,而是在《史記》中有明確的數字記載的。

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

關於這五個諸侯,後世學者有多種說法。

不管是哪種說法,總之不出司馬欣、董翳、司馬卬、申陽、魏王豹、張耳、韓王鄭昌這幾個人。他們都是被劉邦打敗之後才投降的。

這些諸侯在劉邦被打敗之後,就都脫離了漢王劉邦,直接投到了項羽的陣營。可以說除了張耳,其他人都是牆頭草。

韓王鄭昌是在項羽殺死韓王成之後,被項羽立為韓王的,據說很久以前就和項羽關係不錯。

塞王司馬欣,很久以前就解救過被逮捕的項梁。後來又勸說章邯向項羽投降。

如果這五個諸侯裡面有這麼兩個人,那麼劉邦被打敗也就沒有什麼稀奇的了!

司馬遷在寫鴻門宴前夕時,也有過一段兵力的記載:

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力不敵。

項羽也是領著諸侯去打劉邦,當時只有四十萬人,卻喊著有百萬人之眾。劉邦只有二十萬人,不可能喊得太多,最後只能喊成二十萬。

劉邦領著諸侯去打項羽的彭城,是不是和那時候很像。

根據司馬遷前面的記載,那麼劉邦這個五十六萬也很有可能是詐稱。當然這點兒只是本人的猜測!

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

這幫人攻進了彭城,就開始搶劫金銀財寶和美女,就和當初進入咸陽時候一樣。

因為項羽被拖在了齊國,所以這幫人就開始天天飲酒、日日高歌。完全沒有想到項羽卻率領精兵三萬長途奔襲過來了!

項羽雖然是以勇猛著稱,但是也是很講究策略的。

項羽選擇在凌晨的時候發起進攻,天天喝酒的劉邦等人估計還沒有醒酒呢!

大家小時候打過群架嗎?打群架取勝有一個招法,只要自己所有人照著對方一個人使勁打,很快就能把他們打敗。只要領頭的一跑,對方就徹底地失敗了!

項羽集中所有的兵力,對著劉邦的營地猛攻。劉邦的營地一亂,其它營地的士兵也就跟著亂。

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穀、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

看到了嗎?這就是典型的被打炸營了!大家都是慌不擇路地抱頭鼠竄。一部分人被項羽的楚軍所追殺,更多的人是被自己人擠進河水裡淹死。

項羽戰術運用得出色,再加上劉邦等人的麻痺大意,才成就了這一場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例。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筆者認為彭城之戰的實際參戰人數不會超過20萬人,史書上關於項羽用3萬精兵擊敗劉邦56萬大軍的記載,存在誇大其詞的嫌疑。在我國古代戰爭史上,一直都存在著誇大交戰雙方人數的問題,很多歷史上記載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都經不起歷史學家的仔細推敲。

由於交戰雙方都想要在心理上震懾敵人,在戰爭開始之前,交戰雙方都會釋放一些假消息,將自己的人數誇大數倍。例如曹操在赤壁之戰時期,手下的軍隊只有20萬人左右,卻對外號稱80萬人。孫權聽說曹操有這些多人,險些就嚇得投降了曹操。

明朝末年虛報兵馬的情況最為嚴重,李自成攻克明朝首都之後,手下的軍隊充其量只有十幾萬人,卻號稱有百萬大軍。而吳三桂在發動三藩叛亂的時候,兵力大約有十萬人左右,卻號稱擁有數十萬大軍。

除了在戰前多報人數恐嚇對方外,在戰爭結束之後,勝利者為了顯示自己的軍功,也會誇大敵人的參戰人數。例如商朝末年的牧野之戰,就是一次典型的被誇大的戰役。史書記載在周武王的大軍到達朝歌附近後,商紂王武裝了朝歌城內的奴隸,集合了70萬大軍攻擊周武王,由於商紂王不得人心,這些奴隸紛紛在陣前倒戈,商紂王最終兵敗被殺。

實際上我們只要稍微瞭解一下商朝時期的人口分佈情況,就能夠明白在牧野之戰時期,商紂王根本沒有能力集合70萬軍隊。商朝時期全國人口數量有限,朝歌雖然是商朝的首都,但是商朝時期世界上還沒有超過一百萬人的大城市,商紂王又怎麼可能武裝起來70萬奴隸呢?

