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巧計“忽悠”希特勒

二戰期間,德軍為扭轉戰局,希特勒企圖以特工暗殺方式消滅蘇聯領袖斯大林。於是,一個代號為“迷霧”的絕密行動在柏林與莫斯科之間發生了……

蘇軍巧計“忽悠”希特勒

在1940年德國入侵蘇聯前,德國情報機關就向莫斯科派出2名間諜,試圖將遙控爆炸裝置放入斯大林的坐車,但並未得逞。一計未成,再生一計。納粹特務把第二次暗殺任務——“迷霧”計劃交給了在德國情報機關“齊帕林”任職的彼得·塔夫林。

1944年9月5日午夜,塔夫林和為他安排的“老婆”利季婭·希洛娃乘坐特製的運輸機,潛入蘇聯後方。由於飛行員在黑暗中迷航,飛機迫降在斯摩稜斯克州,機體嚴重受損,無法飛回德國。

塔夫林和利季婭從機艙裡推出一輛摩托車,迅速駛離著陸點。而飛機上的德國飛行員因害怕暴露目標,沒有按規定炸燬飛機,而是向附近樹林逃竄,但很快被蘇軍捉住,他們供認了運送暗殺特工的情況。幾天後,塔夫林和利季婭相繼落網。在嚴加審訊後,蘇軍反諜處決定將計就計。

蘇軍巧計“忽悠”希特勒

1944年9月27日,按照蘇軍反諜處的意圖,利季婭向柏林發出第一封無線電報。電報向“齊帕林”機關虛構了一些情節,聲稱已到達指定地點。

10月25日,“齊帕林”發電問詢:“飛機和機組乘員現在何處?”

次日,德國人接到無線電回覆:“我們與機組失散,我們已潛入莫斯科郊區。我再次請求,再派一名經驗豐富的報務員協助工作。”

“齊帕林”很快回電:“你們的任務是在莫斯科站穩腳跟,為最後行動作準備。此外,你們要上報莫斯科和克里姆林宮的動向。”很顯然,德國情報機關已經上鉤了。

為了避免德國出動第二路人馬行刺斯大林,蘇軍反諜處認為:應該讓德國人嚐點甜頭,然後誘使德國人做出錯誤決策,把在蘇聯潛伏的德國特務劃歸塔夫林掌管,以便一網打盡。

不久,利季婭電告柏林:“我們已經買通一名在克里姆林宮工作的女醫生。”柏林回電:“有朋友在你們周圍活動,是否想相互支援,互通情報?”

收到這封電報後,蘇軍反諜處官員滿心歡喜,但又擔心這是試探。經過一番斟酌,還是讓利季婭拒絕了柏林方面的好意。

就這樣接連幾個月,蘇軍反諜處與“齊帕林”玩起“電報捉迷藏”。納粹德國越是臨近崩潰,“齊帕林”的電報就催的越緊。在這種情況下,利季婭就耐心地告訴“上司”:“這邊的任務仍在有序推進。”這樣的一來一往一直持續到德國投降。

蘇軍巧計“忽悠”希特勒

德國投降後,被俘的“齊帕林”人員在接受審訊時交待:在希特勒最後的日子裡,他談論得最多的就是“塔夫林小組”,他希望靠刺殺斯大林挽救“第三帝國”的命運。殊不知,塔夫林一夥早已成為蘇軍反諜處的“遙控發報機”。

蘇軍巧計“忽悠”希特勒

第二次世界大戰(英文:World WarII,簡稱二戰,亦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納粹德國、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僕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範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利堅合眾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