從戰爭史上的這些先例不難發現,古代史書誇大交戰雙方人數的問題十分普遍,司馬遷是項羽的忠實粉絲,他在描寫彭城之戰的時候,很可能採納了一些民間傳說,誇大了劉邦戰敗的人數。我們來看一下彭城之戰時期的背景,就會發現劉邦根本沒有集合56萬大軍的條件。

劉邦在進入蜀地的時候,身邊的軍隊只有3萬人左右,韓信指揮軍隊暗度陳倉之後,章邯一直沒有投降劉邦,劉邦留下部分軍隊對付章邯,又率領軍隊出關中進攻項羽。即使這一時期劉邦一直都在徵兵,劉邦身邊軍隊的數量也不會超過10萬人。在劉邦進入關東之後,有五個諸侯畏懼劉邦的勢力,跟隨劉邦一起攻擊項羽。

這五個諸侯肯聽命於劉邦,說明他們的實力都不如劉邦,這樣計算下來劉邦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有56萬大軍。除非劉邦將周圍地區的男人全都編入軍隊,但是這樣劉邦的軍隊肯定沒有足夠的軍糧能夠使用。因此劉邦所謂的56萬大軍,只是一個虛數而已,而項羽的3萬精兵卻是實實在在的精銳,彭城之戰是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但是交戰雙方的差距肯定沒有史書上記載的這麼大。


史海泛舟擺渡人


從項羽之前打過的幾場經典戰役來分析,項羽帶領3萬精兵是可以打敗劉邦56萬聯軍的。 項羽在中國歷史名將武力值排行榜上是絕對的第一位,他身材高大,力大驚人,據說能舉起200多斤的銅鼎。自幼跟隨叔父項燕學習兵法,立志成為帶兵打仗的將軍。

年輕時追隨叔父項燕起義反秦,在與秦軍的作戰中,創造了多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譬如最為經典的戰役“鉅鹿之戰”就是在其指揮下完成的。

“鉅鹿一戰”使得當時秦朝最後一支有生力量(20萬秦軍)被徹底消滅,此後,秦朝再無力量抵抗義軍。

此戰也讓項羽功成名就,在義軍中的威望達到了頂峰,成為了盟主。

彭城之戰”的發生,是由項羽成為“西楚霸王”後,對義軍各路諸侯的分封不均引起的。

推翻暴秦後,項羽被眾諸侯推舉為盟主(天下共主),然後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開始大肆分封功臣。

毫無疑問,跟隨項羽的將領和親近的諸侯都得到了好的封地和豐厚的獎賞,而分給劉邦和其他諸侯的封地,不是人煙稀少,就是土地貧瘠。

這也為之後劉邦反項羽埋下了伏筆。

劉邦利用項羽違背“懷王之約”,後殺懷王於江南這一點,高舉“征討不義之臣項羽”的大旗,聯合各路諸侯率領約60萬大軍圍攻彭城,意在一舉消滅楚軍,滅亡楚國。

僅僅用了八個月,項羽設置的四道防線就被聯軍攻破,楚國的都城彭城就落到了劉邦手中。

遠在齊國同田橫作戰的項羽得知彭城失守後,連夜重新做出新的作戰部署,留守大部兵力按計劃繼續攻打田橫,自己親帶三萬精銳騎兵秘密趕往彭城。

而這邊劉邦認為楚軍正陷於對齊軍作戰的泥沼中,無法顧及彭城,便放鬆了警戒。

項羽帶著三萬精騎晝伏夜出,利用對地形的熟悉,巧妙的避開了城池,很快的來到彭城,開始了進攻。

一時鬆懈的諸侯聯軍面對突如其來的楚軍嚇得亂了陣腳,四處逃散。而楚軍卻人人視死如歸,準備決一死戰。

楚軍在項羽的精密指揮下,衝散了諸侯聯軍,士兵們逃跑過程中相互踐踏,死傷不計其數。楚軍乘勝追擊,斬殺逃跑與落水的士兵數十萬,大獲全勝。

因此,從項羽指揮的幾個經典戰役可以看出:擁有高超軍事指揮才能的項羽是可以帶領三萬精兵打敗56萬的劉邦聯軍的。

歡迎閱讀加關注,謝謝!


歷史舊聞


我是向日葵,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劉邦手底下就沒有這麼多人,因為戰國時期到秦朝時期,總人口就沒有多少。劉邦手下的軍士人馬我保守估計最多10到20萬之間了,不可能在多了。

就我們所知道的三國演義裡的赤壁之戰,曹操號稱80萬之眾,同現在的劉邦所謂的56萬軍隊,有異曲同工之處,總人口基數就那麼大,軍隊能有這麼多數。

其次彭城之戰是我國曆史少有的能夠以少勝多的案例,確實是以少勝多,但是不會是56萬人。

在說戰國時期,七國之間互相角力廝殺,本身就消耗了一大批人口,在到秦始皇統一七國,修長城,搞苦力,又死了一大批人口,再到秦國滅亡,楚漢爭霸的時期,能拉出來的人總計不會超過五十萬,不能在多了,因此,這個56萬是虛報的,有水分,不值得一提。

最後在說,這場戰爭,劉邦之所為會輸,是因為他自己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的結果,而楚霸王項羽拿出了他在與秦軍交戰時候的破釜成舟的氣勢,狹路相逢勇者勝,因此劉邦必敗無疑,在加上劉邦的幾十萬大軍是雜牌軍,裡面有新降的降兵,不聽劉邦的指揮,所以才會和楚軍一觸即破。失敗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說,彭城之戰,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爭,但是他的軍士數量是相當有水分的。有被野史誇大的的成分。


向日葵愛歷史


關於彭城之戰,太史公在《史記》中記載的比較詳細的,幾乎勾畫出整個大戰的過程。


1.劉邦軍隊確實有56萬之多,但組成複雜,又沒經整合,沒有團結一致、同仇敵愾的氣概,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

劉邦大軍的主要來源,除劉邦嫡系外,還有常山王張耳、韓王鄭昌、南王申陽、魏王魏豹、殷王司馬卬的諸侯軍隊;這些軍閥中如申陽、鄭昌、魏豹、司馬卬不久前還是劉邦的敵人,對劉邦無忠誠之心,只是與劉邦對壘得戰敗之後,才迫不得已才跟隨劉邦作戰,甚至是劉邦裹挾他們上戰場;這樣的雜牌軍隊是標準的烏合之眾,戰鬥力並不強。好像一個患有腦溢血的肥胖巨人,根本不能給對方以有效沉重的打擊!


2.劉邦攻下彭城後有驕傲情緒,他根本沒料到項羽短時間會回軍救老巢,他軍事準備不足,防線也不穩固。

而項羽率3萬鐵蹄盡為楚軍精銳,攻伐迅速,沒給劉邦調整軍事佈署的時間!項羽從攻破樊噲防線、到繞到漢軍背後、再到擊敗彭城守軍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時間極為短暫,劉邦只有丟盔棄甲的份。

3.項羽在彭城之戰中充分發揮了騎兵機動靈活的作戰特點,戰役佈署得當。

項羽從劉邦的薄略環節———漢軍背後進攻,而劉邦的主力如樊噲等幾乎全部部署在了項羽由齊回援彭城的正面戰場上;劉邦背後來敵,身邊的諸侯聯軍只作象徵性的扺抗,沒有人統一指揮軍隊,更沒人來救劉邦,漢軍潰敗就不難理解了。

4.項羽一鼓作氣,保持持續追擊,不給劉邦喘氣的機會,劉邦難以收拾殘兵、重振旗鼓。

陷入潰敗的漢軍在這種追擊之下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戰力,連各自為戰的格局都無法形成!這樣,士兵都成為了無頭的倉蠅,就算數量再多,也不能給予對方打擊,所以,彭城之戰,最後演變為項羽軍單方面的屠殺。



因而,彭城之戰對劉邦來說還沒開始便結束了!劉邦只有拋妻棄子、抱頭鼠竄的份!在當時的情況下,軍隊的數量已無法充分反映出兩軍的實際戰力,劉邦的56萬大軍是烏合之眾,而項羽的3萬大軍是虎狼之師,項羽猶如孫悟空鑽進了劉邦這個牛魔王的肚子,掌握了戰場上的一切主動權!


希望星晨58298869


彭城之戰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也是大規模獨立運用騎兵殲滅步兵的典型戰例。那麼,56萬大軍為何會如此輕易地被3萬騎兵擊敗,是否有誇大嫌疑呢?事實上,此戰項羽雖然的確用3萬軍隊擊敗了劉邦的56萬大軍,漢軍的傷亡也的確較大,但損失的多為諸侯聯軍,而劉邦的主力軍隊損失其實並不大。

劉邦親率56萬大軍東出攻陷彭城,項羽以3萬騎兵回援大敗劉邦

項羽西入關中滅秦之後,分封天下十八路諸侯,然而諸侯各自歸國之後,天下卻很快再度大亂。先是田榮殺死或趕走濟北王田安、齊王田都和膠東王田市,一統三齊之地並公開反楚,之後陳餘又從田榮手中借兵趕走了趙王張耳,重新迎立趙王趙歇,自己則被封為代王,同樣公開反楚。

對於齊地和趙地的先後反叛,項羽親自率兵前往討伐,雖然很快擊敗了田榮的軍隊,但卻因燒殺搶掠太過嚴重而導致齊地的全面叛亂,竟然一時不能平定。劉邦趁此機會,以“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重新殺回關中,迅速一統三秦之地,之後又接連擊敗收服河南王申陽、魏王魏豹、殷王司馬卬和韓王鄭昌。

漢二年(前205年)四月,劉邦見項羽主力仍然被牽制在齊地,於是統領本部兵馬,以及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魏王魏豹、殷王司馬卬五諸侯的軍隊共計56萬,兵分三路攻入西楚境內,由於項羽主力不在,楚國防線迅速告破,楚都彭城淪陷。

攻破彭城之後,劉邦為了防止項羽回援,命令彭越、樊噲分別駐守各地,而各諸侯聯軍則被他部署在了彭城和肖碭地區。自認防線密不透風的劉邦,便就此安心在楚王宮住下,也顧不得回近在咫尺的家中看看,便將項羽從咸陽帶回的美女和金銀財寶統統據為己有,天天飲酒作樂,玩的那叫一個不亦樂乎。

項羽得知消息後,鑑於齊地叛亂尚未徹底平定,再加上大軍回援行軍速度必然緩慢,便命令主力仍然留在齊地繼續平叛,自己則親率3萬精銳騎兵連夜回援彭城。項羽在魯瑕丘攻破了樊噲的防線後,利用夜色掩護迅速繞到彭城以西,並於次日拂曉突然自西向東對漢軍發動猛攻。

對於突然自背後攻來的項羽軍隊,漢軍始料不及之下頓時亂作一團,根本沒有來得及組織有效抵抗,僅僅半日便迅速潰敗,因相互踐踏和楚軍斬殺而損失了10餘萬人。眼看形勢不可逆轉,劉邦連忙帶領潰兵向西逃竄,項羽則緊追不捨,雙方在谷水、泗水之地再次大戰,結果漢軍再次一觸即潰,被楚軍斬殺、落水淹死的又是十餘萬。

鑑於楚軍多為騎兵,劉邦便想率軍避入呂梁山區,削弱楚軍的騎兵優勢,然後再與其纏鬥。然而,由於項羽追擊甚急,劉邦根本無法立足,在被擊斃輸完之後又逃至睢水,結果再度戰敗,無奈之下只得一路向西逃竄。

最終,劉邦偷偷抄小路跑到下邑的呂澤軍中,之後會合本部兵馬,向西撤退至滎陽,並在收攏殘軍、會合蕭何援軍之後,於京索之戰中擊敗項羽,楚漢爭霸開始進入對峙階段。

項羽如何以3萬擊敗56萬大軍,此戰是否存在誇大之嫌?

關於彭城之戰,《史記》當中記載的還是比較詳細的,幾乎為我們完全還原了整個大戰過程。縱觀整個戰爭始末,劉邦雖然在兵力方面佔據絕對優勢,但遭遇戰敗其實並不難理解。

1、軍隊構成複雜,難以形成戰力。劉邦軍隊雖然多達56萬,但卻是由本部軍隊和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魏王魏豹、殷王司馬卬諸侯軍隊組成的聯軍,尤其是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魏王魏豹、殷王司馬卬原本還是劉邦的敵人,可以說是戰敗之後被迫跟隨劉邦作戰。這樣一支倉促組建的聯軍,到底有多少戰鬥力,根本無法預料,更是毫無忠誠可言。事實也是如此,這支兵馬遭遇突然襲擊後,僅僅堅持了半天便迅速被擊潰,而在劉邦戰敗之後,魏王魏豹等便立即又倒向了霸王項羽,

2、劉邦準備不足,防線並不穩固。劉邦攻佔彭城之後,雖然在彭城內外佈下了層層防禦,但他的主要防禦力量卻留在了外圍,且主要駐防在項羽從齊地返回的路線上,反而將軍心不穩的諸侯聯軍留在了身邊,此舉雖然成功將諸侯聯軍放在了監管之下,卻也造成了外緊內松的防守局面。此外,劉邦根本沒有預料到項羽會只帶少量軍隊回援,而從攻破樊噲防線,繼而繞到漢軍背後,再到擊敗彭城守軍,一連串的攻擊極為迅速,劉邦根本沒有反應過來,便已然遭遇了戰敗。

3、項羽戰略得當,弱點尋找準確。項羽作戰雖然注重一個“勇”字,但並非沒有頭腦,他的這次奇襲顯然極為成功,在瞭解到劉邦部署的防線之後,迅速找準薄弱點,充分發揮騎兵靈活機動的作戰特點,繞到彭城以西,從背後對漢軍發動進攻。如前所述,劉邦的主力全部都部署在了項羽回援的方向,根本沒有預料到背後來敵,諸侯聯軍在項羽的攻擊之下只進行了有限的抵抗,便迅速陷入潰敗。

4、項羽持續追擊,難以阻止抵抗。在擊潰諸侯聯軍之後,項羽並未給劉邦重新收攏殘軍、穩固陣腳的機會,而是一路追殺毫不停歇,陷入潰敗的漢軍在這種追擊之下根本無法形成有效戰力,而沒有士氣的士兵,就算數量再多,也不過是待宰的羔羊,項羽的追殺更像是單方面的屠殺,這也是此戰傷亡如此嚴重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彭城之戰的結局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此消彼長之下,軍隊的數量已經無法充分反映出兩軍的戰力,劉邦的56萬大軍就像是一片大布,而項羽的3萬大軍就像是一把尖刀,尖刀猛刺之下,布豈有不破碎之理?

彭城之戰項羽雖然取勝,但劉邦本部兵馬損失其實不大

彭城之戰戰敗後,劉邦一路向西逃亡極度狼狽,甚至為了逃命多次將兒女趕下馬車,而且不僅導致原本歸降的各路諸侯紛紛反叛,而且父親劉太公和妻子呂雉也被項羽虜獲。然而,從最終的結果來看,此戰諸侯聯軍雖然損失慘重,但劉邦本部兵馬並未遭受多少損失。

劉邦之所以在彭城之戰後被項羽追得頗為狼狽,主要源於身邊的本部兵馬有限,大部分都是諸侯聯軍,而在會合了本部兵馬之後,劉邦採取了一系列阻止項羽追擊的策略,因此後續的撤退其實還算比較有序,而這也是項羽沒能一戰徹底擊潰劉邦的原因。

1、留偏軍牽制楚軍主力。《史記·高祖功臣諸侯者年表》有載“漢王敗走,賀方將軍擊楚,追騎以故不得進,漢王顧謂賀:‘子留彭城,用執圭東擊羽,急絕其近壁’”。從這段記載來看,劉邦在會合了本部兵馬後,便命令祁侯繒賀於彭城一帶與項羽主力不斷糾纏,進而為自己的逃亡和收攏軍隊贏得了一定時間。

2、前後佈置兩道防線。整個彭城之戰,漢軍雖然傷亡慘重,但損失的主要是諸侯聯軍,劉邦的主力損失其實並不大。因此,當劉邦在下邑遇到呂澤的軍隊後,便立即在“豐縣-下邑-碭縣”佈置了第一道防線,其中以王陵駐守豐縣、以呂澤駐守下邑、碭縣守將則不詳。而在撤退到虞縣短暫修整後,隨即又令靳歙等人在雍丘一帶設置了第二道防線。這兩道防線一定程度延緩了項羽的追擊速度,從而保證了主力的有序撤退。


3、策反英布迫使項羽分兵。在下邑修整時,劉邦曾徵求群臣意見,張良正是在此時提出了著名的“下邑之謀”,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便是策反英布,劉邦於是依計而行,命舌辯名臣隋何前往九江。隋何到達九江之後,項羽的使者其實也同樣在九江,結果隋何用計迫使英布降漢。項羽得知之後,只得分兵派龍且攻打英布。

劉邦正是憑藉這三條計策,成功為自己爭取到了近一個月的時間,不僅使得漢軍主力得以安然返回滎陽,就連已經六十多歲的酈食其也都毫髮無損地撤回了滎陽,而西漢開國功臣,一百四十多個列侯更是無一傷亡。這在歷史上的戰爭之中,能夠在敗退中做到如此地步,也算是極為罕見了。


梅姑姑318


完全沒有誇大。

第一,從理論上講,以一當十,以一當百的戰例在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一個統帥,運用軍事謀略得當,完全能夠做到這一點。

第二,項羽率領的是3萬人的騎兵,機動性強,攻擊力大,面對劉邦大軍,選擇一點進行攻擊,然後擴大戰果,是完全可以打敗56萬人的。

第三,劉邦率領的56萬大軍,要想防禦敵人騎兵的衝擊,最好的辦法就是組織若干個方陣,方陣之間彼此配合協同作戰,兩側在配置若干奇兵,這樣,進攻和防守能達到最佳效果。我們從史料來看,劉邦並沒有做這樣的佈置,估計戰場也擺不開這樣的陣勢,項羽率騎兵迅速趕到彭城,劉邦也沒有時間讓大部隊擺方陣,所以失敗是必然的。

第四,劉邦的56萬大軍是幾隻混合部隊,素質差別很大,幾支部隊的將領也缺乏協調配合,缺乏戰略謀劃,幾隻大部隊也缺乏聯合訓練,遇到大的戰役很難有效配合緊密支援,往往是戰爭中某一地段被突破後,全線崩潰。


谷老師


導語:

劉邦56萬大軍都不敵項羽3萬騎兵?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司馬遷有沒有在這件事情上過分誇大了?其實劉邦的戰敗,是情有可原的。

當時的歷史背景是項羽帶兵前去平定趙、齊反楚的叛亂,所以項羽的都城彭城防守空虛。而劉邦趁此機會,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以最快的速度平定了關中三秦之地。

順帶著拿下了河南王申陽、殷王司馬卬、韓王鄭昌以及著名的魏王豹。所以說這個時候的劉邦實力大增,集結了56萬大軍直奔彭城而來,一戰拿下楚國都城彭城。

01項羽忙著收拾趙、齊叛亂,沒時間管劉邦的發展。

秦朝是劉邦給滅了的,劉邦率先帶兵進入關中,秦王子嬰出城投降。可惜因為劉邦實力弱小,不得不將關中之地讓給項羽。

項羽入主關中以後,在這兒燒殺搶掠了一番,隨後分封天下諸侯,自稱西楚霸王。這個時候的劉邦被趕到了當時的不毛之地漢中。

榮與彭越將軍印,令反梁地。陳餘陰使張同、夏說說齊王田榮曰:“項羽為天下宰,不平。今盡王故王於醜地,而王其群臣諸將善地,逐其故主趙王,乃北居代,餘以為不可。聞大王起兵,且不聽不義,原大王資餘兵,請以擊常山,以復趙王,請以國為扞蔽。”齊王許之,因遣兵之趙。陳餘悉發三縣兵,與齊併力擊常山,大破之。張耳走歸漢。---《史記》

而關中之地,被項羽一分為三,分別由雍王章邯、翟王董翳以及塞王司馬欣來掌管,項羽本人則帶著江東子弟回到江東。

項羽定都彭城以後,天下依舊是諸侯混戰的局面。尤其是北方地區,田榮一統整個齊國,宣佈與楚國決裂。此外,趙王張耳又被陳餘給趕走了,也宣佈反對楚國的統治。如此一來北方几個重要的諸侯國都反叛了項羽。

  1. 項羽心裡當然著急,所以他帶著大軍親自前往齊國和趙國,希望儘快平定這些地方。按照項羽的殺傷力來說,這只是小菜一碟。
  2. 可是當時的北方已經處於一片混亂的狀態,項羽又在這裡坑殺不少降卒,導致全民叛亂,短時間內根本無法解決所有問題。所以項羽算是被拖住了。
  3. 趁著項羽被拖住的功夫,劉邦從漢中偷偷溜了出來。他第一個面對的對手,當然是在關中看住他的三秦各王。好在劉邦得到了能人韓信的幫助,很快平定三秦,又相繼收服了中原諸國,形成了一個相對強大的諸侯聯盟。

得了大軍56萬以後,劉邦這才有了滅亡楚國的野心。他是不敢跟項羽正面較量的,趁著項羽在齊趙之地忙於應付的時候,劉邦已經揮師進入彭城,宣佈攻佔楚國核心位置。

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項羽當然也是得知了。他沒有感到懊惱,而是迅速制定了作戰方針,決定一次性徹底解決劉邦的力量。

02項羽的3萬騎兵行軍迅速,戰鬥力爆棚。

項羽沒有被失敗衝昏頭腦,而是緊急挑選了3萬騎兵,在最短的時間內,殺回了彭城。按照劉邦的估計,項羽即使要回援,那也需要很長時間。

可是萬萬沒想到項羽是帶領騎兵回來的,而且數量並不多,所以行軍速度非常快。他們早上開始進入漢軍的勢力範圍,中午就打到了彭城。

漢之二年冬,項羽遂北至城陽,田榮亦將兵會戰。田榮不勝,走至平原,平原民殺之。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阬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齊人相聚而叛之。於是田榮弟田橫收齊亡卒得數萬人,反城陽。項王因留,連戰未能下。---《史記》

漢軍壓根就武力抵擋項羽的強大攻勢,結果項羽斬殺十多萬漢軍,又在睢水淹死了十多萬漢軍。其餘漢軍一片散亂,劉邦僅僅帶著十多個人逃出生天。

這一戰對劉邦的打擊實在是太大了,如果是一般人,還真的會一死了之,反正不會想著捲土重來了。可是劉邦迅速收攏殘兵,又得到了蕭何在關中地區的兵源補給,這才勉強抵擋住了項羽的滅國攻勢。

那麼項羽為什麼憑藉3萬騎兵,就將劉邦56萬大軍給擊潰了呢?我認為至少有三個原因,可以決定這場戰爭的勝負。

  1. 首先,項羽的騎兵戰鬥力彪悍,歸屬項羽一人指揮。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項羽的餘部都留在北方平定齊國叛亂,而他本人只是帶領騎兵回來,所以不管是行軍速度還是戰鬥力,都是非常可觀的。
  2. 其次,劉邦的56萬大軍,其實就是一個湊攏班子。說是實力強大的56萬大軍,其實是各路諸侯聯合起來的軍隊,一旦出現混亂,這些人馬壓根就不知道該聽誰的指揮。而且在面對強敵時,到底誰衝在最前面?
  3. 再者,項羽的軍隊是回來奪回家鄉,趕走侵略者的,所以每一個士兵都非常亢奮。
    而劉邦的大軍到了彭城吃喝玩樂,把這裡當成了消費場所,自然就沒有固守的打算。

由此可見,劉邦就算有再多的人馬,沒有精心的調度,沒有萬眾一心的準備,沒有固守家園的打算,那也是白搭,失敗是必然的了。

03劉邦失敗後沒有氣餒,項羽失敗後卻感到絕望。

劉邦和項羽這兩個人最大的不同,其實就是堅持的程度不同。

我們看劉邦打仗雖然也很厲害,但是遇到項羽總是失敗。可是劉邦沒有氣餒過,就算是56萬大軍戰敗了,他依舊可以捲土重來。

而項羽就不同了,他一輩子幾乎沒有嚐到過失敗的滋味,不管打誰都能夠做到百戰百勝。所以項羽經受不起一次失敗。

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王聞之,即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四月,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穀、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史記》

在最後一次決戰的時候,項羽並沒有回到江東的打算,其實這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只有活下來,才有機會捲土重來,可惜項羽不懂這個道理,他認為這是老天爺要他滅亡,而不是他自己不努力。

劉邦就不同了,都是面臨死亡的決戰,劉邦不慌不忙地逃出生天,又將殘兵給收攏了起來,頂住了壓力,這樣才能獲取最後的成功。

56萬大軍失敗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劉邦內心的崩塌。一旦領袖人物放棄了,那這個集團可就真的完了。

總結:項羽總在坑殺降卒,最終因此而敗亡。

  • 為什麼項羽的主力大軍被困在齊國呢?那是因為項羽在平定田榮叛亂的時候,抓到降卒就坑殺,一連殺了好幾批降卒。

這下子齊國所有人都不敢投降項羽了,幾乎做到了全民皆兵的狀態。所以項羽的兵馬就算再多,也必須要花費很長時間來填這個坑。

  • 而他打下咸陽的時候,為什麼不入主關中呢?其實也是因為當初坑殺了太多秦軍,他在關中之地根本就待不住。

他回到彭城老家,足見他的格局有多小。關中乃天下富庶之地,他就這麼交給了別人來鎮守。如果項羽稍微學習一點仁慈之道,或許根本就不會丟失天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